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風險與風險感認之意涵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2.1 風險與風險感認之意涵

2.1.1 風險

「風險」從字義來看,係指事物具有不確定性,但其結果可能對人造成影響。

換句話說,「風險」的概念,原本即帶有模糊性與不確定性[64]。如果活動不具有 不確定性,則無風險的存在。

依產生的原因可將風險分為兩類,一類為自然風險,另一類是科技(人為)

風險。Cutter﹙1993﹚指出自然風險係指大自然環境對人類所帶來的災害,譬如颱 風、地震、水災等。科技(人為)風險則指隨著科技應用所帶來的危險,例如化 學工廠對地下水的污染、土壤污染、工業廢棄物、工廠噪音、殺蟲劑對人體的影 響,皆屬於科技(人為)風險研究的範疇。因此,交通風險是屬於科技風險的一 環。

不同之領域有其不同之特性,因此每個領域之學者對於該領域之風險定義自 然會有所差異,造成「風險的定義」諸說紛云。Wharton定義風險為事件發生次數

(frequency)及事件規模(consequence)的組合乘積;Gratt(1987)定義為事件 發生機率與事件發生後果的乘積;Lowarance指為有關負面影響的嚴重程度與機率 的衡量;Vlek與Stallen(1981)提出「機率」與「結果」為風險的主要兩個核心觀 念;Smith等人﹙1978)所指威脅的本質及發生的可能性;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89)則認為風險除需考量災害強度外,並且要對發 生不良後果的機率或可能性進行評估;Roberts B. Noland(1995) 定義「風險」為非 預期事件發生之期望水準。

Fischhoff(1992)指出,人們對風險的定義的大小有爭議,而且沒有一個適合 所有問題的風險定義,風險的決定並不只是在於風險的本身,而是依不同的研究 重點,而有不同的定義。

表2.1 風險之定義

學者與年代 定義與說明

美國國家研究

委員會 考量災害的強度及發生之不良機率。

Sandman﹙1982﹚ 風險=災害(hazard)+危害(outrage),其中危害是指風險特性。

Smith等人﹙1978﹚威脅的本質及發生的可能性。

Kaplan & Garrick,

﹙1981﹚

事件機率乘以意外空間的大小(probability x size of accident space)

Edmund Penning-Rowsell

& John Handmer,

﹙1990﹚

分為三類:

1.統計的概念,即意外事件發生的機率。

2.包含損害的類型或潛在的損害,其程度和機率。

3.強調社會上權力的分配及成本/利益。

Vlek 與 Stallen

(1981) 「機率」與「結果」為主要的兩個核心觀念。

Wharton 事件發生次數(frequency)及事件規模(consequence)的組合 乘積。

Roberts B.

Noland(1995) 非預期事件發生之期望水準。

Lowarance 有關負面影響的嚴重程度與機率的衡量。

Gratt(1987) 事件發生機率與事件發生後果的乘積。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風險給予人的感受,卻是主觀的。風險的評估會因為所 處的情狀(context)、包括是誰在承受風險?是誰在評估風險?在何種情況下?

等因素而改變。為什麼某些風險會被民眾所漠視?而某些風險卻被民眾所懼怕,並 強力抗爭?民眾到底如何認知風險?因此風險感認(Risk Perception)之探討就因應 而生。

2.1.2 風險感認

個體自對刺激的感受到反應的表出,必須經過生理與心理的兩種歷程。從生 理歷程所得到的經驗為感覺(sensation),心理歷程得到的經驗為知覺

(perception)。感覺是形成知覺的基礎,前者係由各種感覺器官(如眼、耳等)

來獲取訊息,後者則是對感官得來的訊息再給予分析與解釋[62]。

「風險感認」(Risk Perception)的觀念最早由心理學發展出來的。其後地 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及心理學都有風險知覺重要研究[31]。Sitkin 和 Pablo(1992)[29]指出,風險感認的重要性在於它會影響決策者的行為、使決策者 誤判不確定性、產生不足估計或過度估計風險、而且決策者顯現出對他們的判斷、

知識及在風險情境下的表現有相當的信心。

表2.2 各學域對風險知覺的研究重點

學域 研究重點

地理學 瞭解人們面對自然風險及科技風險的行為

社會、人類學 基於社會、文化因素探討風險的知覺及可接受性 經濟學 探討風險及利益間的扺換關係

心中願意支付的代價或願意接受補償的金額 心理學 探討機率評估及決策過程

資料來源:Slovic, Perception of Risk, 1987

Sitkin 和Pablo(1992)[29]定義風險感認為決策者評估情境所包含的風險,包括 決策者如何描述情境、對風險的控制性及機率估計、以及對估計的信心度。Sitkin 和 Weingart (1995)[30]定義風險感認為個體評估情境有多少的風險性,包括評估情境 不確定性程度的機率估計、不確定性有多少可控制性、及對這些估計的信心度。

Baird and Thomas(1985)指出:「風險感認是個人對情境風險的評價,亦即個人對 情境不確定性可估計的機率及可控制的程度。」根據以上的定義可以知道,大體 上風險感認的定義為「個體主觀地評估情境有多少風險性,包括不確定性及對情 境的可控制程度」。

由認知心理學觀點,感受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程序。感受的研究在於探討人們 如何經由外在(如:聽覺、視覺等)刺激,對內在的心理產生影響,進而改變其 最後的表現行為。藉由人的中央神經系統有強大的容量足以儲存感受所造成的壓 力,而再行演譯成新的意念,最後對表現行為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風險感認的 刺激來源因子可分成下列幾個方向[56]:

(1) 直接的事故經驗;

(2) 由他人得知事故;

(3) 週遭環境所造成。

Rhona Flin 等人(1996)[25]指出,人類評估日常可能遭遇風險時,並非憑 藉理性且科學化的衡量標準,而是採取主觀地量化評估,並以其所感認之結果從 事各種活動。Slovic(1987)[31]認為應用風險評估來估計各種有危險的事物時,一 般人主要是依賴直覺的風險判斷。且由於個體往往以易取得事件之資訊為基礎,

輔以其對事件資訊產生之感受,建立對各種行為、事故的「主觀」認知,因此「非 常見事故」之風險往往被高估,而「常見事故」之風險反而被低估。影響風險感 認的偏差因子有下列幾項[56]:

(1) 事件之可取得性,亦即受訪者能否想像到該事件的嚴重性(例如透過 官方說明或新聞報導取得第一手資料等);

(2) 過度自信;

(3) 對確定性事物的依賴程度;

(4) 對既有資訊的錯估。

Blaylock(1985)[1]探討會影響風險感認的因素,包括認知風格(決策者在評估 訊息時的偏好)、決策環境(做決策時的情境)、及風險測量法(用數量化的資源來 評估不確定性)。結果顯示,三個因素會同時地影響決策者的風險知覺,當客觀 層面的不確定性(即事件的風險度)越大時,風險知覺越大。

風險知覺是人們「主觀」的判斷,並且受到日常生活的影響甚深。但有許多 學者卻企圖透過各種「客觀」的統計資料,來描述出主觀的認知圖形,但實際上 這是不容易的,因為客觀的評估資料並非十分的完整[46]。故對於自身的風險程 度不易估計的主要原因,主要還是來自於主觀認定與客觀事實之間差距並不容易 量測。故在國際上風險感認研究仍有以下的兩項爭議(Rothschild,1989):

(1)衡量方法上的爭議

客觀風險的量測是建立在真實事故資料分析的基準上,但風險感認則是個人 主觀之認定,因此經由對受訪者進行問卷施測所得之結果並不代表其為真正的風 險。

(2)個體或是群體之爭議

風險研究上習慣以總體資料作為分析基礎,因此客觀風險是針對群體而非個 體。個別狀況無法由平均或總計結果加以解釋,而以此代表個別之風險。若客觀 風險定義於群體下,則僅能以群體作為代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