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需求與滿意度理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8-5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需求與滿意度理論

本節就需求與滿意度兩部份做探討,第一部份為Maslow的需求層級理論,他主要是 在說明人的五種需求,依序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被接納的需求、自尊的需求 和自我實現需求等。第二部份為滿意度理論,主要依國內各文獻來歸納出心理的比較過 程,將事前的期望與事後評估的滿意程度是否符合,來決定滿意與否。

一、 需求理論 (一) 需求之定義

Maslow的需求層級理論,主要是Maslow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皆是由需求所引起,

其中人的需求還能分為基本的需求和較高層次的需求,其觀點如下圖2-4-1所示,其簡述 如下:

1.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需求,包含對自然資源之生存的需求,以及對飲食、睡眠等的 身體需求,是人類中最基本、最強烈、也最明顯的一種需求。

2.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避免身體與情感受到傷害,包括安全、保護、免於害怕與混亂。例如:免於危險、

遠離憂慮、逃離害怕等安全的需求,以及預防意外與危險、困難求人幫助、有疾病需要 醫治等需求。

3. 社會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

主要是指在與他人互動上,追求被他人承認、被他人接受之社交層面之需求,以及

希望被人友愛,並被他人接受。例如:親子之間的愛、異性之間的愛等情感層面之需求。

4. 自尊需求(Esteem Needs)

主要是指做成某些事而獲得的自信心。例如:成就感、勝任的能力、自信心等自我 尊重的能力;另一個則是專業的能力受到他人的肯定與尊重。例如:承認、接納、賞識、

關注、支持等需求。

5. 知識與理解需求(Needs to know and Understand)

此需求又被解讀為認知需求,主要是探討與分析事情的真相。例如:對事物充滿好 奇心與求知的慾望,還有探索並試驗未知的世界,就涵義上屬於學習的動機。

6. 審美需求(Aesthetic Needs)

此需求又被解讀成情意的需求,只要是對美的追求對稱、有結構、順應自然以及循 真理等心理的需求,讓人的生活變得更活潑生動,並擁有更多的情趣。例如:希望擁有 舒適的居住環境,優雅的生活空間等美的需求。

7. 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Needs)

當其他層次的需求都滿足之後,就會轉變成追求自我的實現,並針對自己設定的理 想與目標來做努力,是一個不斷表現獨特的自我,又不斷展現自我潛能的需求。另外 Maslow提到的公司之「分享願景」(Shared Vision)即是把個人目標融入公司的目標,使 人在工作、學習、成長上,共同努力之目標。

8. 超越需求(Need for Transcendance)

指個人期望在精神層面上,能夠展現出創造性的人格品質。

圖2-4-1 Maslow 需求層級理論 資料來源:人本主義心理學

42 

Maslow在晚年著作的修訂版本中,提出了更高層次的「靈性需求」。主要是在強調

「超越個人需求協助他人達到自我實現的機會」的需求。以追求利他和自我超越的生活 目標。但是,每一個年齡層對需求的程度都不一樣,隨著年齡、經濟條件與生理條件的 不同,就會產生出各種不同的需求。

高齡者對退休後的食、衣、住、行等生活的必需條件上,也有許許多多的需求,目 前社會上只是滿足生理以及安全的需求,而忽略了對社會的需求與自我實現的需求。因 此,以規劃全方位、人性化的需求為導向,並以晚年所想要擁有的居住環境與設備為規 劃方向,尋求符合的居住環境類型,是有其實質上的意義的。

(二) 高齡者之需求相關文獻探討

徐立忠(1989)指出,高齡者有三種需求,一為生活上的需求:主要是提供高齡者 經濟的支援,讓高齡者有安定的生活,也是最基本的需求。二是健康上的需求:不論是 本身健康與否的高齡者,都會需要健康檢查與保健,而患病的高齡者更需花費昂貴的醫 療費用,因此醫療保健是高齡者晚年生活的護身符。三是精神上的需要:高齡者缺乏時 代的適應力,且一些機能的喪失會造成高齡者精神狀態的異常;而李誠日(1987)也提 出高齡者的需求有五點,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嚴的需求以 及自我實現的需求。然而,不同的高齡者就會有不同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況、社會關係 與行為表現,故無法找到一個固定的模式來預測其行為,只能依據當地高齡者的特性、

生活環境與生活需求,來尋求最適當的模式(陳燕禎,1998)。

蔡宏昭(1989)提出現代高齡者的生活需求逐漸呈現多樣化、安全化以及高級化三 種趨勢;黃富順(1995)提出由於年紀增長與身心狀況大不如前,使得高齡者生活開始 需要他人的協助,而漸漸失去對生活的獨立感與控制感,並漸漸的轉變成對維持自主與 獨立的需求;洪清雲(2009)提出如果機構針對空間硬體進行調整與轉換,然後不斷提 升其硬體品質,家屬將會較放心將高齡者交由照護機構作照顧。

Rebecca & Michael(2006)區分了「Need」和「Demand」的差異,從中指出「Need」

為人們缺乏而應擁有的,在住宅上則是指可負擔的價格、亦或是符合的物理需求等,因 此「Need」會受到人口變項之影響;而「Demand」則是指人們想要的,是人們想要且願 意支付的價格,即依自己的能力決定投資、購買或承租住宅等,對於高齡者而言即為住 宅型態的選擇,因此「Demand」會受到經濟因素、非經濟因素之影響,經濟因素包含 可支付的能力與住宅市場的狀況,非經濟因素則是個人的偏好與社會因素。

我們從以上的觀點可以得知,需求的種類是多樣化的,因此在提供高齡者的需求方 面,應要使高齡者有獲得尊重的感覺,並激發他們享受老年生活的樂趣,並針對高齡者

「感覺的需求」,提供多樣化、安全化以及高級化的項目。因此在高齡者的需求研究上,

其研究方法大多以問卷形式呈現,針對目標族群進行問卷樣本間的交叉比較,或蒐集老 人居住空間內高齡者對老人居住空間的需求與滿意程度,作為規劃老人居住空間之參考

(林松齡,1993),如表2-4-1所示。

表2-4-1 需求理論之相關文獻 作者

(年代)

內容概要 洪清雲

(2009)

如果機構針對空間硬體進行調整與轉換,然後不斷提升其硬體 品質,家屬將會較放心將高齡者交由照護機構作照顧

Rebecca & Michael

(2006) 區分了「Need」和「Demand」的差異,從中指出「Need」為人 們缺乏而應擁有的,在住宅上則是指可負擔的價格、亦或是符 合的物理需求等,因此「Need」會受到人口變項之影響;而

「Demand」則是指人們想要的,是人們想要且願意支付的價格,

即依自己的能力決定投資、購買或承租住宅等,對於高齡者而 言即為住宅型態的選擇,因此「Demand」會受到經濟因素、非 經濟因素之影響,經濟因素包含可支付的能力與住宅市場的狀 況,非經濟因素則是個人的偏好與社會因素。

蔡宏昭

(1989)

現代高齡者的生活需求逐漸呈現多樣化、安全化以及高級化三 種趨勢

徐立忠

(1989)

高齡者有三種需求,一為生活上的需求:主要是提供高齡者經 濟的支援,讓高齡者有安定的生活,也是最基本的需求。二是 健康上的需求:不論是本身健康與否的高齡者,都會需要健康 檢查與保健,而患病的高齡者更需花費昂貴的醫療費用,因此 醫療保健是高齡者晚年生活的護身符。三是精神上的需要:高 齡者缺乏時代的適應力,且一些機能的喪失會造成高齡者精神 狀態的異常

陳燕禎

(1998)

不同的高齡者就會有不同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況、社會關係與 行為表現,故無法找到一個固定的模式來預測其行為,只能依 據當地高齡者的特性、生活環境與生活需求,來尋求最適當的 模式

李誠日

(1987)

高齡者的需求有五點,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 的需求、尊嚴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 滿意度理論

(一) 滿意度之定義

滿意度可被視為一種心理的比較過程,當實際體驗(事後經驗)高於或等於事前期

44 

待時,顧客就會因為心理需求得到滿足而感到滿意;反之當實際體驗(事後經驗)低於 事前期待時,顧客則因為心理需求未得到滿足而感到不滿意。而滿意度取決於顧客預期 的實際狀況與消費後是否達到期望的評估,而這「預期」與「實際」的一致程度是決定 滿意與否的關鍵因素。

王婷怡(1997)將顧客滿意理論作一文獻整理,其中Cole(1991)對滿意度的相關 理論分類分類較為完整,其內容大部份著重在「滿意過程」,很少去強調「滿意內容」。

而Cole(1991)提出將滿意度分成七大類,分別為期望不配合理論、失調理論、調適理 論、比較水準理論、公平理論、歸因理論以及滿意理論,並將內容敘述如下:

1. 期望不配合理論(Expectancy Disconfirmation Theory)

期望不配合理論是採用不配合典範(Disconfirmation Paradigm)作為基礎,意指滿 意與期望的不配合是和個人的最初期望有關。顧客滿意是購買前的期望與購買後的績效 認知函數,這與期望理論概念相同,而期望與績效之間的差距是來自消費者有某些比較 標準來進行評估。

2. 失調理論(Dissconance Theory)

若顧客具有高度期望與低度績效時,將會產生失調感,而顧客可藉由自行調高對產 品之評價來降低失調感。Kolter(1988)認為未獲滿意的顧客會因心理產生的驅力而降 低失調感;Festinger(1983)提出失調顧客會採取某些行動來降低失調感,例如尋求此 產品不為低價資訊之證明。而Tse & Wilton(1988)則對此理論提出批評,認為失調理 論只局限於期望不配合,不應納入滿意評價範圍內。

3. 調適理論(Adaptation Theory)

個人感受到的刺激與某一調適水準有關,此標準建立在對刺激的感受和有體在生理 或心理的特徵,此標準被當成是產品績效評估的基準。當產品績效高於調適水準時,將 會產生正面的評價;反之產品績效低於調適水準時,則就產生負面評價。此理論不僅被 顧客滿意所採用,也跟抱怨行為有關(Labarbera & Mazursky,1993;Oliver,1980)。

4. 比較水準理論(Comparison Level Theory)

Thibout & Kelley(1959)的比較水準理論中指出,滿意是經由人際互動而來,產生 在產品表現與特定比較水準的不一致。被視為「評價性」(Evaluation)回應之標準。

5. 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

Oliver & Desarbo(1988)認為滿意為公平與不公平之結果,而公平理論受到社會心 理學、社會學者以及組織行為學者的青睞。若消費者歷經不公平的結果會產生懊悔。而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