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韓國 FTA 政策的發展與轉變 …

第一節 韓國在 2003 年之前的貿易自由化政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第二章 韓國 FTA 政策的發展與轉變

第一節 韓國在 2003 年之前的貿易自由化政策

從韓戰結束到 1961 年期間,韓國的經濟依賴美國所提供的物資援助,但隨 著此種援助的下降,韓國在 60 年代開始積極發展出口貿易。在 1961 年至 1979 年朴正熙執政期間,韓國國內大部分是以國營企業居多,同時政府透過銀行掌控 企業的資金來源,以此種方式干預各產業的發展。1380 年代開始,韓國逐漸重視 多邊體系下貿易自由化與市場開放的重要性,一方面韓國可以用較低的成本進口 外國物資,另一方面美國開始強調經濟利益對美國的重要性,進而積極要求東亞 各國開放市場與推動金融自由化,使得韓國開始面臨來自美國的壓力。14儘管 80 年代期間,美國基於經濟利益的考量,曾與韓國討論推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可 能性,並就此議題進行研究,但是由於當時韓國社會反美情緒高漲,雙邊貿易自 由化的討論在當時的氛圍下難以有所進展。一直到了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之 後,韓國政府開始正視以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促進貿易自由 化,並且更積極的推動國際化與自由化。以下將先檢視金大中執政時期所面臨的 國際經濟情勢,接著再對金大中所推動的貿易自由化政策做分析。

一、金大中執政時期(1998-2003)的國際經濟情勢

在金大中執政時期,國際經濟情勢的變遷對於韓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影 響,以下將從三個面向探討外環境如何促使韓國改變其對外貿易策略,包括:(一).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二). 多邊貿易自由化的停滯;(三). 美國貿易政策的轉變 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興起。

13 蔡增家,《韓國轉型:政黨輪替與政經體制的轉變 (1993-2003)》,臺北市:巨流出版,2005 年,

頁 37-46。

14 同前註,頁 98-99。

目標前進。在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前,儘管金泳三政府(1993-1998)試圖在 WTO 體系下推動貿易自由化,但較為弱勢的傳統產業往往成為一大阻礙,這些

17 Min Gyo Koo, “Embracing Free Trade Agreements, Korean Style: From Developmental Mercantilism to Developmental Liberalism”, The Korean Journal of Policy Studies, Vol.25, No.3 (2010), pp.110-111.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TA)的看法,雙邊或複邊自由貿易協定不再被認為是 與多邊貿易自由化相牴觸的,而是可以相輔相成,對於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是有 正面效應的。22

18 Richard Higgott,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A Case Study in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 New Political Economy, November 1998, Vol.3, No.3, pp.346-350.

19 Chan Hyun Sohn and Jinna Yoon, “Korea’s FTA Polic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KIEP Discussion Paper 01-01, September 2001, p14.

20 Inkyo Cheong, “Korea’s FTA Policy: Focusing on Bilateral FTAs with Chile and Japan”, KIEP Discussion Paper 02-02, September 2002, p15.

21 Vinod K. Aggarwal and Min Gyo Koo, Economic and Security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Northeast Asia: An Analytical Overview. In Vinod K. Aggarwal, Min Gyo Koo, Seungjoo Lee, and Chung-in Moon (eds.), Northeast Asia: Ripe for Integration?, (Berlin, Heidelberg :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8), pp13-14.

22 同註 19,頁 14。

23同時美國也試圖透過非關稅貿易障礙(Non-Tariff Barrier, NTB)對韓國的出口加 以限制,這使得韓國開始尋求向其他出口市場發展的可能性,而這樣的思維也隨 著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與其他形式的區域經濟整合興起而更為深化。24

美洲國家所推動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在 1994 年生效,歐洲則透過歐洲聯盟(EU;European Union)進行經濟整 合,東南亞國家亦試圖在東南亞國家協會的成員間成立自由貿易區(AFTA;

ASEAN Free Trade Area),在其他區域內也進行著相似的經濟整合,如南方共同 市場(MERCOSUR)等,反映了國際社會對於區域主義的需求。相形之下,位於 東北亞的經濟體,包括韓國、日本、台灣、中國,在 90 年代卻仍未有相似的區 域經濟整合之規劃。25 隨著各區域內優惠性貿易協定(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 PTA)的增加,與區域外國家間的貿易開始部分轉移至區域內共同簽有 PTA 的貿易夥伴,產生貿易創造效果(Trade Creation Effect)及貿易轉向效果(Trade Diversion Effect),使得未參與 PTA 的國家在貿易上無法享有超 WTO 待遇,必須 面臨更激烈的競爭。面對國際上此種趨勢的發展,韓國理解到其必須避免被排除 在區域經濟整合之外,否則將導致出口貨物被排除於他國的市場之外。26

23 Stephan Haggard, Richard Cooper, Susan Collins et al.,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Adjustment in Korea, 1970-1990,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98-99

24 Seungjoo Lee and Chung-in Moon, South Korea’s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Policy: The Evolution of an Adaptive Strategy. In Vinod K. Aggarwal, Min Gyo Koo, Seungjoo Lee, and Chung-in Moon (eds.), Northeast Asia: Ripe for Integration?, (Berlin, Heidelberg :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8), p41.

25 同註 19,頁 9。

26 同註 24,頁 41。

效益,因此韓國政府在 1998 年先將外務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MOFA)改 為外交通商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MOFAT),在外交通商部之下 增設了通商交涉本部(Office of the Minister for Trade, OMT),並在通商交涉本部內 成立了專門負責 FTA 的部門,希望能促進與其他國家洽談 FTA。27

在 1998 年 11 月,韓國的跨部會貿易政策協調委員會(Inter-Ministerial Trade Policy Coordination Committee)正式宣布韓國將與智利展開 FTA 談判,同時研究 與其他貿易夥伴洽談 FTA 的可能性,其中包括美國、日本、紐西蘭與泰國。在

29 Min Gyo Koo, “South Korea’s FTAs: Moving from an Emulative to a Competitive Strategy”, GIARI Working Paper, Vol. 2008-E-13, p.9.

30 Dukgeun Ahn,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Issues of Korea-EU FTA: New Model for Post-NAFTA FTAs?”, GEM Policy Brief, October 2010, p5.

31 同前註,頁 4-5。

32 同前註,頁 4-5。

33 Yoo-Duk Kang , “Korea’s FTA Policy and Negotiating Korea-EU FTA”, Taiwanese Journal of WTO Studies, Vol. XV, 2010, p.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