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開放近用的意義與目標

第三章 開放近用運動的發展與成效

第一節 開放近用的意義與目標

第一節 開放近用的意義與目標

與推動開放近用運動相關的文件有很多,但若要掌握目前開放近用運動的重 點,還是可以從在Budapest、Bethesda和Berlin這三地所簽署的三份比較重要的文 件出發,以下分別予以介紹。

第一項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

2001 年12月開放社會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邀集一群關心學術傳 播變遷的人士在布達佩斯召開了一個小型會議,這個會議的主要成果就是2002 年2月提出的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以下簡稱「布達佩斯提議」)。布達佩斯提 議由16位與會者共同提案,並徵求全球的研究者、大學、實驗室、圖書館、基金 會、學術期刊、出版社、學會及相關的開放近用計畫連署,請求全球的科學及學 術社群共同連署、支持及參與開放近用。到2008年4月為止,已有434個組織與4770                                                                                                                

34 Peter Suber, Timeline of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timeline.htm. Accessed on May 20, 2008.

位人士參與連署。35

關於開放近用的客體,依據布達佩斯提議,「應該在網路上供人自由近用的 文獻指的是那些由學者在未獲報償的預期下給予這個世界的文獻。這類文獻最主 要的是受過同儕評閱的期刊論文,但也包含尚未經同儕評閱,卻放在網路上以獲 取研究同行的評論或通知他們研究重要發現的預印本。」36

然而,對文獻的自由近用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程度,要做到何種程度才符合「開 放近用」呢?依據布達佩斯提議,「對於此類文獻的『開放近用』是指這些文獻 在公開的網際網路上人人都可以自由接近使用,除了連上網際網路本身不可免的 障礙以外,沒有其他財務、法律或技術上的障礙,亦即允許所有使用者閱讀、下 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內容,或連結至這些文章的全文,允許所有使用者 爬梳內容供檢索之用、把文章當作資料置入軟體,或任何其他合法用途。對於複 製與散布唯一的限制,以及著作權法在這個領域扮演的唯一角色應該是給予作者

(author)對其作品完整性的控制權,以及確保作品適當地被引用,而作者的貢 獻適當地被承認。」37

布達佩斯提議同時對於如何達成開放近用,提出兩項相輔相成的策略。第一 個策略是自行典藏(self-archiving),第二個策略是開放近用期刊(open-access journal)。所謂的自行典藏是指學者把通過同儕評閱的期刊論文存放在開放的電 子典藏庫。當這些電子典藏庫符合開放典藏庫提議(Open Archives Initiative)所 設定的標準時,搜尋引擎就可以把分別獨立的各個電子典藏庫當作一個典藏庫進 行搜尋。因此,讀者雖不知道所要找的資料在那個電子典藏庫中,仍可以透過搜 尋引擎搜尋。38

開放近用期刊則是新一代的學術期刊,因為此種期刊必須符合布達佩斯提議 對於開放近用的要求。開放近用期刊的目的是要讓期刊論文儘可能的廣為散播,

                                                                                                               

35 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view.cfm. Accessed on May 9, 2008.

36 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read.shtml. Accessed on May 9, 2008.

37 Id.

38 Id.

所以此種期刊不會運用著作權限制人們對其出版內容的近用與使用。著作權對此 種期刊而言,只能被用來確保公眾對其出版內容享有永久開放近用。同時,由於 期刊價格是近用期刊內容的障礙,開放近用期刊不向讀者收取訂購費或近用費,

而是透過其他方式彌補其支出,例如目前常見的是改採向作者收取出版費。39

第二項 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2003年4月,24位主要來自生物醫學領域及關注開放近用理想的有志之士,

在美國的Howard Hughes醫學中心聚會,研擬出畢士大開放近用宣言(以下簡稱

「畢士大宣言」),希望透過擬定較具體的作法,讓相關團體據以採取迅速有效的 開放近用出版模式,包括:贊成及支持科學研究的機構、從事研究的科學家、協 助進行同儕評閱及散布研究成果的出版社、以及知識近用需求的科學家及圖書館 員等相關人士。40

從畢士大宣言的內容來看,它延伸並具體化了布達佩斯宣言關於開放近用的 定義。依據畢士大宣言,必須符合兩項條件,才能算是開放近用出版品:

1. 保留部分權利。作者及著作權人授權授予所有使用者免費、不能撤回、全球 性、永久的對其作品的近用權,只要適當地標示原作者姓名,就可以不拘理由以 任何數位媒體形式,公開複製、使用、散布、傳送及展示原著作,以及製造與散 布衍生著作;紙本印本(printed copies)限於少量及個人使用。

2. 公開典藏。包括所有附件、前項著作權聲明在內的完整作品,須以適當的標 準檔案格式寄存在至少一個線上典藏庫(repository)。該典藏機制必須由學術單 位、學會政府機構或其他聲譽卓著的單位支援,依開放近用、散布無限制、跨平 台及長期典藏等原則建置;就生物醫學領域而言,PubMed Central就是符合此等 要求的典藏庫之一例。41

                                                                                                               

39 Id.

40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bethesda.htm, accessed on May 9, 2008.

41 Id.

從上述兩點可以發現畢士達宣言與布達佩斯宣言有兩大不同。首先,畢士達 宣言針對如何落實開放近用,對著作權人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就是給予使用者免 費、不能撤回、全球性、永久的近用權利,同時透過著作權授權契約明定使用者 可以對著作進行哪些利用,同時畢士大宣言也允許衍生著作。目前一種符合畢士 大宣言的常見授權方式就是採取創用CC授權條款(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選擇其中符合畢士大宣言要求的授權組合,例如但不限於「創用CC—姓名標示」

條款。依據「創用CC—姓名標示」授權條款,著作人授與被授權人所有的著作 財產權,但要求於利用時應標示著作人姓名。42此外,畢士大宣言要求所有的開 放近用文獻應該被寄存在聲譽卓著的組織,以確保文獻的長期保存沒有問題。43

第三項 柏林科學與人文學知識開放近用宣言

(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由德國馬普學會(Max Planck Gesellschaft)發起的柏林科學與人文學知識 開放近用宣言(以下簡稱「柏林宣言」),由德、法、義等國的科學研究機構於2003 年10月在柏林簽署,利用網際網路整合全人類的科學及文化資產,為各國研究者 提供免費開放的研究環境,呼籲各國科學研究機構向網路使用者開放更多的科學 資源,以促進利用網際網路進行科學交流及出版。44換言之,柏林宣言所強調的 開放近用,並不僅止於學術文獻,而是涵蓋「原始的科學研究成果、原始資料、

後設資料、原始材料、相片與圖畫材料的數位再現,以及學術多媒體材料」。45 依據柏林宣言,開放近用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作者及著作權人授與所 有人免費、不能撤回、全球性近用其作品的權利。授權使用者在適當標示作者姓                                                                                                                

42 關於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可參考: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5/tw/legalcode,查詢日期:2008年5月9日。

43 Charles W. Bailey, Jr., What is Open Access, in NEIL JACOBS ED., OPEN ACCESS: KEY STRATEGIC,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2006), pp. 16-7.

44 毛慶禎,〈開放近用運動的真諦〉,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3卷第2期,2007年4月,頁6。

45 http://oa.mpg.de/openaccess-berlin/berlindeclaration.html, accessed on May 9, 2008.

名的條件下,可以不拘目的,以任何數位形式,公開重製、使用、散布、傳送、

展示作品,以其散布衍生著作,同時有權製作少量印本(printed copies)供個人 使用。所謂的適當標示作者姓名,依循的是社群的標準,正如同目前學術社群對 於姓名標示有一定的規範。第二,包括所有附件及其授權聲明在內的完整作品,

必須以標準的電子檔案格式,以適當的科技標準,例如OAI標準,儲存在至少一 個線上典藏庫,而該典藏庫必須是由學術機構、學會、政府機關所支持與維護,

或由其他致力於開放近用、無限制散布與系統間操作可能性的著名組織所支持與 維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