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第二節、 限制與未來方向

本專題主要探討台灣與中國大陸行動支付的採用落差之原因,分別為政府政策、使用者、

店家、文化差異、服務提供者。但是本專題由於是在台陸生在逢甲商圈的消費經驗觀點,調 查的樣本只有 150 人,陸生 75 人,台生 75 人,數量有一定限制。而且以逢甲商圈的店家為 訪談對象,不能夠代表全台灣的店家之意見,缺乏一定說服力。衡量消費者行為變數的構面 不夠完整,而且文化只提出信用卡的影響,不能體現出兩岸所有的文化差異。

對於未來發展方向,本專題以來台陸生在逢甲商圈的消費經驗,擬出一個可行的服務模 式,倘若未來想再更深入的研究此專題,可以針對幾個地方進行改善。本專題目前研究範圍 僅限於逢甲商圈,未來可以擴大研究範圍至其他台中的商圈,亦或是擴大到研究全台的商圈,

最後甚至可以研究出一個適合全台各地的服務模式。若是擴大研究範圍,問卷部分可以增加 問卷的樣本數,並且把訪談的範圍擴大至台中其他商圈,甚至是全台的商圈,透過收集更多 問卷樣本以及

訪談更多其他地區的商家,能夠增加一定的說服力,以及增加這些調查與分析對研究的 代表性。本專題採用的問卷架構主要參考科技接受模式,未來研究可以改為採用更為複雜的 其他架構,像是改為參考科技接受模式 2(TAM 2)等的架構,增加研究更多面向以及專業性。

除此之外,由於衡量消費者行為變數的構面不夠完整,因此可以針對消費者行為變數再增加 其他影響因素,例如社會因素等。文獻部分的消費文化,只提到了兩岸信用卡的文化,可以 再針對其他消費文化進行研究,挖掘兩岸更多文化之間的差異。

60 逢甲大學學生報告 ePaper(2016 年)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資料

1. 廖秀芳(2007),“台灣信用卡發展歷程與其社會意義流變之研究”。

2. 張勵珍 (1976),“我國銀行開辦信用卡業務之商討”,56–58。

3. 蔡岡霖(2015),“臺灣第三方支付法制現況與發展之探討”。

4. 陳姿蓉, Chen T.-J., 黃仁宏, and Huang J.-H. (2013).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使用 QR Code 行動支付的行為意圖。

5. 洪新原, 梁定澎及張嘉銘, “科技接受模式之彙總研究”, 資訊管理學報, 卷 12, 期 4, 頁 211–234, 2005。

6. 鄭仁富(2014),臺灣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發展趨勢及預測。

7. 丁一飛 (2009),“我國信用卡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金融經濟:下半月, 41–42。

8. 卓鈺惠 (2014),“行動支付使用意圖之探討:以心理帳戶理論為觀點”。

9. 唐榮智, 丁海英 (1992),“海峽兩岸投資法規比較及對策建議”,上海政法學院學報:

法治論叢,38–41。

10. 媛徐新 (2012),“逾期信用卡持卡人背景因素之探討-以國內某銀行為例”,交通大學。

11. 巴曙松, 楊彪 (2012),“協力廠商文付國際監管研究及借鑒”,財政研究,72–75。

12. 廖秀芳(2004),台灣信用卡發展歷程與其社會意義流變之研究。

13. 張寬海, 張靖(2006),“協力廠商支付的分析研究”,中國信用卡,58–62。

14. 黃婷(2015),“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的對壘”,經貿實踐,2015 年 09 期。

15. 李政忠, C.C.Li J,(2004),“網路調查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建議”,資訊社會研究 6, 1–

24。

16.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 研究季刊,3 卷 2 期, P122-136。

17. 金 融 監 督 管 理 委 員 會 (2016) , “ 金 管 會 推 動 國 際 行 動 支 付 情 形 ” , 取 自 於 , http://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 serno=201609290003&aplistdn=ou=news,ou=multisite,ou=chinese,ou=ap_root,o=fsc,c=tw&dt able=News

61 逢甲大學學生報告 ePaper(2016 年)

參考網站

1. FIND(2016),“跨螢廣告創造驚人效果”,

取自於 http://www.find.org.tw/market_info.aspx?n_ID=8882 2. IBM(2014),“總經理月訊-行動支付是什麼”,

取自於 https://www.ibm.com/tw/industries/fss/overview/201403.html 3. 預見雜誌(2013),“中國與台灣的協力廠商支付紛紛面臨困境”,

取自於 https://journal.eyeprophet.com/ce20130613/

4. 維基百科,“無線應用協議”,取自於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7%A0%E7%BA%BF%E5%BA%94%E7%94%A8%E5%8D%8 F%E8%AE%AE

5. INSIDE(2015),“放大絕了!Pi 行動錢包讓你在全台 5,000 家 7-ELEVEN 用手機付款購 物”,取自於,

https://www.inside.com.tw/2015/07/14/now-you-can-use-pchome-pi-app-to-pay-in -every-7-eleven-convenient-store-in-taiwan

6. 中時電子報(2016),“GOMAJI Pay 全台合作店家破 3 千家”,

取自於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822005282-260412 7. 中時電子報(2016),中時電子報 5 大行動支付 優惠比一比”,

取自於,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621000299-260208 8. 蘋果日報(2015),“街口 APP 上線,行動支付 6 功能吸睛”,

取自於,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014/711508/

9. 歐付寶,取自於,https://www.allpay.com.tw/WebHome/Index 10. 遠見雜誌(2013),“最愛逢甲夜市,最不滿意環境清潔”,

取自於,https://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3757.html 11. 台中觀光旅遊網(2013),“逢甲夜市(逢甲商圈) ”,取自於,

http://travel.taichung.gov.tw/zh-tw/Attractions/Intro/39/%E9%80%A2%E7%94%B2%E5%A4

%9C%E5%B8%82-%E9%80%A2%E7%94%B2%E5%95%86%E5%9C%88-

62 逢甲大學學生報告 ePaper(2016 年)

英文參考資料

Anckar, Bill; D’Incau, Davide.2002 Value creation in mobile commerce: Findings from a consumer survey - ProQuest.

Au, Y.A., and Kauffman, R.J. (2008). The economics of mobile payments: Understanding stakeholder issues for an emerging financi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lectron. Commer. Res. Appl.

7, 141–164.

Bauer eat al.,2005 DRIVING CONSUMER ACCEPTANCE OF MOBILE MARKET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STUDY - ProQuest.

Bellman, S., Johnson, E.J., Kobrin, S.J., and Lohse, G.L. (2004).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Privacy Concerns: A Global Survey of Consumers. Inf. Soc. 20, 313–324.

Berry, L.L., Seiders, K., and Grewal, D. (2002). Understanding Service Convenience. J. Mark. 66, 1–17.

Bonsón Ponte, E., Carvajal-Trujillo, E., and Escobar-Rodríguez, T. (2015). Influence of trust and perceived value on the intention to purchase travel online: Integrating the effects of assurance on trust antecedents. Tour. Manag. 47, 286–302.

Collier, J.E., and Sherrell, D.L. (2010).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control and convenience in a self-service setting. J. Acad. Mark. Sci. 38, 490–509.

Davis, F.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 13, 319–340.

Davis, F.D., Bagozzi, R.P., and Warshaw, P.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 Sci. 35, 982–1003.

Kim, C., Mirusmonov, M., and Lee, I. (2010).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payment. Comput. Hum. Behav. 26, 310–322.

Kim, D.J., Ferrin, D.L., and Rao, H.R. (2008). A trust-based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model in electronic commerce: The role of trust, perceived risk, and their antecedents. Decis. Support Syst.

44, 544–564.

Lwin, M., Wirtz, J., and Williams, J.D. (2007). Consumer online privacy concerns and responses: a power–responsibility equilibrium perspective. J. Acad. Mark. Sci. 35, 572–585.

Mallat, N. (2007). Exploring consumer adoption of mobile payments – A qualitative study. J.

Strateg. Inf. Syst. 16, 413–432.

63 逢甲大學學生報告 ePaper(2016 年)

Pousttchi, K. (2003). Conditions for acceptance and usage of mobile payment procedures.

Rupak Rauniar, Greg Rawski, Jei Yang, and Ben Johnson (2014).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and social media usage: an empirical study on Facebook. J. Enterp. Inf. Manag. 27, 6–30.

Schierz, P.G., Schilke, O., and Wirtz, B.W. (2010). Understanding consumer acceptance of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Electron. Commer. Res. Appl. 9, 209–216.

Shih, H.-P. (2004). An empirical study on predicting user acceptance of e-shopping on the Web. Inf.

Manage. 41, 351–368.

Suh, B., and Han, I. (2002). Effect of trust on customer acceptance of Internet banking. Electron.

Commer. Res. Appl. 1, 247–263.

Tan, G.W.-H., Ooi, K.-B., Chong, S.-C., and Hew, T.-S. (2014). NFC mobile credit card: The next frontier of mobile payment? Telemat. Inform. 31, 292–307.

Titan (2015). Traci B. Warrington, Nadia j. Abgrab, and Helen M. Caldwell (2000). Building trust to develop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e‐business relationships. Compet. Rev. 10, 160–168.

Yoon, H.S., and Barker Steege, L.M. (2013). Development of a quantitative model of the impact of customers’ personality and perceptions on Internet banking use. Comput. Hum. Behav. 29, 1133–1141.

Zarmpou, T., Saprikis, V., Markos, A., and Vlachopoulou, M. (2012). Modeling users’ acceptance of mobile services. Electron. Commer. Res. 12, 225–248.

Zhang, R., Chen, J.Q., and Lee, C.J. (2013). Mobile Commerce and Consumer Privacy Concerns. J.

Comput. Inf. Syst. 53, 31–38.

64 逢甲大學學生報告 ePaper(2016 年)

65 逢甲大學學生報告 ePaper(2016 年)

6.我會擔心我的個人資料被行動服務的業者未經我的授權而被販售 安全性部分

1.我感覺使用行動支付來付款是不安全的

2.我認為行動支付服務所提供無法保障個人隱私的安全個 3.我認為使用行動支付服務無法妥善保管我所用到相關的資訊

4.我擔心使用行動支付服務,因為其他人也許會存取我的銀行賬戶資料 知覺有用性

1.我認為通過使用行動支付服務可以改善付款流程、效果 2.我認為使用行動支付服務可以提高日常生活中付款的效率 3.我認為使用行動支付服務能使我更容易進行付款

4.我認為使用行動支付服務使付款的流程更容易處理 5.整體而言,我認為行動支付服務是有用的付款方式 6.整體而言,我認為行動支付服務無法節省我的時間 行動性

1.我認為使用行動支付服務可以省去排隊等候(EX.手機預先完成付 款)

2.我認為使用行動支付服務在時間上沒有限制 3.我認為行動支付服務在地點上沒有限制 4.我認為使用行動支付是可以代替現金的 5.我認為隨時隨地我都可以使用行動支付服務 知覺交易便利性

1.在我看來,使用行動支付不用花費我太多的精力

2.在我看來,使用行動支付是便利的,因為它使付款變得更容易 3.在交易時我會優先選擇使用行動支付服務完成支付

4.我認為行動支付服務能使我的交易更加便利

5.相比於傳統的支付方式,我相信使用行動支付服務是更為便利的 行為意圖

1.我認為在未來我會(繼續)使用行動支付服務 2.只要有機會的話,未來我會使用行動支付服務 3.我未來很可能會(繼續)使用行動支付服務 4.我會推薦其他人使用行動支付服務

66 逢甲大學學生報告 ePaper(2016 年)

附錄 2、店家訪談內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