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認識世界歷史:解嚴前後臺灣國中外國史教科書的演變趨勢與特色(1983-200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認識世界歷史:解嚴前後臺灣國中外國史教科書的演變趨勢與特色(1983-2001)"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認識世界歷史:解嚴前後臺灣國中外國史教科書的演變趨勢與特色(1983-200 I ) elting to Know WorldIlistory 一 The Tendency 剖ldFeatures of the Evolution

。「山ιForeignHistolY Textbooks inth己 Junior 1-f尪 I\-Sehool in Taiwan 001: I0.6249/SE.20 16.67.2.04 收稿日期:2016/2/25 修訂日期:2016/4

/7

接受日期 2016/4/29

認識世界歷史:解嚴前後臺灣國中

外國史教科書的演變趨勢與特色

何忠瞇*

品IJ 研究員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發展中心

摘要

本文採用口述歷史方法探討1983 年至 2001 年間國中歷史課程中的外國史教 科書,在教材內容與課程發展上曾經發生了那些變革。主要的口述訪談對象為 1983 年、 1994 年課程的編者,全文論述重點亦以這兩個課程的特色與教科書知 識內容演變為主。研究發現,做為國民認識世界歷史窗口的統編本園中外國史課 程及教科書,在課程發展歷程上,呈現社會適應論的課程目標與學科中心的課程 觀。在教科書內容的呈現上則為:從配合國策、重視民族精神教育的陳述,朝向 多元觀點的論述;從偏重於政治史的書寫到社會文化史為主的教材內容;從歐洲 中心漸趨於兼及亞、非地區的教材編寫模式;從文字想像到使用大量彩色圖照 片,以補充文字內容之不足,提升教材內容的可讀性。 關鍵詞:口述歷史、歷史教科書、學科知識中心、社會通應論 *本篇論文通訊作者﹒何思、啦,通訊方式 serena@mail.naer.edu.tw。

(2)

Getting to Know World History-The

Tendency and Feature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Foreign History Textbook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Shi-Mi Ho

*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Developm nt Center for Textbooks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u ed the method of oral history. Through the official

articles, textbooks, some interviewed author and administrative taff who had visited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codification textbooks,

abundant foreign history in the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had

been both explored and implemented in 1983-2001. Along with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numerous knowledge and course concepts have similarly changed

during these years. Moreover, our main oral interviewers were the course editors from

1983 to 1994. As a result, we researched these two textbooks' course features and

content evolution as our main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ople learned

foreign history in the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with the fact

that, during the course development many discoveries were made. As well as the

course development, we additionally showed the social adaptation's course purpose

and the subject-centered curriculum's course no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textbook

epistemology aspects had many different changes, such as dogmatic knowledge,

which had transferred gradually to become pluralistic. Viewpoints of the statement

also emphasize that the writing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had transferred to the Social

Culture-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focusing on the European core transfer to drop the

(3)

~~tltW~5E

:

MJnMf~=j~~$9H~5Er$[Nj,!'a~5~WitJ~W~~~

(

1983-2001 ) citing to Know World History-The Tendency and Features of the Evolution

of th Poreign i lory Textbook in the Junior High chool in Taiwan

core of the European wntmg

tyl . Finally, from the imagination of word

In

the

articl ,a ariety of image

a u ed to remedy ome in uffici nt t xt concept.

(4)

B

、目。一

學校歷史課程和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重要來源,也是建構主流意識、延續文 他傳統的重要手段。近代世界各國政府無不以之做為傳避國家歷史、形塑國民集體記

憶、凝聚與合理化政權,以及民族與國族認同的有效媒介(邱德亮譯,

2008

;王明呵,

1993 、 1996 ;余偉玲等譯,

2012 ;

Michael

W.

Apple

,

2000;

A. Hofman

,

2007)。為鞏固政 權、加強民族精神教育、符應國家發展需求,自 1952 年政府修正公布「中學歷史課程標 準」做為中學歷史科實施教學之依據後,臺灣國(初)中歷史教育就以發展符合國家發

展、政權合法性與具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之歷史課程為主要目標(王仲芋,

2001 ;

黃俊{鏢,

2000)

,歷史教科書則成為建立學生國家意識與愛國思想的重要學習資源。 正由於歷史課程具有形塑國民記憶、詮釋過去,以及其做為未來借鏡的重要功能, 使得歷史教科書「該放人什麼樣的內容?寫什麼?J 就不再是一種單純技術層次考量的 課程設計而己,經常成為意識形態爭議的焦點,特別是本國史向來為教科書研究者所關 注。然而,做為學生進人社會之前,有系統的學習世界歷史文化和培養世界觀主要窗口

的外國史l 課程,在解嚴前是否也受到民族精神、愛國教育之教育目標的規範?而在

1987

年解嚴後,面對民主教育改革運動的衝擊,外國史課程目標及設計,如何規劃與因應? 在此一過程中,教科書內容呈現的課程觀與知識內涵如何建構?並成為容納更多不同 觀點和提供多元解釋的文本,有必要深人探討與發掘。基於此,本文嘗試由編者的口述 史角度切人,聚焦於解嚴前後國中外國史教科書編寫歷程,探討蘊藏於教科書中的課程 與知識內涵發展趨勢。

本文以 1983 年和 1994 年國中歷史課程之統編本2外國史教科書編者之口述歷史訪談

稿為基礎,輔以課程標準、教科書等相關資料之分析佐證'期能勾勒出解嚴前後國中外 國史教科書演變趨勢。教科書編者如何依據個人認知詮釋課程標準理念,選擇與組織那

些知識論點,再再決定了教科書內容與發展方向。是以,本文以口述歷史研究方法

3進

'4:文關於「本國史」、「外國史」是依據國(初)中課程標準的定義指中華民國國家認同下的 中國歷史, r 外國史」則是指「本國史」以外的世界各國歷史 1953 年國立編譯館奉蔣中正之命令,組成初中、高中標準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編審國文、公 民、歷史、地理等4 科標準教科書(臺灣省政府公報,

1953)

,自此至 2001 年間,國(初) 中歷史教科書皆由國立編譯館聘請學者專家統一編審,故稱為統編本。 3 本研究引用之口述歷史研究法,像參考王芝芝譯(

1997

)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原作者:

Donald

A.

Ritchie) 臺北市:遠流岡喜出版司。沈懷玉 (2002

)

口述訪問稿與資料的整理。近代中 國,

149

,

8-16

黃煜文(譯) (2004) 如何做好口述歷史(原作者:

Beth

M.

Robertson) 。臺

北南:五觀藝術管理 Ritch 爪 Donald

A.

(1995). Doing oral

histoη\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Thompson

,

Paul

(1988). The voice of the past: Oral history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等者之 範例進行

(5)

認識世界歷史:解嚴前後臺灣國中外國史教科書的演變趨勢與特色(1983-200 I ) Gelling[0Know World History-Thc Tendency and Features ofthe Evolution

。 fth己..ForeignHistory iextbooks in the)u!l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行王芝芝、劉德美、吳圳義等三位 1983 、 1994 年課程之外國史教科書編者,以及擔任教 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國祁教授的口述訪談,並以其訪談稿內容做為分析之主要素 材。 基於研究倫理,受訪者於訪談過程中,除請受訪者簽寫同意書外,研究者會將受訪 者編寫之教科書及其基本資料攜往訪談地點供受訪者參考,協助其進行教科書編寫過程 回顧;訪談完成之後將訪談逐字稿整理成訪談稿後,再送請受訪者審閱、校正,以便內 容更加完整。受訪者資料與訪談時間,如表所列:

Ll

伽l

表 l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

訪者 i 參與國中歷史教科書編審情形|

訪談時間

|

訪談重點

L一一-

1-- - -

-

- -

-

-- -

L-

l

I

I 任教於固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 |關於園中歷史教科書 1 系,擔任 1983 年、 1985 及 1994 年 1

_

I 編審委員會組成、運作 李囡祁 I - - _ ~ 12013 年 8 月 26 日

|

課程之園中歷史教科書編審委員 I I 方式,和主任委員主要 會編審委員及主任委員。 I I 職掌等。 任教於輔仁大學歷史系,擔任 I I 參與編寫第五冊教科 1983 年、 1985 年課程之國中歷史 12013 年 7 月 22 日、| 王芝芝

I

I 書緣由、課程組織、教 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編審委員及編 12015 年6 月 30 日補訪| 材選擇、編寫理念等。 者。 任教於囡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 l 12013 年 3 月 12 日、 系,擔任 1994 年諜程之國中教科| 14 月 7 日 書編審委員會編審委員及編者。 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擔任 ι 12013 年 3 月 12 日、 吳圳義 1994 年課程之國中歷史教科書編|

I

{lf

~ ~

it

f

1HJ{lf

~ jL&.~ ::tt

0

1

4 月 7 日 審委員會編審委員及編者。

1

資料來源﹒研究者編製。 卡一一-參與編寫第三冊教科 書緣由、課程組織、教 材選擇、編寫理念等。 參與編寫第四冊教科 書緣由、課程組織、教 材選擇、編寫理念主斗」 至於分析之教科書為依據 1983 、 1994 年課程編寫之外國史教科書,冊次與實施情 形如表 2 所列。依據 1983 年課程的國中外國史教科書是在本國史(即中國史,臺灣史屬 於中國史的一部分)之後的 2 年級下學期和 3 年級實施;而為因應新增之「認識臺灣(歷 史篇 )J 課程的施行, 1994 年課程之外國史教科書則於三年級實施。

(6)

表 2 1983 、 1994 課程標準中的歷史料課程與教科書 1983 年課程標準 每週授課 課程名稱及教科書 課程名稱及教科書 時數

l

-技數節

一旦時 l

準每

4. ny ny 國一(上、下學期) 本國史、第 l 、 2 冊 2 節 國二(上學期) 本國史、第 3 冊 2 節 國二(下學期) 外國史、第 4 冊 2 節 國三(上、下學期) 外國史、第 5 冊 l 節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認識壹灣、全 l 冊 本國史、第 l 冊 2 節 本國史、第 2 冊 2 節

外國史、第 3 、 4 冊 1.

2 節

貳、解嚴前後國中外國史教科書中的課程演變

一、「世界觀」課程目標的發展

近代民族國家經常透過系統化史料、脈絡化歷史課程與教科書,讓學生在獲得完整 的歷史知識之際,發現歷史並非一個孤立而遙遷的過去,而是提供一個最佳的「真實與 想像的過往經驗 J (吳叡人譯, 2010 )。日治時期臺灣的國民教育顯示日本國家主義與殖 民特色,重視歷史教育塑造國家認同功能,清代臺灣的歷史是外國史;二戰之後中華民 國政府接收統治臺灣,中國史變為本國史,而日治時期的臺灣歷史變成本國史的一部 分,其他國家的歷史則成為外國史。顯然,歷史教育是國家建構他者、我族的重要來源, 而外國史就成為國家養成國民認識各國歷史文他與從臺灣看世界的媒介。 白 1945 年中央政府遷臺後,為鞏固政權的統治,達成反共復國目標,臺灣人民被納 入近代中國民族國家塑造的集體記憶框架中,臺灣人就是中國人,必須深刻的「認識中 國」及其固有文化, I"反共復國」不只是政治理念,甚且是「道德式」的唯一目標。從 1952 年 12 月教育部公布「修訂初中國文、公民、歷史、地理課程標準 J (教育部,

1953)

,

發展民族精神及反共抗俄教材,結以培養學生對復國的責任為核心開始,至 1987 年政治 解嚴前,歷經 1968 年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初級中學更名為國民中學等變革,歷史科做 為激發學生愛國觀念、發揚民族精神,建構中國記憶與國家認同的教育目標始終未變。

1952 年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為: I"明瞭中華民族的演進及歷代疆域的變遷;明瞭我國

政治制度及社會生活的演進;從建國悠久歷史、文{l:燦爛的史實中,認識民族的傳統精 神,以敢發復興國家責任之白覺:明瞭世界各主要民族歷史演進大要,及我國在國際上 的地位與責任(教育部,

1953)

J 與表 3 之 1983 年歷史課程目標相互對照,細究其內 54 中等教育第67 卷第 2 期

(7)

認識世界歷史:解嚴前後萱灣國中外國史教科書的演變趨勢與特色(

1983-2001 )

GClling to Know World←listory 一 TheTendency and Features of the Evolution ofthe Foreign Ristory Textbooks in the-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容,除文字略為修訂,變化不大。前 3 條關於本國史的課程目標,在歷史知識的傳授之 際,建構中國記憶的課程目標始終如一;而僅有的一條有關認識外國歷史的課程目標,

仍然是要學生在認識世界民族演進與文化發展之際,能夠承擔「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

責任 J' 顯示戰後 30 年間國(初)中外國史課程,條站在中國文他立場傳遞外國歷史知

識,從而糾葛於中國記憶與國家認同的教育目標之中。

表 3

1983 、 1994 年國中歷史課程目標對照表

1983 年國中歷史課程目標

I

1994 年國中歷史課程目標

|

l 使學生明瞭中華民族的演進及歷代疆域的 I ,I.引領學生了解歷史知識的本質。

變遷。

I

2. 使學生就國民小學社會科所學基礎,

步明瞭我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發 12. 引

展,以期增強其愛國家、愛民族的情操與| 學習。 團結合作的精神。 I

3 使學生從我國悠久歷史 燦爛文(仁的史實,

1

j

3 引領學生認清國家創建的艱辛及個 中,認識民族的傳統精神,國民的地位與 人的責任。 責任。 4 使學生明瞭世界各民族歷史的演進、文他| 14. 培養學生具有開闊的心胸並成為具 的發展、時代的趨勢,以及我國在國際上 | 有世界觀的國民。 |

的地位與責任。

I

資料來源.教育部(

1983)

;教育部(

1994

)。 此一課程目標實施至 1987 年臺灣政治解嚴,社會對教育鬆綁、本土化、民主化與多 元忱的殷切盼望,以及隨著國內族群衝突、省籍情結的糾結,對「中國」集體記憶的質 疑,始有所調整。如表 3 所列, 1994 年教育部再次修訂國中課程標準,為落實歷史知識 本質的學習,在課程目標上以學生學習為本位、可|領學生認識歷史本質為目的,修正「中 國」集體記憶的民族精神與國家意識目標,強調歷史探究分析特色,以及重視培養學生 具有開闊的心胸與成為具有世界觀的國民;是戰後國中歷史科首次反映國中歷史課程 從宏揚民族精神、國家認同的意識形態,逐漸朝向注重學生歷史核心概念與批判分析 能力養成的歷史課程目標,同時也反映了臺灣從戒嚴到解嚴的社會脈絡對學校課程的衝

擊。

(8)

二、通史的課程組織與教材綱要

教科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媒介,內容選擇適當與否攸關教學成效;課程設計與組織 則關條著教科書知識內涵中,權威性價值目標的呈現、分配與主流知識、強勢文化的展 現 (Michael

W.

Apple

,

1991) 。為讓學生能夠清楚的認識人類歷史,無論是 1983 年或是 1994 年課程的外國史教科書,原則上依時間序列概念,採取「通史」的課程組織,以 2 冊的篇幅敘寫從史前到當代之本國史以外的世界歷史,從史前時期、亞非古文明寫到 20 世紀的當代人類歷史。同時,在 ]980 至 1990 年代臺灣民主運動、政治解嚴、教育改革, 以及臺灣主體意識勃興的影響下, 1983 年和 1994 年的外國史課程,在政治史範疇上,增 加更多的社會、經濟、文化史內涵。 觀察 1983 年課程的外國史教材綱要,不論是大河流域的文他、地中海區域的文化、 民族大遷修、亞洲文明的昌盛,或是專制政治和民主革命、工業革命與社會經濟大變革、 民族主義的發展、新帝國主義和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等,已開始強調在政治制度之外, 著重於該時期文化交流與對後世有重大影響文明成就的選擇。如:教科書內容述及 19 世紀的知識進展時,詳述 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人類在科學知識上的成就,以及他們在藝 術上追求真與美時,所表現的向度、力量和技巧,是塑造近代世界文忱的重要支柱;討 論 20 世紀兩次大戰問的發展,特別敘寫關於科學新知、實驗藝術和寫實文學為西方文他 開創了新紀元,以及大眾文(七塑造出全世界共有的新文 i t: (王芝芝編著, 1991) 。 1994 年外國史課程除 7 延續通史的課程組織外,更以 1983 年課程組織為基礎,加強 人類在社會生活與文化發展的教材綱要,除了以導論介紹人類早期文明,將課程分為上 古、中古、近代與現代四篇,各篇之下再依希臘羅馬、歐洲的社會文他、亞洲文忱的傳 播等世界各地有關其時代精神與歷史意義之文明成就。如:以專章討論特重宗教、獨具 一格的印度文明;七世紀阿也伯半島產生的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伊斯蘭文他;中國隔唐 盛世締造出的亞洲文忙,在東西貿易、戰爭與傳教等活動影響下,促進了東西文化交流 (劉德英編著, 2000) 。

三、非「歐洲中心論」的課程設計

雖然國中歷史課程標準並未明載外國史教科書的論述應以西洋史4為主,但因承草草

自清至民國以來中學歷史課程之本國史與外國史平行敘述的雙軌方式(熊秉真, 2000)

,

促使自 1952 年開始的外國史課程設計,呈現出以歐洲歷史文仕為中心的歷史脈絡,如: 從希臘羅馬、中世紀歐洲、近代歐洲、歐洲專制王權、議會政治與民主革命、歐洲民主 政治與民族主義的進展、 19 世紀歐洲的社會與思想、新帝國主義時代的世界、第一次世 4 本文之西洋史是指自以古希臘、占羅馬、中世紀、近現代以降的歐洲歷史 56 中等教育第 67 卷第 2 期

(9)

認識世界歷史:解嚴前後臺灣國中外國史教科書的演變趨勢與特色(1983-200 I )

Getting to Know World History-The Tendency and Features ofthe Evolution ofthe:-PoreignHi,'llOrycTextbooks intheJunior HighSchool~inTaiwan

界大戰與戰後的世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之教材綱要,幾乎占了教科書三分之二以上的

篇幅,無形中造成古代的亞非文明、印度, 7 世紀至 15 世紀的伊斯蘭、蒙古、那圖曼土 耳其帝國,以及近代亞洲、美洲的歷史發展,成為點綴似的教材,也使得教科書落人歐 洲中心的論述。 歐洲中心論是以西方文明發展為核心,將亞洲、 並在論述時無形中表現出對非西方的偏見,或省目略各、隱而不見非西方國家歷史(林正珍,

1996

)。如:歐洲中世紀十字軍與阿伯人之間的戰爭是一場東征、的世紀歐洲人航行到

非洲、美洲是人類的地理大發現等敘述等。然而,西洋史並不等同於世界史 5 ,人類歷

史也不是以歐洲為軸心向外殖民發展,以歐洲為中心的外國史書寫,不僅會造成學生以

為歐洲歷史是世界史的偏見,也容易形成西方文化優越的假象。在分析

1983 年課程的外

國史教科書文本時,發現增加不少歐洲以外各地區的歷史文化的教材內容,而編者王芝 芝亦指出她和熊秉真在編寫教科書時,試圖做一些調整,將教材內容擴大至全球的視

角,以改變長期以來「歐洲中心論」的歷史書寫,並符應

1980 年代國際社會多元化潮流

的來臨,他說: 我們這裡其實已經變成世界史的寫法,要街破以前外國史就是歐洲的西洋史,我寫這本 書的時候,全世界都在改變中,就是要從西洋史變成世界史,我隨時在世界的發展上面 要把中國擺進來。(王芝芝 -20150630

)

到了 1994 年課程時,雖然教材大綱的重點仍然從歐洲出發,但教科書編者在文字 的敘寫上,己漸兼及亞、非歷史。負責編寫第 4 冊的吳圳義在回顧歷史名詞的誤用時, 即以十字軍東征為例,認為這是「歐洲中心論」的一種表現,宜避兔之,他說: 關於外國史教科書的書寫,我不認為應該以歐洲為正統的史觀,就說十字軍去討伐。從 歷史事實來說,十字軍一開始就不是專門為了攻打東方的,是從南方開始的;同時,現 在法國、英囡等歐洲各國的歷史教科書中,也沒有人用束征這個名詞。所以,如果以前 用的名詞如果是不恰當的,現在應該適時的調整。(吳圳義 -20130407

)

第 3 冊教科書編者劉德英亦指出他編寫時會儘量避免歐洲中心觀點的出現,她說: 既然是世界史,就要儘量把它寫成世界史,我不希望把它講成是外國史或者西洋史,因 為教材中絕不僅限於西洋史,應避免歐洲中心史觀的論述。因此,第三冊教科書裡有專 章討論亞洲的昌盛,有專節討論西亞、非洲歷史文化的發展,第四冊也會提到東亞、東 南亞、非洲、美洲等地的歷史;不過限於篇幅,只能選取精要的部分。(劉德美 -2013041 7) 世界史即世界歷史,指一切人類歷史之總和。雖然世界歷史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就存在,但 直到近現代才用此一概念研究和述說歷史,並將分為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等。

(10)

顯然,這兩個課程的外國史教科書雖然受到課程標準的制約,難以完全擺脫「歐洲 中心論 j ,但在西洋史非世界史觀點的認知下,教科書編者己意識到並設法融人亞洲、 非洲、美洲觀點的歷史教材,並逐漸發展出以非「歐洲中心論」的外國史論述。

參、解嚴前後國中外國史教科書內容與特色

一、由歷史學者編寫的教科書 課程標準是課程組織的準則和依據,教科書編者則是教科書和課程的實踐者。因 此,除了課程政策和標準的規範之外,編者的課程理念和知識論就再再左右教科書內容 敘寫品質與方向,因此在強調歷史知識概念與理論學習的前提下,必須由具有學科專業 知識的歷史學者來編寫教科書。 曾經擔任國中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長達 20 餘年的李國祁教授,在訪談中不 斷強調的他對於歷史教科書編審委員必須要由歷史學者擔任的理念: 歷史教科書中最重要的是正確的史觀和史實,當然要慎重,所以在我擔任主任委員期 間,我堅持教科書編者一定是要在該領域學有專精的學者專家,都要是大專院校中具學 術專業背景的一時之選。(李國祁 -20130826)j 曾主編 1983 年課程之外國史學者王芝芝在接受訪談時,也特別強調由歷史學者編 寫中小學教科書的歷史傳統,他說: I 那時國內研究西洋史的人並不太多,我的老師王 任光先生、高亞偉先生,是西洋史專家,都曾經參與教科書編寫的工作(王芝芝­

20310722)

0 j 因此,從 1952 年起始的統編本國中歷史教科書,最大的特色就是承襲晚 清至民國以來歷史學者編寫教科書的傳統(汪家榕,

2008)

,一律由大專院校歷史學者 負責編寫。 當 1980 年代開始呼籲應由中小學教師編寫教科書,以符合教學現場需求時,國中歷 史教科書仍然持續堅持必須由大專院校歷史學者編寫的傳統。1983 、 1994 年課程遴聘的 外國史教科書編者,皆為曾在國外進修且具世界史專長的一時之選。在他們的編寫努力 下,外國史教科書無論在教材選擇與組織,或是內容的敘寫方式,較之前的課程,皆有 相當大的突破。 1983 年課程的外國史編者,除了在1982 年取得美國布朗大學博士學位、專攻中西兒 童史、性別研究與醫療文化史的熊秉真教授,於1983 年8 月底回國任職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王正華訪問、周維朋紀錄,

2015)

,立即被延攬入國中歷史教科書編審委員 會;任教於輔仁大學的外國教科書編者王芝芝教授在接受訪談時,即吉他將編寫1983 年課程教科書、貢獻歷史教育視為一種榮耀,他說: 58 中等教育第 67 卷第 2 期

(11)

那年我剛從英國回來,有一次遇見臺灣大學歷史系蔣孝璃先生,他是我學長,就跟我說: 「王芝芝啊,我希望你能夠來做一些事情,一些對歷史學界有貢獻的事。」當時我並不 清楚學長要我做什麼,但既然學長說了,做就是。後來才知道是寫教科書。心想,能夠 寫一本具有歷史新生口的歷史教科書給國中生使用,的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於是就答 應。(王芝芝 -20130722

)

此一現象也顯示國內外國史專長的新起之秀學者,已漸在中學歷史教育上嶄露頭 角。及至 1994 年課程,由其備世界歷史專長的歷史學者編寫園中外國史教科書已成為一 種常態。編寫第 4 冊外國史的真圳義教授,認為他是以西洋近現代史專長受邀編寫教科 書,他說: 有一天,李國祁教授忽然打個電話給我,說要請我參加園中歷史教科書編輯這個工作, 我想了想,覺得或許可以對國中、小學歷史教育有一些貢獻吧,就答應了。但是李國祁 教授為什麼會要找我編近現代外國史這一部分呢,我想最主要因素,應該當時是我在大 學裡教西洋現代史,這是我的專長,一直到退休前,都是教這一段的歷史。(吳圳義

20130312 )

此外,負責學科研究、研擬新課程標準的教育部人文社會指導委員會6的學科專家, 也加入了 1994 課程的外國史教科書的編寫陣營。劉德美教授認為她能夠參與這次課程的 外國史教科書編寫工作,就是她曾參與 1994 年歷史課程標准修訂工作,她說: 我參加教科書編寫工作,可溯自民國 78 年 8 月參與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指導委員 會工作之時。在歷史料召集人李國祁教授的提攜下,進入人指會擔任委員,負責重訂中 學歷史課課程標準的研究工作。有機會參加根據民圓 83 年諜程標準、 j編寫國中歷史第 3 冊的工作,甚%\榮幸,也深知責任重大。(劉德美 -20130312

)

二、教材選擇與學科知論的建構

(一)略古詳今與史實為基髓的編寫原則 觀察解嚴前後的兩種外國史教科書,發現為培養學生具世界觀的歷史知識,教科書 編者在設計教材時,除了課程標准與教材綱要之外,原則上採用略古詳今原則進行學科 結構的知識論述。教科書編者們在訪談時不約而同的指出雖然課程標準與教材綱是編寫 教科書的重要依據,但是仍要顧及歷史知識的傳遞、教育理論,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 他們說: 6 1985 年教育部成立人文社會指導委員會,負責研究中小學人文社會科教育和研訂中小學新課 程標準 白 1989 年開始研發閥語之、外國語文、歷史、地理、公民等 18 個學科教育同標和 教材大綱

(12)

我們編寫的內容,原則上是以(民國) 83 年園中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再兼顧到歷史學、 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觀點,比如說要顧及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教學上的考量等。(劉德 美 -20130407) 編輯教科書有它一定的困難點,教授們在大學裡教書,想教什麼就教什麼 J 但是編寫中 學教科書不可以如此率性。教材內容必須以課程標準的教材大綱為依據,課程標準也都 訂得很清楚,每一個單元都是有規定,編者只能根據那些要點擬訂章、節,並經過編審 委員會審查之後,決定章節名稱。(吳圳義 -2013040 7) 然而,歷史知識條經由年代、人名、地名和專有名詞等陳述性知識的學習後,再藉 由史料的研讀,進行歷史思考、探究,進而產生歷史理解。脈絡仕的敘事與客觀的陳述 史實,才能建立學生的歷史學科知誠,達到歷史學習之目的。因此,相較於前期,觀察 1983 、 1994 年課程的外國史教科書,可以看到在國家政策、課程標準與教材綱要規範下, 教科書編者在史實敘述的基礎之上,除增添更多新的國內外歷史資料,並且以語體仕的 文字書寫教材,以提升學生歷史知識的學習。如教科書編者王芝芝吉: 雖然有些人希望能夠將歷史教科書故事化,但是歷史教科書的編寫,還是有一些基本原 則,那就是不能偏離史實,編者在傳達他的史觀過程中,若沒有史實做依據,不容易讓 閱讀者很清楚了解編者所要傳達的意念。我們在編寫的時候,還沒有解嚴,多少還受到 政治氛圍影響,但是世界史基本上是努力的抗拒這個東西,試著用世界史的觀念帶進一 些在他們不能控制的範園。譬如說,共產黨、俄國大革命就一定得寫進來,讓學生認識 這一段史實。(王芝芝 -20130722) 誠如教科書編者吳圳義教授所吉: 歷史學有一個很重要的立場,就是儘量客觀的歷史,然後才可以認識不同的世界史。我 們應該思考,到底在整個世界歷史潮流發展過程中,我們站在什麼樣的位置上,在潮流 裡具有什麼樣的重要性、有什麼樣的責任。記得以前的歷史教科書最後一章,都是回顧 以前、前瞻未來,就是要學生思考在世界裡'你的立場、地位什麼,應諸如何跟世界潮 流一起前進。(吳圳義 -20130407

)

同時,從實施40 多年的統編本歷史教科書內容來看,略古詳今是教科書的另一個重 要編寫原則, 1983 、 1994 年的外國史教科書亦不例外。教科書編者劉德美教授即曾就略 古詳今的教材編寫模式做了以下說明: 世界史的範圍非常廣,要用幾百個字從古到今寫到底,限制非常大的,而且是高難度的 挑戰,因此只好重點性的選擇、編寫。第三冊教材內容主要為古代到近代這一段的世界 史;第四冊談的是 19 到 20 世紀的世界近現代史部分。(劉德美 -20130407) 60 中等教育第 67 卷第 2 期

(13)

認識世界歷史:解嚴前後薑灣國中外國史教科書的演變趨勢與特色( 1983-200 I )

Gelling to Know World History- The Tendency and FealLlres ofthe Evolution ofthe Foreign HisLOIY Textbooks in the JuniorHi皂hSchool in Taiwan

(二)兼顧亞、非、美洲文明與社會文化史的教材選擇

基於歷史學科性質的特殊性,中小學歷史教科書內容不僅蘊含著國家觀點,且因著 編者思想與專長的不同,影響其內容選擇與取向(王仲芋,

2001 )

0 1952 至 1972 年外國 史教科書內容選擇以歐洲歷史為主,有重歐輕亞、非和偏重政治史傾向,雖旁及古代亞、 非歷史文f仁,但並未就亞、非、美洲的歷史做系統性的介紹,用詞艱澀、學生不易閱績, 一些較新的、重要的歷史亦付諸闕如。但是觀察 1983 年、 1994 年課程的教科書,其內容 與教材選擇有了較大的突破。 此時的外國史教科書的教材選擇除關於亞、非、美洲等地區的歷史有逐漸增加趨 勢,且重視時代變遷和歷史發展脈絡。教科書編者會設法將歐洲以外的亞、非、美洲歷 史融人教材內容中,根據「學習理論」、「分化原則」、「精減原則 J' 以及配合教學時數, 刪減政治、制度教材內容,增加社會和經濟文化活動,並且儘量避免「歐洲歷史中心」 的書寫模式。如圖 l 所示,課文中增加了印度早期歷史與獨立運動發展。誠如王芝芝和 劉德美兩位編者所盲,他們在編寫教科書時會設法用學生易讀易懂的文字書寫,並增加 更多的社會、藝術、文他知識。 固 i 資料來源劉德美編著之{歷史第三冊)(頁 54 )與吳圳義編著之《歷史第四冊〉 (頁 38) ,有關西元前三世紀印度阿育王宏揚佛教與二十世紀印度尋 求獨立的漫畫。

(14)

像李邁先教授寫的教科書向來是中規中矩的、以政治史為主,文字相當優美,甚至還有 研體文,用字對仗,但是學生比較不容易理解,覺得文字太艱 i涯。我就想如果能夠用比 較淺顯易懂的文字書寫,把事情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學生能夠抓到重點、喜歡 讀,應該就達到教科書的基本目的。我在編寫歷史教科書時,會將當時的政治、社會、 經濟、藝術、文化融入。如: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將俄國大革命和美國時局寫進去, 也會帶入當時的藝術文化。同時,在把最新的知識放入最後一章,與當代做聯結。(王

芝芝 -20130722

)

總之,除了以史實為基礎,重視歷史整體發展及時代精神,以及具教育意義歷史事 件之外, 1980 年代之後外國史教科書逐漸朝向非歐洲中心與偏重社會文化史的教材選 擇。 (三)圖照片的大量使用與貼近學生學習的編輯體例 圖文並茂的教科書不僅賞心悅目,且有助於閱讀學習。早期園中歷史教科書僅有聞 單的歷史地圖和歷史人物繪像, 1980 年代之後,漫畫、插閩、名畫到照片等,都變成母 生學習的內容。從 1983 年課程外國史編者王芝芝談到她和熊秉真開始在教科書中放人圖 照片做為學生學習的教材時,可以看到她對於這項突破是戚到驕傲的,而且這樣的改 變,不僅影響到本國史的書寫,也為統編本歷史教科書注人彩色的風貌,她說: 我們希望加進多元思考的面,同時也是因為圖畫比較容易讓學生覺得有興趣。我覺得畫 作不單單只是裝飾而已,應該要有教學意義。關於這一點,我很用心,如:我在課文中 用了 William Blake 的畫,畫的內容是年輕的牛頓,我用這幅畫談科學革命世界觀,也 用這個做為一種承接,在牛頓之後,各種的科學研究成果陸續發展。另外,雖然 19 世紀 的知識革命是源自於 17 、 18 世紀科學革命和理性主義,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開始 有一種反思,於是浪漫主義應運而生,因此在諜文中,也就帶出了當時的藝術、文學等 藝術與文化的發展,並點出這個重要的轉折。結果這本教科書,用了 104 幅畫,當然也 多虧李國祁教授的支持。(玉芝芝 -20130722) 外國史教科書中大量使用圖照片在當時是一項很大的突破,也影響新版本的教科 書。教科書編者劉德美坦吉編寫教科書時,增加非常多的圖照片,以補充課本文字不足 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他說: 相較於更早的教科書,民國 74( 1985) 年課程標準的世界史教科書,有一個很大的突破, 就是增加了很多的圖片,我也覺得圖片對學生的學習是有幫助的,在編寫的時候,就用 了將近 200 張的圖片。豐富的圖月,一方面作為歷史的印證,另一方面可以作為文字的 補充;因為每節的文字很有限,大的七百字,很難說明白講清楚,而一張具有歷史意義 62 中等教育第 67 卷第 2 期

(15)

認識世界歷史:解嚴前後萱灣國中外國史教科書的演變趨勢與特色(1983-2001 ) Gelling10Know World History-The Tendency and Fearures ofthe Evolution

。 rthe Foreign History Textbooks in the Junior High Selmol in Taiwan

的圖片,就可以包含很多的涵義,而且也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很大的功用。 事實上,也確實有達到一些功效,因為後來從各方面彙集到的一些意見觀察,老師們對 於教科書中圖片的反應,是相當不錯的。(劉德美-20130407) 顯然,傳統偏向文字為主、輔以點綴似的教科書編寫方式,到了1980 年代之後,已 經不再受到外國史教科書編者的青睞,取而代之的是在文字敘寫之際,用大量的閻照片 補充文字內容之不足,並引發學生閱讀興趣。 又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育理論到71980 年代逐漸受到重視,解嚴前後的外國史教 科書亦在此一教育理論基礎上,調整教材的編寫原則與編輯體例。從本文分析之外國史 教科書內外部形式觀察,首先是教材編輯架構的改變:除了在每一章的最前面條列提 綱,提示重點,讓學生在學習本章具體內容前,能夠對教材內容先有一概括性的認識; 同時在每一章最後增列「研究與討論J' 用問答題的方式,讓學生在每一章的學習之後, 理解、綜合、歸納該時期的歷史脈絡,以加強學習效果。 因此,為便於學生閱續與提升學習興趣,一方面將教科書課本由原來的小開本改為 大開本形式,從封面到內文採用全彩印刷;男一方面透過教科書封面、封底主題設計, 突顯整本教科書內容特色,加深學生對教科書的印象。因此談到這個部分時,編者王芝 芝教授認為這是教科書編輯的重大變革,他眼光閃耀著光芒說: 封面及封底部分,最初想要以「唐吉訶德」做為封面主題,來突顯對抗歐洲霸權就要像 唐吉訶德一般,勇往直前;但是編審委員們覺得用唐吉訶德太負面,所以我就改用其內 的畫,其內是印象派畫家代表人物,用他畫的「吹笛手」做為封面,以這個吹著笛子的 年輕小報做為象徵,帶著大家從 19 世紀走到 20 世紀。封底也一樣,用英國內世紀浪漫

派畫家 William 畫的 rLetthat be lightJ' 畫的原意是創造世紀的時候上帝給了人類光明,

我就將它引申為20 世紀科技時代的來臨,就像上帝的那道光,將人類帶到新的未來,讓

(16)

圓 2 資料來源:王芝芝編著, 1983 年課程正式本初版〈歷史第五冊〉封面及封底。

肆、結論

1980 至 1990 年代解嚴前後的臺灣,適值政治解嚴、海峽兩岸衝突趨緩、開放黨禁與 報禁等新局,為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大變動,也帶動國中歷史教育的變革,使得 1945 年以來中國主體論述、國家意識的歷史課程與教科書內容(王仲芋,

2001

;黃俊傑,

2000)

,面臨重新定位與調整的新契機。綜觀解嚴前後的國中外國史教科書,有兩個值 得發展的特點:

一、兼顧學科知識取向與學生學習的課程觀

歷史是對過去的記錄與解釋,戰後臺灣國中歷史科做為民族文化融合、傳承與國家 認同的主要媒介,使得外國史課程也必須奠基於國家政治考量的中華民族情操、愛國精 神與認識中國之上,甚且課程目標與教科書內容也是讓學生在認識世界歷史文仕之際, 能清楚的認識與了解國家與世界的關連。但是解嚴前後的外國史教科書編者們,意識到 國家與世界關條的改變、國內多元社會與文他的發展,以及學生學習為主體的教育趨 勢,因此比較能夠勇於突破意識形態的椅制,在基於歷史知識本質學習的教育理念下, 一方面強他教科書中的歷史學科知識內涵;一方面透過更貼近於學生學習的歷史課程理 念與設計,引領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興趣,培養其開闊心胸與世界觀。 64 中等教育第67 卷第 2 期

(17)

二、多樣化的教材與多元觀點的知識論述

教科書是知識與文化威權爭霸戰下妥協的產物(

Michael

W.

Apple

,

2000)

,是國家教

育目標具體呈現,也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主要媒介(黃政傑,1991) 。為建構國民 國家意識,戰後臺灣的歷史教育呈現濃厚的民族精神與愛國教育,做為世界歷史學習的 外國史教科書,也不免受到國家權力影響或政治力的介人。從解嚴前後園中外國史教科 書編者的訪談內容與教科書文本分析結果發現,教科書編者會依據課程標準的課程綱 要,採用通史的課程組織,以時問為軸線,分上古、中古、近代與現代的基本架構,以 略古詳今方式,和著重於19 世紀至當代歷史的教材選擇,敘寫數千年的世界歷史。雖然, 受到課程標準教材編選要點的規範,可詮釋與轉化的空間不是很大,但是基於個人史學 素養或對歷史教育理念的堅持,從以歐洲歷史為主軸的歷史敘述,逐漸朝非歐洲中心觀 點的書寫方向發展,並且設法兼顧或增加亞、非、美洲等地區的歷史知識點。此外,教 科書中大量引用具教學引導作用的歷史圖表、照片,不僅豐富教科書文本形式與內容, 提高教科書的可讀性,且改變外國史教科書以文字為主的編寫模式,為之後的九年一貫 國中外國史教科書真定基礎。

參考文獻

王正華訪問、周維朋紀錄(2015 )。熊秉真女士訪問紀錄。載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主編,近史所一甲子:同仁憶往錄(頁191-232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

王仲字 (2001) 。試論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特性。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11 : 6 ' 8-

J

1 。 王明呵( 1993)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

91 ' 6- J

9 。 王明呵( 1996) 。臺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

105 '

34-40 。 王芝芝編著( 1988) 。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 5 冊。臺:i t :國立編譯館,正式本初版。 王芝芝編著( 1997) 。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 5 冊。臺北:國立編譯館,改編本t版。 余偉玲等譯 (2012 )。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原主編者:

A.

Erll)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 社。 汪家榕 (2008 )。民族魂一一教科書變遷。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何思瞇、詹美華、裘長平(2 013 )。國中歷史教科書知識論與課程觀演變一一王芝芝女 士訪談稿。未出版,臺北市。 何思瞇、詹美華、裘長平 (2013 )。國中歷史教科書知識論與課程觀演變一一劉德美女 士訪談稿。未出版,臺北市。

(18)

何思瞇、詹美華、裘長平 (2013 )。國中歷史教科書知識論與課程觀演變一一吳圳先生 訪談稿。未出版,臺北市。 何思瞇、詹美華、裘長平 (2013 )。國中歷史教科書知識論與課程觀演變一一李國祁先 生訪談稿。未出版,臺北市。 吳圳義編著 (2000 )。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 4 冊。臺jt :國立編譯館,初版。 吳叡人譯 (2010)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原作者:

Benedict

Anderson) 。 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有限公司。 邱穗亮譯 (2008 )。介於抵抗與治理性之間的集體記憶(原作者:

Alain

Brossa) 。文化研

究,

6 '

244-253 。

林正珍( 1996) 。世界史理念的建構及其相關敘述。興大歷史學報, 10

'

175-197 。 教育部( 1953) 。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1983) 。修正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 1994) 。修正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黃俊傑(

2000

)。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市:正中書局。 熊秉真編著( 1988) 。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4 冊。臺北:國立編譯館,正式本初版。 熊秉真編著( 1997)。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4 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改編本t版。 熊秉真 (2000 )。自轉與公轉一一近代中文世界史教科書之轉變。論文發表於中國近代 史學會主辦之「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劉德英編著 (2000 )。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3 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正式本初版。

Apple

,

W.

Michael (1991). Regulating the tex

t:

The socio-historical roots of state contro

l.

In

P.

G.

Altbach (Ed).

Textbooks in American

Society﹒ Politi口,

policy

,

and

pedagog)人 Albany,

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

,

pp. 7-21

Apple

,

W.

Michael (2000). Official knowledg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on age

(2

ed).

New York: Routledge.

Hofman

,

A. (2007).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education: values and aims of Israeli history

curricula

,

1956-1995.

Journal o/Curriculum Studies

,

39(4)

,

441-470.

數據

表 2 1983 、 1994 課程標準中的歷史料課程與教科書 1983 年課程標準 每週授課 課程名稱及教科書 課程名稱及教科書 時數 「l諜-技數節一旦時 l準每標程諜年4.nyny 國一(上、下學期) 本國史、第 l 、 2 冊 2 節 國二(上學期) 本國史、第 3 冊 2 節 國二(下學期) 外國史、第 4 冊 2 節 國三(上、下學期) 外國史、第 5 冊 l 節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認識壹灣、全 l 冊本國史、第 l 冊 2 節本國史、第 2 冊2 節外國史、第 3 、 4 冊 1.2 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臺灣 OCLC 管理成員館聯盟」迄2021年已成立15年,現由本館擔任召集館。為使成員館瞭解 OCLC 與

101 年度國際哲學教育年會時,為嘉義市林業文化特色進行了世界 性的展演與解說,讓嘉義市林業文化在地風情得以發揚光大。此 外,嘉大附小全體教師也在 101

 「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培養學生的國民

教育部國教署 2022 年補助全臺 86 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學,鼓勵學校推 動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奠定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國教署於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