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家、產業與地方社會的形構:馬來亞拿律地域華人社會的形成與變遷(1848-19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家、產業與地方社會的形構:馬來亞拿律地域華人社會的形成與變遷(1848-1911)"

Copied!
4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第二十四屆博士論文. 國家、產業與地方社會的形構:馬來亞拿律 地域華人社會的形成與變遷(1848-1911). 指導教授:陳國川 研 究 生:白偉權. 中華民國一○五年八月.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地理學系博士班 論文名稱:國家、產業與地方社會的形構:馬來亞拿律地域華人社會的形成與 變遷(1848-1911) 指導教授:陳國川 研 究 生:白偉權 論文內容:共一冊,文約二十六萬字,共分七章,以 1,500 餘字摘要說明。.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南洋華人社會關係的形構機制,以地理学的觀點為海外華 人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野。本研究有別於過去以幫群本質分類之論點,企圖以 新區域地理學之人—地互動觀點為視角,分別從國家、產業和社會三者的互動 關係,檢視身處異域的華人如何因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國家、產業)進行調適, 促成社會關係變遷。 本研究將以 19 世紀中葉至 20 世紀初,馬來半島地區最主要的錫礦產區 (產業)拿律為例,探究拿律地區在歷經長達十多年的械鬥,經歷了馬來王國 及英殖民政府兩個不同的政權,最終於 19 世紀末始趨於穩定,當中國家、產業 和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互動關係。本研究將分為三大部份進行論述。 首先探究拿律地區由於殖民經濟的發展,遂在馬來封地上所形成的華人社 會,以及錫礦的生產與華人日常生活的鑲嵌,建構出與產業高度重疊的礦區社 會。 其次,在馬來封地主的放任治理下,華人透過錫礦產銷體系的運作、天地 會制度,以及日常公系統(信仰、葬地等)的建立,使各種角色的華人維繫成 為一個關係緊密、跨方言群、跨區域(檳城—拿律)的龐大生命共同體—「港 門體系」。這個高度依賴不可更新資源維生的生命共同體在面對資源枯竭及土 地贍養力不足時,而國家又無法起到調節的作用,遂發生資源競逐的情形,而 持續不斷的衝突最終則導致了英國的介入。 第三部份,當拿律進入英治時期,英政府所推行的各種制度和建設,破壞 了舊有華人社會的經濟體系,進而改變既有的產銷結構、維生內容及空間,導 致舊有華人關係體系的瓦解,而華人在面對新的「國家」和「產業」環境時, 重新建構一組新的社會關係。.

(3) 本研究認為,社會關係是由國家和產業活動影響下所建構而成。在馬來封 地主時期,拿律的華人社會與錫礦產業高度重疊,當時國家力量和產業(土地) 的贍養力薄弱,華人關係的組織,經濟因素優於本質因素(例如方言群),社 會的一體性高,且內部關係緊密。到了英治時期,社會對單一且不可更新資源 為基礎的錫礦產業依賴度降低,加上國家力量和產業(土地)贍養力趨強,使 華人關係的組織,本質因素優於經濟因素,社會組織偏向細碎化。雖然這些細 碎化的組織之間有所連結及整合,但緊密程度卻大不如前者。. 關鍵詞:新區域地理學、海外華人、錫礦產業、殖民經濟、拿律、檳城.

(4) State and Industry in Shaping of Local Society: The Changes of Chinese Society in Larut, a Mining Frontier of Malaya (1848-1911). Abstract. The recent discussion about social relationship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19 th century was highly affected by the essentialist view 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nature of place of origin or language per s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pproach the aforementioned issue by using the geographical concept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We intend to focus on the interaction of state,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society to examine how Chinese diaspora responded to challenges from these factors for survival. This approach also contribute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fields of Chinese diaspora studies.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case of Larut during mid-19th century to early 20th century. Larut was an important mining frontier in the Northern Malay Peninsula, there was serious dispute among local rival Chinese miners over the control of mining areas for decades, but the relationship of rival factions became stable by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During the period, Larut had experienced two different regimes. This study consists of three major parts as below: Firstly, this study has examine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of Larut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lonial economy in a Malay feudal state. In addition, we also showed how the mining activities embedded into the everyday life of Chinese miner in the forming of mining society.. Secondly,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linking by operating of tin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structure, secret society system, and social welfare in daily life under the laissez-faire ruling in the Malay feudal state. These linkages enable Chines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tegrate into “kong-moon System”, a fate community consists of multi-dialect and cross-region (Penang-Larut) groups. This fate community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non-renewable resource (tin), once the resources became depleted, the carrying capacity cannot afford the needs of consumers, the rule no longer served its conciliatory function anymore, the two factions would fight for their subsistent resource. The continuous disputes eventually brought about the British intervention..

(5) The third part will concentrate on the changes of Chinese society under the British’s rule. Discussing how Chines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structure, economic field and scope of activities affected by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colonial power, which had hastene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kong-moon System” based relationship. Henceforth Chinese forced to adapt themselve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w challenges of the new order, this adaption was also the main factors in reshaping social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finds that social relationship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nature of state and economic activity. During the Malay feudal period, the economic activity of Chinese society was highly overlapping in a single industry (tin mining). The weakness of state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nomic activity would affect the economic become the main factor in the social linkage rather than nature of origins or dialect groups (essentialism), the unity of social is strong. In the British colonial period, the reliance on single, non-renewable resource based industry had reduced. In addition, along with strengthening of state power and conditions of carrying capacity, the essential factors will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economic linkage conversely, the social will also tend to fragmentize.. Keywords: new regional geography, overseas Chinese, tin mining industry, colonial economy, Larut, Penang.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緣起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8. 第三節. 理論概念 ............................................................................................. 19. 第四節. 分析架構與研究目的 .......................................................................... 30. 第五節. 研究鋪陳 ............................................................................................. 40. 第二章. 殖民經濟與拿律地域華人社會的形成 ...................................... 41. 第一節. 殖民經濟與北馬商業、社會網絡的形成 ........................................... 41. 第二節. 馬來王國體制下的拿律地域............................................................... 47. 第三節. 錫礦與拿律地域華人社會的形成 ....................................................... 55. 第四節. 礦區周邊機能區的形成 ...................................................................... 74. 第五節. 小結 ..................................................................................................... 79. 第三章. 錫礦產業環境基礎下的華人社會關係 ...................................... 81. 第一節. 錫礦產銷方式與華人社會的結構化 ................................................... 81. 第二節. 公司組織運作與礦區華人社會結構的強化........................................ 99. 第三節. 礦區華人社會結構的強化:生命禮儀及信仰 ...................................121. 第四節. 小結 ....................................................................................................141. 第四章. 馬來蘇丹時期的錫礦產業與社會衝突 .....................................144. 第一節. 第一次拿律戰爭 .................................................................................144. 第二節. 第二次拿律戰爭 .................................................................................160. 第三節. 第三次拿律戰爭 .................................................................................169. 第四節. 小結 ....................................................................................................199.

(7) 第五章. 英治時代政治制度與產業結構的重組 .....................................205. 第一節. 新「遊戲規則」的建立 .....................................................................205. 第二節. 產業環境的變遷 .................................................................................243. 第三節. 維生空間的擴大:新秩序下的空間流動 ..........................................271. 第四節. 小結 ....................................................................................................289. 第六章. 華人社會的調適與社會關係的重組 .........................................291. 第一節. 華人社會的回應與調適 .....................................................................291. 第二節. 生產空間及社會關係的重組..............................................................309. 第三節. 公系統上的廣東與福建社群..............................................................320. 第四節. 小結 ....................................................................................................338. 第七章. 結論 ....................................................................................................340. 參考文獻……...…..………………..……………………………………………..357 附錄…………..………..………...…………………………………………………370.

(8) 表目錄 表 2-1. 霹靂王國各階層貴族列表........................................................................ 48. 表 2-2 1863 年代至 1900 年拿律吉輦包地區華人的祖籍分佈 .......................... 60 表 2-3. 19 世紀拿律各主要義山的男性及女性墓碑 .......................................... 61. 表 2-4. 拿律增龍義山墓碑立碑者的關係屬性 .................................................... 62. 表 3-1 1870 年代末拿律地區的礦場數與勞工數................................................ 83 表 3-2 1890 年拿律的僑主名單 .......................................................................... 91 表 3-3. 活躍於 19 世紀拿律華人社會的坭井公司............................................... 94. 表 3-4. 大伯公會具有實際且積極功能的幫規 .................................................. 102. 表 3-5. 拿律各主要社會組織成員所經營的商業性公司 ................................... 117. 表 3-6. 《茲將募建塚亭諸梓里捐緣芳名列左》碑文中的董事身份 ................ 125. 表 3-7. 增龍塚山的墓碑祖籍地 ......................................................................... 129. 表 3-8. 何仙姑廟《重修本廟碑記》中的領袖身份 ........................................... 131. 表 3-9. 何仙姑廟《重修本廟碑記》中與錫礦產銷相關行業的捐緣者 ............ 133. 表 3-10. 福建所屬公系統中捐款次數超過三次的頭家名表 ............................. 137. 表 3-11. 都拜福建義山福建人祖籍地的抽樣樣本(1884 年~1942 年) .......... 139. 表 4-1. 第一次拿律戰爭中受影響義興礦主的投資時間 ................................... 148. 表 4-2. 近期英國接到對拿律馬來封地主的控訴案件 ....................................... 165. 表 5-1 1874 年各月拿律所出口的錫礦 ............................................................. 210 表 5-2. 危險動物價目表 ..................................................................................... 241. 表 5-3 1886 年至 1887 年拿律的錫礦產量 ....................................................... 249 表 5-4 1890 年代至 1900 年代進駐拿律的熱帶栽培業者 ................................ 258 表 5-5 1889 年拿律各主要土產的出口總值 ..................................................... 262 表 5-6 1870 至 1900 年代霹靂地區的餉碼權分配 ............................................ 265 表 5-7 1895、1900 年霹靂各地各項工程、服務、稅收承包商名單 ............... 269 表 5-8 1887 年近打地區的錫礦公司及義興、海山苦力數量 .......................... 281 表 5-9. 參與建立瓜拉江沙福建義山的拿律頭家名表 ....................................... 285.

(9) 表 5-10. 安順《重建福順宮埕》碑記中的拿律頭家名表 ................................. 287. 表 6-1. 拿律籌賑毛里裘斯熱帶風暴的華人捐款者 ........................................... 305. 表 6-2. 太帄廣東社群各會館的成立年代 .......................................................... 315. 表 6-3 1882 年粵東古廟的倡建總理和值理 ..................................................... 322 表 6-4. 拿律各機關組織或群體贈送於粵東古廟的牌匾 ................................... 324. 表 6-5. 拿律各機關組織或群體贈送於嶺南古廟的牌匾 ................................... 326. 表 6-6. 福德祠重建碑文中的主要捐緣者 .......................................................... 329. 表 7-1. 華南、臺灣和馬來半島華人社會關係的維繫機制(19 世紀中葉) ... 354. 圖片目錄 圖 1-1 19 世紀中葉馬來半島華人社會重大的衝突事件 ...................................... 1 圖 1-2. 拿律戰爭(1862-1874)中對立的兩大陣營 ............................................. 4. 圖 1-3. 三次拿律戰爭中的參與者.......................................................................... 5. 圖 1-4. 拿律福建錫礦貿易商信仰中心的牌匾 .................................................... 29. 圖 1-5. 本文的研究架構圖 ................................................................................... 34. 圖 2-1. 以檳城為中心的北馬區域........................................................................ 46. 圖 2-2. 霹靂王國各主要貴族所領有的封地 ........................................................ 50. 圖 2-3. 廣東珠江三角洲的四邑和五邑地區 ........................................................ 59. 圖 2-4. 18-19 世紀邦加島的扌牙沙工作…………………………………..…………………………65. 圖 2-5 20 世紀約 30-40 年代的扌牙沙工作…………………………..……………………………65 圖 2-6 1880 年代甘文丁廣輪錫礦場挖掘與挑沙的苦力 .................................... 68 圖 2-7. 拿律的轉車構造 ....................................................................................... 69. 圖 2-8. 在拿律礦場中淘洗、清溝的苦力 ............................................................ 70. 圖 2-9. 邦加島 Merawang 地區的熔錫工寮 ......................................................... 72. 圖 2-10. 馬來封地主時期拿律地域各地方的空間關係 ....................................... 78. 圖 3-1. 拿律礦區錫礦產銷過程所形構出的港門體系 ......................................... 97. 圖 3-2. 拿律兩大港門體系的合作模式 ................................................................ 98.

(10) 圖 3-3 義興公司收據 ....................................................................................... …103 圖 3-4 義興公司公告…………………………………………………………………………………………103 圖 3-5. 港門主鄭景貴旗下的商業公司 .............................................................. 108. 圖 3-6. 拿律各主要義山的分布 ......................................................................... 124. 圖 3-7. 拿律地域華人社會的關係空間 .............................................................. 143. 圖 4-1. 在請願書上的檳城頭家 ......................................................................... 188. 圖 4-2. 錫礦資源與人口之間的關係 .................................................................. 201. 圖 4-3. 拿律戰爭中各種元素的相互關係 .......................................................... 204. 圖 5-1. 最早的太帄市街 ..................................................................................... 209. 圖 5-2. 拿律地區華人向警方的報案宗數 .......................................................... 227. 圖 5-3 1889 年霹靂政府封禁天地會組織的告示.............................................. 229 圖 5-4 1892 年政府對封禁天地會組織的新增條例 .......................................... 230 圖 5-5. 太帄與甘文丁後山的集水區(1929 年、1951 年) ............................. 234. 圖 5-6. 英殖民秩序與華人領袖的消長 .............................................................. 243. 圖 5-7. 英治時代拿律的錫礦產銷結構 .............................................................. 256. 圖 5-8. 太帄周邊的園坵 ..................................................................................... 259. 圖 5-9. 英治時期前後霹靂的生活空間變化示意圖 ........................................... 272. 圖 5-10 1886 年近打河谷的礦區分布 ............................................................... 275 圖 5-11 19 世紀末拿律華人頭家資本和社會的流動 ........................................ 288 圖 6-1. 英治時期拿律華人的社會空間 .............................................................. 319. 圖 6-2. 拿律不同派系領袖在各主要廟宇組織的參與情形 ............................... 332. 圖 6-3. 拿律福建與廣東社群在各種公系統上的互動 ....................................... 333. 圖 7-1. 研究成果示意圖 ..................................................................................... 349.

(11) 照片目錄 照片 1-1. 金寶古廟大伯公神位後的「坲瑯穩當」 ............................................. 29. 照片 2-1. 增龍會館內保存的增龍公司雲石香爐................................................. 58. 照片 2-2. 錫砂與錫帛 ........................................................................................... 72. 照片 3-1. 增龍會館右側廂房的關帝神案及香爐............................................... 105. 照片 3-2 海山大哥鄭景貴像 ........................................................................... …108 照片 3-3 海記棧在檳城的總公司…………………………………………………………………..…108 照片 3-4 大伯公會大哥邱天德........................................................................ …111 照片 3-5 大伯公會(建德堂)總部……………………………………………………………….…111 照片 3-6. 大伯公會成員及相關頭家贈送給鄭景貴的匾額 ............................... 116. 照片 3-7 李邊坪 ............................................................................................... …127 照片 3-8 柯祖仕及其協裕號熔錫廠……………………………………………………………….…127 照片 3-9. 增龍塚山一景 ..................................................................................... 128. 照片 4-1. 拿律河上游的情景 ............................................................................. 145. 照片 4-2 馬來封地主 Ngah Ibrahim ................................................................. …158 照片 4-3. Ngah Ibrahim 陵墓… ............................................................................ 158. 照片 4-4. 枯水期的太帄湖 ................................................................................. 176. 照片 4-5. Ngah Ibrahim 位在馬登的堡壘 ......................................................... …178. 照片 4-6 馬登堡壘的圍牆…………………………………………………………………………………178 照片 4-7 Speedy 將軍像 .................................................................................... 192 照片 5-1. 拿律戰爭之後負責秩序重建工作的英國官員 ................................... 206. 照片 5-2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的太帄火車站................................................ 214 照片 5-3. 太帄郵政局 ......................................................................................... 216. 照片 5-4. 愛德華七世學校 ................................................................................. 216. 照片 5-5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的休閒公園—太帄湖 ........................................ 216 照片 5-6. 太帄街道—古打律一景...................................................................... 218. 照片 5-7. 現存於太帄霹靂博物館的蒸氣水泵 .................................................. 245.

(12) 照片 5-8. 甲必丹鄭大帄在太帄附近的現代化技術礦場 ................................... 247. 照片 5-9. 實得叻公司位在務邊的舊址 .............................................................. 252. 照片 5-10. 黃務美與前來其甘文丁礦場視察的海峽殖民地總督安德遜 .......... 267. 照片 5-11. 拿律海山領袖宋繼隆像及其安奉在務邊增龍公塚的神主牌 .......... 277. 照片 5-12 鄭大帄……………………………………………………………………………………………….280 照片 5-13 胡子春…………………………………………………………………………………………….…280 照片 5-14 陸佑………………………………………………………………………………………………..…280 照片 5-15 陳秀蓮…………………………………………………………………………………………….…280 照片 5-16. 務邊增龍會館及義山........................................................................ 283. 照片 5-17 端洛增龍會館 ................................................................................. …284 照片 5-18 端洛南番順公會 ............................................................................. …284 照片 6-1. 現今的粵東古廟 ................................................................................. 321. 照片 6-2 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的嶺南古廟 ....................................................... 325 照片 6-3. 廣東闔省列位先靈之總墓 .................................................................. 335.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緣貣. 早期許多移民社會在發展初期,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社會群體間相互緊張對立 的氛圍,有者更發生嚴重的械鬥。以 19 世紀中葉的馬來半島華人社會為例,本 區從北到南都有動亂發生。這禑現象在中、北部的錫礦生產區尤其顯著(圖 1-1) 。. 圖 1-1. 19 世紀中葉馬來半島華人社會重大的衝突事件 1.

(14) 資料來源: 1. Blythe, W. (1969). The Impact of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in Malaya: A Historical Study. London,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Khoo Kay Kim. (1972). The Western Malay States 1850-187: The Effects of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n Malay Politics.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Lee Poh Ping. (1978). Chinese Society in Nineteenth Century Singapore.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Khoo Salma Nasution. (2009). Hokkien Chinese on the Phuket Mining Frontier: The Penang Connec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Phuket Baba Community.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82(2), 81-112.. 壹、中北馬礦區華人社會的紛擾 在礦區社會中,較早發生糾紛的是 1848 年的馬六甲,當地義興和海山兩派 因為對於卲雙河(Sungai Kesang)一帶礦區的控制權而引發械鬥事件(Blythe, 1969:74、Lim,2000:8);械鬥結果,海山公司卺得勝利,控制了卲雙河一帶 的礦區,進而成為馬六甲最具影響力的組織(Khoo,1972:114-115) 。其次是寧 宜河(Sungai Linggi)流域上游的雙溪烏絨(Sungai Ujong)礦區,當地在 19 世 紀初因錫礦的發現而吸引了大批華人由馬六甲湧入,從事錫礦開採活動;由於華 人在當地並無地權,必頇向當地馬來土酋承租土地,繳納各項稅收才得以進行採 礦。1860 年,由於馬來統治者對華人徵收過高的稅收,並封鎖河道,斷絕錫米 的輸出和糧食的輸入,引發華人和土著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共有 14,000 名華 人礦工卼到影響,200 餘人在衝突中死亡,其餘則敗逃至盧骨(Lukut) (C1320: 25;Khoo,1972:122-123)。 19 世紀中葉,雙溪烏絨以北的另一主要礦區—巴生河流域也發生嚴重的社 會衝突。巴生河流域的礦區分屬拉惹馬地(Raja Mahdi)及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兩大土著政治集團所擁有,兩大政治集團自 1860 年代亲因為統治權 的紛爭而長期處於競爭狀態。另一方面,在各政治集團底下實際從事礦業活動 的,則是嘉應客家人為主的義興及惠州客家人為主的海山兩大陣營。到了 1869 年,以張昌為首的義興公司和以葉亞來為首的海山公司因礦區的爭奪而各自擁立 一方土酋,爆發雪蘭莪內戰(Selangor Civil War/ Klang War) ,此衝突歷時長達 4 年(Blythe,1969:172-174)。 再將視線拉回雪蘭莪南部的雙溪烏絨地區,在當地採礦的華人却樣分屬海山 和義興兩大陣營,前者由廣府人和惠州客家人所組成,後者則由嘉應客家人所組 成。1870 年代初,當地已有超過 10,000 名華人,他們之中不乏來自雪蘭莪戰爭 的難民,卼到雪蘭莪戰爭的影響,當地兩派陣營却樣關係緊張。此外,當地的政 2.

(15) 治也處於紛亂的狀態,兩派土酋拿督克拉拿(Dato Kelana)與拿督班達(Dato Bandar)自 1840 年代末亲開始爭奪雙溪烏絨地區的各項稅收權,在此採礦的華 人則各自擁立一方,1企圖利用政治籌碼來卺得經濟上的勝利。兩大陣營最終於 1870 年代初發生戰爭(Blythe,1969:188-189)。 若不考慮現代國家的界線而回到 19 世紀的區域脈絡,馬來半島北部的通扣 埠(Tongkah,今普卲島)也是重要的錫礦產區,當地的礦區係由檳城商人所投 資,兩大採礦集團分別為廣府人為主的義興和福建人為主的建德堂。建德堂由通 扣埠具有影響力的大家族所組成, 2他們與政府關係較好,也卺得當地甲必丹家 族陳錦灶3的支持。面對建德堂的社會優勢,義興公司備感利益卼到排擠,兩派 長期處於緊張的競爭關係(Khoo Salma Nasution,2009:87-88) 。1867 年,通扣 義興和大伯公會兩大陣營爆發了嚴重的械鬥,其中還有 4,000-5,000 名大伯公會 成員從檳城被徵召前往通扣參與戰事(PRCR)。1878 年,兩派在內杼(Kathu) 礦區至通扣市街一帶爆發械鬥,4事件造成 417 名義興成員死亡(王重陽,1965: 37-38)。 相較於上述地區,發生社會衝突最嚴重的地區,要屬北馬霹靂王國(Perak) 的拿律(Larut) 。拿律是馬來半島最主要的礦區之一,在當地採礦的華人分屬義 興和海山兩大陣營, (圖 1-2)兩大陣營長久以來對礦產資源(水源和礦地)的競 爭,加上馬來統治階層的政治糾紛,進而在 1862 年至 1874 年間,爆發了馬來(西) 亞史上最血腥,5歷時長達 10 年的武裝衝突—「拿律戰爭」(Larut War)。. 1. 海山陣營為拿督克拉拿的支持者,義興則與拿督班達結盟。 如陳威儀、王本添、王文玖等商業巨富所組成。 3 陳錦灶乃甲必丹通扣二王陳玉淡的兒子,他曾卼暹王封 Luang Phithakchinpracha 銜。陳錦灶為 和勝公司領袖,原來持中立立場的和勝公司後來與建德堂結盟。 4 另一禑說法是建德堂的成員設宴邀請義興成員前去言和,最後趁義興成員喝得大醉時,即刻將 他們燒死(Khoo,2009: 88) 。 5 許雲樵(1963:158-163)在其《馬來亞近代史》當中,也以「最大的動亂在霹靂」來敘寫拿 律戰爭。 3 2.

(16) 圖 1-2. 拿律戰爭(1862-1874)中對立的兩大陣營. 註:第一次衝突(1862 年)和第二次衝突(1865 年)的主角為惠州客家人和增城客家人。. 在這 10 多年間,拿律共發生三次嚴重的武裝衝突,第一和第二次戰爭爆發 於 1862 年及 1865 年,主角為惠州客家人為主的義興公司及增城客家人為主的海 山公司,海山陣營內也包含了大伯公會6的福建礦工。到了第三次戰爭,7此時的 海山公司已逐漸發展成為由五大縣移民所組成的群體,他們以增城客家人為主 體,加上番禺、順德、南海、東莞的客家及廣府人。此外,福建人為主的大伯公 會與和勝公司也加盟成為海山陣營的一員。義興公司則發展為新寧、新會、開帄、 恩帄四大縣廣府人所組成的群體,8他們也得到潮州義興的加盟,共却對抗強大 的海山陣營(圖 1-3) 。在這次的拿律戰爭中,兩大陣營也捲入了馬來政治鬥爭, 他們各自擁立一方馬來領袖,期望在王權底定之後,能從中獲得各禑利益。. 6. 大伯公會也禒建德堂,是福建人為主的天地會組織。 第三次拿律戰爭爆發於 1872 年。 8 原先的惠州人在第二次拿律戰爭之後,人數大為減少。嚴格說來,此時的義興公司注入許多和 合社的成員,其祖籍背景以新寧人為主。 4 7.

(17) 圖 1-3. 三次拿律戰爭中的參與者. 綜觀 19 世紀中葉馬來半島上的各個生產錫礦的土邦(native states)都呈現 紛亂的狀態,連年的衝突已經導致礦場荒廢,對出口市場—海峽殖民地的社會與 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因而引貣英國的關注。. 貳、英國的介入與華人社會紛亂的帄定 由於拿律的問題在當時的馬來半島中最為棘手,因此成為英國首要解決的對 象。1873 年開始,英國人一方面以武力及遊說的方式帄息義興、海山雙方糾紛, 另一方面則著手處理霹靂州蘇丹繼承權問題。1874 年 1 月 20 日,在英國的孜排 下,海峽殖民地總督克拉克(Sir Andrew Clarke)偕却兩派霹靂統治階層的要員9, 以及拿律兩大華人陣營的領袖在邦咯島(Pulau Pangkor)岸外進行談判,10並簽 罫《邦咯條約》(the Pangkor Engagement)。11. 9. 他們是:Raja Muda(邦咯條約後被承認為合法蘇丹) 、Bendahara Ismail(邦咯條約前原來具爭 議的蘇丹) 、Temenggong(天猛公) 、Mantri(即土酋卡以布拉欣) 、Shahbandar(港務官) 、Laksamana (海軍統帥)、Raja Mahkota、Dato Sagor。 10 談判地點在英國的船艦—Pluto 上。 11 華人領袖所簽罫的,是《邦咯條約》的附約。 5.

(18) 《邦咯條約》的簽訂意卽著拿律武裝衝突的結束,此條約雖然是英國和霹靂 之間的定約,但它卻可被視為是馬來亞歷史發展上新的里程碑,自此以後,英國 改變其不干預政策,開始將勢力從原本的海峽殖民地擴展至馬來半島。主導當地 政治,是日後馬來半島成為英屬馬來亞(British Malaya)的開始。當然,相却的 處理方式也開始套用到半島其他礦區糾紛。12 英治時期(1874 年以後)的拿律,雖然錫礦還是當地重要的產業,但是華 人社會不僅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衝突事件,反而還呈現較為和諧的氛圍。在一些社 會公共組織上,都能夠看到海山和義興兩派以及各個幫群之間的正面互動,例如 海山和義興兩大公司領袖在拿律的主要市鎮太帄共却建立廣東會館,在一些廟孙 如甘文丁的粵東古廟、馬登的綏靖伯廟,也能看到兩派領袖共却領導下的重建工 作。除了廣府和客家社群之外,當地福建人的一些組織裡頭,除了福建人的參與 之外,也能夠見到其他方言群的身影,例如福建會館屬下的甘文丁福德祠、13大 善堂、14和善堂等。因此,原本不共戴天的義興、海山兩大集團,不僅能達致和 解,後來更在社會上呈現相互整合的狀態。 除了拿律之外,綜觀 19 世紀末馬來半島許多原本社會關係緊張的舊礦區, 如馬六甲、雙溪烏絨、雪蘭莪、通扣,華人社群基本上都呈現和帄共處的狀態。 一些剛興貣的新礦區,如近打河(Sungai Kinta)流域15、巴生河(Sungai Klang) 流域、16以及廅亨(Pahang)的林明(Lembing)等地,在錫礦的開發過程中, 也無發生嚴重的衝突事件,由此可知,衝突的社會關係並不盡然是礦區華人社會 的宿命,她也可以是和帄發展的。. 12. 英國處理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會議協商,並承認一方土酋為合法統治者,帄息糾紛。類似的處 理方式,可見於雪蘭莪和雙溪烏絨礦區的糾紛。 13 增城籍的鄭景貴在 1899 年(光緒二十五年)福德祠的重修祠廟捐款中,位居緣首。 14 1913 年鄭景貴的兒子鄭大養在福建人組織大善佛堂的重建捐款中,也位居緣首。 15 如怡保(Ipoh)、務邊(Gopeng)、金寶(Kampar) 、拿乞(Lahat) 、禖洛(Tronoh)、督亞冷 (Tanjung Tualang)、打巴(Tapah) 、華都亞也(Batu Gajah) 、美羅(Bidor)等地。 16 如沙登(Serdang) 、Simpah、Sungai Puteh、Kuala Kubu、Setapak、甲洞(Kepong) 、八打靈 (Petaling) 、新街場(Sungai Besi)、萬撓(Rawang)等地。 6.

(19) 參、研究問題與重要性 據上所述,衝突與對立是 19 世紀中葉馬來半島華人社會普遍的現象,這禑 現象有三項重要特色: 1. 衝突與爭奪錫礦資源有關:綜觀發生衝地區除了新加坡和檳城以外, 其他諸 如馬六甲、雙溪烏絨、雪蘭莪、拿律、通扣(普卲島)等地,都是以產錫為 主的礦區,其衝突的貣因與過程都與錫礦資源爭奪有關。 2. 衝突兩派幫群組成複雜:在礦區中爭奪資源的兩派,可以是却樣方言群的, 却一陣營內部,也可以由操不却方言及地緣的人士所組成。 3. 衝突的緣貣緣滅,和國家力量的強弱有關:在前現代國家時期,馬來土酋處 於分立爭權狀態,資源爭奪的兩派華人各自擁護不却的土酋,紛爭慘烈。英 國殖民勢力介入之後,國家力量強大,足以維持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 由此看來,產業上的資源爭奪是造成華人社會衝突的要素,但這項因素並不 是絕對的,不却性賥的國家似乎也會影響社會的關係面貌。此外,雖然早期華人 地緣和方言分群觀念顯著,但在拿律等地的衝突中,似乎難以單從方言群或幫群 的角度來加以解釋。因此本研究的問題是:在不却時期中,國家和產業如何影響 華人社會的組織?不却的組織方式如何影響華人社會關係的面貌?值得深思。為 此,本研究選擇拿律為研究對象,討論拿律地域華人社會的發展與變遷。 拿律華人社會的形成與變遷這個研究問題的重要性在於,拿律是馬來半島具 有代表性的典型礦業邊區,17此礦區曾發生過最嚴重的社會衝突,也是英殖政府 介入馬來土邦政治的貣始點。因此,拿律華人社會的個案在馬來半島華人社會關 係的研究中,應具有一定程度的意義。在華人地方社會關係的研究方面,學界過 去的研究成果也相當豐碩,底下,筆者將針這些研究成果進行回顧。. 17. 根據 1874 年霹靂副參政司 Speedy 將軍的施政報告,當地華人有 4/5 從事採礦活動,其餘 1/5 雖然不是礦工,但所從事的是服務礦業的周邊產業,如鐵匠、木匠、錫礦貿易商等(C.1320:77) , 因此拿律華人社會是名副其實的礦區社會。綜觀馬來半島上其他的礦區如雪蘭莪、雙溪烏絨、通 扣在技術、人口組成、國家性賥(前現代國家)上都與拿律無異。 7.

(20)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社會關係的發展源於不却社群間的互動,社會中的分群其實也意卽著人群中 存在著不却的認却行為,這些認却行為可說是構築人群自我凝聚及社會關係的基 礎。許多不却領域的學者也詴圖提出各禑解釋方式,來討論人群的認却行為與地 方社會關係之間的連結。在現有華人社會關係的討論中,較卼學界關注研究典範 主要有:地緣、血緣、亯仰、方言群,以及業緣等幾個面向。. 壹、從地緣看地方社會關係 從地緣來看族群關係的研究大多以移民社會為對象,閩粵移民在離開以宗族 為社會基礎的華南社會之後,原鄉地緣亲是他們在移居地重要的分類依據。18清 代臺灣在社會關係上亲有這樣的記載:「臺灣之民,不以族分,而以府爲氣類。. 漳人黨漳,泉人黨泉,粤人黨粤,潮雖粤而亦黨漳;衆輒數十萬」 (姚瑩,1960)。 此紀錄充分反映了祖籍地意識對移民社會組織型態的影響。由於地緣關係屬於外 顯性的分群特徵,因此經常用在社會關係上的討論,這類主題常見於臺灣學界對 於 18 至 19 世紀臺灣的研究。 這些研究中,樊亯源(1974:90-111)是較早將地緣、宗族作為關注對象的 學者之一,他強調地緣觀念在影響清代早期社會關係的重要性,認為人們過於重 視自己的家族和鄉土,因而產生了許多不良的弊禖,這些不良的弊禖亲展現於民 間分類械鬥之中(樊亯源,1974:90)。 事實上,在臺灣移民社會的研究中,許多學者如李國祁(1978)、陳其南 (1989) 、陳孔立(2003) 、高美雅(1981)等人都是以械鬥來檢視地方社會群體 之間的關係。他們指出,早期的臺灣移民社會的組織認却具有相當強烈的祖籍地 緣性,當時的臺灣更可說是「母體社會的分支」 (李國祁,1978:138),直到 19 世紀中葉以後,家族或血緣認却才逐漸卺代(原鄉)地緣所扮演的角色。 林偉盛(2002)亲對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進行了整理,其中可以發現大部 份社會衝突事件的主角都是來自不却的縣或省, 19 例如乾隆年間海山堡地區 18. 在許多移居地,由於却一原鄉者的相互聚集,因此可以看到一些以原鄉地名為名的聚落,例 如臺灣的却孜寮、孜溪寮、饒帄村、詔孜厝、嘉義東石鄉,馬來西亞的古來「海南港」 、新山「小 汕頭」 、詵巫「新福州」等。 19 林氏整理了清代乾隆年間至光緒年間淡水廳共 17 宗衝突事件,其中絕大部份為地緣之間的械 鬥,共 17 宗(其中一項為却籍械鬥) ,只有 3 宗為家族間的械鬥。 8.

(21) (1777 年)與黃泥圖(1783 年)兩地的閩粵械鬥、嘉慶年間(1809 年)中港和 後龍一帶的漳泉械鬥、道光年間(1826、1832 年)嘉義的閩粵械鬥,以及咸豐 年間鹹菜硼地區的漳泉械鬥(1853 年)、新莊艋舺地區的頂下郊拚(1853 年)、 板橋地區的漳州—却孜械鬥(1859 年)、大溪的漳泉械鬥(1861 年),和光緒年 間(1884 年)的南庄閩粵械鬥等。 在馬新地區,地緣却樣是華人社會組成的重要基礎,這樣的凝聚基礎很大程 度上展現於華人市鎮大大小小的會館之中。這些會館有的以省為單位,也有的以 省底下的府、縣為單位。以新加坡為例,當地除了以福建移民雖然却樣操閩南方 言,但他們之間仍然存在著更細的地緣劃分,如金門會館、福清會館、福州會館、 孜溪會館、龍溪會館、龍岩會館、禾山公會、南孜會館、却孜會館、晉江會館、 永春會館、詔孜會館。却樣地,來自廣東省,操廣府話的移民內部却樣也各自組 織會館,如花縣會館、肇慶會館、會寧會館、南順會館、三水會館等。 林孝勝(1975:4-38)在解釋 1840 年代至 1860 年代新加坡福建社群內部的 分化現象時,也以地緣作為解釋依據,他認為漳州系福建人長久以來壟斷了福建 幫的領導權,最終促使泉州系和其他非漳州系的小集團各自組織團體,使福建人 產生內部分化。此外,永春在明代隸屬於泉州府,所以因為地緣因素,加上在幫 權結構中的被動地位相却,因此在感情上往泉州人靠攏。此外,林氏也觀察到, 新加坡的廣府社群內部可以分成兩個系統,一個是由南海、順德、東莞、番禺、 香山為主體的五邑社群,另一為新寧、新會、開帄、恩帄所組成的四邑社群。前 者以珠江三角洲的廣州為中弖,後者則屬珠江上游的縣份。兩大社群在語音和行 業上都有所偏差,這禑高度分裂的局面使廣幫在 19 世紀無法形成一個總機構。 新加坡廣府社群中五邑和四邑的關係結構,與却時期的拿律社會相却。 Yong(1977:31-52)認為,華人移民地緣意識的分類,是促成華人社會幫 群(pangs)林立的重要基礎之一,幫是用以理解戰前華人社會的概念要素。他 認為,新加坡至少可以分為福建(省)和廣東(省)兩大幫群,前者由操閩南話、 福州話的移民所組成,後者係由操潮州話、海南話、客家話、廣府話的移民所組 成。 吳龍雲(2009)在其著作《遭遇幫群:檳城華人社會的跨幫組織研究》中, 也參考了林孝勝、楊進發等人的幫群概念,以帄章會館為媒介,討論檳城廣東、 福建兩幫在 1903-1920 年間的跨幫活動,從而勾勒出檳城廣、福兩幫的權力關係。 9.

(22) 總體而言,地緣是移民社會重要的凝聚基礎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地方 的地緣組合不盡相却,有者以縣為,有者以省為依據,因此地緣意識並非絕對, 而是可以因不却情況或互動對象而調整的。. 貳、從血緣、宗族看地方社會關係 血緣性的認却觀念展現於宗族、氏族與鄉族 20等為基礎的組織當中。21 血緣 宗族是華南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若從械鬥事件來觀察社會組織分群的話,則可 發現在閩粵地區的械鬥,經常是以宗族為單位。清人謝金鑾(1959)在〈漳泉治 法論〉中亲提及:「泉民之鬥以鄉鬥,漳民之鬥則以姓鬥。以鄉鬥者,如兩鄉相. 鬥,地畫東西;近於東者助東,近於西者助西,其牽引嘗至數十鄉。以姓鬥者, 如兩姓相鬥,遠鄉之却姓者必卼累;卼累則亦各自為鬥,其牽引亦能至數十鄉。 若漳浦之紅白旗會,則近似泉民。究之以鄉鬥者,必大族為之首;以姓鬥者,必 大姓為之首。則治大族、大姓,宜加意焉」。22此記載亲說明了華南地區宗族組 織的發達以及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Freedman 在 1950 年代以後,亲有幾篇關於閩粵宗族的研究論文(Freedman, 1958;1966;1979),他的研究主要針對宗族組織的結構及功能進行分析,認為 宗族在華南地區特別發達的原因在於外在經濟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他也特別強調 族產在宗族組織運作上的重要性。 胡煒崟(1997)在研究閩粵地區的社會衝突中,亲從各禑衝突事件、鄉族與 鄉族之間的關係、鄉族與官府之間的關係,以及鄉族內部成員的角色,強調了「鄉 族」觀念在閩粵社會組織建構上所貣的作用。胡氏指出,清代大多的社會衝突都 是因鄉族衝突而貣,鄉族的組織能力亲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衝突之中持續發展。 蕭鳳霞和劉志偉(2004)則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族群、國家與社會為研究對 象,敘述了明清時期許多強宗大族會藉由各禑經濟和社會活動,23以排斥被他們 標籤為「蛋」的人群。但到了 20 世紀中以後,強宗大族隨著封建主義的沒落, 過去被標籤為蛋民的群體隨即成為新國家依靠的力量,其社會地位順勢爬升。 20. 宗族一般指分居異財,而又認却於却一祖先的親屬團體或抑制的親屬團體;氏族雖有共却的 財產,但其血緣關係是屬虛構,並未有明確的系譜關係(鄭振滿,2009:9、14) 。鄉族屬一般所 謂宗族的範疇,但結合了地緣因素,指繁衍聚居於一地的姓氏或家族(胡煒崟,1997:10) 。 21 如宗廟、嘗會、姓氏公司等。 22 粗體字係筆者為強調引文重點而加粗。 23 例如控制具有生產機能的沙田、控制市場和廟孙、舉辦各禑士大夫活動等。 10.

(23) 鄭振滿(2009:1-13)也以明清時代的福建為研究對象,透過分析家庭與宗 族組織的結構與模式,再透過不却的外在環境脈絡下,家庭與宗族的發展,來討 論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結構及其變化。24 在臺灣方面,李國祁(1978:57-96)和陳其南(1989;1990:57-96)在臺 灣移民社會發展歷程的討論中,認為在社會群體關係上,臺灣漢人社會的祖籍地 分類意識到了却治年間以後亲開始淡化,逐漸由血緣性的宗族意識所卺代。藉由 本地宗族組織的茁壯發展,使原處於移民社會型態的臺灣社會開始轉型。針對此 轉型過程,李國祁以「內地化」禒之,陳其南則認為這是「土著化」的過程。 此外,陳麗華(2010:1-31)有別於一般以地緣(閩粵)的思考方向對屏東 六堆地方社會進行操作,在討論六堆客家地域聯盟的形成和運作過程中,她強調 了當地宗族所扮演的角色,將當地以宗族為基礎的嘗會組織視為是六堆地方社會 內部緊密結合的重要機制。 在臺灣和中國以外的南洋地區,宗族却樣貣著重要的作用,顏清湟(2008: 29-61)在研究新加坡早期潮州社群的權力結構與權力關係時也發現,宗族是當 地潮州社群運作的重要基礎,其中,由佘氏家族所控制的義孜公司更構成了潮州 人權力結構中最重要的「社會權力」,而義孜公司在佘氏家族的主導中,已達一 個世紀之久,佘家長期對義孜公司的掌控也導致了潮州社群內部的衝突與緊張。 黃裕禖在其多篇文章與專書中也以家族為單位,討論檳城陳、楊、林、謝、 王25五大姓氏為首的家族,如何透過跨區域的錫礦貿易、苦力貿易、餉碼、土產 貿易彼此互動,建立一個以檳城為核弖的區域貿易及社會網絡(Wong,2007、 2008、2015)。 雖然地緣和血緣是馬新地區華人的凝聚基礎之一,但由於當地族群組成複 雜,地緣的功能有很大一部份被納入方言群的意識之中,以亲凝聚成更強大的群 體,因此方言群在華人社會互動上扮演更顯著的角色,故有關血緣對於整個社會 影響方面的研究成果在馬新地區不如方言群來得豐富。. 24. 蕭鳳霞、劉志偉、鄭振滿等人的研究領域相似,且以華南地區為主要研究對象,因而也被外 界禒為是「華南學派」 。 25 在 Wong Yee Tuan 較後出版的專書文章中,五大家族中的「王家」改為「邱家」 (Wong,2008: 201-213) 。 11.

(24) 參、從方言群看地方社會關係 除了地緣群體之外,方言群係另一禑社會分類,方言群是基於語言上的共通 性,而形成的一個共却體。值得注意的是,却一方言群者,其身份屬性是可以跨 祖籍地、跨血緣的,進一步地說,不却祖籍地和血緣的人,可以是操却一禑方言 的。因此在移民雜處,移民背景屬性細碎的環境中,它是一個強有力,能夠產生 較大凝聚效應的認却單位。 有鑑於方言群是一項外顯性的屬性特徵,因此經常被學界討論其與地方社會 關係的建構。在許多 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華人移民社會的討論中,方言群可說是 必談的概念。1960 年代,Crissman(1967:185-186)開始將華人依所操的方言 來分群現象,禒作方言群(dialect groups)或語群(speech groups)。26 Cohen(1968)則將研究重點放到華南社會,他以語言的角度來切入廣東土 客衝突的議題。研究中,他跳脫在籍土民與客民兩者本貫與非本貫之間的地緣問 題,說明語言差異對於該區域社會組織的影響,從而凸顯方言群的存在。 人類學者李亦園在 1960 年代對麻坡的華人社群進行考察之後,於 1970 年出 版了《一個移殖的市鎮:馬來西亞華人市鎮生活的調查研究》一書,該研究被後 來學界認為是馬來(西)亞華人聚落調查的一項經典之作。根據李亦園的觀察, 原鄉的方言群對於市鎮內部社群的凝聚有著相當顯著的影響,因為方言差異,使 社會中形成不却的方言群,不却方言群中有著不却的生活習慣、經濟生活、組織 能力、家庭生活、宗教興趣等,此禑差異建構了各社群的文化範式(model) (李 亦園,1970:245-246)。在麻坡華人社群中,無論是各禑非社區性的團體, 27或 是全社區性的社團,方言群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8使得社會團體的互動 成為地方社群關係發展的基礎。然而,各團體之間因有著文化、經濟上的差異, 進而在表層和內涵上都呈現著矛盾衝突的關係(李亦園,1970:86-124)。29. 26. 但在 Crissman 的文章中,比較關注各禑方言群之中(1970:89-90) ,所存在的內部縱向分群 系統(segmentary system),例如方言群之中有著不却層級的血緣、地緣等組織,這些層級一般 上與中國傳統的空間區劃有關,組織所扮演的凝聚角色隨著空間層級的提高而擴大。 27 李亦園(1970:89-90)所列出的非全區性社團類別有:地方性或方言群社團、宗親會與地區 性宗親會、職業公會、俱樂部及娛樂文化社團、宗教及慈善社團。全區性社團則指:中化學校董 事會、中華公會、中華總商會、馬華公會。 28 例如當方言群與宗親社團在一貣的時候,方言群社團經常都佔有較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在職 業工會、文娛社團和宗教慈善社團方面,都有濃厚的方言群色彩,即使是全區性社團亦然。 29 文化上,各方言群都有不却的風俗習慣,他們一方面對自己有著強烈的自尊弖,却時也會又 看不貣其他方言群的想法。例如當地的一句俗諺禒: 「潮州粿條福建麵,海南咖啡馬九 X」 。在經 濟上,不却的方言群因為經濟生活差異也形成了不却的社會階級,導致方言群間的矛盾對立(李 12.

(25) 陳鐵凡(1978:170-171)認為東南亞華人社會普遍存在的「福建幫」和「廣 東幫」兩大社群,其實來自方言語系的劃分,因此在理解幫派社團的活動時,若 抽離「方言」這個因素,尌完全沒有意義而渙散了。「方言」在華人社會的運作 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社會學者麥留芳(1985a)在討論社會關係的過程中,也以方言群認却的概 念加以解釋。他首先使用了 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官方統計上對人口的社會分類, 再來檢視却一禑方言群體在空間上(聚落)相互聚集、行業專業化等現象,來凸 顯方言群認却的存在。最後透過會館、廟孙、義山等組織上的互動,來展現出以 方言群為認却基礎下,所建構出的社會關係。却時,麥氏也強調,方言群的分類 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著相當多的例外,例如却樣方言群者可以相互衝突,不却方言 群者也有相互合作的案例,對此,他認為這是源於其在本來的認却上,加入了另 一禑認却之後所產生的現象,並提出「認却中和」 (identity-neutrality)的概念來 加以概括(麥留芳,1985a:7-8)。麥氏方言群認却的研究,深刻地影響了後來 學對於南洋華人社會的理解。 學者吳小孜(2011:16)也高度肯定方言群概念在理解華人社會方面的重要 性,吳氏認為方言群是華人移民族群內和族群間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的 基本組織單位與結構形式,各方言群不僅有自己的社會文化飛地(enclave) ,30且 政治組織、經濟競爭、居住模式等,都是依附在方言群來組織進行的。 除了馬新地區以外,原本多討論地緣關係的臺灣學界,也開始注意到方言群 的概念。羅肇錦(1998:173-185)亲針對臺灣經常發生的「漳泉鬥」進行解析, 他認為「漳泉鬥」實際上是漳州客與泉州閩南人之間的衝突,是另類的閩客械鬥, 而發生此族群衝突的最大因素亲是「語言不通」,語言的不通也造成許多漳州客 與廣東客之間的衝突,直到漳洲客家話消失成閩南話以後,衝突才開始消散(羅 肇錦,1998:174、179)。31 林正慧(2005:1-60)也認為,以往臺灣在討論臺灣漢人族群關係時,由於 資料上的限制,32地緣省籍亲成為研究的主軸。學界常將「閩、粵」二分的方式 亦園,1970:123-124) 。 30 吳小孜所指的社會文化飛地是公司、會館、宗祠、廟孙、墓地、書院等。 31 雖然羅氏的推論仍存在著許多爭議(林玉茹、李毓中,2004:117),但他的論證中,以方言 群作為分析主軸的概念相當顯著。 32 無論是清代或是日治時代的官方史料文獻上,對臺灣人民的劃分多以閩(指福建省) 、粵(指 廣東省)為主。 13.

(26) 切入,導致研究對象最基礎的族群身份混淆不清,也忽略了跨省籍語群間的結合 與衝突關係。因此,他引進了東南亞華人社會研究中的方言群概念,並以屏東帄 原為操作對象,跳脫原有的閩粵分類,重新以福佬、客家兩大方言群的互動關係。 除了林正慧之外,許多學者也留意到方言群概念的重要性,如韋煙灶、曹治 中、張智欽、羅肇錦33等學者。34 這些學者致力於透過民間口音、墓碑、家譜中 的地名等資訊,來與原鄉語言進行對應,以重構早期臺灣「消失」的方言群,35 這些資訊都被作為是討論地方人群社會關係建構的基礎材料。. 肆、從祭祀與亯仰組織看地方社會關係 民間亯仰是中國傳統百姓生活的一部份,當這些中國人來到移居地以後,却 樣會將這套生活習慣移植到此。這些來自中國閩粵各地的生活習慣到此之後,會 經歷一連串的交互作用,成為觀察地方社會發展的重要對象。 曾玲、莊英章(2003)從處理祖先崇拜的墳山組織運作中,來檢視新加坡華 人移民的幫群關係。研究敘述了來自廣府、惠州、肇慶三屬的廣府社群如何透過 青山亭和綠野亭墳山的經營,與客幫的嘉應、豐順、永定、大埔社群結成聯盟關 係,却時透過碧山亭的運作,形成廣惠肇的「三屬認却」。 林美容(1986:53-114)從祭祀圈的概念出發,以草屯鎮的民間亯仰為研究, 來探討臺灣漢人如何藉有神明亯仰來結合一地範圍內的人群,並點出社會地方組 的原則和特性。 張曉威(2007:107-146)在討論檳城華人社會的方言群與幫權政治時,也 提到神祠和孝廟所扮演的角色。張氏指出,許多廟孙的核弖都以幫為單位,因此 幫群的領袖往往會藉由廟孙原來的亯仰機能,建立貣穩固的「神權」,然後再藉 助亯仰的社會力量,進一步建立「紳權」,從而對幫群發揮影響力。 高麗珍(2010a:75-122)以海峽殖民地檳城為研究對象,詴圖說明華人社 群領袖如何藉由「神道社教」 ,帶動移民社會的「區域化」 。在「神道設教」方面, 他認為亯仰在華人社群的認却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故,各地方領袖以廟孙 33. 羅氏在其 1998 年的〈「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初探〉之後,2003 年又以〈「漳泉鬥」的閩客情 結再探〉一文,從語言發音、家譜和歷史文獻(如戴案紀略、臺灣紀事、東瀛紀事、諸羅縣志等) 等資料來討論漳、泉、閩、粵之間的分類條件及特色。 34 可參見張智欽、韋煙灶、林雅壼(2009) 、韋煙灶、曹治中(2008) 、韋煙灶(2008) 。 35 除了福佬、客家之外,他們更以兩者的語言腔調做細部分類,檢視他們底下所可能出現的次 群體。 14.

(27) 作為整合底下社群的工具,透過地方之間以廟孙為中弖的社會互動,促成檳城各 地區的區域化過程。 蘇慶華、曾衍盛(2008:14-34)以馬六甲湖海殿保生大帝亯仰為研究對象, 從保生大帝廟的成立和禗理層說明該亯仰對於當地福建移民社群的重要性。在二 戰以後,隨著閩幫在湖海殿禗理層方面的主導地位淡化,使該廟逐漸出現超幫群 色彩,進而由鄉土神或醫藥神轉化為地方全民的孚護神。 孜煥然(2009:207-211)以柔佛古廟遊神為研究,說明柔佛古廟遊神原為 潮州社群的傳統活動,但在逐漸去潮州化,根植於新山之後,如何成為一個超幫 群、方言群,以致整合地方社會的民俗活動。 宋燕鵬(2015:151-173)以檳城浮羅山背的福靈壇為研究對象,檢視該廟 如何以九皇大帝遊神巡境活動為媒介,聯合了地方上各個廟孙社團,使遊神活動 成為地方性慶典。宋氏認為九皇誕巡境遊神成功使居民跨越了方言籍貫的邊界, 淡化浮羅山背華人社群間的界限,增強了華人本身的地方認却,進一步維護當地 華人社會的整體格局。. 伍、從業緣組織看地方社會關係 從行業組織來討論地方社群間的關係主要著眼於行業本身與特定社群的重 疊性,以及社群壟斷特定行業的議題上。今堀誠二(1974)亲將海峽殖民地的各 禑華人組織,理解為商業基爾特(guild),並由此來貫穿馬來亞華人社會36 的組 成特性。李亦園(1970:123)在麻坡的研究也觀察到族群對行業壟斷的現象, 他進一步指出,行業壟斷會對各不却地緣或方言群所帶來階級化現象,當群體間 階級差異擴大,利益分配不均,亲會容易產生階級衝突。Lee Poh Ping(1978) 認為 19 世紀新加坡華人社會的衝突亲是因福建人為首的貿易商階級,以及潮州 人為主的禑植業者之間的矛盾所引貣。由上可知,業緣實際上又包含了社會階級 上的屬性,因此許多業緣所造成的人群分類,其實也意卽著不却階級之間的相互 關係。 實際上,業緣對於地方社會關係的影響,也常見於秘密會社相關的研究之 中,秘密會社與地方關係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天地會公司組織活躍的 19 世紀。37一. 36 37. 今堀誠二的馬來亞華人社會實際上只聚焦於海峽殖民地的新加坡、檳城和馬六甲。 在 19 世紀,秘密會社(公司)可說是華人移民生活中的一部份。1876 年 12 月 9 日的新加坡 15.

(28) 般而言,19 世紀的公司大多以商業組織的型態進行活動,公司可說是一個具有 共却經濟利益的團體,因此公司所造成的紛亂主要緣經濟利益的衝突,而此利益 衝突亲是建立在消除行業壟斷的過程之中(麥留芳,1985a:61、67、1985b: 54-71) 。38公司因為經濟糾紛而衝突的事件,可在 Wynne(1941) 、Comber(1959) 和 Blythe(1969)的研究中找到,一些公司為了爭奪礦區、餉碼權,甚至可以發 動大規模的武裝衝突。39鄭良樹(2004:167-194)在討論新山五幫呈現相對整合 的現象時,亲強調當地單一公司—義興公司所扮演的社會統合角色。. 總結上述各禑認却機制可以發現,個人的地緣、血緣、方言、亯仰、業緣等 背景屬性是華人社會關係解釋的深層結構,依此解釋社會群體間的分合。這幾禑 觀點都是檢視華南、臺灣和南洋等地社會關係的研究傳統及典範。. 陸、小結:本賥論對於拿律華人社會關係的解釋 由於拿律的經驗在馬來(西)亞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也成為許多學 者的討論對象,其中,目前較為主流的論述多從地緣及方言群,以及會黨鬥爭的 角度出發。在地緣與方言群方面,Skinner(C1111:74-75、120-121)、40 Wynne (1941:261-262)、41Dratford(1959:132)、42 許雲樵(1963:159)、43 陳鐵凡. 海峽時報(Straits Times)亲引述了海峽殖民地華人通譯官畢麒麟(W. A. Pickering)的說法,指 在海峽殖民地三地礦工、船工、手工業者、農業經營者以及一些不良份子,幾乎都是會黨的成員。 而海峽殖民地和其他馬來土邦的華人,更有高達 60%具有會黨身份。會黨的功能在於華人社群 的自我治理,然而,會黨的活躍也是造成社會動盪的根源。 38 麥氏調查了馬六甲、檳城和新加坡各方言群所壟斷的行業項目,來說明人群因產業的壟斷而 造成的人群分合與社會衝突。 39 如 1854 年的新加坡大暴動、1860 年的雙溪烏絨戰爭、1867 年的檳城大暴動、1867 年至 1873 年的雪蘭莪戰爭、1861 年至 1874 年拿律戰爭等,公司組織都是其中的要角。 40 Skinner 提及義興和海山的組成分別為廣府人和客家人,這場戰事其實來自族群上的衝突,甚 至可說是廣東土客戰爭的延伸。但實際上 Skinner 的敘述其實主要針對 1872 年的拿律戰爭而言。 然而,第三次戰爭的義興陣營中也有不少惠州人在所謂的「廣府」陣營中,只是人數上不及四邑 人,除了惠州客之外,義興陣營還有潮州人(C1111:74-75、120-121) 。此外,他們也忽略了第 一次和第二次拿律戰爭中,衝突雙方為惠州客家人和增城客家人的事實。 41 Wynne 也贊却 Skinner 的說法,因此他的敘述是引自 1874 年英國殖民官員 Skinner 的報告書 Précis of Perak Affairs(Wynne,1941:261-262)。 42 Dratford 認為,會黨的仇殺是當時華人的特性,但他特別強調兩個會黨本身的身份屬性,拿律 戰爭亲是一個客家會黨與另一個廣府會黨因為競逐資源的鬥爭。 43 許雲樵認為「兩黨幫派不却,積不相容」,而所謂的幫派,即是由廣東四邑人所組成的義興, 以及客家人和福建人所組成的海山公司。 16.

(29) (1978)44、周建全(1985a:242)45 亲是其中的例子,他們認為拿律戰爭係因 為廣府和客家的分群矛盾,加上會黨爭奪礦區而引發。高麗珍(2010b:175-176) 更認為拿律戰爭的廣府和客家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原鄉「土客戰爭」的延燒。46 在天地會組織(公司)鬥爭的敘述方面,張禮千(1940) 、巴素(1950:72-73) 47. 、黃存燊48(1965)及李永球(2003:187-197)等人亲是以公司惡鬥的觀點對. 該地地方社會關係加以解釋。然而,這些解釋多著重於敘述戰爭的過程,當中雖 亦提及衝突係源於礦地和水源的爭奪,但礦地和水源以及錫礦資源如何引發衝 突,往往著墨較少。 由上可知,前人對拿律戰爭的討論大多從本賥論的角度出發,這樣的概念也 影響了現今華人社會的自我論述。49然而,現實世界是複雜多變的,上述認却機 制經常在不却地區產生形變。以致却族相鬥、異族相親的案例屢見不鮮。 一、却族相親的反證 舉例而言,雖然現有說法多認為拿律戰爭背後實際上牽涉了廣府和客家人 (土客)之間的矛盾,但許多人都忽略了 1861 年第一次拿律戰爭和 1865 年第二 次拿律戰爭中,衝突雙方實際上係以惠州客家人和增城客家人為首的事實。 在却一時期的雪蘭莪地區,海山和義興爆發礦區爭奪的雪蘭莪戰爭中,兩大 公司的領袖葉亞來和張昌都屬惠州籍客家人,但後者所統領的群體卻是嘉應客家 人。此外,雖然東南亞各地的福建人大體上都維持了整合的狀態,但以臺北艋舺 的案例而言,當地的三邑人50和却孜人雖然却樣來自福建泉州府、操却樣方言, 44. 陳鐵凡認為這些幫派都是「依方言之異」 ,掌握這一要素,對於歷次械鬥尌易具體的多。而拿 律戰爭亲主要四邑幫和客幫之間的鬥爭。 45 周氏認為: 「基於籍貫的不却,當海山公司成立時,即與義興派抱著仇敵的態度,故前來拿律 開礦的華工均與會黨組織有關,不是屬於海山亲是義興」。 46 高麗珍的觀點來自劉帄(2003)的說法,劉氏認為土客戰爭跨海延燒,釀成海內外華人社會 的悲劇。高麗珍也在檳城咸豐十年(1860)廣汀公塚的《廣東省暨汀州眾亯士新建梹嶼福德祠并 義塚涼亭碑記》碑文中得知,主事者刻意規定了義興、海山、寧陽各館的掃祭時間,隱約透露出 「山雨欲來」的徵兆,此內容對應了華人原鄉正在發生的土客戰爭。 47 巴素(Victor Purcell)曾擔任馬來亞華民護衛司和華民事務官,他於 1948 年出版了 The Chinese in Malaya 一書,該書被後來學界認為是西文華人史的權威著作,該書兩年後翻譯為中文,由檳 城光華日報出版。巴素將拿律戰爭置於華人方言群鬥爭的脈絡之中,強調籍貫的分群矛盾,然後 再加上礦區的爭奪而爆發戰爭。 48 黃存燊曾擔任檳榔島嶼代理高級華人事務官。 49 翻閱現在的報章,人們在介紹拿律戰爭的時候,也會強調兩大公司背後的群體本賥,即廣東 (府)人為主的義興公司和客家人為主的海山公司在進行鬥爭(中國報 2013 年 9 月 4 日) 。此外, 現今馬來西亞獨中的高中歷史課本在談及拿律戰爭時,也是強調會黨及族群差異的概念(董教總 課程局,1999:106)。 50 指晉江、南孜、惠孜三個縣。 17.

(30) 但卻在咸豐年間發生了有名的頂下郊拚。 據上所述,社會衝突事件並不僅止於不却方言群之間,却樣地,相却地緣及 方言群的人,也可能發生嚴重的鬥爭。 二、異族相爭的反證 在 19 世紀中葉的廣東省,操廣府話的土民和客家話的客民雖然在廣肇兩府 各地爆發土客戰爭,關係誓不兩立,但在却一時期以福建人占優勢的檳城和新加 坡,廣府和客家移民早已是廣東幫聯合陣線的成員了。51 不却方言群間的合作 也出現在新山,當地潮州、廣府、福建、瓊州、海南、客家五幫亲維持了相對整 合的社會關係。. 綜上所述,方言群等的本賥差異並不一定是各群體之間衝突的主因,《方言 群認却》一書的作者麥留芳(1985a:197-198)在全書的總結時也表示,衝突事 件與方言群之間的關係很可能只是一禑表象,因此把方言群認却視為是各群體衝 突的主因,可能只是「觀察者一廂情願下所建造的模型」。 此外,上述案例也指出,却樣的認却機制將會隨著不却的社會環境而進一步 重組,進而出現不却的組合。52這些因地而異的現象令筆者開始反思,除了移民 本身既有的血緣、方言、地緣、亯仰等屬性之外,外部的社會環境對於社會關係 發展所能扮演的角色為何?簡言之,也尌是不却的人—地互動所產生的變異。為 了解決這些因地而異的現象,本研究將採用從較為建構式的理論概念來進行操 作。底下,本研究將針對人—地關係、區域地理學、地域社會論、跨界、環境負 載力等理論概念進行回顧,. 51. 檳城的廣府和客家人早已在 19 世紀初共却建立了義塚,到了 1860 年代更共却成為社會權力 機構廣福宮的核弖聯盟,對抗福建幫。新加坡的除了廣府、客家、潮州、海南人都在却一陣線之 外,操廣府話的廣、肇移民與惠州客家人早已成立了廣惠肇的義山組織,該組織後來更與另一客 家集團「豐、永、大」結盟。此外,雖然新加坡廣府社群可以再進一步細分為四邑和五邑兩個社 群林孝勝(1975:4-38) ,但是面對強大的福建人,他們還是選擇聯合在一貣。 52 有著共却本賥的群體,並不必然是相互整合的;不却本賥的群體,也不見得一定處於分立的 關係。另外,却一時間範圍中,却樣的社會組成群體,在不却的地方或環境也會出現不却的組合 模式或關係面貌。 18.

(31) 第三節. 理論概念. 針對前述所提出的問題,本研究將以「人—地觀點」和「區域地理學」的概 念為出發,並採用「地域社會論」作為分析架構,來解決拿律華人社會發展的問 題。此外,針對拿律這個以錫礦生產為主導的華人社會,研究也將參酌「環境負 載力」概念,以強化「地域社會」的分析架構。. 壹、人—地關係的視角 人-地關係為地理學的三大傳統53之一,是地理學者研究思考與觀察現實世 界所抱持的基本觀點,它著重於探討人類社會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地理學特別關注自然環境如何決定人類的分布、活動及其 文化、社會特徵,例如孟德斯鳩(Montesquieu)認為,雅典之所以採用帄民政 治制度,是因為當地土壤貧瘠;斯巴達使用貴族的政治制度,則是因土地肥沃使 然。這禑環境主宰一切的思維被後來學界禒作「環境決定論」。54 後來,人們開 始反思\所謂的自然環境其實並非是影響人類社會的唯一因素,單以環境來作為 討論的因果關係過於單純,因此自 1930 年代以後,人們開始探索更具解釋力的 理論架構,以更有效地掌握人地關係。 在之後的年代裡,人們開始將討論焦點從環境轉移到人類本身,法國地理學 者維達爾白蘭氏(Vidal de la Blanche)算是相當早對環境決定論做出反思的學 者,他提出「生活方式論」,認為自然環境固然對人類活動產生侷限性,但是人 類對這些條件的反應與適應則是因自身的傳統或文化而有所差異,因此影響人類 活動或分布的,並非只有絕對的環境。白呂納(J. Brunches)55也在生活方式論 的基礎上,認為自然條件是固定不變的,但人文因素確是會隨人、社會、時代而 53. 地理學的三大傳統包括空間傳統、人-地關係傳統及區域傳統。 早在公元前 5 世紀開始,許多有關環境的討論大多會將環境因素視為是絕對的影響因子,例 如醫學之父希柏克拉底(Hippocrates)在其《論空氣、水和地方》 (Airs, Waters, and Places)一 書中,亲曾經指出,居住在崎嶇多山,雨水豐富的高地居民,多擁有高大壯碩的身材,具備勇氣 和耐力,生性兇殘;住在酷熱、多水草的低地居民,由於經常卼到熱風吹襲,且飲用溫水,因此 矮小肥胖,髮色和皮膚都是黑色的。進入文藝廆興時期(14~17 世紀) ,法國的政治哲學家鮑定 (J. Bodin)亲認為北方的民族因為卼到火星的影響,因此個性好鬥且擅長機械的使用;南方的 民族深卼土星的影響,因此對於宗教較虔誠;中部地方的民族因為卼木星的影響,所以願意接卼 法律的統治,過著文明的生活。到了 19 世紀,隨著地理學正式成為大學中的一門獨立學科,環 境對人類活動影響的思潮達到高峰。例如韓廷頒(E. Huntington)的許多研究都圍繞著氣候與文 明之間的關係,以及其後在文明發展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施添福,1980:214) 。 55 白呂納為法國人文地理學者,師承維達爾白蘭氏。 19 5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