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 2 章 文獻探討

2.2 雲端服務之收益管理與定價

收益管理最主要的目的即為有效的管理收益,下列針對一般收益管理所採用 的目標為下列七種:

1. 最大化利潤:嘗試最大化收益減去成本。最常見被用於收益管理的目標,

也能明確地計算出利潤,也是本研究所考慮的收益目標,本研究考慮所 有客戶簽約支付的簽約金作為收益,以未滿足客戶的補償金作為成本,

因此得出期望利潤。

2. 最大化產能使用率:將產能利用的最完善,即可避免資源的浪費也能帶 來更多利潤。

3. 最大化平均顧客收入:提高從每位顧客中所賺取的收入,隨之也能提高 利潤。

4. 最大化收益:最大化營業額能使規模變大,帶來的價值與利潤也有機會 提升。

5. 最小化顧客遺失:避免顧客遺失將能帶來更多賺取利潤的機會。

6. 最大化淨現值(NPV:Net Present Value):營業額減去負債能得到該企業 是否賺錢的標準。

7. 盡可能最大化顧客能容忍的價格:將每位客戶願意付的金額最大化,就 能最大化營業額。

然而在收益管理與雲端運算的結合中有許多特性是需要被考量的,因為不同 的企業所提供不同服務也會有不同的限制,上一節中解釋雲端服務的特性與出現 的商業模式,因為服務特性的有所不同,所提供的定價策略也大不相同,

Anandasivam 和 Premm (2009) 結合收益管理與雲端服務的特性進行分類如下 列七點:

14

1. 時間範圍(time horizon):此類服務的期間是被定義為有限的,服務提供 者通常可將時間劃分為可分割的產品來做為向消費者收費的依據,類 似的商業模式如同航空公司所提供的一段飛行或旅店房間的一晚住宿。

此項特性使得雲端資源必須使用者付費或簽訂時間性的合約來獲取收 益。

2. 易腐性(perishability):雲端服務被提供通常在一個時間點,而且是無法 儲存的,當超過使用的時間後,資源則是毫無價值的,因此若隨著時 間變化,當資源未被使用者使用時,此時雲端資源對服務提供者來說 無非只是浪費而已,但若服務提供者能精確地得知使用者的需求時,

即能避免資源因為沒有使用而浪費的情形發生。

3. 生產彈性差(production inflexibility):雲端資源主要是固定的,在雲端資 源的擴充所需要的花費並不等比例,因為提升額外的服務資源數量可 能要額外支出相當大的整合或維持成本,因此在資源的生產上並不比 一般服務來的彈性。此類特性影響到集中管理的雲端服務組織很難提 供完全免費的服務(Durkee, 2010),此外資源受限的機率也就相對的提 升,使得提供服務層級協議的商業策略也因此浮現出來。

4. 具有產品預定機率(possibility of booking future products):此服務能給使 用者提供事先預訂的服務,並能確保客戶在預定需求時間下使用需求 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相對的此項特性也帶來服務提供者能容易管理 安排資源的利用而減少資源不足的機會。

5. 客戶區隔(customer segmentation):此類服務必須能利用一些服務限制與 附加價值來區別客戶,以達到不同價格區間的潛在客群,在雲端服務 中,通常用於服務水準的不同來區分客戶,例如可以利用不同的產品 或資源組合來區隔價格,提供雲端服務具有提供多產品的可能性,因 此本研究將針對不同品質保證的合約作為區隔客戶的服務。

15

6. 多產品用於相同資源(Multiple products bases on same resources):雲端服 務必須能夠彈性的運用資源,因為雲端服務提供者所擁有的資源來自 於相同的計算中心或資料中心,多種產品通常被取用於相同的資源來 源,例如客戶可以依據不同的服務水準要求數個處理器或記憶體,而 這些處理器或記憶體都來自於相同的地點。這顯示雲端服務的資源必 須統一管理,因此資源分配是相當的重要,若不能有效的分配資源,

會導致各種服務失去承諾。

7. 超額預定(overbooking):關於雲端服務的超額預定,雲端中心可以賣出 比現有的雲端資源還更多的資源,即為超額預定,因為不是所有預定 需求的消費者都會使用完整的資源,此時若能超額預定能將資源利用 的更為彈性也不容易產生浪費。

依據上述特性可以發現,雲端服務資源是相當具有時間性的,若能提供時間 性的合約定價方式將使服務提供者便於管理資源的分配而避免浪費,也給使用者 較為彈性的運用提高服務滿意度,因此本研究將探討以提供合約的方式給客戶簽 約,此外由於雲端資源的擴充成本過大,因此在尖峰時刻常常資源不足且無法滿 足使用者的情況,有效的分配資源給客戶相當的重要,因此服務者若能利用價格 來適當的區分市場將會更容易進行資源分配,故本研究將針對服務提供者決策是 否提供數個合約給客戶做選擇並依照不同的合約區分市場,也因此容易根據合約 服務水準的程度來分配資源。

另一方面,針對雲端運算服務定價的研究,Anandasivam 和 Premm (2009) 所探討的雲端定價以投標來做為價格決定方式,與本研究所探討服務者自行決定 合約價格有所不同;Mihailwscu 和 Teo (2010) 針對由數個服務提供者整合起來,

並同時提供資源的混合雲提出一個動態定價模式來增加使用者的效益,Li et al.

16

(2011) 提出一個雲端資源定價的演算法,兩者皆與本研究所探討的最佳定價不 同;Teng 和 Magoules (2010) 運用賽局理論來描述雲端資源定價與配置的問題,

並考慮該服務客戶具有預算上的限制。此外除了雲端運算服務,本研究也探討與 收益管理相似的服務特性的服務,例如具有易腐性的通訊網路的資源,或具有客 戶區隔特性的線上音樂電台帳號等。因此在學術研究中,資訊財的收益管理與定 價也備受到重視。Tomas et al. (2002) 針對多種服務的連線網路,並考慮進入控 制 (admission control) 下的最佳化網路資源分配。Rouskas et al. (2008) 考慮多個 無線網路提供者在競爭的環境底下,提供網路服務給客戶訂閱,提出可隨著環境 變化的進入政策 (admission policy) ;Guan et al. (2008) 針對拍賣合約的方式來 決定價格,伺服端提供自身所需頻寬與期望價格,服務提供者再依此作為 QoS 保證的衡量方式,並提出其服務層級與該價格,與本研究提供合約價格給客戶選 擇方式不相同。Aloi et al. (2012) 利用存貨管理設計一個頻寬分配準則,解決無 線認知通訊傳遞其無線電資源。Fulp 和 Reeves (2004) 考慮在給定使用者需求 估計與連接時間的情況下最大化利潤的連接管理問題。Jukic et al. (2004) 針對服 務層級方面提出兩種網路流量服務,其一為具有多層級以頻寬保證與節點延遲作 為服務水準的衡量,其二為單一層級best-effort 無保證的流量服務。Ganesh et al.

(2007) 面對一個阻塞的頻寬分享之通訊網路設計一個賽局。Masuda 和 Whang (1999) 使用動態定價的方式,找到等候系統的穩定與平衡。Zhang et al. (2008, 2009) 針對通訊服務中的封包傳遞進行服務水準的分級,使用者將依照自身訊息 傳遞的需求來選擇。

Jain 和 Kannan (2002)、Sundararajan (2004)與 Candogan et al. (2012)就針對 資訊財中的數位產品(digital goods)進行定價。Hosanagar et al. (2005) 提出一個以 網路暫存區的服務品質議題,針對盡力與付費兩種服務進行定價和容量配置政策。

Bhargava 和 Sun (2008) 利用應急定價 (contingency pricing) 於網路存取服務。

17

Liu et al. (2010) 研究使用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描述客戶選擇具有不同的服務 層級協議的多種服務,發現提出越多種服務類型,將可以獲得更多利潤並滿足更 多需求。在上述收益管理方面的議題上,若能提供合適的定價策略,將能有效的 將市場服務分群,進一步吸引更多族群的客群,並依照不同的服務給予服務品質 保證,也就是與消費者簽訂 SLA。此外在資源共享池的特性底下,網路資源、

運算資源、頻寬資源等,在多層級的服務中需要探討的,該如何分配握有的資源 相當重要,因此下一節將探討,SLA 與資源分配等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