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實驗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閱讀句子實驗

一、 受試者組成

2. 國籍:2 位日本人,2 位泰國人、1 位德國人、1 位印尼人。

3. 職業:學生。皆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大學部學生。

4. 中文程度:中級程度。皆就讀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大學部 二年級。

(二) 分組

以隨機方式分為兩組,一組共3 人。第一組受試者閱讀第一組閱讀材 料並接受第一份試卷,第二組受試者閱讀第二組閱讀材料並接受第二份試 卷。兩組中新詞所呈現的句子高低限制性正好相反,以便在不同組中看出 同一生詞在不同限制性句子中呈現時,受試者的學習情形。

(三) 實驗階段

實驗共分四階段,前三階段閱讀句子,第四階段測驗習得成果。故每 個受試者需要參與四次實驗,每次實驗之間間隔不超過兩天。設計兩次實 驗間不得超過兩天的原因如下:一、前三階段的閱讀資料本來設計分為三 次的原因即是避免受試者一次閱讀過量的句子而造成過大的負擔,並非有 意設計將句子分為先後三次閱讀,也就是說,並非有意設計哪些句子放在 第一次實驗閱讀,哪些放在第二次或第三次實驗閱讀,而是將三次實驗視 為一個單一的閱讀實驗,故三次閱讀實驗間越相近越好;第二,若學生於 實驗結束後,在生活上接觸各式各樣的中文閱讀材料,可能會加入不可控 制的變因,而實驗間隔時間越長,變數越大,故這樣的限制是必要的。

第一組受試者的第一天實驗便是閱讀第一組資料的第一份句子,第二 天實驗閱讀第一組資料第二份句子,第三天實驗閱讀第一組資料第三份句 子,第四天接受第一份測驗。第二組受試者則閱讀第二組資料,第一天實 驗閱讀第二組資料的第一份句子,第二天實驗閱讀第二組資料第二份句 子,第三天實驗閱讀第二組資料第三份句子,第四天接受第二份測驗。

22

(四) 閱讀實驗內容

1. 實驗設備:於實驗小間內以電腦進行中文句子閱讀。使用電腦程式 E-Prime 進行實驗。E-Prime 是一套電腦化行為研究的實驗生成系統,

為一心理學實驗操作平臺。此程式可協助實驗者設計電腦化實驗,並幫 助實驗者呈現文本、圖像和聲音(可以同時呈現三者的任意組合)作為 刺激,且提供詳細的時間資訊和事件細節(包括呈現時間、反應時間的 細節),可供進一步分析,有助於瞭解實際實驗運行的時間問題。

2. 實驗說明:向受試者詳細介紹實驗流程,確認受試者理解。再請受試者 觀看電腦銀幕上的實驗說明,內容與實驗者口述內容相同。

3. 閱讀句子:電腦銀幕上一次出現一個句子,每個句子請受試者判斷其理 解程度,若「理解」便在「句子理解程度表」的表格「我讀懂了」下打 勾,若「有一點不理解」便在表格「我不太確定」下打勾,若「不理解」

便在表格「我讀不懂」下打勾。每閱讀完一個句子後,便按「空白鍵」

往下閱讀下一個句子。每次測驗共有70 個句子,包含舊詞的句子 56 個,包含新詞的句子有14 個,以隨機的方式出現於銀幕上。

4. 隨機測試:閱讀句子過程中,有時銀幕上會出現「請說出您剛才看到的 句子」的畫面,此時受試者必須唸出最後一個呈現在銀幕上的句子,也 就是剛看完的句子,唸完之後按「空白鍵」往下。每次實驗共會出現九 次這樣的測試,以隨機方式出現。其目的是確保受試者專心於閱讀句 子,避免其走神或漫不經心地閱讀。

5. 後測:

後測測試受試者學習12 個新詞的學習效果。測試內容為填寫一張 測試卷,測試卷共12 題翻譯題,各測試 12 個新詞。

每一題的出題方式以句子帶出,再將新詞以「」加以標註,請受試 者以母語寫出翻譯,書寫內容不限於一個直接對應的翻譯詞,也可以是 一個詞組、一個句子或幾個句子。

12 題測驗句子中,每個句子都是受試者第一次接觸到新詞所閱讀 的句子。例如,試卷一第1 題為「用岩石做成的『碑』上刻著紀念他的 文字。」,此句為受試者第一次看到「碑」這一個生詞所接觸到的句子。

因為受試者共分兩組,兩組人所接觸到的新詞句子正好高低限制性相 反,故試卷同樣分為兩份,兩份的句子所包含的新詞完全相同,但是句 子的高低限制性完全相反。例如,試卷一測試新詞「碑」所用的句子是

23

高限制句「用岩石做成的碑上刻著紀念他的文字」,但試卷二測試新詞

「碑」的句子則用低限制句「碑上的文字隨著時間的過去已慢慢變得不 清晰」。依據受試者閱讀的材料,每份試題都會有6 題高限制句,6 題 低限制句。

(五) 評分

12 題測試題每題 2 分,共 24 分。每題以 0 分、1 分、2 分計分。批改 時不論語法、詞性,只看語意是否正確。0 分表示完全沒有傳達引號中生 詞的相關語意;1 分表示傳達了相關語意、相近語意、部分語意,但是核 心的語意卻傳達不全面;2 分表示重要的語意都傳達到了,不一定須要非 常精準或詳細地傳達到生詞的定義。

批改者為與受試者相同母語並精通中文者,或以中文為母語但精通受 試者母語者,如批改日本受試者試卷者為一位中文為母語且於日本留學多 年並精通日文者。批改之前,由實驗者告知批改者評分規則,請批改人員 以每題2 分批改。批改過程中,若批改者有任何問題,皆可提出與實驗者 討論,以確定最後分數。

(六) 實驗數據統計及討論 1. 測試分數統計

(1) 詞彙出現頻率

表8 第三列開始為所有受試者每題(每個新詞)的成績,第二列為每 個詞彙出現的次數。最後兩列為各次數新詞的分數總和及平均。舉例而 言,「各次數總分」的第一個分數「20」即為出現次數 6 次的「碑」和

「瞪」的所有成績總和,第二個分數「12」即為出現次數 5 次的「柄」

和「疊」的所有成績總和。而「各次數平均分」則為「各次數總分」除 以題數(每字出現的題數為6,兩個字共為 12 題)12 的結果。

8 先導研究各次數成績表

生詞 碑 瞪 柄 疊 敝 憋 別 撥 愁 道 貶 撒 總分 出現次數 6 6 5 5 4 4 3 3 2 2 1 1

受試者 I 2 2 0 2 0 0 0 1 1 1 2 2 13 受試者 II 2 2 0 2 0 1 1 1 0 0 2 0 11 受試者 III 0 2 2 2 0 0 2 0 0 0 1 0 9 受試者 IV 1 2 2 2 2 0 0 0 2 0 0 2 13 受試者 V 1 2 0 0 1 2 0 1 0 2 1 2 12 受試者 VI 2 2 0 0 0 2 0 1 1 2 1 2 13

24

25

由表9 我們可以看出,高限制句中出現的新詞平均的表現分數 1.08 高於低限制句中出現的新詞的平均分數0.89。而各次數下「高低限制」

此一變因對於出現次數較少的詞彙有比較大的影響,只出現一次的詞 彙,出現在高限制句中的新詞分數明顯高於出現於低限制句中的新詞分 數。

2. 討論

從表8 的統計中,我們可以看到出現次數對於詞彙學習的影響。在 出現6 次到出現 3 次的詞彙中,可以看到學習成效逐次減低的現象。然 而出現2 次及出現 1 次的詞彙學習的成果卻比起出現更多次的詞彙的學 習效果更好。此一現象應是因為詞彙與出現次數共變的緣故,每個次數 下分配的詞彙並不相同,難以判定詞彙習得效果只單純受到詞彙頻率的 影響,有待更大量的實驗數據方能進一步分析。

在第表9 中我們可以見到句子限制性對詞彙學習的影響。出現在高 限制性句子中的詞彙學習效果稍優於出現於低限制性的詞彙學習效 果。而「限制性」對於出現次數較少的詞彙影響較大,詞彙出現次數越 少,其出現在高限制性句子中的學習成果就比出現於低限制性句子時有 較大差異。也就是說,出現次數越少的新詞,越需要在高限制性句子中 呈現,否則不易學習。

(七) 實驗修正

先導研究中,筆者發現以上的研究設計可再加以修正,主要修正之處 有以下幾點:

1. 調整每位受試者參與實驗次數

在先導研究中,每位受試者參與4 次實驗,前 3 次為閱讀實驗句子,

第4 次為後測。每次實驗間隔不得超過兩天,以避免其於實驗之外接觸 到其他材料而增進或妨礙學習者的新詞習得。

在先導研究中,筆者發現每次受試者的實驗時間約在15 分鐘左 右,時間花費不多,所以筆者認為4 次實驗可以併為 1 次實驗完成,也 就是說,所有設計實驗句子可讓受試者1 次閱讀結束,如此更可排除不 同新詞在不同時間閱讀所產生的其他變數。最後的後測也緊接閱讀實驗 材料之後,可立即掌握受試者習得的結果。

故重新調整後的實驗設計為每個受試者只需參與1 次實驗,1 次實 驗包含閱讀句子及後測,1 次實驗約在 1.5 小時內可以結束。

2. 受試者排除母語為漢字圈之學習者

26

27

5. 由另一位母語者向評分者說明批改辦法

在先導研究中,後測試卷的批改者由筆者訓練,且批改過程中與筆 者討論,最終確認成績。但此一流程中,筆者因為深知實驗流程且對實 驗結果有一定的假設,故縱使與評分者的互動中力求無所偏頗,但仍可 能遭受質疑,質疑筆者將有意無意使給分偏向實驗假設結果。

為排除這項質疑,故下一階段正式實驗中,筆者將再另外訓練一位 不知本實驗假設的母語者,請這位母語者告知批改者評分標準,並與之 討論配分。

第四節 閱讀句子實驗

經過先導實驗的測試後,我們針對一些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加以調整,

並隨後展開本研究之正式實驗,以下為實驗細節介紹。

一、 受試者組成

(一) 人數:30 人

(二) 國籍:9 位印尼人、6 位泰國人、5 位英國人、3 位法國人、2 位美 國人、2 位瓜地馬拉人、1 位波蘭人、1 位哥倫比亞人、1 位厄瓜多 人。

(三) 職業:學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之學生、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之學生。

(四) 中文程度:中級程度。全數受試者都具有學習完《實用視聽華語II》

之程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