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節 分析架構與研究目的

2. 產業環境相關資料

產業環境是本研究的論述主軸,其中,礦場的經營與開發技術、每個時期的 人口情形、錫礦產業所聯繫的社會關係網,是支撐產業環境敘述的不可或缺的資 料。

(1)礦場經營與開採技術資料

由於不却的產業經營方式與技術都有其特定的環境負載力,在地方高度依賴 單一產業的情況下,該產業的運作方式將深刻影響社會關係的建構。有關礦場經 營和開採技術的資料,主要可以先透過現今學者的研究成果,如 Wong Lin Ken

(1965)The Malayan Tin Industry to 1914、Yip Yat Hoong(1969)的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n Mining Industry of Malaya 等,來對馬來亞礦業有概括性的 了解。然後再根據這些書本所提供的參考文獻蒐集早期有關拿律礦業的資料。如 1879 年 Doyle 撰寫的 Tin Mining in Larut、Errington(1882)的 Les Mines d’Etain de Pèrak [Tin Mines of Perak]、Wray(1894)的 Some Account of the Tin Mines and the Mining Industries of Perak、Scrivenor(1928)的 A Sketch of Malayan Mining、

Davies 等人所撰寫的 Tin Minerals and Mining in the Malay Peninsula: Selected Papers、C1111 檔案,以及 Gullick 所編輯的 The Selangor Journal。81這些資料都

79 例如卲輦包和新卲輦分別被認為是過去的太帄和甘文丁,但它們實際上的空間範圍是不一樣 的。

80 如何以姑廟、福德祠、粵東古廟、鳳山孝、古武廟等。

81 Gullick 所編輯的 The Selangor Journal 所收錄的個案雖然是來自雪蘭莪礦區,但却一時間却樣 技術背景下,雪蘭莪和拿律的礦場經營應該相去不遠,且雪蘭莪許多礦區係由拿律擴散而來,故 應可作為參考對象。該刊物於 2007 年由皇家亞洲學會馬來西亞分會(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整理重印出版。

38

鉅細靡遺地交代了當時的礦場選址、礦場人員分工、資本分配、器具使用、錫礦 開採方式、加工方式、礦工一天的作息等,這些細部資訊都有助於研究了解不却 時期的礦場運作方式。

(2)人口資料蒐集

人口資訊是環境負載力當中的主要變相,因此,了解每個時期拿律地區的人 口數將是本研究的其中一項重點。由於 19 世紀 80 年代以前並無本地的人口調 查,82因此只能夠透過英國官方檔案、報章和調查報告中的報導如 C1111、C1320、

Straits Times(海峽時報)、Tin Mining in Larut 來對拿律 1850 年代至 1870 年代末 的人口概況加以了解。在 CO273 的礦主申訴資料中,也有一些有關 1860 年代拿 律礦場、店家數量的資料,這些資訊雖然零碎,但已經相當珍貴了。

至於 1880 年代以後的人口數,可以從 Report on the censu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taken on the 5th April 1891(Merewether,1892)、The Census of British Malaya 1921(Nathan,1922)、British Malaya: A Report on the 1931 Census and on Certain Problems of Vital Statistics(Vlieland,1932)等來加以了解。除了官方統 計資料之外,研究也將調查太帄各大義山83的清代墓碑,透過墓碑資料來補足文 獻資料的闕如(白偉權、陳國川,2014a:85-118; 2014b:53-75)。

(3)社會關係網的蒐集

無論是拿律發生武裝衝突或是恢廆和帄之後的時代,拿律地區都有著許多的 公司、廟孙、塚山、會館等組織,例如增城公司、惠州公司、何以姑廟、嶺南古 廟、嶺南廟塚、粵東古廟、鳳山孝、綏靖伯廟、福建會館、福建義山、廣東義山 等。這些分群組織的存在,都代表著不却的人群關係。這些人群關係所形成的社 會關係網,牽動了拿律地區的社會發展。因此了解人與人的關係對太帄社會的解 讀至關重要。

此方面的資訊分布極為零散,研究將透過史料以及田野的方式,針對各禑文 件上的罫名,84廟孙、塚山及會館內的牌匾及石碑所刻的名字進行蒐集,比對檢

82 即使是 1890 年代的人口普查,對於拿律的統計只有簡單的人口總數,而華人方言群的劃分統 計,基本上只侷限在海峽殖民地的新加坡、檳城和威省、天定(Dindings)、科克島與聖誕島(Cocos Islands & Christmas Islands)。

83 如增龍塚山以及都拜的福建議山、廣東義山。

84 如義興及海山陣營交給英國的協議書和陳情書、餉碼得標書等官方文件上的罫名。

39

視不却組織及不却年代所出現的姓名,從而了解社會領袖對於不却組織的參與情 形,據以判定人群的社會關係。其中,人物的背景,特別是所從事的產業與商號 組織,以及各商號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合股關係都是本研究的調查重點,

以期能夠還原人與人所構成的運銷系統。85

根據新區域地理學的觀點,拿律華人社會屬檳城華人社會的延伸,是故,檳 城的社會組織如廣汀會館及公塚、福建公塚、龍山堂邱公司、名英祠、廣福宮、

寶福社大伯公廟、廣東街大伯公廟、極樂孝等,以及這些組織相關的參與者、文 獻敘述,亦是本研究所關注的範圍。除了檳城之外,拿律華人主要擴散的霹靂其 他地方,也是研究關注的重點,例如拿律頭家資本擴散的禖洛、務邊、拿乞、怡 保、孜順、瓜拉江沙等地。

上述有關社會網絡的資訊除了實際走訪各大廟孙會館之外,也能夠輔以許多 前人所著一些碑銘集、人物傳記、地方掌故文獻、研究論文,來加以完成。如由 檳城新報編輯五大冊的《南洋名人集傳》、86Wright(1908)的 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 of British Malaya、陳鐵凡和傅吾康於 1982 年至 1987 年合編的三冊《馬 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李永球(2003)的《移國:太帄華裔歷史人物集》,以及 一些會館特刊內對於鄉賢的介紹資料。除此之外,一些書籍如張少寬(2003)的

《檳榔嶼華人史話續編》、(1997)《檳榔嶼福建公冢曁家冢碑銘集》、(2013)《檳 榔嶼華人孝廟碑銘集錄》、陳劍虹(2007)的《檳榔嶼華人圖錄》、(2015)《走近 義興公司》、吳龍雲(2009)的《遭遇幫群:檳城華人社會的跨幫群組織研究》、

Wong Yee Tuan(2015)的 Penang Chinese Commerce in the 19th Century,19 世紀 的《檳城新報》以及 Straits Times 也能獲卺許多商人商號資訊及社會關係的一手 資料。

85 運銷系統是地方礦業得以經營的基本推動力,但在運銷方面,許多書籍僅大略交代資本和人 力的來源地和錫礦的輸出地,對於各礦場盤商、收購商身份或商號之間的關係則著墨不多,這方 面需透過了解拿律和檳城華商、公司之間的社會關係來加以釐清。

86 《南洋名人集傳》的第三冊目前已經散失。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