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點矩陣全像技術

點矩陣全像技術的發明始於1980年間,由Frank S. Davis所提出,其影像的產生 是透過許多具有光柵的小點顯影於底片或是光阻上。而點矩陣全像機所產生的小點 是利用兩個雷射光干涉紀錄而產生,稱之為「光柵像素點」,透過改變相交雷射光 的角度和方位可以改變干涉圖形顏色與干涉光發出方向,也尌是說每個點實際上是 由不同間距及方向的干涉條紋所組成,與其光柵透鏡的原理類似,在單一光源及特 定的觀察角度下,利用干涉條紋的不同角度及間距將單色光繞射至不同方向而形成 彩虹般的光影效果,其成像方式如圖2-5,為本研究所使用華錦光電所設計之 Sparkle點矩陣全像儀器的成像原理示意圖。

11

圖 2-5 點矩陣全像片成像示意圖(以華錦光電所設計之 Sparkle 為例)

圖2-6為全像片光柵結構上光源實際繞射的情形和偏折角度α,可由入射光的波 長和光柵的間距作計算,如公式(2-1)[21]。在應用上透過點的大小、形狀和角度 的結合改變可應用於防偽科技上。一般來說,傳統的全像術無法製造真正的彩色效 果,而點矩陣全像具有可控制色彩的能力,也尌是對於每一光柵像素的間距可有效 控制,設計出在特定角度看到固定顏色的影像。

12

圖 2-6 全像片光柵結構入射光繞射示意圖

𝑑 ∙ 𝑠𝑖𝑛𝜃 = 𝑛𝜆 (2-1)

(d:光柵間距 α:偏折角度 n:整數 λ:入射光的波長)

點矩陣全像片的設計主要是藉由控制光柵間距(grating pitch)、光柵角度

(grating angle)及光柵點尺寸(spot size)來完成全像片的製作,光柵點的結構簡 圖如圖 2-7 所示。

圖 2-7 光柵點構造示意圖

其主要的功能分別為:

(一)光柵點間距(grating pitch)︰不同的光柵間距可以使相同條件入射的混 色光,將其各單色光成份繞射至不同方向,用以控制色彩的變化。

13

(二)光柵點角度(grating orientations):不同的光柵角度可以使相同方向的 入射光繞射至不同的方向,用以控制全像片觀看的角度。

(三)光柵點尺寸(spot size):為實際輸出的解析度,且能使光柵點繞射出 不同的亮度。

本研究所使用的 Sparkle 點矩陣全像機,在製作點矩陣全像片的過程主要由兩 個檔案所組成,一個檔案是用來控制全像片色彩表現的索引色(indexed color)圖 檔,在索引色檔的使用上是以紅(red)、綠(green)、藍(blue)、青(cyan)、

洋紅(magenta)、黃(yellow)六種純色來表現色彩(圖 2-8),原因是由於全像 片的是以彩虹呈色,但是為了跟印刷做整合,因此從 RGB 中取其相近色,才會以 才 RGBCMY 作為色彩表現的方式,而其中黑(black)代表原色光的繞射,不顯示 顏色,若是影像索引檔中含有白色則無法確定所打出的顏色,因為輸出裝置機會打 出隨機的顏色。另外一個檔案是可用來控制全像片觀察角度的灰階(grayscale)圖 檔,而在灰階檔案的設定上使用 0~255 之間,相當於人眼-90~90 度,因此灰階值 設定的越大尌表示實際輸出的全像片可觀看的角度也尌跟著越大,如圖 2-9 所示。

圖 2-8 數位點矩陣全像片設計色彩使用

光柵角度﹦(灰階值/255)*180-90 (單位:度)

14

圖 2-9 灰階與人眼觀測角度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