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995 年以前舊版三民主義科、公民科教材分析

第二章 公民領域教材「國家認同」內容分析

第一節 1995 年以前舊版三民主義科、公民科教材分析

1949 年國民黨政府撤退來臺,臺灣旋即進入威權統治時代,迄 1970 年代,臺 灣內外在局勢發生變化,以致威權體制漸漸鬆動;1980 年代國內掀起民主改革浪 潮,1987 年國民黨政府在內外壓力下,解除實施長達 38 年的戒嚴令,為臺灣後續 的民主化建設工程,揭開序幕。

本研究取材之「1995 年以前舊版三民主義、公民教材」係指:依據教育部 1983 年 7 月 20 日修正公布之「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社會學科中的三民主義科及公民 科;本課程標準自 1984 年 8 月開始施行至 1999 年 7 月,共 15(學)年。這是戒 嚴時期最後一次的課程修訂,其實施並跨越解嚴前後。

壹、三民主義科及公民科課程發展沿革

我國中小學正式訂頒課程標準1始於 1929 年,並於高中課程暫行標準設「黨義」

一科,講授三民主義。1932 年修訂公布「中學課程標準」(取消「暫行」字樣),

將高中「黨義」科目改為「公民」,並一直沿用至 1952 年。1952 年教育部局部修 正中學課程標準,「鑑於 1932 年公布之中學課程標準,將『黨義』一科改為公民,

並將『三民主義』的教材份量減少後,對於學生思想訓練似嫌不夠,而於反共抗 俄工作多有影響,為適應當前需要,決定將該科課程標準,予以恢復。經於 1953 年 11 月間,聘請三民主義教育專家盧紹稷先生起草『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課程標準』

草案,並召開審查委員會修正通過,於 1954 年 1 月公布實施。1952 年局部修訂之 中學課程標準,僅係『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等四科教材內容的改進,

對於教學科目及每週教學時數表,並無改變之處。但為適應需要,教育部於 1953 年 8 月起,在高級中學增加『三民主義』一科,列在第三學年教學,每週二小時。」

(教育部,1996:847),故高級中學自 1953 年後,社會學科包含「公民」與「三 民主義」二科。1955 年教育部再修訂中學教學科目及時數表,明訂「『公民』與『公

1 該課程標準稱為「中小學課程暫行標準」。

民訓練』合為一科,並移列第一、二學年教學。」(教育部,1996:848),自此以 後至 1999 年,課程標準雖迭有修訂,但在社會學科中,高一、高二修習「公民」

2,高三修習「三民主義」科,一直未有改變。

貳、課程標準

「教育宗旨必須符合建國理想和國家追求的目標。而課程則是實現教育目標 的具體內涵,同時課程尚需因應時代要求,社會需要,適時檢討修訂……」(教育 部,1983:827);1983 年修訂前的課程標準係 1971 年公布,1972 年正式實施,

屆修正當時已歷十餘載,「時勢推移,需求變遷,理應詳加修訂,而符實際」(教 育部,1983:827);於是教育部將修訂高中課程標準列入當年施政計畫積極辦理。

本次的修訂,其特點約有下列數端:五育並重、均衡發展,充分分化、有利 升學,編審教材、切合實際,發揚民族精神、健全公民道德,重視科教、彈性選 修,發展資訊、增列選科,輔導評量、相互為用(教育部,1983:835-839)。其中

「發揚民族精神、健全公民道德」一項,是「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依據,在〈高 級中學課程標準修訂經過〉(教育部,1983:837)一文中,有如下的說明:

民族精神及公民道德教育,旨在建立學生國家觀念、民族意識,及體認四 維八德,民主法治乃復國建國之精神武器,現行課程標準原極重視此種教 育,此次予以修訂,首即注意及此,尤重實踐。故在三民主義一科中,除 要求學生瞭解三民主義之時代意義及其與現代思潮之關係,以加深其對三 民主義之信仰,另使學生認識三民主義與國家政策和現行建設之關係,以 及三民主義何以能救中國的道理,俾使學生由認知到信仰,進而能身體力 行。在公民與道德一科中,指導學生探究現代道德與文化之梗概,進而求 其融通,以宏揚我國立國精神與優良文化,另培養學生應具現代公民應具 之素養、知能及價值觀念,作為實踐篤履,建設國家之張本……在歷史一

2 1972 年至 1984 年間非稱「公民」科,稱「公民與道德」科。

科中,指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之演進及各宗族間融合與相互依存之關係。

務期明瞭我國歷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變遷之趨向,尤重光榮偉大 之史實與文化成就,以啟迪復興民族之途徑與應有之努力。在地理一科中,

期使學生了解我整個國土及各地理區之地理特性,以激發其愛鄉、愛國、

復國和建國之精神……在軍訓一科中,不特重視學生軍事常識之灌輸,愛 國情操之激發,尤重國家觀念之加強與高尚品德之陶冶。至其他有關學科,

亦莫不依此鵠的,聯繫配合,相機實施。

而本課程標準的國家範圍界定,無論是在三民主義科、公民科、歷史科抑或 是地理科,甚至其他相關學科(如軍訓科),均是建立在當時憲法3架構下的中華民 國,即「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4。」

換言之,所謂「中華民國領土」仍然包含整個中國大陸,甚至蒙古;因此不論是 國家觀念的建立、民族意識的養成、民族精神的強化甚或是整個復國、建國的大 業,皆以全中國為思考範疇。「課程標準」政策方向如此清楚地揭櫫,落實至課程 總綱,乃至分科標準,自然進一步形成具體教材,以教育薪薪學子,令其認同大 中國意識5;而臺灣,是復國的復興基地,是中華民國的一部份。

一、 總綱目標

本「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總綱,開宗明義臚列高級中學課程之實施須達成下 列目標(教育部,1983:11):

一、 陶冶國家觀念、民族意識、養成修己善群、勤勞服務的習性。

3 1983 年臺灣尚未解除戒嚴,憲法未有增修條文,仍是施行 1946 年以全中國為範圍所制頒之「中 華民國憲法」及因應國共內戰而制訂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4 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

5 「臺灣長期以來欠缺臺灣主體性的教育內容,大中國思想籠罩的教育內涵,雖然目前已經有相當 的改善,可是原有的主流論述實際上正是青壯世代過去國民養成的要素。而縱使經過總統直選、

政黨輪替,不僅轉型正義的落實問題仍大有努力的空間,原本國民黨當局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及教 育體系建構的『文化霸權』,也未能解構,回歸臺灣主體,而嚴重影響現實面臺灣主體性的追求。

當臺灣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過去『大中國意識』宰制的教育內容,所產生的嚴重後遺症 也昭然若揭。」(薛化元,2007:71)

二、 加強語文閱讀、寫作、欣賞的興趣與能力。

世界文化史 2-4 2-4

人文地理 2-4 2-4

經濟地理 2-4 2-4

社會科學導論 2-4 2-4

心理學導論 2-4 2-4

理則學 2-4 2-4

法學概論 2-4 2-4

其他 2-4 2-4

資料來源:節錄自教育部(1983),《高級中學課程標準》,頁 15-16。

惟 1980 年代仍是大學聯考主宰的時代,雖然課程標準強調「高級中學,是大 學教育的預備教育,但非大學入學考試的預備教育」(教育部,1983:21),但在 當時升學主義掛帥、考試領導教學的年代裡,各高中仍都以大學聯考考科為開課 準則,故社會類的選修課程多半只開設「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人文地 理」、「經濟地理」等與聯考相關科目,其餘如「社會科學導論」等甚少開設。故 本研究以必修科目三民主義、公民為取材範圍,社會類選修學科均無論及。

參、三民主義科課程標準及教材分析

三民主義科於解除戒嚴以前可謂顯學,不僅是大學入學考試考科之一,更是 當時國內大小公職考試必考科目,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而執政當局用考試營 造的學科優勢,正好用來強化國民思想,並形塑中國一統的「國家概念」7

一、課程標準

三民主義課程以使學生對於三民主義有深入的認知和正確的信仰,並進而身 體力行為目標,為此要求:(教育部,1983:53)

7 1983 年的課程標準規定三民主義、公民等科教學用書由國立編譯館負責編輯,並無允許民間自 編教材,故教科書中的「國家概念」係全國一致,無其他不同論述。

壹、 了解三民主義的基本理論及其實行方法。

貳、 了解三民主義的時代意義及三民主義與現代世界思潮的關係。

參、 認識三民主義與復國、建國的關係。

肆、 認識三民主義救中國、共產主義禍中國的道理。

伍、 三民主義與國家政策及現行建設相結合。

依上列目標及要求,訂定教材大綱分列如下(教育部,1983:54-67): 1. 三民主義的基本概念

內容涵蓋三民主義的意義、思想淵源及其與國民革命的關係。

2. 三民主義與五大建設

內容論述心理建設、倫理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及經濟建設等意義及其 與三民主義的相互關係,並闡述以五大建設促進國家現代化。

3.民族主義

包含民族主義概說、恢復民族地位方法、民族危機與民族地位的恢復、民族 主義的基本主張及民族復興運動等。

4.民權主義

包含民權主義概說、民權主義基本主張、民權運動的演進、民權主義與西方 民主政治的比較及我們的政治建設等。

5.民生主義

包含民生主義概說、民生主義辦法、發展經濟的基本原則、民生問題的解決 及共產主義不能解決民生問題等。

6.三民主義的趨向與目標

本段落係三民主義教材總結,分別論述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與世 界潮流趨向的整合,並總結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及三民主義的近程、中程、遠程 目標。

在教學實施的方法上,關於陶養學生信仰主義、國家認同、增進反共復國意 識等,有以下數點值得注意(教育部:1983:67-68):

1.教科用書內教材次序之編排,應依照教材大綱,惟細目得依編者酌予變通,務期 學生對於三民主義有明晰、正確的認識,以奠立對三民主義信仰的基礎。

2.對於教材的各部分,應先說明其主要意義,並注意於實施情形,使學生聽講後能 與實際問題發生聯繫。

3.學校圖書館應多購置三民主義書籍,以供學生閱讀;並應由擔任三民主義一科的

3.學校圖書館應多購置三民主義書籍,以供學生閱讀;並應由擔任三民主義一科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