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 3-1)吳瓊華,(2007.3.8),「女性議 (表 3-1)臺灣男女性職業分布概況 題 VS 檳榔西施裝置展」,台中

第二節 靜穆的偉大與粗俗的廉價

野獸派以前的肖像畫家,在畫面上盡可能表現女性唯美的一面,達文西的作 品《蒙娜麗莎》33從十九世紀初開始,大家對這位連眉毛都看不到的微笑少婦都 感到她含著謎一般的魅力。所以,評論界也不得不公認她是一位「謎一般的美 麗」、「神秘的微笑」、是超越人間的冷笑。無論是為理想建構標準的古希臘年代 或是為宗教服務的年代,從維納斯到聖母的造相像皆是如此,西方繪畫中,對於

「人物美」的形式,向來依循文藝復興時期的標準,而文藝復興時期對於人物的

32 行政院主計處 2000 年戶口及住宅普查 http://www.dgbas.gov.tw/census~n/six/lue5/cen8906.htm 2. 《主計月刊》中華民國 92 年 7 月號,P.60。

各項標準又追隨希臘著古典的造型。人物沒有過多的表情和動作,一切似乎都是 平靜到連想法都沒有,然而一切又都能從平淡的面容中聯想出來,男性個個看來 都像風度翩翩的紳仕,女性都像有教養的貴婦,不會因為一點點的人間俗事而驚 動。

一幅畫必須包含最高的道德內涵,並表現在一個能傳達其知性內涵 的結構中;圖本身必須是令人愉快的。34

古典美的標準並非理想,其中有許多標準事實上證明並不重要(圖 3-2)。

而有些純粹是出於理想化的想像,並非完全按照真實情況去完成的。古典藝術家 對人的美的基本性質理解的主觀認定,是一種理想的美,普遍的美是有距離的,

如杜勒(

Albrecht Dürer

1471-1528)的手(圖 3-3)其手指比例就長得嚇人。

(圖 3-2)不成比例的身體 (圖 3-3)過長的中指(Praying Hands) (Madonnawith the Long Neck)

34 Nicolas Poussin, French Painter 1594-1665, Baroque 時期藝術家名言,引述自國立臺灣大學 網路教育課程-西方藝術風格網站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9_1000/index.html French。

美與數字確實有一定的聯繫,但與生俱來的生物特性並非與理想數字有關。

相對於古典美的高雅,當代藝術是否顯得粗俗廉價?普普藝術(Pop Art)向來被 藉以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關連的藝術運動。試圖推翻抽象表現藝術並轉向符 號商標等具像的大眾文化主題,其中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著 名的作品《Marilyn》1964(圖 3-4),也是以當時紅遍全美的性感女神瑪麗蓮夢 露(Marilyn Monroe,1926-1962)作為畫面的主體,運用現成圖片拚貼(Collage)

的技法成名的理察·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1956,畫面中沙發上躺著的裸女也是選用具有性感身材與姣好面容的女 子(圖 3-5)。羅依·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 1923-1997)將漫畫現成影像

(Ready Madelmage)放大(圖 3-6),而用類似印刷效果的網點或條紋,表現出 表現一切日常生活中所見的「大眾化商業」即「藝術文化」的這些普普藝術家的 作品,主題固然非呈現女性外在美,也不是強調以微美的畫面而令人產生賞心悅 目的快感,但不可諱言的,他們都採用了「美麗女性」的圖像來達到吸引讀者目 光的目的。

(圖 3-4)Marilyn (圖 3-5)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 null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ling

(圖 3-6)Roy Lichtenstein gallery

第三節 聖母與維納斯

歐洲藝術散發著古典美,神話與傳說中也代表了神界與人間的愛怨糾葛。希 臘與基督教的神話與傳說孕育了西方文化,也是歐洲藝術和美學作品中的精髓。

希臘和基督教兩大文明思潮中的宗教性格貫穿歐洲藝術中蘊含的美學傳說。希臘 神話中,身陷七情六欲之苦的諸神與英雄,在神界上演著一如凡間悲喜交織、禍 福相隨的人生戲碼。至中世紀的基督教故事中,聖母由處女受胎、神子降生,到 耶蘇死而復活,神蹟所彰顯的正是神與人的分野。歐洲的藝術作品中,從教堂建 築到繪畫、雕塑,無一不以希臘神話中顯露人性的諸神,與基督教故事中體現神 性的人物為藍本。

對於非歐洲文化國度的人來說,歐洲繪畫中聖母瑪麗亞與維納斯含蓋了過半 人物美的畫面。聖母在信徒中聖潔的形象,代表了謙卑、堅忍、誠實、愛、慈祥、

美麗、純潔…隨著時間的增加,所有對女人正面的形容與寄望都加注在聖母身 上。聖母的造型及服飾亦隨環境變遷有所改變,畫面中的聖母,除了故事性之外,

也代表了理想完美的女性。原本用以象徵純潔的百合、象徵謙卑的紫羅蘭,也都 被引用形容聖母,白玫瑰有時被稱為「聖母玫瑰」。聖母的圖像也因此而有了固 定的形態,不只要五官合於美麗的容貌,還必須具備聖潔、端莊、賢淑、高雅、

智慧、慈愛與謙卑等特質,是不可侵犯的神聖之美。(圖 3-7)

(圖 3-7)Annalena Altarpiece (圖 3-8)斷臂的維納斯

相對於聖母,維那斯就人性化許多了,繪畫服務宗教十幾個世紀,文藝復興 之後終於又回歸人性面,一幅幅描繪人性七情六欲的故事豐富了畫面,以維納斯

(Venus)為核心的希臘神話幾乎是搶佔了所有畫家、畫廊與美術館的版面。維 納斯的美是貼近人心的,是無需遮掩的。維納斯是羅馬語,希臘神話中叫她為艾 芙羅狄特(Aphrodite),她是眾神之父宙斯和海洋女神狄俄涅的女兒。傳說維納 斯誕生於海水的泡沫中,希臘語「艾芙羅狄特」的意思就是泡沫,維納斯在希臘 神話中原為豐收女神,奧林帕斯神系形成以後,她才成了愛神、美神,從此她就 成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體現者。從希臘雕像最早的整體風格看,美神的橢圓形 臉蛋,直鼻樑(俗稱希臘鼻),平額,端正的弧形眉、扁桃形的眼睛,髮髻刻成 有條理的輕波紋樣式(圖 3-8),神態平靜,不露笑容,這一切都是從西元前 5 世 紀後期沿襲下來的理想化傳統。

古希臘神的形象,是按照人的裸體比例美學來塑造的。雖然古代人崇拜神,

但由於雕塑家是按照現實生活中的人體美去創造美的形象的,因而這些完美的雕 像的各部分比例幾乎都蘊含著 5∶8 黃金分割。維納斯雕像所創造的美,是黃金分 割比值最理想的範本。

古希臘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古代希臘人的宗教和神話 豐富多彩,其文化觀念和宗教意識密切相關。希臘人把這些信仰,結合自己社會 需要,揉合在一起,形成了有系統的宗教信仰。希臘人並未將個人感情、意見置

於宗教觀念之上,所以,希臘的神話異常繁榮而豐富,詩人、戲劇家、哲學家、

歷史學家也都給希臘神話增添了許多新內容。希臘神話是希臘人民在勞動和鬥爭 中的口頭文學創作,其神話內容活潑而有生氣,使希臘的神話異常繁榮而豐富,

詩人、戲劇家、哲學家、歷史學家也都給希臘神話增添了許多新內容,既寫實又 富於想像。

現代審美觀裡的「理性框架」,只為我們帶來一個嚴重傷害藝術本 身所具有的溝通和激情的反應能力,或者不把藝術看成是個過程,反而 是個具固定形式的客體化、永存、和自我中心的本體論觀點。35

歐洲藝術豐富珍貴,源自於希臘人的理想、願望、要求、愛憎和反抗,是歐 洲文學藝術的重要源泉。從聖潔到生活,藝術站在崇高的角度不斷地走向平民文 化,藝術家用心中的美去揣摩聖經裡聖人及信徒的神聖美感也好,或是從週遭生 活中的女子影像去補捉活生生的神話女子也罷,藝術愈來愈貼近生活,及描寫真 實的美感。美感只存在人的世界,因此外在美的標準是圍繞在以人為核心的問題 上,無關乎經典或野史,也無關乎純藝術或是商業行為,直觀地從人的心出發去 欣賞一切人的問題。藝術家不斷地從人的棈神層面出發,去探究美的事物,透過 聖母的完美女性圖像,畫家將理想的女性與對女性美的渴望完美地呈現,也藉由 維那斯的縱情,使藝術家敢於表現,抒發內心深處熾熱的感情,使歐洲美術得以 在女性美的畫面,內外兼顧地補足所需的一切元素。

35 Suzi Gablik 著/王雅各譯,(1998),《藝術的魅力重生》,臺北市:遠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