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齡者居家及社區導入智慧化設備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齡者居家及社區導入智慧化設備之研究"

Copied!
1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高齡者居家及社區導入智慧化設備之研究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委 託 研 究 報 告

中華民國 107 年 12 月

(2)
(3)

PG10702-0085

高齡者居家及社區導入智慧化設備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lligent Equipment to the Living

Space and Community of the Elderly

受 委 託 者 : 陳太農建築師事務所 研 究 主 持 人 : 陳太農 協 同 主 持 人 : 陳柏宗 研 究 助 理 : 謝定蒼、陳鈺婷、王雅婷 研 究 期 程 : 中華民國 107 年 1 月至 107 年 12 月 研 究 經 費 : 新臺幣 94 萬元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委 託 研 究 報 告

中華民國 107 年 12 月

(本報告內容及建議,純屬研究小組意見,不代表本機關意見)

(4)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4

第四節 研究預期貢獻及效益‧‧‧‧‧‧‧‧‧‧‧‧‧6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進度說明‧‧‧‧‧‧‧‧‧‧‧‧‧7

第二章 文獻回顧‧‧‧‧‧‧‧‧‧‧‧‧‧‧‧‧‧‧‧‧‧‧9

第一節 高齡者老化之行為模式差異與居住需求‧‧‧‧‧9

第二節 社區式照顧的發展‧‧‧‧‧‧‧‧‧‧‧‧‧‧15

第三節 智慧建築之定義與應用於高齡照顧之操作模式‧19

第四節 高齡者居住環境導入智慧化設備之要點與實例‧23

第五節 小結‧‧‧‧‧‧‧‧‧‧‧‧‧‧‧‧‧‧‧40

第三章 高齡者居家及社區導入智慧化設備之研究調查‧‧‧‧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43

第三節 問項設計與說明‧‧‧‧‧‧‧‧‧‧‧‧‧‧‧44

第四節 設備調查成果彙整‧‧‧‧‧‧‧‧‧‧‧‧‧‧48

第五節 訪談議題與討論‧‧‧‧‧‧‧‧‧‧‧‧‧‧64

(6)

第四章 智慧化設備應用於高齡居住環境之討論與策略‧‧‧71

第一節 推廣高齡者適用智慧化設備之困境與方案‧‧72

第二節 高齡智慧化設備之手冊撰寫架構與方向‧‧‧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3

第一節 結論‧‧‧‧‧‧‧‧‧‧‧‧‧‧‧‧‧‧‧93

第 二 節 建 議 ‧ ‧ ‧ ‧ ‧ ‧ ‧ ‧ ‧ ‧ ‧ ‧ ‧ ‧ ‧ ‧ ‧ 9 4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95

參考書目‧‧‧‧‧‧‧‧‧‧‧‧‧‧‧‧‧‧‧‧‧‧‧168

附錄一 評選審查意見與回應‧‧‧‧‧‧‧‧‧‧‧‧‧‧97

附錄二 期中報告審查意見與回應‧‧‧‧‧‧‧‧‧‧‧‧99

附錄三 期末報告審查意見與回應‧‧‧‧‧‧‧‧‧‧‧‧104

附錄四 第一次專家座談會議記錄‧‧‧‧‧‧‧‧‧‧‧‧107

附錄五 第二次專家座談會議記錄‧‧‧‧‧‧‧‧‧‧‧‧112

附錄六 第三次專家座談會議記錄‧‧‧‧‧‧‧‧‧‧‧‧115

附錄七 高齡者居家及社區導入智慧化設備手冊規劃草案‧‧123

(7)

表次

表 1-1 研究進度表 ... 8

表 2-1 高齡者老化狀態與居住環境需求-1 ... 12

表 2-2 高齡者老化狀態與居住環境需求-2 ... 13

表 2-3 老人的身心功能狀況 ... 14

表 2-4 各國對於智慧建築之定義 ... 17

表 2-5 受恩照護+系統構成 ... 29

表 2-6 受恩智慧照護服務機構服務內容 ... 30

表 3-1 目標調查對象一覽表 ... 43 

表 3-2 智慧建築標章及臺北市公共住宅智慧社區實施計畫比對表 . 46 

表 3-3 高齡者身心狀態與智慧技術需求之對照表 ... 47 

表 3-4 訪談問項導引及內容 ... 47 

表 3-5 智慧住宅與智慧社區指標說明 ... 48 

表 3-6 智慧化環境適合不同使用主題分類表 ... 66 

表 3-7 專家座談會與會專業人員一覽表 ... 71 

表 4-1 受恩居家科技照顧整合解決方案 ... 73 

表 4-2 老人生命週期對應智慧設備重要性 ... 87 

表 4-3 高齡者居家及社區導入智慧化設備解說手冊章節說明 ... 88 

表 4-4 智慧化設備分類性質說明 ... 89 

(8)

表 4-5 智慧化設備與使用者分層說明 ... 89 

表 4-6 智慧化設備解說表格範例 ... 90 

表 4-7 Q&A 設定情境對策內容範例 ... 92 

(9)

圖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7 

圖 2-1 老人與老化 ... 9 

圖 2-2 高齡者老化現象 ... 11 

圖 2-3 建築智慧化設計規範架構 ... 18 

圖 2-4 智慧住宅建構要點 ... 18 

圖 2-5 智慧生活應用於高齡者在宅安養發展趨勢架構 ... 22 

圖 2-6 智慧生活應用於高齡者「在宅安養」操作架構 ... 22 

圖 2-7 指紋辨識系統 ... 24 

圖 2-8 廚房中央自動控制系統 ... 24 

圖 2-9 主臥室中央遙控系統 ... 24 

圖 2-10 LCD 監控系統 ... 24 

圖 2-11 柏之葉發展現況-1 ... 26 

圖 2-12 柏之葉發展現況-2 ... 26 

圖 2-13 受恩智慧系統概念圖 ... 29 

圖 2-14 智能照護床墊(活動感知地墊)系統架構 ... 32 

圖 2-15 卧床照護系統介面 ... 32 

圖 2-16 zigbee 系統畫面 ... 36 

圖 2-17 行動護理車(Baby Bot)及營運管理平台系統首頁 ... 37 

(10)

圖 2-18 服務連結器(SCD) ... 37 

圖 2-19 安全出入辨識與偵測救援軟體系統架構 ... 38 

圖 3-1 臺北市公共住宅智慧社區實施計畫規劃架構 ... 45

圖 3-2 無線傳輸示意圖 ... 49

圖 3-3 影像快取寶應用 ... 50

圖 3-4 消防與門禁系統整合 ... 50

圖 3-5 環境控制系統示意 ... 51

圖 3-6 智慧觸控板 ... 52

圖 3-7 智慧燈橋接器 ... 52

圖 3-8 數位電話連接 ... 53

圖 3-9 微基地台 ... 53

圖 3-10 住戶智慧能源管理系統 ... 54

圖 3-11 固定式照度計 ... 55

圖 3-12 溫濕度感測器 ... 55

圖 3-13 物業設施管理統整合服務系架構圖 ... 57

圖 3-14 物業管理人性化資訊互動服務現況 ... 57

圖 3-15 全方位整合之物業設施管理統架構圖 ... 59

圖 3-16 無線救援設備 ... 59

圖 3-17 智慧辦公室管理統架構圖 ... 61

(11)

圖 3-18 智慧圖書館管理統架構圖 ... 62

圖 3-19 智慧托育管理統架構圖 ... 63

圖 3-20 智慧商業零售管理統架構圖 ... 63

圖 3-21 生命連線 ... 65

圖 3-22 智慧佛珠 ... 65

圖 3-23 Google Home ... 65

圖 3-24 Zenbo 機器人 ... 65

圖 3-25 高齡者三階段對應之需求與設計考量 ... 66

圖 3-26 AEMS 地域能源管理系統 ... 67

圖 3-27 能源管理中心 ... 68

圖 3-28 鋰電池蓄電系統 ... 68

圖 4-1 智慧住宅北部展示區 ... 75

圖 4-2 智慧住宅中部展示區 ... 75

圖 4-3 智慧住宅南部展示區 ... 75

圖 4-4 智慧住宅展示區廠商名單 ... 77

圖 4-5 智慧住宅展示區設備索引 ... 77

圖 4-6 輔具產品搜尋頁面 ... 77

圖 4-7 智慧手環 ... 79

圖 4-8 bTAG 藍芽定位守護石 ... 79

(12)

圖 4-9 AiQ Smart Clothing ... 79

圖 4-10 活動感知地墊 ... 80

圖 4-11 壓力感測地墊 ... 80

圖 4-12 智能電源模組 ... 81

圖 4-13 電源模組連接情境模式 ... 81

圖 4-14 MyWatch 健康管家藍牙智慧手環 ... 82

圖 4-15 智慧佛珠 ... 82

圖 4-16 無線無緣智能聲控管家 ... 82

圖 4-17 聲控管家連接情境模式 ... 82

圖 4-18 操作老搖滾客製化體感電玩 ... 83

圖 4-19 Zenbo 智慧機器人互動 ... 83

(13)

摘 要

關鍵詞:高齡、社區式照顧、建築智慧化 一、 研究源起 隨著社會型態的快速轉變,高齡者的生理、心理及人際關係均面臨前所未 有的衝擊及挑戰,高齡化、少子化、單身化以及小家庭結構之影響,無論是居 家或是機構皆逐漸出現照顧人力吃緊的窘境,使用傳統人力之照顧方式將無法 負荷逐漸擴張的高齡人口,如何改善目前普遍產生的照顧困境並能夠同時確保 老人於原有居住環境的品質,將為值得深究的課題;近年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極 力推動智慧化環境科技之發展,已辦理有關創新網路服務、雲端科技、物聯網 等整合智慧科技於建築之相關研究計畫,為建立高齡者於居住環境、社區以至 機構中能夠獲得妥適照顧之安全智慧科技環境,以達到減輕照顧者負擔、節省 照顧人力以及掌握救援時機之成效,導引智慧建築科技於高齡居住環境中實則 刻不容緩。 二、 研究方法及過程 智慧化設備應用於高齡居住環境可於社區生活環境中建立提供照顧的互聯 智慧網絡,串連受照顧者、提供照顧者、醫療人員以及社區單位建立資源互通 的資訊整合平台(ICO),並以社區為範圍,導入資源共享、智慧節能與防災之 概念,進而達到智慧居住空間與永續環境共存之目標,於此供應鏈上由前端的 政策制定者,進而至研究開發人員、建築規劃單位、社區開發業者、以至於下 端的智慧供應商以及受照顧者的實際案例,其不同層級之看法皆為推動智慧建 築應用之重要建議,因此本研究採用 1.文獻回顧法:蒐集國內外相關智慧環境 科技應用於高齡居住環境之案例,以及台灣實際應用智慧科技於高齡居住環境 之供應商相關資料,了解目前智慧建築應用於高齡者居家及社區之實際操作方 式、配套措施及困境,並整合實際應用之案例資料,作為訪談調查之問項基 礎。2.深度訪談法:為了解智慧科技應用於居家及社區時整體規劃之願景、內 涵及困境,需針對產、官、學三方面不同單位代表進行訪談並彙整其看法與

(14)

議,其中包括大型社區開發業者、智慧建築設備供應廠商、智慧建築應用於高 齡照顧之實際案例、官方單位、相關研究單位以及台灣北中南東四區建築公會 理事長與規劃設計師等,共計訪談 35 人,並彙整其訪談成果,於專家座談會中 進行第二階段的討論。3.焦點團體法:對於前述訪談調查與討論分析結果,進 一步進行焦點座談,檢視既有研究成果,研擬我國推行智慧化居家及社區式照 護策略方向以及社區整體智慧環境永續規劃之未來願景、設計內涵及困境解決 方案,進而提出智慧設備導入高齡者居家生活之友善環境操作手冊,並對於智 慧環境科技應用於社區及居家空間之規劃設計上所需重視要點與發展趨勢提出 看法與建議。 三、調查內容 本研究初步以智慧產業供應鏈中產官學三部分人員進行訪談,請益相關實 務經驗之看法及建議,針對其規劃願景、困境、解套方式以及智慧創新等議 題,導引問項如下表所述,再以高齡者於「健康、障礙、臥床」三階段之生理 狀態中所需求之智慧化設備為討論主軸,以智慧化建築目標「安全、健康、便 利、舒適、節能」進行分類檢討,研擬高齡者居家及社區導入智慧化設備整體 規劃之方案及手冊。 項次 訪談主題 內容 1 規劃願景 智慧建築或設施設備應在高齡者的居家與社區中扮演什麼樣的角 色?在未來將能夠朝向什麼目標發展? 2 經營意涵 經營中認為高齡居住環境智慧化主要提供的服務/研究/規劃為 何?操作內容為智慧住宅/智慧社區 12 項指標中的哪些範圍?主 要的經營理念為何? 3 智慧創新 智慧設施設備應用於高齡居住未來的發展如何? 4 執行困境 是否在推動或執行相關業務上曾遭遇困境或爭議?其原因為何? 5 困境處理 當產生上述困境時該如何進行配套措施?未來若要避免困境產生 應事先做何種準備? 6 政策建議 針對目前政策發展或法規提出修改建議是否有助於解決上述困境 或避免困境的產生?如果有,該如何進行? 7 手冊編定 適用於高齡者的居家及社區智慧化設施設備編定參考手冊需注重 的要點為何?

(15)

四、初步研究發現 建立高齡者於居家與社區中安全的生活品質、安心的在地終老、以及安定 的心靈寄託,減少提供照顧者的負擔,導入智慧化設備並帶領老年人走向社 區,將為支持老年人在地老化且擁有自立行為的重點與目標。本研究經訪談調 查及設備資料蒐集後對於智慧化設施設備的居家及社區環境問題進行彙整,將 現況困境與解決方案於專家座談會中進行討論,歸納目前推廣智慧化設備於高 齡居家與社區之困難點,並逐步提出解決方案,主要分為經濟、資訊、使用者 與社區四個面向,其結論歸納如下: 1. 經濟層面推廣方案 (1) 以先期免費體驗,引導使用者了解智慧化設備之優勢與特性。 (2) 提出智慧設備配套組合方案供使用者選擇。 (3) 政府配合長照 2.0 方案,提供設備的補助或租用。 (4) 由保險單位購入智慧照顧設備,提供高齡受保者使用。 (5) 建立各廠牌智慧化設備之合併系統平台。 2. 資訊層面推廣方案 (1) 健康配合長照 2.0 ABC 級的社區整體照顧模式,以各鄉鎮中各級照顧 空間形塑示範場域。 (2) 建構以使用需求為篩選方式之智慧化廠商搜尋引擎。 3. 使用者層面推廣方案 (1) 針對不同生、心理狀態之高齡者選用不同類型穿戴式裝備。 (2) 提供多種操作選擇,減少變動,避免影響原生活習慣。 (3) 增加智慧化設備應用於高齡者生活習慣的附加價值。 (4) 降低操作困難度與使用複雜度,減少學習操作時間。 (5) 提供代間互動的機會,增加高齡者與年輕人交流的可能性。

(16)

4. 社區層面推廣方案 (1) 針對智慧化設備導入社區環境之裝設限制與標準編列規範。 (2) 進行智慧化社區災變應對措施的操作模式相關研究。 (3) 利用試辦示範點提供可供參考之實際案例。 五、建議 1. 於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網站提供智慧化設施設備 廠商整合平台: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協辦機關: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 2. 辦理社會住宅應用智慧化管理之研究: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協辦機關:營建署

(17)

Abstract

Keywords: aging, community care, intelligent building I. Origin

With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patterns, th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the elderly are unprecedentedly impacted and challenged. The impact of aging, sub-replacement fertility, being single and nuclear family structure gradually leads to the manpower deficit of caregivers at home or in institutions. Taking care of the elderly with the traditional manpower care method will not be able to deal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Thus, how to improve the current prevailing care dilemma and ensure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elderly is the same as their original one is the topic worth studying. In recent years, the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has made every endeavo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t has also started the related research projects that integrate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into architecture, including innovative network services, cloud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to buil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environment for the elderly to receive proper care in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so as to reduce the burden on caregivers, save the manpower for care and control the rescue time. It is imperative to introduce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elderly.

II.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sses

Apply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elderly establishes an interconnected and intelligent network of care in the community living environment. The application connects caregivers and provides caregivers, medical personnel and community units an ICO for resource sharing. The scope of the platform covers communities and the concept of resource sharing, smart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18)

disaster prevention is introduced to the platform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existence of intelligent living space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Points of view from different levels, including the front-end policy maker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ersonnel, architectural planning units, community developers and further to intelligent suppliers and the actual cases of caregivers, make important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oting intelligent building applications. Therefore, the study adopts 1)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the study collects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 of relevant intelligent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domestically and globally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elderly, and information about suppliers of the actual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s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elderly. The study also figures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methods, supporting measures and dilemma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s adopted at home and in communities for the elderly and the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case data are integrated to be the basis for the interview survey. 2)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vision, content and predicaments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pplied to home and commun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interview representatives from industries, governments and academia and organize the opin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m. The representatives include large-scale community developers, intelligent building equipment suppliers, actual cases of applying intelligent buildings to the care for the elderly, official units, relevant research units, chairmen of the Construction Association of North, Central, South, and East District and directors and planners in Taiwan. A total of 35 representatives are interviewed.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s are collected and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expert forum in the second phase. 3) focus group method: the focus group interview is further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above-mentioned interview survey,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to review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en, the intelligent home and community-based care strategies in Taiwan, future vision, design concept for sustainable planning of the

(19)

community's overall intelligent environment and solutions for current predicaments will be drafted. Furthermore, friendly environment handbook for introduc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into the life of the will also be proposed.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key poin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requir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environment technology in communities and home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hase as well.

III. Contents of Survey

This study starts the interview with representatives of industries, governments and academia in the intelligent industry supply chain and discusses the relevant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asks for their suggestions. The questions asked in the interviews are listed below, focusing on the issues such as planning vision, predicaments, solutions and intelligent innovation. The intelligent equipment required by the elderly in their “healthy, disabled, and bedridden” state is the focus of the discussion. In addition, "safe, healthy, convenient, comfortable and energy-saving" are the goals for intelligent buildings, so the project and handbook for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introduc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to the living space and communities for the elderly are drafted on the basis of the goals mentioned above.

Item Interview Topic

Content

1 Planning vision

What role should intelligent buildings or facilities play in the living space and communities of the elderly? What goals will be achieved in the future?

2 Business concept

What are the services/research/plans that are mainly provided by the intelligent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elderly? What are the scopes of the 12 indicators of the intelligent house/intelligent community? What is the main business philosophy?

(20)

3 Intelligent innovation

What is the direction of intelligent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for the living space for the elderly in the future?

4 Executive predicaments

Have you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or controversies in promoting or implementing related businesses? What are the reasons?

5 Solutions

How to carry out supporting measures when the above difficulties occur? What preparations should be made in advance if we want to avoid difficulties in the future?

6 Policy suggestions

Does the proposed change to current policy developments or regulations help resolve the above predicaments or avoid difficulties? If so, how to proceed?

7 Handbook compilation

What are the key points to be considered when in organizing the handbook for intelligent facilities for the living space and communities of the elderly?

IV. Research Findings

Establishing a safe life quality for the elderly in their living space and communities, aging in place, stable spiritual sustenance, reducing the burden of caregivers, introduc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and leading the elderly to embrace the community are the key points and goals that support the elderly to age in place and be self-reliant. After interviews and equipment data collection, the study organizes the living space and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intelligent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edicaments and solutions in the expert forum. Finally,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in promot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in the living space and communities for the elderly are summarized and the solutions for the difficulties are provided step by step. They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aspects: economy, information, users and community.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Promotion Plan from Economic Aspect

(1) Let users experience the intelligent equipment for free in the early stage and guide them to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features of it

(21)

choose

(3) The government cooperates with the long-term care 2.0 policy and provides equipment subsidies or leases.

(4) The insurance unit purchases intelligent care equipment and provide it to senior policy holders.

(5) Establish a combined system platform for each brand of intelligent equipment.

2. Promotion Plan from Information Aspect

(1) Cooperate with the health long-term care 2.0 ABC-level community overall care model to build the pilot sites at care spaces at all levels in each

township

(2) Construct an intelligent supplier search engine that screens with different demands

3. Promotion Plan from User Aspect

(1) Select different types of wearable equipment for the elderly people with different life and mental states

(2) Provide a variety of operational options to reduce changes and avoid affecting the original living habits

(3) Increase the added value of intelligent equipment applied to the living habits of the elderly

(4) Reduce operational difficulty and complexity and reduce the learning time (5)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s to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elderly communicate with young people 4. Promotion Plan from Community Aspect

(1) Establish installation restrictions and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lligent equipment into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22)

(2)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ode of intelligent community disaster response measures

(3) Use the pilot sites to provide actual cases for reference V. Recommendations

1. Refer to the search method of “Resource Portal of Assistive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and provide a supplier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platform on the “Intelligent Living Space Exhibition Center” website of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Feasible immediately recommendations

Organizer: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ROC (Taiwan)

Co-organizer:Taiwan Architecture & Building Center

2. The research regarding th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of social residential applications can be conducted:Feasible immediately recommendations Organizer: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ROC (Taiwan)

Co-organizer: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Agency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ROC (Taiwan)

(23)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壹、研究緣起

面對高齡社會的到來,如何使老人獲得在地的支持與照顧,以協助在地老 化的實踐,已是各國所積極努力面對的課題。在我國 101 年所公布之社會福利 政策綱領亦明定支持老人以在家庭與社區中受到照顧與保護為優先原則,並且 必需考量高齡者的最佳利益下提供補充性措施,以符合老人個別化的需求與人 性化的要求;近年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極力推動智慧化環境科技之發展,為建立 高齡者於居住環境、社區以至機構中能夠獲得妥適照顧之安全智慧科技環境, 達到減輕照顧者負擔、節省照顧人力以及掌握救援時機之成效,導引智慧建築 科技於高齡居住環境中實則刻不容緩。 目前台灣已針對智慧建築提出評估手冊與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 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等八項指標,因應 高齡者生活環境與身心狀態三種時期(健康期、障礙期、臥床期)的變化,所 需要考量之智慧建築設備也有所不同,除了以智慧建築建立高齡友善的居住空 間以外,面對資源短缺以及災害的防範,永續、節能、共生等議題,智慧社區 環境的規劃也需逐漸朝此邁進;本研究第一階段將蒐集國內外智慧建築應用於 高齡照顧之實例,了解智慧環境科技服務之可行性與廣泛度,第二階段將探訪 智慧建築應用規劃之產、官、學相關業者、單位以及實際應用之案例,了解智 慧環境科技導入高齡者居家及社區環境中需要考量之籌備願景、設計內涵與方 法、以及困境與解決辦法等設計設計要點,並於第三階段招開專家座談會議, 邀請跨領域之委員進行討論,將針對訪談結果進行討論與方案提出,研擬智慧 化設備導入高齡者居家及社區之手冊。

(24)

依據彙整訪談之成果,將能夠了解智慧環境科技服務應用於不同生命週期 老人於各種居住空間中能夠介入之需求與可能性,並提出目前智慧環境科技應 用於高齡居住環境中之技術缺口,藉由跨領域之專家座談會議之結論,則能夠 初步提出智慧環境科技與長期照顧服務法之銜接介面,提供規劃、設計、開發 業者做為操作範本,亦可提供高齡智會居家生活及社區照護環境友善評估之參 考,促成智慧建築於老人生活場域之全面落實,提供更為友善之居住環境,未 來將亦可逐步推動智慧環境科技應用於高齡居住環境之認證制度,預期能成為 推動智慧建築進入長期照顧體系及一般民眾居家環境之契機,不僅有助於使老 人獲得安全穩定的生活與互助的社會網絡,更能夠使老人提升基本生活品質, 促進老人在地成功老化的生活實踐。

貳、研究背景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民國 99 年呼應世界衛生組織倡議之「活躍老化」 及「高齡友善城市」概念,以「敬老、親老、無礙、暢行、安居、連通、康 健、不老」等八大面向為基礎,帶領各縣市推動全國高齡友善城市計畫,鼓勵 各縣市積極參與,排除環境中不利長者生活之各項軟、硬體障礙,營造兼容、 無礙之生活環境。高齡者老化具有程度上之個別差異,「一級老化」之健康老人 約占 75%,「二級老化」之障礙老人約占 20%,「三級老化」之臥床老人約占 5%,隨著年紀之增加,身心狀況也逐漸變化。不同身心狀況之老人,各有不同 之生活能力,需要不同之居住及社區活動型態。 面對高齡社會的到來,如何使老人獲得在地的支持與照顧,以協助在地老 化的實踐,已是各國所積極努力面對的課題。在我國 101 年所公布之社會福利 政策綱領亦明定支持老人以在家庭與社區中受到照顧與保護為優先原則,並且 必需考量高齡者的最佳利益下提供補充性措施,以符合老人個別化的需求與人 性化的要求,主要基於活躍老化的觀點,認為老人即使在面對自我不斷老化的 過程中,從健康到失能或失智到臨終等階段,均要能在(1)生理與機能上獲得健

(25)

康,(2)在認知上獲得維持,(3)在情感上獲得幸福,(4)在心靈上獲得滿足,更 要能(5)持續獲得良好的社會互動,且符合老人當下所能負荷的能力與需求,方 能協助老人獲得成功老化的契機。因此,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是使老人個體 無論是在健康期、障礙期或臥床期均能獲得多樣滿足生活需求與進行各項日常 活動的基本要件,而友善的社區環境的形塑與照顧服務的輸送,則是鼓勵老人 積極參與及經營自我生活的必要條件。 然而隨著社會型態的快速轉變,高齡者的生理、心理及人際關係均面臨前 所未有的衝擊及挑戰,高齡化、少子化、單身化以及小家庭結構之影響,無論 是居家或是機構皆逐漸出現照顧人力吃緊的窘境,使用傳統人力之照顧方式將 無法負荷逐漸擴張的高齡人口,如何改善目前普遍產生的照顧困境並能夠同時 確保老人於原有居住環境的品質,將為值得深究的課題;近年內政部建築研究 所極力推動智慧化環境科技之發展,已辦理有關創新網路服務、雲端科技、物 聯網等整合智慧科技於建築之相關研究計畫,為建立高齡者於居住環境、社區 以至機構中能夠獲得妥適照顧之安全智慧科技環境,以達到減輕照顧者負擔、 節省照顧人力以及掌握救援時機之成效,導引智慧建築科技於高齡居住環境中 實則刻不容緩。 透過都市及住宅更新設計具可變性、多適性及參與性之智慧型可永續居住 的住宅生活環境,可滿足高齡者之居住需求,讓高齡者可以在家庭內外自由進 出,選擇自己喜歡之生活模式。智慧科技整合應用於老人住宅之實踐,應整合 高齡社會、智慧住宅、開放建築三個構面,方能產生一個「保障老人身體之健 康與安全」、「促進老人家庭維繫」並「提昇老人心靈成長」之「聰慧老人住 宅」。

(2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 蒐集國內外智慧建築之技術發展與相關案例,並依照高齡者老化程度及身 心狀況之特殊性,研擬適用於居住環境之智慧設備應用,進而分析高齡者 使用行為及居家生活之友善環境需求項目。 2. 以社區範圍之整體發展為主軸,進行智慧居住環境整體規劃構想之調查, 主要針對社區開發業者、智慧建築系統平台供應商、規劃設計工作者、研 究單位及行政機關,以產、官、學界之多重角度了解智慧建築應用於居住 環境服務之可行性與廣泛度,進而探討應用於高齡居住環境之技術及方 案。 3. 邀請跨領域及相關專業領域之產、官、學界專家召開座談會,以訪談成果 為討論主題,探討智慧科技設備應用於高齡居住環境之願景、內涵及困 境,並研擬高齡者居家及社區導入智慧化設備整體規劃之方案及手冊。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

本研究計畫可藉由產、官、學界不同角度的訪談成果,了解智慧環境科技 導入高齡者居家及社區環境中需要考量之籌備願景、設計內涵與方法、以及困 境與解決辦法等設計設計要點,除了建立社區與居家間智慧環境科技串聯照顧 網絡的可能性,助於老人自主性生活的延續、照顧服務能夠有效且持續性的協 助,使老人於照顧人力不足的狀態下,還是能夠持續在原有熟悉的家中與社區 環境中生活,促進老人獨立生活的能力,並獲得成功老化的生活契機,更重要 的是以低資源消耗的前提,營造環境共生、健康長壽與新產業創造的核心概 念,以社區為整體規劃使其達到智慧化、節能及防災等效能;於跨領域之專家 座談會議中,將針對上述議題進行討論與方案提出,研擬智慧化設備導入高齡 者居家及社區之手冊,提供規劃、設計、開發業者做為操作範本,亦可提供高 齡智會居家生活及社區照護環境友善評估之參考,促成智慧建築於老人生活場

(27)

域之全面落實,提供更為友善之居住環境,其研究重要性可依下列四項所述: 1. 對政府單位而言 (1) 建立智慧環境科技導入高齡居住環境之要素檢核與推動機制。 (2) 提出智慧環境科技應用於節能、防災、永續之規劃方案。 (3) 於社區與居家環境中協助推動智慧環境科技的普及化。 (4) 提升台灣整體高齡照顧產業水平與價值。 (5) 減輕高齡化社會所可能造成的社會成本負擔 2. 對規劃、設計、開發業者而言 (1) 提供智慧環境科技導入社區與高齡居住環境之契機,增加工作機會。 (2) 獲得高齡者對於智慧環境科技之需求項目,提供規劃設計之建議。 (3) 增加對於智慧環境科技應用之專業知識,創造競爭優勢。 (4) 提升提高建築設計品質,創造商譽與商機。 3. 對照顧服務者而言 (1) 降低照顧服務人力資源的損耗。 (2) 使用個案健康管理方式提供全面化的照顧服務。 (3) 即時監測受照顧者的生理需求與狀態,減少憾事發生。 4. 對高齡者而言 (1) 獲得支持獨立自主生活的居住環境。 (2) 於居家中便能夠獲得妥善照顧,完成在地老化的理想。 (3) 建立易於社交與娛樂的平台,能夠與親友進行良好互動。 (4) 達到安全、安心、健康的居住品質,增加溝通、學習及服務等機會。

(28)

第四節 研究預期貢獻及效益

1. 對於建築發展方面 (1) 近期貢獻:建立台灣現有智慧環境科技應用於高齡居家及社區之資料 庫,提供相關產業參考。 (2) 中期貢獻:協助智慧環境科技環境的建構,使智慧建築的規劃能夠以 專業且系統化的方式,逐步成為高齡相關產業必備空間。 (3) 長期貢獻:以智慧環境科技服務老人居住環境案例的普及,成為高齡 建築友善環境發展的指標。 2. 對於社會發展方面 (1) 近期貢獻:增加民眾對於智慧環境科技應用於高齡居住環境的理解 性,引導專業觀念的社會導入。 (2) 中期貢獻:推動智慧環境科技的全面落實,建立高齡者成功老化的契 機。 (3) 長期貢獻:提升我國高齡照顧環境服務鍊之整體水平,提供高齡者更 為友善的生活環境。 3. 對於推廣應用計畫方面 (1) 近期貢獻:將案例資料庫整理為設計手冊,推廣至各級高齡服務單 位、醫療機構及建築設計等相關單位,促進智慧環境科技之泛用性與 多元性。 (2) 中期貢獻:提出智慧高齡社區導入智慧化科技之規劃要點,輔助社區 開發業者建立智慧化永續發展型態,創造共生環境。 (3) 長期貢獻:強化培育智慧環境科技應用於高齡居住環境專業設計規劃 團隊,建立照顧產業、建築設計、智慧環境科技供應商等跨領域合作 機制,創造永續經營之合作契機。

(29)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進度說明

研究流程以圖 1-1 進行說明,於期中審查前將進行至第二階段,完成訪談 問項並進入資料蒐集與訪談實測階段,研究期程為第 6 個月,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研究流程圖 研究動機、目的 國內外案例 智慧建築與社區 高齡生活型態 文獻回顧 訪談問項設計 信效度審核 訪談調查 彙整調查成果 期中審查 專家會議討論 研究分析與成果 結論與建議 期末審查 研究主題確立 第一階段: 研究架構 與方法確立 第二階段: 訪談調查 第三階段: 專家座談 資料分析 與討論 檢討與建議 期末審查 期中審查

(30)

表 1-1 研究進度表 月次 工作項目 第 1 個 月 第 2 個 月 第 3 個 月 第 4 個 月 第 5 個 月 第 6 個 月 第 7 個 月 第 8 個 月 第 9 個 月 第 10 個 月 第 11 個 月 第 12 個 月 1. 文獻回顧. 2. 訪談設計 3. 問項修正 4. 調查訪談 5. 期中報告 ● 6. 招開專家 座談會議 7. 結論分析 與歸納 8. 期末報告 ● 9. 成果修正 報告 ● 預 定 進 度 ( 累 積 數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95 ﹪ 100 ﹪

(3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高齡者老化之行為模式差異與居住需求

根據老人住宅整體規劃(陳政雄,2006)內對於高齡者老化的狀態加以描 述,將老化之好壞高低或令人滿意的程度分為三級,「一級老化」(primary aging)的老人約占 75%,身體狀況健康,生活自在,歸類為「健康老人」;「二 級老化」(secondary aging)的老人約占 20%,行為能力產生障礙,需要協助幫 忙,歸類為「障礙老人」;「三級老化」(tertiary aging)的老人約占 5%,這些 老人不能自主自立,歸類為「臥床老人」(the bed-bound aged)(圖 2-1)。

圖 2-1 老人與老化 (資料來源:陳政雄,2006,老人住宅整體規劃理念,台灣老年醫學雜誌,1(3)) 根據陳政雄對於高齡者老化的狀態分類深入說明,一級老化也稱為「常態 老化」(normative aging),為無法避免的正常生理老化現象,老年人因自然的 生理衰退或加上輕度病況而逐漸產生可以察覺的改變,例如頭髮變白、皮膚斑 點、視力衰退、聽力減退、細胞內 DNA 修補能力減退、免疫力降低、對溫度反 應較慢、身體適應力減低等。這些現象,從細胞、組織、器官,在每個人的身 體逐漸出現;二級老化是由於疾病、不良習慣、不常活動或運動等習性交互影 響累積的結果,使得健康、心智(如認知)、社會功能逐漸衰退的現象,年紀越 增加而累積愈多不良習慣,二級老化的現象也愈明顯,也常被認為是從一級老

(32)

化的累積或延續;三級老化一般是指生命最後階段的快速衰退現象,在健康、 心智(如認知)、社會功能各方面都會有顯著的變化。若依照老年人的移動程度 與巴氏量表評分作分類依據,則可分為健康期、障礙期、臥床期三階段,健康 期的老年人雖然體能狀況逐漸衰退,但可以生活自理、行動自如,障礙期的老 年人開始容易跌倒,需要依靠輔具行走或輔助生活,開始需要考慮照顧人力的 協助,臥床期則為完全失去行為能力,必須於床上接受照顧與醫療服務,如表 2-3 所示。隨著生理機能與個體差異性的不同,每位高齡者的老化程度與狀態 也不盡相同,以史長弘針對高齡者之老化現象之描述,普遍可能產生的變化包 括身體機能、生理機能、感覺機能、心理特性以及生活構造等五種類型(圖 2-2),而各生理系統產生之衰退,亦使得老年人無法於生活中感知各種危險因 子,需要藉由居住環境中的設施設備與設計手法提供適合高齡者生活的空間 (表 2-1、2-2),高齡者希望於其居住的場域中得到安全的守護,除了照顧人 力的提供,如何以更為完善的設施設備提供照顧服務將為最為重要的議題。 1960 年代北歐國家提出「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的長期照護目 標,認為長期照護的提供應盡可能的幫助功能障礙者留住其熟悉的家中或社 區,過獨立自主的生活,進而盡量減少機構式服務以降低其使用率,並開始有 「去機構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回歸社區的看法,鼓勵機構照顧轉 而趨向社區化與小型化,增加居家式服務的供應。由於不同身心狀況的老人, 生活能力、依賴程度及生活需求也不盡相同,需有不同的居住安排與居住形態 以及不同的照顧模式與服務內容。基於「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理念, 我們鼓勵老人儘量能留在社區,尤其是熟悉的社區內生活,對於身心狀況良好 屬健康期的老人,或體能衰退生活起居需要輔具已邁入障礙期的老人,只要生 活可以自理就安排居住「服務住宅」,若不能自理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則安排住 進「照顧住宅」,老人住宅不論其為服務住宅或照顧住宅,其特徵必須是整體性 的「無障礙化」,必須是能考量老人的身心狀況、生活特性、軟體服務機能,如 提供保護性照顧、清潔維護、餐飲服務及其他支持性服務等。

(33)

圖 2-2 高齡者老化現象 (資料來源:史長弘,2008,智慧生活產業發展趨勢之研究-以高齡者「在宅安養」為例) 身體機能變化 身體尺寸變小 身體運動能力下降 骨骼變弱、關節失去彈性 生理機能變化 排泄機能降低、頻尿現象 中樞神經衰弱、睡眠期短 生理機能綜合性下降 感覺機能變化 溫熱感覺衰退 視覺衰退 聽覺衰退 嗅覺衰退 觸覺衰退 平衡感降低 心理特性變化 情感控制力降低 思考靈活性變差 對過去的留戀增強 新事物適應時間增長 只對自己切身的事有興趣 生活構造變化 空閒及滯留室內時間增長 與過去的關聯性變的重要 不容易擴大鄰近交流 高齡 者 老 化 現 象

(34)

表 2-1 高齡者老化狀態與居住環境需求-1 生理能力 老化徵兆與障礙 老化原因 居住環境設計注意事項 感覺系統 視力 1. 視域縮小 2. 難分辨顏色 3. 適應明暗時間變 長 4. 遠近無法判斷 5. 畏懼炫光 1. 視覺系統老化 2. 水晶體變黃、 混濁 3. 控制水晶體肌 肉衰退 4. 瞳孔光調節量 降低 1. 室內光線充足、均勻 2. 樓梯間、易摔倒處有充 足照明 3. 產品的按鈕增大、色彩 計劃 4. 較暗處、加裝照明設備 5. 容易替換燈泡的燈具 6. 方便操作的開關位置 聽力 1. 重聽現象 2. 無法察覺高頻音 3. 無法分辨混合音 4. 低頻噪音 1. 聽覺系統退化 2. 語音識別能力 下降 1. 加強隔音、降低噪音 2. 加裝門口監視器 3. 視覺符號取代聽覺 4. 增加設備發出之音量 感覺機能 1. 不易察覺氣味變 化 2. 不易察覺外傷、 燙傷 3. 容易感冒 4. 敏捷性衰退 1. 嗅覺的老化 2. 皮膚對痛覺、 冷熱感覺、體 溫調節功能衰 退 3. 觸覺的遲鈍 4. 平衡感衰退 1. 使用安全的機器及器 具、加裝瓦斯偵漏器、 火災警報器、自動滅火 器 2. 牆面與傢俱表面應平順 3. 室內溫度平均、溫差縮 小 4. 注意電毯、電熱器的使 用 5. 冷、暖設備的使用 6. 設置緊急通報器 骨骼運動系統 手 1. 抓東西及扭轉東 西有困難(喇叭 鎖、水龍頭) 2. 握力約成年人之 50% (同 12 歲) 3. 60-65 歲約 50 磅 4. 70-79 歲約 40-50 磅 1. 身體老化痿縮 2. 手部握力減弱 3. 身軀變矮 4. 關節退化缺乏 5. 彈性、活動力 降低 1. 物品容易收納取放的範 圍 2. 建築用具的開關、把手 的形式(選用長桿狀水 龍頭及門把) 3. 將開關及設備設置易觸 及的地方 4. 門的重量 5. 手握的支撐物及支撐方 式 (資料來源:廖致傑,2007,台南市既有國民住宅高齡者居住環境使用現況之研究)

(35)

表 2-2 高齡者老化狀態與居住環境需求-2 骨骼運動系統 足 1. 容易絆倒或摔倒 2. 起身、坐下困難 3. 上、下樓梯困難 4. 步行困難 1. 身體老化萎縮 2. 骨質疏鬆,容易 骨折 3. 動作敏捷度降低 4. 關節退化缺乏彈 性、活動力降低 1. 減少地板的落差、增 加顏色對比 2. 增設扶手、使用昇降 設備 3. 地面防滑材質、避免 凸出物、門檻 4. 走廊、樓梯的位置及 尺寸及斜度 5. 輪椅使用的考慮 6. 浴缸進出的安全、浴 缸的尺寸 7. 使用安全、防撞、防 破之材料 8. 可供輪椅使用的洗臉 盆、烹調台 排泄系統 排泄 1. 上廁所次數增加 1. 腎臟功能降低 2. 排泄、膀胱功能 降低 1. 生活起居空間同一層 配置 2. 縮短廁所與臥室的距 離 3. 床舖的高度 4. 各空間的看護空間確 保 5. 確保輪椅動線的寬度 血液 1. 高血壓病患增加 2. 寒冷環境易低血壓 1. 綜合生理機能 1. 浴室的構造(洗澡方 式) 2. 緊急求救設備 呼吸系統 1. 容易疲勞、動作緩 慢 2. 且需經常休息 3. 肺部相關疾病增多 1. 肺部功能衰退 1. 步行距離的考量 2. 空調設備的控制 3. 通風的室內環境 神經系統 記憶 1. 容易忘記事情 2. 對新環境適應力差 3. 了解語言困難程度 增加 4. 睡眠易受打擾而中 斷 1. 腦部退化 2. 中樞神經衰退 1. 縮小新舊環境的差異 2. 使用習慣的設備及傢 俱 3. 噪音隔離 (資料來源:廖致傑,2007,台南市既有國民住宅高齡者居住環境使用現況之研究)

(36)

表 2-3 老人的身心功能狀況 身心狀況 健康期 障礙期 臥病期 移動程度 可以跑、跳、走 需要柺杖、輪椅等輔具 幾乎臥床 分佈比率% 75% 20% 5% 巴氏量表評分 (Barthel Index) 100 至 91 分 90 至 61 分 60 至 21 分 21 至 0 分 生活能力 可以自理 需要別人照顧 (資料來源:陳政雄,2006,老人住宅整體規劃理念,台灣老年醫學雜誌,1(3)) 為讓失能或臥床而無法出門使用社區照護資源的民眾也能在家獲得照護服 務,衛生署配合十年計畫提供「居家護理」及「居家復健」兩項服務的補助。 「居家護理」服務是由護理人員到家中訪視提供護理專業服務,如健康問題的 評估、技術性護理、家庭照顧者所需的照護諮詢指導等;「居家復健」服務是創 新服務項目,由物理治療或職能治療師,提供失能個案在家復健,利用家中環 境,設計活動治療計畫,掌握黃金復健時間促進體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 重新適應居家生活環境。 綜上所述,為使高齡者獲得在地老化能力之契機,因應其生命週期中逐漸 衰退的身心功能提供相對應之服務,如何利用各種輔助設施設備協助老年人發 揮最大的自立行為能力,將為未來高齡照顧的核心發展要項,面對目前長照人 員短缺,照顧人力不足的窘境,智慧化科技設備的進駐將能夠有效減少照顧的 壓力,提供更為安全的守護與保障,使提供照顧者得以喘息,減輕高齡化社會 可能造成之社會成本負擔,雖然國內智慧化設備的技術發展持續不斷演進,目 前卻多用於輔助機構式照顧體系進行服務與管理,而並未普及至高齡者之一般 居家及社區的原生居住環境中,因此本研究將置重點於智慧化設備導入居家及 社區之推廣方式與困難點進行分析,為求掌握導入之要素檢核與機制,提出相 對應之解決方案。

(37)

第二節 社區式照顧的發展

社區為老人由居家環境向外延伸經營生活的空間,具有維繫情感與親友互 動的功能,根據老人福利法所述,各縣市主管機關應針對提升老人之社區生活 自主性進行醫療、復健、照顧、諮詢等相關社區式服務,以滿足老人之多元生 活之需求,廣義而言,任何在老人家中與生活所在社區內所提供的服務,其無 論是正式服務或非正式服務皆可稱為居家照顧與社區照顧;在狹義上,依老人 福利法規定內容將相關照顧服務到老人家中提供的服務稱為居家服務,在各區 鄉鎮內所提供的照顧服務稱為社區照顧。 居家服務主要由全國各居家服務支援中心所提供,在社區照顧目前較為普 遍提供定點服務為社區日間照顧中心,多由醫療機構或社會福利團體提供服 務,其他如失智症團體家屋等社區照顧服務方案則尚未普及,此外亦有社區關 懷照顧據點由社區組織來提供社區內非正式照顧服務來彌補正式照顧之不足。 居家服務與社區照顧等軟體服務提供是否能順遂的實施,與老人所處的居 家環境與社區照顧環境的良善與否關係甚鉅。特別是面對老人生命歷程發展, 老人由生活可完全自理的健康期,逐漸步入到生活需要旁人協助的障礙期,甚 至進展到較長時間需要他人提供醫療照護的臥床期時,環境是否能支持生活照 顧與醫療照護的提供,將直接影響老人的健康與接受服務的品質。 藉由在地老化的強調,其認為老人應要能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中終老。特 別是在面對晚年面對逐漸老化失能,甚至是失智的階段,更要能在原本熟悉的 居家環境與社區環境中接受良好的照顧與支持,即使是需要接受人身的照顧與 服務,也盡量安排是在家中來接受照顧,而非被安排至陌生的機構環境中去進 行 24 小時的照顧協助。 藉由在地老化的概念導引,支持老人在原有生活的社區內接受照顧與服 務,不僅有助於老人原有生活延續,更有助於老人保持與原有社區居民彼此間 互動。此種支持老人晚年在社區內獲得照顧服務的發展,不僅使多樣社區照顧 的服務方案因應而生,讓逐漸步入障礙期或臥床期的老人仍能在社區內獲得照

(38)

顧協助,也影響著機構的發展趨勢,使得近年來的機構設置鼓勵融入社區環 境,朝向小型化發展設置,更鼓勵使即使需要 24 小時照顧的老人進住後亦能在 原有社區內獲得來自家人與社區朋友的生活互動與照顧,並連結社區照顧服務 方案使社區能有小型卻完整的連續性照顧的服務提供,方能使老人真實獲得在 地老化的實踐。 在社區照顧的服務提供方面,為使老人在障礙期與臥床期仍能在社區內獲 得足夠的服務支持,日間照顧的服務成為不可或缺的照顧服務方案,其主要使 老人能在白天藉由服務單位的接送服務到日間照顧中心來接受生活照顧,並減 輕家庭照顧者的負擔,除使老人能不致因家庭照顧壓力過大而過早被送到機構 去照顧,更重要的是使日間照顧中心的活動安排使老人仍能享有充實的生活安 排與互動,降低老化損傷的速度,相對應日間照顧中心的環境亦直接影響到服 務的品質與成效。日間照顧的服務已成為社區照顧的重要服務方案。 為使老人能在晚年更為安適在社區中持續生活,除了在社區內提供日間照 顧與失智症團體家屋等正式服務的供給外,藉由社區組織所提供非正式照顧服 務亦已成為現在老人生活在社區內相當重要的照顧服務來源。其主要的照顧服 務提供者為社區志願服務人力,但對於已在障礙期或臥床期的老人而言,社區 環境內所提供給老人外出參與社區志工所參與協助的健康量測或促進等照顧服 務的提供,是使老人在原有社區直接獲得來自社區居民所提供的照顧服務,對 於豐富與延續老人在社區環境內的生活是有相當大的助益,亦為老人在評估社 區照顧環境中所必需要考慮的要項。 因此,在地老化不僅是來自居家服務與社區照顧等軟體服務的提供,更應 該有無論是在居家環境或社區環境等硬體設施的支持,並使用智慧化設備強化 社區與居家之間的聯繫,使其達到全面化的社區照顧,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夠 提供優良的在地老化的條件與使老人獲得成功老化的機會。

(39)

第三節 智慧建築之定義與應用於高齡照顧之操作模式

智慧建築為藉由導入資通訊系統及設備之手法,使空間具備主動感知之智 慧化功能,以達到安全健康、便利舒適、節能永續目的之建築物(智慧建築標 章,2011),於規劃設計初期必須事先考慮使用者需求,提供需要的服務及後 續管理的方便性,使建築物完成之後,可以有最佳化的組合與運轉,以滿足使 用者對安全、舒適、便利、效率的需求,並達到節能與降低維護管理人力經費 之目標(何明錦等,2016),其各國對於智慧建築之定義如表2-4所示。 表2-4 各國對於智慧建築之定義 國家 研究 單位 定義、要素、目的 美國 智慧建築學 會( AIBI ) 定義:結構、系統、服務、營運(管理)及其相互聯繫全面結合,並 達到最佳組合,所獲得的高效率、高功能與高舒適性的大樓。 要素:結構、系統、服務、營運(管理)相互聯繫最佳結合。 目的:獲得高效率、高功能與高舒適性。 日本 智能建築研究 學會( JIBI ) 定義:高功能大樓,是方便有效地利用現代資訊與通信設備,採用建 築自動化技術,使其具有高度綜合管理功能,並以追求經濟性,機能 性,可靠性與安全性為目的之建築物。 要素:現代資訊、通信設備、建築自動化技術、高度綜合管理。 目的:經濟性、機能性、可靠性與安全性。 歐洲 智慧建築研究 團隊( EIBG ) 定義:智慧建築是創造一種能充分發揮使用者效力的環境,同時能在 硬體與設施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下充分發揮資源的有效管理。 要素:充分發揮使用者效力的環境。 目的:最低生命周期成本下充分發揮資源。 臺灣 台灣智慧建築協會( TIBA ) 定義:建築物及其基地設置建築自動化系統(BAS),配合建築空間 與建築體元件,從人體工學、物理環境、作業型態及管理型態角度整 合,將建築物內之電氣、電信、給排水、空調、防災、防盜及輸送等 設備系統與空間使用之運轉、維護管理予以最佳化整合,使建築物功 能與品質提昇,以達到建築之安全、健康、節能、便利與舒適等目 的。基本構成要素需包括(一)建築智慧化系統裝置(二)建築使用 空間(三)建築運轉管理制度。 要素:建築智慧化系統裝置、建築使用空間、建築運轉管理制度。 目的:安全、健康、節能、便利與舒適。 (資料來源:溫琇玲,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智慧建築研究室)

(40)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民國 92 年陸續推動智慧環境科技應用於建築上的研究 與方案,由訂定「智慧建築標章」制度開始,99 年開始執行「智慧綠建築推動 方案」,於 105 年推動「智慧建築評估手冊」及 106 年進行「智慧住宅高齡照 護服務差異化之規劃設計參考指引」相關研究,根據智慧建築「安全、健康、 節能、便利、舒適」五項目的,提出智慧建築於檢核時須考量之評估指標內 容,包括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 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等八大項目,成為台灣於檢核智慧建築標章之評估要項 (圖 2-4),將其理念導引至居住環境內部,可導引出智慧住宅的最終目標: 讓人們享有安全、健康、便利及舒適的生活品質(圖 2-5)(曾俊儒,2008)。 圖 2-3 建築智慧化設計規範架構 (資料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智慧建築標章) 圖 2-4 智慧住宅建構要點 (資料來源:曾俊儒,智慧化居住空間設計:以長庚養生文化村高齡者居家情境系統設計為例)

(41)

溫琇玲(2007)表示,建構智慧化居住空間的最終目的是讓此環境中居住 的使用者,獲得安全、健康、便利及舒適的生活品質,若能導入科技生活概 念,將建築物導入永續環保觀念與智慧化等相關產業技術,建構主動感知及滿 足使用者需求的建築空間,就能創造出安全、健康、便利、舒適、節能與永續 的工作及生活環境,為達到其效果可參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公佈之智慧建築標 章七項指標進行規劃: 1. 資訊及通信指標 資訊及通信系統需對於建築物內外所須傳輸的訊息,包括語音、文字、 圖形、影像或視訊等,具有傳輸、儲存、整理、運用等功能。其目的在於提 供建築物所有者及使用者快速且有效率的通信服務,提高建築物及其使用者 的競爭力;此外相關資訊及通信系統機能的規劃、設計、建置與維運,必須 確保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使用的方便性及未來的擴充性,並充分應用先 進的技術來實現(史長弘,2008)。 2. 安全防災指標 「安全防災」指標包括了「建物防災」與「人身安全」兩個指標項目。 「建物防災」指標用來評估建築物自動化系統對地震、水災、火災等災害, 能夠事先防範或防止其擴大的智慧化性能指標項目。而「人身安全」指標則 是用來評估建築物藉由自動化系統對外人入侵、人為故意破壞、毒氣外洩等 危害或威脅建築物使用者人身安全等事故所進行的智慧化性能指標。 目的為滿足建築物的一般使用機能,更重要的是必須確保建築物可以防 範各種災害,使建築本體隨時維持其使用機能,保障使用者的生命財產安 全,避免造成任何傷亡或損失,防止上述各種災害的發生或擴大,確保使用 者的生命財產安全(史長弘,2008)。

(42)

3. 健康舒適指標 「健康舒適」指標區分成「視環境」、「音環境」、「溫熱環境」、 「空氣環境」、「水環境」與「電磁環境」等六項指標。「視環境」指標為 建築物室內採光環境與照明環境間所形成之室內綜合視覺環境舒適性的指 標。「音環境」指標係指建築物室內噪音環境之解決對策與背景音環境舒適 性控制的指標。「溫熱環境」指標係指建築物室內溫濕環境與空調環境間之 舒適性處理對策的指標。「空氣環境」指標乃是指建築物室內空氣清淨與空 氣品質控制之處理對策與健康性的指標。「水環境」指標乃是指建築物室內 生飲水系統水質處理對策的指標。「電磁環境」指標乃是指建築物室內電氣 設備與E化設施輻射處理對策的指標。 健康舒適指標之目的在於提供室內工作者一個健康舒適工作之場所,應 用科技技術與設備之智慧型建築物提供不同之空間服務功能時,亦能考慮環 境之美化,將能夠提升使用者主觀心理感受並提昇健康舒適程度,助於室內 活動之效益(史長弘,2008)。 4. 設備節能評估指標 為評估智慧型建築物之設備系統節能效益,以設備節能效益評量值為評 估指標,建築物用電以空調、照明、動力設備等為主,因此評估指標是以空 調、照明、動力設備等設備系統之各項系統構成之節能手法為評量依據,並 考慮利用再生能源之效益。其目的主要鼓勵智慧型建築物採用高效率與節能 的設備,空調設備以空調主機效率應符合政府之規定,再加上鼓勵採用空調 節能設計之手法。照明設備與動力設備主要採用單位面積用電密度之管制, 以避免照明設備與動力設備之過量設計,鼓勵採用節能設計手法以滿足需 求。至於建築設備設計除了考慮節能外,仍應考慮環境舒適度(史長弘, 2008)。

(43)

5. 綜合佈線指標 「綜合佈線」系統是一套用於建築物或建築群內的傳輸網路。可將語 音、數據、影像和控制信號連結,也可使上述設備與外部通訊數據網路箱連 結。一個良好的佈線系統應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和擴展性,且對其服務的設 備有一定的獨立性。其目的是促使建築物變成聰明智慧的建築物,達到高效 能、舒適、安全、節能的目標,也使得綜合佈線的應用更普遍,讓應用系統 的連結整合更容易(史長弘,2008)。 6. 系統整合指標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應用在建築物上的自動化控制系統不斷的更新, 而這些新的控制管理系統則依建築物內的設施用途而建置有不同的應用系統 (如空調監控、電力監控、門禁控制、消防警報、安全警報、停車場管理 等),也因為有不同的應用控制系統,常常發生設備資源無法共用,且各子系 統之訊息無法相互溝通與綜合應用,來呈現有效的自動化管理(溫琇玲、洪慶 雲,2000)。所以智慧化建築是現代高科技的結晶,它是建築技術與資訊技術 的結合,也就是要具備有實現資料共享的能力,以提高建築物的管理效率和 綜合服務的能力(史長弘,2008)。 7. 設施管理指標 智慧型建築之效益係透過自動化之裝置與系統達到節省能源、節約人力 與提高知性生產力之目的。其所可能涵蓋之系統設施將包括資訊通信、防災 保全、環境控制、電源設備、建築設備監控、系統整合及綜合佈線與設施管 理等系統之整合連動。即運用高科技把有限資源及建築空間進行綜合開發利 用,以提供舒適、安全、便捷之使用環境,並有效地節省建築費用、保護環 境及降低資源消耗。所以需有良好的設施管理才能確保各系統的正常運轉並 發揮其智慧化的成效。設施管理系統之設計除須滿足現有相關法規之要求 外,確保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及充分應用先進技術來設計為 目標,以使建築物保持良好智慧化之狀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2)。

(44)

根據上述之智慧建築標章七項指標,應用於高齡者的身心狀態,則可針對 移動安全、防災安全、防犯安全、身體健康照護、心理健康照護、健康舒適環 境、便利生活七項分項發展,如圖2-6所示,進而考量「智慧生活」範疇,包括 智慧家庭、智慧建築、智慧社區、並擴及都市範疇之智慧都市。短期目標以安 全監控、能源管理與健康照護為優先,以建構智慧建築內的基礎建設,帶動IOT (物聯網)及系統設備,進入智慧化居住空間產業,則可發展為圖2-7之操作架 構,可逐步發展出智慧建築設備應用於高齡者的居住空間所需對應之需求。 圖2-5 智慧生活應用於高齡者在宅安養發展趨勢架構 (資料來源:史長弘,智慧生活產業發展趨勢之研究-以高齡者「在宅安養」為例) 圖 2-6 智慧生活應用於高齡者「在宅安養」操作架構 (資料來源:史長弘,智慧生活產業發展趨勢之研究-以高齡者「在宅安養」為例)

(45)

第四節 高齡者居住環境導入智慧化設備之要點與實例

隨著居住品質及在地老化的重視,於生活中導入智慧科技建立滿足安全安 心、延續健康、節能永續等不同需求型態之智慧建築,已成為許多國家不斷推 動之趨勢,尤其在高齡化不斷提高的今天,將智慧環境科技導入老人的居家服 務,使老人在原有的居住範圍中獲得自主生活的能力,並提升其食、衣、住、 行、育、樂等生活品質,將有效助於社會整體發展,下列將針對國內外已進行 智慧化設備應用於社區及居家之案例進行分析。 1. 哈丁根小鎮(Hattingen) 在德國北萊茵-西伐利亞省(North Rhine-Westphalia;NRW)推動的銀髮族 經濟網絡計畫(Silver Economy Network of European Regions)中,在杜賽道 夫(Dusseldorf)附近的哈丁根(Hattingen)小鎮,建置銀髮照護住宅作為實驗示 範推廣據點,設立一處智慧型住宅服務平台操作節能建築、無線網路通信、安 全監控、健康照護、家電自動化等功能,讓居住其中的高齡者,生活變得更適 意、更有安全感以及更健康,除了可以提供高齡者在養老院或獨居生活以外的 另一種選擇外,亦可減輕高齡化社會所可能造成的社會成本負擔。 Hattingen 銀髮照護住宅建構了基礎的硬體網路與軟體的資訊服務,與住 家內部的設備自動化配合,可達到 24 小時安全監控、預防竊盜宵小出入、以及 社區整體安全考量;呈現的功能包括:大門採用指紋感應自動化設置(圖 2-8),當中央遙控系統得到住戶離開住所或渡假的指示訊息,玄關便會自動開啟 錄影監視系統,並維持室內 17 度溫度;廚房中央自動控制系統(圖 2-9),讓 廚房爐具具備自動感應並切斷電源的防止乾燒功能;主臥室中央遙控系統(圖 2-10),可以統一設定所有電子設備與保全系統,如拉上住宅內所有捲簾,關閉 所有電器用品以及電燈,開啟夜燈裝置,半夜起床會先自動開啟廁所及走道電 燈;不出門就能與外界聯繫的電視或電腦,以及可即時得知醫院與醫藥資訊等 功能;住戶只要透過客廳總控制系統,就可瞭解住宅內所有家電設施的情況,

(46)

包含盥洗室的燈是否尚未關妥,廚房的微波爐開關沒關等等。配合錄影裝置的 LCD 監控系統(圖 2-11),亦能提供屋主即將有人來訪的訊息。配合此計畫研發 的感測器、保全系統與家電等產品,亦可透過成立的公司進行銷售與安裝,可 由顧客依預算與個人實際需求,自行決定住宅的重新改修型態,透過利用現代 科技產品的設計,造就「在地老化」的目標。(DIGITIMES,智慧建築案例-德國 Hattingen 銀髮照護住宅) 圖 2-7 指紋辨識系統 圖 2-8 廚房中央自動控制系統 圖 2-9 主臥室中央遙控系統 圖 2-10 LCD 監控系統 (資料來源:SmartHome at NRW)

2. 柏之葉智慧城市(Kashiwa-no-ha Smart City)

在日本的柏之葉智慧城市(Kashiwa-no-ha Smart City)中,則針對了日 本目前面對「低碳社會」、「超高齡社會」、「低成長社會」三種社會課題提出 「環境共生都市」、「健康長壽都市」、「新產業創造都市」三種軸心概念,硬體 設施以該區的能源管理中心為起點,為日本第一個使用外部電力交換及完全能

(47)

源管理及可視化之社區,柏之葉具備有區域能源管理系統(Area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簡稱 AEMS)、建築能源管理系統(Buildin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簡稱 BEMS)、家庭能源管理系統(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簡稱 HEMS)。透過以上的能源管理系統,可監控整個區域電能,結合太 陽能發電、蓄電設施、電氣交換設施和變電站等形成智慧電網,並透過能源使 用可視化軟體系統(包含電力、水、瓦斯等)及建置中央控制室,將能源統一管 理、分析並預測電力的需求及提供能源供應與需求訊息。亦為區域提供電力再 分配之功能,形成智慧電網,平時辦公大樓用電需求較高,但到假日時,商業 設施的電力需求變高,能源管理系統可依據實際需求輸送電力,經評估此調控分 配之措施,可節省約 26%的尖峰時段用電量,並減少碳排量,此外通過利用可再 生能源及蓄電池,對發生緊急災變時的能源進行合理的分配,使 BCP(事業持續 計畫)、LCP(生活持續計畫)得以實踐,即使發生停電情形時也能連續三天提供 平時約 60%左右的電力供應,還可為住宅裡的消防、電梯、照明設備以及公用 區域提供電力,並且能通過為地下水水泵的供電而確保生活用水,為企業及一 般民眾生活帶來了能源方面的安全保障。(洪培林,他山之石-柏之葉智慧城 市) 於柏之葉提出的環境共生議題方面,地區內規劃 AEMS(地區能源管理系 統),區內住宅則裝設 HEMS(家庭能源管理系統),藉以控制能源消耗,UDCK 則 定期教育居住者節能之重要性,以獎勵方式推廣節能,達到標準的住戶發給社 區商場購物點數,提高住戶節能意願;在健康方面,UDCK 於於社區內商場規劃 有健康研究所,提供健康諮詢、基本的身體檢測及保健用品試用服務,而特別 設於商場內,可讓居民於逛街時即可順路關心自己健康;產業創新部分,UDCK 與創業支援組織 TEP(TX entrepreneur partners;由筑波快線沿線的大學研 究機關、行政機關、民間組織及各領域專家組成的創業援助組織)合作,提供 創業者資金及經營方面支援,也開設創新研究所 KOIL(柏之葉開放創新研究 所),定期邀請專家及學者舉辦研討會,鼓勵居住者創新。

(48)

(洪培林,他山之石-柏之葉智慧城市) 圖 2-11 柏之葉發展現況-1 (資料來源:洪培林,他山之石-柏之葉智慧城市) 圖 2-12 柏之葉發展現況-2 (資料來源:洪培林,他山之石-柏之葉智慧城市) 3. 長庚養生村 而台灣針對智慧環境科技應用於高齡者居住環境的嘗試中,曾俊儒 (2008)以長庚養生村 22 坪的居住空間為對象,依照使用者的生活習慣,進行 科技設備進駐可能性的模擬設計,包括九個智慧化居住空間的情境模式:(1)

數據

表 1-1 研究進度表  月次  工作項目  第 1 個  月  第 2 個 月  第 3 個月 第 4 個月 第5 個月 第6 個月 第7 個月 第8 個月 第 9 個月 第 10個月  第 11個 月  第12個月 1
圖 2-1 老人與老化  (資料來源:陳政雄,2006,老人住宅整體規劃理念,台灣老年醫學雜誌,1(3))      根據陳政雄對於高齡者老化的狀態分類深入說明,一級老化也稱為「常態 老化」(normative aging),為無法避免的正常生理老化現象,老年人因自然的 生理衰退或加上輕度病況而逐漸產生可以察覺的改變,例如頭髮變白、皮膚斑 點、視力衰退、聽力減退、細胞內 DNA 修補能力減退、免疫力降低、對溫度反 應較慢、身體適應力減低等。這些現象,從細胞、組織、器官,在每個人的身 體逐漸出現;二級老化是由
圖 2-2 高齡者老化現象  (資料來源:史長弘,2008,智慧生活產業發展趨勢之研究-以高齡者「在宅安養」為例) 身體機能變化身體尺寸變小身體運動能力下降骨骼變弱、關節失去彈性生理機能變化排泄機能降低、頻尿現象中樞神經衰弱、睡眠期短生理機能綜合性下降感覺機能變化溫熱感覺衰退視覺衰退聽覺衰退嗅覺衰退觸覺衰退平衡感降低心理特性變化情感控制力降低思考靈活性變差對過去的留戀增強新事物適應時間增長只對自己切身的事有興趣生活構造變化空閒及滯留室內時間增長與過去的關聯性變的重要不容易擴大鄰近交流高齡者老化現象
表 2-1 高齡者老化狀態與居住環境需求-1  生理能力 老化徵兆與障礙  老化原因  居住環境設計注意事項  感覺系統 視力 1.  視域縮小  2.  難分辨顏色  3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ocess:  Design  of  the  method  and  sequence  of  actions  in  service  creation and  delivery. Physical  environment: The  appearance  of  building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