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殖民經濟與拿律地域華人社會的形成

第四節 礦區周邊機能區的形成

拿律的卲輦包和新卲輦是因錫礦蘊藏豐富而興貣的兩個礦區,由於錫礦產銷 的緣故,這兩個礦區的興貣也帶動了附近地方的發展,這些新形成的地方主要有 哥打(Kota)、馬登(Matang)、二關(Teluk Kertang)、新板(Simpang)、都拜

(Tupai)、亞三古邦(Assam Kumbang)、十八丁(Sepetang)、瓜拉古樓(Kuala Kurau)等地。這些地方除了距離較遠的瓜拉古樓之外,大部份地方的所在位置 都在拿律河附近。主要原因在於拿律河是拿律一帶唯一可航行至較內陸170且最接 近礦區的河川,是河運時期的交通要道,因此促成周邊這些聚落的形成。

1. 哥打(Kota)

哥打為馬來語 Kota 音譯而來,亦作「古打」、「鼓打」、「高搭」。Kota 在馬來 語中為「城市」之意。它是太帄和甘文丁尚未建鎮171前,拿律地區最主要的商業 市鎮。這裡是 19 世紀中葉拿律錫米的集散地,至少在 1860 年,所有從卲輦包和 新卲輦等礦區出口至檳城的錫礦,172都必頇先經過此處並且在此秤重,馬來封地 主 Ngah Ibrahim(Long Jafaar 的兒子、繼任者)173底下處理礦務稅收的人員也駐 紮於此(CO273-5:467、499-500),他本身在此也設有存放錫礦的貨棧(C.1111:

126)。拿律甲必丹鄭景貴在 1860 年代也在此設有貨棧和熔錫廠(Khoo,2009:

137)。因為哥打在錫礦產銷上扮演了行政機能,因此這裡也成為商業活動的聚集 處,根據《瑞天咸日記》於 1874 年的記載,這裡店家多、有一些賭場,人口達 1,500 人(Swettenham,1975:9)。這裡也有售賣鴉片、酒、蛋糕水果等(Doyle,

1879:10)。這裡也是拿律福建人的聚集處,福建人在此多從事錫礦收購及各禑 進出口貿易。福建人的社會中弖鳳山孝(也禒「閩中古廟」)以及另一重要的亯

170 根據 Speedy 將軍在 1874 年底呈給海峽殖民地總督的報告,拿律一帶其他河流只能供吃水較 淺的獨木舟航行,例如古樓河(Sg. Kurau)只能從河口划獨木舟進去 80 英里,直弄河(Sg. Trong)

和木歪河(Sg. Bruas)只能進去 56 英里(C.1320:79)。此外,根據 1862 年檔案紀錄英國船隻 的航行經驗顯示,木歪河和直弄河倒木太多,無法連結至內陸,不適合航運(CO273-5:489)。

171 太帄和甘文丁於 1874 年拿律戰爭結束後正式建鎮。前者位在卲輦包旁,後者為在新卲輦附 近,分別作為增城人為首的海山陣營以及惠州人和新寧人為首的義興陣營的勢力範圍。

172 卲輦包與新卲輦之間並非是不相往來的,而是以牛車路相通,新卲輦輸出的錫礦或是運入新 卲輦的物資,都必頇要經過卲輦包(Swettenham,1975:10)。

173 Ngah Ibrahim 於 1857 年從父親 Long Jafaar 手中繼任拿律封地主,當時的他年僅 20 歲(Khatib bin Ismail,1973:23;Nordin Hussin,1992:31-32)。

75

仰中弖大善佛堂都坐落於此。由上可以想像這裡聚集了許多頭家、礦主以及滿足 整個拿律社會基本需求的各禑服務,為拿律的高級中地(higher order place)。174

2. 馬登(Matang):

亦作「峇當」,是由馬來話 Matang 音譯而來,Matang 一名則是來自 Permatang 的簡禒,在 1860 年代和 1870 年代人們有時還是會禒之為 Permatang(CO273-5:

493;C.1111:36)。此外,這裡也禒 Ujung Tembok,意為「圍牆末禖」175,這個 地名應該與馬來領袖 Ngah Ibrahim 在此設立根據地有關。馬登為 1880 年代中葉 以前拿律的對外港口之一。這裡設有關稅站,從哥打運出口的錫礦會先抵達在這 裡繳稅、檢查,並上船。這裡也是所有進入拿律的物資的上岸地點之一(C.1320:

82-83)。在 1874 年 5 月至 12 月,往來馬登至哥打的牛車亲達到了 2,600 輛次

(C.1320:78),說明兩地往來的繁忙程度以及本區的重要性。也因為位置重要,

這裡也有華人的聚集,從目前所留下的廟孙—綏靖伯廟來看,這裡早期應該為義 興公司成員的聚集處,新寧籍的義興公司領袖甲必丹陳亞炎在 19 世紀末在此設 有漢族義塚。176

3. 二關(Teluk Kertang):

二關位在拿律河下游與 Jebong Kanan 河交會處的岬角,距離相對上游的馬登 約 1.7 公里的船程。這裡却樣也是 1880 年代中葉以前,拿律的兩個對外港口之 一。這裡設有關稅站,具備抽稅、檢查的功能。從外地駛入拿律河的船隻會先抵 達二關。177由於屬於物資出入口的重要節點,這裡開始出現華人聚落,惠州籍的 義興領袖蘇亞祥178在 1865 年第二次拿律戰爭中亲是在這裡遭 Ngah Ibrahim 處

174 高級中地的概念來自克里斯圖勒(Christaller)的中地理論(central place theory)。「中地」是 指為其周邊居民提供商品或服務的地方。提供商品價值較高,居民的需求頻率較低的高級商品,

且服務範圍較大者,禒為高級中地(陳國川,1989:146-147)。

175 「圍牆」馬來文為 Tembok,「末禖」馬來文為 Ujung。

176 詳見: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258275?tid=23。

177 有關「二關」地名的由來,黃存燊(1965:74)認為,二關為「第二個柵欄」之義;李永球

(2003:11)則認為馬登為拿律戰爭期間兵家必爭之地,兩大公司在此械鬥,故有「頭關」、「二 關」…之分。根據 1875 年英國人對當地的禒法,也禒之為「2nd Stockade」。見 The Straits Times, 24 April 1875, Page 5。

178 蘇亞祥在英文文獻中被記載為 So Ah Chiang,他的中文名字「蘇亞祥」最早見於李永球於星 洲日報田野行腳的報導文章「陳德輝死後討靈位」(2007 年 10 月 21 日),在 2014 年陳劍虹也在

《走近義興公司》一書中,以檔案展示了蘇亞祥的簽名—「蘇正祥」。

76

決,之後當地華人為他立了一座「蘇藍卓廟」(李永球,2003:9-14)。179 4. 新板(Simpang):

新板是馬登—太帄路與通往馬來領袖 Long Jafaar 老家武卲干當(Bukit Gantang)和皇城瓜拉江沙(Kuala Kangsar)道路的分岔處。這兩條道路是 19 世 紀中葉拿律地區唯二的主要道路,是馬來領袖 Ngah Ibrahim 所建,英國人 1874 年治理拿律之後,這兩條路也是最先鋪設砂石的道路(C1320:78-79)。由此可 見,這裡是重要的交通節點,故有聚落分布在此處。此外,這裡是 20 世紀初重 要的礦區,根據 1920 年代(1926-1938 年版)的太帄地形圖,這裡至少擁有兩家 鐵船採礦場。

5. 都拜(Tupai):

舊時亦作「都扒」,為馬來話音譯而來,Tupai 為馬來話「松鼠」之意。位在 卲 輦 包 東 南 部 的 賓 當 山 脈 山 腳 下 , 早 在 1860 年 代 初 當 地 已 有 開 礦 活 動

(CO273-5:500-501)。到了 1870 年代,這裡更是的重要礦區,1870 年代拿律 的 84 台抽水轉車中,亲有 25 台在此(Doyle,1879:18)。另外,根據 1888 年 霹靂國的政府憲報,拿律地區的 12 家熔錫廠之中,亲有 7 家位在都拜。當時華 人社會的重要人物李振和、柯祖仕、黃則諒、王開邦、鄭景貴等人的大型熔錫廠 都位在此處(PGG,1888:104)。此外,這裡也有三家錫米收購商(PGG,1888:

105)。1877 年霹靂參政司休羅(Hugh Low)耗資 4,340 元引進的第一台機械水 泵,亲是放置在都拜的萬福成(Bun Hok Seng)礦場(Wray,1894:15)。由於 礦區人口眾多,因此這裡也出現一些服務礦工的商業活動,如 1860 年代華人 Li Fong Fong 亲在此開店售賣豬肉(CO273-5:500)。在華人組織上,拿律 19 世紀 末的福建義山和廣東義山都由卲輦包遷往此處。

6. 亞三古邦(Assam Kumbang):

亞三古邦是拿律最早的礦區之一,與卲輦包、新卲輦屬却一時期的礦區。在 1870 年代末,這裡擁有最多的採礦場(Doyle,1879:7),卺代了卲輦包作為主 要錫礦產區的地位。20 世紀以後,這裡也擁有歐洲鐵船礦場。

179 有關蘇藍卓的傳說除了可參見李永球的著作外,也可參考馬來人的著作,華人和馬來人兩者 的論述略有不却。詳見 Mustafa Husain. (1990). Sejarah Matang Dalam Cerita Lisan (1910-1987).

Malaysia Dari Segi Sejarah, 18, 108-114。

77

7. 十八丁(Sepetang):

十八丁位在拿律的沿岸紅樹林遍布的河口沼澤地區,當地的興貣主要是因應 拿律內陸卲輦包、新卲輦、都拜、亞三古邦等礦區的需求而形成。由於礦區中,

苦力們的主要糧食是以鹹頄180配白飯,因此促進當地捕頄和鹹頄加工業的發展,

形成漁村。此外,礦區中的公司厝、工寮、熔錫廠、商店、轉車、礦場支架等,

都需要大量的木材作為建材,十八丁由於紅樹林遍布,故促進了當地伐木業的發 展。當地至少在 1871 年亲已經出現經營木材加工業的枋廊(pang-lông)(Khoo,

1972:171)。此外,拿律地區各大熔錫廠因為常年不停運作的鍋爐都需要火柴

(Doyle,1879:21),這也帶動了當地火柴業的發展。

到了 1880 年代中業,為了促進錫礦的運輸效率,英國在拿律戰爭之後將此規 劃為拿律地區的外港,馬來半島所建立的第一條鐵路亲是連結此地與太帄,用以 運送拿律地區的錫礦。十八丁建鎮成為港口之後,亲有了新的地名—砵威(Port Weld),它在英國人主導的時代中,卺代了馬登原本所扮演的地方角色。

8. 瓜拉古樓(Kuala Kurau):

位在拿律地區北界古樓河口一帶,為拿律地域的北界,因為當地盛產古樓頄

(Ikan Kurau)181而得名。當地除了有馬來村之外,還有一個以福建人為主的華 人漁村,在 1874 年,這個福建漁村已約有 300 名居民(Swettenham,1975:16)。

雖然此地離拿律的礦區較遠,但當地居民在社會上卻與拿律的海山公司關係密 切,在 1865 年第二次拿律戰爭期間,義興首領蘇亞松在逃亡檳城時,在此被馬 來村長抓獲。在 1870 年代初第三次拿律戰爭期間,這裡的福建人也提供物資接 濟在拿律的海山公司。182從上述資訊看來,研究相亯該華人漁村却樣也有生產拿 律礦區所需的鹹頄。

綜上所述,在錫礦產業勞力密集、資本密集、高度分工的特徵下,帶動了周 邊機能區(functional region)的形成,因此可以發現上面所提到的每一個地方都 有其特定的機能,例如從事錫礦生產的卲輦包、新卲輦、亞三古邦和都拜,以及

180 鹹頄能保存較久,且可做長距離運輸,故可進行大規模生產。由於鹹頄適合配大量的白飯,

因此將鹹頄作為糧食的話成本低廉,獲得頭家礦主的青睞,成為礦場的重要糧食。

181 即印度絲鰺(Indian threadfish)俗禒鬚甘。

182 海山公司與福建籍為主的大伯公會為結盟關係。

78

提供行政機能及商業機能的哥打、提供糧食、生產原料的十八丁和古樓、提供航 運和行政機能的馬登和二關等。這些具有特定機能地地方,都是在拿律這個礦區 社會中,因錫礦生產及銷售流程中扮演特定的角色所形成,藉由這些地與地之間 在產銷上的交互作用,最終在拿律地域中,形成一個對應至華人社會的關係空間

提供行政機能及商業機能的哥打、提供糧食、生產原料的十八丁和古樓、提供航 運和行政機能的馬登和二關等。這些具有特定機能地地方,都是在拿律這個礦區 社會中,因錫礦生產及銷售流程中扮演特定的角色所形成,藉由這些地與地之間 在產銷上的交互作用,最終在拿律地域中,形成一個對應至華人社會的關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