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我國高齡者之特性及空間需求探討

第三節 高齡者需要的友善活動場所

成功的老化和活躍的老化,需保持健康、維持獨立性和參與社 會,謝美娥 (2012)曾指出,每週運動低於三次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 機率顯著高於每週運動三次以上者,可見社會參與對健康、延緩老化 和降低阿茲海默症之罹患等有幫助。另外,衛生福利部 102 年度老人 狀況調查顯示,社會活動的參與也可以讓高齡者變得活躍,更可能減 少其孤寂感。因此,亟須促進高齡者的社會參與,並增進社會大眾關 懷長者、尊敬長者的意識。

此外,高齡者的社交活動有助於其維持與他人基本的連結互動,

然而謝美娥 (2012)研究發現,老人的社交活動尚侷限於家庭成員間 的電話聯繫與拜訪。如圖 2-3-1 所示,常見高齡長者的活動,例如等 待、尋物、看報、閒聊、下棋,或者索性靜靜的看著遠方,消磨一天 的時光。

圖 2-3-1、常見高齡長者的活動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2015)104 年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第 4 次聯繫會報

依衛生福利部 102 年度老人狀況調查,臺灣地區 65 歲以上老人 參與社會活動之情形普遍低於 55~64 歲者,有參加社會活動之比率為

50.4%,其中定期參加之活動中,以「宗教活動」及「志願活動」較 其他社會活動為高。與 98 年比較,有參加者減少 6 個百分點,定期 參與「志願活動」之比率呈現增加,而「養生保健團體活動」及「休 閒娛樂團體活動」呈現減少,由此 顯示,高齡者參與社會活動略有 不足。

另一方面,一般人以為高齡者應當是在家安享天年、含飴弄孫、

與世無爭、享清福…云云,卻暗含了對高齡者的貶抑,將其定位於貧 窮、有病且不快樂,以及低能量、依賴、被動、活動性低、對外界缺 乏興趣等負面形象上,高齡者在老化過程被當成逐漸和社會脫離、疏 遠,不再和其他成員積極互動的觀點,常迫使高齡者退出有影響力的 領域,進而減少與社會的聯繫。另一方面,高齡者為了維持人際關係,

或討周遭人的歡心,又不得不順從及「溫和」,以贏得他人的支持或 接納,久而久之也自覺無能,而社會也把高齡者的求助當作無能或精 力不濟的表現,更強化了高齡者的負面及消極形象。高齡者的迷思及 刻板化印象,亦可能影響其人際互動關係,導致對自我形象的負面觀 感,也降低其社會參與的意願。

以下節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5)「三代一條路」徵文作品

〈一座公園換三代幸福〉的內容:今年中秋連假,我下定決心要把外 婆帶出門,……唯一能讓她「動」之以情的地方,就剩下村後的公園 了。永康公園果然好,步道坡度緩緩上升,即使不用人攙,都能自己 走;沿路椅子排排是,累了就能馬上坐下來;長椅高度特別高;外婆 站起來毫不費力。一家六口坐在經國行館旁野餐,外婆和表弟聊得開 心,笑得燦爛耀眼。我拿起相機記錄這一刻,心裡好滿足好幸福,儘 管村拆了、腿傷了,光靠一座友善設施完善的公園,竟能讓外婆重拾 笑容、找回當年趴趴走的活力。一家三代,在種滿椰子樹的步道,走 出幸福一條路。

第二章 我國高齡者之特性及空間需求探討

綜上所述,推動公園、綠地、廣場等建置無障礙活動場所更顯其 重要性與迫切性,有助於增進高齡者及行動不便者的身心療癒,減少 醫療與社會成本支出,亦能切合民眾及相關社福團體之需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