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化學成就測驗的試題類型與考生答題結果分析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化學成就測驗的試題類型與考生答題結果分析之研究"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高中化學成就測驗的試題類型與

考生答題結果分析之研究

吳國良 1 ,2 邱美虹 2* l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摘要 本研究使用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簡稱大考中心)所編製的研究用試卷,探討試題類 型與考生答題結果。該成就測驗是由五位大學化學系四大領域(有機、無機、分析、物 it) 的教授,依照課程綱要內容編製而成,內容涵蓋高中化學的主要概念,並依照不同 的試題類型區分為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其中,選擇題涵蓋概念理解、圖形理解、演算問 題解決等能力之試題;非選擇題則是包括概念理解、演算問題解決、實驗問題解決以及 需要利用推理、綜合和分析等能力之試題,亦即所謂較高階認知技能的試題。研究對象 為北、中、南地區,四所公立高中、三所私立高中,共 11 15 位高三學生參加測試。根據 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有三個因素的初始特徵值大於1. 0 。其中,因素 l 屬概念理解, 因素 2 屬較高階認知技能,因素 3 屬圖形理解。研究者進一步利用集群分析發現,具圖 形理解特質的試題有群集的傾向,具高階認知技能的試題亦表現出較高的相似性,此二 類試題與其他概念理解的試題有較大的差異性。綜合專家分類、主成分分析與集群分析 的結果,可說明此成就測驗包含:圖形理解試題、較高階認知技能試題與概念理解試題。 此外,本研究利用考生不熟悉情境的非選擇題題型,測驗考生應用氧 t 還原概念原理的 能力 o 研究結果顯示,某些考生會誤將有機 t 合物的矮酸當成兩種官能基,即趕基和 1炭 基;另外,當考生無法利用氧 t 還原概念,推出合理答案時,則會嘗試以合乎題幹敘述 的記憶性知識回答問題。換吉之,部分學生會利用提取的方式,找出合乎要求的答案, 而未注意到答案的合理性與邏輯性 o 綜合來說,本研究顯示,此次{七學成就測驗的題型 包括,概念理解、圖形理解與較高階認知技能的評量,而其中更重要的是宜利用圖形檢 測學生讀圖與詮釋變數間的關條以及培養學生高階思考的能力,此研究結果盼能促進高 中他學教學與評量的重點,並作為未來大規模入學考試試題設計之參考。 關鍵詞:成就測驗、概念理解、圖形理解、較高階認知技能、述思概念、高中 it 學 *為本文通訊作者

(2)

壹、前言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簡稱大考中心) 每年於 4~5 月間,均會進行研究用試卷測 試(以下簡稱研究測試)。此項測試有多 重的目的,首先,是大考中心所舉辦的兩 項大學入學考試一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 測)與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 ,其試 題因保密的關條,從未透過預試(pre-test) , 而進入正式考試。因為沒有預試所提供的 統計資料,試題的所有參數,皆是由人為 預估而得。為使參與計畫的大學教授,對 試題的難度有所認知,故有研究測試的進 行。讓試題研發的教授,對自己所撰寫試 題的難度與高中學生的反應有所了解 o 其次,則是對試題的型式與內容進行 研究,就目前大學入學考試的指考化學考 科而盲,就試題形式而言,則可分為概念 理解(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演算問

題解決 (algorithmic problem solving) 圖形問題解決(graphic problem solving)

與實驗問題解決 (experimental problem solving) 。本研究想了解學生在研究用試 卷,其演算、概念、圖形與實驗試題的表 現如何,作為測驗編製與高中教學的參考。 此測驗是由五位大學化學系的四個不同領 域的教授( 2 位無機、有機、物f七、分析 各一位)與本文第一作者編製而成,測驗 的內容主要參考 99 課綱的教材綱要與實 驗內容(教育部,2008) ,但考量施測當 時的高三學生仍是學習95 課綱,故仍有部 分是屬於 95 課綱的內容(教育部,2004 )。 測驗編製的重點有二:首先,了解成就測 驗中,所包括的不同試題類型,並藉由統 計分析的方法,確認這些不同試題類型的 分類,是否與專家分類相似。此外,由於 本測驗是屬於成就測驗的型式,並未採取 過去研究常用的配對問題(pair-questions) 的方式,而是利用高中生學習內容而進行 測試,並不能進行兩兩不同試題類型之間 的比較,此為研究的限制。其次,則是嘗 試設計測驗考生分析與應用能力的試題, 包括有機化合物的官能基的命名與氧化遺 原概念的應用,藉由此類綜合型式試題的 反應,對考生較高階推理、分析與綜合能 力表現的了解。本研究的目的有二: 一、了解高中化學成就測驗,有哪些不同 類型的試題與學生表現的情況o 二、利用測驗考生分析與推理能力的題型, 了解學生的較高階認知技能的表 現。 貳、文獻探討 所謂成就( achievement) 是指經由學 習後所得的成果(outcomes) ,學習成就測 驗所評量的內容著重於知識和能力這兩個 向度。若將此兩個向度進一步具體化,則 知識的維度以課程內容作代表,而能力的 緯度是以測驗目標表示,課程內容與測驗 目標結合,組成測驗的雙向細目表 ( specification) 。成就測驗的編製,首要 的原則即是設計測驗細目表,細目表中能 夠具有代表性的試題,才符合評量學生學 習成就的目標。 若從測驗的觀點出發,通常測驗的問

(3)

科學教育月刊 2012 , 6 月, 349 期. 2-19 頁 題( question) 或任務( task) 是以概念 ( conceptual) 、演算( algorithmic) 或圖 形( graphical) 的形式作表徵。過去的研 究者嘗試以概念理解與演算問題解決的試 題,來了解學生對此兩種形式試題的答題 狀況。關於概念理解與演算問題解決,有 學者利用詢問學生一組演算與概念問題的 方式,一個問題需要概念理解,另一個則 需要演算技能(Chiu, 2001 ; Costu, 2007 ;

Lin et aI., 1996 ; Mason et aI., 1997

Nakhleh, 1993 ; Niaz, 1995 ; Nurrebern &

Pickering, 1987 ; Pickering, 1990 ; Yilmaz

et 祉, 2007) ,以比較學生的表現。演算問 題是指需要利用演算法則(algorithm) .包 括:數學的計算與他學的計量等,對試題 找到數字型式的答案。概念問題,是指對 概念理解後,應用概念知識選擇合理的答 案。過去的研究顯示,一般而言,學生對 演算問題的表現優於概念問題,學生會進 行數值的計算,但可能對於計算背後所隱 含的概念知識的了解卻有限。然而,也有 研究呈現不同的結果,例如:Chiu 的研究 發現(2001)' 有些學生能夠解決演算問題, 並對他學概念有正確的了解。 回顧過去的文獻,研究者發現當初 Nurrenbern 和 Pickering( 1987) 對於概念 問題的設計是採取圓形的方式,這種設計 方式的意涵是指概念問題是以圖形方式作 表徵 o Nakhleh 的設計則略有不同,所使 用的概念理解試題有 3 題是屬於解釋繪圖 ( interpret drawings) ,有 2 題則是要求學 生解釋文本 (interprettext) .採選擇題的

Science Education Monthly No. 349

,

p.2-19

,

June 2012

方式要求學生作答( Nakhl泊, 1993)。其後, Chiu 的研究設計也是採部分圖形,部分文 字敘述的方式(Chiu,2001)。若從智力測 驗的發展觀點而言,通常智力是以三種形 式呈現,包括語、數、形。所謂語(文) 是包括:語文的字詞及語法、語文的推理; 數(學)則包括數學的演算與推理;形則 是指對型態與空間的認知,包括空間關條 和機械推理。以 Guilford ( 1967)的智力 模式,是分成語意內容(semantic content) 和圖形的內容 (figural content) 。故不論 由智力發展的角度或是試題設計的角度, 語文和圖形應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舉例 來說.Costu( 2007)為了評估學生於概念、 圖形與演算能力的表現,設計了三種型式 的試題,結果發現三個測驗的分數都達顯 著性差異(p

<

0.05) ,而概念測驗表現較 好。從這些研究的結果可說明,就測驗學 生的觀點出發,應具有概念理解、計算與 圓形理解等多面向的試題型式。 除此之外,亦有學者提出所謂培養較 高階認知技能(higher-order cognitive skills,HOCS)的課程與教學,高階認知技 能包括:提出問題 (question asking) 、問

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決策(decision

making) 和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月) 等能力 (Zoller, 2002) 。之所以有此種思 維,乃建構於學生能移更深入的了解概念, 而非僅是學習將演算法則運用於問題。 根據上述有關的文獻探討的內容,本 研究嘗試將問題的本質以演算、圖形、概 念的形式作分析(圖一),嘗試將高中化學

(4)

成就測驗的試題類型分成三類,並藉由不 同的統計分析的方法,來驗證不同類型試 題的存在,以及其相互之間的關條。除此 之外,本研究也嘗試設計測驗考生分析與 應用能力的 Hoes 試題,即學生需將已知 的原理應用於未知的情境能力。藉由不同 類型的試題與高階認知技能試題的設計, 來了解高中學生的表現,並作為成就測驗 設計的參考依據。 圓形 ;寅算 概念 參、研究方法與步跟 一、研究工其 本次研究的研究工具,是設計一份測 試高中三年他學的成就測驗,並以高三學 生樣本進行施測。成就測驗的型式與內容 如表一所示,包括單選題 10 題,多選題 4 題,非選擇題一大題,測試時間為 40 分 鐘。 由表一來看,此份試卷所測試的學科 內容,涵蓋了高一到高三不同單元,是屬 於高中他學的成就測驗。成就測驗的特色 是包含考生學習過的單元,通常其成績是 反應考生學習所得的成果,部分試題的內 容請參見附件一。 圖一、問題或任務不同型式的要求 表一、個別試題所代表的學科內容

為響

級 ν

…;心

酸鹼 作口司一→ 概念 2 晶體結構 高二 圖形 3 Ksp 與他學計量 作口司一一 圖形 4 分壓 同口 一- 演算 5 軌域能階 I口E司二三一 概念 6 溶液導電度 同口二一• 概今J巳A、 7 電 f七學 同口 一- 概念 8 有機 f七合物的反應 同口 一- 概今J巳A、 9 有機 f七合物的組成 I口司二二一• 概今J巳A、 10 有機 f七合物的組成 局二 概念 11 大氣、土壤 局一 概念 12 兀素週期性 I口司二二一 概令,巳A、 13 二相圖 同口 一- 圖形 14 緩衝溶液 I口E司二三一 概念 有機 f七合物的組成 同口二二一 概令,'"、 氧{七數 局一 演算 齒素 同口 一- 局階認知技能 一 4 氧{七還原反應 同口 一- 自階認知技能 {七學反應 I口E司二三- 實驗

(5)

科學教育月刊 2012 . 6 月 ·349 期. 2-19 頁 Science Education Monthly No. 349,p.2-19,June 2012 二、研究步驟與對象 全國共有 7 所高中參加測試,有效的 考生樣本數為 1115 人,各校的性質與學生 人數如表二所示。北、中、南都有學校參 加,公、私立高中也都有代表性學校,各 校 100 學年度的指考成績的平均成績大略 可分為三種層級,表示此次抽樣的學校是 涵蓋不同程度的考生。測試完後由大考中 心進行讀卡與統計分析,非選擇題部分則 是由五位測驗編製的大學教授進行評分。 非選擇題考生的作答樣本,詳見第肆部分 結果與討論的內容。 表二、研究測試學校的性質與人數 100 學年度 性質 人數 指考化學 平均成績 甲 台北市 公立問中 119 64.80

公立局中台北市 210 67.62 丙 台北市 私立局中 87 48.32

苗栗私立高中 201 47.27 戊 公立局中台中 55 39.52 己 彰 f七公立局中 323 54.49 庚 台南 私立局中 120 49.90 三、資料分析 (一)答對華 (P 值)計算 關於資料分析部分,將計算個別 試題的答對率( P) 。答對率( P) 是 指答對該題的人數百分比,數值愈高, 表試題愈容易:數值愈低,表試題愈 難。非選擇題部分,由五位大學教授 進行評閱,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 考生的作答類型,著重於考生答案的 分析 O (二)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組內討論時會提供想法;(2)會考 慮其他人不同的想法;(3)常常提出問 題,但不常主動思考;(4)面對不同意 見時,不作辯護,會提出另一種想 法。 在文獻中,有兩個標準來決定因 素保留的數目,一是根據Kaiser(1958) 的標準,保留初始特徵值大於1 的成 份;另外,則是由 Catell & Vogelmann ( 1977 )所提出的陡坡 (scree) 測試,是利用初始特徵值的 作圖法,當初始特徵值減少至一平滑 線時,則可刪除不保留。將這些初始 特徵值大於 1 的因素進行轉軸,轉軸 的主要目的是協助因素更具有實質 意涵的解釋模式,亦即達成簡他結構 (simple structure) 的目的。本研究 採取正交轉軸 (orthogonal rotations) 的最大變異法(Varimax) ,是認為結 果易於解釋,且認為因素之間沒有相 關性存在。關於取樣的適切性,是以 KMO 測 試 法 來 檢 驗 (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ment

of Sampling Adequacy) •KMO 的數值

(6)

示變項的相關愈高,愈、適合進行因素 分析;數值愈靠近 0' 表示變項的相 關愈低,愈不適合進行因素分析。本 研究的 KMO 值是 0.83 屬於良好。另 外,利用 Bartlett 球形檢定來看變項 間相關矩陣,若變項之間的相關條數 愈高,則所得 χ2 值愈大,表示會、適合 進行因素分析,本研究的 χ2 為 1115 ' 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三)集群分析 (clusteranalysis) 集群分析的日的是將資料分成 幾個相異性最大的群組,而群組內的 相似程度最高。利用集群分析將觀察 值進行群組分類時,觀察值所屬群組 特性還未知。此外,在集群分析前, 研究者尚不知道獨立觀察值可分為 多少群組(集群) ,故集群數未知, 集群的特性也無從得知,集群分析採 用的「數值分類法 J ( numerical taxonomy)'是將計量空間的樣本點加 以分在且,分組後使在同一群組內的樣 本有高度的相似性(similarity) 與較 高的同質性(homogeneity) ,不同群 組間的樣本點則有高度的異質性 (heterogeneity) 。 肆、結果與討論 一、敘述統計 此次參與研究測試的高中共有 7 所, 台北市有 3 所、苗栗 l 戶丹、彰 1c 1 戶丹、台 南 l 所,遍及北、中、南三個區域。從高 中的性質來看,公立高中有 4 戶丹、私立高 中有 3 所。學生有效的樣本數是 1115 人。 考生在總分 56 分中,最高分是 54 .4分、 最低分是 O 分;考生的平均分數是 27.11 分,相當於百分制的 48 .4 2 分。 二、個別試題的答對率或得分率 整份試卷包括 14 題選擇題與非選擇 題一大題, 14 題選擇題中有 10 題單選題、 4 題多選題;非選擇題一大題則是包括 5 個小題。個別試題的答對率或得分率如表 三所示。 表三、個別試題答對率或得分率的情況 題號 試題型式 答對事或得分 事(%) 概今d巳A、 50 2 圖形 44 3 圖形 68 4 演算 55 5 概念 66 6 概念 52 7 概念 17 8 概念 52 9 概念 32 10 概念 50 11 概念 73 12 概念 37 13 圖形 85 14 概念 19 概念 46 演算 86 高階認知技能 44 (實驗) ~4 高階認知技能 20 (實驗) 實驗技能 43

(7)

科學教育月刊 2012 ' 6 月, 349 期, 2-19 頁 19 題中偏難題 (P<30% )有 3 題,中 偏難 (30% 三三 P<50% )有 6 題、中偏易(50% 三三 P<70% )有7 題 、 易 (P 全 70%) 有 3題 。 整體而言,難題與簡單試題皆有,中間難 度的試題占大部分。各種難度皆有的試題 型態設計,可以評量不同成就的學生,故 對學生的程度能有所區分。 三、學生對不同類型試題的表現與 統計分析的結果 (一)學生對不同類型試題的表現 為了解學生在不同類型試題的 表現,研究者將試題區分為幾大類, 分別是概念、計算、圓形與實驗(表 一) ,由於本次的測驗未針對各類型 的試題作配對設計,故僅作一般性的 比較。從表三的結果中可知 19 題中, 概念題有 11 題、演算題有 2 題、圓形 題有 3 題、實驗題有 3 題,試題內容 與答案請參見附件一,並將相關試題 的答對率標於題末。各題型答對率的 平均分別是概念 44.9% 、演算 70.5% 、 圖形 65.7% 與實驗 35.6% 。從這次的 成就測驗中,可以發現學生在演算的 題型表現最好,其次是圖形題型,再 其次是概念題型,表現最差者為實驗 題型。這樣的結果與過去研究者採配 對試題方式,進行研究的成果有些類 似 (Chiu , 2001; Mason et a

t.,

1997; Nakhleh. 1993; Niaz. 1995; Nurrenbern

& Pickering 1987; Pickering 1990) 。 即學生在演算試題的表現,是優於概

Science Education Monthly No. 349,p.2-19,June 2012

念題。惟此次的測驗未採配對方式設 計,加上某些類型的試題量相當有限, 故在結果推論上,有其限制。 表四、學生在不同類型試題的表現 試題類型 題數 得分軍平均 演算 2 70.5 圖形 3 65.7 概念 II 44.9 實驗 3 35.6 合計 19 48.4 (二)統計分析的結果 1.主成分分析結果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analysis) 分析此次研究用 試卷選擇題的試題類型。結果發現, 其初始特徵值(eigenvalue) 大於1.0 的成分共有三個,成分l 解釋變異的 量最高為 20.帥,成分 2 與成分 3 分 別是 7.89 與 7 .42 '三個成份可解釋的 累積變異數為 35.39 。試題原先的設 計是以概念、圓形、演算與實驗為主 軸(表一) ,但因演算的試題僅有第4 題,故就主成分分析而言,無法產生 顯著的作用。另外,實驗僅在非選擇 題,並未進行主成分分析。三個主成 分對試題而盲,因素 l 對 2 , 4,5,6, 11 題都有貢獻,因素 2 對第 7 , 12 , 14 與 1 , 8 , 9 , 10 等題,因素 3 是針對第 3 , 13 題貢獻較大。仔細審視這些試題的內

(8)

容與型式,發現因素 l 應是概念理解; 因素 3 應是與圖形理解,第 3 , 13 題 都是屬於圖形試題的設計;因素 2 則 可能包含高階認知技能( HOeS) 與 概念理解(Zoller et 此, 2002) 。本次 測驗第 7 , 14 兩題的答對率最低的兩 題,第 12 題的答對率亦不高,就考 生的答對率而言,成分2 應屬於高階 認知技能。但因素2 對 1 , 8 , 9 , 10 也 有不小的因素負荷量,故無法明確說 明因素 2 的特質。 表五、主成分分析的結果(樣本數=1115) 因素 l 因素 2 因素 3 初始 2.81 1.10 1.04 特徵值 解釋變異 20.08 7.89 7.42 量(%) 累積變異 20.08 27.97 35.39 量(%) 因素負荷量* 題號 因素 l 因素 2 因素 3 11 0.70 -0.16 -0.05 5 0.50 0.24 0.17 2 0.49 0.19 0.07 4 0.37 0.29 0.14 6 0.36 0.23 0.32 7 -0.26 0.50 0.37 12 0.06 0.48 0.13 14 0.01 0.47 -0.25 8 0.22 0.47 0.11 10 0.17 0.46 0.07 9 0.39 0.46 -0.17 0.38 0.44 0.15 3 0.08 0.02 0.80 13 0.41 0.01 0.46 *以最大變異{t:; (Varimax) 進行常態{t:; ;因 素負荷最大者以粗體表示 2. 集群分析(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結果 本研究所採用的是階層集群的 華德法分析,嘗試看看不同類型的試 題,是否有群集的特性。華德法是指 最小變異數和的方法,即同一群內觀 察值的變異數和應該較小,不同群之 間觀察值的變異數和應該較大,觀察 值之間的距離採用歐幾里德距離平 方。分析所得的樹狀圖結果,如圖二 所示。第 7 , 12 , 14 為一集群,第 3 , 5 , 13 為一集群,第 1 , 2 , 4 , 6 為一集群, 第 8 , 9 , 10 , 11 為一集群。若以距離來 看,第 7 , 12, 14 三題與其他試題相距 最遷,其次是第 3 , 5, 13 題,其他剩 下的試題則可分成同一類。比較此項 結果與主成分分析法的結果發現,第 7, 12, 14 題可能是屬於較高階認知層 次的試題,而第 3 , 13 題是屬於圖形 理解試題,其他的試題則與概念理解 有關。由這兩種分析的結果與專家的 主觀判斷,可以說明此次成就測驗的 試題類型,可能包括概念理解、圖形 理解與較高階認知技能的試題。 比較專家判斷題型、主成分分析法與 階層集群分析,研究者發現第 7 , 12, 14 三 題,專家判斷法是屬於概念理解題,與其 他概念理解題並無分別。但集群分析法發 現,此三題與其他概念試題有所區隔,再 對照考生的答對率的情況(表三) ,此三題 的平均答對率僅 24%' 比其他試題低許多, 推測這三題可能屬於較高階認知技能的試

(9)

科學教育月刊 2012 •6 月. 349 期. 2-19 頁 Science Education Monthly No. 349,p.2- 凹,June 2012 CASE Lable Num nI2 12 n14 14 n7 7 n3 3 nI3 13 n5 5 nI n2 2 n4 4 n6 6 n8 8 n9 9 nl0 10υ nl且自 咀且圓 11

o

5 10 15 20 25 ←

---~---~---~---f---t----了

一 圖二、階層集群分析的樹狀圖 題。另外,是圓形理解題的部分,本次專 家設計是第 2 , 3, 13 三題,但主成分分析 的結果是因素 3 對第 3 與 13 題有最大的因 素負責荷,集群分析顯示第 3 , 5, 13 三題 最為接近,這項結果的原則可能如下,第 一點是第 2 題所提供的圖形,對解題上沒 有幫助,故有無圓形對考生而言,影響不 大。相反地,第 3 與 13 題,圖形是解題的 必要條件之一,若無圓形,考生無法進行 解題。第二點是第 5 題與其他兩題圓形題, 在集群分析時十分近似,可能是第 5 題在 解題的潛在的變工頁,需要具備圓形理解的 相關能力。第三點是圖形理解的試題與概 念理解的試題,兩者應具有不同的特質, 故以統計方法檢測時,這兩種類型的試題 呈現不同的分佈狀況。總之,這種看似十 分簡單直接的試題類型分類,卻需要更多 的研究資料,提供不同試題類型與其之間 關{擎的佐證。 四、學生推理思考能力的分析 除了選擇題外,本次的研究測試設計 了一大題非選擇題共5 小題,試題請參見 附件一。本試題是屬於綜合性的試題,測 試的概念包括:有機他合物的官能基、氧 他數、氧{七還原反應與實驗儀器的名稱與 使用方式。設計的重點在於考生若碰到不 熟悉的物質時,能否會應用所習得的化學 知識,進行推理、分析、判斷等學習遷移。 (一)考生答題情況

(10)

基 經 』' 『 •.. , ' , ' , 」 一 H­ LOL F'

,.'

...

L 『 ••

','

..

﹒」

.

OC

.

「 EE.E.--L 4

,

基 殺 非選擇題之中,以各小題作統計, 第 2 小題計算氧他數最簡單,得分率 R 圖三、學生對官能基名稱產生迷思概念的 可能原因 約為 86% '可見此種應用演算法於熟 悉情境中,是屬於簡易試題,就過去 認知層次研究的分類,是屬於較低階

申戶

的認知層次 (LaCS) 試題( Zoller et 祉, 2002 )。通常這類的試題,考生會 有較高的答對率(表三)。

2

2

盼的 "1"~4

tS

kBr

Ol

+1 X-:1 χ 't1+3(-1.).0 妒,字 {勾 此外,第 1 , 3,5 小題的得分率差 別不大(表三) ,第 1 小題考生需對 有機化合物官能基有所認識,第 5 小 題是儀器裝置的認識,這兩題應該是

仙也 EEgiOH T 吵此吟

之 如龜物赤軍也 &r 哼品 l+軍 E 學 ff4&r .. 屬於較低階認知層次的試題。至於第 3, 4 小題因需要利用推理、分析與綜 合能力,故比較屬於較高階的認知層 O 次 (HOCS)試題(Zoller et此, 2002 )。 考生第 1 , 5 小題得分率不高,可能的 原因有二:一是教學上沒有特別強調

O

最 實驗儀器裝置的名稱;二是考生對有 圖四、考生甲作答狀況 機他合物官能基的命名有述思概念 (misconception) 產生。 分析三個標本考生的答題狀況, 圖六是考生甲作答情況。考生甲觀察 第 3 小的反應式有問r0

3

'而且出產 (二)考生的觀念分析 非選擇題的概念分析,可藉由考 物未寫出 Br' 加上題幹敘述有紅棕色 生的作答情況,來推估其思考的歷程。 第 1 小題的答案是矮酸基與齒基為正 確答案,但考生寫出各種官能基,有 的氣體產生,故利用己學過的氧他還 原概念,可以推得闊的3 產生還原作 用而生成紅棕色的 Br2 。這種藉由己 經基、酸基、醒基、醇基、間基、觀 知的知識推到未知的情境中,是較高 階認知技能的表現(圖四)。 但是,也有考生無法由 KBr0

3

推 出紅棕色的 B巳氣體,而從既存的知 基,合理的解釋是考生把 R-COOH 視 為兩種官能基,即是 1童基和 1炭基(圖 三)。考生作答寫經基的人數最多, 古 17% '寫其他官能基的人數在 10% 以下。

(11)

科學教育月刊 20 日, 6 月, 349 期, 2-19 頁 Science Education Monthly No. 349,p.2-19,June 2012 識中進行提取符合紅棕色的答案。考 生乙(圖五)寫的 CuO ,因高中課本 曾提過氧化亞銅 Cup 是紅棕色。除了 氧忙亞銅之外,高中階段學到紅棕色 的氣體最常見的是 N02 '寫 N02的考 生有 163 位,古全體的 17 %'考生丙 即是寫 N02 (圖六)。

υ)ρf九c

ti

1~

t

2

\后戶、、 "v" 1.."$要聖 (:» 1'8·°3、

~~x f!,f1' 魯特 'i

(+-I)-It ?已 "I T 令之 j 足 3 =0

2

J( =穹 恥制和1, 1喘亨 (再 j ω 學司匕矗掛

O

l-+ ) ζ ‘Az+

O

(弓)丹、恥

、-入 o 11衍b 已

圖五、考生乙作答狀況 rlJ i吾同 O 吾吾 吾

Z

nv

注 1

叫Jh

puw

〈 /Nl/ 芳

叫川怕引

O 圖六、考生丙作答狀況 伍、結論興建議 本研究藉由成就測驗的編製,來探索 成就測驗的題型與學生表現的情況。對於 研究問題一、高中化學成就測驗中,試題 題型的分類,藉由學科專家對試題主觀分 類,以及主成分分析、集群分析得到的結 果,發現此成就測驗的試題類型,大略可 以分成三種,分別是概念理解、圓形理解 與較高階認知層次試題。再加上本次非選 擇題所設計的演算題與實驗題,則成就測 驗編製所包括的題型,應包括上述五大類。 若是將圖形、演算、實驗與文本作為概念 表徵的形式;而較高階與較低階認知層次, 作為解題所需的認知技能。理想上,成就 測驗的試題應包括圖形、文本、演算與實 驗,就認知而盲,除了較低階認知層次試 題外,亦應包括較高階認知層次的試題(圖 t) 。這樣除了能夠測驗考生對於不同方式 表徵概念的熟悉度外,亦能評量考生不同 層次的認知技能。 本形算驗 文圖演實 概念表徵 的形式 試題包含 解題所需的 的概念 認知技能 圖七、試題概念的表徵與認知技能的關條

(12)

關於利用測驗考生分析綜合能力的 非選擇題,探討考生較高階認知技能的表 現,研究者發現:考生對於有機物的官能 基認識不足時,會將一個官能基拆成兩個 官能基來看待,例如:會將矮酸拆成控基 與 1炭基。此外,考生面對要將所學應用於 未知的情境時,若無法以推理分析找出答 案時,則會嘗試由記憶中蒐尋符合條件的 答案,例如:非選擇題的第 3 小題,題幹 說明有紅棕色的氣體產生,有考生寫 N0

2

為答案,表示這些學生無法將氧允還原的 概念應用於未知情境,只能由記憶中找出 符合題幹敘述的答案 o 長久以來,較高階認知技能的課程與 測驗,是研究者所關注的課題。 Zoller 與 Pushkin 的研究 (200 7) ,認為較高階認知 技能是情境知識( situational knowledge) 與策略知識(strategicknowledge)的結合。 情境知識是指認識問題的情境,就非選擇 題第 3 小題而盲,哪一個t 合物可能會產 生顏色,是此問題的情境知識;策略知識 是指選擇正確的演算法,是計算哪一個他 合物的氧他數會產生變f 仁,而推測產物的 形成。此小題需結合情境知識與策略知識 才可作答,故屬於測驗較高階認知技能的 試題。此題的得分率不高,代表學生在較 高階認知技能的訓練上,還有待努力。這 也是教學與入學考試中,值得重視的方 向。 致謝 1.本研究計畫係由教育部補助「大學入學 考試中心題庫發展研究計畫」經費支助, 謹此致謝。 2. 本文的研究用試卷,是由五位大學教授 與本文第一作者共同研發而成。五位教 授分別是:王文竹、吉凱明、何國榮、 林金全、葉名倉,謹此致謝。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

Catell, R. B. & Vogelmann, S. (1977). A

comprehensive trial of the scree and

kg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factors.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12 (3),

289-325.

Chiu, M. H. (2001). Algorithmic problem

solving and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chemistry by

students at a local high school in

Taiwan. Proc. Natl. Sci. Counc.

ROC (D) II (1), 20-38.

Costu, 8. (2007). Comparison of students'

performance on algorithm此,

conceptual and graphical chemistry gas problems.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6 (5),

379-386.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Kaiser, H. F. (1958). The Varimax criterion

for analytic rotation in factor

analysis. Psychometrica, 23,

187-200.

Lin, Q., Kirsch, P., & Turner, R. (1996).

Numeric and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general chemistry at a minority institution.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73, 1003-1005.

Mason, S. D., Shell, D. F., & Crawley, F.

(13)

科學教育月刊 2012 ' 6 月, 349 期, 2-19 頁 Science Education Monthly No. 349

,

p.2-19

,

June 2012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8 (2), 153 一 17 1.

投稿日期: 100 年 II 月 29 日 接受日期: 100 年 12 月 30 日

Matching higher-order cogni t i ve

skills (HOeS) promotion goals

with problem-based laboratory

practice in a freshman organ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6 (2), 104-118.

Yilmaz, A., Tuncer, G. & Alp, E. (2007).

An old subject with recent evidence from Turkey: students' performance

on algorithmic and conceptual

questions of chemistry. World

Applied Sciences Journal, 2 (4), 420-426.

Zol1er,U. , Dori,Y., & Lubezky,A. (2002). Algorithm此, LOCS and HOCS

(chemistry) exam question: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s of col1eg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4 (2), 185-203.

Zoller, U. & Pushkin, D. (2007).

Chemistry

chemistry course.

solving by non-science majors in

introductory chemistry on paired

algorithmic-conceptual problem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4 (9), 905-923.

Nakhleh, M. B. (1993). Are our students

conceptual thinkers or algorithmic

problem solver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70 (1), 52-55.

N iaz, M. (1995).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performance on conceptual

and computational problems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7 (3),

343-355.

Nurrenbem, S. & Pickering, M. (1987).

Concept learning versus problem

solving. Is there a differenc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64

(6),508-510.

Pickeri嗯, M. (1990). Further studies on

concept learning versus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67 (3),254-255.

Stamovlasis, D., Tsaparlis, G., Kamilatos,

C., Papaoikonomou, D. &

Zarotiadou, E. (2005).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versus algorithmic

problem solving : Further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chemistry

examination. Chemistry Education

耐件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指定科目考試研究用試卷 一、單選題 1.下列何者不能做為布一洛( Bmnsted-Lowry) 酸? (P=50%) 2. 下圖為氯他納晶體的構造,下列敘述何 者正確? (P=44%) .c r 、F 正f斗> J U

CI

Na+'

(A) NH/ (B) H20 (C) HS03 (D) H2P02 -(E) CH3COOH

(14)

(A) 氯 f七納的分子式為 NaCl (B) 就每個Cl-而言,離它最近的 Na+ 共有 4 個 (C) 假設 Na+ 和 Cl 的離子半徑分別為 rNa' 和 r

C

\- '則 Na+ 與 cr 的最近距 離為 2(r

Na

, +rCI-) (D) Cl-與Cl-的最近距離為

J2互(rNa'

、呼4

(E昀)氯it七訥晶體中,相異電荷離子間的 靜電引力等於相同電荷離子間的 靜電斥力,所以十分穗定 3. 將 H

2

S0

4

溶液加入Ba (OH)2 溶液會產 生沉澱,下列哪一個曲線圖能正確的呈 現沉澱量與加入硫酸量之間的關條? (P=68% )

Y~

H2S04

Yh

H 2S04

九扒

H2S04

Y

I~

H2S04

(E)

4. 已知一含氧氣、氮氧與氫氣各 5 克的混 合氣體,其總壓力為1. 5 大氣壓,試計 算氮氧的分壓為多少大氣壓? (P=55%) (A) 0.064 (B) 0.083 (c) 0.095 (D) 1.32 (E) 1.44 5. 有一多電子原子,將其不同軌域的能階 ,分三組成對作比較如下: (甲 )3d 與 “、(乙 )4s 與 4p 、(丙 )4p 與仇。下列 各組中,關於軌域能階較高者,哪一個 正確? (P=66%) (A) 甲為 3d '乙為仇,丙為 4p (B) 甲為 3d '乙為仇,丙為 5s (C) 甲為 4s '乙為旬,丙為 5s (D) 甲為 3d '乙為旬,丙為 5s (E) 甲為恥,乙為旬,丙為4p 6. 下列五千重溶液: O.IM H2A Kal=1.0 x 10-3 , Ka 2 =1.0 x 10-7)、1.0 X10-4

M HCl 、 O.OIM HB (Ka= 1.0x lO-5) ,、 O.IM H2A+0.IMNaHA、飽和 Ag3P04

( Ksp=1.8X10-18 )。試問哪一溶液的導

電度最小? (P=52%)

(A) O.IM H2A

(B) 1.0xlO-4M HCl

(C) O.IM H2A + O.IM NaHA

(15)

科學教育月刊 2012

'

6 月, 349 期, 2-19 頁 (E) 飽和 Ag3P04溶液 7. 下列有關電他學的敘述,哪一項不正確

? (P=17%)

(A) ;,農食鹽水電解,因Cl-標準氧化電 位小於水,故可產生氯氣 (B) 電解電鍍反應之逆反應為自發反 應 (C) 製備電化學電池,

Science Education Monthly No.

349

,

p.2-19

,June

2012

可被氧他劑氧他為酸的共有幾種? (

P=50% )

(A) 1 (B) 2 (C) 3 (D) 4 (E) 5

Cd(S)

+

2AgCl(S)

~ Cd~~)+

2 Ag(S)

+

2

Cl;aq) ,不需使用鹽橋 (D) 鉛蓄電池放電的電位隨硫酸濃度 下降而逐漸下降 (E) 燃料電池的反應為一白發反應 8. 下列有關斐林試劑製備與反應的敘述, 何者正確?

(P=52%)

(A) 硫酸銅溶液呈紅色 (B) 酒石酸主甲車內溶液應配置成pH 值為 3.0 的溶液 (C) 葡萄糖與斐林試劑反應生成氧化 亞銅沈j廳 (D) 果糖與斐林試劑反應生成黑色沈 澱 (E) 丙間可與斐林試劑迅速反應生成 丙酸 9. 下列哪一個聚合物以加成聚合的方式 合成得到?

(P=32%)

(A) 達克倫 (B) 天然橡膠 (C) 蛋白質 (D) 耐綸 (E) 纖維素 10. 分子式為 C

4

H

IO

O 的所有醇類異構物中, 二、多選題 1 1.下列有關化學對環境影響的敘述,哪些 正確?

(P=93%)

(A) 酸雨的生成主要來自空氣中的

CO

2 (B) 溫室效應主要與 CO2濃度大量增 加有關 (C) 氣氯院是破壞大氣中臭氧層的元 兇之一 (D) 熱汙染會使水中溶氧量降低,造成 魚蝦苑亡 (E) 士壤中的三氧化碳和水反應,造成 鹼性士壤,不利於植物生長 12 下列有關於週期表的敘述,哪些正確?

(P=37% )

(A) 同一週期的氧化物水溶液的酸 J性, 由左至右逐漸增加 (B) 類金屬的化學性質介於金屬與非 金屬之間,又稱為過渡金屬 (C) 週期表 A 族的元素,其價電子數 與所屬的族數相同 (D) 齒族元素的電負度由上而下漸增 (E) 同一週期元素失去電子的傾向,隨 原子序的增加而降低

(16)

13. 水的相變恍如圖一所示,下列敘述哪些 正確? (P=85%) 壓 力 1a 氣 m 0.01 100 過股 (0 C) 固一 (A) 甲點為三相點,在此壓力與溫度的 條件下,水的三態共存 (B) 乙點表示水的氣態與液態共存 (C) 在乙點時,若壓力維持 l 大氣壓, 但增加溫度,水將變為液態 (D) 將;水維持在 3 毫米汞柱壓力下,但 增加溫度,則冰會昇華 (E) 當固態與液態共存時,增加壓力, 水的溫度隨之增加 14 某多質子酸 H

3

A 之 Ka

=7.5X\0-3 、 Ka 2= 6.2X\0-8 、 Ka

3

=4.8x\O-13 。下列哪 幾種溶液,可用以配置成 pH=7 的緩 衝溶液? (P=19%) (A) H3A 溶液與 NaH2A 溶液 (B) NaH2A 溶液與 Na2HA 溶液 (C) NaH2A 溶液及 HCI 溶液 (D) Na2HA 溶液及 NaOH 溶液 (E) H3A 溶液及 NaOH 溶液 三、非選擇題 l 於某質驗室中,欲以下述L 反應製備他合 物丙。首先,將化合物甲與他合物乙溶 於硫酸後,並劇烈攪拌。然後,將反應 瓶加熱至 65°C' 反應過程中會有一紅 棕色氣體,不斷自儀器戊頂端冒出。為 實驗的安全,會將該氣體導人錐形瓶中 ,與瓶中的飽和硫代硫酸納溶液作用。 待反應完成後,將雙頸瓶中的內容物經 處理得固體丙'反應式與實驗裝置如圖 一與固三所示。 O O d 7 O H KBr0 3 H2S04

d\y

+

-/、。

OH 甲

丙 國二

(17)

科學教育月刊 2012 ' 6 月, 349 期, 2-19 頁 Science Education Month1yNo. 349,p.2-19,June 2012 庚 己 每一戊 飽和 Na2S203 水溶液 圖三 試根據上述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 t 合物甲的萃環上兩種官能 基名稱? (2 分) (P=46%) (2) 忙合物乙(KBrO) )中 Br 的氧 t 數為何? (2 分) (P=86%) (3) 反應產生的紅棕色氣體為何?(2 分) (P=44%) (4) 在錐形瓶中,紅棕色氣體反應後所 得的生成物為何?( 2 分)(P=20%) (5) 儀器戊的名稱為何?儀器戊中冷 水的人口喘為何處? (2 分) (P=43% ) 100 研究用試卷 化學考料選擇題參考答案 題號 答 案 D 2 D 3 D 4 C 5 D 6 E 7 A 8 C 9 B 10 B 11 BCD 12 ACE 13 ABD 14 BE

(18)

The Item Patterns and Students' Response in

High-School Achievement Test of Chemistry

Kuo-liang Wu

1,2

and Mei-Hung Chiu

2*

I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enter

2Graduate Institute ofScience Education,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tem patterns and students' responses to achievement test items in chemistry that were constructed by a group of chemistry professors under the guidelines of 20 10 curriculum outline.

This study was funded by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enter (CEEC)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of achievement test for entering universities. The items of this test have been divided by those

professors into different patterns,including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algorithmic problem solving,graphic

understanding and higher-order cognitive skills (HOCS). This test was administrated to 1115 12th grade

students in 7 senior high schools. According to two types of statistics analyse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he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there were at least three types of items, namely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graphic understanding, and high-order cognitive skills. Besides that, the

researchers have also found th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of nomenclature of functional group in organic

compounds. Furthermore,some students used recalling strategy to answer those questions that need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oxidation-reduction theory into unfamiliar situations. In sum,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functions and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item patterns in high-school achievement test in chemistry. More

importantly,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use of graphic representation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competence in

reading and interpreting relations among different variables and to cultivate students' high-order thinking

competence should receive enough attention from policy makers,school teachers,and assessment designers.

We hop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in high

school chemistry,and use them as reference for item designs for large scale entrance examination.

Keyword: achievement test,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graphic understanding, higher-order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social context, self-perception, school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were antecedents of dropping out; (2) students’ self-factor was a

In this study, the Taguchi method was carried out by the TracePro software to find the initial parameters of the billboard.. Then, full factor experimen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In this study, teaching evaluation were designed to collect performance data fro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students learning with the “satellite image-assisted teaching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a Green Buildings Hand Book published by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Both the carbon neutral index and green quantity index

This study not only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 of the character-belief of the sixth grader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ut also

Allows students happy and less stressful situation like under study mathematics, and perhaps change the stereotype of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so that student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changes resulting from parents attending a study group designed by class teacher that include reading a chosen book and engaging in

The isothermal and anisothermal mechanical behavior were analyzed by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in this study to simulate the stress/strain behavior of the solder ba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