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害羞與非理性信念之關係

存在,兩者結果大致符合。

整體而言,顯示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害羞問題與非理性信念有顯著相 關,Loxley(1978)指出個體的非理性想法乃是導致其害羞的原因,認為 在別人面前必須表現得很好,不能出錯,才能給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本研 究發現特別是「過度焦慮」的非理性信念與整體的害羞表現有較高的相 關,其次則為「要求讚許」,表示一個容易對不必要的事物過度恐懼、誇 大其嚴重性,同時又希望能獲得周遭所有人的讚美與肯定的學生而言,即 使他們擁有適當的社交技巧,在一般社交場合上也很容易受到挫折,因為 他們隨時隨地都會擔心自己會不會表現不好而在眾人面前出醜,被同學 笑,再加上如果讓別人發現了自己的缺點的話,這樣一來就無法得到大家 的喜愛,因而使得他們不敢表現自己,抱持著一種「多做多錯,不如不做」

的逃避心態,反而讓自己無法表現出合宜的社交行為,在無法贏得大家喜 愛的情形下,學生對自己的表現愈來愈沒信心,變得更為害羞。

第四節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背景變項與非理性信念對害羞情 形的預測作用

本研究主要探討中部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家庭成員數、學前教育 年數、親子關係以及非理性信念是否能有效預測國小學童的害羞,並且進 一步探討學童在面對不同情境人物下,何種變項最具影響力。故研究者以 性別為虛擬變項,年級、家庭成員數、學前教育年數、親子關係以及非理 性信念十個分量表等共14個為預測變項,首先分別以害羞的各分量表為效 標變項,進行強迫進入法迴歸分析,統計分析結果如表4-21至表4-25。接 著便以害羞總分為效標變項,進行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統計分析結果如表 4-26。

壹、背景變項及非理性信念對害羞各分量表的迴歸分析 一、統計結果分析

(一)「陌生人」分量表

研究者使用強迫進入法進行迴歸分析,以瞭解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不 同背景變項與非理性信念對於「陌生人」分量表的預測作用,其結果如表 4-21所示。

表4-21 「陌生人」迴歸分析摘要表

強迫進入變項 原始 B β係數 t 值 過度焦慮 .242 .238 3.944***

依賴 .465 .225 4.139***

R =.577 R² =.332 F=14.652***

**P<.01 ***P<.001

由表4-22可知,由強迫進入法來進行迴歸分析,結果發現14個自變項 對於「陌生人」分量表的影響,整體的R² 為.332,表示14個自變項可以 解釋「陌生人」分量表之33%的變異量,迴歸效果達顯著水準(F=14.652,

P<.001),並且指出非理性信念中的「過度焦慮」與「依賴」具有最佳解 釋力。

(二)「團體」分量表

研究者使用強迫進入法進行迴歸分析,以瞭解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不 同背景變項與非理性信念對於「團體」分量表的預測作用,其結果如表4-22 所示。

表4-22 「團體」迴歸分析摘要表

強迫進入變項 原始 B β係數 t 值 過度焦慮 .203 .509 3.356**

逃避困難 .246 .279 3.080**

R =.537 R² =.288 F=15.126***

**P<.01 ***P<.001

由表4-22可知,從迴歸分析結果發現14個自變項對於「團體」分量表 的影響,整體的R² 為.288,表示14個自變項可以解釋「團體」分量表之 14%的變異量,迴歸效果達顯著水準(F=15.126,P<.001),並且指出非 理性信念中的「過度焦慮」與「逃避困難」具有最佳解釋力。

(三)「同學朋友」分量表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不同背景變項與非理性信念對於「同學朋友」分 量表的預測作用,其結果如表4-23所示。

表4-23 「同學朋友」迴歸分析摘要表

強迫進入變項 原始 B β係數 t 值 過度焦慮 .229 .253 4.042***

逃避困難 .347 .291 4.722***

R =.550 R² =.302 F=12.677***

**P<.01 ***P<.001

由表4-23可知,分析結果發現14個自變項對於「同學朋友」分量表的 影響,整體的R² 為.302,表示14個自變項可以解釋「同學朋友」分量表 之30%的變異量,迴歸效果達顯著水準(F=12.677,P<.001),並且指出 非理性信念中的「過度焦慮」與「逃避困難」具有最佳解釋力。

(四)「異性」分量表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不同背景變項與非理性信念對於「異性」分量表 的預測作用,其結果如表4-24所示。

表4-24 「異性」迴歸分析摘要表

強迫進入變項 原始 B β係數 t 值 過度焦慮 .199 .177 2.698**

R =.455 R² =.207 F=7.955***

**P<.01 ***P<.001

由表4-25可知,分析結果發現13個自變項對於「異性」分量表的影響,

整體的R² 為.207,表示14個自變項可以解釋「異性」分量表之21%的

變異量,迴歸效果達顯著水準(F=7.955,P<.001),並且指出非理性信念 中的「過度焦慮」具有最佳解釋力。

(五)「老師長輩」分量表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不同背景變項與非理性信念對於「老師長輩」分 量表的預測作用,其結果如表4-25所示。

表4-25 「老師長輩」迴歸分析摘要表

強迫進入變項 原始 B β係數 t 值 要求讚許 .271 .198 3.052**

過度焦慮 .254 .245 4.180***

R =.590 R² =.348 F=16.380***

**P<.01 ***P<.001

由表4-25的結果發現14個自變項對於「老師長輩」分量表的影響,整 體的R² 為.348,表示14個自變項可以解釋「老師長輩」分量表之35%的 變異量,迴歸效果達顯著水準(F=16.380,P<.001),並且指出非理性信 念中的「要求讚許」與「過度焦慮」具有最佳解釋力。

二、討論

由上述結果發現,以性別為虛擬變項,年級、家庭成員數、學前教育 年數、親子關係以及非理性信念十個分量表等共14個為預測變項,對於害 羞的各分量表的預測作用,其中以「過度焦慮」對於各分量表具有最佳解 釋力,顯示學童若其非理性信念中的「過度焦慮」得分愈高,不管在面對 何種情境人物之下,其害羞的表現程度也愈高,研究者認為當學童對於不 必要的事物過度恐懼,無時無刻都在煩惱、擔憂的情形之下,其對於周遭 環境的不安全感也相對增加,因此當學童處於社交場合中,在與人溝通或 是表現自己的情境下,會害怕自己表現不好,會去在意別人對他的評價之 好壞,因此在那麼多非理性的想法與顧慮之下,反而會愈容易逃避與人互 動的社交場合。

此外,學童在面對陌生人時,非理性信念中的「依賴」也具有預測作 用,研究者認為當學童抱持著「人應該依賴他人,且必須有一個比自己強 的人作依靠,否則無法經營自己的生活」等非理性的想法時,不靠自己解 決問題反而過度依賴他人的能力,久而久之會逐漸失去其自主性,無法替 自己作任何決定與承擔責任,只能仰賴他人,因此當他處於不熟悉的環境 或是面對陌生人時,身旁若無所依靠,更會覺得不安與無助。

而學童在面對團體或同學朋友時,其非理性信念中的「逃避困難」也 具有預測作用,擁有此信念的人,總是害怕面對現實,害怕失敗,挫折容 忍度低,因此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總是會選擇用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問 題,故當學童在人多的場合中作自我介紹或是表演時,亦或是在班上同學 面前發言或回答問題時,總是認為自己無法有效應付此種互動的場合,因 而導致不敢表現自己。

而在老師長輩面前,非理性信念中的「要求讚許」也同樣具有預測作 用,研究者認為此階段的學童正處於Kohlberg道德發展論中的尋求認可階 段,因此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認可與喜愛,尤其是在師長面前,會想要積極 表現,以取悅他人,得到他們的讚賞,因此無形之中替自己設下一個難以 實現的目標,導致愈是努力去迎合、取悅他人,愈會失去自我,變得過度 在乎他人看法,害怕被拒絕等結果。

貳、背景變項及非理性信念對整體害羞的迴歸分析

一、統計結果分析

研究者使用逐步多元迴歸分析,依據解釋力的大小,逐步檢視每一個 預測變項的影響,以瞭解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不同背景變項與非理性信念 對於整體害羞情形的預測作用,其結果如表4-26所示。

表 4-26 背景變項及非理性信念在害羞總分的迴歸分析摘要表

預測變項 R R² β係數 t 值 F 值 過度焦慮 .509 .260 .509 9.172*** 84.131***

逃避困難 .572 .327 .279 4.907*** 58.153***

要求讚許 .596 .355 .212 3.217** 43.736***

**P<.01 ***P<.001

由表4-26可知,進入迴歸方程式共有三個變項「過度焦慮」、「逃避 困難」及「要求讚許」,也就是說非理性信念中的「過度焦慮」、「逃避 困難」及「要求讚許」為國小中高年級兒童害羞情形的主要預測因子,其 F值皆達.001顯著水準,能聯合預測整體害羞的35.5%,若就個別解釋量 來看,以「過度焦慮」對害羞情形的預測力最大,可以單獨解釋整體害羞 26%的變異量。其次,則為「逃避困難」,R²的增加量為6.7%,表示當

「逃避困難」進入程式後,能有效預測國小學童的整體害羞的百分比增加 了4.9%。再者,則為「要求讚許」,R²的增加量為2.8%,表示當「要求 讚許」進入後,能有效預測國小學童整體害羞的百分比增加了2.8%。

二、討論

由上述結果發現,整體來說「過度焦慮」對國小中高年級兒童害羞情 形的預測力最大,研究者認為此乃由於學童在社交場合中,過於擔憂別人 對自己的印象與評價,會害怕自己表現不好而被同學或其他人取笑,因此 一旦有這種想法出現,反而無法適當地表現自己,容易對自己在社交場合 上的表現,給予負面的自我評價,因而出現逃避人際互動的情形,在缺少 練習社交技巧的機會下,使其社交技巧未能獲得適當的增強,變得更害 羞,形成一個害羞的惡性循環。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害羞與非理性信念之 關係。為達成研究目的,首先經由相關文獻探討以作為研究架構的基礎,

並利用問卷調查法,選定研究工具包含「兒童生活感受量表」與「兒童信 念量表」,以中部地區四縣市之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資 料蒐集,問卷回收後實得有效問卷728份,將所得資料以多因子共變數分 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考驗本研究假設。最後,

本章將研究所得之主要發現,歸納整理做成結論,並依據結論提出具體建 議,以作為教育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第一節 結論

綜合第四章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的結論:

壹、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其害羞程度之差異。

壹、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其害羞程度之差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