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加坡職業教育及訓練發展現況與策略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加坡職業教育及訓練發展現況與策略之探討"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六卷第二期 2015 年 8 月 頁 17~42 10.6235/TVE.2408

新加坡職業教育及訓練發展現況與策略之探討

龔雅雯1、王泓翔2、張素惠3

摘要

本研究以新加坡的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作為論述主軸,探討知識經濟時代, 新加坡職業教育與訓練發展過程,並透過對新加坡國家工藝教育學院之研究,分 析新加坡職業教育發展如何配合時代改變,進行學校學習及實施職業訓練。主要 藉由文獻分析了解各個議題,並透過實地參訪來印證新加坡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 之現況。本研究發現新加坡參考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成功創立獨具特色的 新加坡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並運用立法手段及推動相關計畫,建立多元、多層 次、多類別,職前與在職併重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網絡。同時依據新加坡發展經驗 提出:一、改變國人對技職教育的認知與加強資源投入;二、落實技術及職業教 育法及各項計畫;三、紮根與推展中小學職業教育;四、縮短產學落差並加強與 產業界合作;五、促進職業教育課程教學彈性化;六、建構完整國家資歷架構體 系;七、加強中央與地方政策推動一貫性等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參考。 關鍵詞:職業教育、職業訓練、雙元制職業教育、國家工藝教育學院 1 龔雅雯(通訊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 電子郵件:arielk6722@gmail.com 2 王泓翔: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生 3 張素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生 收件日期:2015.02.11;接受日期:2015.08.12

(2)

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ugust, 2015, Vol.6 No.2, pp. 17~42

10.6235/TVE.2408

A Study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Strategi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ingapore

Yea-Wen Kun1, Hung-Shiang Wang2, Su-Huei Chang3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ingapore as the main argument subject, and investigate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development process in Singapore.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ingapore how to meet the changing times, and cause the issues of school learning,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so on via the study of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ITE). To understand various issues, and to prove the status of Singapor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field interview. The study finds that Singapore successfully created a unique du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model according to the Germany vocational dual system. Singapore adopted legislative measures and the related plans to establish the pluralistic, multi-level, multi-category, both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network. The recommendations are as follows: 1. To change people's perception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nhance resource input. 2. To implement the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 and the plans. 3. To root and forward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4. To shorten the gap and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ies and schools. 5. To promote the elastic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6. To construct the complete 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7. To strengthen the consistency of central and local policies.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training, Du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ITE)

1

Yea-Wen, Kung (Corresponding Author):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E-maill: arielk6722@gmail.com

2

Hung-Shiang, Wa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3

Su-Huei, Chang: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3)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新加坡歷經了英國、日本和馬來西亞的統治,1965 年獨立後,在政府積極指 導下,國內沒有狹隘的民族意識或排斥外來投資,反而利用各種手段,讓新加坡 成為跨國企業考量長期投資的所在,並配合國家政策,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面 對全球化的浪潮與中國、印度的崛起,新加坡在策略上很快的朝向擁抱國際化的 方向調整,開放市場、快速調整其優勢,以維持其區域中心的貿易地位(Loet Leydesdorff, 2008)。其基本理念在於,建立低成本與高效率的投資環境,以積極 吸引跨國公司與人才的進駐,來彌補其資源與技術不足的弱點;同時透過各種獎 勵工具鼓勵民間創新、勞動力升級。政府亦積極投入研發支出,包括大學與研究 機構的支出以及改革教育、積極發展並提升服務業等,不斷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因此,新加坡在二十世紀後半亮麗的發展,1970~2000 年間的每人所得(GDP)平 均成長率約為 8%,GDP 於 1970 年為 914 美元,至 2000 年已達 23,019 美元,並 擠身世界高所得國家之一,2008 年則到達 37,419 美元,如表 1 所示。 在新加坡,政府把教育當成是國家未來的動力;教育不會是政府最後一個想 到的項目。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前,甚少關注到職業教育與培訓層面,但在短時 間內,因為工業化加速了經濟的增長,傳統的貿易、商業和服務部門無法滿足畢 業生的就業機會,有越來越多的離校人口透過新加坡政府的整體規劃的策略,獲 得了適當的繼續教育與工作機會。而面對知識經濟時代、資訊科技革命,以及環 境變遷等趨勢,導致即使是久負盛名、行之有年的教育制度也須面臨衝擊、挑戰 和變革,以尋求其存在的適切性。當新加坡的年輕人不想繼續在學術研究和學歷 上發展時,關於年輕人的教育和就業問題,給予新加坡政府思考的方向。一般而 言,新加坡的繁榮讓這群不想升學的年輕人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培訓機會;但面 對來自各國廉價勞動力的嚴酷競爭,若新加坡政府漠視不管,那這些無法升學的 年輕人將成為低收入的一代,不僅會拖垮國家的競爭力,更將成為新加坡政府沉 重的包袱。因此,對這些未獲得正規學歷資格的年輕人,新加坡政府建立了許多 培訓課程,幫助他們儲備未來的人生知識和技能,以避免下一代影響國家競爭力 的惡性循環。通過市場需求與職業分析,學生與雇主的問卷調查,確立技能的標 準,設計培訓方法,實施培訓計畫,研發評價方案,將確實可行的教育理念融入 師生的工作和學習中(葉榮木、張素惠,2002)。多年來,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已 在改變,正走向更加個性化和多樣化的一個系統,以滿足不斷變化的生活和社會 期望,透過這種途徑,讓青少年培養自己的才能和技術,作為新加坡致力於培育 青少年的環境。 新加坡人對於技職教育的印象,從新加坡的國家工藝教育學院(Institute of

(4)

Technical Education, ITE),被一般人暗指為「It’s The End」的說法一目了然, 也就是新加坡的學生如果就讀工藝教育學院,從此人生就沒有未來了。過去,職 業教育被認為是學習落後者最後的歸宿,幾乎所有的學生、家長、甚至社會人士 都對職業教育有不好的印象;而現在,新加坡有四分之一的學生選擇工藝教育學 院,可說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職業教育系統之一。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的成功案例, 在發展職業教育的同時,值得我們深思,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過去十年來,全 球青年人口增加 13.2%,有工作的青年只增加 3.8%;全球青年佔工作總人口的 25 %,卻構成全球失業人口的 43.7%(馮丹白、張素惠、許全守,2010)。從表 2 主要國家(地區)失業率比較,新加坡的失業率明顯低於其他國家,就連青年失 業率也在政府的各種補救措施下,獲得一定之控制,如表 3,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表 1 新加坡與亞太國家人民所得排名比較表 指標國家 澳大利亞 加拿大 香港 新加坡 日本 韓國 紐西蘭 臺灣 英國 美國 國內生產總值實質成長(%) 1.5 1.1 0.5 2.4 -1.2 2.3 -1.4 0.7 -0.1 0.4 人均國民總收入(美元) 37,419 47,898 44,549 32,375 39,664 19,487 28,542 17,833 44,187 46,236 失業率(%) 2.2 4.2 6.1 3.6 4 3.2 3.9 4.1 5.7 5.8 男性 76 73 73 70 73 74 75 67 71 73 女性 56 58 63 53 48 50 62 50 57 60 通貨膨脹率(%) 6.6 4.4 2.3 4.3 1.4 4.7 4 3.5 3.6 3.8 資料來源:改編自 Singapore in Figures(2011)。 表 2 主要國家(地區)失業率比較表 (單位:%) 年/國別 中華民國 香港 日本 韓國 新加坡 美國 加拿大 德國 英國 2002 5.17 7.3 5.4 3.3 3.6 5.8 7.7 9.8 5.2 2003 4.99 7.9 5.3 3.6 4 6 7.6 10.5 5 2004 4.44 6.8 4.7 3.7 3.4 5.5 7.2 10.5 4.8 2005 4.13 5.6 4.4 3.7 3.1 5.1 6.8 11.7 4.8 2006 3.91 4.8 4.1 3.5 2.7 4.6 6.3 10.8 5.4 2007 3.91 4 3.9 3.2 2.1 4.6 6 9 5.3 2008 4.14 3.6 4 3.2 2.2 5.8 6.1 7.8 5.7 2009 5.85 5.4 5.1 3.6 3 9.3 8.3 8.2 7.7 2010 5.21 4.4 5.1 3.7 2.2 9.6 8 7.7 7.8 2011 4.35 3.5 4.6 3.3 2.1 9.2 7.4 6.9 7.9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11)。

(5)

表 3 2001-2011 新加坡各年齡失業率一覽表 (單位:%) 年度/年齡 整體 15- 24 歲 25- 29 歲 30- 39 歲 40- 49 歲 50- 59 歲 60 歲以上 2001 3.76 7.74 4.20 2.95 3.40 3.26 1.95 2002 5.65 11.25 5.94 4.29 5.30 5.69 4.16 2003 5.92 10.19 6.69 5.39 5.37 5.62 3.00 2004 5.84 10.84 7.00 4.39 5.41 5.80 3.76 2006 4.47 8.83 4.85 3.74 3.65 4.32 4.15 2007 3.96 8.91 4.75 3.03 3.18 3.71 3.47 2008 4.06 9.31 5.38 2.95 3.24 3.46 3.86 2009 6.03 12.76 7.93 4.74 4.69 5.33 5.99 2010 4.25 11.01 5.66 3.27 3.14 3.54 3.29 2011 3.97 9.06 4.48 3.04 3.07 3.55 4.06 2001~2011 平均 4.79 9.99 5.69 3.78 4.05 4.43 3.77 資料來源:新加坡人力資源部(2010)。 新加坡因為地理環境先天的限制,不得不充分運用海外資源、技術、甚至人 力等各項資源,以維持經濟的持續成長。整體來說,新加坡政府最基本的做法就 是鼓勵企業立足新加坡,放眼全球市場的全球化策略。一個國家能夠持續發展, 在世界上保持一定之競爭力,維持經濟發展與就業市場,可見其教育水準與品質 不容小覷。因此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瞭解新加坡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之現況。 二、探討新加坡職業教育配合經濟發展的歷程。 三、瞭解新加坡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之銜接。

貳、文獻探討

一、新加坡教育系統 新加坡的教育體制分四個層次,如圖 1 所示,即小學教育(Primary education)、

中學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中學畢業後教育(Post secondary education)和 高等教育(Higher learning)。各級教育修業年限,小學 6 年、中學 4 年、中學畢 業後教育 2 年及大學為 3 年,醫科另加 1 年。義務教育是 10 年,而計畫進入大學 的學生則為 13 年。

(6)

圖1 新加坡教育系統示意圖 資料來源:改編自 Law(2011)。

就 業

學 徒 工藝教 育學院 理工學院 初級學院 大學 劍橋普通教育 (高級水準 A 會考) 劍橋普通教育(普通水準 O 會考) 初級文憑考試 第五年普通課程 四年普通課程 學術/工藝 四年課程 特別/快捷 小 學 離 校 考 試 小五 小六 性向分化期 小一至小四 奠基階段期 大學教育 Higher education 中學畢業後教育 Post secondary education 中學教育 Secondary education 小學教育 Primary education

(7)

小學前四年是奠定基礎階段,接著兩年為定向階段,小學六年級末所有小學 生必須參加小學離校考試(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 PSLE),考試包 括 4 門主科,根據考試成績學生將可以進入不同的學校,選修不同的課程,特別 (Special)、快捷(Express)、普通學術(Normal academic)或普通技術(Normal technical)。特別及快捷的學生必須選修 4 年的課程,並在畢業後報考考試;普通 學術或普通技術則需要修讀 4 至 5 年的課程,在修讀完第四年後,需先參加劍橋 N 水準考試,若成績表現良好,才可在第五年畢業時報考劍橋普通水準(GCE 'O' Level)考試(Law, 2005)。 中學畢業後,半數以上的新加坡學生將進入中學畢業後教育,如理工學院和 國家工藝教育學院,而其中只有一部分能夠最終進入大學。其餘大約 15%的中學 畢業生則進入大學預備課程教育中心(Pre-University Centre),如初級學院和高級 中學,其中大多數將進入大學。

此外,新加坡名校還提供了直通車課程(Through train program),也稱「綜 合課程」。一般公立學校的國中在畢業時須報考普通水準考試,但這些提供直通 車的學校允許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參加 6 年制的課程,直接在 6 年教育之後參加 高級水準考試(GCE 'A' Level),然後以劍橋高級水準考試證書進入大學。

理工學院和國家工藝教育學院不設學位課程,因此,學生在畢業後將得到沒 有學位的文憑,理工學院畢業生將得文憑(Diploma),而國家工藝教育學院將獲 得國家國家工藝教育學院證書(National ITE Certificate,簡稱 Nitec),近百分之 二十左右的學 生還可 獲得國家工藝 教育學 院高級證書( Higher National ITE Certificate,簡稱 Higher Nitec),然後就進入就業市場。而在理工學院成績優異的 學生,可在新加坡三所大學裡繼續修讀學士學位。 在工藝教育學院成績優異的學生,近 25%的學生可申請進入理工學院接受教 育。這充分體現了新加坡職業教育的特色,學術性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並進,通 過教育分流使各層次人才各得其所,以尋求最優發展和最佳社會效益。那些通不 過學術性課程的學生, 原來在齊頭並進的課程中可能跟不上進度的學生得以在適合自己水準和潛力 的進度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仍有機會在職業技術教育的階梯上掌握一技之 長,最後同樣可以取得好成績,並有機會直接升入大學深造,如圖 2 所示。 整體而言,新加坡教育系統特色係於小學畢業即予分流,但普通教育與職業 教育之間得以彈性轉換,證書與學歷等值,教育系統與訓練成就認證緊密聯結。

(8)

圖2 新加坡的職業教育路徑圖 資料來源:改編自 Law(2011)。

二、新加坡的青年就業協助政策

經 濟 合 作 暨 發 展 組 織 (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認為青年失業問題並無單一處方,要依國家本質及問題嚴重 程度,再由各國結合社會共同制定適合的方案,因此歸結出較具效益的青年促進 就業方案內涵為:若能在青年失業或退出勞動市場初期提供相關促進就業方案, 成本將較低,且較有助於維持及強化青年與勞動市場的連結;回應勞動市場需求 的方案設計(包括成效監控及評估機制),有助於改善參與者的就業機會;若能聚 焦個別需求及勞動市場弱勢青年,其量身訂作相關服務,將有助於提升方案的成 效。若只為普遍性方案,則較有利於條件較好的青年;結合各項勞動市場供需方 案之全面性服務方案,較單一方案更具成效;促進就業方案所提供的工作經驗, 如能應用於民間企業(尤其是直接將參與者安排於民間企業工作),將較有助於提 升青年未來的就業機會;勞工團體、雇主團體等社會夥伴共同參與方案規劃與推 動,將有助於提升方案的成效,並協助青年與就業市場有更好的連結(OECD, 2011)。 新加坡也為協助青少年就業,規劃一系列的就業措施,包括主動提供勞動市 場資訊及協助其進入職場前的職涯規劃,職涯規劃中包括職涯指引( Career compass)和策略技能清單(Strategic skills list)(Ministry of Manpower, Singapore,

2010)。青少年可透過「職涯指引」瞭解現在和未來就業市場的機會和需求,策略

(9)

堂、張翠玲,2009)。因此,能夠適時的協助青少年了解就業市場,讓青少年能夠 結合所學,在適當地時機發揮所長,增加青少年的勞動力和就業機會,降低青少 年的失業率,如表4。 表 4 按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的新加坡失業居民背景資料彙整表 (單位:%) 年度 2008 2009 2010 2010/9 2010/12 2011/3 2011/6 2011/9 性別:男性 3.0 4.1 3.0 2.5 2.6 2.3 3.6 2.3 女性 3.5 4.7 3.4 2.8 2.9 3.0 4.3 2.8 年齡組:30 歲以下 5.2 6.7 5.5 4.7 4.6 3.8 6.8 4.2 30-39 歲 2.6 3.6 2.3 1.8 1.9 2.3 3.1 2.2 40 歲以上 2.8 3.8 2.6 2.2 2.4 2.3 3.2 2.0 學歷:中學以下 3.9 4.9 3.4 2.8 3.1 2.2 4.3 2.4 中學 3.3 4.7 3.3 2.9 2.9 3.1 4.3 2.9 專上(非高等教育) 3.7 4.8 3.8 2.8 3.1 2.7 4.3 2.7 文憑或專業資格 2.8 3.9 2.9 2.9 2.0 2.5 3.6 2.4 大學學位以上 2.7 3.6 2.8 2.0 2.6 2.6 3.4 2.3 總計 3.2 4.3 3.1 2.6 2.7 2.6 3.9 2.5 資料來源:Ministry of Manpower, Singapore(2011)。

新加坡在青年就業協助政策方面(Ministry of Manpower, Singapore, 2010), 以「具備『適當』的技能是獲得『適當』工作與穩定就業的關鍵因素」為前提。 讓新加坡人力資源部不僅提供青少年選擇方向所需的勞動市場資訊,甚至協助青 少年在進入勞動市場前進行必要的職涯規劃。一般而言,新加坡政府對於青少年 的就業協助包括三大項工作(Statistics Singapore, 2011a, 2011b),分別是職涯規劃 (Career planning)、求職協助(Job assistance)和訓練(Training),並透過以下兩 方案,來協助勞工獲得必要的技能與職能。

(一)新加坡勞動力技能資歷系統

新加坡勞動力技能資歷系統(Singapore Workforce Skills Qualifications System) 及「勞動力技能資歷」(Workforce Skills Qualification, WSQ)是整合繼續教育與訓 練的系統,目的是為建構產業職能,以期與世界接軌和符合產業和企業的需要。 其目標與學校所提供的職前訓練(Pre-employment training)不同(WSQ, 2011), 如圖3。考量到參訓學員各種不同的需求,「新加坡勞動力技能資歷」提供各種不

(10)

同的證照,從證書到畢業文憑都有,透過規劃、執行、查核、行動(Plan-Do-Check-Act, PDCA)循環,提供勞動力技能資歷課程,訓練的組織或機構必須通過認證、取得

「經認可訓練組織」的資格,因此,「新加坡勞動力技能資歷系統」在新加坡人力

資源發展過程中扮演相當的重要性。

(二)工作場所安全協助(Workplace safety assistance)

雇主應確保各階層的受僱員工應具備基礎的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職能。新加 坡面對世界性的人才爭奪與青年失業率,結合貿易與工業部、教育部及人力部。 其中,由貿易與工業部促進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以提高生活素質;教育部 主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以及監管學術機關的發展和行政管理,配合勞發局發 展與各行業合作的國家標準的基礎;最後透過人力部擴大人才來源、管理外來客 工以及推廣人力資源等政策來促進新加坡長期的競爭力,如圖4。 圖3 新加坡勞動力技能證照取得程序圖 資料來源:改編自WSQ(2011)。 總結上述,面對全球金融風暴,國際競爭等之衝擊,先進國家面對越來越多 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青年,研擬相關青 年就業輔助計畫,如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年輕人自立挑戰計畫」(文部科學省, 2009),希望透過各階段學制,特別藉由課程改革,推動職業生涯教育,培養學生 具備勤勞觀.職業觀、技術與技能的人格特質,且能獨立自主對社會有貢獻的青 年。新加坡也有類似之青年就業政策發展,而其中共同性皆在於自小學開始透過 各階段學制,推動職業生涯教育,所提供之課程皆因應職場需求而設計,除增強

(11)

職場能力,亦提供職涯規劃與指引,並透過國家資歷系統整合教育與訓練系統。 圖 4 新加坡人力規劃整合概念圖 資料來源:改編自 Gary Willmott(2006)。 三、新加坡職業教育的發展 新加坡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其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檢視新加坡經濟發展的歷 史,我們可以看到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新加坡 的經濟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Law, 2011),如圖5。經濟發展的第一階段為60-70 年代,當時新加坡得到了聯合國技術協助組織的援助,制定了長期工業化的發展 藍圖是「要素導向型」經濟,屬於勞力密集的經濟;所有形式的投資都受歡迎, 以解決迫切需要的就業問題。第二階段始於80年代初期,目標是為了解決勞工短 缺的問題以及提高生產力,屬於「投資導向型」的經濟,也就是二十世紀80年代 資本密集的經濟。經濟發展的第三階段始於1985年,為經濟基本政策的檢討時期。 目標是保持新加坡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政府鼓勵有關人員的訓練和提高以及進 行研究和開發等活動,是屬於對知識的需求動力為「創新導向型」的經濟。在21 世紀的產業,通過這三個階段,新加坡也從「早期工業化」的經濟發展到一個「新 工業化」的經濟和「全球化程度和多元化」的經濟。新加坡政府能有這般經濟格 局的成就,背後的動力是教育機構能夠響應不斷變化的人力需求之發展與演變, 以及教育和人力政策溝通協調,以確保從不同的教育機構,包括職業教育與培訓 的機構,教導畢業生企業需求的必要知識和技能,迅速地創造了許多新的就業機 會促進經濟成長。 以下就以新加坡經濟發展軌跡為背景,分析新加坡職業教育發展歷程,並介紹 新加坡獨具特色的工藝教育學院。

(12)

圖5 新加坡經濟發展三階段示意圖 資料來源:改編自 Law(2011)。 (一)新加坡職業教育發展簡史 1. 殖民地時期 (1959 年以前):萌芽期 新加坡在英國殖民地時期,經濟和教育落後,當時教育體制採取單一的 普通教育,當時專門的職業技術學校和機構還沒有普遍創辦,高級專業技術 人員也是由大學來負責培養。在此時期,新加坡建立了愛德華七世醫科學院 及培訓英文學校師資的萊佛士學院兩所專科學校。1954年,立法通過成立了 新加坡理工學院,新加坡的職業教育開始產生。該校創辦之初,只是一所以 文理學科為主的綜合英文職業學校,其教育水準相當於今日的中等職校,但 在形式上畢竟是新加坡第一所具有職業技術性質的專科學校,可說是新加坡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雛形。隨著國家工業化的發展,也逐漸成為一所以工科 為主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Viswanathan, 2002)。 2. 工業起步期(1959~1977):初創期 新加坡於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後,就業問題更為嚴重。60年代 初期,創造就業機會以解決嚴重的失業問題已成為經濟規劃的首要問題。在 1959年的建國施政綱領中,自治政府就確立了「發展實用教育以配合工業化 和經濟發展需要」的方針,確定了新加坡教育發展以實業主義為主。 初創時期的新加坡職業教育並無專門的管理機構,僅附屬於職業技術教 育管理部門,後來1960年設立的成人教育局,專門負責組織對成年人和離校

(13)

青年的職業訓練,並開設了訓練課程,其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工藝班、職業 班、商業班等。通過這種訓練,不僅為經濟部門提供具有一定工藝技能的人 員,而且還能替學習成績好、有進取心的學員開闢一條晉升到專科院校深造 的途徑。因此,成人教育局的出現不僅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而且還在短 時間內改變原來落後的單一教育體制,為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急需的技術人 才(Viswanathan, 2002)。「職業與技術教育報告書」促使新加坡職業技術教 育體系的創立,建議新加坡政府應建立由初級到高級的職業教育體系;將單 一的學術性的中學制度改革為多類型的中等教育制度,中學二年級後開設二 年制的商業中學、職業中專和四年制的技術中學(高中水準);工藝學院則改 組為高等技術訓練機構,因此形成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職業教育系統。 另外,新加坡政府修改了新加坡理工學院的課程,以符合高等職業教育 水準,成為以工科為主的技術專科學院,培養高級技術人才。1963年,私立 的義安技術學院,原為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為目標的3年全日制綜合性高等職 業技術學校,因為新加坡政府為了加強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控制,在1968 年將義安技術學院改為公立,並更名為義安理工學院。這兩所學校的改組與 建立,確定了新加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起步,幫新加坡經濟立下了根基。 為此,新加坡政府實施了二項重大措施:一設立全國工業訓練理事會,以監 督和協調各部門技術教育的實施;二是成立技術教育局,整合教育、財政、 勞工部長在內的高層職業技術教育協調委員會領導下工作,負責策劃和推行 技術教育與工業訓練計畫。 3. 第二次工業革命(1978~1984):成長期 70~80年代是新加坡經濟進入飛速發展的時期,新加坡經濟由勞力密集轉 變為技術與知識密集型工業,此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為了適應技術與知 識密集型工業對人才的要求,新加坡從70年代開始進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 將職業技術教育正式納入正規教育範圍,實現了雙軌合一的教育制度。同時, 職業教育取得了與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逐漸改變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態 度,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1973年,新加坡把技術教育局改組為工業訓練局,提供各種層次的教育 和訓練。1979年,成人教育局與工業訓練局合併後成為職業與工業訓練局, 隸屬於教育部,負責全國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機構,提供各級離校學生和在 職人員執業教育與訓練。為了與當時的經濟發展相適應,職業教育改革主要 是大力發展專科性質的高等職業教育。例如,新加坡理工學院的學生從1968 年的2,199名增加到1979年的14,516名;義安理工學院由創辦初的160人,到

(14)

1989年全校學生總數增加了100多倍,在校生已達16,300人。80年代科技的發 展帶來了新的挑戰,新科技的掌握與應用需要一批學有專長的科技隊伍來推 動,而隨著工業化腳步,經濟發展局設立了技能發展基金,凡聘請月薪在750 新元或以下的機構必須交工人薪酬的1%,作為鼓勵公司培訓和提高員工技能 經費。 4. 高科技知識經濟時代(1990年之後):發展期 為了培養國家人力資源和建立一個健全完善的高等技職教育系統, 1991 年,工業與貿易局下的經濟計畫委員會制定了一個新的戰略發展計畫,亦即 在30~40年內,將新加坡建設成為一流的發達國家。具體目標是在2030年人 均國民總產值趕上美國的水準。其教育發展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以 高科技為特點,以建設高科技、高工藝、高產值集約型產業的現代化國家(Law, 2005)。因此,為了配合新的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新加坡職業技術教育也進 行了一些新的改革(馬早明,1998)。 (1) 推行工讀雙軌計畫 隨著新加坡經濟的發展和轉型,出現了許多新興產業,這也對勞動者的 能力提出了挑戰,讓在職學習更為重要。為提高在職人員的技能以滿足經濟 發展的需要,新加坡理工學院於1991年7月開始推行「工讀雙軌計畫」。該計 劃實行兼讀制,學生每週有一天(工作日)、一個傍晚和星期六的上午到學院 上課,其餘時間都在公司邊工作邊接受訓導員的實際工作訓練。學生必須完 成為期四年的課程才能獲得理工學院文憑。在這些學生中,有80%是職業專 科學校的學生,並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還有20%擁有普通教育證書。「工讀 雙軌計畫」不僅促進了新加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也擴大了其 辦學的規模。 (2) 國家工藝教育學院代替了工業與職業訓練局 1992年4月1日新加坡教育部宣佈,工業與職業訓練局將改為工藝教育學 院,原屬工業與職業訓練局的職業專科學校都改為國家工藝教育學院,改組 後的國家工藝教育學院具有了五項新職能:第一,要對學生進行就業前的培 訓,注重擴大比較高層次的訓練課程範圍和設計新的課程內容。第二,為在 職工人提供延續教育和受訓的機會。第三,鼓勵和協助更多的公司設立內部 的訓練中心。第四,頒發證書,承認新的技術和技能,尤其是同服務行業有 關的技術。第五,為雇主提供有關訓練員工的諮詢服務。 (3) 推行「產業訓練者計畫」 早在80年代初,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對德國雙元制理論進行深入研究,

(15)

並以從事職業與工藝教育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教學工廠」的新教學模式 (DSK Wong, 2014)。隨著這一教學模式的實施,南洋理工學院制定了「產 業訓練者計畫」,使在職培訓和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該計畫規定學生從入學 的第二年起,就必須在校內的教學工廠、企業中完成校內實習計畫,然後到 不同的企業進行3~5個月的實習。為了使學生能夠在畢業後達到工作崗位的要 求,這一計畫在新加坡各個技職院校中推行。 (4) 實行「混合型學徒計畫」 從1992年7月開始執行,規定私人企業的學徒必須先到國家工藝教育學院 接受3~6個月不等的密集訓練後方可進入公司做學徒,每週還要去學院受訓一 天。這種對學徒進行集中訓練的培訓方式,不僅節省教育成本,且可以在短 時間內提高職工技能。採取的邊工作邊學習的方式,也可以使學徒學以致用, 理論與實踐能夠有效的結合。 (5) 推展「見習生計畫」 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提供一種獨具特色的「見習生計畫」,這是與企業聯 合進行人才培養的模式。由企業選送新聘員工至學院接受為期 3 個月到半年 的集中培訓,之後再回到企業進行半工半讀的生活,他們每週在企業工作四 天,再到學院學習一天。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從企業聘請培訓員,並且要求 企業安排見習生輪流到不同崗位學習,由培訓員負責見習生在企業工作過程 中接受系統化的實務訓練。此外,學院亦定期派教師到企業訪查見習生的學 習情況,並與企業培訓員一起就見習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

(二)國家工藝教育學院(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ITE)

人力資源的組織與開發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承擔這一任務最主要而有 效的方法是教育,使新加坡的潛能得到最好的發揮,提高勞動隊伍素質以增強新 加坡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Law, 2011)。工藝教育學院是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之 一,配合 90 年代知識經濟政策,於 1992 年 4 月成立,在新加坡的整個教育體系 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直接隸屬於新加坡教育部的政府公立學院,目前已有 11 所分院,3 所中心及學院為日新訓練中心、德新學院及法新學院。新加坡工藝 教育學院專注於學生的職業訓練,以培養中等技術人才為目標,每年向社會輸送 各類技術人才超過 2 萬人。每年約有四分之一的中學畢業生根據會考成績進入學 院接受技術和職業培訓,目前該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高達到百分百。經歷多年蛻 變,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已由一個基本的職業培訓機構發展成為一所世界級技術 教育機構,是東南亞乃至世界上最龐大的職業技術院校之一。 國家工藝教育學院特別專注學生的職業訓練,理論學習占30%,技能訓練占 70%,在畢業前學生必須有至少3個月的工廠實習期。除了為中學畢業生提供全日 制的技術培訓外,也為社會上的在職人士提供培訓課程,為他們創造不斷進修和

(16)

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機會。工藝教育學院所提供全職、兼職技術教育和中學畢業 生的培訓,擴大了較高層次的訓練課程的範圍和重新設計新的課程內容讓中學畢 業生對所修的課程和學徒課程有更多的選擇,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Law, S. S. , 2011)。學生可以參加眾多專業課程如電子工程、航空科技、護士、酒店管理、 機械維修、烹飪、美容美髮、按摩等。 全職的課程可以獲得國家認可的證書,例 如,工業技師證書(ITC)、商業學證書(CBS)、Office技能(COS)等課程認證 (UNESCO-IBE, 2011)。 為提供給產業界合格的高級技術工人,工藝教育學院在課程開發和人才培養 的全過程中非常注重與企業的合作。學院內聘任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專職課程開 發人員,在開發課程時,他們首先要瞭解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然後與企業共 同制定人才的基本要求和課程開發計畫,最後確定課程的基本框架。而為確保學 生獲得穩固的技能基礎和較高的就業能力,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以基本知識能力 單元為模組方式進行課程安排,希望透過課程模組設計加強學生的應變能力,以 適應未來瞬息萬變的工作環境。其課程設置為 80%的核心模組,主要針對每門專 業課程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和職業生涯發展中所必需的專業技 能。同時,有 15%的生活技能模組,貫穿於所有課程,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開發 學生的技能,如溝通能力、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運動與健康及事業發展與 規劃等,協助他們建立終身學習的價值觀,使他們有應對經濟和就業變化的持續 就業能力。另外,也為那些希望跨學科學習以及有興趣更深入地探索一些課程問 題的學生開設選修模組,此部分佔全體課程 5%。每一個單元模組既獨立又相互 支持,共同構成了學生應具備知識能力的框架,並且各個單元模組可以根據經濟 變化而調整,以適應市場的需求。 工藝教育學院是新加坡唯一能頒發國際技術技能證書的學院,證書分為國家 工藝教育學院證書(Nitec)、高級國家工藝教育學院證書(Higher Nitec)和特級 國家工藝教育學院證書(Master Nitec)三個層次。2002 年,新加坡工藝教育學 院開始推行一個新的證書體系,稱為國家工藝教育學院證書體系。該體系的所有 課程都與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課程一致,從低到高的各級各類證書課程涵蓋了新加 坡中等職業教育的全部課程。工藝教育學院畢業生絕大多數進入職場,但學院也 為一些有意願和能力進入高一級學府學習和深造的學生提供升學機會,每年大約 有 5%的應屆畢業生經過考核直接進入理工學院學習,越來越多的新加坡中學生 將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視為可行的升學途徑。在新加坡的中學畢業後教育,職校 與中等教育允許多次跨越和層層提升,各層次和各類型教育分流及相互間的轉 換,主要以證書考試或文憑課程學業成績為依據,不另設專門的招生考試,學歷

(17)

教育與職業證書可流動(楊惟雯,2014)。 綜合上述,新加坡職業教育發展與其經濟發展歷程有關,自 1950 年代開始陸 續建立初級至高級的職業教育體系,在 1990 年代之後更透過多項計畫進行職業教 育改革,並設立國家工藝教育學院代替工業與職業訓練局,專注於學生的職業訓 練,以培養中等技術人才為目標,且為新加坡唯一可頒發國際技術技能證書的學 院,畢業生就業率高達百分百,為新加坡技術人才培育及培訓最重要之教育機構。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全球化和科技化的角度,藉由文獻分析的過程,利用文獻相互佐證 方式,並實地至新加坡參觀了新加坡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南洋理工學院、義 安工學院、中部國家工藝教育學院(New ITE College Central)與康培中學。透過 文獻與實地參觀,來探討新加坡職業教育制度在因應知識經濟和資訊科技之國際 化競爭,如何利用國家的力量,整合企業界、政府部門、學校等,讓職業教育與 職業訓練相互配合,維持一定的人力資源,增進國家的競爭力。因此本文企圖以 評論他人論點的過程、佐以參觀各級學校心得,帶出作者本身的想法與推論,了 解當前的新加坡的職業教育發展及政策,以供後續研究之參考。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為了將新加坡發展成為一個先進且為全球競爭力的知識經濟體,首先是未雨 綢繆地站在國家的高度,從勞工、資本家、政府三方面考量,讓政府、工會(勞 動力)和行業(雇主)三方達到共識,驅動著新加坡建立成人繼續教育就業培訓 體制來應對經濟與人力資源的挑戰,如圖 6。新加坡教育制度發展原則為菁英與全 民教育並重,為確保每位學生都有良好就業技能,新加坡政府持續投資加強技職 教育。茲就文獻分析及現場實地觀察,提出新加坡職業教育發展特色之研究結果。 一、深耕技職基礎 (一)提昇國民對職業教育的意識 新加坡將職業教育列為國家重大政策,建立完善職業培訓機制,逐漸改變國 人對職業教育的認知與看法,包括設立負責全國職業培訓工作的專屬機構、規定 中學課程應修習職業科目、以立法方式讓職前培訓制度化。實行全國各行業職業 技能證書制,使其與個人就業、收入及升遷息息相關。設立全國技能發展基金、 建立專門人才評估制度、重視教育的投資,逐年增加,其中職業技術教育經費占 比例很大,促進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18)

圖 6 新加坡繼續教育與培訓系統的需求示意圖 資料來源:改編自 Willmott(2006)。 (二)具前瞻性的職業教育理念,重視職業教育投資 新加坡經濟社會的發展建立在教育發展,特別是職業教育優先發展的基礎 上,其教育理念為不僅要培養科學家,也要培養技術工人,這是新加坡職業教育 成功的要素之一。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為例,學校以企業未來發展趨勢和需求 為依據,為培養人才做好專業規劃和準備,並適時進行專業調整。再者,新加坡 政府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實務訓練,他們訓練的目標是學生在工作的第一個月內就 要為雇主創造效益。為此政府對職業教育大量投入,提供學生新穎專業教學設備, 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最先進的設備使用和操作方法。職業院校的教學設備往往比現 實工廠設備還要先進,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實驗室,你可以看到世界領先的 數位控制機床和先進電子檢測設備。 (三)建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 新加坡學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各理工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廣泛採用 「教學工廠」教學模式,意即學校按工廠模式辦,工廠按學校模式辦,這是新加 坡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目的是讓學生在真實的工廠環境中展開教學 活動。教學工廠將實際的企業環境引入到教學環境中,在學校內建起技術先進、 設備完善的用於教學的逼真模擬環境,形成學校、教學工廠、企業三位一體的綜 合教學模式,使企業實習、企業項目與學校教學有機結合,目標是使學生一畢業

(19)

就能適應企業的工作崗位。 (四)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互相銜接 新加坡於 1981 年開始中學實行分流制度,形成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雙軌 制,而其配套是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互相銜接溝通制度,條條路通大學,各類大 學也互通。想繼續深造的理工學院或藝術學院畢業生可直接報考新加坡及歐美國 家的大學讀本科。工藝教育學院成績優異的學生可轉入理工學院繼續修讀文憑課 程,初級學院或高中與職業學(院)校的學生亦是雙向流動的。同學們表示,在 新加坡一些成績很好的優等生,高中畢業生不急著報考明星大學,而是先到理工 學院學習一門技術後再去大學學習理論,這樣的學生有更好的成就表現。 (五)學歷及證書等值,建立激勵機制 新加坡勞動力技能資歷系統是整合繼續教育與訓練的系統,目的是為建構產 業職能,提供各種不同的證照,從證書到文憑都有,以期與世界接軌和符合產業 和企業的需要。在新加坡職工基本上按學歷定第一次工資,而為促進職工教育, 新加坡政府運用激勵機制鼓勵職工參加訓練,提高技能,例如規定國家三級公務 員證書、三級技工證書、一年或二年的職業訓練證書和其它培訓課程畢業證書都 相當於初中畢業證書。國家二級公務員證書、一級技工證書則相當大學畢業水平。 這項激勵政策使得取得各種職業技術證書的職工都可以得到相應的起點工資,有 效地激勵了職工接受訓練的積極性。 (六)以多元職業教育形式培育人才 新加坡以多元型態辦理職業教育和培訓,第一類由各級政府負責成人的就業 前的職業技術培訓。第二類是政府和企業或行業協會合辦的職業技術培訓,其費 用由政府和企業分擔。第三類是海外培訓,規定外資或合資企業的新籍員工必須 到投資國或技術先進的外國進行培訓,另政府也經常選拔青年職工至外國人辦的 跨國公司去見習,或工作一段時間,學習其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後,再推 薦到相關企業擔任技術中堅幹部。第四類則是新加坡政府與其他國家跨國公司辦 理的國際聯合培訓,主要任務是培訓國際一流的高級職員、技術人員和技工,例 如與法國合辦的法新技術學院,與德國合辦的德新技術培訓中心。 (七)重視教師專業發展 各校培養專業師資團隊,引進教師的基本條件是具有三到五年企業工作資 歷。並持續進行的教師培訓,提升教師團隊的綜合專業能力,保證職業教育的高 品質。以南洋理工學院為例,學院提供機會和經費,要求教師每年有一個月以上 的時間學習進修,可以到企業學習,也可以到海外學校帶薪深造。

(20)

(八)成立職業教育推展之主責單位 新加坡政府為推動職業教育及培訓工作,1960 年代起陸續成立成人教育促進 局、國家生產力局、工業訓練局及職業訓練局,負責就業前的職業教育和在職職 工的技術文化培訓。另外,新加坡還有其他一些訓練機構,如公務員培訓學院、 教育學院、勞工研究學院,負責公務員、中小學教師及行政部門工會領導之培訓。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新加坡現已形成多層次、多類別,職前與職後併重的職業教 育與培訓網絡。 (九)設置職業教育技能發展基金 政府通過徵收技能發展稅,建立全國性的技能發展基金,由新加坡經濟發展 局管理該項基金。此規定一方面可以使新加坡職工可得到提高技能水平的訓練機 會,且可因技能水平的提高而相應地增加工資收入;另一方面技能發展稅實際上 是對雇主的一種強制性徵稅,迫使雇主對技能低的職工進行提高培訓投資,以配 合國家經濟發展與產業技術升級的需求。 二、新加坡政策省思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知,新加坡政府將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成功移至該國,帶 動新加坡經濟發展,就新加坡發展經驗,亦有以下幾點應進一步討論。 (一)教育分流,何時為適? 新加坡教育體制,原與德國相同,學童於 10 歲即小學四年級即需接受雙元教 育學制的分流,後因引起各界爭論,因此調整成為小學前四年是奠定基礎階段, 接著兩年為定向階段,但小學六年級畢業仍即予分流。此分流機制是否啟動太早, 而限制孩童們學習發展,不利多元展才,仍值得觀察。 (二)建立完整的學生生涯輔導機制 職業教育應是為學生未來從事工作做準備,新加坡政府於學童小學畢業即予 分流之制度設計,其配套即是建立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互相轉換銜接的制度,然 讓學童及家長於小學階段即必須做出選擇的情況下,必須於學齡前及小學階段落 實性向試探,並協助建構生涯發展的圖像,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間轉換時,亦應 即時給予輔導與協助。職業教育學習過程,如何引導學生重視技能學習、加強企 業實習,協助職業教育學生生涯順利發展,因此健全的學生生涯輔導機制格外重 要。 (三)職業教育與就業巿場的聯結性面臨挑戰 新加坡政府職業教育目標為為產業界培養高級技術工人,除了運用多元職業 教育形式對準就業巿場需求辦理職業教育與訓練外,學校內亦建置擬真的「教學

(21)

工廠」模式,將實際企業環境引入教學環境中,期使學生一畢業即能立即就業。 然受到全球化及總體經濟的影響,雙元制職業教育發源國-德國現面臨企業提供的 訓練生機會逐年降低、訓練生素質不良,以及過度精密分工之專門化,致使培育 出人才過度專精於單一技術人力,缺乏彈性等問題(馮丹白、陳信正,2006)。同屬 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新加坡是否面臨相同的挑戰,又如何克服,值得更深入討論與 分析。 (四)整合職業教育與訓練,維持學生基本學力 新加坡政府建構國家資歷系統,整合教育與訓練成就認證,並配合學生於小 學畢業分流教育制度,且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得以彈性相互轉換,形成職業教育 與訓練制度緊密結合的體系。然依據 2011 年 Wolf 報告指出(Wolf, 2011),學生過 早分流易造成年輕人在母語及數學等基礎能力不足的現象, 惟就經濟合作暨發展 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國際學生 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 PISA)之學生表現 國際排名來看,新加坡近年 2009 及 2012 年,不論在閱讀、數學及科學皆有優異 之表現(臺灣 PISA 國家研究中心,2015),新加坡如何維持學生基本學科能力, 此亦值得進一步分析與探討其相關教育策略。

伍、結論與建議

新加坡自 1965 年獨立建國 50 年以來,由一個平凡港口城巿躍升為亞洲四小 龍之首,分析其經濟發展軌跡與成就,與政府重視職業教育,採取許多重要措施 進行人才培育與培訓密切相關。在知識經濟及全球化的競爭環境,新加坡提出培 養世界級一流技術工人政策目標,參考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成功創立獨具 特色的新加坡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並運用立法手段及相關計畫推動,建立多元、 多層次、多類別,職前與在職併重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網絡。職業教育與培訓不僅 是新加坡教育的主體,也是其經濟發展的支柱,新加坡對於職業教育持續投資, 2011 年即再度投入 20 億新元(約新臺幣 460 億)改善工藝教育學院軟硬體設施(中 央社,2011)。臺灣與新加坡同屬國土狹小、缺乏天然資源國家,人才為國家經 濟發展的最重要資產,新加坡職業教育發展經驗,值得借鏡。以下就臺灣技職教 育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改變國人對技職教育的認知與加強資源投入 過去新加坡國民鄙視職業教育,家長較重視普通教育,然由於新加坡政府對 職業教育及培訓的重視,將之列為國家優先且重大政策,並投入大量經費,提供

(22)

學生良好學習環境,畢業後可立即就業,因而逐漸改變新加坡人的觀念。臺灣近 年持續進行技職教育相關宣導,學生及家長對於入學管道選擇不再只侷限普通高 中,以全國 103 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結果可得知,許多學生甚至將職業 學校列為第一志願。惟為透過技職教育培育產業人才仍有賴政府持續關注與投資。 二、落實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及各項計畫 新加坡運用立法及多項計畫,確保職業教育穩定、有效的發展,臺灣為培養 國人正確職業觀念,落實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特色,培育各行業人才,甫於 2015 年 1 月通過「技術及職業教育法」,此法經教育界人士催生多年,總算公佈施行,展 開技職教育新頁,然檢視法規內容,各項措施事項涉及中央與地方政府權責,勞 動部等相關部會及各級學校,在無相關罰則及高激勵措施之下,是否得以落實, 仍待觀察。另教育部自 2008 年起,即著手進行技職教育再造工程,第一期計畫 (2010-2012 年)定位為「強化務實致用特色發展」及「落實培育技術人力角色」; 至於目前賡續推動的「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方案」(2013-2017 年),則以「技職 教育創新」及「產官學各界資源整合」為主要發展方向,不僅著眼於學校教育, 更配合人口、產業發展趨勢等因素整體規劃,預計於 5 年內投入新臺幣 202 億元 經費,希望透過技職再造與深化策略,以培育國家所需技術人才,再現臺灣技職 教育榮景(教育部,2013)。我國高等技職校院計有 91 所,相較於新加坡僅有一 所工藝教育學院,資源及經費的挹注將較為分散,面對少子化的衝擊,應避免資 源不當配置,以及如何發揮群策群力落實計畫精神即是最大挑戰。 三、紮根與推展中小學職業教育 新加坡小學五、六為學生性向定位期,小學畢業會考後決定中學讀四年或五 年,以及學術性或工藝性課程,意即相當於臺灣國中階段即予分流,臺灣則至高 中階段才予分流。為協助國中學生進行職業探索,目前開辦有國中技藝學程,然 涉及開設類科及人數,開設班級數仍有限,應可透過技藝性社團或利用寒暑假時 間開辦各類技藝性營隊,提供職涯試探機會。此外,國民小學階段亦應提供職業 認識與探索課程,新北巿政府為鼓勵與協助國中小學生進行職業認知教育,增進 對職場及技職教育的認識,提供職業試探與體驗的機會,於新北巿境內成立九大 分區職業試探暨體驗教育中心,提供區域內各對應之國小、國中學校學生所需之 職業認知與試探教育課程(新北巿政府教育局,2015),此作法可供其他縣巿政 府參考。

(23)

四、縮短產學落差並加強與產業界合作 新加坡為提供學生擬真學習環璄,建立「教學工廠」模式,目前在臺灣職業 學校大都設有實習工廠或實驗室,近年透過優質化、技職教育再造方案、典範大 學等專案計畫協助學校更新教學實習設備,或提供至業界實習機會,建議宜持續 的投資或辦理,以提昇學生實務學習經驗。另新加坡十分重視教師應具有業界實 務經驗,未來臺灣技職校院應依據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二十五條及二十六條規 定,落實執行專業科目或技術科目之教師,應具備一年以上與任教領域相關之業 界實務工作經驗,且每任滿六年應至產業界進行半年以上研習之規定,以提高教 師專業知能。 五、促進職業教育課程教學彈性化 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對基層技術人力需求改變,職業教育不應強調重複 性操作技術,應以知識為基礎的技術為教學主要容,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課程即 以基基本知識能力單元為模組組織課程內容。每一個單元模組既相互獨立又相互 支持,共同構成了整個證書課程所要求學生具備的知識能力框架。課程模組旨在 加強學生的應變能力,以適應未來瞬息萬變的工作環境。課程教學注重學生的實 踐能力,實踐性課程占總課時的 70%,而且學生在畢業前必須有至少 3 個月的工 廠實習期。此課程設計模式值得臺灣參考學習。 六、建構完整國家資歷架構體系 新加坡具有完整勞動力技能資歷系統,整合教育與培訓成就資格之認證,臺 灣雖鼓勵學生及就職人士取得證照,但目前尚未將各項訓練成果聯結學歷採認, 然建構國家資歷架構耗時耗力,建議現階段應善用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機制,並 與勞工薪級制度結合,鼓勵勞工大眾持續提昇職場技能。 七、加強中央與地方政策推動一貫性 臺灣與新加坡政府相似,由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等部會及各級各類職訓 中心推展職業教育相關規劃事宜,然應加強跨部會聯結與合作,才得以建構完整 的人才培育網絡,另中小學教育事屬各地方政府權責,為建立一貫制的人才培育 平臺,建議各縣巿政府應成立專責單位推動職業教育,並加強中央與地方的各項 合作。

(24)

參考文獻

中央社(2011,4 月 19 日)。星投資 460 億加強技職教育。臺灣立報。2015 年 4 月 20 日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6323 文部科學省(2009)。若者自立・挑戦戦略会議。2014 年 11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mext.go.jp/a_menu/ikusei/wakamono/index_h17.htm。 王雁、張希勝(2008)。美,日、英、德各國產學關係創新分析。現代教育科學, 4。 行政院主計處(2011)。100 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李隆盛(2007)。建立國家專業能力標準的程序考量,「建立國家專業技能標準 制 度 研 討 會 」 與 談 稿 , 2014 年 11 月 12 日 取 自 http://www2.nuu.edu.tw/~president/add/pdf/N_20071102.pdf。 馬早明(1998)。亞洲「四小龍」職業技術教育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13)。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教育部電子報。2015 年 4 月 20 日 取自 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21183。 馮丹白、張素惠、許全守(2010)。從人力需求探討德國雙元制面臨產業結構之 挑戰。論文發表於 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馮丹白、陳信正(2006)。兩德統一後之德國雙軌制技術職業教育。稻江學報, 1(1),27-44。 黃能堂、張翠玲(2009)。各國青少年職訓政策方案對我國青少年職訓的啟示。 就業安全,8(1),24-28。 新北巿政府教育局(2015)。新北首座「職業試探曁體驗教育中心」新泰國中揭 牌 啟 用 。 2015 年 4 月 20 日 取 自 http://www.ntpc.edu.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l&postId=330283 楊惟雯(2014)。現代學徒制 11: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2015 年 4 月 20 日取自 http://nmart.pixnet.net/blog/post/59328124。 葉榮木、張素惠(2002)。從學習的觀點探索現代教育科技與教學改革。教育科 技與媒體,49,28。 臺灣 PISA 國家研究中心(2015)。學生能力國際排名。2015 年 5 月 5 日取自 http://pisa.nutn.edu.tw/link_rank_tw.htm。

DSK Wong (2014).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aching factory: driving applied learning to industry solutions. Virtual and Physical Prototyping, 9(4).

Gary Willmott (2006)。Skills needed to succeed in the 21st century preparing the Singapore workforce for the global economy. Retrieved Jan. 10, 2015, from

(25)

http://www.oecd.org/http://www2.casas.org/home/index.cfm

Law, S. S. (1984). Trend of Vocational Training in Singapore. VITB Paper No. 1. Singapore: Vocational and Industrial Training Board.

Law, S. S. (2005). Dynamics and challeng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The

Singapore experi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1st century education symposium,

Western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iuzhou, China.

Law, S. S. (2006). Winning the Singapore Quality Award — A Journey Towards

Organizational Excell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Law, S. S. (2007), Vocat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ingapore experience. Director &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Singapore.

Law, S. S. (2011). Case study on national policies linking TVET with economic

expansion: lessons from Singapo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experts for

the 2012 education for all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34, Germany.

Leydesdorff, L., & Sun, Y. (2009).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the triple helix in Japa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0(4).

Middleton, J., Ziderman, A. & Adams, A. V. (1993). Skills for productiv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2005). Education Statistics Digest. Retrieved April 16, 2015, from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Web site: www.moe.gov.sg/esd/ESD%202004.pdf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2006). Education Statistics Digest. Singapore: MOE. Ministry of Finance, Singapore (2006).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Other Policies.

Retrieved Mar. 3, 2015, from Ministry of Finance (Singapore) Web Site: www.mof.gov.sg/policies/ppp.html

Ministry of Manpower, Singapore (2010). Career Planning, Job Assistance, and

Training. Retrieved Jan. 30, 2015, from Ministry of Manpower (Singapore)

(26)

Ministry of Manpower, Singapore (2011). Labour market third quarter 2011. Manpower Research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Singapore.

OECD (2010). Unemployment in OECD countries to approach 10% in 2010. Retrieved Feb. 10, 2015, from http://www.oecd.org

OECD (2011). Policy options to support young workers during economic recovery. Retrieved Feb. 15, 2015, from http://www.ilo.org/ employment/ Whatwedo/ Publications/WCMS_151459 /langen/index.htm

Statistics Singapore. (2006). Historical Data: Per Capita GDP at Current Market

Prices. Retrieved Mar. 1, 2015, from Statistics Singapore Web site:

www.singstat.gov.sg/keystats/hist/gdp.html

Statistics Singapore. (2011a). Singapore in Figures 2011. Retrieved Jan 4, 2015, from Statistics Singapore Web site: www.singstat.gov.sg/

Statistics Singapore. (2011b). Yearbook of statistics Singapore. Retrieved Jan 2, 2015,

from Statistics Singapore Web site:

http://www.singstat.gov.sg/pubn/reference/yos11/yos2011.pdf UNESCO-IBE (2011). Singapore, w

orld data on education.

UNESCO.

Viswanathan, S. (2002). Innov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Singapore at the competitive

edge, Volume 1. World Bank.

WDA (2012). WSQ Framework. Retrieved Jan. 2, 2015, from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Website: app2.wda.gov.sg/wsq/

Wolf, A. (2011). Review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Wolf report,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K. Retrieved Jan. 2, 2015,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

uploads/ system/ 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180504/DFE-00031-2011.pdf WSQ (2011). Interpretation of WSQ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Retrieved Jan. 2, 2015, from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Web site: app2.wda.gov.sg/wsq/

數據

表 3      2001-2011 新加坡各年齡失業率一覽表                                                (單位:%)  年度/年齡  整體  15- 24 歲  25- 29 歲  30- 39 歲  40- 49 歲  50- 59 歲  60 歲以上  2001  3.76  7.74  4.20  2.95  3.40  3.26  1.95  2002  5.65  11.25  5.94  4.29  5.30  5.69  4.16  200
圖 6  新加坡繼續教育與培訓系統的需求示意圖  資料來源:改編自  Willmott(2006)。  (二)具前瞻性的職業教育理念,重視職業教育投資  新加坡經濟社會的發展建立在教育發展,特別是職業教育優先發展的基礎 上,其教育理念為不僅要培養科學家,也要培養技術工人,這是新加坡職業教育 成功的要素之一。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為例,學校以企業未來發展趨勢和需求 為依據,為培養人才做好專業規劃和準備,並適時進行專業調整。再者,新加坡 政府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實務訓練,他們訓練的目標是學生在工作的第一個月內就 要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inkedIn, 2019 & 2020, The skills that employers most looking f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orway 2010, Action Plan – Entrepreneurship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the Arts, Queensland Govern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the Arts, Queensland Govern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rough training in coaching, and integrating the founda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n exercise and fitness training activity, this course not only

 Provid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teachers and school faculty regarding the knowledge about Internet safety, awareness, and strategies of cyberbullying (Tang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