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企業體驗式的科技創造力教學設計實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企業體驗式的科技創造力教學設計實例 "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企業體驗式的科技創造力教學設計實例

李大偉*、張玉山**、張育禎*** *中國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副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生 壹、前言 資訊時代瞬息萬變,講求的是精度與速度,所有知識和技術的生命週期也隨之 變短;對於未來將生存於資訊時代的學生,舊有的知識傳授模式,已經不夠他們因 應未來的變動。故教育重點應該擺在能力導向學習、終生學習、開放學習與合作學 習。瑞典的Pettersson也曾提出:資訊時代的學習是「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to learn), 表示現在或是未來教育應著重在:學生遇到問題,能具有探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與 方法;可能只是一個步驟、簡單的一個觀念或是透過一個管道,培養學生思考與尋 求答案的能力,絕對勝過於以往的知識傳遞。 能力導向學習講求的是知識與技術的內化。而探究式學習亦是為了滿足好奇 心,主動搜尋知識或瞭解知識的過程(Haury,1993)。Ellis(1981)則認為探究是針對某一 特定問題,選擇、蒐集和處理資料的過程,並推論這些資料的意義。教師在討論過 程中該如何引導學生?什麼時候可以問什麼問題?又該給予多少的協助?學生才能達 到最佳的成效,協助學生建構本身知識體。 生活科技課程以此方式發展更為適切,除了課程範圍較無學科知識限制,亦無 外在社會的升學壓力,訓練的是生活中相關技術的培養,才能將這樣的教學模組發 揮得淋漓盡致。探究式學習的架構即是以學生為中心,由學生主動尋求答案。教材 則搭配企業資源的現場體驗,除了資源本身與生活科技相關性大,亦符合地方或社 區資源利用。企業資源讓學生能實際接觸問題,有助於學習過程的具體化,知識與 技術的生活化。課程架構是完整的主題式教學,透過一項特定的討論主題,設計教 學模組;這樣的生活科技教學模式,能配合課程類別作進度安排與配置,其課程內

(2)

容彈性度大、自由度高,可依照教學對象的年齡層作深淺的調整。討論主題變動時, 可依循原本的模式設計,對課程內容作更動。整個過程教師扮演的是協助學生探索 答案,適時拋問題給學生加以引導,給予最恰當的協助。在整個活動中,學生有許 多發揮創造力的空間,不只是思維上的培訓,在活動最後的成果發表,更需要生活 科技的知識與技術,讓學生將作品與設計最後能具體化的呈現。 基於以上理由,結合探究學習、體驗式學習與企業資源的應用,融入生活科技 教學,發展一套生活科技教學模組-以切割為範例,提供未來教學參考。 貳、理論基礎 基於建構理論,學生的知識學習必須以本身既有的認知為主體。接受外界的刺 激後,內在知識架構會作自行調整,其結果可能是內化或排斥;故學生在每次學習 時,都必須從自己現有的認知開始出發。而探究式學習理論的精神亦是如此;探究 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主動對問題進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所學得的知識技術可 確實內化為內在能力。但若讓學生無理頭的盲目嘗試,不只花費教師精力,對於有 時間限制的學校教育課程也是一種時間的浪費。協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的規則將採用 體驗式學習,著重的是類化、逆向、歸納、衍生的思考方式。至於教材內容的選用, 是與生活科技相關性大的企業工廠,針對該工廠之材料、產品或是製程進行創新改 革的活動;而企業廠區資源的應用,不只可提供完整的情境式教學,更配合九年一 貫中:利用社會現有資源的精神。 根據以上發展流程,設計一套教學模組,而模組設計理論架構如圖一所示。

(3)

圖一 本研究的理論架構 一、建構理論 建構理論一般認為起源於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理論,其中提到知識是由個體 內在對外所架構的一種認知。他認為所謂「建構」,是一個由種種轉換規律組成的 體系,正是由於有一整套轉換規律的作用,轉換體系才能保持自己的守恆性或使 自己得到充實(詹棟樑,民 88)。換句話說:個體的知識架構如同建構建築,每一 個新刺激都會建立在舊有的架構上,透過個體內在的轉化,出現的現象為同化或 調適,接受後形成新架構;所以即使是同一個知識(刺激),每個學生所獲得的結 果可能會不同。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偉伯(Max Weber)說過:「人是懸掛在為自己 所編織的意義之網中」。生活科技課程的知識與技能,亦是由此種建構模式,在學 生心中形成生活科技知識體。 二、探究式學習 探究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的知識探索活動為主的學習策略,乃指教師在教學過 程中,藉由提出探究性問題以及提供與教學主題相關的資料,讓學生主動進行假 設、探索、驗證、歸納、解釋及討論活動,教師是站在引導者的立場,導引學生 學習,其目的是在於運用結構化的推論方法來訓練學生,鼓勵學生主動學習,使 學生獲得解決問題所需的方法或規則,然後根據發現的資料加以假設或規劃,以 解決相關的探究性問題(Looi,1998)。Trowbridge 和Bybee (1990)提出以探究式教學

-- 模組設計理論架構 -- 認知理論基礎 探究式學習 體驗式學習 材料、產品、製程 創造力 學習模式 教學程序 教材內容 企業資源應用 建構理論

(4)

法為基礎的5E教學模式,包括:參與(engagement)、探索(exploration)、解釋 (explanation)、精緻化(elaboration)與評鑑(evaluation)等五個階段(引自盧秀琴,無日 期)。故探究式學習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培養學生主動的習慣,最終的目的並不是 教學的內容,而是探索過程中,學生所學得「尋求答案」的能力。以專題為導向 並且著重問題解決的生活科技課程,探究式學習更是扮演重要的地位;學生要如 何解決問題、該從何著手、步驟應如何安排、問題出在哪裡…等,都提供學生最 佳的探索機會,故探究式學習亦可直接應用於生活科技課程的授課流程。 三、體驗式學習 Kolb(1974)提出的經驗學習理論將學習活動視為一個連續的過程,此過程 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其中包括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 CE)、省思觀察 (reflective observation, RO)、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AC)與主動驗證 (active experience, AE)等四個階段,此四個階段形成了一個學習的循環過程,並 且不斷的重複(引自彭文松,民94)。Kolb 從學習型態的角度,根據個人與外界 互動的情形與習性,分為四種基本的學習型態,其論點包括(Chapman, 2006):

1. 獲取經驗的方法,包括觀察(watch)、實作(do) 2. 改造經驗的反應,包括思考(think)、感受(feel)

換句話說,我們對經驗獲取的方法,就包括以下兩種:

1.透過觀察他人的經驗,並審視所發生的事物('reflective observation' - 'watching') 2.直接進行實作('active experimentation' - 'doing')

同時,我們對實際經驗的內在處理方式,又分為以下兩種:

1. 抽 象 概 驗 化 — 思 考 : 透 過 思 考 、 分 析 、 規 劃 , 來 獲 得 新 知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 'thinking')

(5)

圖二 KOLB體驗學習模式的理論架構

(6)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ELT). Retrieved 2006/12/6 from http://www.businessballs.com/kolblearningstyles.htm 台灣師範大學洪榮昭教授將此模式修改為類化、逆向、歸納、衍生等四項過 程,而本模組之問題引導模式就是以此歷程為依據,貫穿整個教學流程,訓練學 生內在心理形成一種「結構化的推論方法」,培養學生在遭遇問題時,能以此思 考歷程進而解決問題。生活科技課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常常會遇到知識 或技能的困難點,這種思考模式可提供學生一種解決問題的步驟,讓學生有個方 向可循,在推想的一進一退中,製造更多創造的機會與空間。 四、企業廠區資源應用 企業廠區資源應用除了可利用社區資源、了解地方文化的優點外,亦是一種 情境式教學,透過工廠的實際機械運作,帶領學生深入了解製程;配合教學主題, 讓學生針對製程創新的活動目的,作進一步的創新研發。 情境式教學的理論基礎為:知識是與社會文化與背景息息相關的,具有 分散性、真實性、社會互動性,是生活環境下經過互動所產生的產物(李咏 吟)。故透過情境式教學,可讓知識與縣金社會緊緊相扣。情境教學者為了要 使知識能在適當的環境中著錨(anchor),主張提供一個完整鉅觀的學習環境, 故提出了「錨式情境教學法」。進一步說明:錨式情境教學法乃是經由互動式 影碟系統,建立一個教學環境,在故事環境中嵌入所要呈現的內容,經由學 習者的探索一一浮現要呈現的內容,並且藉以解決一連串的問題。最終目的 在於幫助學習者發展信心、技能及知識,以便去解決問題,成為獨立思考者 和學習者(CTGV,1990。蘇郁雯,92)。 藉由情境式教學的特性,除了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與具體化的概念之外,更 提供學生一個“看得見的成果”,並對其成果賦予更具意義的價值(自己的成果是 可真實應用於現實工廠運作)。生活科技本是由工藝教育衍生而來,工藝教育目的 為認識社會職業,故生活科技搭配企業廠區資源,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7)

五、創造力啟發 美國學者費氏在1980年曾經對創造思考提供了十項原則,而此模組概念可以 達到其中的以下六點:支持並鼓勵學生不平凡的想法與回答、接納學生的錯誤及 失敗、促進師生間互相接納的氣氛、察覺創造的多層面、學生有機會成為決定者 的一份子、鼓勵學生參與等六點。Guilford更是強調問題的解決,他認為問題解決 的過程始於環境與個體的資料對傳達系統的輸入,經過注意的過程以個人的知識 儲存對資料加以過濾選擇,然後引起認知的運作,瞭解問題的存在及本質(陳龍 安,民84年)。簡單來說:Guilford提出的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是由輸入開始、過 濾、認知、擴散性思考、聚斂性思考、最後是輸出,與體驗式學習模式的類化、 逆向、歸納與衍生相當雷同。而探究式教學的方式,亦能引起較多的內在學習動 機,對於訓練學生的創造力是具有正增強的效果。藉由以上方式所設計的生活科 技課程,除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之外,與其他科目不同之處,是提供更多成品創 造表現的空間;思考創造力與作品創造力的交錯配對下,將能呈現更多創造力的 表現機會。 參、製程教學模組的設計原則 Finch 和Crunkilton 對「模組」所下的定義為:「一套教學套裝(或傳遞系統),它 包含一系列有計畫的操作學習設計,提供學生依其進度學習,以達成各種目標與需 要」(黃啟彥、鄭竣玄,民92)。Goldschmid(1972)對模組的定義:「一個獨立的單 元,不受到一連串學習目標的支配,被設計用來協助學生完成某種定義明確的目標 (objective)」。(模組發展原理原則)綜合以上描述,我們可以得知,教學模組為一個 獨立單元,如同教案必須包含完整的教學目標、教學流程與評量…等。教學模組亦 可視為一個教學劇本,針對某個主題,表達教學精神與主要執行方式;而此劇本必 須確實傳達教學概念,讓教師能抓住主要精神,進而自行發揮。 而探究式教學模組可以說是,示範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之劇本;在教學實施 時,教師可依照現況自行調整深度與廣度,只要掌握住〝引導學生探究〞之要素, 就能算是發揮本模組之精神。以撰寫本教學模組為例,在協助學生體驗式思考之提 問內容,可再往下細分幾項子問題,作為教師與學生一問一答之間,引導討論至更

(8)

深入之依據。 製程教學模組將課程內容擺於皂基切割方式之創新。本教案乃結合桃園南僑肥 皂廠區資源,針對肥皂製造過程中的切割步驟,讓學生進行創新之設計。教案設計 乃依循教育部在民91年,一篇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教學示例中所提及之流 程:教學模組由觀察情境、察覺問題、引導討論、確定問題、分工合作、進行探究、 分享經驗、整合成果、綜合評鑑、推廣應用的模組發展流程,作為架構主題式教學 的基本形態(引自張政義、熊召弟、甘漢銧、許金發、施秋梅、石敏嘉,民93)。而 在引導討論的提問則是應用「體驗式教學」,引導學生從類化、逆向、歸納、衍生之 四步驟進行思考。配合南僑廠區資源進行皂基實驗切割教學活動,結合體驗、探索、 創作與認知,讓學生建構自身知識體架構。在具備基本知識與技能之後,針對製程(切 割)進行創新,進而學習發表成果與模擬製程示範。 因此,在教學模組中,從Kolb既有的體驗學習「體驗、觀察與內省、概念化、 測試應用」四大程序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思考「生活中的類似現象(類化 思考);哪些沒有這樣現象(逆向思考);列舉屬性、找出原則或條件(歸納思考); 生活中哪些其它的現象符合這些原則或條件(衍生思考SCAMPER)」,主要的教學程 序包括以下八項: 1.下達任務—切割皂基 2.鷹架搭建:引導回想舊經驗,從個人、日常生活,有關材料切割的經驗 3.鷹架搭建:從個人、家居生活、到工業界的切割經驗,建立基礎知識 4.鷹架搭建:現場示範與體驗切割的材料、工具、及方法 5.問與想:生活中的類似現象(類化思考);哪些沒有這樣現象(逆向思考); 列舉屬性、找出原則或條件(歸納思考);生活中哪些其它的事物符合這些原則或條 件(衍生思考SCAMPER) 6.廠區鷹架搭建:在廠區重複步驟2至步驟5,實地觀察真正的肥皂切割製程, 並與廠區技術人員進行「類化思考、逆向思考、歸納思考、及衍生思考」的問答。 並在廠區直接進行實務的切割體驗活動。 7.創意精煉:回到教室中,兩人一組,將衍生思考的創新構想,加以精煉,形 成方案。

(9)

8.測試與發表:學生以模擬的方式,發表創新切割方法。 圖三 圖四 肥皂場的皂基切割製程 肆、國小製程創新教學模組之設計實例 切割模組 教學主題:切割 教學對象:六年級 教學地點:教室、工廠、生科教室 教學時數:6 小時(2 小時/一週) 教學設備:皂基、切割工具、播放設備 教學目標:1. 學生能暸解肥皂原料切割的方法與原理。 2. 學生能夠想三種以上切割肥皂原料的方法。 3. 學生能培養對工業中不同材料切割方式的好奇心。 教學程序: 第一週 1.教師下達任務—切割皂基。 2.教學現場準備皂基,讓學生接觸皂基,與學生說明這次的任務就是要發明 切割皂基的方法;並說明教學流程,與最後的成果發表。 3.課前引導,問題:同學們可以先想想,切割跟哪些因素有關係呢? 4.從日常生活看切割。短片撥放 - 內容為刀具是片狀的,包含切玉米、刀 削麵、蚵阿煎、切豆腐、裁紙機…等。 ¾ 問題討論。

(10)

z 為什麼要有不同的刀具? 《片狀刀具》 Q1:片狀刀具可以切什麼? Q2:片狀刀具不可以切什麼? Q3:用片狀刀具切東西有什麼特性? Q4:除了片狀刀具,還有什麼形狀的刀具呢? 《線狀刀具》 Q1:什麼東西可以用線切? Q2:什麼東西不能用線切? Q3:用線切的條件? Q4:在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用線切? z 工作物材質的影響。 《硬的工作物切割》 Q1:硬的工作物可以用什麼切? Q2:什麼東西不能切割硬的工作物? Q3:切割硬的工作物就要用硬的刀具嗎? Q4: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是硬的,你覺得可以拿什麼作切割? 《軟的工作物切割》 Q1:軟的工作物可以用什麼切? Q2:切割軟的工作物時,有哪種刀具不可以用嗎? Q3:切割軟的工作物要考慮什麼? Q4:其他還有什麼可以切割軟的工作物? ¾ 問題討論。 z 為什麼要有不同的刀具? 《片狀刀具》 Q1:片狀刀具可以切什麼? Q2:片狀刀具不可以切什麼?

(11)

Q3:用片狀刀具切東西有什麼特性? Q4:除了片狀刀具,還有什麼形狀的刀具呢? 《線狀刀具》 Q1:什麼東西可以用線切? Q2:什麼東西不能用線切? Q3:用線切的條件? Q4:在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用線切? z 工作物材質的影響。 《硬的工作物切割》 Q1:硬的工作物可以用什麼切? Q2:什麼東西不能切割硬的工作物? Q3:切割硬的工作物就要用硬的刀具嗎? Q4: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是硬的,你覺得可以拿什麼作切割? 《軟的工作物切割》 Q1:軟的工作物可以用什麼切? Q2:切割軟的工作物時,有哪種刀具不可以用嗎? Q3:切割軟的工作物要考慮什麼? Q4:其他還有什麼可以切割軟的工作物? ¾ 影片撥放 z 短片 B:補充更多不同刀具的切割。例如:刨絲刀、鉋花生糖、切披薩、打果汁、鐵線 切陶土…等。 z 針對影片,與學生作簡單的總結。 ¾ 問題討論。 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切法? 《塊狀切割》 Q1:什麼東西是切成塊狀的? Q2:什麼東西不能切成塊狀?

(12)

Q3:這樣的切法,有什麼條件嗎? Q4:如果要切成塊狀,你還有什麼不同的切割方式? 《片狀切割》 Q1:片狀的要怎麼切?例如:披薩。 Q2:什麼東西不能這樣切? Q3:你覺得切片狀的特性是什麼? Q4:生活中什麼東西跟片狀切割很像? ¾ 影片撥放 z 短片 C:不同切法的影片,例如:韭菜的不同切法、切黃瓜絲與切黃瓜片、削鉛筆機、 剪刀…等。 z 現場示範。以現場有準備的教具做切割示範。 例:切皮蛋、剪刀、切菜…等。 ¾ 問題討論。 z 不同的切割方法。 Q1:什麼東西像切青菜一樣,一次可以切很多個? Q2:什麼樣的條狀物不能這樣切? Q3:你覺得這種切割方法,要考慮哪些因素? Q4:還有哪些切割方法也可以將工作物切割成條狀? 《補充》 z 進刀與進料 Q1:切什麼是移動刀子的? Q1-1:切什麼是移動工作物的? Q2:動作的方式與方向是什麼? z 工作物不同,刀具也不同。 Q1:披薩用什麼切? Q1-1:黏土是怎麼切?

(13)

Q1-2:陶土用什麼切? Q2:鐵絲跟韭菜一樣細細長長的,可不可以用切青菜的方法來切割? Q2-1:你覺得為什麼? Q3:所以一次要切很多工作物的條件可能有哪些? Q4:肥皂一次切很多個,你覺得怎麼樣? ¾ 影片欣賞。 z 影片內容以肥皂工廠的切割方式為主,作為下次工廠教學的課前導入。 z 影片播放前,教師提示觀看影片的重點,例如:觀察皂基的軟硬度、刀具的大小及切割 的方式。 z 觀賞影片後的統整內容。 Q1:機器切割的速度有很快嗎? Q2:刀具的面積跟皂基的切割面差很多嗎? Q3:你覺得可以換刀具嗎?換什麼? ¾ 交代下一次上課是工廠教學,並提醒學生可準備切割工具,方便下次教學的進行。 ¾ 回收討論活動單。 第二週 1.課前準備 – 與工廠專員連絡與溝通,並準備相關活動單、教學道具:刀 具與皂基。 2.工廠教學活動,由工廠指導員負責引導參觀解說,並提出問題。 3.實驗活動,學生嘗試不同刀具的切割,紀錄並討論。 4.問題討論時間,學生提問切割相關之問題。 ¾ 工廠教學並填寫活動單(約 15~20 分鐘)。 《以下為工廠指導員之任務》 ¾ 介紹肥皂工廠的切割方式,時間約 15~20 分鐘。

(14)

z 請同學先觀察一下,切割的刀具是什麼形狀? z 刀子是垂直切下去?還是有角度? z 觀察刀子切下去的速度。 z 皂基是被切成什麼形狀? z 你覺得皂基的硬度大概可以用什麼切? z 你覺得這是進刀還是進料? ¾ 提示下一階段實驗活動的思考方向。 Q1:你覺得什麼東西也可以切割肥皂?(類化) Q2:什麼東西不可以拿來切割肥皂?(逆向) Q3:切割肥皂需要考慮哪些因素?(歸納) Q4:請試著創新工廠的皂基切割。(衍生) ¾ 皂基的實驗與探討。 z 準備不同的刀具:釣魚線、鋸條、鐵線、牛排刀、刀板、鐵片、剪刀…等。 z 引導學生思考方向。 Q1:你覺得塊狀的皂基還可以用什麼不同的方法? Q2:一定要切成塊狀的嗎? Q3:如果不同的切法,哪些東西也要跟著改變? Q4:可以一次切很多個嗎? ¾ 參觀課程結束,提醒學生回去要討論該天所記錄的實驗過程,並設計三種以上的切割方 法。 ¾ 回收工廠教學活動單。 實驗活動結束,整理環境,並統整資料並討論。 第三週 1.影片撥放,補充現今工廠之切割技術。 2.問題討論,作為切割主題之總結歸納。 3.學生成果發表,並模擬表現該組的切割方式。 ¾ 教學過程 影片欣賞。

(15)

z 提供更多的切割相關技術,例如雷射切割、超高壓水射流切割、離子切割、氣切割、熱 切割…等。 z 提示刀具的選擇與切割的方式,與材質的硬度、形狀、角度都有關係。 ¾ 統整討論切割方式。 z 你覺得在設計切割方式的時候要考慮哪些因素? z 當你實驗一次切兩塊以上的皂基的時候,有發現到什麼現象嗎? ¾ 分組討論與製作。 ¾ 各組成果發表。 z 每組分享兩種不同的切割方法。用模擬的方式,把切割方法應用在肥皂工廠中。 z 教師引導其他組別的同學提問,由發表組別回答問題。 伍、前導性實驗結果 本製程教學模組於民國九十五年十一月在南僑肥皂工廠進行前導性實驗教學,實驗對 象為桃園縣一所國小六年級一個班級的學生。實驗過程總共2小時,過程還算順利流暢,工 廠指導員表現十分稱職,將學生提問之問題,以「你覺得呢?」來反問學生;過程中亦主動 協助學生思考與嘗試。教師在發放切割刀具的同時,將刀具與先前撥放之影片內容作連結, 讓學生的學習有銜接且連續。學生更是在最後之問題討論時間提出高水準問題,例如:為 什麼肥皂工廠切割刀具是斜的,所切割的肥皂卻是垂直平面?證實學生之探究能力的表現。

(16)

這次的實驗主要是針對模組之可行性進行測試與評估,以下為針對本次實驗之建議: 1. 教案中應加入「工廠安全宣導」時間。 2. 工場指導員有必要了解整個教學過程與探究精神。 3. 訓練工廠指導員於參觀時,透過更多的發問,來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 4. 需要再訓練工廠指導員引導學生提問之能力,最好是由教師協助撰寫備妥腳本,供 場區指導員參考。 5. 問題討論時容易失焦,本主題雖為切割製程,但學生所提的問題,常會含蓋到輸送、 打印、包裝等,因此應加強掌控。 6. 進行問題討論之後,可安排回切割現場再觀摩,作為驗證與回顧,也更能回應到Kolb 的體驗學習要義。 7. 加強教案中教師於實驗過程之提問與引導。 陸、結論 現在有許多理論皆提倡探究式學習與體驗式學習,企業資源與生活科技的發展一直都 是息息相關,現在最鼓勵的即是創造力的訓練。本教學模組不只本身推廣性強,亦結合文 章中各理論精華:課程流程依據探究式教學,內容結合企業資源進而塑造情境式教學,引 導的方式為體驗式教學,並針對「製程」讓學生激發創造力。 以本模組為樣本,學校教師可與附近企業工廠作接洽,在溝通完善後進行教學實驗。 經過教學實驗的廠商可在特定的生活科技網站上列出一張清單,詳細紀錄各家廠商之優缺 點,與教學經驗;設立優良教學廠商排名,作為往後學校教師的企業資源參考清單。 學校教師除了被動的使用現有模組外,面對將來新課程的安排或是新科技的發明,可 先尋找最相關的議題,或是最適合的教學流程,依照舊有的教學模組,自行編寫新教學模 組;因為教學模組注重的是教學架構與教學精神,內容可由使用教師自由替換,推廣價值 甚高。

(17)

參考文獻 李咏吟(民87)。認知教學(224-225頁)。台北市:心理。 國家圖書館非同步遠距教學計畫-「資訊素養與 e 世代教學」。民國九十五年十月十一日, 擷取至:http://cu.ncl.edu.tw/1000110034/NTN0101EIE/text/ch1/frame-1.html 張世慧(民92)。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張政義、熊召弟、甘漢銧、許金發、施秋梅、石敏嘉(民93)。國小學生「設計與製作」素養 之模組教學實踐~以「車」模組為例。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五期,第一冊。民國九十 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擷取自: http://www.ied.edu.hk/apfslt/v5_issue1/hsiungct/hsiungct5.htm#five。 陳龍安(民84)。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務(44-46,64-65頁)。台北市:心理。 彭文松(民94)。認知風格、學習風格與思考風格之區辨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 諮商研究所,未出版,新竹。 黃仕棋(民93)。設計並建置一個應用於國小自然科實驗課程之行動學習環境。國立中央大學 資訊工程研究所,未出版,桃園縣。 黃啟彥、鄭竣玄(民92)。模組化教學設備規劃-以科工館模組實驗室為例。民國九十五年 十一月二十二日,擷取自:http://www.ite.ntnu.edu.tw/06/jj/book/doc/3605act1.pdf。 楊接期、陳致宏和黃仕棋。PDA在國小自然科實驗課程之應用。民國九十五年十月十一日, 擷取自:http://www.csie.ncu.edu.tw/~yangjc/paper/2004EL_Yang.pdf 詹棟樑(民88)。教育哲學(577頁)。台北市:五南。 模組發展原理原則。台灣的國家公園。民國九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擷取自: http://np.cpami.gov.tw/place/03-2.asp 盧秀琴(無日期)。教學模組設計的特質及其功能的分析以一個另有概念改變的教學模組發展 為例。民國九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擷取自: http://www.phy.ntnu.edu.tw/nstsc/pdf/book6/02.pdf。

(18)

蘇郁雯(民92)。發展情境式資料處理科教材教法之教學網站-以認知學徒制為架構。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未出版,彰化縣。

Ellis, A.K. (1981). Teaching and Learning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Haury, D.L. (1993). Teaching Science through Inquiry with Archived Data. (ERIC Digest

EDO-SE-93-4), Columbus, OH: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ooi, C. K. (1998).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promoting inquiry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Chapman, A. (2006). Kolb learning styles: David Kolb's learning styles model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ELT). Retrieved 2006/12/6 from http://www.businessballs.com/kolblearningstyles.htm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Krajcik, Czerniak, & Berger (1999) 大力倡導以「專題」為基礎,教導學生學習科 學探究的方法,這種稱之為專題導向的科學學習(Project-Based Science,

結構化程式設計 是設計一個程式的一個技巧,此技巧就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探究式學習 教學類型 (四種類型).. 探究式學習教學 常見模式及實施 Stripling Model of Inquiry.. Connect, wonder, investigate, express

在探索有關科學、創意、歷史、文化和故事 等知識的同時,體驗與別不同的奇妙學習之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通過視覺藝術評賞、視覺藝 術創作和視覺藝術知識 三個學習範疇

• 對探索科學和科技世界產生 興趣及懂得有創意地運用科 技,並能綜合和應用科學與 科技的知識與能力,以解決 日常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