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度觀之,中俄每個時代對「親屬」的認知亦非單一不變,若再加上書面用語和口語方言 的等變因,要全面而完整的研究俄漢親屬稱謂之語義與文化差異,難度必將大幅提高,

是以,語料龐雜為本研究最大限制。為解決此問題,筆者將於第二章第二節對研究對象 做更明確且清晰的定義。

第五節、預期學術貢獻

謂「對比」者,乃將兩個或兩個以上之客體相互比較,觀察出其中異同,以及形成 異同的原因。俄漢民族皆有親屬稱謂系統,此乃「同」也,然於「同」中卻有各種原因 造成的「異」,本論文即致力於找出俄漢親屬稱謂系統的相同與相異處,並透過歷史文 化詳加分析,故研究成果可以使俄語及漢語學習者對兩民族親屬稱謂之語義概念和所呈 現之語言世界圖景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有利與學習者與外語人士溝通交流。另外,親屬 稱謂詞在文學作品中出現頻率甚高,而本論文對兩民族親屬稱謂皆有明確釋義,故可作 為翻譯時的參考,減少因語義不等值而產生謬譯之情事。

稱謂詞以及其中所含括「家」的概念更是與平日息息相關,黃髮垂髫,生於斯,長 於斯。故意欲透過對親屬稱謂系統的研究使我們更接近先人傳下來的智慧,並增加對其 他民族的瞭解,進而對學習語言有所助益。更希望蒐集相關俄語文獻資料,使此方向之 研究者、學習者能有更多參考面向。同時藉由本論文為台灣學界在俄漢親屬稱謂系統內 含及相關研究上累積一點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貳、理論基礎與名詞釋義

本章分二節,第一節為理論基礎及文獻探討,第二節則是親屬稱謂詞之定義與討論 範圍。

理論基礎有三:語言文化學之語言世界圖景、語義學之語義場及義素分析、摩爾根 親屬稱謂制二分法──描述式與類分式。語言文化學之語言世界圖景是本論文的構成基 礎;將俄漢親屬稱謂詞當做分析材料,放入主要工具──語義場及義素分析的運作,再 加上摩爾根親屬稱謂制二分法則作為判別手段,最後得出的結果則是以語言文化學角度 切入。透過上述過程,將俄漢親屬稱謂的異同及各自內涵呈現出來。

所謂「一表三千里」,親屬(родство)可以近到如父母兄弟姊妹,亦可以遠到和誰在 幾千年前共同祖先。為避免親屬關係無限擴張,不利研究,故第二節,則以俄漢歷史、

當代詞(辭)典、法律規範等層面來確立一共同之「親屬」定義及範圍。

第一節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一、語言文化學:語言世界圖景

語言文化學是一門研究語言和文化間相互關係與作用的學科,近年來愈受到學界重 視,最主要原因在於今日之科技發達、資訊傳遞快速,人與人間的交流已跨越自然地理 的阻礙,日益頻繁,然而因語言、國情及民俗傳統等原因,使往來間難免出現認知差異 或溝通阻礙。為增進對彼此的了解,以利交流,對他國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與探討成為 相當重要的課題。而語言作為溝通的主要媒介,研究語言中所隱含的民族特性便是了解 他國文化最直接的手段。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Edward Sapir)認為:「語言背後是有東西 的,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 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3。」既然文化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產物,因此語言可以算是文 化的一種,兩者實難分開。語言在其自身的歷史洪流中累積了無數「文化沈澱物」。語

3 E. Sapir.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New York: 1921, p. 2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言文字的應用,歸根結底更離不開對該語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4

綜觀上述,語言和文化之間有著相當緊密的聯結,加上不同民族國家間對彼此了解 的迫切性,使語言文化學在 20 世紀 90 年代終成為一門獨立的語言學分支學科。在俄羅 斯,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作為術語最早見於捷利雅(В.Н. Телия)、斯捷潘諾夫(Ю.С.

Степанов)、阿魯久諾娃(Н.Д. Арутюнова)、沃羅比約夫(В.В. Воробьев)、穆爾津(Л.Н.

Мурзин)、沙科列因(В. Шаклеин)等人的著作中。語言文化學在建立之初繼承和發展了 語言國情學的理論與方法,同時在理論自足性與認識論、方法論的創新上,受惠於相關 學科的相關思想與方法5。也就是說,語言文化學是在語言哲學、民族學、文化學、社 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基礎上,在與社會語言學、民族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心理語 言學等語言學分支的交叉點上建立的一門新興學科6

關於對這門新興學科之定義,不同學者的理解多少有些差異,俄羅斯學者瑪斯洛娃 (В.А. Маслова)在著作《語言文化學》中對其定義為:語言文化學──結合語言學和文化 學的學科,研究附著及表現在語言上的民族文化7。她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為 1) 透過世代傳承而習得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語言是人類掌握文化不可或缺的手段;

3)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因為如果我們企圖理解文化的本質──如科學、宗教、

文學等──就應當將它們視為某種和語言類似的符碼,因為由自然傳承下來的語言擁有 更大的發展空間。也就是說,文化所隱含的概念及思維只透過自然的語言才會突顯8。 簡言之,瑪斯洛娃強調語言的媒介功能,語言文化學所研究的正是藉由不同語言所傳達 出不同民族個性與共性。

語言文化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發展至今已受到的廣大關注,許多學者投身研究 進而形成了諸多不同的學派,研究方向及領域也不盡相同。其中以研究隱喻(метафора)、

伴隨意義(коннотация)、語言世界圖景(языков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心象概念(концепт)為大 宗。這些方向中,以「語言世界圖景」與本篇論文關係最為密切。亦是此論文研究的發

4 俞約法。《語言國情學及其背景-從語言及文化的背景看蘇聯的文化語言學/語言國情學》。上海,2005,

頁 71-72。

5 彭文釗、趙亮/編著。《語言文化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頁 8。

6 同上註,頁 7。

7 Маслова В.А.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М.: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центр «Академия», 2001. с 28.

8 同上註,頁 62。

理學家赫茲(H. Hertz)及普朗克(M. Planck)等人最先使用此術語。之後世界圖景一詞被廣 泛運用,從物理學擴張至整個科學,成為所謂的科學世界圖景(научн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

接著跨出科學的界線,進入人文社會領域。首先引用此術語的是哲學家維特根斯坦(L.

Wittgenstein),他認為「真實思想的總和即是世界的圖景(The totality of true thoughts is a picture of the world.) 9」接著在文化學、語言學、符號學及民族學等不同學門間,世界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世界圖景即是人類對世界認知的總和;語言的世界圖景則是將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的 總合呈現在每個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上13。按此邏輯,即成為本篇論文的前進基礎。俄羅 斯民族與漢民族的對世界認知不同,風俗文化不同,所構成的世界圖景亦不同;又兩者 使用的語言大相逕庭,故從語言考察分析,定可以理出兩民族文化間所共有的各自獨有 的思維觀念。本論文的研究對象──俄漢語親屬稱謂詞──即隱含了世界圖景中俄羅斯 民族與漢民族對「家」看法及相關概念特點。透過語義場(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е поле)對比的方 式,可以找出俄漢語親屬稱謂詞中詞彙和詞義共同的特性和空缺(лакуна),並對這些現 象用不同視角加以分析闡釋,舉個例子來說,俄語中 дядя 一詞對應到漢語可以有三種 不同的翻譯:1)伯──即父之兄長;2)叔──父之胞弟;3)舅──母之兄弟。這一對比,

區分立見。接著再從各方資料找出漢語稱謂區分如此明顯,而俄語卻具有通用性的原因,

如此一來,便可描繪出語言世界圖景下俄漢民族反映在親屬稱謂詞中對人際關係、親疏 遠近的看法及態度。

語言文化學的發展是個重要的契機,語言世界圖景的研究更能使語言學習者不再受 限於文字研究,而是將語言、歷史文化、風俗民情等多元面向相結合,並且融會貫通。

此舉不僅使外語學習者更加了解他國文化,提高對該語言的掌握度,並在潛移默化中影 響本國的文化及語言,在全球化呼聲高漲的二十一世紀,語言文化學及語言世界圖景使 這種交流密切的進行著,方興未艾。

二、語義學:語義場及義素分析

語義場及義素分析法是近代語言學很重要的研究方向,往上追溯可從結構主義先驅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說起,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

記載了索緒爾提出的語言學的二元性,一是歷時、一是共時。後者是描寫語言學,「經 由時間而產生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徵主要由我們面對連續性的現象之際發現的事實來 顯示14。」是 19 世紀多數學者所著重的焦點。而後索緒爾花了很大篇幅說明共時語言學 的重要性,其中索緒爾認為對詞義的研究應首重共時的對比,透過實質內容瞭解抽象意 義及關係。而後於 20 世紀 30 年代,一些德國語言學家及瑞士語言學家將此一結構主義

13 同註 5 (彭文釗、趙亮/編著。《語言文化學》),頁 278。

14 巴利,薛施藹/編,索續爾(Saussure)/著。《普通語言學教程》,台北:弘文館出版社,民 74,頁 1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思想加以擴張。德國學者特里爾(J. Trier, 1894-1970)是最先提出語義場理論的代表人物。

「場(field)」原是物理學術語,如電場、磁場、引力場等。物理場即相互作用場,

是物質存在的兩種基本型態之一,存在於整個空間。實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依靠有關 的場來實現的15。特里爾使用了「場」一詞,把詞彙看做一由詞組成的系統,詞與詞之 間有一定的語義分工。整個詞彙系統處於變化狀態之中,詞的數目不斷增減。每當有一 個詞 消失,與它相近的詞 的涵義就會擴大,兼含原屬於 的涵義。反之如果出 現了一個新詞 ,那麼 的涵義就會縮小,畫出一部分的涵義讓 表達。意義相近 的詞 , , ……構成一個集合,稱為詞彙場(lexical field,德文原文為 Wortfeld)。

詞彙場 , , ……的併集構成該語言詞彙的總合 V。詞、詞彙場和詞彙之間的關 係可用(1)和(2)表明16

(1) (2)

隨著語義場理論的發展與完備,在東西方的語言學界儼然成為研究新趨勢,除了廣

隨著語義場理論的發展與完備,在東西方的語言學界儼然成為研究新趨勢,除了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