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閱讀理解相關理論與研究

本節包含三部分:閱讀的意涵與重要性、閱讀理解歷程、閱讀理解能力的 相關測驗。

壹、閱讀的意涵與重要性

閱讀是學習的基礎,也是人們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閱讀是由識字辨 義、段落推理、連結概念、統整主旨互相交錯整合的心智活動,同時也是一種 問題解決的歷程。古諺云:「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句話說明了閱讀 的重要。人類不能只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習得足夠的知識,還必須經由學習他 人的經驗來取得知識,這個學習他人知識的方法就是閱讀—廣泛的閱讀。曾志 朗(2000)指出,在知識經濟時代,增廣知識、發揮創意,才能擁有競爭力,

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個人廣泛的閱讀,能理解文義,能舉一反三,更能將所學 應用到新環境的適應力。 Goodman 在其著作On Reading中提到,閱讀是理解書 寫文章的過程(引自洪月女,2003)。阿部謹也在《閱讀飛行:Reading的無限 可能》這本書中認為,所謂的閱讀,指的就是讀書。不過他這裡指的書,不單 純只是針對書籍而言,他是以閱人、閱世界的脈絡,來思考閱讀這件事(林雅 慧譯,2000)。 Adler 與 Van Doren 提到「閱讀的人」,是指那些今天仍然習 慣於從書寫文字中汲取大量資訊,以增進對世界瞭解的人;又提到「閱讀藝 術」,這是一個憑藉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

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昇自我的過程(郝明義、朱衣譯,2003)。

閱讀是跨學科的,不同的學科對於閱讀的定義也有著不同的解釋。對於不 同時代、不同的人們而言,閱讀的定義以及閱讀的方式與媒介也有所不同,現 在閱讀不再限制於紙本,已擴及電視、廣播、電子書、電子紙、平板電腦、

PDA……等科技產品,對人類的生活產生莫大的影響。李家同(2010)指出閱 讀,是一切知識的基礎,也是語言的來源。不論教科書或課外讀物,它提供了 許多單字、字彙、詞藻、短句來發展口語技巧; 甚至從報章、雜誌、廣告、標 語、文宣、影視、廣播等等,也能從中找出經典名句,來增加語言應用的廣 度。

要掌握變化快速的訊息,閱讀是不可或缺的能力(郭麗玲,1994)。唯有 透過閱讀才可在短時間內吸取別人研究的成果,閱讀也是目前所知唯一可以替 代經驗使個體取得知識的方法(洪蘭與曾志朗,2001)。閱讀與九年一貫的十 大基本能力關係密切,學生應藉由「閱讀」獲取書本中的知識,培養其基本能 力。閱讀可以增加詞彙量,讓表達的句子更豐富,談話的內容更充實,提升學 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表達、溝通與分享都有直接間接的助益(胡 永崇,2001;蘇宜芬,2004;鍾屏蘭,2002)。從九年一貫的能力指標來看,

其語文能力指標之一是引導兒童掌握不同文體,擴充閱讀範圍(能力指標E-2-4),並且應用教材的不同閱讀策略,增進閱讀能力(能力指標E-2-5),進而將 閱讀的內容加以統整,並養成主動思考、探索、轉化為日常生活解決問題的能 力(能力指標E-3-7),閱讀不應只是一般語文閱讀而已,尚包括其他學科閱讀 能力的提升。因此要發揮以語文閱讀為基礎的各項閱讀能力,包括數學閱讀技 巧、科技閱讀技巧等(秦麗花、邱上真,2004)。王梅軒(2003)指出「閱 讀」在學校課程中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秦麗花與邱 上真(2004)也認為具備基本的語文能力才能談到學科閱讀,所以語文是進入 數學閱讀的基本門檻。

閱讀是人類提升思想層次的主要方式之一。透過閱讀、理解人生哲理的文

本,從中習得人生的道理,進化個人的人生觀,更可豐富人類的精神境界。根 據2006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 2006),閱讀能力是一國國民水準很重 要的指標,也是終身學習的能力。閱讀向來就被視為是人類親近文化最基本、

也最簡便的行為。社會學家帕克(Park)曾說:「我們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 能說;但我們之所以為文明人,卻是因為我們能讀」(引自楊曉雯,1996)。

對學童而言,閱讀是獲得生活經驗與知識的重要來源。兒童經由閱讀而暸解本 身以外的事物及學問,做為社會互動的基礎,慢慢地發展出自己的內在思維方 式(林姿君,1999)。閱讀還可以增加個體受挫折的能力,減少心理上因無知 而造成的恐懼感(洪蘭與曾志朗,2001)。藉由閱讀使學童在認知上會有較大 的成長,是獲得知識的重要方法;也可以藉由閱讀學習他人的經驗,讓自己經 歷類似情境時,可以更快速的解決問題或困難。

綜合以上,閱讀的意涵是讀者應用過去習得的知識與經驗,由閱讀的素材 中建構意義、提升思想層次的歷程。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增進思考以及改善學習 方法的能力,並能提升其競爭力。

貳、閱讀理解歷程

Goodman 認為閱讀不是辨認單字,而是理解文章。讀者閱讀時常利用先備 知識及經驗去推敲及預測意義,所以,讀者閱讀時會建構屬於自己的意義,讀 者 與作 者 對 文章 所 建 構出 的 意 義是 不 盡 相同 的 ( 引自 洪 月 女譯 ,2003 )。

Bartlett 認為當閱讀一篇有意義的文章時,並非被動將訊息輸入記憶中,而是主 動嘗試瞭解文章內容。一般人利用默讀、朗讀或聆聽的方式,接收、觀覽文 字、圖畫、聲音、影像等閱讀材料,透過大腦的探索,理解其內蘊,賞玩其情 志,達到增進知識技能,提昇人格修養的行為(引自塗絲佳,2004)。依認知 心理學者的論點:學習歷程應對學習者的知覺、知識以及過去的經驗加以考 慮。人類的大腦不只是接受刺激而已,還會對所接收到的刺激加以整理歸納,

內化成個體有用的知識。閱讀又是一個複雜的心理歷程,大腦經由各種方式接

收媒體的訊息,並將訊息轉化成有用的資訊。Brown, Campione, 與 Day 提出閱 讀者要運用內容知識、策略知識、後設認知這三種知識,才能正確的建構理解 文章意義(引自張春興,1999)。

閱讀理解包含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是有意義且複雜的歷程。Hyde 與 Bizar 提出四個閱讀歷程:(1)整體歷程(holistic process):閱讀係由許多不 同層次的次級技巧統整而成,必須以一種更整體性的觀點,幫助兒童統整這些 分離的技巧,以理解所閱讀的內容。(2)互動歷程(interaction process):閱 讀是一種互動的歷程,讀者必須與作者互動,以建構文章的意義。在閱讀的領 域中,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提供一種瞭解閱讀歷程如何運作的基礎。讀者 帶著他們所具有的內容、結構、字彙等基模去閱讀,如果沒有這些基模,則理 解無法產生。(3)建構歷程(constructive process):流暢的閱讀是一種經常作 推論的歷程,在文章中填補空缺(filling in the blanks)。當讀者與文章互動時,

即在他們心中建構文章的意義,故閱讀的歷程是讀者主動建構意義的歷程。

(4)策略歷程(strategic process):在閱讀中運用策略,使個人可以依據作業 的性質做必要的思考。兒童必須監控自己正在進行的閱讀活動,才能知道有否 達到閱讀的目的。要保持閱讀歷程的流暢,就必須使用閱讀策略。優秀的讀者 在閱讀時會依據文章的難易度和閱讀的目的,使用各種不同的策略(引自楊芷 芳,1994)。

Gagn'e 等學者(1993)將閱讀理解歷程區分為四個階段:解碼、文義理解、

推論理解、理解監控,分述如下:

一、解碼(decoding)

本階段主要是辨識文字符號使其產生意義。辨識文字符號的內涵有 二:

(一)比對(matching):是指閱讀者在閱讀文字符號後,不需經由讀出字 詞的發音,可以直接確認文字意義的心理歷程。在比對的歷程中,讀者用已知 的字詞比對文本上的字詞自動解碼,是最基本的反射動作,也是成功閱讀的要

件之一。因此識字多寡影響閱讀理解甚遠,初學閱讀者尚未建立甚多視覺詞 彙,因此比對可能發生在字母層次,隨著詞彙的增多及技巧的獲得,理解將會 產生在整個字詞之間(李婉榕,2002;鄭博真,1995)。

(二)重新編碼(recoding):主要與「聲音」有關,當讀者看到文本生澀 的字詞時,首先讀出字詞的發音,然後再從腦中檢索出字詞的意義(李婉榕,

2002;鄭博真,1995)。

二、文義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

從文句中找出文字的意義,進而詮釋整句文句的意義,是由兩個次歷 程組成的:

(一)字義連結(lexical access)

讀者認出字形或字音後,能從中選擇適合文義的過程。人在心中有一套對 字詞解釋的機制,在解碼之後,從這個機制選取適當、正確的字義,用以進行 文本理解(鄭博真,1995)。

(二)語法解析(parsing)

在閱讀時將個別的字詞組合成較大有意義的單位,如一個片語、子句或簡 單子句(陳雅文,2003;鄭博真,1995)。

閱讀時,字義連結與語法解析必須同時進行,才能理解文意,使閱讀順利 進行,進而理解文章更深的意涵,進入推論理解的過程。

三、推論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經由解碼、文義理解的過程,對於讀者理解文章字義以外更深層的內涵無 法有更進一步的進展。在本階段讀者要對文章內涵有更進一步的理解需透過三 個歷程:

(一)統整(integration)

讀者連結文本中相關或相似的概念,彙整成一個更高階的概念,一般說 來 , 統 整 是 將 兩 個 或 更 多 的 論 點 ( propositions ) 連 接 在 一 起 ( 陳 雅 文 , 2003)。

(二)摘要(summarization)

讀者擷取作者在文中所欲表達的主要觀念,是一種巨觀結構。

(三)精緻化(elaboration)

統整和摘要藉由建立連貫的意義表徵組織新訊息,精緻化則藉提供先備知 識,來增加意義的表徵(陳雅文,2003)。

四、理解監控(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理解監控是一種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歷程,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 認知歷程的知識和覺察(呂素娥,2009)。理解監控的功能在確保讀者有效面

理解監控是一種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歷程,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 認知歷程的知識和覺察(呂素娥,2009)。理解監控的功能在確保讀者有效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