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術期刊開放近用的著作權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學術期刊開放近用的著作權法研究"

Copied!
8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學術期刊開放近用的著作權法研究

Analysis of Copyright Issues Surrounding the Open Access of Scholarly Journals

曾彥超

Yen-Chao Tseng

指導教授:劉靜怡 博士 Advisor: Ching-Yi Liu, J.S.D.

中華民國99年7月 July, 2010

(2)

摘 要

本研究分析學術期刊在學術傳播系統的功能,並介紹學術期刊開放近用運動 的意義、發展、影響,同時也指出學術期刊開放近用的二條主要路線:開放近用 期刊及自我典藏各可能面臨哪些著作權法議題。本研究透過對於學術社群知識生 產模式典範的觀察,指出學術知識生產在網路科技普及的數位化時代已有回復學 術社群早期的共享典範,亦即在知識生產上朝向共享式同儕生產發展,而此生產 模式卻與當代著作權法的立法假設有所衝突。因此,本研究一方面針對在我國著 作權法架構下,學術期刊開放近用可能必須面對哪些著作權法議題進行分析,另 一方面也分析美國著作權立法中關於數位圖書館、孤兒著作等相關著作權規範,

期能對我國著作權法處理相關議題有所助益。

關鍵詞:學術期刊、開放近用、著作權、知識共享、數位典藏。

(3)

Abstract

In this study firstly I analyze the functions of scholarly journals in the system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Following that I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meaning, development of the Open Access (OA) Movement for scholarly journals and point out the implications of OA Movement and the possible copyright issues in the two major pathways of OA for scholarly journals. Based on my observation of the paradigm of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scholarly community, I argue that the production of scholarly knowledge has been shifting towards the paradigm of commons-based peer production,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norm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owever, the current copyright regime which is largely based on the presumption that copyright law provides economic incentives for authors may not be a propeller but pose legal conflict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cholarly knowledge in an era that knowledge comes from commons-based peer production. I analyze the relating copyright issues arising from OA of scholarly journals under Taiwan copyright law. To shed lights on the application and reform of Taiwan copyright law on certain issues, I also analyze relating US copyright law and policy for reference.

Keywords: scholarly journal, open access, copyright, knowledge commons, digital archive.

(4)

目 錄

口試委員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提出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界定 1 第二項 研究目的 3 第三項 研究的重要性 4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5

第一項 研究途徑 5 第二項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學術期刊發展與知識共享傳統 7 第一節 學術期刊的定義 7 第二節 學術期刊的起源與發展 7

第三節 期刊危機與其成因 12

第四節 學術期刊的功能 14

第五節 學術期刊出版與知識共享傳統的互動 15 第一項 學者支持知識共享 15 第二項 出版社不見得支持知識共享 16 第三章 開放近用運動的發展與成效 17

(5)

第一節 開放近用的意義與目標 17 第一項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 17

第二項 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19

第三項 柏林科學與人文學知識開放近用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20 第二節 開放近用的發展策略與現況 21 第一項 發展開放近用的綠色路徑—自行典藏 21 第二項 發展開放近用的金色路徑—開放近用期刊 28 第三節 開放近用營運模式的分析 31 第一項 自行典藏的營運模式 31 第二項 開放近用期刊的營運模式 32 第三項 開放近用期刊Economic Bulletin的成功經驗 34 第四項 學術期刊的開放近用是否值得追求 37 第四章 開放近用運動的著作權議題 40

第一節 期刊論文創作完成時著作權的歸屬與行使 40

第一項 學者與大學之間 40 第二項 學者與研究資助者之間 44 第二節 出版社對期刊論文著作權歸屬及行使的影響 46 第一項 出版社對於期刊文章著作權的傳統態度 46 第二項 著作權讓與契約及授權契約對期刊論文利用的影響 46 第三項 出版社對於期刊文章著作權的新態度 48 第三節 開放近用期刊面臨的法律議題 52 第四節 自行典藏面臨的法律爭議 55 第一項 從著作財產權契約的觀點切入 56

(6)

第二項 是否構成合理使用 58

第五節 自行典藏的法律推力及爭議 62

第一項 來自政府機關的推力 63

第二節 來自大學的推力 69

第五章 結論 71

參考文獻 75

(7)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提出

第一項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界定

由於我本身的學科背景主要是法律學,平常若要搜尋學術期刊文獻,最常用 的還是學校圖書館所訂購的Westlaw資料庫。不過,在得知Google Scholar這個免 費而強大的學術文獻搜尋引擎後,我有時也會利用它進行文獻搜尋。Google Scholar所提供的只是學術文獻搜尋引擎的服務,所以通常只能找到期刊文章的索 引資料與引用次數,無法提供文獻的免費線上閱讀或下載。若要線上閱讀或下 載,通常必須連結到期刊出版社的付費網站。當然,還有一個可能的免費管道,

就是回到學校圖書館的電子期刊資料庫,如果夠幸運,學校已經訂購該期刊,就 可以免費線上閱讀或下載。

依據我的使用經驗,由讀者付費才能線上閱讀或下載電子期刊文章,顯然還 是目前大部分學術期刊所採取的商業模式。然而,在使用Google Scholar的過程 中,我也發現有部分學術期刊願意提供讀者免費線上閱讀與下載的服務,例如:

美國Duke法學院所出版的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同時,也有一些線上 的期刊文章典藏庫讀者可以免費下載期刊文章,例如在社會科學與商學領域有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SSRN) 資 料 庫 提 供 這 些 領 域 的 文 章 預 印 本

(preprint),而在圖書館與資訊科學領域有E-print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LIS)資料庫提供該領域包括預印本、印後本(postprint)、技術報告、

論文,以及新聞與雜誌文章等等的文獻。雖然這些免費電子期刊或期刊文章資料 庫所涵蓋的文獻範圍仍然有限,但有些學校圖書館未訂購的期刊,我卻能在這些 免費的期刊資料庫找到期刊文章的全文,十分方便。

不過,令我好奇的是,在當今大多數學術期刊仍採取付費線上閱讀或下載的 經營模式的環境下,為什麼有些期刊願意免費提供這些服務呢?為什麼會出現可 以免費搜尋、下載期刊文章的期刊資料庫呢?從另一個角度提問:為什麼目前大

(9)

部分的學術期刊,即使已經電子化後,都還是可以維持向讀者收取遠大於邊際生 產成本(電子化後的邊際生產成本為零)的訂購費用的營運模式呢?

學術期刊的文章是一種著作,所以文章的作者依法享有著作權。一般所謂著 作權保護可以分為著作財產權與著作人格權兩類。雖然在某些國家,例如美國,

著作權保護不包括著作人格權,但凡是對著作權進行保護的國家,必定都會賦予 作者著作財產權。對於著作財產權的內涵,縱使各國立法例可能有些微差異,但 大體上就是賦予作者專有關於著作重製、散播等等的權利。1除非是職務上著作 等等的特別情形,一般都是由作品的作者取得著作財產權。因此,學術期刊文章 的作者就享有重製散播文章等專屬權利。不過,當前學術期刊的出版社大多會要 求作者將文章的著作財產權移轉歸出版社所有。Elizabeth Gadd等人在2003年進 行了一份涵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的全世界重要的80家學術期刊出版社的 研究顯示,其中有高達90%的出版社在與作者簽訂著作權契約時,要求讓與著作 財產權歸出版社享有。2出版社既然握有期刊文章的著作財產權,那麼關於這些 文章要如何運用,只要不侵害到作者仍保有的著作人格權,出版社基本上就享有 完全的控制權,自然也就可以決定期刊的訂價策略與商業模式。

然而,何種原因造成學者願意或至少不是極力反對將期刊文章的著作財產權 讓與給出版社?此外,即使出版社對於學術期刊可以有自己的訂價策略與商業模 式,但在學術期刊的生產與消費市場中,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市場可以容忍目前 多數出版社採取付費訂閱的的商業模式配上偏高的訂價?目前世界各國的研究 圖書館多面臨經費不足的壓力,為什麼還是不得不花大筆經費訂購期刊,但在此 同時卻讓出版社維持高額利潤?例如在科學、技術與醫療領域的學術期刊出版市 場中居龍頭地位的Reed Elsevier出版社,其利潤卻仍可達34%。3面對當前主流的                                                                                                                

1 例如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以下有關著作財產權的各條規定。

2 Elizabeth Gadd et al., RoMEO Studies 4: An Analysis of Journal Publishers’ Copyright Agreements, Learned Publishing (2003)16, 293–308, p. 295, available at:

http://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alpsp/lp/2003/00000016/00000004/art00009

3 UK House of Comm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Free for all?, Tenth Report of Session 2003-4 (2004), p. 5.

(10)

學術出版生態,其實近年來也有另一股推動學術期刊應該讓讀者免費近用的勢 力,也就是一九九零年代興起的開放近用運動(Open Access Movement)。開放 近用運動對於如何達成讓讀者免費近用的目標,主要有兩個策略:一個是主張透 過自行典藏(self-archiving),包含作者自行典藏、機構資料庫典藏或學科資料庫 典藏,另一個策略則是出版符合開放近用要求的學術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若從我個人的使用經驗推測,開放近用運動應該已有一定成效,確實能夠協助讀 者獲取某些免費期刊文章。然而,開放近用運動在各個學科領域較詳細的發展成 效,則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同時,從目前研究圖書館仍舊花費大筆金額訂購付費 的學術期刊與電子期刊全文資料庫可以推測,開放近用運動的成果目前顯然還無 法取代既有的由讀者付費閱覽的商業模式下生產的學術知識,這背後的原因為 何?

這些問題雖然環環相扣,但若要徹底處理所有的問題,並非本文這樣一本碩 士論文的篇幅所能容納,也會造成論述不夠深入的毛病。因此,本研究所探討的 問題將集中在以下幾個:

1. 學術期刊出版作為學術傳播重要的一環,它是怎樣發揮功能的?近年來學術 期刊的價格上漲,是否降低了某些功能?

2. 適逢網路科技興起,為因應學術期刊價格上漲而發起的學術期刊開放近用運 動,它的內涵為何?到目前為止,有哪些較重要的實踐?

3. 開放近用運動的實踐中可能面臨的法律及政策議題有哪些?在現行法制下,

這些法律議題的處理結果為何?若處理結果不利於達成開放近用的目標,是否有 任何的法律與政策上的調整建議?

第二項 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以下幾個:

一、說明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現況的成因。

二、探討開放近用運動的發展背景、目標、成效與趨勢。

(11)

三、分析開放近用運動發展上面臨的法律與政策層面的議題,並嘗試提出因應策 略,希望能有助於學術期刊開放近用的實踐。

第三項 研究的重要性

學術期刊的開放近用運動雖然源自歐美學術圈,但近年來隨著國內學者越來 越多人瞭解該運動的內涵後,國內學術圈也有越來越多人參與該運動的實踐,尤 其是採取自行典藏的路線。然而,針對自行典藏所可能引發的法律議題與需要的 對策,國內的相關討論仍然不多,本研究將對填補這部分的空白,略盡棉薄之力。

第二節 文獻回顧

關於學術期刊出版與開放近用運動,國內圖書資訊學界有一些文章介紹學術 期刊新興模式的文獻,其重點在於介紹開放近用運動的發展。4其次,邱炯友所 著的《學術傳播與期刊出版》一書5,藉由學術期刊出版實務面的觀察,分析學 術期刊在學術傳播中的功能,並指出圖書館與大學出版社在學術期刊出版中可以 扮演更積極的角色。John Willinsky的《The Access Principle: The Case for Open Access to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一書,不僅僅限於學術期刊的開放出版,而 是對於學術資訊的開放近用相關議題有較為完整的討論。Neil Jacobs編輯的《Open Access: Key Strategic,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另外,李治安與林懿萱 曾為文探討著作權與開放性授權契約在學術期刊出版中扮演的角色。6

吳瑩月的碩士論文《電子預印本開放取用對學術傳播之影響:以物理學門為例》。

7莊正德的碩士論文《臺灣圖書資訊學期刊作者對Open Access看法之研究》。8陳                                                                                                                

4 例如:邱炯友、蔣欣樺,〈學術出版傳播之Open Access模式〉,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七 十四期,2004,頁165-83;楊美華,〈數位時代的學術傳播〉,大學圖書館,10卷1期,2006,頁140-56;

毛慶禎,〈開放近用運動的真諦〉,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3卷2期,2007,頁1-14。

5 邱炯友,《學術傳播與期刊出版》(2006),台北:遠流。

6 李治安、林懿萱,〈從傳統到開放的學術期刊出版:開放近用相關問題初探〉,圖書館與資訊科

學33卷1期,2007,頁39-52。

7 吳瑩月,《電子預印本開放取用對學術傳播之影響:以物理學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

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8 莊正德,《臺灣圖書資訊學期刊作者對Open Access看法之研究》,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研究

(12)

素娟的碩士論文《Open Access期刊對我國大學醫學圖書館電子期刊管理的影響》

9與黃瑞娟的碩士論文《Open Access對圖書館電子資源規劃影響之研究》10,雖然 是國內現有少數針對開放近用期刊所進行的研究,但其研究主題偏向圖書館館藏 管理,與本文主題較不相關。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第一項 研究途徑

本研究先從學術期刊與學術傳播的發展史切入,瞭解學術期刊在學術傳播系 統內的功能,而後從促進學術期刊達成其功能目的之觀點,配合法律解釋學,對 於學術期刊開放近用相關的著作權議題進行探討。

第二項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一方面採文獻分析法,對於學術傳播理論、學術期刊開放近用運動及 相關著作權議題之文獻進行分析。另一方面,由於本文研究對象之資料有很大一 部分存在於網際網路上,故本文同時也採取觀察法,亦即透過筆者個人對於開放 近用相關典藏庫、期刊等的直接觀察,再分析觀察結果,達成本研究之目的。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由於筆者的語文能力限制,本研究搜尋的資料範圍限於中文與英文,所以雖 然從有限的資料發現開放近用運動在拉丁美洲、歐洲各國也都正在發展中,但本 文的討論對象以英語世界的開放近用運動發展基礎,且主要集中在美國的發展。

                                                                                                                                                                                                                                                                                                                             

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9 陳素娟,《Open Access期刊對我國大學醫學圖書館電子期刊管理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 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10 黃瑞娟,《Open Access對圖書館電子資源規劃影響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數位圖書資訊學程 碩士論文,2006年6月。

(13)

(14)

第二章 學術期刊發展與知識共享傳統

第一節 學術期刊的定義

本文所謂「學術期刊」(scholarly journal)指的是以刊載學術論文為內容主 體,同時設有同儕評閱制度(peer review)的定期刊物。學術論文是以學術社群 為主要讀者群,秉持以科學論述與研究發現為內容核心的稿件。稿件內容通常必 須符合學術社群對於以下層面的要求:研究的原創性、研究的重要性、論述的新 穎性、觀點的周延與否、研究方是否夠嚴謹、引用註釋的妥當性、文章的結構是 否良好,以及稿件的整體學術或實用價值。要決定一篇投稿是否符合學術社群對 學術性的要求,則是透過同儕評閱機制。面對每一篇期刊的投稿,期刊主編或編 務諮詢委員會委請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通常以雙盲匿名方式,對投稿進行實質 評論與建議,以作為是否刊登該稿件決議的依據。11主編對於投稿的刊登與否仍 有最終決定權,但同儕評閱的意見仍是主編考慮是否刊登某篇論文時的重要依 據。12

第二節 學術期刊的起源與發展

一 般 認 為 英 國 倫 敦 皇 家 學 會 的 Henry Oldenburg 在 1665 年 所 創 立 的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這本以探討自然哲學13問題為主的定期刊物,是現代學 術期刊的原型。14學術期刊的誕生有其時空背景,其遠因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在15世紀中葉發明了在歐洲發明了印刷術,此一科技上的創新使得                                                                                                                

11 邱炯友,《學術傳播與期刊出版》,2006,台北:遠流,頁36-7。

12 關於主編權力及同儕評閱簡要的介紹,可參考邱炯友,《學術傳播與期刊出版》,2006,台北:

遠流,頁53-9。

13 當時,我們今日所熟悉而稱為「科學」的學術知識尚未從「哲學」分離,所以自然哲學一語也

包含我們今日所謂的自然科學。

14 有些論者也會把同年在法國巴黎發行的Journal des Sçavans同樣列為現代學術期刊的濫觴,但 Jean Claude Gu don特別指出,Journal des Sçavans一刊接近今天的《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

這類的科普雜誌,不能算是學術期刊。請見Jean-Claude Gu don, IN OLDENBURGS LONG SHADOW:

LIBRARIANS, RESEARCH SCIENTISTS, PUBLISHERS, AND THE CONTROL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01),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Available at:

http://www.arl.org/resources/pubs/mmproceedings/138guedon.shtml.

(15)

大量印刷成為可能;近因則是科學革命時期(Scientific Revolution)新產生的對 於學術知識在學者間流通的需求。1547年,哥白尼(Nicholas Copernicus)發表 他著名的《天體運行論》,挑戰了歐洲人看待宇宙的傳統方式。在哥白尼之後,

還有許多科學家,例如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培根(Francis Bacon)、笛卡兒(Ren Descartes)、牛頓(Isaac Newton)等 人,也分別在各自的領域,採用新的研究方法,使得學術研究從過去的以蒐集、

分析與強化既有知識為主的活動,轉變為一種以探索、發現與創造新知識為主的 活動。這段發生於十六、十七世紀歐洲的科學發展史,也就是一般歷史學家所稱 的科學革命。15科學革命使得學術研究從過去的規範性信仰系統,轉變為一個認 為真理是可以被探索發現的系統。因此,對於真理的追求也成為學者間溝通的重 點,而科學也從此被認為是個理性的論述系統。16

在科學革命的早期,當時已經是古騰堡發明印刷術後的一百多年,學者通常 透過出版書籍,讓其他地方的學者都能知道自己的研究新發現。然而,科學研究 的發展速度逐漸增快,而書籍出版的速度則無法跟上這樣的需求,不利於科學研 究的擴散,再加上郵政服務正好在此時期開辦,於是學者間逐漸演變成靠著互相 通信來告知其他學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並獲知他人的研究成果。透過在學者間建 立一份收件人清單,每個學者的一份稿件可以同步向許多位其他學者散佈。當時 這些信件仍舊只是在特定學者組成的網絡中流傳。不過,此種透過信件發表自己 的研究成果,並得知他人成果的方式,隨後因為「學會」這種學術組織的成立而 被制度化了,改由學會來負責這項事務,例如1660年英國皇家學會在倫敦成立。

學會組織自此開始主導學術傳播。除了英國成立了皇家學會,在今天的義大利境 內,於1683年也成立了Accademia dei Dissonanti di Modena。俄羅斯則於1725年立 了聖彼得堡科學院,而瑞典也於1739年成立了瑞典皇家科學院。歐陸各國陸陸續                                                                                                                

15 JOHN MACKENZIE OWEN, THE SCIENTIFIC ARTICLE IN THE AGE OF DIGITIZATION (2007),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pp. 25-6.

16 Loet Leydesdorff,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2001), Available at:

http://users.fmg.uva.nl/lleydesdorff/scicomm/. Accessed on May 25, 2008.

(16)

續在其境內紛紛成立各自的學會。17簡言之,從科學革命開始後,大學逐漸不再 成為學術傳播的唯一主宰,學會成為提供其會員各項學術資訊的重要樞紐,所以 也 成 了 很 重 要 的 學 術 傳 播 組 織 。 而 當 Oldenburg 在 1665 年 創 立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這本期刊當作幫助學會傳遞學術資訊的媒介後,一種新型態的學術傳 播方式,也就是學術期刊的發行,從此誕生了。學術期刊最早是由學會所發行的,

故其整個運作方式也受到原先學會運作方式的不少影響,亦即至少必須滿足學會 原先所提供的功能。

最早的學術期刊是由學會所發行,在當時雖然其客觀上具有在學者間傳播知 識的功能,但也不全然是為了傳播知識而已,仍有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透過 學術期刊的出版作為一種「社會登記」機制(social registry),確立誰是最早的 發現者,同時創造一群「知識貴族」(intellectual nobility)。知識貴族就是被科學 家同儕所認可的科學家,而這些知識貴族所享有的權利則是對自己的科學新發現 予以命名。相對於在王權時代,貴族的名位及所享有的土地是由國王所賜予,在 科學革命後發展成形的科學社群中,知識貴族的名位與權利則是由同儕所賦予。

18學術期刊出版前的同儕評閱機制正反映了已經在科學社群中的知識貴族對於投 稿者是否符合成為知識貴族身分的審核,而其審查的對象則為投稿者的研究成 果。如果投稿者的研究成果獲得認可,則予以出版,同時投稿者也成為知識貴族 的一員,並對其研究成果享有命名的權利。

學術期刊從17世紀中開始發展至今日我們所見的數量與規模,並非一步到 位。在17世紀下半葉時的歐洲,大概也才僅有20餘種的學術期刊,直到1750至1790 年間,學術期刊的數量才大為增加,當時已有422種學術期刊,但當時學術期刊 拖稿的情形仍頗為常見,期刊出版社接受投稿至實際出刊的時間常會拖超過一 年,而且當時的學術期刊有些也會有主題分散、使用語言不一的問題。然而,這                                                                                                                

17 JOHN MACKENZIE OWEN, THE SCIENTIFIC ARTICLE IN THE AGE OF DIGITIZATION (2007),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pp. 29-30.

18 Jean Claude Gu don, IN OLDENBURGS LONG SHADOW: LIBRARIANS, RESEARCH SCIENTISTS,

PUBLISHERS, AND THE CONTROL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01),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Available at: http://www.arl.org/resources/pubs/mmproceedings/138guedon.shtml.

(17)

些問題在學術期刊逐漸走向學科專業化、分殊化後就獲得了改善。到了19世紀,

由於科學革命以來對於科學是一套理性論述系統的觀念已深植人心,科學在大學 中已建立其穩固的地位,作為科學革命後學術傳播主要工具的學術期刊無論在數 量及重要性上,都遠超過以往,19世紀大約出版了2百萬篇的學術期刊論文和技 術報告。到了此時,學術期刊出版社及大學圖書館也成了學術傳播系統理的重要 角色。此外,我們現在所見的學術期刊通常有的撰寫方式及格式,例如列出文章 章要、參考文獻,並在寫作時習慣先對先前同一主題的文獻進行回顧等,都已經 成型。1920世紀後,學術期刊的數量更是成等比級數的成長,這當然與學科的分 殊化、專業化有關,但也與商業出版社跨足學術期刊出版的領域有關。在二次世 界大戰前,商業出版社雖然也出版某些學術期刊,但他們並不認為學術期刊的出 版是一件可以帶來大量利潤的工作,因為學術期刊的讀者群是非常特定的專業族 群,顯然無法發揮規模經濟。然而,美國的科學資訊研究院(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在1960年代依據Eugene Garfield的方法,發展出了科學文引文索 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為所謂的「核心科學」創造出了所謂的「核心 期刊」(core journal)清單(當然,「核心期刊」的清單是容許後續擴充的),隨 後ISI並公佈了「核心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20。既然已經界定出「核 心期刊」,又有影響係數這樣的量化指標可用,後來研究機構評鑑學者的研究能 力時,就將此納入,於是優秀的學者們沒有太多選擇,只好也儘量投稿SCI期刊,

希望獲得刊登,相對地,圖書館也不得不購買這些SCI期刊。商業出版社發現只 要所出版的學術期刊可以被列入「核心期刊」清單,就會有龐大的固定訂閱用戶,

也就代表了獲利的保證,於是商業出版社也就大舉投入不同學科的學術期刊之創 立,並透過邀請著名學者擔任期刊主編、編輯委員,提高期刊的聲望,期望能提 高引用率,以讓本身出版的期刊列入SCI清單。SCI造就了「核心期刊」,也為SCI 期刊的出版社帶來了獲利,但卻也促成了從1970年代開始以來的「期刊危機」

                                                                                                               

19 JOHN MACKENZIE OWEN, THE SCIENTIFIC ARTICLE IN THE AGE OF DIGITIZATION (2007),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pp. 32-4.

20 影響係數是透過一些量化的指標所計算出來的。

(18)

(serial crisis),詳待後述。21

到了20世紀末葉,隨著網際網路興起及數位化技術日漸成熟,學術期刊除了 原本的紙本媒介外,也朝向電子化發展。期刊電子化及網路化後雖然複製成本集 運送成本顯著降低,原本似乎應該可以使學術期刊的出版成本降低,使得期刊售 價更合理,但事實上,除了近年來興起的開放近用型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外,當今多數電子期刊的價格仍如傳統期刊一樣高。

電子期刊可分為4種型式:第一,純電子版,不發行紙本;第二,以電子版 為主,但應讀者需要限量發行紙本版;第三,以紙本版為主,但也附帶出版電子 版,供有訂購紙本版的用戶使用;第四,紙本版予電子版並重,平行發行。目前 許多出版或代理學術期刊的大型學術出版商,都是將紙本版的期刊電子化,連同 純電子版的期刊綁在一起,以大型電子期刊資料庫的方式銷售給圖書館。22

學術期刊電子化可以對於學術傳播帶來不少優點,例如對讀者而言,取用便 利、快速,且成本較低;其次,電子期刊已經與電子郵件、電子化的灰色文獻汗 顏討會論文、電子討論群組等等,一同改變學術傳播的正式與非正式傳播管道,

使研究者間的交流更快速;此外,電子期刊的資料庫使用平台,可提供讀者較佳 的檢索環境。然而,在當今的學術期刊出版環境下,多數重要的電子化學術期刊

(例如前述SCI期刊的電子版)仍掌握在大型商業化出版社手中,而他們對於電 子期刊的經營方式,對於學術傳播也有些不利影響。舉例而言,許多商業化電子 期刊是授權讀者使用,但其收費以每篇文章的下載次數來計費,有些還會搭配數 位權利管理措施,使得下載後的文章過一段期間即無法再行閱讀23,相較於原先 在紙本時代圖書館和讀者所能使用的權利,這樣的權利是較為限縮的。還有,商 業化電子期刊的著作權不屬於圖書館,會造成圖書館長久保存文獻上的問題。此                                                                                                                

21 Jean Claude Gu don, IN OLDENBURGS LONG SHADOW: LIBRARIANS, RESEARCH SCIENTISTS,

PUBLISHERS, AND THE CONTROL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01),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Available at: http://www.arl.org/resources/pubs/mmproceedings/138guedon.shtml.

22 吳紹群、吳明德,〈開放資訊取用期刊對學術傳播系統之影響〉,圖書資訊學研究,2卷1期,2007 年12月,頁26-7。

23 例如國內元照出版社的月旦法學知識庫提供的電子化文章即有此特性。

(19)

外,若電子期刊並非由紙本期刊的出版社附帶發行的,則此種純電子期刊(例如 開放近用型期刊)在編輯品質、同儕審查上是否有足夠的品質保證、發表於此累 電子期刊的文章能否用於升等、評鑑等,也是此類電子期刊面臨的挑戰。24

第三節 期刊危機與其成因

「期刊危機」(serials crisis)一詞主要是用來描述學術期刊期刊價格不斷上 漲對於圖書館及讀者,甚至整個學術傳播系統所帶來的一連串負面效應,例如期 刊價格不斷上漲,圖書館若持續將經費運用於期刊訂閱將排擠其他書籍購買費 用。

期刊危機來自於是期刊漲價的速度遠大於圖書館總體經費的成長,但由於期 刊漲價是一段過程,實際上很難明確切割期刊危機的時間點。不過,可以確定的 是,期刊出版價格上漲的問題十分嚴重。根據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Libraries; ARL)的統計,從1986年至2003年的17年間,期刊的單位 成本上漲了215%,圖書館的期刊購價上漲了283%,但同一時期書籍的購價漲幅 只有82%。此外,此時期,圖書館期刊採購費用增加了260%,但卻僅僅讓圖書 館期刊的採購總數增加14%,而圖書館的總預算只成長了128%。根據Library Journal對於期刊價格的普查,2005年全球的期刊價格仍較2004年上漲了13.1%25, 2006年的期刊預估價格較2005年上漲了9.3%。26

期刊價格不斷上漲的成因,依據吳紹群及吳明德的研究,可以歸納為四個 層面來探討:學術期刊內容生產方面的因素、學術期刊的特質因素、學術期刊的 購買行為因素、出版商的經營策略因素。27

在學術期刊內容生產面,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許多學術期刊是為了吸                                                                                                                

24 吳紹群、吳明德,〈開放資訊取用期刊對學術傳播系統之影響〉,圖書資訊學研究,2卷1期,2007 年12月,頁27-8。

25 L. van Orsdel & K. Born, Choosing Sides, Library Journal 130(7), pp. 43-8.

26 L. van Orsdel & K. Born, Choosing Sides, Library Journal 132(7), pp. 43-8.

27 吳紹群、吳明德,〈開放資訊取用期刊對學術傳播系統之影響〉,圖書資訊學研究,2卷1期,2007 年12月,頁32-4。

(20)

收上不了一流期刊的學術文章而發行,尤其在1970年代後,科學文獻數量呈爆炸 性成長,當時是大科學(Big Science)時代,圖書館經費還能支應,但後來圖書 館經費下降後,便無法負擔這麼多期刊,於是漲價成為期刊生存的直接辦法。第 二,作者、學術學會和出版商間的權利不對等。作者為了讓文章能順利出版,只 好將文章的著作權讓與給出版社,而許多學會也將期刊的製作、銷售都委託給出 版商,間接提高大出版商的壟斷市場的能力。

學術期刊所具備的某些特質,也讓漲價成為可能。第一,學術期刊的可替 代性太低,學術期刊由於主題特定、讀者群特定,所以每一種期刊都難有替代性 商品。即使期刊主題相近,但內容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幾乎不可能找到完全的 替代品。而且學者研究時都希望能多參考資料,所以圖書館也很難自行決定刪去 哪些期刊。28簡言之,期刊的價格彈性很低,不管價格如何變動,訂購量都不會 有太大變化。第二,學術期刊的廣告收入不高,所以學術期刊的出版社為維持收 益持續漲價是可預料的。

學術期刊的購買行為也是促成期刊價格上漲的因素。第一,學術期刊的讀 者對價格不敏感,因為學術期刊是由圖書館出面訂購,而非由學者自費訂購,學 者最關心的是期刊的聲譽和能否使用,至於價格高低就非其關注重點了。第二,

圖書館訂購學術期刊是以盡可能提供最多期刊為出發點,並非以價格為判斷訂購 與否的最重要標準,所以無法將高價期刊排除。29

期刊價格持續上漲有部分也是出版社的經營策略所造成。大型出版社採取 包裹銷售(bundled sale)方式,將重要、熱門的期刊與眾多較冷門的期刊綁在 一起銷售,讓圖書館為了購買自己需要的期刊,不得不付出大筆經費給出版社購 買許多不需要的期刊,使得小出版社無法生存,市場由大出版社壟斷。其次,出 版社彼此間的併購也與期刊漲價有關,例如Elsevier合併了Pergamon,Kluwer合                                                                                                                

28 Glenn S. McGuigan (2004), Publishing Perils in Academe: The Serials Crisis and The Economics of the Acasdemic Journal Publishing Industry, Journal of Business & Finance Librarianship 10(1), pp.

13-26.

29 吳紹群、吳明德,〈開放資訊取用期刊對學術傳播系統之影響〉,圖書資訊學研究,2卷1期,2007 年12月,頁32-4。

(21)

併了Lippincott,研究顯示在出版社併購後,期刊價格都有不少的上漲。30

第四節 學術期刊的功能

學術期刊作為近代以來最重要的學術傳播方式之一,如果我們把觀察的範圍 擴大一些,從學術期刊在學術傳播系統的運作中的角色來分析,有助於我們對學 術期刊的功能有更清楚的認識。依據學者Roosendaal和Geurts的研究,學術傳播 系統要能運作,必須滿足四個必備的基本功能:登記(registration)、認證

(certification)、知悉(awareness)、典藏(archiving)。登記是指確立某個想法、

概念或研究在知識上的先後順序, 亦即確認誰是該知識的最早發現者或概念的 創造者。認證是指證明研究品質及所宣稱的研究發現的效度。知悉則意謂著確保 研究的散布與可及性,並提供一種方式,讓研究者能夠知道新的研究成果。典藏 則是保存知識遺產供未來使用。31學術期刊的出版正好巧妙地將這四個功能整合 在一起,亦即學術期刊具有四大功能:登記、認證、知悉及典藏。

學者Borgman對於學術期刊的功能也有類似的分析。依據Borgman的研究,

學術期刊的功能可以分為三大項:第一項是正當化,第二項是散播,第三項則是 近用、保存及典藏。所謂正當化是指學術期刊的出版過程(主要是同儕審查)對 於期刊文章的品質做了認證、確保,同時也透過期刊出版的行為確立何人為該研 究成果的最早發現者。此種說法相當於前述Roosendaal和Geurts研究中的登記級 認證功能。其次,學術期刊的散播功能指的是藉由學術期刊的出版,個別學者的 研究成果能夠被其他學者知悉,同時其研究成果得以擴散,其他學者就可以透過 各種方式回應,進行學術溝通,所以散播功能也是學術期刊的核心功能之一。在 傳統的學術期刊出版模式下,出版社在達成學術期刊知識散播的功能面向上,扮                                                                                                                

30 Mark J. McCabe (2001), The Impact of Publishers Mergers on Journal Prices : Theory and Evidence, The Serials Librarian 40(1/2), pp. 157-66.

31 Hans E. Roosendaal & Peter A. Th. M. Geurts, Forces and Functions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n Analysis of Their Interplay (1999), pp. 14-20. Available at:

http://www.ub.utwente.nl/webdocs/dinkel/1/00000001.pdf

(22)

演著功不可沒的角色。至於學術期刊的近用、保存及典藏,32

第五節 學術期刊出版與知識共享傳統的 互動

學術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是在人類學家稱為「交換禮物的文化」中運作的。其 基本的運作模式是,大學負擔所屬研究人員的薪資,政府機關或私人基金會則補 助研究費用。至於研究成果出版後的著作權,例如學術期刊文章的著作權,通常 則移轉給出版社。出版社透過編輯、生產、散佈的過程為學術期刊文章加值,而 圖書館則花錢購買學術期刊,讓圖書館的讀者(當然包含大學的研究人員)不用 直接從自己的口袋掏錢出來,就可以使用這些期刊。雖然私部門的研發是在與公 部門不同的邏輯下運作,但公部門產出的研究成果若能公開自由流通,對於私部 門的研發當然會帶來許多好處。知識共享是凝聚學術社群必要的黏著劑,而出版 則是知識共享的核心。33

第一項 學者支持知識共享

回顧學術期刊發展迄今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學者投稿學術期刊時並不期 待在文章獲得出版社同意刊登時獲得報酬,而事實上期刊出版社也不會給與投稿 的學者任何稿酬。學者投稿期刊最主要的目的是確認其本身是該研究成果的發現 者,亦即前述的「社會登記」機制,透過同儕審查的機制,確認其為研究成果的 發現者,同時也是對其研究能力的肯定,提升其學術聲望,而這些效應對於學者 本身將來獲取更多研究經費進行研究,或者獲得更高的研究職位,取得較高的收 入,當然會有幫助,但大體上來說,從期刊文章直接獲取報酬並非學者投稿的誘 因,學者最在意的通常是其他人使用其研究成果時,是否明白進行正確的引用,

並進行清楚的姓名標示。若以現代著作權法的語彙來說,學者在期刊文章的創作                                                                                                                

32 Christine L. Borgman, Scholarship in the Digital Ag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Internet, pp. 66-8.

33 Christine L. Borgman, Scholarship in the Digital Ag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Digital Age (2007), p. 56.

(23)

領域,他們所在意的是著作人格權,而非著作財產權。因此,在期刊文章的領域,

只要能保護到個別學者作為研究成果發現者的地位,學者間一向都維持著知識共 享的傳統。

第二項 出版社不見得支持知識共享

學術期刊出版社接受投稿雖不用付費給學者,但除了近年少數剛興起的開放 近用期刊外,大多數傳統出版社向來並未提供讀者免費的期刊閱讀。期刊出版的 編輯過程、同儕審查、發行等過程當然都需要經費,所以向讀者收取訂閱費用以 填補成本並賺取利潤自有其道理。傳統學術期刊出版社其獲利來自於期刊和電子 期刊的銷售、訂閱費用,而圖書館和一般讀者願意付費訂閱,顯然是因為著作權 法制保障出版社享有的著作財產權。一般而言,出版社出版學術期刊,主要是為 了獲利,而不像作者寫作學術論文主要是為了非經濟上的誘因,所以傳統的期刊 出版社並不會支持知識共享。然而,近年來隨著開放近用運動的興起,也有部分 開放近用期刊的出版社採取向作者收費的方式來賺取收入,這些出版社就會支持 知識共享的理念,讓讀者免費取用期刊文章。

(24)

第三章 開放近用運動的發展與成效

開放近用運動(Open Access Movement)是由一連串的支持、要求開放近用 的行動所構成。依據Peter Suber的看法,開放近用運動可以溯源至1966年美國教 育部成立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34,但筆者認為,在1990年代圖 書館界及部份關心學術傳播環境的學者驚覺期刊危機(serials crisis)成為嚴重問 題以前,雖然陸續出現一些具有當今開放近用觀念的行動,或多或少為後期的運 動累積能量,但真正促使開放近用成為一個較具規模的運動,主要還是因為網際 網路的技術已經較為成熟普及,以及對期刊危機的警覺,而這些條件大概是1990 年代才形成的。因此,本文對於開放近用運動的探討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以後的 行動,尤其是當開放近用的幾個重要宣言成立以後的蓬勃發展。

第一節 開放近用的意義與目標

與推動開放近用運動相關的文件有很多,但若要掌握目前開放近用運動的重 點,還是可以從在Budapest、Bethesda和Berlin這三地所簽署的三份比較重要的文 件出發,以下分別予以介紹。

第一項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

2001 年12月開放社會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邀集一群關心學術傳 播變遷的人士在布達佩斯召開了一個小型會議,這個會議的主要成果就是2002 年2月提出的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以下簡稱「布達佩斯提議」)。布達佩斯提 議由16位與會者共同提案,並徵求全球的研究者、大學、實驗室、圖書館、基金 會、學術期刊、出版社、學會及相關的開放近用計畫連署,請求全球的科學及學 術社群共同連署、支持及參與開放近用。到2008年4月為止,已有434個組織與4770                                                                                                                

34 Peter Suber, Timeline of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timeline.htm. Accessed on May 20, 2008.

(25)

位人士參與連署。35

關於開放近用的客體,依據布達佩斯提議,「應該在網路上供人自由近用的 文獻指的是那些由學者在未獲報償的預期下給予這個世界的文獻。這類文獻最主 要的是受過同儕評閱的期刊論文,但也包含尚未經同儕評閱,卻放在網路上以獲 取研究同行的評論或通知他們研究重要發現的預印本。」36

然而,對文獻的自由近用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程度,要做到何種程度才符合「開 放近用」呢?依據布達佩斯提議,「對於此類文獻的『開放近用』是指這些文獻 在公開的網際網路上人人都可以自由接近使用,除了連上網際網路本身不可免的 障礙以外,沒有其他財務、法律或技術上的障礙,亦即允許所有使用者閱讀、下 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內容,或連結至這些文章的全文,允許所有使用者 爬梳內容供檢索之用、把文章當作資料置入軟體,或任何其他合法用途。對於複 製與散布唯一的限制,以及著作權法在這個領域扮演的唯一角色應該是給予作者

(author)對其作品完整性的控制權,以及確保作品適當地被引用,而作者的貢 獻適當地被承認。」37

布達佩斯提議同時對於如何達成開放近用,提出兩項相輔相成的策略。第一 個策略是自行典藏(self-archiving),第二個策略是開放近用期刊(open-access journal)。所謂的自行典藏是指學者把通過同儕評閱的期刊論文存放在開放的電 子典藏庫。當這些電子典藏庫符合開放典藏庫提議(Open Archives Initiative)所 設定的標準時,搜尋引擎就可以把分別獨立的各個電子典藏庫當作一個典藏庫進 行搜尋。因此,讀者雖不知道所要找的資料在那個電子典藏庫中,仍可以透過搜 尋引擎搜尋。38

開放近用期刊則是新一代的學術期刊,因為此種期刊必須符合布達佩斯提議 對於開放近用的要求。開放近用期刊的目的是要讓期刊論文儘可能的廣為散播,

                                                                                                               

35 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view.cfm. Accessed on May 9, 2008.

36 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read.shtml. Accessed on May 9, 2008.

37 Id.

38 Id.

(26)

所以此種期刊不會運用著作權限制人們對其出版內容的近用與使用。著作權對此 種期刊而言,只能被用來確保公眾對其出版內容享有永久開放近用。同時,由於 期刊價格是近用期刊內容的障礙,開放近用期刊不向讀者收取訂購費或近用費,

而是透過其他方式彌補其支出,例如目前常見的是改採向作者收取出版費。39

第二項 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2003年4月,24位主要來自生物醫學領域及關注開放近用理想的有志之士,

在美國的Howard Hughes醫學中心聚會,研擬出畢士大開放近用宣言(以下簡稱

「畢士大宣言」),希望透過擬定較具體的作法,讓相關團體據以採取迅速有效的 開放近用出版模式,包括:贊成及支持科學研究的機構、從事研究的科學家、協 助進行同儕評閱及散布研究成果的出版社、以及知識近用需求的科學家及圖書館 員等相關人士。40

從畢士大宣言的內容來看,它延伸並具體化了布達佩斯宣言關於開放近用的 定義。依據畢士大宣言,必須符合兩項條件,才能算是開放近用出版品:

1. 保留部分權利。作者及著作權人授權授予所有使用者免費、不能撤回、全球 性、永久的對其作品的近用權,只要適當地標示原作者姓名,就可以不拘理由以 任何數位媒體形式,公開複製、使用、散布、傳送及展示原著作,以及製造與散 布衍生著作;紙本印本(printed copies)限於少量及個人使用。

2. 公開典藏。包括所有附件、前項著作權聲明在內的完整作品,須以適當的標 準檔案格式寄存在至少一個線上典藏庫(repository)。該典藏機制必須由學術單 位、學會政府機構或其他聲譽卓著的單位支援,依開放近用、散布無限制、跨平 台及長期典藏等原則建置;就生物醫學領域而言,PubMed Central就是符合此等 要求的典藏庫之一例。41

                                                                                                               

39 Id.

40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bethesda.htm, accessed on May 9, 2008.

41 Id.

(27)

從上述兩點可以發現畢士達宣言與布達佩斯宣言有兩大不同。首先,畢士達 宣言針對如何落實開放近用,對著作權人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就是給予使用者免 費、不能撤回、全球性、永久的近用權利,同時透過著作權授權契約明定使用者 可以對著作進行哪些利用,同時畢士大宣言也允許衍生著作。目前一種符合畢士 大宣言的常見授權方式就是採取創用CC授權條款(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選擇其中符合畢士大宣言要求的授權組合,例如但不限於「創用CC—姓名標示」

條款。依據「創用CC—姓名標示」授權條款,著作人授與被授權人所有的著作 財產權,但要求於利用時應標示著作人姓名。42此外,畢士大宣言要求所有的開 放近用文獻應該被寄存在聲譽卓著的組織,以確保文獻的長期保存沒有問題。43

第三項 柏林科學與人文學知識開放近用宣言

(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由德國馬普學會(Max Planck Gesellschaft)發起的柏林科學與人文學知識 開放近用宣言(以下簡稱「柏林宣言」),由德、法、義等國的科學研究機構於2003 年10月在柏林簽署,利用網際網路整合全人類的科學及文化資產,為各國研究者 提供免費開放的研究環境,呼籲各國科學研究機構向網路使用者開放更多的科學 資源,以促進利用網際網路進行科學交流及出版。44換言之,柏林宣言所強調的 開放近用,並不僅止於學術文獻,而是涵蓋「原始的科學研究成果、原始資料、

後設資料、原始材料、相片與圖畫材料的數位再現,以及學術多媒體材料」。45 依據柏林宣言,開放近用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作者及著作權人授與所 有人免費、不能撤回、全球性近用其作品的權利。授權使用者在適當標示作者姓                                                                                                                

42 關於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可參考: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5/tw/legalcode,查詢日期:2008年5月9日。

43 Charles W. Bailey, Jr., What is Open Access, in NEIL JACOBS ED., OPEN ACCESS: KEY STRATEGIC,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2006), pp. 16-7.

44 毛慶禎,〈開放近用運動的真諦〉,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3卷第2期,2007年4月,頁6。

45 http://oa.mpg.de/openaccess-berlin/berlindeclaration.html, accessed on May 9, 2008.

(28)

名的條件下,可以不拘目的,以任何數位形式,公開重製、使用、散布、傳送、

展示作品,以其散布衍生著作,同時有權製作少量印本(printed copies)供個人 使用。所謂的適當標示作者姓名,依循的是社群的標準,正如同目前學術社群對 於姓名標示有一定的規範。第二,包括所有附件及其授權聲明在內的完整作品,

必須以標準的電子檔案格式,以適當的科技標準,例如OAI標準,儲存在至少一 個線上典藏庫,而該典藏庫必須是由學術機構、學會、政府機關所支持與維護,

或由其他致力於開放近用、無限制散布與系統間操作可能性的著名組織所支持與 維護。46

第二節 開放近用的發展策略與現況

依據布達佩斯提議,開放近用的發展策略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透過自行典 藏(self-archiving),另一種是藉由出版開放近用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自 行典藏也被稱為開放近用的綠色路徑(green road),而開放近用期刊則被稱為金 色路徑(golden road)。47觀察過去十多年來開放近用的實踐,主要也就依循這兩 種發展模式,以下僅舉出各類型較為著名的例子做說明,因為隨著開放近用運動 的開展,各類型實例繁多,難有窮盡介紹之可能。此外,策略上分為兩種,但這 兩種也可以混合運用,並沒有互斥,所以也可能產生一個機構同時有典藏庫,也 出版開放期刊近用期刊,例如後述的BioMed Central。

第一項 發展開放近用的綠色路徑—自行典藏

自行典藏是指作者把自己的文章存放在公眾可以免費近用的網站上,而該網 站最好是符合OAI Eprint Archive標準而架設的。48這些文章可以是預印本

(preprint),也可以是印後本(postprint)。預印本就是尚未經過同儕審查的文章                                                                                                                

46 Id.

47 Stevan Harnad, Fast-Forward on the Green Road to Open Access: The Case Against Mixing Up Green and Gold, Ariadne Issues 42 (2005), available at: http://www.ariadne.ac.uk/issue42/harnad/.

Accessed on May 10, 2008.

48 http://www.eprints.org/openaccess/self-faq/#self-archiving. Accessed on May 10, 2008.

(29)

版本,預印本大多是為了將來投稿學期刊而產生,而作者間互相交換預印本的慣 例在科學社群也有很長的歷史了。對學術社群而言,預印本並非已經正式發表

(publish)的文章。印後本則是最終出版的那個版本的文章,印後本可能來自於 出版社,也可能來自作者依照的意見而進行修正後的文章。49

自行典藏發展至今,最常見的典藏模式有三種:作者自行典藏、學科典藏與 機構典藏。當然,這三種典藏模式是可以並存的,所以一篇文章可能同時以三種 模式典藏。

(一)作者自行典藏

這是一種很容易的作法,就是作者把自己文章的電子檔置放在個人的網站 上。由於目前存在許多大型的搜尋引擎,例如Google,個人網站通常都已被納入 搜尋引擎的搜尋範圍,如果作者在個人網站上清楚列出文章的各項資訊,例如篇 名、作者,任何人透過搜尋引擎都可以很容易地搜尋到特定的文章。不過,作者 自行典藏由於是由作者獨力進行典藏工作,所以在資料保存的長期穩定性上,比 其他典藏模式差一些,因為作者有可能無法再繼續更新、維護其網站,例如作者 死亡。作者自行典藏的實例很多,僅舉兩位活躍於開放近用運動的學者的網站為 例,例如Peter Suber的網站 http://www.earlham.edu/~peters/acadpubs.htm,以及 Stevan Harnad的網站http://users.ecs.soton.ac.uk/harnad/。

(二)學科典藏(Disciplinary Repository)

某些學科為了加速學術資源之散布速度,以及分享彼此的學術成果,設立了 學科典藏庫,收藏相關學術文獻的電子印本。學科典藏是以相同研究領域的研究 文獻為蒐集對象,而不限於某個國家或研究機構。學科典藏庫通常都是一套功能 完善的資訊系統,支援作者存放電子印本、創造後設資料(metadata),並提供 檢索功能。學科典藏庫的穩定度與表現是否良好,通常與該典藏庫與由哪個機構

                                                                                                               

49 Charles W. Bailey, Jr., What is Open Access, in NEIL JACOBS ED., OPEN ACCESS: KEY STRATEGIC,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2006), pp. 19-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新加坡於 2001 年頒布新綱要,數學教材從統一版本開放至六種版本,本研究據 以考察的國小數學教科書是 2003 年 Times Media 出版國小一至五年級 My Pals are here!Maths

貼近學生生活 增加學習興趣 善用應用機會 提升表達能力 借用同儕協作 提升學習動機 豐富學習經歷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3   有關這一組石刻浮雕的圖解,參見楊泓《南朝的佛本行故事雕刻》,《現代 佛學》1964 年第 4 期,第 31-33 頁。轉刊氏著《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北 京:科學出版社,2000

• 做好的 Flash 動畫除了要儲存起來,方便日後再 載入 Flash 中編輯外,想要讓 Flash 動畫能夠在 其它應用程式播放,例如用 Microsoft Media Player

一年 零四 個月 的實戰.. 學習

[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