• 沒有找到結果。

開放原始碼、賦 權、反密碼子

afterwalkerevans.com 〉 ,Michael Mandiberg,2001 (圖片擷取自網路畫面

3.2. 開放原始碼、賦 權、反密碼子

自2001年web2.0時代起始,網路環境日漸成熟,呈現以使用者為中心,大眾化、

草根化、民主化的樣貌:資料容易加入與取出、使用者擁有自己的資料並可自行 更改,操作簡易,資料以動態而非靜態的方式回傳,具備鼓勵使用者參與的系統 架構以增加其內容與價值、社交功能等。網路社群意識、無政府主義、開放原始 碼運動等自由軟體運動,也因網路環境的改變而逐漸受到重視,同時意味著使用 者權力結構的改變。此時期的網路環境主要以搜尋(Search)、連結(Links)、共同作 者(Authoring)、標籤(Tags)、擴充軟體(Extensions)、訊息發佈(Signals)技術為發展方 向,這些技術平台之目的為讓使用者閱讀資訊或資料庫時,依自身所需知識的廣 度或深度,自由自在地瀏覽,更方便地進行知識探勘的動作。更重要的是,此類 web2.0技術平台大量將核心程式軟體釋出於網路上,提供使用者任意下載更改,

亦即開放原始碼、Linux自由軟體的賦權動作。Linux的出現,及其開放分享的概 念,被視為資訊時代真實政治的象徵,清楚地表達網路是一種民主技術,透過單 一個人的行動而形成,再由多人合作努力得到擴大改善,據此被賦予「禮物經濟」

的特質。在這種經濟內,以物易物的贈予是獲得事物的主要方式,禮物的收取(免 費取得Linux)行為,讓個體跨入與他者的關係(改善Linux),接觸群體的禮物(資 訊),此動作意味著,任何人皆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自由解權賦權,這代表著由 網路共產主義之開端,共用與取得資源的政治關係,隨著資訊傳播科技的廣泛使

41

用,將促使此新空間領土不斷拓展,無疑地,這些儲存於網路上的賦權軟體,為 網路前衛運動的重要資源,直接與資本主義社會對質。

英國左翼社會學家理查‧巴布魯克(Richard Barbrook)於〈網路共產主義宣言〉(The Cyber COM/MUNIST Manifesto, 2007)一文中曾論證,將開發成果無償地貢獻給網 路的自由軟體駭客們正在「取代資本主義」(superseding capitalism),且成功地構 築一個未來的烏托邦,一如馬克思(Karl Marx)所預測19。無論是開放原始碼、Linux 自由軟體或者網路共產主義宣言,這些資訊賦權、自由軟體運動如同細胞遺傳轉 譯行為中的反密碼子(Anticodon),其作用是互補密碼子的功能,以完成遺傳密碼 轉譯,相互對應、截長補短。對反密碼子而言,重要的是如何讓遺傳密碼成功傳 輸,如何修補對應序列結構,以完成更完善的訊息傳導,生產更精確的基因原料。

如果說資本主義是包藏資訊密碼以求取商業利益的密碼子,那麼資本主義自身即 成功生產了一個新階層的群眾(自由軟體駭客),和一個基礎設備(網路),而此 兩種反密碼子正在激烈、精準地對應著密碼子,推動一場顛覆資本主義的前衛運 動。

創用共用(Creative Commons,台灣簡稱創用 CC)是在美國麻州成立的一個非營利組 織,位於史丹福大學,其設立目標是在現 存的制度上,建立一個合理的著作權機 制,讓眾人可以容易簡化地根據他人的作 品進行創作,以及就創作者對於他人取用 其作品、根據作品進行再創作的自由。「Commons」一詞譯為公有財,最初意義 為「公有的草地」,指使用者雖不參與創造過程,卻皆可從中獲益,亦即只要牧

19 參照Richard Barbrook.2007. THE::CYBER.COM/MUNIST::MANIFESTO.

http://www.imaginaryfutures.net/2007/04/18/by-richard-barbrook/ (09 Jan, 2011)   圖4.〈

Creative Commons

〉,2001

(圖片擷取自網路畫面 2011/01/09)

42

者不過度飼育並回饋分享,那麼牧草就不會被過度消耗,土地即能被長期使用。

創用CC利用簡單的圖像標籤,結合一般人可以辨讀的描述以及授權條款,實現

「公有」這個理想,其所謂的「簡單」,意味著沒有中間人,沒有律師,而是透 過一套使用者可自行將其創用內容標示出某範圍內的自由授權,讓眾人可以簡單 且可靠地基於此一範圍從事進一步創作。創用授權條款表達了參與者的信任,在

「全有」和「全無」兩個極端之間,給予合法的自由,是一種「適當平衡」的著 作權。對創用CC而言,「分享」不等於「盜版」,而是一個既能允許分享,又能 保護藝術工作者的方法,一如自由軟體運動。與反著作權(Copyleft)不同的是,反 著作權希望所有創作者在修改開放原始碼時皆依相同方式分享,否則將以法律訴 訟,而創用CC所欲發展的是自由分享的精神,不反對創作品用做商業用途。羅 倫‧萊席格於其著作〈自由文化〉(Free Culture, 2004)中提出,創用CC建立的是一 種內容消費者和內容生產者的運動,協助建立公共創作領域,透過參與者的作 品,證明此公共領域對於其他創作者的重要性。此運動並非對抗「保留所有權 利」,而是要對「保留所有權利」提出補充,讓我們可以有效地自由創作。網路 共享文化不僅構成文化本身,同時也符合了人類的需要溝通,交流和溝通是現今 資訊社會文化中的社會參與模式,創用CC則簡單地提供了此模式新的權力結 構;某種層面而言,創用CC可說是數位共產(共源)主義(共產檔)的具體實踐。

維基百科(Wikipedia)於2004年獲奧地利電子 藝術節數位社群類金獎,由來自全世界的自 願者協同寫作,共同編輯、審核知識,2001 年開放各語言版本申請,偋除商業和政治的 利益考量合構而成,無論是任何年齡、來自 何種文化或社會背景的人都可以撰寫維基百 科條目,是網路資源共構共享的重要典範。創辦人吉米‧沃斯(Jimmy Wales)表示,

維基百科是一種社會革命(social revolution),而不是技術革命(technological

圖5.〈

Wikipedia

〉,2001 (圖片擷取自網路畫面 2011/01/09)

43

revolution),他自稱是知識共享信念的堅強擁護者,「我漸漸對知識有這麼有趣的 產製方式愈來愈感到興奮,原來社群可以做那麼多事,不只是百科全書,百科全 書提供了一個模範,一個例子,讓人知道事情可以有這種做法,許多人都沿用了 這個作法。從這方面來看,也正是Web 2.0的精神 我們也不是反菁英,我們 是反對過於重視社經地位(anti-credentialism),我們相信不一定要博士才有資格編 輯文章。我們也重視品質,一個引用良好、正確來源寫成詞條的作者,會受到社 群尊重;反之一個寫作隨便的人會被看不起。我們的核心社群對知識的定義其實 也相當保守:一個組織嚴謹、條理清晰、容 易理解、立場中立的,我們才會認為是好的 文章。20 」維基百科可說是Web2.0時代元年 的指標,融合所有網路優勢最大值,以開啟 所有編輯路徑賦權,為網路無政府狀態、無 中心性的正面場域。2010年11月,維基解密 (Wikileaks)上線,此國際性的非營利媒體組織,專門公開來自匿名來源和網路洩 露的文件檔案。在成立一年後,網站宣稱其檔案資料庫已經成長至超過120萬份。

維基解密網站洩露了25萬份美國駐外使館發給美國國務院的秘密電報,內容包括 中東、伊朗、朝鮮半島問題、中國官方駭客入侵事件等。這一個透過釋出機密對 父權進行圍剿的賦權網站,它並不直接將權力轉移自無權人手上,而是藉著挖牆 角的游擊路徑,漸進式地侵蝕父權體制,藉由瓦解父權達至賦權。做為反密碼子,

維基百科與維基解密皆以網路自由開放的體質進行解權賦權動作,前者透過開放 編輯主權集眾之智,碰撞衝擊作者權與精英體制,資訊在此,不再是知識份子的 一言堂,而是人人皆可發聲的肥皂箱;後者運作的,正是網路自身的開放本質,

入侵機密解放機密,然其解放的並非僅只資訊安全脆弱的防火牆,而是包藏在權 力政治、主流媒體高牆內不見光日的密碼子。

20 鍾翠玲。2003。維基百科創辦人:Wikipedia是一種社會運動。

http://www.zdnet.com.tw/news/software/0,2000085678,20105601,00.htm。( 2009年10月23日)   圖6.〈

Wikileaks

〉,2010

(圖片擷取自網路畫面 2011/01/09)

4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