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初任父親第一年父職經驗歷程之研究─以六位大專教育程度父親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初任父親第一年父職經驗歷程之研究─以六位大專教育程度父親為例"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ώቔኢ఼͛ੈү۰Ĉͨ༱ᆇĂ఼ੈ͞ёĈWanyi.mou@msa.hinet.netĄ

初任父親第一年父職經驗歷程之研究

-以六位大專教育程度父親為例

ͨ༱ᆇ

เ੝໓

摘 要

ࡁտ޽΍Ăѝഇ۞ͭᖚགྷរΞͽ࿰ീـޢ۞ͭᖚሀёĂЯѩĂଣ੅౵ܐ ͭᖚགྷរĂ૟ѣӄٺநྋͭᖚሀё۞ԛјĄ ώࡁտͽ̱Ҝ̂૞ିֈ඀ޘ̝ܐЇͭᏐࠎ၆෪ĂซҖஎޘణኘĂॲፂ׎ а໖̝ͭᖚགྷរĂଣ੅׎ௐ˘ѐ۞ͭᖚགྷរ።඀Ą ώࡁտ൴னĈௐ˘ѐͭᖚགྷរĂֶ໰ॡมึԔĂགྷ።Ķ࿰౯ᔞ឵ķăĶͭ ᖚໄهሀቘķăĶ኏ᑝຖใķăĶͭᏐᏐᖚ֎Ғቤ኏ዋᑕķăĶ̄̃Ϡ߿໰ᜪķ ̈́Ķ൴णିዳ֎Ғķඈ̱࣎ล߱።඀Ą׎ᙯڦ൏ᕇᄃͭᖚ̰உЧ̙࠹ТĄ ώࡁտॲፂࡁտඕڍĂ၆ٺܐЇͭᏐᏐᖚିֈఢထĂͽ̈́ޢᜈࡁտ೩΍ ޙᛉĄ 關鍵詞:ܐЇͭᏐăͭᖚགྷរăஎޘణኘ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幼兒與家庭領域中,父母角色及親職教育一直是受到關注的議題。但是,一 般對父職的期待不像對母職一般明確(Cabrera, Tamis-LeMonda, Bradley, Hofferth, & Lamb, 2000;Daly, 1995;Doherty, Kouneski, & Erickson, 1998),父親在參與 育兒的時間與型態上都不及母親主動(李旻陽,2005),家庭與親職研究幾乎可以被 稱為是「母親心理學」(王大維,2000;杜宜展,2004;涂妙如,2005;徐綺穗, 2000;Lewis, 1999)。

研究者認為,不論是站在家庭功能,或是兒童發展及兒童福祉角度,「父親」都 是一個不容忽略的重要角色。多項研究(王叢桂,2000;李淑娟,2004;莫藜藜、 王行,1996;Allen & Daly, 2002;Cabrera, et al., 2000;Parke, 2002;Pleck, 1997)發現都支持父職參與對幼兒在依附關係建立、角色理解、人格與情緒、道德發

(2)

展、學習行為、認知能力、同理心、同儕與友伴關係、性別角色學習、內控力、社 會化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均有正向的影響力。

至於「父親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當父親」的問題,目前相關研究上並無明確的結 果 , 但 是 有 一 些 研 究 主 張 , 在 成 為 父 親 的 早 期 , 已 經 形 成 一 穩 定 的 父 職 模 式 。 例 如,Bailey(1987)研究發現,從嬰兒期的父親父職角色投入情形,可預測孩子五歲 時的父親父職投入程度。有研究(Averett, Gennetian, & Peters, 2000;Cowan & Cowan, 1992;Lamb, Pleck, Charnov, & Levin, 1985)進一步指出,父親的父職模 式在最初三年便呈現穩定狀態,早期的親職表現代表著其未來投入的型態。有研究 (Bronte-Tinkew, Ryan, Carrano, & Moore, 2007;Palkovitz, 1985;Sandelowski, 1994)甚至主張對於父親的父職應該追溯至懷孕期間的父職「預備」,父親在孩子出 生以前的父職行為,可以預測孩子出生以後的父職投入程度。有研究者進行早期的 父親親職教育,也從結果中看到正向的效果。例如,Early Head Start(EHT)方案開 始注意到早期的父職參與,期望能藉由加強父職內涵的早期型塑,為幼兒謀求更大 的福祉(Vogel, Boller, Faerber, Shannon, Tamis-LeMomda, 2003)。Magill-Evans, Harrison, Benzies, Gierl和Kimal(2007)透過實驗研究發現,及早(五個月)的初任父 親親職教育,將有助於父親維持其後對孩子需求的感知,以及刺激孩子認知成長活 動的技巧。這都再再顯示,父親最初的父職經驗,對其之後父職參與及與子女的互 動,有其關鍵的影響,也是父職研究及父親親職教育介入的重要考量階段。 研究者於是認為,幼兒階段的父職模式如果已經趨於穩定,而且父職行為在孩 子出生以前便已經展開,那麼,欲探討幼兒父親的父職形成,便應該以初任父親為 對象,並將時間往前推移至剛轉變成為父親的階段,去了解其最初父職經驗。以了 解初任父親從「尚未成為父親」到「具備父親角色」,再到「執行父職角色內涵」的 歷程。 在研究對象方面,研究者從文獻資料中發現,父親教育程度較高者,比較容易 接觸與接受新觀念,也有較高的父職參與意願(吳黛宜,2003;杜宜展,2004;莫 藜藜,1997;徐綺穗;2000;蕭春媚,2001;Pleck, 1997)。據此,本研究欲以大 專教育程度之初任父親為對象,探討其最初一年父職經驗歷程,期望透過本研究, 能對初任父親最初父職經驗有初步的體認,以利初任父親親職教育方案之規劃,支 持幼兒父親及早發揮其親職角色功能,進而增進幼兒福祉。

貳、文獻探討

˘ăͭᖚણᄃ͞ё!

父 職 研 究 從1970年 代 開 始 逐 漸 受 到 重 視 , 然 而 , 根 據 Lamb(1999) 、 Lamb, Pleck, Charnov和 Levin(1985)、 Marsiglio, Amato, Day和 Lamb(2000)、 魏 秀 珍

(3)

(2002)及涂妙如(2007)等研究者對過去父職研究發展歷程文獻的整理,父職研究發 展的脈絡係受到社會及家庭變遷、女性外出工作人數增加、對女性態度的改變等因 素影響。這顯示出,過去父職研究的主題與研究對象雖然為父親,但是其關切的目 的係為「婦女問題」,並非為了探究父親的父職特質與脈絡,也因此,父親具體可見 的「父職行為」及「投入時間」便常被研究作為父親參與的指標,並以母職為基準進 行比較。Jain, Belsky和Crnic(1996)曾批判前述這類觀點取向下的父職研究,主要 測量「父親行為」,而非視父親為一個個體。Hawkins與Dollahite(1997)也曾批判前 述 這 類 父 職 研 究 大 多 採 取 父 職 角 色 「 欠 缺 」(deficiency) 或 是 「 角 色 不 適 當 」 (role-inadequacy)的觀點,不僅窄化對「照顧」內涵的界定,更忽略對父親個人轉變 的了解,並無助於父職參與的促進。這提醒研究者思考,在家庭中,「親職」不應以 「父母」一詞涵括,「父親」自有其獨特親職功能與脈絡,不應將其視為母職的「類 比」或「補充」,而對父職內涵的評估指標也不應在於父親是否與母親花同樣時間從 事與相同的照顧行為。 對於父親的父職參與方式,Lamb等人(1985)並建構出一個包含三個父職參與向 度的概念架構,此模式受到廣泛的重視,許多研究開始關注父親在此三個向度上的 父 職 參 與 行 為(Doherty et al., 1998 ; Pleck, 1997) 。 之 後 有 越 來 越 多 的 研 究 (Cabrera et al., 2000;Lamb et al., 1985;Marsiglio et al., 2000;Pleck, 1997)也 發現,父親影響兒童發展的路徑與母親並不相同,並且有直接與間接(包括溫暖的家 庭脈絡、良好的夫妻關係、家庭經濟等)等形式;父親即使在工作時,透過對孩子的 關心、思念、臨時的計畫等,也能對兒童的發展與福祉產生影響(McBride & Rane, 1997)。

(˘)ͭᖚણᄃ(paternal engagement)

指父親以照顧、遊戲或休閒方式與子女直接互動,包括花時間與兒童進行一對 一的活動,像是餵食、幫助完成家庭作業、跟他一起玩遊戲等。

(˟)ͭᖚତܕّ(paternal accessibility/paternal availability)

指父親接近孩子或在孩子身旁「待命」(standby),雖然未直接與孩子互動,但 是具有潛在的互動可能性。例如:小孩子在房間玩,爸爸在隔壁書房裡看書;孩子 在看電視,爸爸在一旁看報紙;甚至在廚房煮東西時,小孩子在腳邊玩耍等。 (ˬ)ͭᖚయЇ(paternal responsibility) 指父親將照顧子女及子女的幸福,作為自己最大的責任。父親持續了解子女的 需求,並且適當的回應,替孩子安排容易取得的資源。例如:為孩子尋找托育場所 及保母、知道孩子何時需要去看小兒科醫生、預約看診時間、帶孩子看診、當孩子 生病時安排照顧者或請假照顧、確定孩子有足夠的衣服可穿。此種父職參與方式最 難界定,容易被研究者忽略,但是卻非常重要,因其反應出父母為孩子的幸福與照 顧,負最大的責任。

(4)

˟ăܐЇͭᏐ۞ѝഇͭᖚགྷរ።඀!

對於男人如何學習成為一個父親,我們知道的並不多,也沒有理論去解釋此一 發展過程(Daly, 1995)。目前有一些研究擷取初任父親父親經驗的某一個特定時段進 行探究,從這些研究發現,也只能初步拼解出早期父職經驗樣貌。 (˘)ֈ׊ຍᙸᄃજ፟ 當男性決定及有意願生育孩子,成為「父親」的意識及動機,便隨之產生。有少 量的研究曾經驗證,根據父親的懷孕意向及在孩子出生以前行為,可以預測其在孩 子出生以後的溫暖,以及養育活動。當父親傾向生育子女,可能為父親提供正向親 職 的 能 力 , 在 認 知 刺 激 活 動 、 身 體 照 顧 、 溫 暖 、 養 育 活 動 及 照 顧 活 動 等 五 個 層 面 上 , 呈 現 出 正 向 的 參 與 , 反 之 則 可 能 負 向 影 響 父 親 投 入 其 子 女 生 活 的 質 與 量 (Bronte-Tinkew et al., 2007)。 然而,這些研究僅止於一些變項之間關係,對於其間「發生了哪些事」?「產生 了什麼影響」?觸及解釋的層面仍相當有限,Bronte-Tinkew等人(2007)也認為,對 於 孩 子 出 生 之 前 的 父 職 內 涵 , 以 及 其 與 孩 子 出 生 以 後 父 育 行 為 之 間 連 結 關 係 的 探 討,仍是稀少及不確定的,而父親對於懷孕生子的意向與父職參與行為之間的關係 可能更加複雜。 (˟)ᘃθ࿰౯ 懷孕階段是一個準備親職的時機,對父親來說亦是如此,Mann(1995)便發現, 如果父親在孩子出生以前時期有投入行為,便可能意味著他們對孩子有興趣,想要 成為父親,並且視自己對孩子之發展是重要的。Habib和Lancaster(2006)研究也主 張,「父親-胎兒連結」應該被視為是在擁有一個實際的孩子之前的最早父育形式(或 者父育的預備)。這意指,沒有育兒經驗也沒有經過生理生產的初任父親,可以透過 「意象」(imagery)和母親一樣與胎兒產生情感連結,並且形成最早的父育形式。然 而,初任父親如何使用「意象」與尚未見面的子女建立情感連結?而當初任父親投入 前述「在懷孕時期與伴侶的活動」及「在大約生產時期間與孩子的活動」,是否就意 味 著 已 經 具 備 父 職 角 色 的 概 念 和 思 考 ? 這 都 有 賴 從 初 任 父 親 身 上 獲 得 進 一 步 的 驗 證。 (ˬ)̄̃ኚϠ 子女的出生讓親職從想像層面進入實際生活面向,這讓父母的角色必須進行更 貼近實際生活需要的調整,父親角色亦然。Jordan(1990)從準父親到初為人父的經 驗過程中便發現,初任父親經歷三段過程:(1)抓住懷孕和小孩的真實感。(2)從配 偶、同事、朋友、家人、小孩和社會的支持,努力確定成為父親。(3)孜孜不倦從事 父職角色。Henderson和Brouse(1991)曾進行剛成為父親三週的新父職經驗研究, 發現新手父親在最初三週歷經三個階段:階段一:孩子出生以前預想接下來將會經

(5)

歷的經驗;階段二:不愉快的育兒真實壓力促使往階段三移動;階段三:決定習得 他們認為父育需要的技巧,以控制此情境。 雖然由前述內容可以一窺初任父親的早期父職經歷階段,但是對於其間的父職 角色感受及父職內涵轉變,卻仍無從了解。研究者非常好奇,初任父親從「還沒有成 為爸爸」轉變到「成為爸爸」,以及「扮演爸爸角色」的過程是如何?其間有哪些重 要的經驗歷程?

ˬăϫ઼݈̰۞ܐЇͭᏐѝഇͭᖚགྷរࡁտ!

目前國內外雖然已針對不同年齡層子女的父親父職參與進行探討,但是研究大 多狹隘地定義男性父職行為出現的時間與形式,關於初任父親最初父職經驗的研究 很少,我們對於父職最初的親職樣貌仍不夠清楚。 國內目前主要為護理背景的研究者,對妻子剛生產的父親進行生活改變(胡蓮 珍,2000)及角色執行(涂秀琴,1999)的研究。此外,尚有一篇新手父親的自我敘說 (徐東弘,2005),探討的父職期間側重於妻子剛生產時的心理巨大衝擊與調適。對 於初任父親的認識僅止於「剛成為父親」階段,因此需要進行時序較為完整的研究, 以更進一步掌握初任父親的父職經驗脈絡。胡蓮珍(2000)綜合文獻與自己的研究發 現認為,父親們都經歷混亂的生活後,最後才逐漸掌握新角色,感到滿足而樂於付 出。子女出生也涉及三個層面一是親子互動的直接與密切,二是家庭模式的失衡與 重組,三是父親角色的最初模式及育兒工作上的參與。可以初步了解,對於初任父 親來說,其經驗歷程至少包含「親子互動」、「家庭關係」及「父職角色與父職參與」 等幾個面向,但是我們仍需要更深入的探討,才能逐步拼解出初任父親的經驗歷程 與脈絡。據此,探討父職最初樣貌,有必要以初任父親為對象,同時探討的範圍應 該提前至孩子出生以前的父親投入情形,以期能更加了解並促進父親扮演其父職角 色的根源。

參、研究方法

近年來,父職研究觀點已經開始產生轉變,有研究者主張父職研究從男性自己 的經驗與觀點了解父職(Lamb, 2004;Lewis, 1986;Lupton & Barclay, 1997),因 為在他們在心中可能有不同的「父親內容」,所以,讓研究參與者自己述說其作為父 親 的 經 驗 , 對 受 訪 父 親 本 身 來 說 是 重 要 的(Pleck & Masciadrelli, 2003)。有鑑於 此,研究者將透過「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ing)探討初任父親的最初父職經 驗,透過此父親「內在聲音」不僅能夠超越僅對可見的父職行為與特定變項關係之探 討,能夠描繪父職經驗的動態歷程,更能突顯其對此父職經驗歷程所賦予的意義, 彰顯初任父親的主體性。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歷程說明如下:

(6)

˘ăనࢍణኘ̂ჩ!

本研究採取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相關文獻、深度訪談的 概念,並參考訪談所包含的六個面向:經驗行為問題、意見/價值問題、感受問題、 知 識 問 題 、 感 官 問 題 、 背 景/人 口 統 計 問 題 (王 仕 圖 、 吳 慧 敏 , 2005; 陳 介 英 , 2005),擬出訪談目的與大綱,再根據前置研究經驗,刪去比較抽象及與研究目的較 無直接相關的問題,進而設計出訪談大綱。

˟ăᔛኛࡁտણᄃ۰!

研究參與者的條件,除了考量訪談往返距離上的方便,需居住台北縣市與基隆 市外,為符合研究目的及獲取豐富資料,尚須符合以下各項內容:(1)具備不錯的口 語表達能力,並且願意提供豐富個人相關經驗資訊;(2)結婚後生育第一胎,孩子足 月出生且身心健康,孩子的性別及一胎子女數則無特別限定,排除婚前懷孕生育, 以及孩子為早產、有身心障礙者。(3)雙薪核心家庭、目前仍具婚姻關係,並且與妻 子、孩子同住,並且與孩子有血緣關係,排除領養、非婚生、繼親、未與妻子和孩 子同住家庭的初任父親。(4)考慮受訪父親之間的條件具有異質性。本研究總計有以 下六位初任父親參與: (˘)ܲی 30歲,為原生家庭長子及首位結婚者,對於家庭有較高的主導性。妻子年齡略 長於保爸,雖然具有幼保相關背景,但是保爸對於照顧及教養孩子,仍有自己的主 張。保爸從事保險業,目前比較多的心力投注在工作上,由岳母協助平日全時育兒 (女兒),與妻子前往探視,週末將孩子帶回照顧。 (˟)நی 43歲,為原生家庭中唯一的兒子,婚後多年沒有懷孕,妻子求子心切,試過許 多方法,終於在婚後6年生育孩子(女孩),孩子白天交由保母照顧。原生家庭遠在南 部,目前居住地離妻子原生家庭相當接近,與妻子家人互動頻繁。理爸目前於大學 任教,有教師職等升等壓力。妻子具有幼保專業相關背景,對於育兒方式具有期待 與想法,理爸重視事情的合理性,對於妻子提出的「幼保專業理論」有其不同的見 解。 (ˬ)ңی 36歲,為家中最小的孩子,與原生家庭互動密切,並承受其許多期待,與妻子 相識十一年後在父母的催促下結婚及生育孩子,也由母親到家中協助照顧。由於何 爸為家庭中首婚者,而且父親年事已高,妻子有傳宗接代的壓力,也只想生一胎, 所以刻意計畫一舉得男。與妻子在同一個公部門擔任公職,妻子收入較高,在育兒 的期待與計畫上較為積極。

(7)

(α)ᛋی 32歲,為原生家中的長子,因為弟弟已經結婚生子,於是在父母的催促下,接 受安排相親結婚,孩子(兒子)白天交由保母照顧。警爸擔任消防員警的工作,工作 時需24小時待命,危險性較高,也比較需要體力和精神上的專注,在育兒上多仰賴 妻子。 (̣)։ی 31歲,與妻子為大學同學,婚後同赴美國攻讀碩士學位,返國後於同一所學校 任教,婚後4年生活穩定後才計畫生育孩子(兒子)。大學期間曾接受諮商輔導的訓 練,也在工作上接觸過不同類型的父母,對於親職方式具有省思性。原生家庭遠在 南部,目前居住地離妻子原生家庭很近,也由妻子原生家庭提供主要的協助,白天 由妻子的姑姑到家中協助照顧孩子。 (̱)໢ی 32歲,父親早逝,很早便離家獨立生活。生育雙胞胎(均為兒子),妻子為護理 人員,工作採排班制,育兒時間比從事公職的溫爸有彈性,也重視照顧孩子的衛生 與安全。原生家庭遠在南部,婚前便與妻子原生家庭互動密切,也接受妻子原生家 庭較多的協助,妻子的大姐白天到家中協助照顧子。 六位受訪父親除了何爸由母親協助照顧孩子,理爸由保母照顧孩子外,其餘四 位父親均由妻子原生家庭提供協助,顯示,在孩子年齡幼小階段仍由「母系」育兒的 意味相當明顯,受訪父親如何扮演其父職角色,值得關注。

ˬăซҖణኘ!

在正式訪談前,向研究參與者說明研究目的,並告知其有關保密、自決等倫理 原則,再請研究參與者依其意願於「研究訪談同意書」簽署名字。為顧及研究保密與 隱私,以及場地便利性,每次訪談的時間與地點,均由研究參與者決定,訪談地點 包 括 研 究 參 與 者 家 中 、 辦 公 室 、 研 究 者 工 作 地 點 等 , 大 多 選 擇 安 靜 無 干 擾 之 處 進 行。每位研究參與者均受訪三次,每次訪談時間大多約1.5至2.5小時左右,何爸及 保爸樂於分享經驗,每次訪談時間均超過2.5小時;理爸的最後一次訪談,因為敘說 及討論內容豐富,訪談時間長達4.5小時。每次訪談過程中均在研究參與者的同意之 下,進行全程錄音。 為了讓研究參與者能夠依其狀況陳述真實或特別的經驗,也為了更熟識研究參 與者及掌握其背景脈絡,初次訪談問題先由研究參與者的背景資料,以及概要性的 父職經驗開始討論;之後的訪談則是讓研究參與者依照時間序列敘說其父職經驗與 想法。研究者亦會適時提出個人的疑問、看法或意見,與研究參與者共同分享、澄 清或討論,同時視情況彈性調整訪談問題的順序和時間,以確保資料的豐富性與多 面性。

(8)

αăᇤᆷణኘ͟ᄫ!

每一次訪談結束後,研究者將訪談中的所知所感,於「訪談日」誌中記錄下來, 記錄內容包括對當時訪談者的敘說及訪談過程的描述、對訪談的感受與想法、對研 究及下一次訪談的思考與提醒等。這些記錄均做為研究者後續訪談、資料整理分析 及研究進行詮釋時的參考。

̣ăᔂᆷుфቇ!

訪談結束之後,將錄音內容交由特約人員協助轉謄為逐字稿,同時向其說明轉 謄逐字稿的方式、注意事項及倫理等議題,並要求其不得擅自保留訪談錄音與逐字 稿檔案。

̱ăͅᖬዦ᝝!

研究者收到逐字稿後先進行勘誤、整理脈絡,並對其進行整理與反覆閱讀,留 意經驗故事的各種面向,從逐字、逐句、逐段,到上下文對話及全文,不斷體會研 究參與者的敘說內容,直到理出屬於其個人的模式(pattern),再將關鍵事件、需要 進一步釐清、繼續深入敘說,或有所感的地方加以註記,於下一次訪談時,再做確 認及訪談。如果遇有研究參與者無法表達其意,或者敘說較為片段,研究者在訪談 中曾協助研究參與者表達出來,或者將其敘說內容進行統整,而為研究參與者所同 意,亦會以「他同意研究者說…」的形式被保留。此外,研究者會將自己的發言與研 究參與者的敘說一起理解。

˛ăྤफ̶़ژ̈́ࡁտඕڍᇤᆷ!

研究者將所決定的故事內容主題記錄於「文本分析表」(如表1所示),以深入探 究焦點內容或主題(theme)。研究者理解研究參與者的內在觀點後,依據轉變成為父 親的時間順序為主軸,書寫其故事父職經驗文稿,並寄予研究參與者檢核與回饋, 研 究 者 根 據 受 訪 者 的 意 見 不 斷 進 行 再 修 正 與 再 確 認 , 直 到 受 訪 者 沒 有 任 何 增 修 意 見。 研究者再從個別故事文本中挑選相關的敘說內容,對照之間的不同經驗觀點, 以理解與建構初任父親的最初父職經驗脈絡。

(9)

ܑ1 ͛ώ̶ژܑ 研究參與者 故事主軸 主題 次主題 文本內容 尚 未 有 當 爸 爸 的 具 體 感 受 1. 那 時 候 還 是 覺 得 很 虛 無 飄 渺 啊!……我覺得那十個月對我來 講還很遠。【警1-20-1】 2. 因為小孩你都還沒見過,都還在 肚子裡面,【警1-22-1】 父職歷程 妻 子 的 親 職 角 色 已 經 啟 動 1. 其 實 她 ( 妻 子 ) 把 自 己 照 顧 得 更 好,因為她會上網看一些東西, 也很注重胎教,很多東西都是她 去查然後跟我說的。她其實都處 理 完 了 , 我 就 當 一 個 現 成 的 爸 爸。【警1-20-3】 警爸 妻 子 懷 孕 期間 父職內涵 關注焦點在 妻子 1. 我要是工作允許的話,一定會陪 她去產檢。【警1-21-1】 編碼說明 警(受訪者代稱)1(第一次訪談)20(第二十段落)1(第一句)

本研究之資料分析與訪談、轉謄逐字稿、整理訪談資料、訪談日誌撰寫等步驟 係於研究歷程中同步進行,研究過程並謹守研究倫理,更隨時覺察自己與參與研究 者之間在性別、角色位置、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在互動、理解與詮釋上可 能帶來的影響。

ˣăࡁտ۞ѣड़ّ!

為了建立本研究的有效性,研究者從聆聽、謄寫文本、分析文本到撰寫論文的 每一個步驟,都必須隨時檢視及自省扭曲產生的可能,除了要盡可能豐富的呈現文 本內容外,也必須讓受訪者確認研究者的理解詮釋內容,是否貼近受訪者真實的經 驗與想法,充分引用經過研究參與者檢核的資料證據,以提高詮釋資料時「確實性與 可信性」。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認為符合程度達95%以上,顯示研究者的個別故事文 本受到研究參與者的認可,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信賴程度。研究者並且邀請一位擔任 具親職教育質性研究經驗之副教授,檢核研究者在資料分析與詮釋上的有效性,其 表示研究者所撰寫的初任父職經驗文本,能符合研究參與者的敘說。

肆、初任父親之父職經驗歷程分析

根據六位父親的父職經驗故事,分析歸納初任父親最初一年父職經驗的經驗歷 程如下:

(10)

˘ăѣֈ׊ຍᙸĂϠֈજ፟͹ࢋ҂ณछ୉ഇޞ׶छलଐຏ!

受訪者有生育子女成為父親的意願,其動機主要是「上一代的期待」、「讓家庭 更豐富」及「增進夫妻互動關係」,顯示「家族」、「家庭」對父親的重要性。 ԧࣇछΪѣԧ˘࣎׊̄Ăԧییԓ୕ࢋѣˠ็ٚ˭ΝĂ఺ߏ˘࣎ޝࢦࢋ۞Я৵Ą Īந2-5-1ī छलѣ̈ޅĂᑕྍᔘߏͧྵઉБĄЯࠎலౣԧࣇზ̈छलဗĂົͧྵᖳಱ˘ᕇᕇĄ Ī໢1-11-2ī ᄮᙊȈ˟ѐ˞Ăكѩ͉˞ྋ˞Ăྍઇ۞Ăྍᓾ۞Ă׎၁ౌम̙кז˘࣎஬ᐚ˞Ă Īң1-22-1īຐᄲĂѣ̈ޅ̝̄ޢĂ͈؍۞̢જߏ̙ߏѣ˘࣎າ۞͞ёயϠĄĪң3-4-5ī

˟ăᘃθഇมຏצಈॆ˵ຏצᑅ˧Ăᙯڦ൏ᕇࠎ؍̄֗វ̈́ଐჰ࢑ፉ!

受訪者在得知妻子懷孕時,雖然感受喜悅,但是隨之而來的經濟開銷壓力也同 時進入其心中,形成喜悅與壓力交織的感受,顯示「提供經濟」仍為父親角色的重要 內涵之ㄧ。 ᑕྍᄲಈॆ׶ᑅ˧ౌѣĂĪ։1-16-1īົޥ҂གྷᑻયᗟબĊͧтᄲညϠய۞෱ϡă ӱ̄͡۞෱ϡĂ̈ޅ̄۞ିዳ׎၁ͧྵᙱΝҤધĊ֤ॡ࣏˵ͧྵຏᛇᄲĂдགྷᑻ˯۞ଠ טΞਕࢋᚑॾ˘ᕇĄĪ։1-16-4ī 在妻子懷孕期間,妻子的親職角色已經啟動,但是受訪父親大多還沒有具體「當 爸爸」的感受,故仍以妻子懷孕的狀況及意見為其主要的關注焦點,而扮演關心、支 持與配合妻子的角色。妻子大多將自己照顧很好,並積極準備生產育兒事務,使得 受訪者覺得在此時期的參與有限。 ԧᛇ଀ᘃθ۞ॡ࣏Ăڦຍ˧ᔘߏд๽๽(؍̄)۞֗˯Ăͧྵፉ͕сѣ̦ᆃېڶĄ၆ ޅ̄۞ຏᛇĂᔘߏ՟ѣ֤ᆃ׍វĄĪ໢1-12-4ī֤ॡ࣏ѣ࠻˘ֱᘃθ۞३ĄՏѨயᑭౌ ΝĂ˵׶؍̄˘੓Ν˯˘ֱ๽๽ିވĄĪ໢1-12-8ī ֤ॡ࣏ᔘߏᛇ଀ޝ෍൑ᛜിબĊ……ԧᛇ଀֤Ȉ࣎͡၆ԧֽᓾᔘޝᅈĄĪᛋ1-20-1ī Яࠎ̈ޅҰౌᔘ՟֍࿅Ăౌᔘдև̄྆ࢬĂĪᛋ1-22-1ī׎၁с(؍̄)ԯҋ̎໰ᜪ଀Հ рĂЯࠎсົ˯შ࠻˘ֱڌҘĂ˵ޝڦࢦࡩିĂޝкڌҘౌߏсΝߤ൒ޢྫྷԧᄲ۞Ąс ׎၁ౌ఍நԆ˞Ăԧಶ༊˘࣎னј۞ییĄĪᛋ1-20-3īԧࢋߏ̍ү̯ధ۞ྖâؠົ ౖсΝயᑭĄĪᛋ1-21-1ī ଂᘃθ੓ĂౌߏϤс(؍̄)˘͘ఢထ͹ጱ۞Ăϫ݈ౌఢထрĂԧᛇ଀ԧ՟Ᏹڱઇ זĂٙͽсިᆃઇĂԧಶߏБ˧੨ЪĄĪң1-23-1ī ԧᛇ଀ЯࠎշϠౌߏෛᛇ۞જۏĂலౣ΁(ޅ̄)̙ߏдҰև̄྆ࢬĂ՟ѣᏱڱΝຏ צ΁ĄĪந3-14-1īឰсΝፆ͕ಶр˞Ăѣޝкޝ௟۞ڌҘԧৌ۞ౌ̙ۢ྽બĊĪந 1-8-3ī

ˬăޅ̄΍Ϡॡ၆Ķ༊ییķ۞ຏצՀৌ၁Ăҭߏ၆ٺͭᖚໄه̪ຏሀቘ!

初任父親對於新生命的降臨感到高興與感動,在看見孩子並且抱到孩子後,「當 爸爸」的感受比懷孕時更加真實具體。雖然對於父親的概念仍很模糊,但是仍感受到

(11)

壓力。 ซ͘ఙވ࠻඾сԯ̈ޅ̄Ϡ΍ֽĂ֤ॡ࣏ຏᛇৌഔĊĪң1-13-3ī̈ޅ̄Ϡ΍ֽ۞ ֤݅ĂՀ׍វຏᛇઇیی˞ĊĪң1-13-4īᔘሀሀቘቘ۞Ă༊یی֤࣎ໄهౌ՟ѣબĄ Īң3-12-2īԧᔘߏ̙ፍ଀ԧـޢٕߏϫ݈ྍઇ̦ᆃĄĪң1-13-1ī ಶрညঈ஧ࡎ൒ᕕ৔۞֤჌ຏᛇĂཝఠಶፋ࣎ᏹ࿅ֽࡠĊĪᛋ1-21-2-1ī࠻ז۞ॡ ࣏ᔘߏᛇ଀ޝ̙ΞޥᛉĂ൒ޢٱז۞ॡ࣏̖ຏᛇͧྵৌ၁ĄĪᛋ3-8-1ī ޅ̄˘΍Ϡᑅ˧ಶ˘ֽۡĂٚצ˧ࢋ႕ૻ۞ĄĪ໢1-45-1ī

αăරˠӱ̄͡௫ܸනቤ˞ܐЇͭᏐ۞ᑅ˧Ă؍̄֗វೇࣧͽޢĂᙯڦ൏

ᕇၙၙଂ໰ᜪ؍̄ᖼொז໰ᜪޅ̄!

在 妻 子 坐 月 子 期 間 , 初 任 父 親 必 須 同 時 面 對 工 作 、 照 顧 妻 子 及 照 顧 孩 子 的 壓 力,在妻子身體尚未完全復原前,初任父親關切的主要焦點仍為照顧妻子,但是因 為有坐月子中心醫護人員,以及原生家庭家人協助坐月子和照顧孩子,使得初任父 親在此階段與孩子的互動並不多。 ҁ૔֤ॡ࣏ࣣଂᗁੰаֽ՟ೀ͇ဗĊ׎၁֗វېၗᔘ̙ߏޝрĊԧࢋΝᜪ̈ޅ˫ࢋ Νᜪ̂ˠĂតјᄲѣᕇ͕ѣዶ҃˧̙֖ધĊ៌Ы˧۞ĄĪң2-7-2īԧޝຏᔁԧ๽ᑒԧ໰ ᜪ ̈ ޅ Ă ৌ ۞ Ă Я ࠎ ՟ ѣ ԧ ๽ ۞ ྖ Ă ԧ ᛇ ଀ ԧ ՟ Ᏹ ڱ ઇ р ԧ ன д ҋ ̎ ۞ ֎ Ғ Ą Ī ң 1-12-3īԧҁ૔ӱ̄͡ഇมĂԧߏͽсࠎ͹Ă̈ޅ̄ԧಶԆБћගԧ๽Ăԧྫྷޅ̄۞̢ જ׎၁̙ߏޝкĄĪң2-19-2ī Яࠎԧ˵̙ົ൓ฺĂ˵̙ົᑒсӱ̄͡Ă˫υืࢋ̍үĂٙͽ͕֤̄̚͡ᙝѣˠ໰ ᜪົͧྵрĄĪ։2-7-1ī֤ॡ࣏ಶߏͽ͉͉ࠎ͹Ăͧྵ՟ѣ֤ᆃк͕˧ٸд̈ޅ̄֗ ˯ĂЯࠎޝٸ͕ધĂѣᗁੰ۞ˠᑒѓ໰ᜪĄĪ։3-19-9ī 到妻子身體逐漸復原,能夠自行行動及生活自理時,便會將注意力逐漸轉向孩 子。 ؍̄˵ၙၙͧྵೇࣧ˞ဗĂ̖ົԯࢦ͕ͧྵٸд̈ޅ̄֗˯â͞ࢬ˵ߏ̈ޅ̄а ֽޝкېڶౌࢋҋ̎఍நĂ̙଀̙఺ᇹ̄ĄĪ։3-19-9ī Ҍ͌ඈ΁˯঱̝ޢಊĂ̖ͧྵѣॡมΝк࠻࠻̈ޅ̄˘ீĂࢋ̙൒׎၁֤ॡ࣏Ăಶ ზдछ྆Ăྫྷ̈ޅ̄۞̢જ˵՟к͌ӡĂᔘߏͽ͉͉ࠎ͹ĄĪң3-6-3īனдតјᄲ͉͉ ఺ᙝOK˞Ă൒ޢԧಶΞͽԯࢦ͕ᕚд̈ޅ̄֗˯ĄĪң2-19-5ī

̣ăӱ̄͡ඕՁޢזޅ̄΍Ϡˬ࣎͡၁ᅫણᄃՀкޅ̄໰ᜪְચĂ֭םአ

щଵћֈ͞ё!

月子結束後到孩子出生三個月內,對於初任父親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角色轉承 點,初任父親實際參與更多孩子的照顧事務,呈現出「照顧養育」的父職內涵,此時 坐月子期間的支援撤走,反而是真正挑戰的開始。 ӱ̄͡۞ॡมԧΞਕᔘͧྵᅅᗫĂЯࠎс๽๽(دϓ)дĂ֤࣎ॡ࣏ԧཙᔘ̙͞ܮĂ ٙͽ΁ࣇ˵̙͉рຍޥΨԧઇ̦ᆃĄĪ໢1-21-3-3īᔘ՟ฟؕ໰ᜪ۞ॡ࣏Ăᔘ̙͉ѣͭ Ꮠ۞ຏᛇĄ֤ॡ࣏̙ზৌϒ໰ᜪޅ̄ĂΪზܐܐ֍ࢬĂЯࠎ֤ॡ࣏ೱԌο˵̙ߏԧࣇೱ

(12)

બĊಶᔘ̙͉೷ٱĂޝُԘזĂಅԆͽޢࢋٮࡦӡĂԆБౌ̙ҖĂ֤ಶ᜕̀ᑒѓĂྫྷ૲ аछͽޢ˫ޝ̙˘ᇹ۞ېڶ˞ĄĪ໢2-5-1ī ޢֽಶ͉͉֗វOK̝ޢĂၙၙ˵ણᄃז̈ޅ̄۞໰ᜪĄĪң3-12-6īࣣ႕͡۞ॡ ࣏Ăԧৌ۞ޝ̙ਕዋᑕ໰ᜪ̈ޅ̄ĂЯࠎԧ՟ѣણᄃຏĄ(ޅ̄)ѣॡ࣏ࣵጂĂԧ̙ۢ྽ ࣧЯĂ΁˘ࣵޝ໭Ă֤ॡ࣏ಶᛇ଀ިᆃ֤ᆃ௢Ăᛇ଀̈ޅ̄ৌ۞ߏ…ԧಶ̙ਕዋᑕЇң ˘࣎֎ҒĄĪң2-19-4ī ӱ̄͡۞ॡ࣏Ăӱ͕̄̚͡۞᜕நˠࣶົซֽĂౌѣ͚೯Ă൒ޢܜዅົซֽĂٙͽ ಶᔘрĂ҃ͅᛇ଀ᔘ՟ѣ֤ᆃ౫໭Ăಶߏᄲѣͧྵк۞ྤ໚ĄĪ։3-19-8īیی֎Ғৌ ϒฟؕԷႊĂ̂ໄᑕྍߏଂӱ͕̄̚͡аֽĂҋ̎ৌϒд໰ᜪ΁۞ॡ࣏ĂͧྵѣຏᛇĄ Ī։2-16-4ī 妻子做完月子開始上班工作,透過協商安排孩子的托育事宜,以及關心孩子的 方式展現父職內涵。 னд͹ࢋߏ๽๽ᚶᜈᑒѓ໰ᜪĂĪң1-10-1īԧ๽˘ۡᛇ଀̈ޅ̄ࢋࡍܲື˘ᕇĂ ͉͉൴னޅ̄ಅϓηౌົ߹ѭĂΞߏ˫̙рຍޥᓾĂԧѣॡ࣏ົो˘ֱ३ࢬྤफ़ྫྷсᓾ ᄲĂᗁϠѣᄲҗڇ̙ࢋࡍ͉кĂсͧྵΞͽၙၙତצ఺ᇹ۞ְଐĄĪң2-4-1ī ϫ݈ޅ̄π͟ፋ͇ߏدϓд૲Ăฉ̱ฉ͟૲аֽĂԧѓĂΞਕ˘࣎ᖃ޵Ν࠻˘͇ٕ ׌͇Ă͉͉ೀͼົ͇͇ΝĄĪܲ1-22-2ī͉͉ޝຐԯޅ̄૲аֽĂΞߏԧܡͤсĂс̙ ଀̙ତצĄЯࠎ͉͉୺্Ăޅ̄ϫ݈ᔘ̙ᑖĂ՟ѣυࢋЯࠎ఺ᇹ̄Νᇆᜩז̂ˠ۞̍ү ଐჰĂ၆ޅ̄˵̙рĄĪܲ1-22-1ī ԧࣇ˯঱̝ޢಶߏϤ؍̄۞ؑؑତ͘໰ᜪĂсົֽԧࣇछĂЯࠎс˵ߏҝд఺࣎ۤ ડĂᔘ៌͞ܮ۞ĄĪ։1-7-2ī؍̄۞ؑؑΞਕົͧྵᐌّ˘ᕇĂԧࣇົፉ͕Ăҭߏ̂ొ ̶ٸд͕྆Ăੵܧߏ͉࿅˞Ăԧࣇಶົ໛఼Ą̂ొ̶ߏ͉͉ྫྷсᓾĂ༊൒˵ߏޝ؎્Ă ؑؑಶົۢ྽ԧࣇcare۞ڌҘĄĪ։3-16-1ī னдಶߏឰܲϓ૲Ă୎˯૲аֽĂᛇ଀఺ᇹົͧྵᏐĄĪᛋ1-7-1ī˘ฟؕ̈ޅ૲а ֽĂົ೩ᏹ͉͉ࢋ࠻˘˭ޅ̄ᐝѣ՟ѣཚ੓ֽĂُ۞ಶߏѣᇠז΁˫̙ᓾĂͭϓᏐ௖͕ ۞ྖĂזॡ࣏ౄј᏷ጹಶ̙рĄĪᛋ2-2-3ī౵ܕԧତ̈ޅ̄Ăܲϓಶޝ੼Ꮈ۞ྫྷԧᓾ ᄲĂԧ̏གྷି΁ົৎீ༗˞Ă၁ᅫ˯ԧᛇ଀ৎீ༗၆̈ޅ̄ߏ̙рĂ࿣͇ਖ਼Ν۞ॡ࣏Ă ԧಶྫྷ͉͉ᄲĂԧࣇ˘ؠࢋྫྷܲϓᓾĄĪᛋ3-14-5ī ͭϓΞͽᑒѓ໰ᜪ۞ྖߏ౵நຐ۞Ăௐ˘ᕇҰ˫࠷᏿Ăௐ˟ᕇҰ˫̙ϡΩγᔘࢋГ ૲аΝྫྷܠ̳ܠᑊޙϲຏଐĄĪந2-3-1īޅ̄Ξͽ̢જ۞ॡ࣏ГତаֽĂЯࠎ၆Ꮠ̢̄ જăޅ̄јܜͧྵрબĊĪந2-3-2īѣֱˠಶߏۡତϴܲϓĂඈઇԆ̄͡ГٱаֽĂಶ ԧ҃֏Ăԧᛇ଀ߏ՟ѣ̦ᆃધĂԧ̙ۢ྽΁дρିѣ̦ᆃநኢĂᔘߏ˵՟ѣ̦ᆃநኢĂ ಶߏٸ̙˭âؠࢋ఺ᇹ̄ԯޅ̄ٸд֗ᙝĄĪந3-15-1īԧࣇछܢܕώֽѣ࣎ܲϓĂ ࢋତਖ਼ޅ̄ͧྵ͞ܮĂ͉͉̙ᙸຍĂޢֽΝԱсдӱ̄͡۞ॡֽ࣏ᑒѓ۞ܲϓĂсߏ໰ ᜪ۞ᔘ̙᏾ધĂҭߏҝ଀ޝᅈĂ֤ಶ଀ΝତબĄĪந2-2-3ī 孩子出生最初三個月內,以孩子的生活照顧為主,希望孩子身體健康及生活作 息安穩,至於未來還無法具體思考與規劃。基本育兒技巧已逐漸熟練,但是孩子還 不 能 溝 通 , 常 常 因 為 無 法 有 效 安 撫 孩 子 而 感 到 焦 慮 , 還 感 受 不 到 與 孩 子 互 動 的 樂 趣。

(13)

֤ॡ࣏(ޅ̄΍Ϡ˟࣎͡) ܅౵кॡมд໰ᜪޅ̄ĂĪ໢1-21-2īԧᛇ଀னдಶߏឰ ΁̙ࢋϠঽĂٕߏᄲਕૉჂ଀ͧྵщᘦ˘ᕇĂ׎၁ಶ̏གྷok˞ĄĪ໢1-40-1īனдᔘ՟ ѣಈॆĂЯࠎ׶̈ޅ̄۞̢જͧྵ͌Ă΁ᔘ՟ѣזົྫྷҰە۞ॡ࣏ĄĪ໢1-21-1ī ΁֤ॡ࣏(ޅ̄΍Ϡ˟࣎͡)ޝᙱᜪĂ҃ͷજ̙જಶࣵĂԧ֤ॡ࣏੃଀О෪ޝஎĂೀ ͼԧٱ΁ౌдࣵબĂ˵̙̦ۢࣵᆃࣧЯĊৌ۞р֙ࡴĪң2-6-2ī఺ॡ࣏̈ޅ̄ਕᜪрઉ ઉ ૵ ૵ ಶ ᛇ ଀okĂ Ҍ ٺ ـ ޢ ۞ ఢ ထ Ă ԧ ಶ ྫྷ ͉ ͉ ᓾ Ă ͉ ͉ ި ᆃ ᄲ ԧ ಶ ި ᆃ ઇ Ą Ī ң 1-33-3ī ౵ܕ(ޅ̄΍Ϡ˟࣎͡)̙ۢ྽΁д̦ࣵᆃĂ΁˵̙ົᓾྖĂΪົϡֽܑࣵϯĂ఺ॡ ࣏ߏԧᛇ଀౵ڷಉ۞ॡ࣏Ąԧᛇ଀఺ߏனд౵ᅮࢋࡎ৔۞ᙱᙯધĊĪ։1-8-1ī

̱ăޅ̄΍Ϡˬ࣎͡ͽޢĂᔵ൒̪ͽޅ̄Ϡ߿໰ᜪࠎ͹Ăҭߏົᐌ඾ޅ̄

൴णᆧΐ̢જᄃጯ௫ו፬!

孩子出生三個月以後一直到一歲左右,仍以日常生活健康安全照顧為主。隨著 孩子的成長,以及對孩子照顧事務的日漸熟悉,越來越能掌握孩子的狀況,也就越 來越能感受照顧孩子的樂趣。由於孩子已經漸漸會笑及有回應,受訪者與孩子互動 遊戲的頻率和時間也會隨之增加。 ϫ݈˘໐кĂᔘߏϠ߿໰ᜪࠎ͹ࢋĂĪᛋ3-19-1īனล߱ߏԯ̈ޅ̄۞Ϡ߿੓ا໰ ᜪрĂԧᛇ଀఺ߏд΁఺࣎ॡഇ౵ࢦࢋ۞ĄĪᛋ1-40-4ī ˘ฟؕ΁̙͉ົྫྷҰ̢જĂЯࠎ΁ಶߏЫྫྷჂĂˬ࣎͡νΠ΁ಶ̏གྷम̙к៌Ξͽ ̢જ˞Ăז˞α࣎͡۞ॡ࣏΁Հѣ኷ĄĪந2-17-1ī ̝݈̈ॡ࣏Ϊߏ໰ᜪ΁ĂΞਕα̣࣎͡ົ൴΍ᓏࢰ˵ົ၆Ұ৯ĂҖજਕ˧˵ͧྵ ֖Ăಶυืᆧΐ̢જྫྷ΁ە۞ॡมĄ໰ᜪ׶̢જ۞ॡม̂ࡗ˘Η˘ΗĄĪ։2-14-2ī ̱࣎̂͡ͽޢĂ΁ࣇە۞ॡ࣏ă৯۞ॡ࣏Ăົᛇ଀΁ࣇޝΞຑ˞Ă΁ࣇฟؕጯ˘ֱ ԯᑚă̢જрညΞͽ᝘଀ᑖ˞Ă֙ࡴ۞ొ̶ၙၙഴቤĂሄ۞ј̶ၙၙᆧΐĄĪ໢2-21-2ī ຏᛇАࡴޢሄĂ႙ˢָဩĄ……˘͞ࢬ̂ˠ۞ઉ૵ېڶ෸ֽ෸р˞â͞ࢬ˵ߏ၆ ޅ̄෸ֽ෸୻຾â̷ېڶಶߏၙၙᘦؠĂ൒ޢฟؕΞͽֳצྫྷޅ̢̄જĂͽ̈́࠻זޅ ̄јܜԼត۞֤࣎ሄ኷ĄĪң3-14-1ī 當孩子逐漸成長出現學習意圖與反應後,初任父親「刺激與指導學習」的父職內 涵,也會逐漸隨之出現。受訪者會增加與孩子的互動,並從觀察孩子的反應中,覺 察孩子已經開始學習吸收,從而在生活中刺激孩子學習,並且評估後續教育及才藝 學習等相關議題。 Яࠎ΁ϡீৠΝ࠻ڌҘдࣹ྆Ăԧಶྫྷԧ๽๽ᓾĂ఺̈ޅ̄ଂனдฟؕĂؙࢋྫྷ΁ ᓾ఺ߏ̦ᆃĂՏ͇ಶି΁ົ˘ᕇڌҘĂ΁ಶၙၙ੃ҝ˞Ă΁னдۢ྽ޝкڌҘ˞ĄĪң 3-15-2ī౵ܕԧྫྷԧҁ૔੅ኢᄲԧࣇזغߏࢋ෴ࣹ˘इିֈր௚ග̈ޅ̄Ăຏᛇ΁ࣇͧ ྵѣॲፂĂͧྵ̙ົߏགྷរኘĄĪң3-20-4īԧ͉͉ᄲΞͽග΁ጯᕇ̖ᘹĂ఺ຣ̙р˵ ߏ ͽ ޢ ࢋ Ν ဘ ྏ ۞ ˘ ࣎ ڌ Ҙ Ą Ξ ߏ ˵ ࢋ ࠻ ̈ ޅ ̄ ಈ ᝌ ̦ ᆃ ᇹ ۞ ̖ ᘹ ̖ Ν ጯ ဗ Ċ Ī ң 2-14-3ī ౵ܕି΁˘ֱજүĂᛇ଀΁рညౌ᝘଀ᑖĂಶၙၙΝ͔ጱ΁ĄĪ։3-9-1ī○○○ٕ۰

(14)

ߏ̦ᆃ※※※(ρ׊ጯ௫ିՄ΍ۍથ)ޝෳ֤˘჌â͞ࢬԧࣇົ҂ณᆊ᏿ધĊΩ˘͞ࢬ ԧ ྫྷ ͉ ͉ ᄲ ᔘ ̙ ާ Ċ ԧ ᛇ ଀ ̙ ᅮ ࢋ ឰ ޅ ̄ ࠻ ͉ кVCDă DVDĂ ˵ ̙ ࢋ ͉ ֶ Ꮵ ֤ ֱ ڌ ҘĄࡻ͛۞ྖĂЯࠎԧࣇ׌࣎ౌߏࡻ͛ҁरĂٙͽԧߏᛇ଀̙ާધĂົឰ΁᝘˘ֱࡻ͛ ႇѡĄĪ։3-9-4ī Ұѣו፬Ă΁ಶጯົ˘ֱڌҘâόГו፬΁˘ֱາ۞ڌҘĂ΁ಶົڦຍזĂ˵Ν ەĄĪந3-17-1īԧᛇ଀̈ڈ̓ಶߏԣሄ۞ΝྼᑚĂଂ྆ࢬΝጯڌҘĂৌ۞ѣᎸ኷۞̖ ᘹĂৌ۞ѣ͕ຐه̖ΝهĄৌ۞ѣॡมĂی๽Ξͽౖ̈ޅ̄ି΁ه˘ώ३҃ͅ၆΁ͧྵ ѣϡĂࢋᓾࡻ͛ಶࢋѣ֤࣎ᒖဩĂ̈ޅ̄۞ጯ௫ਕ˧ޝԣĂ̙˘ؠࢋΝྃ௫঱ĄĪந 1-16-1ī ΁ࣇົ೪ڌҘ۞ॡ࣏Ăಶ෴ග΁ࣇ֤჌ອ࿚બĊٕ۰ߏ዁д֤ᙝٮٮѣᓏࢰ۞֤˘ ჌Ăޢֽ΁ࣇ͹ࢋౌߏ֤჌ൣબಶΞͽᇅĄ˛ˣ࣎͡۞ॡ࣏෴ࡻ͛ႇග΁ࣇ᝘ĄĪ໢ 2-10-6ī౵ܕ֤࣎○○○ă※※※(ρ׊ጯ௫ିՄ΍ۍથ)˘ۡχ࿪ྖֽĂ……ϫ݈ԧᛇ଀ᔘ ϡ̙͉זĄĪ໢2-10-4ī ԧᛇ଀ܲϓ༊൒໰ᜪ଀ޝрĂΞߏ̈ޅ෸ֽ෸̂Ă΁ਕග̈ڈ̓۞ڌҘΞਕಶ̙ кĄρ׊๩ᑕྍΞͽጯк˘ᕇĂޅ̄Ξͽጯ඾Ъཏăྫྷ̈ڈ̓࠹఍Ă̈ޅ̄д˘੓ጯᄲ ྖ˵ͧྵԣĄΞߏ؍̙̄ТຍĂĪᛋ3-6-1īсߏྫྷԧᄲĂனд΁۞ٯԩ˧׶ઉ૵̖ߏ౵ ࢦࢋ۞Ąགྷ࿅҂ᇋ̝ޢĂԧᛇ଀׎၁сᓾ۞ᔘ៌ѣ྽ந۞ĄĪᛋ3-12-3ī ඈ΁˘໐׌໐Ăٕ۰ߏ˯ρ༴๩˞Ă༊൒ࢋ૲аֽҋ̎૲બĂᏐ̄ᙯܼ˘ؠࢋૈֈ બĄĪܲ2-14-2ī૲аֽିϠ߿૱ఢăᖃᄻፆчĂଂϠ߿྆ࢬΝԱ৵Մି΁ᄬ֏ăᇴфĂ Г૲΁Ν̂ҋ൒ۊ̋ă֕˘֕ă෿˘෿Ă఺ֱڌҘಶޝૉ΁ጯ௫ĄĪܲ3-9-2īд΁˘ѐ ৺݈˘ѐГΝ᝝ρ༴๩Ăឰ΁Νତᛈ˘ֱТጓ۞࠹఍ĄĪܲ3-9-4ī 受訪者大多認為要到實際照顧孩子或者孩子可以溝通教導時,父親角色才會真 正開始。並且認為父親角色最大的挑戰,在孩子成長以後的教育,評估父親的父職 參與脈絡應將時間拉長來看,評定是否為成功父親,應由孩子長大以後的表現和感 受來論定。 ᄲৌ۞â΍Ϡ΁˵̙ຑநҰĂඈז΁ົΝᄮҰĂົྫྷҰ̢જĂฟؕд֤ᙝӝҰ۞ ॡ࣏Ă̖ͧྵஎגຏᛇז֤ߏҰ۞̈ޅĄĪந1-14-2ī ͭᖚ֎ҒΞਕඈޅ̄ົ໛఼ົᄲྖĂͭᏐ֎Ғ̖ົฟؕĄĪ໢2-3-1-1ī னдͭᏐ֎Ғਕૉ΍ֽ۞ॡมᔘ՟ѣזĂԧᛇ଀ᑕྍ׌ˬ໐ಶΞͽ˞ӐĊЯࠎ΁ޝ ົܑ྿ҋ̎Ăಶࢋၙၙ۞ᑒӄ΁ዳј௫ၚĄĪᛋ3-19-2ī׎၁ԧᛇ଀ԧᔘ̙ΨییĂ౤ кည˘࣎̂̈ޅ҃̏Ăԧᛇ଀ԧΞਕົྫྷ̈ڈ̓˘੓јܜӐĊĪᛋ1-29-1ī

伍、結論與建議

˘ăࡁտඕኢ!

根據六位受訪初任父親的敘述,歸納初任父親的父職經驗歷程,經歷以下六個 階段,其中包含「關注焦點」及「父職內涵」等方面的轉變:

(15)

(˘)࿰౯ᔞ឵ล߱ů૓ޢҌᘃθ݈ 在此階段,具有育子意願的初任父親,根據「家族期待」與「家庭考量」 評估 與計畫認為適合生育孩子的時機。行政院主計處「95年度家庭生活調查」顯示,受訪 國人認為婚姻中需要有子女的主要意義,以「享受親情」的比例最高,接近五成;其 次為「傳宗接代」約佔四分之ㄧ;再者為「比較像一個家」約佔17%;「養兒防老」 及「使夫妻關係更親密」最少,分別約為5%。呼應本研究的發現,顯示在我國社會 文化下,「家庭」及「家族」因素仍影響著我國男士的「為人父」動機,並不同於美 國的個人心理性因素(Goodman, 1993; Rabinowitz & Cochran, 1994)。

(˟)ͭᖚໄهሀቘล߱ů؍̄ᘃθ 自從妻子懷孕後,雖然已經具備「父親」身分,但是關注焦點在於妻子的身體及 情緒照顧,對於「孩子」與「父親」的感受與概念,還是很模糊。確定妻子懷孕後, 「經濟提供」的父職內涵,最先被初任父親所感受,並且一直持續到往後幾個階段。 (ˬ)኏ᑝຖใล߱ů؍̄Ϡய 孩子出生帶來「身為父親」的具體與真實感受,但是關注焦點仍在於妻子的身體 復原,尚未展開真正實際對孩子的照顧。此時生活上的巨大變化與壓力接踵而至, 對初任父親而言,是充滿衝擊與慌亂的階段。 (α)ͭᏐ֎Ғቤ኏ዋᑕล߱ůӱ̄͡ 坐月子期間是初任父親父職角色調適轉變的時期,在妻子身體尚未完全復原以 前,關注焦點仍以妻子照顧為主。華人的坐月子習俗,讓坐月子中心醫護人員,以 及 原 生 家 庭 家 人 得 以 支 援 照 顧 妻 子 和 孩 子 , 除 了 協 助 初 任 父 親 緩 衝 同 時 要 投 入 工 作、照顧妻子、照顧孩子的壓力,也有助於初任父親調適學習往下一個父職階段移 動 。 父 親 的 關 注 焦 點 及 父 職 角 色 內 涵 , 會 隨 著 妻 子 身 體 復 原 而 逐 漸 轉 移 至 孩 子 身 上。 (̣)̄̃Ϡ߿໰ᜪล߱ůޅ̄΍Ϡˬ̰࣎͡ 坐月子結束,妻子回復日常生活後,初任父親的關注焦點會逐漸由妻子移向孩 子。由於坐月子期間的支援在此時撤離,初任父親面對實際育兒事務,並協商安排 托育事宜,呈現出「照顧養育」的父職內涵。 (̱)൴णିዳ֎Ғล߱ůޅ̄΍Ϡˬ࣎͡ͽ˯ 在此階段仍以「照顧養育」的父職內涵為主,惟因孩子逐漸可以互動與學習,初 任父親更加關注孩子的發展與需要,其「刺激與指導學習」的父職內涵會逐漸浮現, 並隨著孩子逐漸成長,「照顧養育」遞減,「刺激與指導學習」漸增。 綜合前述初任父親父職經驗及轉變歷程如圖1所示。

(16)

婚後 懷孕 生產/坐月子

孩子出生

孩子出生

三個月內

三個月以後

時間

關注 夫妻關係 妻子身體與情緒照顧

焦點 生涯安排

孩子照顧 孩子教養

父職 生育預備 照顧妻子 照顧妻子與孩子 照顧養育孩子 照顧養育

內涵 經濟提供 經濟提供 經濟提供 與教育孩子

經濟提供

父職 預備醞釀

父職概念模糊

父親角色衝擊/

子女生活照顧

發展教養角色

歷程 父親角色緩衝適應

ဦ1 ܐЇͭᏐͭᖚགྷរᖼត።඀ 從前述結論可以發現,初任父親的父職經驗歷程為:婚後決定生育,養家的經 濟考量隨之而起;在妻子懷孕期間,對孩子以及成為父親的概念仍是模糊的,孩子 的出生為初任父親帶來具體感受與衝擊;妻子坐月子期間,因為有支援進入協助, 初任父親逐漸調適孩子出生後的生活;隨著參與照顧孩子經驗的增加以及孩子的成 長,初任父親逐漸發展出教養的角色內涵。 前述父職經驗歷程顯示,初任父親的父職內涵受到家族文化以及妻子角色的影 響。首先,針對華人文化而言,一如前文所述,我國家庭型態雖已顯現出改變,父 親仍受到家族文化下的家庭價值觀的影響,這使得台灣成年男性比女性重視順從父 母,而女性比男性重視親子關係,也比男性更重視夫妻關係(王行,1997、王叢桂, 2003、胡蓮珍,2000、黃馨慧,2000)。這可能是造成父親在親職角色上關注的焦 點在於家族期望與家庭照顧責任的主因。 其次,要瞭解「父職」,不能將其自家庭以及夫妻互動脈絡中抽離。Hall(1994) 以紮根理論訪談十位初為人父的生活經驗,歸納發現,父親的「角色再定義」係依據 家庭的需要;父親考慮為人父的藍圖,衡量對家庭的價值及利益,會和配偶磋商、 改變期望、建立新的責任、設定優先次序、組織及計畫,並區分時間來貢獻家庭。 由於生理因素,父親對於成為父親的感受,要到孩子出生甚至開始照顧孩子才會比 較具體。相較於廖玲玲(2006)的初任母親母職歷程研究,母親從懷孕階段便開始具 體感受及準備扮演母職角色,初任父親的父職起步時間、關注焦點及父職角色內涵

(17)

上,均不同於母親。加上父親因為需面對工作及承擔提供經濟、照顧家庭與妻小的 責任,二者的對體互動關係促使初任父親傾向採取支持妻子育兒以及家庭保護者的 間接參與方式。這符合Kaila-Beha和Vehviläinen-Julkunen(2000)以25位初任父親為 對象所進行的訪談研究發現,在該研究中,受訪者描述成為父親就是作為旁觀者、 配偶的支持者、伴侶及家庭的主首。Nyström和Öhrling (2004)分析1992-2002「最 初親職」的相關文獻也發現,孩子出生一年的初任母親仍扮演主要的照顧者角色,初 任父親係扮演家庭保護者,以及經濟提供者的角色。

˟ăޙᛉ!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論,對初任父親親職教育,以及未來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如 下: (˘)၆ܐЇͭᏐᏐᖚିֈ۞ޙᛉ 1. 規劃貼近不同階段父職需求的親職教育資源 初任父親在不同父職經驗歷程階段,有不同的關注焦點與需求,因此,研究 者認為,父親親職教育需更加關注初任父親的整體需求,並配合初任父親的父職 歷程,在不同的階段提供其所需之資訊、技巧、情緒等方面的支持,以提高其身 為父親的自信與意願。 2. 整合親職教育資源,提升初任父親參與育兒的意願與能力 目 前 主 動 提 供 受 訪 者 的 資 源 , 僅 在 懷 孕 及 生 產 時 , 由 醫 療 機 構 提 供 孕 婦 照 顧、新生兒基本生活照顧資訊。但是初任父親在孩子滿月以後,必需參與更多實 際育兒事務,仍持續需要即時有效的協助資源。 據此,親職教育單位、醫療機構、戶政事務所、學校、家庭教育、保母資源 系統等機構需要合作,整合親職教育資源,以持續提供父職親職教育資源,支持 初任父親參與育兒的意願與能力。 (˟)၆ޢᜈࡁտ۞ޙᛉ 1. 增加更多不同背景條件的研究對象 由 於 父 職 經 驗 脈 絡 具 有 個 別 性 , 因 此 , 欲 了 解 初 任 父 親 經 驗 脈 絡 的 多 元 面 向,需要從更多不同條件的初任父親收集更多的資料。本研究僅從六位初任父親 獲得研究資料,在背景條件上仍未能多元的呈現,後續研究可以再針對不同背景 條件的初任父親,探討其父職經驗歷程與脈絡。 2. 探討影響初任父親父職經驗脈絡的因素 根據生態理論觀點,父職角色的決定與形成會受到生態系統環境中諸多因素 的交互作用,對初任父親來說,哪些因素的影響力特別顯著?在強調「家族」及「家 庭」的華人文化下,初任父親是否承受更多的家族期待與照顧家庭責任?其父職角 色界定、父職脈絡,父職角色壓力內涵是否亦會明顯受到家族以及家庭因素的影

(18)

響?均值得進一步探討。 3. 探討母系及父系原生家庭家人協助育兒對父職經驗的影響 在本研究中的受訪父親,大多將孩子交由母系原生家庭家人協助照顧孩子, 對於受訪父親並未提出父職角色扮演上的期待,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比較母系及 父系原生家庭協助育兒,對父親的父職角色扮演是否有不同的期待和影響。 4. 探討妻子育兒期待的形成脈絡 本研究的主要目標對象為初任父親,但是從研究分析與結論中發現,初任父 親以及初任母親有著不同的親職經驗,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以初為人父母之夫妻 為研究對象,探討初任母親育兒經驗的歷程脈絡,以及其如何與初任父親的父職 經驗互動型塑,讓初任父母的育兒經驗圖像更加清楚。

參考文獻

˘ă͛̚ొЊ!

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應用心理研究,7,12-22。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 究方法與資料分析(97-116頁)。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王行(1997)。台灣地區已婚男性對夫妻性別角色觀念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3,47-78。 王舒芸、余漢儀(1997)。現代奶爸難為乎?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探討。婦女與兩性 學刊,8,115-149。 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171。 王叢桂(2003)。工作者父母職責信念對工作價值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 研究」,26,749-770。 行政院內政部(2006)。中華民國台閩地區人口統計。 行 政 院 內 政 部 內 政 統 計 資 訊 服 務 網 。 線 上 檢 索 日 期2008 年 3 月 26 日 。 網 址 : http://www.moi. gov.tw/ stat/index.asp。

行 政 院 主 計 處 。 線 上 檢 索 日 期2008年 3月 26日。 網址:http://www129.tpg.gov.tw/ mbas/society/index.html。 李旻陽(2005)。成為一個父親:父職的經驗與意涵。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 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淑娟(2004)。父育理論之建構與驗證-父親心理社會發展、父育知覺、父職參與 及 相 關 因 素 之 研 究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人 類 發 展 與 家 庭 學 系 博 士 論 文 , 未 出 版,台北市。 杜宜展(2004)。父職參與意願、參與行為、參與感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

(19)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黛宜(2003)。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81-126頁)。台北:心理 出版社。 胡蓮珍(2000)。初為人父在角色轉變過程的生活經驗。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涂妙如(2007)。以生態系統論評析國內近二十年來「父職角色」之研究脈絡,弘光學 報,50,199-219。 涂秀琴(1999)。初為人父第一個月-父親對其角色執行之認知行為。國立台灣大學 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東弘(2005)。定做一個「」訂做一個「?」爸爸--一個新手父親的敘說探究。私立 樹德科技大學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徐綺穗(2000)。父職及其與子女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8,193-204。 莫 藜 藜(1997) 。 已 婚 男 性 家 庭 事 務 分 工 態 度 之 研 究 。 東 吳 社 會 工 作 學 報 , 3 , 117-155。 莫藜藜、王行(1996)。已婚男性之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東吳社會 工作學報,2,57-114。 莊璧瑞(2007)。雙生涯家庭中幼兒父親父職經驗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 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介英(2005)。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載於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 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17-128頁)。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黃迺毓(1998)。由生態系統理論探討父母教養方式之影響因素。全國家庭教育研討 會會議實錄。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 馨 慧(2000)。台灣成年男性婚姻觀及其家務參與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9, 59-80。 廖玲玲(2006)。「我當媽媽了!」-新手媽媽初任母職歷程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謝曉雯(2000)。變中找序-初為人父母之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魏秀珍(2002)。父職研究在台灣-近十年文獻回顧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 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229-260頁)。台北:師大書苑。 蕭春媚(2001)。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父親對父職角色及教養 的看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20)

˟ăҘ͛ొЊ!

Allen, S. M., & Daly, K. (2002). The effects of father involvement: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evidence. Newsletter of the Father Involvement Initiative- Ontario Network, 1, 1-11.

Averett, S. L., Gennetian, L. A., & Peters, H. E. (2000).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paternal child care during a child’s first three years of life.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29. In H. E. Peters, & R. D. Day (Eds.), Fatherhood: Research, Interventions and Policies (pp.115-136). New York: The Haworth Press.

Bailey, W. T. (1987, April). Infancy to Age Five: Predicting Fathers’ Involv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 Baltimore, M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86612)

Bronte-Tinkew, J., Ryan, S., Carrano, J., & Moore, K. A. (2007). Resident fathers’ pregnancy intentions, prenatal behaviors, and links to involvement with infan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9 ,977-990.

Cabrera, N. J., Tamis-LeMonda, C. S., Bradley, R. H., Hofferth, S., & Lamb, M. E. (2000). Fatherhoo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hild Development, 71(1), 127-136.

Cook, J. L., Jones, R. M., Dick, A. J., & Singh, A. (2005). Revisiting men’s role in father involvement: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expectations. Fathering, 2(3), 165-178.

Cowan, C. P., & Cowan, P. A. (1992). When parents become parents: The big life change for couple. New York: Basic Books.

Daly, K. J. (1995). Reshaping fatherhood: Finding the models. In W. Marsiglio (Ed.), Fatherhood: Contemporary Theory, Research, and Social Policy (pp.21-40). Thousand Oak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Doherty, W. J., Kouneski, E. F., & Erickson, M. F. (1998). Responsible fathering: An over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 277-292.

Garbarino, J. (2000). The soul of fatherhood.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29,(2/3), 11-21. (In H. E. Peters, & R. D. Day (Eds.), Fatherhood: Research, Interventions and Policies (pp.11-21). New York: The Haworth Press.)

Goodman, N. (1993).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Inc.

Habib, C., & Lancaster, S. (2006). The Transition to fatherhood: Identity and bonding in early pregnancy. Fathering, 4(3), 235-253.

Hall, W. A. (1994). New fatherhood: myths and realities. Public Health Nursing, 11, 219-228.

(21)

Hawkins, A. J., & Dollahite, D. C. (1997). Beyond the role-inadequacy perspectives of fathering. In A. J. Hawkins, & D. C. Dollahite(Eds.), Generative fathering: Beyond deficit perspectives(pp.3-16). Thousand Oaks, CA: Sage.

Henderson, A. D., & Brouse A.J.(1991).The experiences of new fathers during the first 3 weeks of lif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ising,16,293-298.

Jain, A., Belsky, J., Crnic, & K. (1996). Beyond fathering behaviors: Types of Dad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0(4), 431-442.

Jordan, P. L. (1990). Laboring for relevance: Expectant and new fatherhood. Nursing Research, 39(1),11-16.

Kaila-Behm, A. & Vehviläinen-Julkunen, K. (2000). Ways of being a father: how the first-time fathers and public health nurses perceive men as fat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37, 199-205.

Lamb, M. E. (1999). Research on father involvement: An historical overview.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29 ,2-3.

Lamb, M. E. (2000).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father involvement: An overview.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29. In H. E. Peters, G. W. Peterson, S. K. Steinmetz, & R. D. Day(Eds.), Fatherhood: Research, Interventions and Policies (pp.23-42). New York: The Haworth Press.

Lamb, M. E. (2004).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4th ed.). Hoboken, NJ:

Wiley.

Lamb, M. E., Pleck, J. H., Charnov, E. L., & Levin, J. A. (1985).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paternal involvement. In B. B. Lahey, & A. E. Kazdin (Eds.), Advances in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pp. 229-266). New York: Plenum.

Lewis, C. (1986). Becoming a Father. Milton Keynes: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Lewis, T. E. (1999). Father Involvement and Perceptions of Childrearing in Two-parent

Families. 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for the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The University of Memphis.

Lupton, D., & Barclay, L. (1997). Constructing fatherhood: discourses and experiences.Thousand Oaks, CA: Sage.

Magill-Evans, J., Harrison, M, J., Benzies, K., Gierl, M., & Kimal, C. (2007). Effects on parenting education on first-time fathers’ skill in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infants. Fathering, 5(1), 42-57.

Mann, T. L. (1995). Transition to fatherhood: A study of first-time African American father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6, (3-B), 1721.

(22)

Thousand Oaks, CA: Sage.

Marsiglio, W., Amato, P., Day, R. D., & Lamb, M. E. (2000). Scholarship on fatherhood in the 1990s and beyon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 1173-1191. McBride, B. A. & Rane, T. R. (1997). Role identity, role investments, and paternal

involvement: Implications for parenting programs for me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2, 173-197.

NICHD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2000).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athers’ caregiving activities and sensitivity with young children. In the NICHD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Ed.), Child Care and Child Development: Results from the NICHD Study of Early Child Care and Youth Development(395-406). New York: Wiley.

Nyström, K. & Öhrling, K.(2004). Parenthood experiences during the child’s first year: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d Advanced Nursing, 46(3), 319-330.

Palkovitz, R. (1985). Fathers’ birth attendance, Early contact, and extended contact with their newborns: A critical review. Child Development, 56, 392-406.

Parke, R. D. (2002). Fathers and families. In M. H. Bornstein(Ed.). Handbook of Parenting, Vol. 3: Being and Becoming a Parent (2nd ed., pp. 27-7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Pleck, J. H. (1997). Paternal involvement: Levels,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In M. E. Lamb (Ed.), The role of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3rd ed., pp. 66-103). New York: Wiley.

Pleck, J. H., & Masciadrelli, B. P. (2003). Paternal involvement by U. S. residential fathers: Levels,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In M. E, Lamb (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4th ed., pp. 222-271). New York: Wiley.

Rabinowitz, F. E., & Cochran, S. V. (1994). Man alive: A Primer of men’s issues. California: Brooks/Cole.

Sandelowski, M. (1994). Separate, but less unequal: Fetal ultrasonograph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ectant mother/fatherhood. Gender and Society, 8, 230-245. Vogel, C. A., Boller, K., Faerber, J., Shannon, J. D., Tamis-LeMomda, C. S. (2003).

Understanding Fathering: The Early Head Start Study of Fathers of Newborns. Retrieved March 28,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mathematica- mpr.com/ PDFs/ehsnewborns.pdf.

ͨ༱ᆇƝགྷ઼გநၱઉ૵ጯੰρ׊ܲֈրઘି଱ เ੝໓Ɲ઼ϲᄂ៉रቑ̂ጯˠᙷ൴णᄃछलጯրି଱

(23)

The First-Time Father’s Paternal Experience during the

Child’s First Year of Life –Case Studies for Six Fathers

with College Education

Wann-Yi Mau1,Nei-Yuh Huang2

Abstract

According to previous research, the early paternal experience may forecast the future paternal model. Therefore,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initial paternal experience assists in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paternal model. This research employed six first-time fathers as the target to conduct in-depth interviews. Based on the recall of paternal experiences, the first year paternal experience were examined.

This research revealed the summary of results as below:By following the time sequence, there were six stages including “preparation and cultivation”, “obscure paternal concept”, “impact and confusion”, “buffer for adaptation to paternal role”, “caring for child’s living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arenting role” during the first year paternal experience. Furthermore, the emphasis and paternal connotation were different.

Based on the results, this research provided suggestions in planning of parent education for the first-time fat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first-time father, paternal experience, in-depth interview

1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Nursery and Early Childhood, Ching Kuo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nd Health.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指家庭中父母親離婚 或發生變故,小孩交

The research is about the game bulls and cows, mainly discussing the guess method as well as the minimax of needed time in this game’s each situation.. The minimax of needed

我家的事業是從祖父開始立下基礎的,在父親 的掌管下,業績蒸蒸日上,更上層樓。為了延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 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

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與錢一

田家炳,生於故鄉廣東大埔,家族經營糧貨 舖和瓦磘廠。童年在鄉下讀書,初中二時因 父親離世,輟學接管家業。戰時在越南和印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social context, self-perception, school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were antecedents of dropping out; (2) students’ self-factor was a

By using the case study and cross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find out the Business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 project, Our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