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雇主品牌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回顧雇主品牌的定義及其架構,深入探討雇主品牌與 組織內部員工之關係,並討論其與工作態度及行為之關聯。第二節闡述策略性人 力資源管理之內涵,並討論其與雇主品牌之關聯性。

第一節 雇主品牌

品牌的概念在組織行銷自身產品及服務時被廣泛的運用,美國行銷學 會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s, AMA)在 2011 年對品牌的定義為「品牌是一種 名稱、術語、符號或設計,或是其組合之應用。目的是藉此讓消費者得以以辨認 來自於某一企業的產品或服務,並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有所區別」。廣義來說,

品牌是組織與外界溝通自身形象的過程,包括有形與無形的元素(Hunt & Landry, 2005)。品牌除了運用於行銷領域外,亦可用於內部行銷與員工溝通,即稱為雇主 品牌,亦即企業用來和潛在員工與現職員工之溝通識別。

一、雇主品牌定義

一般提到品牌管理,主要係指「產品品牌」及「企業形象品牌」,產品品牌探 討消費者對產品的知覺、認知及忠誠度,企業形象品牌則為大眾對企業的印象。

雇主品牌一詞始於 90 年代(Ambler & Barrow, 1996),最早將品牌概念使用在組織 被視為雇主時,用於表示雇主的名聲。Sullivan(2004)進一步提出雇主品牌是公 司針對現有員工、潛在員工和利害關係人的知覺管理,是一個有目標且長期性的 策略,特別指當一個組織展現出良好工作場所的形象。Hunt 與 Landry(2005)也 呼 應 上 述 的 定 義 , 認 為 雇 主 品 牌 的 施 行 可 協 助 企 業 成 為 最 佳 雇 主

(employer-of-choice)。相較於產品品牌行銷產品予顧客,雇主品牌則是將員工的 受雇經驗,包含企業文化、組織制度及運作流程當做產品與服務,行銷給潛在及 現有員工(Moroko & Uncles, 2008)。台灣學者吳慧敏(2010)在回顧相關研究後,

7 品牌加以探討。其中,Backhaus 與 Tikoo(2004)回顧了相關文獻後,認為雇主品 牌可分為以下三階段:

資料來源:Backhaus 與 Tikoo(2004)

8

在上述三階段中,Moroko 與 Uncles(2008)強調雇主品牌傳遞之形象應該與 受雇經驗、公司文化及公司價值一致,如此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雇主品牌。Backhaus 與 Tikoo(2004)表示雇主品牌除了傳遞價值之外,相較於產品品牌及企業形象品 牌,雇主品牌仍然有以下兩點獨特之處:

一、雇主品牌特別針對雇用關係,型塑公司做為雇主的特性。

二、雇主品牌可以與產品品牌及企業形象品牌一起進行外部行銷,但不像產 品品牌僅針對外部顧客,雇主品牌需兼具內部行銷與外部行銷,分別鎖定現 職員工與潛在員工。

綜合上述,雇主品牌可以運用於人力資源管理上,協助組織進行招募徵選、

留住優秀人才並提升生產力(Sullivan, 2004)。

二、雇主品牌架構

圖 2-1 為 Backhaus 與 Tikoo(2004)所提出的雇主品牌架構,清楚描繪出雇主 品牌充分結合行銷及人力資源的觀念。雇主品牌為公司創造出主要兩個資產分別 為「品牌聯想(brand association)」和「品牌忠誠(brand loyalty)」。其中:品牌聯 想為一外部路徑,影響組織對潛在員工吸引力的雇主形象(employer image);另 一方面,雇主品牌經組織內部的組職識別(organization identity)及組織文化影響 組織品牌忠誠度,最終達到提升員工生產力的效果。

9

圖 2-1 雇主品牌架構圖

資料來源:Backhaus 與 Tikoo(2004)

國內學者蕭妃伶(2006)基於上述架構,更進一步將前述的兩個路徑分為雇 主品牌之外部行銷及內部行銷,並將 Backhaus 與 Tikoo(2004)提出的架構做了 部分修改:合併組織文化於雇主品牌之中,將「員工生產力」改為「員工績效」

10

由於產品品牌及雇主品牌所具有的一致性,在此架構中亦可將潛在員工視為 外部顧客,利用上半段的路徑,找出最吸引求職者的特點,讓認同組織價值之潛 在員工加入(Hieronimus, Schaefer, & Schröder, 2005)。現有文獻大多是針對圖 2-2 中上半段潛在員工的外部行銷進行探討,鮮少以現職員工為對象來探討雇主品牌 效應之研究。然而,比起招募新員工,留住既有優秀員工對企業而言效益更大,

Backhaus 與 Tikoo(2004)認為員工的忠誠度就如同顧客忠誠度一般重要。故,本 研究旨在探討雇主品牌之內部行銷對現職員工之影響。

三、雇主品牌之內部行銷

過去諸多研究提出雇主品牌可以同時使用於潛在員工及現任員工,但早期雇 主品牌相關研究,多把重點放在招募員工。Maxwell 與 Knox(2009)藉由質性訪 談提出了雇主品牌吸引現職員工的四大構面(組織成功、員工知覺外部形象、產 品及服務跟雇用關係),故本研究將以其所發展之構面做為基礎,進而探究雇主品 牌對現職員工之效應。

回顧雇主品牌內部行銷的研究,其中 Lievens 與 Highhouse(2003)及 Knox 與 Freeman(2006)皆使用了 Dutton 與 Dukerich(1991)提出之組織認同的架構。

該架構提到組織認同主要來自於三方面:內部員工知覺、外部知覺及員工對外部 形象的解讀。晚近研究多套用此架構於雇主品牌上,將外部限制為潛在員工的知 覺,探討當組織被視為雇主時,所帶來的獨特形象(Knox & Freeman, 2006; Lievens

& Highhouse, 2003)。前述實證研究發現:關於組織認同的三方所知覺到的形象顯 著不同,Lievens 與 Highhouse(2003)提出現職員工及潛在員工對雇主品牌中所 包含之功能性(instrumental)跟象徵性(symbolic)屬性反應不同,代表現職員工 與潛在員工對公司形象的知覺有所差異。更重要的是,Lievens 與 Highhouse(2003)

的研究發現,外部形象越好員工的認同感越高。故 Maxwell 與 Knox(2009)以社

11

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 SIT)說明雇主品牌是經由影響員工的組織認同,

進而影響員工對工作的態度及行為。

Tajfel 與 Turner(1979)提出社會認同理論,他們認為人們會依據一些屬性,

如年齡、性別、文化和其他因素將自己和他人分類成不同群體,並以所屬團體來 定義自己,是一種對歸屬團體的「團體認同」(group identity)。Maxwell 與 Knox

(2009)將社會認同理論套用於組織情境中,用個案訪談法研究五家不同產業之 企業,藉由與其他組織的比較,找出公司在現職員工心中不同甚至優於其他企業 的特質。雖然在不同組織中對員工來說最具吸引力的特質不盡相同,但此研究發 現各細項可歸納成四個類別:組織成功、員工知覺外部形象、產品及服務與雇用 關係。而本研究使用此四項主類別發展出雇主品牌問卷,以量化研究探究雇主品 牌與員工工作態度及行為之關聯。

四、雇主品牌與工作態度

工作態度包含認知、情感及行為意向三個成分,認知表示對工作所持有的信 念與價值觀,情感代表對工作之好惡或評價,而根據認知及感受則會產生行為意 向。雇主品牌可透過影響員工知覺、情感認同以提升員工工作績效進而創造組織 競爭。Barrow 與 Mosley(2005)認為雇主品牌可以提高員工的組織承諾,間接影 響工作滿意並降低離職率。也就是說,雇主品牌可以經由影響員工工作態度,進 而達成組織績效。其中工作滿意、組織承諾及離職意圖係為組織行為領域中最受 學者重視的態度變項,故本研究選用此三者做為後果變項。以下將逐一說明,並 提出本研究之假設。

(一)工作滿意

工作滿意(job satisfaction)最早由 Hoppock(1935)提出,認為工作滿意是

12

綜合生理與心理對工作情境的滿足程度之主觀感受,指人們藉由工作所獲得的滿 足程度。其後相關研究眾多,學者對工作滿意的定義各有不同,以下歸納成三大 類:綜合性定義、差距性定義與參考架構性定義。

(1)綜合性定義(overall satisfaction)

Robbins(2001)綜合其他學者定義所提出之一廣泛性定義,員工的工作滿意 高,顯示其對工作抱持著相對正面的態度;對工作不滿意時則反之。為工作滿意 的一般性解釋,不另加考慮滿意度形成的原因與過程或不同工作面向之評分。

(2)差距性定義(expectation discrepancy)

Porter 與 Lawler(1968)認為工作滿意是員工實得報酬與個人期望報酬的差距。

差距越大,滿意度越低。

(3)參考架構性定義(frame of reference)

Smith、Kendall 與 Hulin(1969)指出工作滿意是員工對工作中各構面(如:

工作內容、同事、上司或薪資獎酬)的情感反應,對員工越重要的構面越會影響 工作滿意程度,表示影響滿意度的是員工之主觀知覺。

(二)組織承諾

組織承諾的概念,最早為 Whyte(1956)提出,表示個人是屬於組織的一份子,

組織也是個人情感依附的歸屬。Meyer 與 Allen(1991)綜合各家學說後,他們提 出組織承諾包含以下三個因素「情感性承諾」、「持續性承諾」及「規範性承諾」,

是為目前最廣泛使用的架構。

(1)情感性承諾(affective commitment)

13

情感性承諾是指員工對組織的情感依附、認同或投入。是員工基於對組織的 感情而非其他物質利益,對組織忠誠或付出。

(2)持續性承諾(continuance commitment)

持續性承諾則是員工持續留任組織的心理狀態,離開可能會對該員工帶來損 失,而導致其繼續待在該組織。

(3)規範性承諾(normative commitment)

規範性承諾表示員工由於個人成長背景、社會的影響及為求感謝組織提供的 利益,如教育訓練,三方面影響下所產生報答組織的義務心態。

此三種承諾因素,皆為員工的心理狀態。綜上所述,組織承諾為員工對組織 的認同、持續留在組織並回饋組織之心態。

(三)離職意圖

如何留住適合組織的好人才是所有企業共同的問題,90 年代早期,學者開始 研究離職現象(Crabb, 1912)。而員工的離職意圖可以預測其離職行為(Tett & Meyer, 1993)。William(1975)將離職意圖定義為員工對離開現有工作的傾向、願望與計 畫。張珮琦(2008)進一步提出離職意圖是一種對離職之認知與態度,並定義為 員工想離開目前工作之心理狀態的傾向強度。本研究亦將離職意圖定義為六個月

如何留住適合組織的好人才是所有企業共同的問題,90 年代早期,學者開始 研究離職現象(Crabb, 1912)。而員工的離職意圖可以預測其離職行為(Tett & Meyer, 1993)。William(1975)將離職意圖定義為員工對離開現有工作的傾向、願望與計 畫。張珮琦(2008)進一步提出離職意圖是一種對離職之認知與態度,並定義為 員工想離開目前工作之心理狀態的傾向強度。本研究亦將離職意圖定義為六個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