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附帶習得

第二節 附帶習得

由內隱學習的定義中,我們可以得知,內隱學習是指學習者在沒有意 識到自己有所學習下習得事物規律的過程。定義中,所謂「無意識」

(unconscious) 常常是學者有諸多爭議的關鍵。而所謂「無意識」的學習,

在「附帶習得 (incidental learning)」研究領域中,也經常是學者談論的關 鍵詞。即使在這兩個領域中,「無意識」並不一定指向同一意義,但縱使 在各自領域中,「無意識」一詞亦是眾說紛紜,故這兩個領域(內隱學習及 附帶習得)仍是有相關性的兩個研究主題。Schimdt (1990) 就曾在其文章中 將二語學習中的「內隱學習」與「附帶習得」並列,將兩個不同領域的研 究劃分在二語「無意識」學習的主題下討論。Schimdt 對於「內隱學習」

的效果抱持著懷疑的立場,但對於「附帶習得」則是完全肯定的。以下介 紹「附帶習得」相關之研究。

一、 理論解釋

二語習得學者及教學者不斷研究探討如何讓學習者獲得最佳的學習 效果。除了外顯的有計畫的教學外,學者及教學者們也想知道學習者是否 能夠能在特定語言環境下,「自然地」、「附帶地」習得到語言知識。故研 究者越來越關注學習者附帶習得的過程並欲以之提升學習者學習效果。

Nagy (1987) 在其一語習得的研究中首先提出詞彙的「附帶習得」,並 定義其為「學習者在進行聽讀或其他活動時,附帶地習得到詞彙」。 Laufer 與Hulstijn (2001) 也提出二語詞彙附帶習得的定義:學習者在閱讀二語材 料的過程中,雖然只關注於理解閱讀材料,但附帶地習得到詞彙。Hulstijn (1992) 透過實驗發現透過推測而得的訊息比起直接給予的訊息更容易提 取,讓學習者在閱讀材料中推斷單詞意義比直接給學習者單詞意義,前項 做法使學習者記憶詞彙的效果更佳。

二、 影響詞彙附帶習得之因素

(一) 頻率

詞彙出現頻率對於詞彙附帶習得的影響已是許多研究者研究的主 題。惟出現頻率的多少則是眾聲喧嘩,尚無定論。Hustijn (1993) 的研究則 指出,出現頻率8 次以下的詞彙習得沒有顯著效果。而其他學者也都分別 提出了3 次、6 次、10 次、20 次的詞彙出現頻率才能產生習得效果(陳潔,

2013; Liang, 2011; Man, 2013; Rott, 1999; Saragi, 1978; Waring, 2003)。

7

Webb (2007) 研究了日本大學生學習英語的附帶習得效果。其研究控 制詞彙出現次數,並探討其對詞彙各面向學習效果的影響。研究者設計四 種詞彙出現次數:1、3、7、10,以及五種詞彙學習面向:拼字 (orthographic form)、語意 (meaning and form)、詞性 (grammatical funtions)、句法 (syntax)、相關性 (association)。針對上述五個面向,研究者又分別設計了 創造性 (productive) 及接收性 (receptive) 測驗,故最終每個未知詞彙都會 有十種測試題讓受試者作答。

8

Webb (2007) 研究了日本大學生學習英語的附帶習得效果。其研究不 但研究詞彙出現次數對習得的影響,還研究了詞彙出現語境與習得的關 係。他將語境提供有關未知詞彙的資訊的程度分為四級,並將提供資訊程 度高的語境放在較前面的學習階段中,以下為其所定義的四級程度語境:

1. 語境沒有提供有關未知詞彙的任何線索,甚至造成誤導。

2. 未知詞彙的正確語意難以在語境下被推測,但語境提供的資訊可能推敲 出未知詞彙的部分語意。

3. 語境提供的資訊可能推敲出未知詞彙的語意,但語意仍舊有許多不同的 可能性。

4. 受試者很可能在語境提供的資訊下正確捕捉未知詞的語意,且除了正確 語意外,鮮少有其他語意的可能性。

在附帶詞彙習得研究中,還有學者研究詞彙突出性 (saliency) 對習得 的影響。所謂詞彙突出性指的是詞彙在語境中的重要性,包含詞彙出現頻 率及詞彙於語境中的必需性。Watts (2008) 研究學習西班牙語的美國大學 生,發現若詞彙本身在文章中佔據很重要的地位,則其更容易被學習者習 得,在詞彙皆出現一次的情形下,詞彙突出性對於語法及意義的習得都有 幫助。

此外,其他研究顯示,對文本的話題熟悉度 (Zhang, 2009) 及文化熟 悉度 (Li, 2009) 都會影響附帶習得的成效。而文化熟悉度及話題熟悉度在 學習者學習華語時是十分重要的,這將提供華語學習者學習時更多的背景 知識,並提供學習者更多語境以幫助詞彙習得。

(三) 語體

有關語境因素對詞彙附帶習得影響的研究還有針對「語體」的研究。

王平 (2009) 的研究顯示,中國大學生學習英語時,閱讀說明文比閱讀議 論文詞彙附帶習得的效果較佳。Yang (2012) 則指出在各種文章中,受試 者附帶詞彙習得狀況最好的文章依序是:人物類文章、科普文章、社會文 章。

(四) 學習者詞彙量及學習者水平

錢旭菁 (2003) 以日本大學生為實驗對象,研究漢語水平與其漢語詞 彙學習情形。此研究發現漢語水平對附帶性詞彙習得有影響,但沒有顯著

9 量假設。Laufer 與 Hulstijn 認為在詞彙附帶習得時,若給予學習者投入量 較高的任務,則詞彙附帶習得效果較好。其投入量包含個人投入之情感,

10

三、 教學應用

有鑑於詞彙附帶習得的重要性,許多教學者及學者開始找尋合適的教 學法,以創造詞彙附帶習得的環境。馮瀅 (2009) 認為「任務型教學法」

可以有效幫助學習者詞彙附帶習得。她認為此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投入 量,且彌補學生詞彙量不足、闡釋力不佳而阻礙附帶習得的情形。最後,

她還強調了提高學生興趣在教學上的重要性。此外,Yao (2009) 提到互動 式的任務最能幫助學生附帶習得。而He (2012) 則提出多媒體能增進附帶 習得的效果。

此外,為使學生能獲得有效的詞彙附帶習得,一個有組織、分級簡化 的延伸閱讀學習教材便成為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 (Nation, 1982)。教材中使 用的語言材料應因應附帶習得對於教學材料的研究成果加以設計,以使詞 彙附帶習得獲得更佳的效果。

1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