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體能活動與健康之關係

依據Caspersen, Powell and Christenson (1985)對體能活動的定義:體 能活動為骨骼肌消耗能量所產生的身體動作,它包含各類不同種類的活 動總和,例如運動性的、非運動性的、休閒性的、生活性的活動。又可 因其內容來源分為工作、休閒、居家體能活動(Insel & Roth, 2004)。體 能活動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則是指活動程度不足以維持良好健康的 狀況。

一、體能活動量

體能活動金字塔(Insel & Roth, 2004)(圖 1)建議人們為了維持健 康,可於一週之中從事體能活動之種類及其時間說明如下:

(一)生活型態體能活動

位於金字塔底端,是適合天天進行的體能活動。如:走樓梯代替搭電 梯、走路上學或回家、步行、做家務等。

(二)有氧、休閒運動

為可經常進行的體能活動。其頻率是ㄧ週至少三至五次,每次至少 20-60 分鐘。如:游泳、騎腳踏車、籃球、羽毛球、足球、慢跑、競走、

跳繩等。

(三)肌肉訓練、柔軟運動

依個人需要而適量進行之體能活動。建議ㄧ週進行這類體能活動次 數為2-3 次,如:仰臥起坐、伸展運動、舉重練習等。

(四)靜態體能活動

位於金字塔的最頂端,應盡量減少此類體能活動方式。如:看電視、

長時間使用電腦、坐著休息超過 30 分鐘等。

圖1 體能活動金字塔 (Insel & Roth, 2004)

生活型態體能活動 有氧運動、休閒運動

靜態活動

肌力訓練或柔軟運動

天天做 適量做,

一週二到三次 常常做,

一週三到五次,

每次20-60分鐘

少量做

二、體能活動之益處

體能活動對生理及心理有實質的益處,且可促進個人健康(Powell &

Paffenbarger , 1985),以下就生理與心理兩部份之益處加以說明:

(ㄧ)體能活動對生理之益處

適 度 的 增 加 體 能 活 動 量 可 提 升 體 適 能(Kohl, Blair, Paffenbarger, Macera, & Kronenfeld., 1988;Taylor et al., 1978)、減少罹患慢性病及其 他疾病的風險,如心血管疾病(Leon, Connett, Jacobs, & Rauramaa, 1987;

Morris, Kagan, Pattison, Chave, & Semmence, 1996; Paffenbarger, Hyde, Wing, & Hsieh, 1986; Powell, Thompson, Caspersen, & Ford, 1987)、

高 血 壓(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1993; Blair, Goodyear, Gibbons, & Cooper, 1984; Paffenbarger, Wing, Hyde, & Jung, 1983;)、骨質疏鬆(Hales, 1991)癌症(Lee, Paffenbarger, & Hsieh, 1991) 等。此外,Jakicic, Marcus, Gallagher, Napolitano and Lang (2003)的研究發 現:持之以恆的運動可幫助減重。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2003)整理出體能 活動對身體健康的好處有:

(1)促進血液循環、減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2)控制體重。

(3)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指數。

(4)預防與控制高血壓。

(5)預防骨質流失。

(6)提升肌耐力。

(7)就老年人而言,可延緩老化,預防慢性病的發生。

(二)體能活動對心理之益處

適度的體能活動除了可紓解精神壓力、幫助情緒管理以及提升睡眠品 質之外(AHA, 2003),也可增加自我形象、自我滿意度及社會適應力,減 少情緒焦慮、沮喪及自我中心(CDC, 1999; Heapes, 1978; WHO, 2004b)。

美 國 衛 生 與 人 類 服 務 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DHHS], 2002)指出:美國每年在精神疾病方面的支出為 1480 億美金,保持適度的體能活動能增進心理健康,以減少美國政府在精神 疾病方面的開銷。

三、大學生體能活動狀況相關研究

體能活動具有許多益處,然而大學生是否能享受這樣的益處呢?黃 淑貞、劉翠薇及洪文綺(2002)的研究發現,僅 40%的大學生達到美國 運動醫學會之體適能標準(即每週運動三至五次,每次達 20 分鐘以上);

成功大學在1998 年的調查中顯示:超過八成以上的大一新生沒有從事規 律運動之習慣(蔡崇濱、施光隆、林麗娟,1999);高雄餐旅學校於 2003 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規律運動之學生人數比例僅 26.4%(朱嘉華、賴 正全、吳兆昌、趙俊郁、鍾潤華,2003);嘉南藥理學院於 1999 年調查 學生之運動量,發現該校女學生的運動量普遍不足(黃慧娜、魏美珠,

1999);徐志輝與李素箱(2002)的研究亦指出大學女學生的規律運動習 慣普遍不佳。

教育部在 1999 年進行「台灣地區大專院校學生體適能常模研究」,

得到的結論是:

(一)大專院校學生規律運動的人口為17.9%,其中,女性為 12%。

(二)有60.4%大專院校學生覺得運動時間不足夠。

(三)有30.5%大專院校學生對自己的體適能不滿意。

(四)有17.4%大專院校學生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不滿意。

以上研究顯示,我國大學生具有體能活動狀況不足之跡象,其實際 狀況,將在後續研究中進行調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