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於味外之味的追求─美食、美器、美境三者的結合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華人飲食文化下的食器

2.3.2 對於味外之味的追求─美食、美器、美境三者的結合

(三)形態與空間

等因素的影響,容易消除彼此間的距離感,增加親和力。因此美境強調的是心理 層面的滿足,達成用餐時完美的情境,受到空間的陳設、色彩、光線等客觀因素 的影響,不同的環境氛圍營造出各式用餐的情緒。

42

第三章、 研究與案例分析

研究與個案分析包含華人飲食與他國飲食文化比較,和實體中式餐飲個案分 析兩個部分。首先挑選世界著名的飲食文化─日本與法國,與中國的飲食文化比 較,從他國文化的角度,觀察華人飲食文化與食器具的使用方式,希望藉此找出 中國飲食文化的優勢所在。

第二部份,實地探訪台灣台北地區四家提供中式料理的實體餐廳,體驗並分 析華人現代的飲食文化中,餐具實際使用的情況。藉由與異國飲食文化互相比較,

以及實際用餐的體驗,進一步整理出現代中國飲食文化下餐具的設計方向。

3.1 華人飲食文化和其他飲食文化的比較

中國與他國飲食文化的比較對象,亞洲國家選擇與中國地域相近,且為亞洲 飲食文化代表之一的日本;西方國家則以精緻飲食著稱的法國作為比較的對象。

藉由與其他飲食文化的比較,觀察中國飲食文化下餐具使用的特點,並擷取他國 飲食文化的優點與中國飲食文化融合,期望以此歸納出中式餐具設計的新方向。

3.1.1 日本─懷石料理

日本的飲食文化,以懷石料理著稱,其對於食物烹調與餐具選用的精緻講究,

展現了日本飲食文化對於烹調與用餐細膩的精神。以下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歸納 日本飲食文化的特徵,再深入探討懷石料理的起源與其器物使用的方式,最後綜 合前述兩點,比較日本飲食與中國飲食文化間的異同。

43

一、 日本與中國的飲食文化淵源

(一)日本料理形式的演進─大饗、精進、本膳、懷石、會席

4 「懷石料理」

(二)米食文化

圖 3-1 日本筷子種類圖 (山內昶,2002)

2. 進餐習慣─碗筷的使用

用餐前後,日本人習慣將筷子橫擺於碗盤上,中國的習慣則是將筷子直放於 碗上。日本人沒有使用湯匙進餐的習慣,手持碗與筷進食是主要的進餐模式,也 因此日本人重視碗握於手中的感覺,以及就口時的觸感,除了視覺上的悅目,方 便使用的大小、肌膚接觸到的感受、恰到好處的重量、穩定的重心等也很重要(石 毛直道,2012),日本使用的餐具多為陶、瓷或木製漆器,這或許與日本人對於 器物就口觸感的講究有關。日本使用的碗筷也有男女之分,為配合男性與女性手 掌大小的差異,男碗的口徑比女碗略大,高度也不同;夫妻使用的對筷,男用較 女用的長。

48

(四)分食制與個人餐具

「折敷」(Oshiki)是最早出現的日本個人餐具平台,一般型態為無足的四方形的 木製淺盤(如圖 3-2),類似中國的茶盤,用於盛載餐具,餐具放置於折敷上組成 一套完整的個人用餐器具。折敷加上了足成為「膳」,膳源於中國的食案,後漢 時的壁畫上描繪有桌狀的「案」,有人認為這便是膳的源流,中國的食案在桌椅 自西域傳入後消失,「膳」則一直延續在過著地板生活的朝鮮半島和日本。早期

49

的日本人用餐普遍習慣使用個人專用的食台,稱為「銘銘膳」,現今日本的用餐 形式雖已不常見個人專用的食台,但強調個人對於餐具專用的精神,仍保留在一 般的家庭中,家庭成員都擁有自己專屬的碗箸。

圖 3-2 折敷

(五)講究五味、五色、五法

日本飲食中的五味、五色、五法源於中國飲食五味調和的概念,「五味」指 甜、酸、辣、苦、鹹,「五色」為白、黃、紅、青、黑,「五法」則是指生、煮、

烤、炸、蒸的烹調法,展現日本人重視視覺上的季節感與美觀。

50

四、代表日本飲食文化的料理形式─懷石料理

日本飲食文化的特徵表現在懷石料理的用餐行為中,而懷石料理的烹調手法、

備餐細節與用餐意境,也豐富日本飲食文化的內涵;因此融入日本美學觀的懷石 料理,成為日本料理形式的代表,更成為世人熟知、甚具代表性的日本料理。

(一)懷石料理源於茶道

懷石料理以茶道為宗,由日本茶道千家流的始祖千利休(西元 1522-1591 年),在天正年間(1573 年-1592 年)完成的茶道飲食。千利休的茶道「侘茶」,

表 3-1 懷石料理菜序

間,讓用餐者能放慢進食的動作,體驗食物與周遭器物空間調和之美感。

3. 顏色與材質相互搭配

表 3-2 日本與中國飲食文化比較

3.1.2 法國─經典料理

十四世紀中世紀末,人稱「泰爾馮」(Taillevent)(1310-1395)吉勞‧堤赫

(Guillaume Tirel)率先將口傳的的烹飪技巧編輯成《食譜全集》一書,開啟了法 國料理的序章。書中創立了烹飪專用的術語如「擺盤裝飾」等,仍沿用至今日。

(三)文藝復興時期─叉子隨義大利飲食傳入 飾藝術達到顛峰、向精緻優雅的路線持續邁進的宮廷料理成形(Poulain, Neirinck, 2009);另一方面,則因煉金術的概念融入烹調的手法中,讓料理更加細緻化與

(六)法國的「新料理」

隨飲食結構的改變,法國的料理吹起了一股新的思潮。過去為貴族服務的廚 師,在民間陸續開立了自己的餐館,使過去上層階級的飲食正式全面的走進平民 的社會中。新的上菜方式隨著新料理出現,以個人化的方式呈現傳統的法式上菜 服務(Poulain, Neirinck, 2009),每個人都擁有各自的擺盤裝飾與餐盤,餐盤上開 始罩上鐘型銀蓋,再由廚房中端出,維持了料理剛出爐的熱度。

每輪的菜色一齊擺放於餐桌上,重視空間擺放等視覺上的美學風味,勝於味覺因

(四)料理是藝術的展現

由十四世紀凡爾賽宮內講究奢華的宮廷料理,建立了法國料理的擺盤、上菜 等藝術的輝煌典範。傳統的法式上菜講究空間感與視覺上的美學饗宴,無論食物 的擺盤裝飾,或是一席之間菜餚的擺放,皆需井然有序,達到視覺美感上的平衡。

菜色的擺盤裝飾受到上菜程序的影響,以俄式上菜為例,熱食的擺盤的技巧,

是以裝飾結構撐起菜餚,使其因墊高而顯得優雅(Poulain, Neirinck, 2009),並使 用華麗的「裝飾柄叉」(如圖 3-3)固定食物;冷食的糕餅甜點則對稱擺放於桌面, 資料來源:http://chestofbooks.com/

60

四、法國飲食文化與華人飲食文化的異同

(三)擺盤方式的不同─平面與立體

法中兩國飲食文化擺盤的思維,中式料理是較平面式的擺盤,菜餚與裝飾物 在宛如畫紙般的盤面上排列及組合;法式料理則是立體式的擺盤,利用食材與食 材、食材與餐具間的關係,堆疊出立體結構的擺盤。同樣的概念呈現在盛裝餐具 的手法上,中式料理習慣以單一的食器盛裝菜餚(如圖 3-4);法式料理則使用以 大小餐盤相互套疊,營造繁複的空間視覺效果(如圖 3-5)。

圖 3-4 (左)中式料理以單一食器盛裝食物 圖 3-5 (右)法式料理套疊大小餐盤擺盤

(四)中式上菜融合了法式與俄式上菜的方式

中式餐桌的上菜方式,折衷了法式與俄式上菜的精神,兼具時間先後與空間 展開排放的特性。同樣追求菜餚與餐具擺盤的美感,以及盤與盤之間的協調與平 衡。

(五)法式料理的美學與中國詩化的飲食意境

法國飲食講求形式美,華麗的裝飾、色彩豐富的紋樣、金、銀鑲邊,法國料 理將美學展現在具體空間中,藉由嚴謹禮儀、用餐儀態,以眾多細節上的形式堆 疊出用餐的美感。以傳統法式上菜為例,華麗的餐具加上上菜形式、整體擺盤、

桌面擺飾皆受到重視;中國的飲食則講求飲食的意境,餐具融入了詩化的意境,

以隱喻的手法,將中國文化的神話、詩詞、藝術帶入飲食之中。飲食的美感追求 隱含在餐具上,以水墨繪成的山水、花草、走獸、書法

62

表 3-4 法國與中國飲食文化比較

3.2 華人飲食文化的個案分析─臺灣台北地區中式餐廳

文獻探討中描述人們對於飲食的感觀由食物和周遭環境共同組成,中國的飲 食文化追求菜餚、餐具、用餐空間,即美食、美器、美境三者的完美協調。因此,

本節之臺灣餐廳個案分析,即是希望藉由實地訪查臺灣的中式餐廳,了解在文獻 中呈現的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與精神,在今日社會脈動下經營的中式餐廳中實際 運作之景況,包含人們用餐的習慣、用餐者與食物、餐具之間的互動模式等。

3.2.1 餐廳個案篩選

個案的選擇方式是採用經濟部商業司於民國九十七年起推行的「台灣優質餐 廳評選」認證制度,針對國內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以餐廳平均消費 300 元為基準,

再以菜餚(50%)、服務(25%)與環境(25%)為評比標準,於民國 101 年度選 出中式料理類的三十四家優質餐廳,由於本論文的研究限制,將中餐部分的六十 二家餐廳分類,選出位於台北地區的十五家餐廳;初步了解菜色、餐廳的環境與 歷史背景後,選出以下四家餐廳作為實地考察對象:

一、青葉台灣料理:西元 1964 年開店,台灣第一家宴席料理,提供台菜料理,

希望在訪查中觀察老店發展過程中的演變。

二、紅豆食府:提供浙江菜,同樣希望於訪查中觀察老店發展過程中的演變。

三、京兆尹:提供宮廷料理與點心,觀察宮廷御膳進入現在的一般飲食中的樣貌。

四、食養山房:創意料理餐廳,用餐過程中強調品味飲食與山林環境融合的意境,

為新飲食型態代表餐廳。

64

3.2.2 餐廳個案訪查紀錄

文字敘述

四、用餐環境 圖片

餐桌 光線 色彩 裝飾風格

66

一、青葉臺灣料理

青葉臺灣料理開立於西元一九六四年,是台灣第一家臺菜宴席料理餐廳。除 中山創始店外,另有復興北路微風店、青葉新樂園等分店,是訪查個案中開業最

青葉臺灣料理開立於西元一九六四年,是台灣第一家臺菜宴席料理餐廳。除 中山創始店外,另有復興北路微風店、青葉新樂園等分店,是訪查個案中開業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