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高中地理科課程

早期臺灣的地理教育多強調愛鄉愛國的概念,並試圖透過對世界各地的風情 之了解,以確認我國在國際上之局勢與地位。而今日的社會日趨多元,尤其受到 運輸革新的影響,人們的思想也產生轉變,當然教育也會隨著時代的演進而產生 變遷,尤其學校教育作為社會之一環,勢必受到其影響而呈現新風貌。所以當我 們回顧國內地理科課程綱要的演進時,我們可以發現它是一個不斷呼應學科發 展、回應時代需求、持續性的修訂過程。例如以88學年度起逐年實施《高級中學 課程標準》為例,它創新在每個單元主題底下訂定主要概念,即界定地理科主要 的學習內涵。而新課綱(95暫綱及99課綱)則進一步根據高中地理教育目標和學生 能力,編定詳細的具體目標及核心能力,提供了教材編寫、教學活動及測驗命題 更明確的指引與依據。本研究分析之試題主要是依據95暫綱和99課綱地理科為 主,故先就其特色加以分析。

一、95普通高級中學地理科課程暫行綱要

針對 95 普通高級中學地理科暫行綱要,以下就設立背景、設立目標及核心能 力三方面來加以說明。

設立背景

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在臺灣的教育史上為一大盛事,為因應九年一貫學生,

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也進行修正,95暫綱即在此課程下發布、頒訂。其制訂緣起說 明了「為使高中課程能配合普通高中定位調整,成為注重公民素質培養之普通教 育,並結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讓高中學生能以九年一貫為基礎繼續 加深加廣地學習;另因應從實務面出發之現行課程標準檢討聲浪而制定」(普通高

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2005)。因此,95暫綱之制訂背景有三:1.建立普通高中

註:取自普通高級中學地理科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2005,臺北市:教育部。

以上教育目標中,「認知形塑地表景觀的自然營力系統與人文系統」、「地理學

高一(通論地理) 高二(區域地理) 高三(選修地理)

高一(通論地理) 高二(區域地理) 高三(選修地理)

由核心能力可知,與其課程目標相呼應。在高一時重視學生地圖判讀以及運 用GIS(地理資訊系統)的能力,而在高二時希望能透過對於台灣的了解加深學生 愛鄉愛土的情懷,至於高三時希望藉由議題之探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及蒐 集資料等能力。

課程綱要

95暫綱除訂定目標、時間分配外,在教材綱要中明確羅列出各單元名稱、主 題、主要概念及主要技能,提供了教材編寫、教學活動及測驗命題更明確的指引 與依據。此教材綱要為本研究分析試題主要概念及技能分布之依據,用以檢視試 題與教育目標之符應程度。

二、99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以下就99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的設立背景、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和課程內 容進行說明。

設立背景

為因應95暫綱後高中新課程及新概念的加入,99課綱即以95暫綱為標準針對 不明確或較複雜的部分進行修正,並呼應大學延後分化、不分系招生與強調通識 教育等趨勢。

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

其 99 課綱與 95 暫綱的目標與核心能力並無差異,兩者所欲達成之目標與核 心能力均相同,唯獨部分之名詞有所變動,但其意涵性卻是一樣的。

課程內容

1.針對95暫綱進行局部修正

95 暫綱與 99 課綱在教材綱要內容書寫主要都以通論地理、區域地理及應用地 理來分類敘寫。95 暫綱與 99 課綱較大的相異處為在 99 課綱中增添了課程綱要說 明,此補充說明,最主要是要幫助教師釐清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教材內容及在教學 過程中所要傳達給學生的概念和學生必須要學習到的知識,另外在教學節數及單 元編排的部分也有些微的調整(楊傑文,2007)。

2.概念的增加與變動 (1)通論地理

在通論地理中包含自然與人文地理,99課綱在自然地理的主要概念方面,如 自然景觀帶土壤分布宜根據化育作用(鈣化、灰化、聚鐵鋁化)說明,不需介紹 細項。此外,不再重視時區的運算等。以下就表2-3來說明比較95暫綱和99課綱在 自然地理主要概念的比較。

表2-3

通論地理中自然地理主要概念比較 95暫綱較84課標

的新主要概念

座標系統、地圖投影判讀、地理議題、地形景觀、地形資 源、地形災害、地形變遷與土地利用、天氣系統、逕流量、

補注量、安全出水量、水文歷線、水平衡圖、降雨的時空 分布差異、自然景觀帶 99課綱的主要概

刪除 一手資料、二手資料、地理資訊的儲存模式、地 理議題

增加 生活中的地理資訊、地理資訊系統的組成、功能 與應用

註:修改自「臺灣高中地理科課程綱要的演變趨勢與特色-兼談中國與香港現行 的高中地理科課程標準」,吳育臻,2012,中等教育,63(2),頁42。

至於在人文地理部分,99課綱在第一級產業中加入了農業轉型,而關於「第 四級產業」因為尚未有明確的操作型定義,各版本教科書內容頗有差異,於是改 為「高科技知識產業」。以下就表2-4來說明比較95暫綱和99課綱在人文地理主要 概念的比較。

表2-4

通論地理中自然人文地理主要概念比較 95暫綱較84課標

的新主要概念

農業系統、農村景觀、農作專業區、農業政策、WTO、農業 企業化、專業分工、產品標準化、產品規格化、空間移轉、

交通革新、聚集經濟、工業慣性、產業升級、環境問題、

新興工業化國家、已開發國家、零售業、商圈、物流、宅 配、第四級產業、資訊革新、知識經濟、高科技產業、技 術轉移、產品週期、區位擴散、區位混合、世界都市、社 會梯度、都市更新、地理實察、問卷、測量

99課綱的主要概 念

刪除 農作專業區、空間移轉、第四級產業、遊憩業、

區位混合、社會梯度、公共設施供需

增加 農業轉型、區位移轉、觀光業、觀光資源、高 科技知識產業、巨大都市、實察對象、規劃 註:修改自「臺灣高中地理科課程綱要的演變趨勢與特色-兼談中國與香港現行 的高中地理科課程標準」,吳育臻,2012,中等教育,63(2),頁 42-43。

因此 99 課綱在課程部分著重學生基本知識的認知,能了解許多地理學的觀點 即可,不宜深入介紹地理學的觀點與方法。

(2)區域地理

在課程編排的部分95暫綱是先世界地理、臺灣地理再中國地理,而99課綱則 是先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再臺灣地理。99課綱基本上承襲95暫綱的三大經濟板塊,

但以洲別取代95暫綱的國別,而各洲編排順序又和95暫綱不同,並以經濟發展程 度來表現區域特色(吳育臻,2012)。以下就表2-5來說明比較95暫綱和99課綱在 區域地理「單元」編排的比較。

表2-5

表2-6

應用地理「單元」編排的比較

單元 95普通高級中學地理科課程暫行綱 要

99普通高級中學地理科課程 綱

單元一 地理議題探索 地理議題探索

單元二 社區 水資源

單元三 都市 糧食資源

單元四 國土 能源開發

單元五 產業國際分工 災害防治(一):洪患 單元六 資金與人力的流動 災害防治(二):崩塌及土石

單元七 區域結盟與地方發展 全球暖化 單元八 資源(一):糧食 海岸變遷

單元九 資源(二):水 地景保育

單元十 地景保育 環境及疾病

單元十一 環境與疾病 空間規劃-社區

單元十二 災害防治(一):洪患 空間規劃-都市 單元十三 災害防治(二):土石流 空間規劃-區域計畫 單元十四 環境變遷(一):全球暖化 產業國際分工

單元十五 環境變遷(二):海岸變遷 金融及資金流通

單元十六 區域結盟與地方發展

註:修改自普通高級中學地理科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2005,臺北市:教育部。

普通高級中學地理科課程綱要,教育部,2009,臺北市:教育部。

而在主要概念方面,99課綱刪除不少95暫綱的內容,如綠色革命、飢餓地圖、

黃石模式等,但也增加不少新的主要概念。如生態印跡、地質公園等。以下就表 2-7來做說明。

表2-7

95暫綱和99課綱應用地理主要概念的比較

99 課 綱 的 主 要 概 念

刪除

三生聚落、臨避效應、新市鎮、網路社會、資 金流、金融風暴、綠色革命、飢餓地圖、生態 農業、世界襲產、黃石模式、碳循環失衡、

碳稅、海岸系統

增加

永續發展、飢餓問題、生態印跡、崩塌、敏感 地區評估、環境監測、環境敏感區、海岸利用、

海岸的管理、生態旅遊、傳染源、社會正義、

市場機制、都市地價、都市綠帶、資本累積、

資本市場、金融商品

註:修改自「臺灣高中地理科課程綱要的演變趨勢與特色-兼談中國與香港現行 的高中地理科課程標準」,吳育臻,2012,中等教育,63(2),頁 47。

第二節 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

著名的課程學者(Tyler,1969;1975),主張課程設計與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先選擇與界定目標,接著再據以依序選擇與創發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以及 評鑑學習經驗之效能,並使這四大步驟持續回饋修正,以不斷改進課程。雖然學 界對於此有不同的看法與批評,課程目標仍是許多國家課程綱要或標準所構成的 內容(黃嘉雄,2004)。

因此,在分析並陳述教學目標時,最適當的參考資料就是布魯姆(Bloom)等 人於1956年所提出的教育目標分類(陳英豪、吳裕益,2003)。尤其是其中的認知 領域目標分類,然而歷經四十餘年後,在原作者之一的克瑞斯沃爾(David Krathwohl)倡議下,於1995年起召集小組修訂,於2001年正式出版修訂成果,名 為「為學習、教學和評量而分類: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之修訂」。以下就2001年 修訂後的教育目標版本及其特色進行介紹:

一、2001年新版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之分析

黃嘉雄(2004)當中提到,1956 年版的目標分類手冊編輯群原先希望該目標 分類完成後,能成為學界和測驗界共同認可使用的溝通架構,期盼不再有其他新 的分類架構產生,但自從 1956 年版發表以來,事實上則有許多其他分類架構陸續 被提出。因此,為配合教育之變遷、新知識之發展及調適於各不同教育領域人員

黃嘉雄(2004)當中提到,1956 年版的目標分類手冊編輯群原先希望該目標 分類完成後,能成為學界和測驗界共同認可使用的溝通架構,期盼不再有其他新 的分類架構產生,但自從 1956 年版發表以來,事實上則有許多其他分類架構陸續 被提出。因此,為配合教育之變遷、新知識之發展及調適於各不同教育領域人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