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體能活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某師範學院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體能活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某師範學院為例"

Copied!
9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大學生體能活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之研究-以某師範學院為例

指導教授:劉俊昌 博士

研 究 生:林宜賢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三 年 一 月

(2)

誌 謝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恩師劉俊昌教授的悉心指導,無 論在邏輯思維或論文寫作方面,均給予最大的協助與指正,在此謹向劉 教授上最深謝意。感謝口試委員李復惠教授與劉惠元教授惠予寶貴意 見,使本研究得以更臻完善。感謝林素華教授、林明瑞教授及吳忠宏教 授兩年多來的教導。感謝鄭炎棟老師熱心協助問卷發放,使本研究得以 順利完成。 研究所求學期間,幸有品詩學姐、詩雅學姐、玫珍學姐、孟娟、坤 霖、姿妙、坤昌、立樺、玉璽、朝雄、正文、玉蓮、明儀、學泓、彥廷 健慧及政宜的關懷與鼓勵,沒有你們,研究所的生活將無法多采多姿。 感謝摯友柏仙、瓊慧、俊穎、建邦及雅芳給予支持、關懷與照顧。 最後要感謝的是全力支持、包容我的家人,讓我無後顧之憂的順利完成 學業。感謝之情溢於言表,謹以這份小小的成就,獻給大家。 林宜賢 謹誌 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2005 年 1 月

(3)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大學生體能活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對象 是台中師院日間部之大學生。以一份自陳式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共 發出75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495 份。研究結果發現: 一、超過三成的大學生體能活動不足。 二、背景變項之性別、就讀年級、就讀科系、BMI 值、是否選修體育課、 是否參加運動性社團、主要休閒活動是否為體能活動及自覺健康狀 況等和健康信念模式之嚴重性覺知、利益性覺知、障礙性覺知等變 項與體能活動總量達顯著相關,其中,嚴重性覺知、利益性覺知與 體能活動總量呈正相關,而障礙性覺知與體能活動總量則是呈現負 相關。 三、背景變項(上述與體能活動總量達顯著相關者)可為大學生之體能 活動總量提供21.9%的預測力;但整體健康信念模式之預測力僅 10.6 %。 研究者建議大學生應養成規律運動之習慣或增加生活型態體能活動 量,以提升體能活動量;教育單位方面,則可增加體能活動之場地與設 備,或安排適度之體能活動相關課程,以協助大學生建立正確之體能活 動觀念;後續研究可擴大研究範圍,並納入其他可能影響體能活動之因 素,以求更全面性瞭解大學生之體能活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關鍵字:體能活動,健康信念模式,大學生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realize the physical activities status and other other influential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s. The research was done by questionnaire using National Taichung Teachers College students as studied subject and the study tool is a self-fill-in questionnaire. There were a total of 750 students received this questionnaire and were a total of 495 valid questionnaires participated and return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Over thirty percent of the undergraduates are physical inactivity. The background.

2. Background variables (include gender, grade, majior, BMI,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ducation or physical club, leisure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sus), perceived severity, perceived benfits and perceived barriers variables are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activity capacity. Perceived severity and perceived benfit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activity capacity. Perceived barriers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activity capacity.

3. Background variables(include gender, grade, majior, BMI,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ducation or physical club, leisure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sus) can anticipate the physical activity capacity effectively (21.9%). But the predicting ability of Health Belief Model is only 10.6 percent.

The researcher recommends that undergraduates should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ies for improving health and life quality. In order to build up

(5)

the correctly physical attitude of undergraduates, the relative edu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increase more places and equipment for physical activities or arrange properly physical courses. Further researches should be undertaken in a larger area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activity status of undergraduates comprehensively.

(6)

目 錄

誌謝---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錄---Ⅴ 表目錄---Ⅶ 圖目錄---Ⅷ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7 第一節 體能活動與健康之關係 --- 7 第二節 體能活動之測量方式 ---12 第三節 健康信念模式 ---16 第四節 體能活動影響因素之相關研究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3

(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背景資料 ---37 第二節 體能活動狀況 ---42 第三節 健康信念量表 ---46 第四節 背景變項與體能活動狀況之關係 ---55 第五節 健康信念與體能活動總量之關係 ---59 第六節 背景變項、健康信念對體能活動總量之預測力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結論 ---63 第二節 建議 ---65 參考文獻---67 附錄一 專家學者名單 ---77 附錄二 正式問卷 ---78

(8)

表目錄

表1 台中師院科系班級數、人數一覽表 ---26 表2 抽樣科系分佈表 ---28 表3 抽樣年級分佈表 ---28 表4 量表信度 ---34 表5 背景資料分析結果 ---40 表6 重度體能活動狀況 ---42 表7 中度體能活動狀況 ---43 表8 步行體能活動狀況 ---44 表9 坐式生活時間之分佈情形 ---44 表10 體能活動總量之分佈情形 ---45 表11 過去一週與平時體能活動狀況之符合程度 ---45 表12 罹患性覺知量表得分及答題情形 ---46 表13 嚴重性覺知量表得分及答題情形 ---48 表14 行動線索量表得分及答題情形 ---50 表15 利益性覺知量表得分及答題情形 ---51 表16 障礙性覺知量表得分及答題情形 ---53 表17 性別與體能活動量之 t 檢定---55 表18 就讀科系與體能活動總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56 表19 就讀年級與體能活動總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56

(9)

表20 年齡、睡眠時間、自覺健康狀況與體能活動總量之皮爾森積差相 關---57 表21 BMI 值與體能活動總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57 表22 是否選修體育課、是否加入運動性社團及休閒活動類別與體能活 動總量之點二系列相關---58 表23 體能活動總量與健康信念各分量表得分之關係---60 表24 背景變項、健康信念對體能活動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66

圖目錄

圖1 體能活動金字塔 --- 8 圖2 健康信念模式 ---17 圖3 研究架構圖 ---23 圖4 研究流程圖 ---24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暸解大學生體能活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之探 討。本章共分五節,分別是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待答問題、名 詞釋義以及研究範圍與限制等五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科技日益進步,大量的自動化機械取代人力、為人類帶來便捷 的同時,也改變人類的生活型態,使人們減少許多體能活動的機會,然 而,體能活動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將導致死亡率大增,且罹患心血管 疾病、糖尿病、肥胖的機率也隨之提升,坐式生活可說是現今導致疾病、 死亡的主要原因(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02b)。世界衛生組織 (WHO, 2004c)曾經指出全球有 60%的人口體能活動量不足,根據調查, 每年也有近兩百萬的美國民眾死於缺乏體能活動(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1999),可見,體能活動不足已然成為一個 值得重視的問題。 體能活動對身體有許多正面的幫助,如:控制體重、增強肌肉與骨 骼系統功能、提升心臟功能、預防慢性或退化性疾病的發生、維持正常 的血糖以及心理上的放鬆等(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4)。養成規律的運 動習慣,能增加日常生活的體能活動量,方能近一步提升體能、促進健 康。有鑑於六成以上的國人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致使國內肥胖者、慢 性病患人數不斷攀升,行政院衛生署為提升國民的健康水平,訂定 2001 年為健康促進年,目的是為促進全民健康,也特別對全體國民開出「運

(11)

動處方」,希望今後民眾以「今天運動沒?」取代「今天吃飽沒?」,成 為見面的問候語,以落實全民運動(行政院衛生署,2001)。2002 年,世 界衛生組織也以為健康而動(Move for Health)為議題,強調健康生活方式 之重要性,呼籲國家、社區、個人一起為健康動起來,最終目的是希望 將運動習慣深入每一個人的生活中(WHO, 2002a)。 近年來,國內部份調查研究提出大學生體能活動不足與健康狀況不 理想之警訊(黎俊彥,2002;黃淑貞、洪文綺,2003);在大學生體適能 調查中,大學生之體適能相較於以往,有下降之趨勢(教育部,1999); 傳統應屬中高齡疾病的膽固醇過高、尿酸過高與高血壓等疾病,成為大 學生入學健康檢查結果中異常項目之前三名,其中,文化、東吳與中山 大學,分別每四名學生就有一人膽固醇或血壓過高(林怡婷、孟祥傑、 許峻彬,2003)。 上述研究與調查顯示,大學生之體能狀況有下降之跡象,因此,有 必要暸解大學生的體能活動現況,針對影響大學生體能活動之因素加以 探討,以求更具體的暸解影響大學生體能活動之因素。 教育是一向百年樹人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神與時間,教師的 健康狀況深深影響著教學的品質與效能(蔡慶文,2002)。師院生是未來 的國小教師,因此,影響其健康甚鉅之體能活動狀況不容許被忽略。有 鑑於此,師院生之體能活動狀況便成為本研究亟欲探討之對象。本研究 完成後將可提供予相關單位,做為相關決策之參考資料。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二:一為瞭解大學生體能活動現況;二為驗證 健康信念模式是否能預測大學生之體能活動。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如 下: 一、瞭解大學生之體能活動現況。 二、瞭解個人因體能活動不足而造成疾病之罹患性覺知與嚴重性覺 知為何。 三、瞭解大學生體能活動之利益性覺知、障礙性覺知與行動線索為 何。 四、探討背景變項與健康信念模式之罹患性覺知、嚴重性覺知、行 動線索、利益性覺知與障礙性覺知等變項對大學生體能活動狀況 的預測力。

(1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待答問題: ㄧ、大學生體能活動的類別、頻率、時間為何? 二、大學生因體能活動不足而造成疾病的罹患性覺知與嚴重性覺知 為何? 三、大學生的體能活動利益性與障礙性覺知為何? 四、影響大學生從事體能活動的行動線索為何? 五、大學生的體能活動狀況是否與背景變項有關? 六、罹患性與嚴重性覺知是否可以預測大學生之體能活動狀況? 七、利益性與障礙性覺知是否可以預測大學生之體能活動狀況? 八、行動線索是否可以預測大學生之體能活動狀況? 九、背景變項及健康信念模式對體能活動的預測力為何?

(1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體能活動 本研究所指之體能活動為骨骼肌消耗能量所產生的身體動作;運動是 體能活動的一種,為一設計過、具結構性及重複性的體能活動。 二、罹患性覺知 本研究所指之罹患性覺知係指「研究對象主觀感覺本身因體能活動不 足而危害健康之可能性」。 三、嚴重性覺知 本研究所指之嚴重性覺知係指「研究對象主觀感覺體能活動不足之後 果嚴重與否」。 四、利益性覺知 本研究之利益性覺知係指「研究對象主觀感覺從事體能活動將會帶來 之利益」。 五、障礙性覺知 本研究之障礙性覺知係指「研究對象主觀感覺從事體能活動將會面臨 之障礙」。 六、行動線索 本研究之行動線索係指促成研究對象採取體能活動之事物或刺激。

(1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本研究對象為九十三學年度就讀於台中師院日間部之大學生,不包含 研究生以及其他大學校院之大學生,故不宜將研究結論過度推估至其 他大學的學生。 二、本研究以自我回憶法進行體能活動狀況之問卷調查,故不能完全迴避 回憶誤差之現象。

(1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體能活動與健康之關係

依據Caspersen, Powell and Christenson (1985)對體能活動的定義:體 能活動為骨骼肌消耗能量所產生的身體動作,它包含各類不同種類的活 動總和,例如運動性的、非運動性的、休閒性的、生活性的活動。又可 因其內容來源分為工作、休閒、居家體能活動(Insel & Roth, 2004)。體 能活動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則是指活動程度不足以維持良好健康的 狀況。 一、體能活動量 體能活動金字塔(Insel & Roth, 2004)(圖 1)建議人們為了維持健 康,可於一週之中從事體能活動之種類及其時間說明如下: (一)生活型態體能活動 位於金字塔底端,是適合天天進行的體能活動。如:走樓梯代替搭電 梯、走路上學或回家、步行、做家務等。 (二)有氧、休閒運動 為可經常進行的體能活動。其頻率是ㄧ週至少三至五次,每次至少 20-60 分鐘。如:游泳、騎腳踏車、籃球、羽毛球、足球、慢跑、競走、 跳繩等。

(17)

(三)肌肉訓練、柔軟運動 依個人需要而適量進行之體能活動。建議ㄧ週進行這類體能活動次 數為2-3 次,如:仰臥起坐、伸展運動、舉重練習等。 (四)靜態體能活動 位於金字塔的最頂端,應盡量減少此類體能活動方式。如:看電視、 長時間使用電腦、坐著休息超過 30 分鐘等。 圖1 體能活動金字塔 (Insel & Roth, 2004) 生活型態體能活動 有氧運動、休閒運動 靜態活動 肌力訓練或柔軟運動 天天做 適量做, 一週二到三次 常常做, 一週三到五次, 每次20-60分鐘 少量做

(18)

二、體能活動之益處

體能活動對生理及心理有實質的益處,且可促進個人健康(Powell & Paffenbarger , 1985),以下就生理與心理兩部份之益處加以說明:

(ㄧ)體能活動對生理之益處

適 度 的 增 加 體 能 活 動 量 可 提 升 體 適 能(Kohl, Blair, Paffenbarger, Macera, & Kronenfeld., 1988;Taylor et al., 1978)、減少罹患慢性病及其 他疾病的風險,如心血管疾病(Leon, Connett, Jacobs, & Rauramaa, 1987; Morris, Kagan, Pattison, Chave, & Semmence, 1996; Paffenbarger, Hyde, Wing, & Hsieh, 1986; Powell, Thompson, Caspersen, & Ford, 1987)、 高 血 壓(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1993; Blair, Goodyear, Gibbons, & Cooper, 1984; Paffenbarger, Wing, Hyde, & Jung, 1983;)、骨質疏鬆(Hales, 1991)癌症(Lee, Paffenbarger, & Hsieh, 1991) 等。此外,Jakicic, Marcus, Gallagher, Napolitano and Lang (2003)的研究發 現:持之以恆的運動可幫助減重。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2003)整理出體能 活動對身體健康的好處有: (1)促進血液循環、減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2)控制體重。 (3)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指數。 (4)預防與控制高血壓。 (5)預防骨質流失。 (6)提升肌耐力。 (7)就老年人而言,可延緩老化,預防慢性病的發生。

(19)

(二)體能活動對心理之益處

適度的體能活動除了可紓解精神壓力、幫助情緒管理以及提升睡眠品 質之外(AHA, 2003),也可增加自我形象、自我滿意度及社會適應力,減 少情緒焦慮、沮喪及自我中心(CDC, 1999; Heapes, 1978; WHO, 2004b)。

美 國 衛 生 與 人 類 服 務 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DHHS], 2002)指出:美國每年在精神疾病方面的支出為 1480 億美金,保持適度的體能活動能增進心理健康,以減少美國政府在精神 疾病方面的開銷。 三、大學生體能活動狀況相關研究 體能活動具有許多益處,然而大學生是否能享受這樣的益處呢?黃 淑貞、劉翠薇及洪文綺(2002)的研究發現,僅 40%的大學生達到美國 運動醫學會之體適能標準(即每週運動三至五次,每次達 20 分鐘以上); 成功大學在1998 年的調查中顯示:超過八成以上的大一新生沒有從事規 律運動之習慣(蔡崇濱、施光隆、林麗娟,1999);高雄餐旅學校於 2003 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規律運動之學生人數比例僅 26.4%(朱嘉華、賴 正全、吳兆昌、趙俊郁、鍾潤華,2003);嘉南藥理學院於 1999 年調查 學生之運動量,發現該校女學生的運動量普遍不足(黃慧娜、魏美珠, 1999);徐志輝與李素箱(2002)的研究亦指出大學女學生的規律運動習 慣普遍不佳。 教育部在 1999 年進行「台灣地區大專院校學生體適能常模研究」, 得到的結論是:

(20)

(一)大專院校學生規律運動的人口為17.9%,其中,女性為 12%。 (二)有60.4%大專院校學生覺得運動時間不足夠。 (三)有30.5%大專院校學生對自己的體適能不滿意。 (四)有17.4%大專院校學生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不滿意。 以上研究顯示,我國大學生具有體能活動狀況不足之跡象,其實際 狀況,將在後續研究中進行調查。

(21)

第二節 體能活動之測量方式

體能活動之測量必須考慮活動種類(type)、活動頻率(frequency),如 每週活動天數、每次活動持續時間(duration)以及活動強度(intensity),如 每分鐘心跳跳到幾下、是否會流汗等(Dishman, 1994)。 體能活動的評估方式應有效、可信以及實用。依據 Laport, Montoye and Caspersen(1985)的整理,體能活動的評估可分為七大類:分別是熱量 測定法(calorimetry)、工作分類法(job classification)、調查法(survey)、生 理記錄法(physiologic marker)、行為觀察法(behavioral observation)、機械 及電子監測法(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monitors)、飲食測量法(dietary measure)。其中,調查法因為實施的方便性,最適用於樣本多的研究,依 其時間架構可分成四類;日記法(diary survey)、回憶法(recall survey)、量 性的歷史調查法(quantitative history survey)、一般調查法(general survey)。

基於本研究之樣本大小、時間及人力之限制,本研究以調查法暸解 大學生之體能活動狀況,以下為各體能活動量表之內容與信、效度之說 明。

一、國際體能活動量表

國 際 體 能 活 動 量 表(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ies Questionaire [IPAQ], 2002)為一「七日回憶法」之體能活動量表(Seven-day Recal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簡稱 7-d PAR),可測量體能活動與坐式生 活之情況,共分為兩個版本,分別是簡易版與完整版,兩者皆適用於15-69

(22)

歲之青少年與中老年人。簡易版國際體能活動量表共有七題,使用時機 為短期監控,可瞭解重度、中度、步行及坐式生活之體能活動狀況;完 整版國際體能活動量表共有27 題,包含工作、交通、居家、休閒時間之 體能活動狀況與ㄧ週坐式生活的總時數,可得知受測者每日完整的體能 活動情形。 在1998 至 1999 年之間,國際體能活動量表協會於 14 個地點(橫跨 五大洲、12 個國家)對該量表(包括簡易版與完整版)進行信度與效度 之檢核,研究結果顯示 IPAQ 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受測樣本為 2450 名年齡在25-49 歲之男性與女性,第一次施測後的三到七天對同ㄧ群樣本 做再測信度,其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為0.8,顯示該量表具有良好之信 度;其效標關聯效度係採用計步器量測受測樣本之體能活動量,結果顯 示計步器紀錄之體能消耗與該量表之結果相似(IPAQ, 2004)。 二、行為危險因子監視系統之體能活動量表

行為危險因子監視系統(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 簡稱 BRFSS)問卷由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為監測成年人各項危害健康 之行為所發展的問卷。在1980 年代初期,各項調查顯示從事危害健康的 行為與疾病罹患率及死亡率有密切的關係。為得到有效且連續性之行為 危險因子資料,CDC 於 1981 ~ 1983 年間進行行為危險因子監測系統可行 性之試驗,並於 1984 年起,逐年進行全國性之行為危險因子調查研究, 問卷內容包括自覺健康狀況、運動、吸菸、飲酒、糖尿病、愛滋病、女 性健康等議題,以隨機撥打電話訪問受測者為其調查方式。1986 年起, CDC 將體能活動議題納入 BRFSS 問卷中,體能活動量表共有七題,主要

(23)

詢問受試者於休閒時間從事中、重度類別體能活動之頻率與時間,其次 是受試者於工作時間之體能活動狀況。於 2000 年對美國各州成年人調查 的結果顯示,有 27.4%的人體能活動量不足(CDC, 2003b)。

BRFSS 問卷自 1984 年至今,已有多位學者專家針對其信效度進行考 驗,結果顯示 BRFSS 問卷具有良好之信度與效度(Ahmed, & Kalsbeek, 1998;Andresen, Fitch, McLendon, & Meyers, 2000; Nelson, Holtzman, Bolen, Stanwyck, & Mack, 2001)。

三、青年危險行為調查之體能活動量表

青年危險行為調查(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簡稱 YRBS)問卷係由美國疾病管制局(CDC)於 1989 年發展而成,用以監測青 少年及成年人之危險行為。問卷內容包含有意或無意的傷害身體健康、 吸菸、酒精及藥物濫用、性行為、飲食問題與體能活動等六個部份(Brener, et al., 2002);體能活動部份之量表共有八題,其內容為詢問受試者於過去 一週之中重度體能活動狀況、體育課之體能活動狀況、過去一年對運動 性社團之參與情形以及過去一年遭受運動傷害之次數。 一份於1999 年對 YRBS 問卷之信度進行考驗的研究結果顯示,該量 表之再測信度良好(Brener, Kann, McManus, Kinchen, Sundberg, & Ross, 2002);美國從 1990 年至今,每兩年以 YRBS 問卷進行全國性國高中學 生之危險行為調查。YRBS 問卷已被廣泛的運用於暸解青少年之健康行為 (CDC, 2003a)。

(24)

綜合上述,IPAQ 與 BRFSS 量表均具有良好之信效度,而 YRBS 也 被廣泛地運用於青少年健康行為監測,然而,上述問卷均由國外學者所 設計,是否適用於國人仍有待考驗。IPAQ 於信效度檢測時,將研究範圍 擴大至包含亞洲人在內之其他國家民族,故本研究採用IPAQ 量表量測大 學生之體能活動狀況。

(25)

第三節 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於 1950 年代提出,由 Hochbaum, Kegeles and Rosenstock 等社會心理學家長期的整合研究結 果,修正後所發展出來一套適用於解釋民眾預防性健康行為的理論模 式,其設計目的即是協助預測人們如何遵從預防性的健康建議(Glanz, Barbara, & Lewis, 1997)。 一、健康信念模式之發展過程 在1950 年代初期,美國公共衛生服務大多偏重於預防性工作,與醫 療服務之間有著相當明顯的分界。美國為預防開放性肺結核大肆傳染而 提供便利且免費之 X 光照射,然參與者卻不如預期之多,由於當時從事 健康問題研究的行為科學學者甚少,致使與健康行為有關的研究資料缺 乏,為暸解民眾從事該預防性健康行為之動機,服務於美國公共衛生服 務部門之 Hochbaum, Kegeles and Rosenstock 等人共同提出健康信念模 式,用以解釋及預測民眾之預防性健康行為(陳曉悌、李怡娟、李汝禮, 2003)。隨後,經由 Rosenstock and Becker 等人的修正,確立健康信念模 式之變項與架構,如圖2 所示(Rosenstock, 1974)。

健康信念模式為一價值期待理論模式(value expectancy theory)。當人 們從事健康相關行為之價值期待觀念逐漸形成時,個人會有避免罹患疾 病或是從疾病中康復的欲望,以及特定健康行為能預防疾病之信念(Glanz, 1997),意即個人希望藉由健康相關行為降低疾病之罹患率及嚴重性。此 外,健康信念模式也應用了 Lewin 的場域理論,該理論認為每個人存在

(26)

正負兩種價值領域,日常生活行為會受到正向價值的吸引並排斥負向價 值;就健康相關問題而言,健康代表正向價值領域、疾病代表負向價值 領域,因此,人們會受到健康的吸引並排斥及避免疾病的發生。 個人覺知 修飾性因素 行動的可能性 罹患性覺知 嚴重性覺知 人口學變項- 年齡、性別、種族、 性格、社會經濟 結構變項- 疾病的知識、 接觸的經驗 遭受疾病威脅的覺知 行動線索- 教育、疾病徵狀、 媒體資訊、 他人之忠告 行為改變的利益 減去 行為改變的障礙 行為改變的可能性

(譯自Glanz, Barbara, & Lewis, 1997) 圖2 健康信念模式

(27)

二、健康信念模式之重要變項 健康信念模式分為個人覺知、修飾性因素及行動的可能性等三個部 份,包含了罹患性覺知、嚴重性覺知、行動線索、利益性覺知以及障礙 性覺知等六個重要變項。各重要變項之說明如下: (ㄧ)罹患性覺知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指個人對罹患疾病之可能性的主觀評估。每個人對自己是否罹患某 種疾病的感受有極大的差異,有的人認為自己罹患某種疾病的可能性很 大,也有人認為自己不可能罹患該疾病。罹患性覺知越高,行為改變的 可能性也越大。 (二)嚴重性覺知 (perceived severity) 指個人對罹患某種疾病嚴重性的主觀感受。每個人對罹患某種疾病 之嚴重性的感受,同樣的也會因人而異,嚴重性覺知不僅是指個人對疾 病之醫療結果(如死亡、殘障和生理上病痛)的評估;也涉及其對心理 的、社會關係的、家庭的影響評估。嚴重性覺知越高,行為改變的可能 性也越大。

(三)利益性覺知 (perceived benefits of action)

利益性覺知是指個人對所採取之行動能否降低罹患性與嚴重性的評 估。在健康信念模式中,利益性覺知越強,行為改變的可能性越大。

(28)

(四)障礙性覺知 (perceived barriers of action) 任何健康行為多少有一些會影響個人行動抉擇的負面作用(如花費 太高、過於冒險、不方便、太花時間、會痛、有副作用等),障礙性覺知 是指行動者對行動過程中可能存在之障礙性的評估。障礙性覺知越高, 行為改變的可能性越低。 (五)行動線索 (cues to action) 行動線索可分為兩類:一為內在線索,如個人身體上的疾病的症狀 或病痛;另ㄧ為外在線索,如電視媒體、親友的勸告、醫生的提示、親 友的疾病經驗和報章雜誌的文章等。 (六)其他變項 包括人口學變項(如性別、年齡、種族等)、結構變項(如對疾病的 知識、過去得病的經驗等)。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到個人之健康信念及感 受到疾病威脅性。 綜合上述可知,健康信念模式認為個人罹患性與嚴重性覺知越高, 且行為改變的利益大於障礙時,若能佐以適當之行動線索加以刺激,則 個人採取行為改變的可能性愈大。Rosenstock (1974)曾進一步解釋,個人 對疾病罹患性與嚴重性的覺知,使人產生一種準備行動的力量,而利益 性與障礙性覺知則會影響行為改變的可能性。 健康信念模式之設計目的為暸解預防性健康行為之影響因素,從事 體能活動亦屬於預防性的健康行為之ㄧ,因此,本研究擬參考健康信念 模式以進一步暸解影響大學生之體能活動之相關因素。

(29)

第四節 體能活動影響因素之相關研究

本節將文獻中所發現之體能活動影響因素整理如下: 一、健康信念

有研究結果指出,利益性覺知與社區民眾參與重度體能活動有顯著 的正相關(Sallis, Pinski, Grossman, Patterson & Nader, 1989);亦有研究結 果顯示,利益性覺知與大學生的體能活動狀況有顯著關係存在(Grubbs & Carter, 2002)。 一份以215 位婦女為研究對象,進行規律運動行為調查之研究指出, 障 礙 性 覺 知 為 預 測 規 律 運 動 行 為 的 重 要 變 項(Noland & Feldman, 1985)。部份國內的研究,發現障礙性覺知與體能活動量呈顯著負相關(許 泰彰,2000;鍾東蓉,2000)。 此外,一項對美國俄亥俄州 535 位高中男女學生之體能活動影響因 素之調查研究顯示,行動線索、利益性覺知、障礙性覺知等變項均與體 能活動狀況有顯著關係存在,不論男學生或女學生均表示最重要的體能 活動行動線索為有朋友陪伴;在利益性覺知方面,女性認為從事體能活 動所帶來最大的利益是保持身材,對男性而言則是更強壯;女性從事體 能活動所面臨最大的障礙是沒有時間運動,然而男性則是有其他事情等 待完成(Tergerson and King, 2002)。

以上文獻顯示,行動線索、利益性覺知與障礙性覺知均為預測體能 活動狀況之重要因子。

(30)

二、其他變項

國內外均有研究發現,青少年之體能活動狀況與性別有顯著關係存 在,其中,男性之體能活動量大於女性(Sale, Guppy, & Sayed, 2000;林 凱儀,200;劉坤宏,2003);Jeon (1999)指出韓國大學生中,男性與女 性之體能活動量具有顯著相異;與季瑋珠和符春美(1992)及張正發 (2000)對社區民眾與國小學生家長進行研究的結果相同。此外,王瑞 霞與邱啟潤(1996)在 65 歲以上之老年人體能活動相關研究中,亦得到 相同的結果。 有研究指出:影響女性大學生運動行為之主要因素為家人與朋友的 支持,而影響男性大學生運動行為的主要因素是過去的運動經驗(Wallace, Buckworth, Kirby, & Sherman, 2000)。

由上述可知,不論研究對象之年齡為何,體能活動量與性別之間確 實有顯著關係存在,而人口學變項亦可能對體能活動產生影響。因此, 本研究除以上述之健康信念模式主要變項之外,將進一步探究人口學變 項與體能活動之間的關係。 影響體能活動之因素甚多,包括行動線索、利益性覺知、障礙性覺 知、背景變項等因素,研究者將於研究中逐一暸解其對大學生體能活動 狀況之影響情形。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暸解大學生之體能活動狀況與探討其影響因素。依據研 究目的,形成本研究之研究架構,並依此發展出研究工具以進行大學生 體能活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 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對象,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流程, 第五節為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Rosenstock 等人發展之健康信念模式(Glanz, et al., 1997)為 理論基礎,依據研究目的與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而擬定研究架構,如圖3 所示。

研究架構中以背景變項、健康信念為自變項;體能活動狀況為依變 項;以背景變項、健康信念預測體能活動狀況。其中,背景變項包含性 別、年級、科系、年齡、BMI 值(Body Mass Index)、是否選修體育課、 是否參加運動性社團、休閒活動類別、睡眠時間與自覺健康狀況等;健 康信念包含罹患性覺知、嚴重性覺知、行動線索、利益性覺知及障礙性 覺知。

(32)

圖3 研究架構圖 背景變項 性別 年級 科系 年齡 BMI 是否選修體育課 是否參加運動性社團 休閒活動種類 睡眠時間 自覺健康狀況 健康信念 罹患性覺知 嚴重性覺知 行動線索 利益性覺知 障礙性覺知 體能活動狀況

(3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為達成本研究之目的,擬定研究流程,作為研究執行之依據,研究 流程圖如圖4 所示。 確定研究主題 文獻蒐集與探討 發展研究工具 專家審核 問卷修正 問卷預試 編製正式問卷 正式問卷施測 撰寫研究報告 圖4 研究流程圖

(34)

研究流程中重要研究步驟之說明如下: 一、確定研究主題 依據研究者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擬定研究主題。 二、文獻蒐集與探討 自確立研究主題後,即著手進行相關文獻之蒐集與探討。 三、發展研究工具 本研究依據研究架構而發展之研究工具,包含背景資料、罹患性覺 知、嚴重性覺知、利益性覺知、障礙性覺知、行動線索及體能活動狀 況等七個部份。 四、專家審核 於研究工具編製完成後,委請專家學者就題目之適切性進行審查,進 而提升研究工具之內容效度。 五、問卷預試 問卷預試於93 年 9 月 27 日進行,預試對象為台中師院自然科學教育 學系三年級之大學生,共計32 人。 六、問卷正式施測 問卷初稿依專家審查之意見與預試施測結果修正為正式施測之問 卷。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台中師院93 學年度日間部之大學生,總計 2582 人,研究中採用之抽樣方法為隨機抽樣法,先將全校所有班級 加以編碼後,再以班為單位進行隨機抽樣,並於班級成員到校率最高 之必修課程或班會時間發放。 七、撰寫研究報告 回收正式施測之問卷後,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撰寫成書面報告。

(3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ㄧ、母群體 本研究之研究母群體為93 學年度就讀於台中師院日間部之大學生, 台中師院於 93 學年度共有 12 個科系、共 66 班,總人數為 2582 人,詳 細資料如表1: 表1 台中師院科系班級數、人數一覽表 科系 班級數 人數(人) 百分比(%) 國教系 12 班 467 18.09% 特教系 8 班 314 12.16% 幼教系 8 班 316 12.24% 語教系 8 班 306 11.85% 社教系 8 班 298 11.54% 數教系 4 班 198 7.67% 體育系 4 班 182 7.05% 美教系 4 班 161 6.24% 自科系 4 班 141 5.46% 音教系 4 班 128 4.96% 台語系 1 班 37 1.43% 資訊系 1 班 34 1.32% 總 計 66 班 2582 100.00% (資料來源:台中師院教務處註冊組) 二、預試樣本 本研究之預試樣本為台中師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三年級甲班之學 生,研究者於93 年 9 月 27 日利用該班之上課時間,向授課教師商請 20 分鐘進行問卷預試。

(36)

三、正式施測樣本 本研究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取得研究樣本,先將台中師院大學部各班 加以編碼之後(排除預試班級),再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隨機抽樣。採估計 母體比例進行樣本的推估,公式計算如下(黃俊英,1994): 2 2

(

1

)

e

p

p

Z

n

=

n:樣本大小 Z:95%信賴水準之常態變值 e:可容忍的誤差 p:隨機樣本之比例 由於此公式中,樣本大小之決定是由隨機樣本計算所得之比例 P 所 影響,在未進行調查前無法得知P 值,故設定 P=0.5,俾使樣本大小最大, 並以95%之信賴水準及估計誤差±5%,推算問卷訪談最小樣本為 385 份, 約9 個班級之人數,因考慮回收率而將之擴大為 20 個班級。 正式施測之時間為 93 年 11 月 8 日至 11 月 11 日之間,委請各班班 代協助發放問卷進行施測,總計發出問卷750 份,回收有效問卷 495 份, 有效回收率為66%。抽樣科系及年級分佈資料如表 2、3 所示。

(37)

表2 抽樣科系分佈表 科系 抽樣班級數 實際班級數 國民教育學系 4 班 12 班 特殊教育學系 2 班 8 班 幼兒教育學系 2 班 8 班 語文教育學系 2 班 8 班 社會科教育學系 1 班 8 班 數學教育學系 2 班 4 班 體育學系 2 班 4 班 美勞教育學系 2 班 4 班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1 班 4 班 音樂教育學系 1 班 4 班 台灣語文學系 1 班 1 班 資訊科學學系 0 班 1 班 總計 20 班 66 班 表3 抽樣年級分佈表 科系 抽樣班級數 實際班級數 一年級 4 班 18 班 二年級 6 班 16 班 三年級 6 班 16 班 四年級 4 班 16 班 總 計 20 班 66 班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一份自填式之「大學生體能活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 問卷」為研究工具。以下就研究工具之編製過程、內容、信度、效度之 考驗以及正式問卷完稿說明如下。 一、問卷編製過程 (一)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工具為自編式問卷,係研究者參考國內外相 關文獻(Glanz,et al., 1997;IPAQ, 2004;Insel & Roth, 2004;李 明憲,1998;鍾東蓉,2000)編製成問卷初稿。 (二)邀請學者專家(附錄一)審核問卷初稿,就問卷題目之正確性與 適切性予以評鑑,並提供修正意見。 (三)依指導教授與學者專家所提供之意見,修正問卷內容,成為正式 問卷。 二、問卷內容 (一)背景資料 1.性別:(1)男;(2)女 2.年級:(1)一年級(2)二年級(3)三年級(4)四年級 3.系別: (1)國民教育學系 (2)特殊教育學系 (3)幼兒教育學系

(39)

(4)語文教育學系 (5)社會科教育學系 (6)數學教育學系 (7)體育學系 (8)美勞教育學系 (9)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10)音樂教育學系 (11)台灣語文學系 (12)資訊科學學系 4.年齡:請大學生填寫足齡。 5.身高、體重:請大學生填寫實際身高與體重。 6.是否選修體育課:(1)是(2)否 7.是否參加運動性社團:(1)是(2)否 8.休閒活動類型: (1)看消遣書報(2)上網(3)看電視、聽音樂(4)做體能活動 (5)為進修研究或考試作準備(6)其他。 9.睡眠時間:請受試者填寫每天大約的睡眠時間。 10.自覺健康狀況:(1)很不好(2)不好(3)普通(4)好(5)很好。 (二)行動線索分量表 行動線索分量表共有七題,總表可得分數為1~17 分之間,各題敘述 及計分方式如下: 1.提醒者: (1)父母、長輩-1 分(2)兄弟姐妹-1 分 (3)同學、同事、朋友-1 分(4)沒有人提醒-0 分 (5)其他-1 分。 2.陪伴者: (1)父母、長輩-1 分(2)兄弟姐妹-1 分 (3)同學、同事、朋友-1 分

(40)

(4)沒有人陪伴-0 分(5)其他-1 分。 3.訊息來源: (1)電視-1 分(2)報章雜誌-1 分(3)網際網路-1 分 (4)學校課程-1 分(5)親友告知-1 分(6)其他-1 分。 4.病徵-體重問題:(1)是-1 分(2)否-0 分。 5.病徵-慢性病: (1)是-1 分(2)否-0 分。 7.注意運動用品促銷廣告:(1)是-1 分(2)否-0 分。 (三)體能活動狀況量表 此部份之量表共8 題。第 1~7 題,係翻譯國際體能活動量表(2004) 而來(簡稱 IPAQ),請受測之大學生回憶過去七天的體能活動狀況,包 括體能活動之類別、頻率、時間;第 8 題為勾選過去七天之體能活動狀 況與平常之符合程度。體能活動量之計算方式與分類方法說明如下: 1.本研究之體能活動量係由「各類體能活動分鐘數」與「各類體能活動當 量」乘積之總合而得(IPAQ , 2004)。 總活動量=重度體能活動量*+中度體能活動量**+步行體能活動量*** *

重度體能活動量=時間(min/day) × 天數(day/week) × 8MET

**

中度體能活動量=時間(min/day) × 天數(day/week) × 4MET

***

步行體能活動量=時間(min/day) × 天數(day/week) × 3.3MET 2.根據體能活動總量,國際體能活動量表(IPAQ)將之分為三類,分別

(41)

(1)低活動量(Inactive): 為體能活動量最少之類別。 A.體能活動量低於 600MET-min/week。 B.無法歸類於第二、三類者。 (2)最低限度活動量(Minimally Active) 體能活動狀況符合下列狀況之ㄧ者即屬於此類。 A.重度體能活動頻率達 3 天/週以上,每次至少 20 分鐘。 B.中度體能活動頻率達 5 天/週以上或每天步行達 30 分鐘以上。 C.體能活動總量達 600MET-min/week 以上。 (3)高活動量(HEPA) A.重度體能活動頻率達 3 天/週以上且該類活動量至少 1500 MET-min/week。 B.體能活動總量達 3000MET-min/week 以上。 (四)利益性覺知分量表 利益性覺知分量表共有10 題。各題陳述從事體能活動可能帶來的利 益,由受試者自行勾選其同意程度,提供選目包括「非常不同意」、「不 同意」、「沒意見」、「同意」、「非常同意」等五項,採用 Likert 五點量表 之計分方式,依序給1~5 分,此分量表總得分在 10~50 之間,得分越高, 表示體能活動的利益性覺知越高。 (五)障礙性覺知分量表 障礙性覺知分量表共 10 題。各題陳述從事體能活動可能面臨的障

(42)

礙,由受試者自行勾選其同意程度,提供選目包括「非常不同意」、「不 同意」、「沒意見」、「同意」、「非常同意」,採用Likert 五點量表之計分方 式,依序給 1~5 分,此分量表總得分在 10~50 之間,得分越高,表示從 事體能活動的障礙性覺知越高。 (六)罹患性覺知分量表 罹患性覺知分量表共 7 題。題目列出七種可能因缺乏體能活動而導 致之疾病或情況,由受試者勾選遭遇到該狀況之可能性,提供選目包括 「非常不可能」、「不可能」、「普通」、「可能」、「非常可能」。採用 Likert 五點量表之計分方式,依序給1~5 分,此分量表總得分在 7~35 之間,得 分越高,表示罹患性覺知越高。 (七)嚴重性覺知分量表 嚴重性覺知分量表共 7 題。題目列出七種可能因缺乏體能活動而導 致之疾病或情況,由受試者勾選遭遇到該狀況之嚴重性,提供選目包括 「非常不嚴重」、「不嚴重」、「普通」、「嚴重」、「非常嚴重」。採用 Likert 五點量表之計分方式,依序給1~5 分,此分量表總得分在 7~35 之間,得 分越高,表示嚴重性覺知越高。 三、內容效度 本研究問卷初稿,係套用健康信念模式與國際體能活動量表擬定, 問卷初稿完成後,邀請學者專家審核問卷內容,就題目之正確性及適切 性予以建議,參酌學者專家之意見與預試結果形成本研究之研究工具。

(43)

四、信度分析 問卷回收且經整理、編碼後,本研究採用SPSS 統計套裝程式進行信 度分析,以Cronbach’s α 值作為自編式量表的信度指標,檢視其內部一致 性,結果如表4 所示。 表4 量表信度 Cronbach’s α 係數 量表名稱 預試 正式 利益性覺知分量表 0.9 0.8 障礙性覺知分量表 0.7 0.7 罹患性覺知分量表 0.6 0.8 嚴重性覺知分量表 0.9 0.9 總量表信度 0.6 0.7 Cronbach’s α 大於 7 屬於高信度,α 介於 0.35 ~ 0.7 之間代表可信(林 傑斌、劉明德,2001)。由表 4 可知,本研究各分量表之信度均達 0.7 以 上,表示本研究工具是可信的。

(4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將問卷正式施測所得的各項資料,以 SPS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 分析。本研究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以次數分配、百分比之方式描述大學生之背景資料;罹患性 覺知、嚴重性覺知、行動線索、利益性覺知、障礙性覺知、體能活動狀 況等分量表之得分情形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 之方式呈現之。 二、推論性統計 1.獨立樣本 t 檢定(t-test) 本研究以獨立樣本 t 檢定,考驗不同性別其體能活動總量之差異情 形。 2.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比較不同年級、系別與BMI 值在體能活動總量之差異情形。 3.皮爾森積差相關 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受試者之背景變項(包括年齡、睡眠時間、 自覺健康狀況)與體能活動總量之關係。 4.點二系列相關 以點二系列相關分析受試者之背景變項(包括是否選修體育課、是

(45)

否加入運動性社團、主要休閒活動類別)與體能活動總量之關係。 5.逐步多元迴歸

本研究採用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受試者之背景變項、健康信念(罹 患性覺知、嚴重性覺知、行動線索、利益性覺知、障礙性覺知)等變項 對體能活動總量之預測力為何。

(4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為研究結果之呈現與討論,以下分六節敘述之。第一節為背景 資料、第二節為體能活動狀況、第三節為健康信念量表、第四節為背景 變項與體能活動狀況之關係、第五節為健康信念與體能活動總量之關 係、第六節為背景變項、健康信念對體能活動總量之預測力。

第一節 背景資料

本節呈現受試者之背景資料,背景資料包括性別、年級、年齡、主 修科系、BMI 值、是否選修體育課、是否參加運動性社團、休閒活動種 類、睡眠時間與自覺健康狀況(表5)。 (一)性別 本研究之受試者共有 495 人,其中男性有 168 人,佔 33.9%;女性 有 327 人,佔 66.1%。為了解受試者與母群體之性別分佈是否有差異存 在,與台中師院註冊組提供之九十三學年度男女學生人數(男性佔31.52 %;女性佔 68.48%)作卡方適合度檢定(Goodness-of-fit test),結果顯 示,受試者之就性別分佈情形符合台中師院男女學生人數之分佈情形( χ2 =0.316,p=.574)。 (二)年級 受試者之就讀年級以二年級最多 164 人(33.1%)、其次依序為三年 級110 人(22.2%)、一年級 119 人(24.0%)、四年級 102 人(20.6%)。

(47)

(三)年齡 在年齡方面,19 歲以下有 228 人(46.1%)、20 歲者 108 人(33.1%)、 21 歲者 89 人(18.0%)、22 歲以上有 70 人(14.1%)。最小年齡 17 歲; 最大年齡28 歲,平均年齡是 19.9 歲。 (四)主修科系 在主修科系方面,國民教育學系有 102 人(19.4%)、幼兒教育學系 76 人(14.5%)、體育學系 71 人(13.5%)、數學教育學系60 人(11.4%)、 特殊教育學系35 人(6.7%)、語文教育學系 34 人(6.5%)、美勞教育學 系34 人(6.5%)、音樂教育學系33 人(6.3%)、台灣語文學系32 人(6.1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26 人(5.0%)、社會科教育學系 22 人(4.2%)。 為了解受試者在就讀科系之分佈是否與母群體有差異存在,與台中 師院註冊組提供之九十三學年度各科系學生人數(表1)作卡方適合度檢 定,結果顯示,受試者之就讀科系分佈情形符合台中師院各科系學生人 數之分佈情形(χ2 =3.056,p=.962)。 (五)BMI 值 以受試者自填之體重與身高換算為 BMI 值後,依據行政院衛生署 (2002)公布之成人肥胖定義加以分類:體重過輕者(BMI<18.5)有 89 人(18.3%)、正常範圍者(18.5≦BMI<24)有 343 人(70.6%)、體重 過重者(24≦BMI)有 54 人(11.1%),略低於國內肥胖人口之比例(14.3 %)(高美丁、曾明淑、葉文婷、張瑛韶、潘文涵,1998)。換言之,七

(48)

成受試者之體重介於正常範圍之中;三成受試者之體重屬於異常範圍。 (六)是否選修體育課、是否參加運動性社團 有329 位受試者選修體育課(66.5%),170 位參加運動性社團(34.4 %);同時選修體育課與參加運動性社團者有 128 位(25.9%)。 (七)休閒活動種類 受試者於課餘時間主要從事之活動種類依序為上網(86.8%)、看電 視、聽音樂(59.9%)、看消遣書報(36.6%)、做體能活動(33.4%)與 為進修研究或考試作準備(19.0%)。此外,勾選其他者計有 9 位(1.8%), 其主要課餘活動種類為畫畫、打工及參與社團活動。 (八)平均睡眠時間 在睡眠時間方面,受試者之平均睡眠時間為 6.4 小時,其個別睡眠時 間最少 3 小時,最多 12 小時;近兩成(18.6%)受試者之睡眠時間不到 6 小時、近八成(81.4%)受試者之睡眠時間介於 6~8 小時者;睡眠時間 高於8 小時以上者,佔 1.7%。 (九)自覺健康狀況 自覺健康狀況由填答「很不好」、「不好」、「普通」、「好」、「很好」 依序給予 1、2、3、4、5 分,得分越高,代表其自覺健康狀況越好。超 過六成(63.8%)之大學生自覺其健康狀況「普通」;認為「很好」或是 「好」者,佔 20.8%;而認為其健康狀況「很不好」或是「不好」者,

(49)

佔 15.3%。該題得分越高,代表其自覺健康狀況越好。全體樣本在自覺 健康狀況一題平均得分為3.13 分,介於「好」與「普通」之間。 表5 背景資料分析結果 項目 類別 人數 有效百分比 男 168 人 33.9% 女 327 人 66.1% 性別 合計 495 人 100.0% 一年級 119 人 24.0% 二年級 164 人 33.1% 三年級 110 人 22.2% 四年級 102 人 20.6% 年級 合計 495 人 100.0% 19 歲以下 228 人 46.1% 20 歲 108 人 21.8% 21 歲 89 人 18.0% 22 歲以上 70 人 14.1% 年齡 合計 495 人 100.0% 國民教育學系 95 人 19.2% 幼兒教育學系 73 人 14.7% 體育學系 67 人 13.5% 數學教育學系 52 人 10.5% 語文教育學系 33 人 6.7% 美勞教育學系 33 人 6.7% 音樂教育學系 32 人 6.5% 特殊教育學系 32 人 6.5% 台灣語文學系 30 人 6.1%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26 人 5.3% 社會科教育學系 22 人 4.4% 科系 合計 495 人 100.0% BMI<18.5 89 人 18.3% 18.5≦BMI<24 343 人 70.6% 24≦BMI 54 人 11.1% BMI 合計 486 人 100.0% 是 329 人 66.5% 否 166 人 33.5% 是否選修體育課 合計 495 人 100.0% (續下頁)

(50)

表5 背景資料分析結果(接上頁) 項目 類別 人數 有效百分比 是 170 人 34.4% 否 324 人 65.6% 是否參加運動性社團 合計 494 人 100.0% 上網 429 人 86.8% 看電視、聽音響 296 人 59.9% 看消遣書報 181 人 36.6% 作體能活動 165 人 33.4% 為進修、考試作準備 94 人 19.0% 其他 9 人 1.8% 休閒活動種類 合計 1174 人 237.5% 睡眠時間<6hr 89 人 18.6% 6hr≦睡眠時間≦8hr 382 人 79.7% 8hr<睡眠時間 8 人 1.7% 平均睡眠時間 合計 479 人 100.0% 很不好 6 人 1.2% 不好 70 人 14.1% 普通 316 人 63.8% 好 61 人 12.3% 很好 42 人 8.5% 自覺健康狀況 合計 495 人 100%

(51)

第二節 體能活動狀況

本節依次呈現受試樣本之體能活動狀況,體能活動量係由「各類活 動時間」與「各類活動當量」乘積之總合而得。以下就各類體能活動狀 況分別敘述之。 (一)重度體能活動 本研究所指重度體能活動之定義為:從事該活動後,會造成心跳、 呼吸急促等情況。超過半數(51.3%)之研究對象,於過去一週曾從事重 度體能活動,而無從事者佔 48.7%;重度體能活動頻率最多 7 天/週,最 少1 天/週;過去一週之重度體能活動時間最多達到 360 分鐘/週,最少是 10 分鐘/週(表 6)。 表6 重度體能活動狀況 項目 選項 人數 (人) 有效百分比 (%) 最小值 最大值 重度體能活動行為 是 否 254 241 51.3 48.7 重度體能活動頻率 (天/週) 1 2 3 4 5 6 7 88 75 59 17 11 1 4 17.8 15.2 11.9 3.4 2.2 0.2 0.8 1 7 重度體能活動時間 (分/週) 10-20 21-40 41-60 60-360 97 39 37 79 19.6 7.9 7.5 16.0 10 360

(52)

(二)中度體能活動 本研究所指中度體能活動之定義為:從事該活動後,會使心跳與呼 吸速度較正常狀況些微提升。由表 7 可知,受測之大學生於過去一週曾 從事中度體能活動者為334 人(佔 67.5%),無從事者為 161 人(32.5%); 活動頻率最多7 天/週,最少 1 天/週;過去一週之中度體能活動時間最多 達到540 分鐘,最少是 10 分鐘(表 7)。 表7 中度體能活動狀況 項目 選項 人數 (人) 有效百分比 (%) 最小值 最大值 中度體能活動行為 是 否 334 161 67.5 32.5 中度體能活動頻率 (天/週) 1 2 3 4 5 6 7 87 102 55 28 29 2 31 17.6 20.6 11.1 5.7 5.9 0.4 6.3 1 7 中度體能活動時間 (分/週) 10-20 21-40 41-60 60-540 110 49 69 107 22.2 9.9 13.9 21.6 10 540 (三)步行 研究對象於過去一週曾步行且單次時間超過10 鐘以上者,計有 425 人(85.9%);無從事者為 70 人(14.1%);步行頻率範圍從 1 ~ 7 天/週; 總步行時間最少 10 分鐘/週,最多 510 分鐘/週(表 8)。

(53)

表8 步行體能活動狀況 項目 選項 人數 (人) 有效百分比 (%) 最小值 最大值 步行 是 否 425 70 85.9 14.1 步行頻率 (天/週) 1 2 3 4 5 6 7 48 63 44 26 76 18 153 9.7 12.7 8.9 5.3 15.4 3.6 30.9 1 7 步行時間 (分/週) 10- 20 21- 40 41- 60 61- 80 81-100 101-150 151-510 101 90 123 12 24 42 44 20.4 18.2 24.9 2.4 4.8 8.5 9.1 10 510 (四)每天平均坐著的時間(坐式生活時間) 受測之大學生平均每天坐式生活的時間介於120 ~ 1050 分鐘之間(約 2 ~ 17 小時之間),詳細坐式生活時間分佈情形如表 9 所示。 表9 坐式生活時間之分佈情形 項目 選項 人數 (人) 有效百分比 (%) 最小值 最大值 坐式生活時間 (分/天) 120-240 241-360 361-480 481-600 601-720 721-840 840-1050 14 23 35 65 40 37 26 5.8 9.6 14.6 27.1 16.7 15.4 10.8 120 1050 註:有效值=240 遺漏值=255

(54)

(五)體能活動總量 由 研 究 結 果 得 知 , 受 試 者 之 體 能 活 動 總 量 介 於 0~18663 MET-min/week 之間,平均每人體能活動量為 2301.91 MET-min/week (n=495, SD= 2951.61)。近七成大學生體能活動量充足(68.7%);超過 三成左右(31.3%)之大學生體能活動量不足(表 10)。 表10 體能活動總量之分佈情形 活動量類別 (單位:MET-min/week) 人數 (人) 有效百分比 (%) 最小值 最大值 低活動量(X<600) 155 31.3 0 596 充足活動量(600≦X<3000) 214 43.2 623 2991 高活動量(3000≦X) 126 25.2 3039 18663 註:總量表得分之最小值=0,最大值=18663 由表11 可知,研究對象過去一週之體能活動狀況與平時「完全相符」 的有18 人、「大部份相符」有 367 人、「少部份相符」有 71 人、「大部份 不相符」有32 人、「完全不相符」有 6 人。整體而言,過去一週體能活 動狀況與平時「完全相符」與「大部份相符」者共佔77.9%;與平時「少 部份相符」、「大部份不相符」或「完全不相符」者佔22.1%。顯示七日 回憶法所測得之體能活動狀況與平時之體能活動狀況大致相符合。 表11 過去一週與平時體能活動狀況之符合程度 項目 選項 人數 (人) 有效百分比 (%) 平均值 標準差 完全相符 18 3.6 大部份相符 367 74.3 少部份相符 71 14.4 大部份不相符 32 6.5 過去一週與 平常體能活 動狀況之符 合程度 完全不相符 6 1.2 2.27 0.69

(55)

第三節 健康信念量表

本節就研究工具之健康信念量表之填答情形進行說明。健康信念量 表包括:罹患性覺知、嚴重性覺知、利益性覺知、障礙性覺知及行動線 索等五個分量表。 (一)罹患性覺知分量表 本分量表計有七題,各題提供選目由「非常不可能」至「非常可能」 五項,依序給予1 至 5 分,總表得分範圍在 7~35 分之間,得分越高,表 示研究對象的罹患性覺知越高。受測樣本在本分量表之平均得分為19.74 分(SD=4.98),得分範圍介於 7~32 分之間(表 12)。 表12 罹患性覺知分量表得分及答題情形 項目 選項 次數 (人) 有效百分比 (%) 平均數 標準差 非常不可能 54 10.9 不可能 109 22.0 普通 153 30.9 可能 139 28.1 1.肥胖 非常可能 40 8.1 3.00 1.12 非常不可能 34 6.9 不可能 144 29.1 普通 154 31.1 可能 132 26.7 2.肌肉無力 非常可能 31 6.3 2.96 1.04 非常不可能 42 8.5 不可能 147 29.7 普通 175 35.4 可能 109 22.0 3.糖尿病、心臟病等 慢性病 非常可能 22 4.4 2.84 1.01

(56)

表12 罹患性覺知分量表得分及答題情形(接上頁) 項目 選項 次數 (人) 有效百分比 (%) 平均數 標準差 非常不可能 38 7.7 不可能 147 19.6 普通 175 38.0 可能 109 24.8 4.癌症 非常可能 22 9.9 3.10 1.07 非常不可能 55 11.1 不可能 119 24.0 普通 180 36.4 可能 98 19.8 5.交不到男女朋友 非常可能 43 8.7 2.91 1.11 非常不可能 53 10.7 不可能 149 30.1 普通 139 28.1 可能 88 17.8 6.人緣不好 非常可能 66 13.3 2.93 1.20 非常不可能 54 10.9 不可能 124 25.1 普通 133 26.9 可能 80 16.2 7.找不到工作 非常可能 104 21.0 3.11 1.30 註:總量表得分之最小值=7,最大值=32;平均數=20.86;標準差=4.98 非常不可能=1 分 不可能=2 分 普通=3 分 可能=4 分 非常可能=5 分 (二)嚴重性覺知分量表 此部份之分量表共有七題,各題提供選目由「非常不可能」至「非 常可能」五項,依序給予1 至 5 分,總表得分範圍在 7~35 分之間,得分 越高,表示研究對象對罹患疾病的嚴重性覺知越高。受測樣本在嚴重性 覺知分量表之平均得分為26.26 分(SD=5.32),得分範圍介於 7~35 分之 間(表13)。

(57)

表13 嚴重性覺知分量表得分及答題情形 項目 選項 次數 (人) 有效百分比 (%) 平均數 標準差 非常不嚴重 28 5.7 不嚴重 49 9.9 普通 135 27.3 嚴重 178 36.0 1.肥胖 非常嚴重 105 21.2 3.57 1.10 非常不嚴重 12 2.4 不嚴重 51 10.3 普通 129 26.1 嚴重 177 35.8 2.肌肉無力 非常嚴重 126 25.5 3.72 1.03 非常不嚴重 25 5.1 不嚴重 35 7.1 普通 73 14.7 嚴重 174 35.2 3.糖尿病、心臟病等 慢性病 非常嚴重 188 38.0 3.94 1.12 非常不嚴重 32 6.5 不嚴重 39 7.9 普通 77 15.6 嚴重 114 23.0 4.癌症 非常嚴重 233 47.1 3.96 1.23 非常不嚴重 30 6.1 不嚴重 86 17.4 普通 181 36.6 嚴重 115 23.2 5.交不到男女朋友 非常嚴重 83 16.8 3.27 1.12 非常不嚴重 21 4.2 不嚴重 47 9.5 普通 99 20.0 嚴重 161 32.5 6.人緣不好 非常嚴重 167 33.7 3.82 1.13 非常不嚴重 19 3.8 不嚴重 32 6.5 普通 82 16.6 嚴重 171 34.5 7.找不到工作 非常嚴重 191 38.6 3.98 1.08 註:總量表得分之最小值=7,最大值=35;平均數=26.26;標準差=5.32 非常不嚴重=1 分 不嚴重=2 分 普通=3 分 嚴重=4 分 非常嚴重=5 分

(58)

(三)行動線索分量表 行動線索分量表計有六題,總表得分介於1~17分之間。受測樣本之 行動線索分量表平均得分為5.16分(SD=1.89),得分範圍介於1~12分之 間。以下針對各項行動線索之研究結果加以說明(表14)。 1.旁人提醒 經常提醒大學生從事體能活動之旁人為同學、同事、朋友(50.5%)、 其次為父母、師長(37.3%)、再其次為兄弟姐妹(7.9%);有28.9% 之受試者表示沒有人提醒其從事體能活動。 2.陪伴從事體能活動之重要他人 經常陪伴大學生從事體能活動之重要他人以同學、同事、朋友最多(86.5 %)、其次依序為兄弟姐妹(37.3%)、父母、師長(7.9%);有29.5 %之受試者表示沒有人陪伴其從事體能活動。 3.體能活動訊息來源 大學生體能活動訊息來源主要為電視(63.4%)、網際網路(52.3%)、 報章雜誌(51.7%)與學校課程(44.4%)。 4.是否因體重與慢性病而感到身心不舒服 曾因體重問題而感到身心不舒服的人數比例(28.1%)高於曾因慢性病 而感到身心不舒服者(5.7%)。 5.運動用品相關廣告 於495位研究對象中,大約四成(40.2%)經常注意到與運動用品相關 的廣告,其他近六成(59.8)大學生則表示沒有經常注意這方面的廣告。

(59)

表14 行動線索分量表得分及答題情形 項目 選項 次數 (人) 有效 百分比 (%) 平 均 數 標 準 差 最 小 值 最 大 值 父母、師長(1 分) 184 37.2 0.96 0.77 0 3 兄弟姐妹(1 分) 39 7.9 同學同事朋友(1 分) 250 50.5 其他(1 分) 0 0 1.下列何人經 常提醒您從 事體能活 動? 沒有人提醒(0 分) 143 28.9 父母、長輩(1 分) 54 10.9 1.13 0.63 0 3 兄弟姐妹(1 分) 75 15.2 同學同事朋友(1 分) 428 86.5 其他(1 分) 1 0.2 2.下列何人經 常陪伴您從 事體能活 動? 沒有人陪伴(0 分) 47 9.5 電視(1 分) 314 63.4 2.33 1.07 1 5 報章雜誌(1 分) 256 51.7 網際網路(1 分) 259 52.3 學校課程(1 分) 220 44.4 親友告知(1 分) 99 20.0 3.您經常從哪 裡得到體能 活動的相關 訊息? 其他(1 分) 2 0.4 是(1 分) 139 28.1 0.28 0.45 0 1 4.您是否曾因 體重問題而 感到身體或 心理不舒 服? 否(0 分) 356 71.9 是(1 分) 28 5.7 0.05 0.23 0 1 5.您是否曾因 心臟病、糖 尿病等慢性 病問題而感 到身體或心 理不舒服? 否(0 分) 467 94.3 是(1 分) 199 40.2 0.40 0.49 0 1 6.您是否經常 注意運動相 關用品的促 銷廣告? 否(0 分) 296 59.8 註:總量表得分之最小值=1,最大值=12;平均數=5.16;標準差=1.89

(60)

(四)利益性覺知分量表 利益性覺知分量表計有十題,量表中各題提供選目由「非常不同意」 至「非常同意」,依序給予1至5分,總表得分範圍在10 ~ 50分之間,得分 越高,表示研究對象對體能活動的利益性覺知越高。受測樣本之利益性 覺知分量表平均得分為39.71分(SD=4.92),得分範圍介於19 ~ 50分之間 (表15)。 表15 利益性覺知分量表得分及答題情形 項目 選項 次數 (人) 有效百分比 (%) 平均數 標準差 非常不同意 2 0.4 不同意 7 1.4 沒意見 41 8.3 同意 240 48.5 1.控制體重 非常同意 205 41.4 4.29 0.71 非常不同意 2 0.4 不同意 2 0.4 沒意見 35 7.1 同意 245 49.5 2.肌肉結實 非常同意 211 42.6 4.34 0.66 非常不同意 1 0.2 不同意 5 1.0 沒意見 29 5.9 同意 242 48.9 3.提升心肺功能 非常同意 218 44.0 4.36 0.66 非常不同意 2 0.4 不同意 8 1.6 沒意見 80 16.2 同意 234 47.3 4.預防慢性病 非常同意 171 34.5 4.14 0.77 非常不同意 3 0.6 不同意 34 6.9 沒意見 117 23.6 同意 200 40.4 5.精力充沛 非常同意 141 28.5 3.89 0.92 (續下頁)

(61)

表15 利益性覺知分量表得分及答題情形(接上頁) 項目 選項 次數 (人) 有效百分比 (%) 平均數 標準差 非常不同意 4 0.8 不同意 30 6.1 沒意見 117 23.6 同意 210 42.4 6.提升讀書效率 非常同意 134 27.1 3.89 0.90 非常不同意 0 0 不同意 11 2.2 沒意見 69 13.9 同意 245 49.5 7.紓解精神壓力 非常同意 170 34.3 4.16 0.74 非常不同意 2 0.4 不同意 17 3.4 沒意見 96 19.4 同意 236 47.7 8.提升睡眠品質 非常同意 144 29.1 4.02 0.81 非常不同意 12 2.4 不同意 45 9.1 沒意見 202 40.8 同意 168 33.9 9.增加自信心 非常同意 68 13.7 3.47 0.92 非常不同意 26 5.3 不同意 86 17.4 沒意見 196 39.6 同意 158 31.9 10.吸引異性 非常同意 29 5.9 3.16 0.96 註:總量表得分之最小值=19,最大值=50;平均數=39.71;標準差=4.92 非常不同意=1 分 不同意=2 分 沒意見=3 分 同意=4 分 非常同意=5 分

(62)

(五)障礙性覺知分量表 此分量表計有十題,分量表中各題供選目由「非常不同意」至「非常 同意」,依序給予1至5分,總表得分範圍在10 ~ 50分之間,得分越高,表 示研究對象對從事體能活動的障礙性覺知越高。受測樣本之障礙性覺知 分量表平均得分為28.79分(SD=8.62),得分範圍介於11 ~ 50分之間,整 體而言,大學生認為從事體能活動的障礙依序為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怕曬太陽、找不到場地、氣候不好、沒有活動設備、怕戶外空氣污染、 流汗後無法盥洗更衣、穿著問題、運動後疲倦不舒服與擔心小腿變粗或 身體曲線變形(表16)。 表16 障礙性覺知分量表得分及答題情形 項目 選項 次數 (人) 有效百分比 (%) 平均數 標準差 非常不同意 97 19.6 不同意 94 19.0 沒意見 111 22.4 同意 150 30.3 1.氣候不好 非常同意 43 8.7 2.89 1.27 非常不同意 70 14.1 不同意 62 12.5 沒意見 84 17.0 同意 190 38.4 2.怕曬太陽 非常同意 89 18.0 3.34 1.30 非常不同意 108 21.8 不同意 111 22.4 沒意見 103 20.8 同意 133 26.9 3.怕戶外空氣污染 非常同意 40 8.1 2.77 1.28 非常不同意 56 11.3 不同意 61 12.3 沒意見 93 18.8 同意 214 43.2 4.有其他更重要的 事情 非常同意 71 14.3 3.37 1.20

(63)

表16 障礙性覺知分量表得分及答題情形(接上頁) 項目 選項 次數 (人) 有效百分比 (%) 平均數 標準差 非常不同意 73 14.7 不同意 85 17.2 沒意見 103 20.8 同意 175 35.4 5.找不到場地 非常同意 59 11.9 3.13 1.26 非常不同意 106 21.4 不同意 110 22.2 沒意見 107 21.6 同意 127 25.7 6.沒有活動設備 非常同意 45 9.0 2.79 1.29 非常不同意 106 21.4 不同意 133 26.9 沒意見 100 20.2 同意 118 23.8 7.穿著問題,如:高 跟鞋、西裝褲不方 便 非常同意 38 7.7 2.69 1.26 非常不同意 26.9 26.9 不同意 27.5 27.5 沒意見 19.8 19.8 同意 17.6 17.6 8. 擔 心 小 腿 變 粗 或 身體曲線變形 非常同意 8.3 8.3 2.53 1.28 非常不同意 130 26.3 不同意 135 27.3 沒意見 93 18.8 同意 93 18.8 9.運動後疲倦不 舒服 非常同意 44 8.9 2.57 1.30 非常不同意 101 20.4 不同意 123 24.8 沒意見 127 25.7 同意 106 21.4 10.流汗後無法盥洗 更衣 非常同意 38 7.7 2.71 1.23 註:總量表得分之最小值=11,最大值=50;平均數=28.79;標準差=8.62 非常不同意=1 分 不同意=2 分 沒意見=3 分 同意=4 分 非常同意=5 分

(64)

第四節 背景變項與體能活動狀況之關係

本節就大學生之背景資料與體能活動量進行比較,分別以獨立樣本 t 檢定(t-test)、單因子變異數(one-way 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與 點二系列相關進行分析。 (一)性別與體能活動量之關係 由表17可知,重度體能活動量、中度體能活動量與體能活動總量與性 別有顯著相關(p<.05)。男性之重度體能活動量、中度體能活動量與體 能活動總量高於女性;惟步行體能活動不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此 項結果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相同(Jeon,1999;Sale, Guppy, Sayed, 2000;王 瑞霞、邱啟潤,1996;張正發,2000;劉坤宏,2003;林凱儀,2004)。 表17 性別與體能活動量之t檢定 性別 N t值 p值 男 168 5.542*** .000 重度體能活動量 女 327 男 168 2.116* .035 中度體能活動量 女 327 男 168 1.567 .118 步行體能活動量 女 327 男 168 4.659*** .000 體能活動總量 女 327 (二)就讀科系與體能活動總量之關係 由表18可知,體能活動總量會因為就讀科系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經 薛費事後比較得知,在體能活動總量方面,數教系之體能活動總量亦顯 著大於語教系;體育系顯著大於國教系、特教系、幼教系、語教系、社

數據

圖 3  研究架構圖  背景變項   性別   年級   科系   年齡  BMI    是否選修體育課  是否參加運動性社團   休閒活動種類   睡眠時間   自覺健康狀況 健康信念   罹患性覺知   嚴重性覺知   行動線索   利益性覺知   障礙性覺知  體能活動狀況
表 2  抽樣科系分佈表  科系  抽樣班級數  實際班級數  國民教育學系  4 班 12 班  特殊教育學系  2 班  8 班  幼兒教育學系  2 班  8 班  語文教育學系  2 班  8 班  社會科教育學系  1 班  8 班  數學教育學系  2 班  4 班  體育學系  2 班  4 班  美勞教育學系  2 班  4 班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1 班  4 班  音樂教育學系  1 班  4 班  台灣語文學系  1 班  1 班  資訊科學學系  0 班  1 班  總計 20 班
表 5  背景資料分析結果(接上頁)  項目  類別  人數  有效百分比  是 170 人 34.4%  否 324 人 65.6% 是否參加運動性社團  合計 494 人 100.0%  上網 429 人 86.8%  看電視、聽音響 296 人 59.9%  看消遣書報 181 人 36.6%  作體能活動 165 人 33.4%  為進修、考試作準備 94 人 19.0%  其他  9 人 1.8% 休閒活動種類  合計 1174 人 237.5%  睡眠時間<6hr 89 人 18.6%  6hr
表 8  步行體能活動狀況  項目  選項  人數  (人)  有效百分比(%)  最小值  最大值  步行  是  否  425 70  85.9 14.1  步行頻率  (天/週)  1 2  3  4  5  6  7  48 63 44 26 76 18 153  9.7  12.7 8.9 5.3 15.4 3.6 30.9  1 7  步行時間  (分/週)  10- 20 21- 40  41- 60  61- 80  81-100  101-150  151-510  101 90 123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Develop motor skills and acquire necessary knowledge in physical and sport activities for cultivating positive values and attitud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active and

When there are PE lessons or co-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ies to be conducted on venues outside school, the school should draw up contingency measures for adverse weather

1 The five components of OLE are: Aesthetic Development, Physical Development,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s, and Career-related Experiences.. learning

(intensive physical training). (最好印備5日4夜之活動時間表交學生讓醫生評估)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stage 6 syllabus.. New South Wales: Board of Studies New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Wi-Fi Supported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Cloud-based Technology to Enhanc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