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二、 電視新聞產製

一則電視新聞是依據一套固定的工作流程與敘事結構組裝起來的「套裝組合」

(package),係經過採訪、攝影、撰稿、過音、後製與剪輯等過程,將蒐集來的「新 聞事件片段」拼接成「一則完整的新聞影帶」 (郭倩文,2008)。如同前面所述,

21

電視新聞經常以描述世界真實自居,但仍有戲劇性與不尋常的特質,不過電視的 意義既不是全球性也非在地性,觀眾的理解係在其所處時代裡的成規、道德與文 化中所產製出來,在電視產製過程中,作者往往會與導演、製作人、燈光設計等 其他實踐者協商,因此儘管電視科技有高超的影像與聲音紀錄能力,卻不可能完 全再現真實;所謂真實是在特定的節目形式中產製出來,傳達何謂真實的印象,

當電視觀眾習慣於某些真實再現的規則,便會期待可以從節目獲得真實,像是新 聞與紀錄片,換言之,以事實為基礎的電視節目與真實之間具有特殊的關係,試 圖再現過去「可能」發生過的事件,虛構節目也會使用真實再現規則,像是再現 出與真實世界相似的地點、角色與敘事 (Bignell,2004)。

此外,學者 Abercrombie (1996)認為電視新聞屬於一種寫實主義,具有三項 特質:

1. 新聞提供一種「世界的窗口」

2. 運用符合因果邏輯的敘事方式連結事件與角色,不論是靜態影像或動態畫面 都有敘事性,其意義是由外在世界的敘事位置所決定。

3. 製作過程在螢幕上是被隱藏起來的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電視似乎見證真實事件,但事實上這就是一種說故事,

透過新聞、紀錄片或展演形式將遙遠的世界帶進客廳,藉由分散到家戶進行觀看 的方式,戲劇逐漸變成行為的一部分,而行為又會變成一種語言,被產製者與觀 眾分享,也就是在這種脈絡底下,電視虛構世界進入到真實世界中變成各工作場 域中想像中的真實 (Edgerton & Rose,2005)。

在當代電視生產脈絡裡,在全球化的同時,世界也變得在地化,其中媒體扮 演了推動者的角色,電視的內容、生產與所有權形成國際化的流通,全球新聞室 (global news room) 變成一種常態,媒體越來越傾向於與世界各地的通訊社合作,

運用這些素材來製作節目,但同時也會引用在地專家的評論,為國際新聞提供在

22

地觀點,而在議題的選擇上必須注意到「文化折扣」(culture discount) 的問題,

因為「一個電視節目對觀眾來說,整體文化與語言經驗是屬於外國時,吸引力會 流失」(Abercrombie,1996)。

電視是一種文化表達與過程,強調人類符號性的互動 (Edgerton & Rose 2005)。學者認為新聞故事之所以被廣為流傳,並不是因為傳統5W1H的格式,而 是因為事件主角出場次序與特質、新聞事件的故事張力、引述他人說法加以證實、

新聞品質等敘事結構,能夠與閱聽眾內在經驗產生共鳴所造成的結果,這種內在 經驗往往具有文化共通性與分享性的特質 (蔡琰、臧國仁,2003)。簡言之,此 種「內容力量」決定了「新聞價值」,包括重要性、爭議性與不尋常性等,而「新 聞價值」則決定了哪些新聞事件可被製成新聞報導,就好比一種過濾器,而記者 又會採取一套組織與過濾資訊的框架,故可以說「新聞價值決定什麼主題可以出 現,而框架則決定它們如何被呈現」(Abercrombie,1996),與敘事學中所說的「敘 事性」或「事件性」有相當多類似之處。

值得注意的是,製作人作為電視創作與商業的連結體,在製作過程中擁有大 量權力。因此不同「文類」需要不同背景的製作人、風格與閱聽人意象,例如紀 錄片製作人通常屬於文化菁英,對某些議題具有一種強烈的情感與信念,經常涉 及國際議題並與其他國家共同製作;但事實上電視製作人雖然自主性相對較高,

卻仍受到決策者的監督;至於節目製作團隊成員則會受到「節目獨特風格」的知 識所薰陶,而複製了類似的文類形式,他們必須了解閱聽人與某文類之間的關係、

認識與期待,因而形成連貫性與核心議題或角色的出現 (Abercrombie,1996)。

電視新聞與平面新聞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是透過「鏡頭」來選擇較具有新聞 價值的「新聞角度」,特別重視視覺畫面,因此電視新聞往往強調衝突與動作的 拍攝與描述。學者Altheide曾歸納影響電視新聞新聞角度選擇的因素,包括電視 新聞特有主播導言、新聞主體以及新聞結尾三段式呈現形式,而新聞轉交、拍攝 與剪輯、電視新聞敘事皆重視口語互動與連續性等特質。而 Grabe & Zhou於1988

23

年研究電視新聞視覺文本,則認為新聞雜誌節目的後製過程有五項結構性因素,

包括音樂、音效、慢動作、flash轉場,以及記者旁白的高亢語調 (王泰俐,2004)。

此外,隨著電視科技進展與越趨競爭的影視產業,新聞節目中除了經常運用鏡頭 來捕捉直擊式的動作畫面或追蹤事件發展,還會加上戲劇性的音樂與繁複的聲響,

在敘事內容上也經常採取資訊推理與視覺細節的方式來呈現,新聞記者在產製當 中具有下列四種敘事功能 (Bignell,2004):

1. 框架:建構新聞主題,抽引出相關的敘事符碼

2. 聚焦:開啟隨後的細節,旁白經常提供背景來建構敘事,解釋新聞事件、

評論與描述過程,搭配視覺符號,指引事件的取向。

3. 闡釋:闡釋往往是在確認新聞記者框架與聚焦行動的工作 4. 結尾:通常記者會為整起事件下一個結論

電視新聞強調特定重點,展現現在進行式的樣貌,對新聞事件時間卻交代不 清,而在實務經驗中,影像與文字必須根據敘事重點來相互配合,若以文字為主 要敘事線,影像就必須與之搭配;若以影像為主要敘事線,文字就必須配合影像 錄製,用以交代事件、分析原因、解決方法、未來發展、有趣與怪異的部分 (牛 隆光、林靖芬,2006)。Chatman (1990) 也曾將影像敘事區分為訴說 (telling)與展 演 (showing) 兩部分,透過文字訴說與影像展演的相互指涉,對真實世界進行擬 仿,來達到故事現實化的效果。然而電視新聞節目試圖再現真實,卻往往戲劇化 過去所發生過的事件,以一種連續性的敘事情節來表明人們的生活,真實事件在 電視節目上變成一種表演,屬於模仿真實的一種設計,電視上所再現的結構與觀 眾理解方式之間的互動正位於電視真實的核心 (Bignell,2004)。

總的來說,電視像廣播具有跨越空間的同時性,且兼具娛樂與資訊;電視也 像電影結合圖像與聲音,提供娛樂與虛構性真實的內容,呈現高度的立體化與真

24

實效果 (Bignell,2004),本研究整理如下:

(一) 影像擬仿

從圖像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形式指的是視覺要素構成的總體排列關係,而內 容指的則是作品內在的東西,許多學者認為「事件的內容是依據形式元素的上下 文被我們認知所型塑出來的」,顯見「形式」位於視覺作品的核心,沒有形式就 無法呈現內容,然而沒有內容的形式也不能稱之為作品,兩者彼此相互影響但卻 不應該混為一談 (韓叢耀,2005)。Bignell (2004) 亦認為電視再現基本上仰賴電 視圖像的標誌性本質來傳達真實性的印象,然值得注意的是觀眾的接收與理解相 當仰賴電視語言規則,包括觀點(perspective)、主張(proposition)、明暗分布(light and shade)與構圖(shot composition)。除此之外,陳毓麒 (2001) 研究指出閱聽人 主要是運用聲音來理解電視新聞,其他相關細節則以影像訊息來進行補充,但閱 聽人其實是同時採取這兩種不同的認知機制,之後再牽動腦海中的電視新聞文法 基模 (電視的形式知識) 來理解新聞,將新聞事件空間化。

從圖像形式來看,電視新聞鏡頭的類型多以中景鏡頭為多,但近年來越來越 多新聞事件以特寫影像來提高吸引力,此外也為了讓視覺元素更易明白呈現,電 視新聞越來越常使用圖表、分割畫面的方式來呈現,以突顯事件之間的共通性質 (郭倩文,2008)。另外,電視內容的理解實與社會共享的生活經驗與文化有關,

色彩的聯想與意象即是一例,比如紫色向來被視為是一種神聖的色彩,在中國象 徵著權貴,在西方象徵宗教的虔誠,不過也由於其為紅色的調和色,注目性較弱,

而產生另外一種冷而哀傷的象徵 (韓叢耀,2005)。

(二) 語言表現

25

電視新聞進行的節奏、新聞報導的形式主要仍複製報紙,但近年來逐漸擺脫 第三人稱敘事,以說故事 (第二人稱) 及展式表演 (第一人稱) 的方式進行報導,

塑造面對面談話的親近形象 (牛隆光、林靖芬,2006)。字幕主要為鏡頭影像形 成提示作用,作為一種用以輔助新聞內容理解的途徑,有助於觀眾的注意與記憶,

透過旁白使得聲音、文字與影像的彼此指涉,讓整個新聞的敘事性更為明確。

一般來說,記者會以中立而平緩的語調來表達事件,其自身即是一種符號,

再現記者與新聞組織的客觀與權威性,在中鏡頭、全臉與平和的光線下,新聞符 碼中的記者傳統上只是事件的中介者,用來傳達新聞主體,卻經常在語言中以我 們」來邀請電視觀眾經歷他人的經驗,可以說是觀眾私人與公共領域之間的橋梁 (Bignell,2004)。

(三) 聲音效果

電視新聞會採用高分貝與隱射新聞重要性來攫取觀眾的注意,音樂與聲音作 為一種符號,能夠直接導引觀眾情緒上的回應(Bignell,2004)。新聞原音再現了 真實性,配樂則是一種最能夠渲染情緒的符號,與中立客觀的原則相左,黃葳葳 (1993) 認為配樂有以下三種功能,包括輔助新聞內容的展演,突顯節目特色;

在性質不同的事件報導之間用來轉移觀眾的情緒,用以推論接下來的內容:替代 旁白,避免冷場;她也發現當閱聽人採取儀式性收看電視,配樂有助於閱聽人回 憶新聞內容,但不一定能增加說服力。

在性質不同的事件報導之間用來轉移觀眾的情緒,用以推論接下來的內容:替代 旁白,避免冷場;她也發現當閱聽人採取儀式性收看電視,配樂有助於閱聽人回 憶新聞內容,但不一定能增加說服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