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者對高雄市某高中二年級小元和小安進行原案分析,並 參考 Schoenfeld (1985) 提出來的數學解題歷程,把參與者之解題歷 程分為六個階段,分別為讀題 (R)、分析 (A)、探索 (E)、計畫 (P)、執行 (I)、驗證 (V),分別詳述如下。

41

(一) 小元:斜率圖文題、交點文字題

1. 斜率圖文題:事有蹊蹺 🙂

A

      

1,1 ,B 3,5 ,C 5,3 ,D 0, 7 ,

 

E 2, 3

F

8, 6

為坐標平面上的

六個點。若直線L分別與三角形 ABC 及三角形DEF恰有一個交 點,則L的斜率之最小可能值為何?

首先,小元率先進行讀題,先將題目念過一遍後(讀題 R:19 秒),就開始下一步動作。小元認為L的斜率之最小可能值,應該是 最平緩(分析 A:25 秒)。因此,小元從圖中,判斷出直線L恰與兩 三角形各交於一點的情況,只會出現在直線L分別通過兩三角形的 其中一個頂點(探索 E1:36 秒)。

接著,小元便在圖上繪出可能的狀況,透過三角形的頂點連線 來確定交點的數量,小元也發現了不是所有的頂點連線都剛好可以

42

滿足題目的條件(計畫 P1:59 秒)。

整理出題目的條件後,小元便開始計算兩點連線的斜率(執行 I1:40 秒)。

在計算完其連線斜率後,小元有一個突破性的發現:

小元:最小可能值好像還有可能是另外一個,因為最小可能值,如果絕對 值越大加上負號的話結果就會越小。

此一發現讓小元有新的想法,L的斜率之最小可能值是負數,所 以其值的絕對值越大所得出的負數越小(探索 E2:13 秒)。小元立即 從圖中選取符合需求的兩點連線(計畫 P2:13 秒)。並計算其斜率值 (執行 I2:20 秒)。

小元將新的結果「-3」與前一答案「-1」相比,確實有比上一 次算的小。除此之外,小元再一次去確認圖中兩點連線的斜率值是 否還有其最小的可能性(驗證 V:18 秒),經確認後得出其答案。

43

讀題 R 分析 A 探索 E 計畫 P 執行 I

驗證 V 🙂

時間(分) 0 1 2 3 4 5

圖 3- 2 小元的斜率圖文題之解題歷程分析圖 2. 交點文字題:錯誤判斷 ☹

坐標平面上,若直線yax b 與二次函數yx2的圖形恰交於一 點,亦與二次函數y 

x 2

212的圖形恰交於一點,則 (a,b)為 何?

小元率先進行讀題,先將題目念過一遍後(讀題 R:17 秒),就 開始下一步動作。小元看到題目的條件,題目需要求交點,小元便 把條件列出來(分析 A1:20 秒)。

接著,小元認為yax b 和yx2恰交於一點,以及yax b 和

2

2 12

y x  也恰交於一點,因此,這三個方程式必會交於一點 (探索 E:53 秒)。

44

經過運算與化簡後,最後得出x4和y16(執行 I1:77 秒),

小元嘗試著將x4和y16代回yax b ,卻發現無效。小元重新 檢視題目與作圖(分析 A2:29 秒),並著手下一個步驟。

小元認為直線yax b 與兩拋物線恰有一交點的情形,只會發 生在拋物線的頂點(計畫 P:18 秒)。

小元:一函數通過原點,一函數通過 (2,12) ,恰交於一點的話,他們倆個 都是二次函數,代表要交於一點的話,他只會交在頂點上面。

接著,小元便將(0,0)和 (2,12)代入直線yax b (執行 I2:33 秒),最後得出答案。

讀題 R 分析 A

探索 E

計畫 P

執行 I ☹

驗證 V

時間(分) 0 1 2 3 4 5

圖 3- 3 小元的交點文字題之解題歷程分析圖

45

(二) 小安:斜率文字題、交點圖文題

1. 斜率文字題:粗枝大葉 ☹

A

      

1,1 ,B 3,5 ,C 5,3 ,D 0, 7 ,

 

E 2, 3

F

8, 6

為坐標平面上的

六個點。若直線L分別與三角形 ABC 及三角形DEF恰有一個交 點,則L的斜率之最小可能值為何?

首先,小安率先進行讀題,先將題目念過一遍後(讀題 R1:30 秒),就開始下一步動作。小安就直接進行作圖的步驟(分析 A1:87 秒)。作完圖的小安,似乎忘了題目的條件,又重新閱讀了題目(讀 題 R2:16 秒)。

接著,小安嘗試在空中比劃斜率的走向(分析 A2:23 秒)。然 而,小安不確定題目給出的條件,又回去讀了一次題目(讀題 R3:

25 秒)。小安再次在空中比劃斜率的走向,小安認為負斜率才可能 是最小值,而且直線越平緩斜率越小(分析 A3:24 秒)。

小安:負的斜率的最小值(用手在空中比劃),越平緩斜率越小。

小安從圖中找出滿足剛剛的分析結果:直線越平緩斜率越小,

就是AF的連線線段,並計算AF連線線段的斜率(執行 I:36

46

秒)。為了驗證答案就是AF連線線段的斜率,小安還去計算了AD 連線線段的斜率,發現AD連線線段的斜率為正數,所以AF連線線 段的斜率即為最小值(驗證 V:36 秒)。

讀題 R 分析 A 探索 E

計畫 P

執行 I

驗證 V ☹

時間(分) 0 1 2 3 4 5

圖 3- 4 小安的斜率文字題之解題歷程分析圖 2. 交點圖文題:一意孤行 ☹

坐標平面上,若直線yax b 與二次函數yx2的圖形恰交於一 點,亦與二次函數y 

x 2

212的圖形恰交於一點,則 (a,b)為 何?

小安率先進行讀題,先將題目念過一遍後(讀題 R1:31 秒),就

47

開始下一步動作。接著,小安在圖上標記題目的資訊(分析 A1:59 秒),然而,小安對題目給出的條件「恰交於一點」感到疑惑。

小安:恰交於一點,所以是三條都交於一點?不對。

小安便陷入一片沉默,並一直重複的讀題(讀題 R2:136 秒)。

小安突然跳脫迴圈,提出解聯立方程的想法,把yx2yax b 解聯立方程式,及y 

x 2

212yax b 解聯立方程式(分析

A2:68 秒)。

小安經過一番的整理與化簡,最後得出了x4和y16,此 時,小安將點 (4,16) 代入yax b 中,得出16 4a b  一式。接著小 安面對這樣的結果採取了暴力破解法(執行 I:306 秒),最後得出了 答案為(8, 16)

讀題 R 分析 A 探索 E

計畫 P

執行 I ☹

驗證 V

時間(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圖 3- 5 小安的交點圖文題之解題歷程分析圖

48

(三) 綜合討論與比較

本研究主要分析圖文題與文字題的差異,所篩選出題目的類型 相關性較低,第一題為斜率題、第二題為交點題,兩道題目要求解 題者的解題技巧上也有很大的差異,故不討論題目順序對解題歷程 的影響。

另外,由於以上兩道題是本研究者從大考中心篩選出,經大考 中心的統計整理中得知,斜率題全體學生的答對率為 39%,高分組 學生的答對率為 71%;交點題全體學生的答對率為 15%,高分組學 生的答對率為 42%。由此可知,交點題的難度高於斜率題。在本研 究中,從 Schoenfeld 解題歷程也能看出相對應的結果,也就是說,

交點題比較難,然而解題歷程也比較複雜。

研究者分別對斜率圖文題和斜率文字題以及交點圖文題和交點 文字題做分析,結果得知斜率圖文題、斜率文字題、交點圖文題、

交點文字題,4 題分別歷時 243 秒、292 秒、600 秒、247 秒,發現 交點圖文題所花費時間與本研究的假設不同,本研究假設的觀點為 圖文題的解題時間會少於文字題,預試後的結果發現交點圖文題所 花費的時間遠高於交點文字題。另外,只有參與者小元的斜率圖文 題答案是正確的,其餘的斜率文字題、交點圖文題、交點文字題答 案皆是錯誤的。

49

在時間上,斜率圖文題花費最多的時間為計畫階段 59+13 共 72 秒,其次為執行階段 40+20 共 60 秒。斜率文字題花費最多時間為分 析階段 87+23+24 共 134 秒,其次為讀題階段 30+16+25 共 71 秒。

交點圖文題時間花費最多的為執行階段共 306 秒,其次為讀題階段 31+136 共 167 秒。交點文字題時間花費最多的為執行階段 77+33 共 110 秒,其次為分析階段 20+29 共 49 秒。

本研究認為,第一題斜率題較為單純,題目架構簡單明瞭。從 斜率圖文題中可以看出,參與者小元花費許多時間在分析與計畫的 階段,並在執行完後,透過圖形的資訊能夠有更好的驗證方法。然 而,從斜率文字題中可以看出,參與者小安花費了許多時間在讀題 與分析上,研究者從旁觀察發現,小安時常檢視題目中的敘述,又 因為不準確的手繪作圖,造成小安判別上的錯誤。

由於題目篩選的關係,交點題的難度較高,其解題歷程也較繁 瑣,因此,這一題答對率相當地低。從交點圖文題可以看出,參與 者小安花費許多時間在執行階段,研究者從旁觀察發現,小安在做 困難的題目時,分析階段的時間相對執行階段少。反之,從交點文 字題可以看出,參與者小元花費許多時間也是在執行階段。面對困 難的題目,小元和小安皆直接根據先備知識來執行,較少將時間花 費在分析的階段上,才導致失敗的解題。

50

綜觀上述所說,本研究認為在 Schoenfeld 解題歷程中,影響函 數圖形問題解題的 3 個關鍵階段分別為讀題階段、分析階段與執行 階段,茲分別敘述如下:

1. 讀題階段

從以上 4 題的解題歷程階段圖得知,讀題階段在整個解題歷 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讀題所花費的時間越長,後續執行的階 段所花費的時間則越少。學者 Chi (1983) 提到,若能透過不同 題目表徵型式的輔助,幫助學生理解問題描述,改善學生解題 時的工作記憶負荷,對其解題表現將有所助益。

2. 分析階段

在分析階段,學生必須要掌握圖的具體意象,以及了解題目 條件的需求,方可進入探索階段。斜率文字題的部分,由於參 與者小安在不準確的手繪圖形中,犯下判別的失誤。在此也呼 應 Lesh 等人 (1987) 提到不同的表徵間的轉譯難度不同,尤其 是圖像表徵轉換為符號表徵,便會影響解題的成功與否及解題 歷程。

3. 執行階段

解決函數圖形問題的過程中,執行階段包含了解聯立方程 組、熟悉判別式的運用以及解一元二次方程式,這些都牽涉到

51

解題者本身過去所培養的計算能力。羅迎新(2006)認為在解 題中若能轉換解題策略,對解題者的解題方式將有所助益。

本研究於預試階段,目的在了解試題的語句敘述是否清楚明 瞭、條件是否完整,以及是否有未設想到的外在因素存在,故只將 預試資料進行初步的解題歷程分析。

(四) 試題修正

經預試後,斜率圖文題、斜率文字題與交點文字題無需做修 正,參與者能迅速清楚了解題意。但交點圖文題於預試階段中,參 與者無法從圖示當中明確的辨認出其所代表的方程式,以及兩拋物 線與直線的交點為何,導致圖形判斷的偏差。故研究者與 3 位研究 生及 1 位教授共同討論之後,決定將交點圖文題中的圖示做修改,

並標記題目文字敘述中的恰交與一點的情形。修改後試題如下(見 表 3-4 的比較表):

52

表 3- 4 試題修正之前後比較表

坐標平面上,若直線yax b 與二次函數yx2的圖形恰交於一 點,亦與二次函數y 

x 2

212的圖形恰交於一點,則 (a,b)為 何?

原始題目之圖形 修改後之圖形 修改內容

因原圖形造成參與者 的判斷困難,所以僅 將圖形做修改並未修 改文字內容,並將題 目文字敘述中的恰交 與一點的情形標記在 圖形上。

53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研究以屏東市某高中二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便利取樣 選取 4 位男學生化名為:

S12(斜率文字題 G1,交點圖文題 I2)

S21(斜率圖文題 G2,交點文字題 I1)

S11(斜率文字題 G1,交點文字題 I1)

S22(斜率圖文題 G2,交點圖文題 I2)

學生化名的依據為 Student 的首位英文文字 S,序號為其拿到題 目表徵的編號,研究者將文字題編碼為 1、圖文題則編碼為 2,故第 一位男學生為 S12 也就代表第一題的表徵是文字題、第二題的表徵 是圖文題。此外,研究者將斜率題 Gradient 取其首位英文文字 G 作 為編碼,以及將交點題 Intersect 取其首位英文文字 I 作為編碼。

題目所對應的表徵類型的分配為隨機抽選,並以放聲思考與事 後晤談蒐集資料並撰寫逐字稿。本章輔以正式施測試題逐字稿(附 錄五)、正式施測試題計算過程(附錄六),針對 S12、S21、S11、

S22 之解題歷程進行分析。

本章研究結果與發現共分為 2 節,第一節為函數圖形解題歷程 分析;第二節為兩種表徵間解題歷程的差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