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電腦化建構反應題系統介面

本系統使用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郭伯臣教授與曾彥鈞(2007)

所開發之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系統進行施測,相關系統研發 及建置由研究者及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曾彥鈞、陳俊華共同完成。

以下將分為建構反應題題型介面操作及資料庫記錄內容加以說明。

壹、建構反應題題型介面操作說明

建構反應題題型之介面操作以本單元的建構第2題加以說明,操作畫面如圖

3-3所示。

圖 3-3 建構反應題題型介面操作說明

繪圖工具與操作介紹:

:點選後,可利用滑鼠在作答區畫出線段以代表所畫出的「高」。

:點選後,可移動滑鼠到作答區已畫出的線段上進行線段的消除 :點選後,可清除所有已畫出的線段。

:點選後,可將滑鼠移動到欲選擇的繪圖工具上,利用拖曳的方 式將繪圖工具擺放到作答區的定點上。若需再次移動工具,可 以利用滑鼠按住圖形中的綠色圓點,利用拖曳的方式將繪圖工 具擺放到作答區的其他定點上。

:點選後,繪圖工具中的綠色圓點會變成圖釘的形狀,將滑鼠移 動到圖釘上的圓點後可利用拖曳的方式將繪圖工具進行旋轉,

以進行測量或畫線動作。

:顯示目前點選工具所擺放的角度。

貳、資料庫記錄資料說明

資料庫所記錄的內容說明如下:

一、工具的操作過程記錄,所記錄的資料包括:

(一)、操作何種圖形工具(尺、三角板或量角器)。

(二)、每個動作的最後放置座標。

(三)、每個工具的最後放置角度。

(四)、完成每個動作時在電腦上記錄的時間點。

二、改變工具狀態的記錄,所記錄的資料包括:

(一)、工具的移動位置。

(二)、工具的旋轉角度。

(三)、完成每個動作時在電腦上記錄的時間點。

三、畫出單一線段的記錄,所記錄的資料包括:

(一)、線段的起始座標和終點座標。

(二)、完成畫線動作時在電腦上記錄的時間點。

四、刪除單一線段的記錄,所記錄的資料包括:

(一)、選定刪除線段。

(二)、完成刪除動作時在電腦上記錄的時間點。

五、刪除全部線段的記錄,所記錄的資料包括:

(一)、選擇「全部清除」功能。

(二)、完成全部清除動作時在電腦上記錄的時間點。

第五節 建構反應題之解題策略流程分析

經由專家判別學生解題歷程之後將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解題的路徑、所犯錯

誤類型加以編碼後建立解題策略計分模型以進行診斷系統的建置。

壹、解題策略

在建立解題策略計分模型前,首先必須考慮到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每一個可能

的操作步驟,且為了讓所有學生的每一種解題過程都能在計分模型中歸納到一種 特定的錯誤類型,所有的操作基本上是以「二分法」進行分類,但若解題過程出 現文獻中常見的錯誤類型時,這些錯誤類型就將其獨立出來,因此,利用解題策 略計分模型來做錯誤類型分類時應能百分之百將所有學生的解題策略作出分 類。以下以建構題第2題作為說明,其他建構題的解題策略請參閱附錄8~附錄12。

一、題目

下圖的平行四邊形中,若 A 點是指定底邊上的一個點,請利用工具畫出通

過 A 點的高?

二、解題動作與路徑

二、錯誤類型編碼:三碼(例如:M01、M14、M35…)

(一)、英文大寫字母M:受試者解題的錯誤類型,即所謂的「迷思概念」。

(二)、數字序碼:不同錯誤類型的序碼。(例如:M26代表判斷學生的錯誤類 型是第26種)。

學生所有的錯誤類型編碼詳見附錄7。

叁、建立解題策略計分模型

以建構題第2題為例,題目所有的解題策略加上編碼後將其繪製成樹狀圖,

建立解題策略計分模型。

圖 3-4 建構題第 2 題的解題策略模型樹狀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