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吾土吾民-許瑞展水墨人物創作論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吾土吾民-許瑞展水墨人物創作論述"

Copied!
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水墨創作組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振明教授. 吾土吾民—許瑞展水墨人物創作論述 My Land, My People –Discourse on the Creations of Ink-Painting Portraits by Jui-Chan Hsu. 研究生:許瑞展撰 中 華 民 國 一百零二 年 三 月.

(2) 吾土吾民 —許瑞展水墨人物寫實創作論述 摘 要 歷代中國傳統水墨畫較少有關懷市井小民的作品,近代,受西洋藝術的影響, 水墨畫家在創作題材有很大的突破,寫實人物的創作漸受重視,畫家個人對家鄉 本土的情感與關懷,常是個人創作的重要內涵。在本創作論述中,我用觀察寫生 的方式來呈現水墨,除了個人記憶的影像,也應用攝影將生活中攝入的人、事、 物影像不斷在腦中反芻、思考,嘗試讓生活入畫,將水墨的墨韻融入生活!在快 速流轉的時光中,捕捉住當下,將人物的表情、動作、情感……,細膩自然的轉 化成為水墨創作內容,透過寫實美好的生活意象,讓稍縱即逝的時光昇華成為永 恆! 本研究從中外人本思想、人文關懷之意涵出發,探討西方人文主義的藝術創 作起源,以及西方藝術家的作品,也了解中國傳統水墨寫實人物的創作發展;汲 古潤今,再探中國傳統水墨技法和人物的表現特色;最後,台灣水墨的本土意識、 在地關懷、豐富的當代水墨人物創作形式,都是充實精進個人水墨創作必得分析 探究的。 此次研究,我對市井小民寫實題材的關注,除了保留傳統水墨畫的筆法和墨 韻,再加入西畫的光影、布局、設計等創作概念,也大量運用膠和礬突破水墨技 法,創新藝術形象和語言。人物畫創作強調作者的氣質、修養、精神追求綜合塑 造的畫面品格,要在表達人物特殊的、內在的、本質的美的過程中陶冶自己的情 操,實現畫面形式與表現內容的統一、人物形象與作品情意的融合,用豐富的藝 術底蘊,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經驗,讓觀賞者不僅僅有感官上的美感體驗,還能 引起情感共鳴、融入藝術作品的情境,並寄託個人的喜愛、憎惡、哀傷、快樂、 回憶等各種情緒。希望個人水墨人物畫的創作表現,不只是畫家本身藝術符號的 堆砌,更能再現市井小民生活的真善美意境。. 關鍵字: 市井小民、人文關懷、寫實主義、在地、本土文化. ii.

(3) My Land, My People – Discourse on the Creations of Ink-Painting Portraits by Jui-Chan Hsu Abstract A sparse collection of Chinese ink paintings concerning common folks we meet on the streets in daily lives may be found in the past history. However,artists of ink -painting have obtained major breakthroughs toward their creative subject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art forms in recent history. Creations of realistic characters were increasingly weighted by recent painters. Moreover, affection and concern toward their home lands/towns of these ink painters are major elements of topics commonly seen among creations. For the discourse on the creations, the author attempted to use the form of observed sketching through ink painting. Aside from the personal imprints retrieved from his memory, images of peoples, events, and objects photographed were constantly ruminated and pondered over by the creator (author) himself with an attempt of fusing the essences of ink paintings into the recreations of daily scenes. To be more specific, the author attempted to employ the ink painting method to depict images of expressions, motions and emotions of common people captured at some exact moments of their fast pacing day to day lives as they were photographed.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s of ink painting portraits, the beautiful images of day to day lives in reality may be documented in the most effortless way and these images depicted among fleeting moments would became eternal. To begin the journey of present research, the author first elaborated the importance of philosophies and theories of humanisms throughout the East and the West. After that, the origins of artistic creations on the western humanisms and their related art works were reviewed. Furthermore, development of creations on realistic peop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paintings and their techniques, characteristic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from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time. Lastly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localism of ink paintings in Taiwan, concerns toward artists’ homelands/towns and abundant formats of contemporary characters created through ink painting were the highlights and worthy of exploring within the present research. The present research started from the discussions of humanisms throughout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meanings of humanistic concern. Apart from maintaining the traditional techniques of ink painting, the creating ideas like the lighting, shading, composition and design were borrowed from the western style of paintings. Furthermore, the employments of fresh medium in ink painting such as glue and alum were considered to be a breakthrough in presenting a creative art form and refreshing communication. The presentation of portraits emphasized the qualities of iii.

(4) temperament, cultivation and sprit of the author through the format of art. It was the hope of the author to express and celebrate the uniqueness and the internal beauty of humanism through his creations. Moreover,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 audiences and himself, the author chose subjects which were related to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common folks. Apart from bringing the spectators sensually aesthetic experiences, the author was hoping that they would projected themselves into the contexts of his artworks and resonated with their personal feelings, love, hate, happiness, memories and such. All in all, the author hoped his ink-painting presentations of the portraits would not be only a part of his personal art creations but a fine demonstration on the authenticity and beauty of the daily lives of common folks.. Keywords: common folks, humanistic concern, realism, local, local culture. iv.

(5)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創作範圍限制……………………………………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四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創作的理論基礎……………………………………………………7 第一節. 西方文藝復興的人文關懷……………………………………7. 第二節. 西方寫實與自然主義的繪畫…………………………………11. 第三節. 現實主義水墨的社會觀照(清明上河圖至流民圖)…………16. 第三章 傳統水墨人物畫之發展……………………………………………19 第一節. 中國歷代人物畫的探討………………………………………19. 第二節. 傳統人物畫的創作表現………………………………………21. 第三節. 戰前的台灣人物畫……………………………………………27. 第四章. 水墨創作的在地與本土意識………………………………………31. 第一節. 從山水懷鄉到人物關懷的戰後台灣水墨……………………31. 第二節. 台灣當代水墨人物畫的表現…………………………………35. 第三節. 台灣水墨的鄉土關懷…………………………………………40. 第五章 創作理念、內涵與形式分析………………………………………46 第一節. 創作理念與主題………………………………………………46. 第二節. 創作作品說明…………………………………………………48. 第六章 結語…………………………………………………………………69 參考書目………………………………………………………………………70 參考圖版………………………………………………………………………72. v.

(6) 圖. 次. 圖 1:布勒哲爾,《農村的婚禮》,油畫,114×163cm,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圖 2:維梅爾, 《讀信的藍衣少婦》 ,1663 ~ 1664 年,油彩‧畫布,46.6 x 39.1cm, 國立美術館,阿姆斯特丹,荷蘭。 圖 3:康斯塔伯, 《玉米田》 ,1826 年,油彩‧畫布,142 x 122 公分,國家畫廊, 倫敦,英國。 圖 4:庫爾貝,《採石的工人》,1849 年,油畫。 圖 5:杜米埃,《第三級的車箱,1863~1865 年,油畫,65.4 x 90.2 公分,大都會 美術館,紐約,美國。 圖 6:柯洛, 《芒特橋》 ,1868 ~ 1870 年,油彩‧畫布,38 x 56 公分,羅浮宮,巴 黎,法國。 圖 7:米勒, 《拾穗》 ,1857 年,油彩‧畫布,54 x 66 公分,奧塞美術館,巴黎, 法國。 圖 8:拉森,白樺樹下的早餐》l896 年,水彩‧畫紙,32 x 43 公分,國家美術館, 斯德哥爾摩,瑞典。 圖 9: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圖 10:蔣兆和,《流民圖》(局部)。 圖 11:顧愷之,《女史箴圖》。 圖 12:宋 梁楷,《李白行吟圖》。 圖 13:元 王繹,《楊竹西小像》。 圖 14:明 曾鯨,《張卿子像》。 圖 15:北宋 李公麟,《維摩演教圖卷》(局部)。 圖 16:郭新林,廟宇樑枋彩繪。 圖 17:陳玉峰,台南陳德聚堂作品。 圖 18:陳進,《化妝》, 1936。 圖 19:傅狷夫,《祝山雲海》,1979,59 x 119 公分。 圖 20:袁金塔,《廟會》,1995,74.5×50.5。 圖 21:陳嘉仁作品。 圖 22:李奇茂,《菜市場》,彩墨,140×70。 圖 23:梁秀中,《浣衣》,1972,180 x90 cm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vi.

(7) 圖 24:王雙寬,《不沉的太陽-旺旺來》, 2011 年,83 x 62。 圖 25:王俊盛,《無弦琴音 II》,1999 年,178 x89cm。 圖 26:吳宥鋅,《Miss Catty》,2009,綜合媒材,宣紙,126x50cm。 圖 27:陳慶榮,《老人與狗》,水墨,1993,102x97cm。 圖 28:李振明,《花花世界之一》,1999 年,68x68cm。 圖 29:林進忠,《春耕》,水墨,1984,65×140cm。 圖 30:陳銘顯,《台灣的故事》,180X90cm。 圖 31:許文融,《香客》,第 45 屆全省美展(省立美術館典藏)1990,96×139cm。. vii.

(8) 謝. 誌. 走到水墨創作這條路上,從開始的摸索,到今天能進台師大研究所,接受各 位教授獨到精闢的指導,而能完成此次的研究創作論述,心中充滿感謝! 幾年前,和李振明老師結緣予台中師院,當時只是學分班的進修課程,我對 水墨創作的接觸也只是初出茅廬,不是美術相關專業科系畢業的我,有許多不足 的地方,僅憑一股創作的興趣就投入其中,所以創作中常遇到瓶頸與困境,幾度 想放棄,幸而有李老師的鼓勵與指導,這絕對是我能堅持創作、走到當下的最大 動力!每一次和老師研討作品時,從李老師身上學到的,不僅是水墨創作的技法 和新觀念,更重要的是老師真誠面對、自在揮灑水墨的態度,讓我理解,創作時 個人主觀情感意識,能不受各種人、事、物意象的拘泥,才能客觀的表現有情人 間。 在師大研究所修習過程中,何懷碩老師從哲學思考的角度,讓我了解創作要 經常省思自己為何而畫,畫的目的是什麼?跟隨江明賢老師、壬友俊老師走出教 室的參訪寫生,不但學到嚴謹的做畫態度,也讓創作的視野更開闊。林昌德老師 紮實的寫生訓練,與嚴以律己的處世態度,讓我學到許多的技巧與概念。程代勒 老師引領我走進現代書法的範疇,領略文字之美,體現中國筆墨藝術之精髓。 對您們滿懷感恩,絕非隻紙片語所能陳述,但我將化之為日後繼續研究創作 的最大能量,竭力用最好的創作表現以為回報。因為有您們:各位教授、各位同 儕好友、最親愛的家人,才能讓個人再次實現自我、成就自我、肯定自我!您們 豐富了我的創作視野,讓我能更自在沉吟水墨創作的過程,在此致上十二萬分的 敬意與謝意。. viii.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008 年一場豐富的藝術饗宴,和米勒的邂逅既不浪漫,也毫無半點詩意,卻 讓我悸動不已,內心的激動久久無法平復!在他畫筆下那些謙卑樸實的人物形 像,深深烙印在腦海中,原來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有這樣穿透時空的感 染能力,想必畫家一定歷經生活嚴酷的淬煉,才能用生命激盪出如此精萃的創作 內涵! 米勒並不是一個重視現實正義的改革家,而是寄託於形而上的心靈慰藉,時 空背景回到法國大革命後,畫家走出宮廷,走向田園,畫出農村生活彎腰拾穗的 感動。米勒正式進入農民畫家的時期,畫作主題大量集中在人物,透過對市井小 民的描繪來傳達他對社會的關懷,《拾穗》和《晚禱》是代表作。米勒的農民人 物就好像貝多芬的音樂曲式,是借以表達藝術的工具,米勒用極寫實的手法,描 繪出農民的工作生活情形,把人物比例放大,包括表情、衣服、工具和背景,勾 勒出濃濃的人文關懷,細緻的描繪農民純樸辛勤的生活,構圖遼闊深遠,用色真 樸有味,風景與人物融合為一,視覺調性柔和而溫暖、飽滿又聖潔,絲毫感覺不 到小人物掙扎存活的埋怨與淒苦,反而呈現認命認分的勤奮感恩,直觸人心深 處,令人為之動容。在米勒表現的農民題材中,始終將農民形象與土地緊密聯繫 在一起,作為大地的主人突出在畫面上,從中可一看見農民和土地生命與共的關 係。 米勒的畫沒有一點矯揉造作,沒有一點粉飾和誇張,用真誠眼光把農民的生 活情景再現出來,看他的畫就像看生活本身一樣,米勒所塑造的人物從不著重細 節的精微刻畫,而以人物的動勢傳達內在思想感情,以寫實技巧及敏銳的觀察力 描繪了自然的光、影,米勒發現了平凡勞動者的詩情畫意,但他們是疲憊、窮苦、 終日操勞的貧困者,衣衫檻縷、肌膚黝黑、佝僂 的身軀,粗大的手掌,這便是 米勒的美學。1848 年法國大革命的民主思潮,壓迫的廣大農民階級,成了推翻 權貴的草根自然力量,農村文化與農民英雄形象也因此攀至頂盛,但工業革命使 農業伴隨著現代化與都市化,由盛轉衰,描繪田園之美,最後成了藝術家抵抗新 時代的方法。米勒的創作,畫出當時法國社會平民百姓最真實的一面,高貴而不 朽,也引發普世共鳴。 在深受感動後,追隨大師畫家的腳步,心底總有個聲音詢問自己,該如何讓 自己的水墨創作更充盈?如何將這對自己的期許轉化為創作的能量?是我經常 思忖的!漸漸養成駐足旁觀的習慣,原本剛硬的性情也因為敏感而變得柔軟,常 常莫名的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和感動,總是會想「哇!這畫面真好,這感覺真美、 真幸福!這就是我想用畫作記錄下來的。」,接下來就開始構思、進行創作,這 也就是藝術創作者的作品表現都離不開個人生活經驗以及感受的原因吧! 人這種感情動物,對萬事萬物皆有情愛,愛自己成長的環境,愛自己的家人, 1.

(10) 愛與自己相遇的所有生命!年紀越長對各種情感的感受越深刻!看到老人家滄 桑的臉龐、孤獨的身影,就想起家中也已年邁的雙親,他們的人生還有多長可以 讓我盡孝呢?迎見孩童純真的笑顏、無憂無慮的探索世界,所有的牽掛與煩憂都 會煙消雲散,覺知汲汲營營的生活實在愚蠢!回到鄉下老家,走著走著,總會踅 到那棵枝繁葉茂的老樹下,在這裡,從過去到現在,光陰的故事一直在進行著, 我也曾經在這兒有過許多的回憶!……就這樣,很想將個人許多的情感藉由創作 表達出來,而「市井小民」圖像就是我創作最好的題材! 十九世紀世界知名的超現實畫家夏卡爾,作品夢幻浪漫,他對家鄉、戀人與 民族的愛,透過創作直接而且強烈的傳達給欣賞其作品的人,叫欣賞者在任何不 同的時空都能與他產生共鳴,和他一起沉醉在幸福、快樂中!這樣的創作感動, 就是我想努力追求的。在本研究中,我要用觀察寫生的方式來呈現水墨,表現生 活中的人、事、物,除了個人記憶的影像,也應用攝影將攝入的影像不斷在腦中 反芻、思考,思考如何讓生活入畫、如何將水墨融入生活!隨時間更迭,人事物 的變遷所帶給人的心理衝擊,也是我在創作中想表現的感覺,將當下所捕捉住的 人物表情、動作、情感,轉化成為水墨豐富、精彩的畫面,細微、生動、自然……, 讓瞬間美好的光影成為永恆!當然,好的藝術創作一定有出色的藝術符號,我要 如何保留傳統國畫的墨趣和墨韻,加入西畫的創作元素,從嘗試中尋求能淋漓盡 致呈現每件作品獨特感覺和味道的新水墨技法、建立個人創作風格,也是進行此 研究的重點。. 2.

(1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創作範圍 一、 研究內容 人類繪畫史上,不論東方還是西方,人物畫都有著久遠的歷史,而且也是最 早發展成熟的題材。或許是信仰的需要,或許為了記錄歷史事件,或許為了表彰 善行、教化人心,或許只是為了紀念某個親友…不論原因為何,藝術發展中人類 對自身的描寫必然是少不了的重要題材。1在本研究中將從中外人本思想的藝術 創作起源,開始了解與分析其背景,並從各類藝術家的創作中,探討分析有關市 井小民人物寫實的藝術作品,研究分析寫實人物的創作發展背景,及其對日後藝 術發展表現的影響。 回到中國傳統水墨人物的創作表現研究也是重點,從宋代開始水墨畫就有了 關懷平民百姓的優秀作品,只是以後文人畫的興起,讓傳統水墨畫在這方面的表 現不若西洋藝術的精彩。但是到了近代,受西洋藝術的影響,水墨畫家在創作題 材有很大的突破,寫實人物的創作漸受重視,在前輩畫家的辛勤耕耘下,有了令 人耳目一新的水墨人物表現方法。除了對市井小民寫實題材的關注,在不斷創新 突破創作技法的過程,有哪些新元素的融入,都是在本次研究中戮力探索的。 最後,身為台灣本土畫家,對家鄉本土的情感與關懷,當然是個人創作的重 要內涵。台灣近一個世紀來,可說是急遽變化的世代,身處當下的台灣子民,所 受的各種文化的衝擊,以及思想觀念的改變當然也是快速且劇烈的,眼見過去一 些美好的生活經驗逐漸在消失,許多很珍貴的對人和土地的情感也在質變,我常 思考的是這樣的改變後,能用什麼方法留下一些逾恆的價值?「藝術」!想起參 觀「驚豔米勒」畫展,個人所受的震撼與感動一直盤繞心中,未曾稍減!我想用 自己手中的畫筆揮灑水墨,表達對這塊土地、對每天認真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 的最真摯的愛! 二、 創作的題材 世界上傳世不朽的偉大藝術作品,皆蘊含豐富的藝術內涵,除了給欣賞者直 覺的感官美感經驗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引起欣賞者的情感共鳴,進而融入藝術作 品的情境,並寄託個人的喜愛、憎惡、哀傷、快樂、回憶等各種情緒,所以在這 次的研究中,筆者也將就藝術作品如何與欣賞者的生活經驗更貼近做探索,讓個 人水墨畫創作不僅是畫家本身藝術符號的堆砌表現,而是有雋永意境的畫面再 現。 本次的研究有幾個創作的主軸,首先是以寫生兒童的生活為主題,純真的孩 童是最能呈現真實的人性。筆者本身有四名子女,陪伴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用心 記錄了許多生活的點點滴滴, 「養兒方知父母恩」 ,從蘊育小生命的開始,輕輕哼 著兒歌哄兒入睡,傻呼呼的教他們牙牙學語,牽著孩子的小手,教他們學走路, 1. 大紀元/人物寫實油畫的價值, http://www.epochtimes.com/b5/9/8/6/n2614409p.htm ,2013/02/17。 3.

(12) 在殷殷期盼中引領他們學習探索豐富的世界,無不費盡心思!那樣美好深刻的歷 程,只想用畫筆盡情的呈現!而且因為筆者在小學任教,每天接觸純真的孩童, 他們有時候表現聰明可愛、乖巧懂事,有時候又無厘頭的胡鬧,更有時候充滿求 知的熱情,只因為他們熱切的想要擁有世界!在教學過程中所捕捉的小朋友鏡 頭,都是精彩的創作題材呀! 其次將每天所接觸的各種人、事、物入畫,寫生貼近市井小生活的點點滴滴。 街頭巷尾是每一個市井小民精彩的舞台,在這裡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故事不斷地 上演,蹲在路邊賣菜的老奶奶、公車站牌下等待的寂寞的身影、公園裡享受溫暖 陽光的母子、戲棚正上演的布袋戲、廟會時熱鬧的八家將陣頭、夜市裡坐在長條 椅上大啖美食小吃的你和我……,每個人都是故事中的主角,劇本由我們自己編 寫,場景隨我們安排,有歡樂、有喜怒,有激情昂然的宣洩,當然也有令人低迴 不已的感動。在不斷流逝的歲月中,這些曾經讓我們悸動的事,讓我們忘不了的 人,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呀!都是我創作的泉源和養分。 現代忙碌、緊張、快速的工商業生活,促使傳統多代同堂的家庭型態崩解, 當子女成長後多離開原生家庭自立門戶。為家庭、子女辛勞付出終身,許多老人 家平日多無子女承歡膝下,任憑生命隨著時光逐漸流逝。我出身在農家,父母都 是誠樸的鄉下人,一輩子務農,以前日子不好過,父母終日為耕作忙碌,雖然十 分辛苦,也非常勞累,但收入總只能換得一家子人勉強的溫飽,因此他們的臉上 很少有燦爛的笑容,有的只是布滿滄桑與憔悴的神情,即使有滿懷對子女的愛, 但因為生活的重擔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所以無法用和悅的心情來教養子女,而我 對父母也不敢有任何的要求,尤其對父親總是保持敬畏的距離!但是錯過的不會 再擁有,父母已年邁,怎能不珍惜當下和父母相處的每一寸時光!最後我滿懷對 父母感恩的心情,用水墨表現現代老人寂寞孤獨、倚門而盼的身影,也期待透過 我的畫作,能與觀賞者進行情感的交流,傳遞我想表達的對老人家的關懷。. 4.

(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文的創作研究採用以下方法與步驟,進行創作實踐與論述: 一、文獻與作品分析: 研讀中西有關藝術創作的著作,了解人物寫實畫的發展與改變。觀摩畫家的 作品,比較其取材立意,以及不同的表現技法。 二、生活觀察紀錄,尋求創作題材: 實際多觀察、多接觸社會各種市井小民,了解其生活樣貌。多研讀媒體報導, 深度了解各種社會文化的發展,掌握社會的新脈動或流行趨勢,以及形形色色的 社會現象。也要利用行腳攝影,以收集生活周遭寫實的人物題材。.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市井小民 「井」:人口聚居的地方。如:「市井」。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傳: 「臣迺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從之。」唐˙陳子昂˙謝賜冬衣表:「三軍協 慶,萬井相歡。」 2 「市井」:市集或街道。詩經˙陳風˙東門之枌˙序: 「男女棄其舊業,亟會於道 路,道路,歌舞於市井爾。」後漢書˙卷七十六˙循吏傳˙劉寵傳: 「山民愿朴, 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頗為官吏所擾。」3 「市井小民」:城市裡的居民百姓。4指的是五花八門的人群,有各種營生、各種 性格,多指最基層的群體,最地道老實的人之意。本研究中的市井小民創作對象, 是指現代一般的、普通的居民百姓,有普遍相同的生活形態或共同的生活體驗。 二、人文關懷 「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5 「人文主義」: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學風。以脫離教會勢力,復興古代希 臘、羅馬文明之精神,提倡健全之自由思想為主旨。6 「人文關懷」:指的是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研究一切關乎人的本 質的問題,特別是著重於人性面的探究上,肯定現世人生的意義,提出個性解放, 要求個人自由。 三、寫實主義. 2.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5%AB%A4%AB&pieceLen=50&fl d=6&cat=&ukey=1580124214&serial=3&recNo=49&op=f&imgFont=1 ,2013/2/17。 3 同註 2。 4 同註 2。 5 汪中文等編著,《新無敵國語辭典》,台南:翰林,2006 出版,頁 36。 6 《辭海》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 68 年元月,頁 277。 5.

(14) 寫實:是指不加修飾、具體的描繪。 寫實主義:是十九世紀後期發生於歐洲的思想想風潮,反對古典主義和浪漫主 義,主張在文藝作品中表現現實生活,本著科學精神精神,客觀具實的描繪外在 環境。影響遍及繪畫、小說、戲劇等各層面,在繪畫方面方面以庫爾貝為代表。 四、在地與本土: 「在地」:所在的地方。 「本土」: 1.原來生長的地方。書經˙多士:「爾乃尚有爾土,爾乃尚寧幹止。」 孔安國 ˙傳: 「汝多為順事,乃庶幾還有汝本土。」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 「南單 于遣子入侍,奉奏詣闕。於是雲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鴈門﹑上谷﹑代 八郡民歸於本土。」 7 2. 殖民國家本國的領土。相對於殖民地而言。8 本文中所探討的「本土」指的是台灣這個廣大的社會環境,和生長在這個環境下 的人所有的生活現實。. 7. 同註 2。 同註 2。. 8. 6.

(15) 第二章. 創作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西方文藝復興的人文關懷 本文研究的方向與創作的題材是以「市井小民」為主題,本著人文關懷為立 意之創作情懷,將從中、西方人文主義探源,並循其發展的脈絡,瞭解其對藝術 家創作的影響,以及所提供給藝術家的創作養分。 一、 人文主義思想 中國人文主義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三代時期。商周之際,原來神靈崇拜風氣濃 厚的殷商宗教社會在周代逐漸產生出理性思想,有了「天命靡常」 、 「惟命不於常」 乃至「天不可信」等觀念,周公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 「敬天愛民」 、 「民 之所欲,天必從之」等思想,這些便是早期的人文主義思想的雛形。到了春秋時 期,自然天道觀進一步發展,孔子的「仁」、「智」、「泛愛眾」、「君子和而不同」 等等思想,進一步奠定了人文主義思想。9 而一般來說,西方思想分成三種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第一種模式是超越 自然的,焦點在上帝,人是上帝創造的一部份;第二種模式是自然的,焦點集中 於自然,即科學的模式,人是自然秩序的一部份;第三種模式是人文主義的模式, 焦點是人,以人的經驗作為人對自己、對上帝、對自然瞭解的出發點。10古希臘 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為中心的,人文主義尖 銳攻擊經院哲學的,是它們一心撲在邏輯範疇和形上學的問題,其抽象思維邏輯 推理,脫離人的日常生活。不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並不想用另一種哲學 思想來代替經院哲學,他們只想把經院哲學所忽略的作用復活起來。 人文主義是一種基於理性和仁慈的哲學理論和世界觀。作為一種生活哲學, 人文主義從仁慈的人性獲得啟示,並通過理性地推理來指導。人文主義以理性推 理為思想基礎,以仁慈博愛為基本價值觀。至於個人的興趣、尊嚴、思想自由、 人與人之間的容忍和無暴力相處等等,都是應有之義。人文主義以理性思想為基 礎,同時和人本主義以及人道主義有密切的關係。11發展到現在,人文主義並沒 有統一的定義,因為許多不同的人稱自己或被稱為人文主義者,而他們的世界觀 以及他們對人的觀念可能很不相同。 不管後人如何界定人文主義,但可以確立的是人文主義是以人為本的思想, 是以自然感性的人為基礎和中心的哲學。中國古代人本是指以人為根本,肯定人 在自然、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並以此為中心,解釋一切問題,在解釋一 9. 維基百科,人文主義,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A%BA%E6%96%87%E4%B8%BB%E4%B9%89, 2013/2/17。 10 人文思想書摘:陳韻琳,西方人文主義傳統 http://life.fhl.net/Philosophy/bookclub/history/08.htm 2013/2/17, 2013/2/17。 11 同註 1。 7.

(16) 切問題中所體現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的價值,便構成一種人本精神。西方從 文藝復興時期開始,陸續出現一些人文主義藝術家,在其作品裡可以發現「人本」 主張中的人性內涵:正義、關懷、照顧、慰藉、憐恤、贊美、溫柔、體貼、鼓勵、 支持、幫助、愛等「人道」精神特徵,是屬於人際間正向的互動原則。我們推崇 這樣的人道精神而且深受吸引,相信這個精神就是人性的主要部分。 二、 西方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興起 西方藝復興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不僅動搖了中世紀的社會基礎, 也確立了個人的價值,肯定了現實生活的意義,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並在這 個基礎上形成了與宗教神權文化相對立的思想體系——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肯定 人是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他們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學為人生 謀福利,教育發展人的個性,即要求把思想、感情、智慧都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 出來。因此,人文主義的學者和藝術家提倡人性以反對神性,提倡人權以反對神 權,提倡個性自由以反對人身依附。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精神,由中 古時代「以神為中心」,轉為重視「人的尊嚴」,是現代的人文主義之始源。 十二世紀,十字軍東征之後義大利人文主義運動逐漸萌芽,為了對抗基督 教文化和神權思想,以個人為主的人本思想,強調提高個人價值,促使自我意識 的覺醒,強調知識的追求和經驗的累積,帶動了文化和藝術的重大改革,為整個 歐洲開啟新紀元,迎接文藝復興時代的開始。西方人文主義興起,西方畫家開始 思考與實踐,其創作題材除了宗教題材和聖經上的寓言故事,創作時以自身的經 驗出發,表達對人性尊嚴的尊重與堅持,以表現個人價值觀為中心,創作屬於個 人獨特風格的作品。 三、 西方人文思想畫家 以下從文藝復興時期西方人文主義的興起,到法國工業大革命之後,社會思 想產生的巨變,所帶動的藝術思潮的轉變,以及有人文寫實特色的畫家作品進行 探究: 法蘭西斯畫家老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l525 ~1569﹞,以生動 的筆觸描寫農人生活,被稱為「農民的布勒哲爾」 ,他主要是以「人」作為主題, 並且刻意避開貴族豪商的形象,而選擇在土地中生活最微不足道的平民百姓為主 題。他的畫風為平民傳統畫樹立了一個典範,也為十九世紀以後崛起的寫實主義 埋下了伏筆。 他擅長捕捉人物純真的表情,畫出如童話般嬉戲的場景,描繪日 常生活的景象,是一個具人本思想的代表畫家。. 8.

(17) 圖 1 布勒哲爾 《農村的婚禮》油畫 114×163cm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維梅爾﹝Jan Vermeer﹞﹝1632 ~ 1675﹞是荷蘭畫家,他的畫大都是描繪家庭 生活,畫中僅有一、兩個人,或伏案寫字,或做家務,或演奏樂器,卓越的色彩, 耀動的光線,如真珠般晶瑩的佈滿畫中,把日常生活詩意化了,迥異於一般荷蘭 畫家像肅穆的散文的作品。12在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當時的繪畫都是以豪華、 誇張的手法來表現主題、歌頌權貴,只有他以市井小民為描繪的主角,場景寧靜 祥和,畫作雖小布局簡單,卻給人巨大的空間感受,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文意 象特質,因為寫實主義的出現,他的生平和成就直到十九世紀中期才受到注意。. 圖 2 維梅爾 讀信的藍衣少婦 1663 ~ 1664 年 油彩‧畫布,46.6 x 39.1cm 國立美術館,阿姆斯特丹,荷蘭.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1776 ~ 1837﹞,英國十九世紀最偉大的風景 畫家,他從未離開過英格蘭,而紮根於他的故鄉索夫克,那裡的樹木、雲彩、水 渠幾乎無時無刻地伴隨著他的左右。康斯塔伯很忠於自我情感的抒發,並視之為 最高境界。他的畫看起來明白易懂,也令人感到愉快而又不失質樸。他的繪畫題 材非常簡單,描繪的都是身邊經常看到的日常事物,例如多風的晴空、翠綠的河 邊牧草地和磨坊...等等。13他對法國浪漫主義畫家的影響頗鉅,也影響日後 表現風景寫實主義的巴比松畫派和印象主義繪畫。. 12. 視覺素養學習網,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vermeer/vermeer.htm,2012/11/15。 同註 4。 9. 13.

(18) 圖 3 康斯塔伯 玉米田 1826 年油彩‧畫布,142 x 122 公分 國家畫廊,倫敦,英國. 傑利柯﹝Theodore Gericault, 1791 ~ 1824﹞是法國首批浪漫派的畫家之一, 其生活與繪畫皆表現出浪漫派風格的活力。傑利柯受格羅﹝Gros﹞的影響很大, 特別是在畫馬和選擇當時社會題材這兩方面。他在技巧上的革新也很值得注意: 他不再做許多的精細草稿或局部研究,而是由模特兒依草圖擺出姿勢,然後直接 在畫布上畫。 一般將人文主義的來源追溯到文藝復興時代,其實英文的「人文主義」一字 的字源是拉丁文 Humanitatis,直譯為人文教育,意指一種教育方式或文化目標, 一般人以為文藝復興就是佩脫拉克等的人文運動打倒神權主義,得到解放後的成 果,事實上,人文運動本質上是一種教育運動…人文運動的主流傳統更認為人與 上帝之間的關係和人類其他活動有同樣的重要性。14由此可知,與其探究人文主 義、人本思想的起源,更重要的應該是從中所體察到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命運 的無常,和拒絕對之屈服的精神,這種要制服命運的決心,產生對人的個性和自 我意識的興趣!因此用寫實筆法創作,而不是象徵或比喻風格,肖像畫、自畫像、 傳記和自傳數目越來越多,這也是從此寫實主義思想在藝術史上的不斷發展、有 越來越多受歷史肯定的成就,也是後來藝術創作者相繼跟隨的原因吧!. 14. 何春蕤著, 《不同國女人》,自立晚報,1994.09 出版, 第十五章 談人文主義。 10.

(19) 第二節 西方寫實與自然主義的繪畫 在「吾土吾民」創作研究中,西方諸多寫實與自然主義大師的畫風與作品 內涵精神,對筆者在藝術創作的價值觀有甚大的影響與啟發,茲將個人研究重點 與心得做一陳述。 一、 西方寫實與自然主義發展的背景 十九世紀初葉,以法國為中心發展出一種新的美術形式,因為資本家獲得政 權,平民受到經濟的剝削和人權的壓抑,藝術家為了反映社會現象,將希望寄託 在描繪對未來的理想或空想的世界裡,是「浪漫主義」形成的背景。浪漫主義注 重以強烈的情感做為美學經驗的來源,浪漫主義藝術家將繪畫成為一種表達人類 思想與感情的媒介。浪漫主義主張創作自由、強調表現藝術家的個性、重視想像 和感情,追求將自身的情感、信念、希望和恐懼,以各種形式表現。西方藝術史 上所謂的「浪漫主義時期」,應將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以及自然主 義全部包括在內。因為它們的精神是一直貫穿、綿延不斷的。所以在一些寫實主 義或自然主義作品裡,可見浪漫主義的氣質。15藝術運動轉變到另一個,通常是 難於明確劃分。在浪漫主義演變成一種煽情的浮誇以後,人們期待藝術回到生活 現實的寫實主義隨之興起。 十九世紀工業化迅速發展,為社會帶來巨大變化,敏感的藝術家把目光轉向 身邊發生的現象,將現實化成為藝術作品,實實在在地重現當時社會的種種情 景。他們的創作理論和實踐,構成了寫實主義﹝Realism﹞的潮流。寫實主義者 的傑出代表,大多經由自己的作品,揭示社會的矛盾和不公,表現普通人和他們 的生活 ,頌揚他們心靈中的美好東西。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後,藝術文化上的 寫實主義運動得到發展,藝術家們以寫實風格描繪平民生活,歌頌大自然,崇尚 自然主義,特別是將歷來在官方藝術中不屑一顧的貧困勞動者形象,在繪畫藝術 表現上給予重要的地位,深刻展現十九世紀現實社會生活的廣闊景象。 16 寫實 主義,顧名思義,無非是以真實的所見所聞進行藝術創作。17十九世紀的歐洲, 在英國工業革命完後,社會階層的形成使得貧富差距變大,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過著天壤之別的生活,於是出現審視這種社會現象的思潮,為了揭發統治階級與 資產者營造的富強、繁榮、光明的虛飾假象,藝術家用寫實勞動者、工人生活的 創作與之對抗,以表示對政治的質疑和批判。 十九世紀中葉寫實主義以法國為中心,是由於時代思潮刺激而興起,此一寫 實主張自然界有不可變易的法則,宇宙一切事物都不能超越此自然法則之外。因 為藝術必須忠實的表現自然,于是形成了自然主義。自然主義根據左拉(Zola). 15. 西方藝術風格第 32 講《浪漫主義藝術》,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9_1000/open-32-broadcast.htm,2012/11/26。 16 亞力山卓.墨菲等著,《米勒名畫 150 選》 ,台北:藝術家,2008.06 初版,頁 4。 17 馬風林,西方 19 世紀藝術主潮叢書《寫實主義》 ,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一版, 頁 1。 11.

(20) 的自然主義理論為基礎,由其思想反映於造形藝術作風上去。18 從文藝史上看 來,寫實主義是自然主義的前身,寫實主意是摹寫單純的自然,而自然主義則在 自然現象之外稍帶主觀(個人技巧);自然主義如同寫實主義,也同樣在揭示實 際生活中的事務,兩者之間不同之處,在於自然主義畫家認為在畫自然景觀時, 要畫得像它所呈現的樣子,消失的時候也如寫實般的自然。故兩者之間有某種程 度的區別,在造形藝術而言,不論是寫實派或印象派,由於兩者均含有客觀成分, 故一般均視其為廣義的自然主義。 二、. 寫實與自然主義繪畫 寫實與自然主義是西方現代藝術發展的總源頭,幾乎大部分現代風格流派 都與它們有著內在和外在的連繫,因為從此開始拉開了藝術直接反映現實生活和 當代政治思想的大幕,使藝術成為社會發展的有機部分,才有了後來藝術家的自 我價值,才有了一部藝術本體的發展史。19寫實與自然主義畫家,大多經由自己 的作品,揭示社會的矛盾和不公,表現普通人和他們的生活 ,頌揚他們心靈中 的美好東西。 這些傑出的藝術家包括了庫爾貝﹝Gustave Courbet﹞、杜米埃﹝Honore Daumier﹞、柯洛﹝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拉森﹝Carl Larsson﹞。現在分別從他們的繪畫內涵對現代藝術的重要影響分析 如下。 (一)、真實理性的描寫社會 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 ~ 1877﹞來自農村,喜愛具體和實在的東 西,這種特質表現在他的畫作上,就產生了一種特別的力量,使真實的東西幾近 出於神話一般。把堅實不變的東西,加以出自本能的理想化,便使庫爾貝的造形 語言具有絕對的力量。在 1861 年庫爾貝說道:「繪畫藝術只在於表現藝術家看 得見摸得著的物體;藝術家的想像在於知道為一個存在的對象找尋最完整的表 現,但決不是想像出或創造出這個對象本身」。20他認為藝術必須描寫真實的現 象,結束當代那種「矯揉造作的藝術」。他是個不純為藝術、而是為贏得思想自 由而作畫的人。. 18. 劉其偉編著,《現代繪畫理論》 ,台北:雄獅圖書,民 64 年 3 月出版,頁 42。 馬風林,西方 19 世紀藝術主潮叢書《寫實主義》 ,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一版, 頁 3。 20 西方藝術風格第 33 講《寫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藝術》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9_1000/open-33-broadcast.htm,2012/11/26。 12 19.

(21) 圖 4 庫爾貝 採石的工人 1849 年 油畫. 杜米埃﹝Honore Daumier﹞﹝l808 ~ 1879﹞杜米埃是法國畫家及諷刺漫畫 家。他生前最主要是以政治和社會諷刺家著稱,他大部分的繪畫作品大體上都是 當代生活的見證,帶有諷刺的誇張作風。他有敏銳的觀察力,並且毫無感傷地描 繪當代的社會生活。21. 圖 5 杜米埃 第三級的車箱 1863~1865 年油畫,65.4 x 90.2 公分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美國. (二)、對大自然的寫實描繪讚頌 柯洛﹝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 ~ 1875﹞是法國的風景畫及肖像 畫家。經由實地寫生的方式,他發展了個人敏銳的手法,著重作品的空間、光線 處理平衡。以色調的明度甚於色彩或描繪的方式,來處理光線、形式和距離。他 的作品,手法自由,色調的明度正確和色彩鮮麗,還發展出一種絨毛般柔和的詩 意作風,表現微霧迷濛及銀般的綠色,描寫鄉村風景的繒畫中獨樹一幟,迥異於 過去速寫中表現直接而深刻的觀察;這種慵倦的,以柔軟、灰綠調處理景物、林 木的手法,後來變得大為風行。22. 21. 視覺素養學習網寫實主義時期,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daumier/daumier.htm, 2012/11/26。 22 同註 7。 13.

(22) 圖 6 柯洛 芒特橋 1868 ~ 1870 年 油彩‧畫布,38 x 56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三)、關懷土地和平民生活 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1814 ~ 1875﹞是法國一位偉大的寫實主義田 園畫家。米勒的作品刻劃出他當時那個時代一般平民的人心和思想,表現了近代 思想,是位高貴而不朽的人性畫家。他出身農民,一生描繪農夫的田園生活,筆 觸親切而感人。米勒具有忍耐、愛、勇氣與信念,從事藝術,深具不屈不撓的英 雄精神。米勒一生留下作品不多,但並非他對創作缺少熱情和精力,而是他每作 一畫經常反複思考。23米勒代表作為《晚禱》、《拾穗》等,表現出人的尊嚴,以 描寫自然外貌為出發點,對於內在精神有深刻表現。. 圖 7 米勒 拾穗 1857 年 油彩‧畫布,66 x54 公分 奧塞美術館,巴黎,法國. 拉森﹝Carl Larsson﹞﹝1853 ~ 1919﹞拉森是瑞典畫家,出生在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的的一個貧窮家庭。他結婚之後,畫風在此時產生了一個轉折點, 在這段時間,拉森與妻子與 8 個孩子的生活都成了畫作中的人物、情景,畫中 溫馨的家庭氣氛讓拉森的水彩畫作開始受到全世界觀者的喜愛。24. 23. 視覺素養學習網寫實主義時期,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millet/millet.htm, 2012/11/26。 24 同註 8。 14.

(23) 圖 8 拉森 白樺樹下的早餐 l896 年 水彩‧畫紙,32 x 43 公分 國家美術館,斯德哥爾摩,瑞典. 美是一種價值,滿足審美的感受則是人的天性,藝術創作在達成這項功能之 前當考量的,不僅是滿足人們在視覺感官的愉悅經驗,更重要的是能帶給人情感 上的交流與契合,這是從這些西方寫實與自然主義畫家大師身上學得的藝術創作 觀,個人在日後研究創作的路徑上,相信定常從其中檢視自己的作品,是否具備 了有如此積極價值的審美感受。. 15.

(24) 第三節 現實主義水墨的社會觀照(清明上河圖至流民圖) 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從萌發到成熟的過程,題材由表現神仙、道釋、而帝王將 相,再及賢人達士,進而開始表現平民百姓的生活,北宋中後期就出現了一大批 表現現實生活的人物繪畫。25所以早在西元十二世紀,中國繪畫中的現實主義就 已經出現,比起西方現實主義在十九世紀才出現在法國,還要早上七、八百年; 西方的現實主義多介入社會政治,而當時中國的現實主義則表現社會風俗,以張 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最能代表當時的中國現實主義畫風,創作題材出現不再以 宮廷畫科為主的百姓風俗畫,更貼近大眾的真實表現,將人物畫中生活百態的趣 味帶入。 《清明上河圖》以宋徽宗所統治北宋的首都汴京作為描繪的對象,在五米多 長的畫幅,描繪了八百多個形態各異的人物,近三十艘各色船隻,數十棟房屋等。 上河的「上」指的是皇城,「清明」意指天下太平,表現的是汴河這條北宋王朝 的生命線,給處於汴河上游地段的東京,帶來的政治情明和市井繁華。26張擇端 用一條河流,記錄了所有當年北宋首都的繁華景象。北宋首都汴京的城市繁華, 一切細節逼真入畫,就如一部電影,使一個沉埋了近千年的城市重新活了過來, 為自己生活於斯的城市做了最動人的紀錄與思考。是北宋畫院工匠精密描繪與文 人書寫美學的結合,張擇端「兼工帶寫」的筆觸及技法,讓人體會到「嘆為觀止」 的震撼,可稱為十二世紀世界繪畫藝術的最高顛峰。27. 圖 9 北宋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上河圖》描寫北宋首都汴京的城市繁華,從城市近郊駝炭入城的驢隊 開始,有官家踏青轎子從郊外回城市,也有城裡一家人出外。開始一段就點出城 市特質,如同把視野先放在城市邊緣的交流道,進城,出城,構成繁忙交通,暗 示城市主題即將出場。傳統城市多與水有關,交通運輸、灌溉、居民生活都離不. 25. 張桐瑀著, 《你不可不知道的 100 位中國畫家及其作品》 ,台北:高談文化,2005 年 5 月出版, 頁 138。 26 杭侃宋峰, 《東京夢清明上河圖》,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 年 6 月第一版,頁 69。 27 趨勢教育基金會所有格 http://www.trend.org/audio_info.php?pid=7,2013/01/23。 16.

(25) 開水,《清明上河圖》也以汴京的「上河」為前段主題,江南物資北上的漕運支 持了都市的經濟生活,靠岸的商船正在卸貨,縴夫拉船停泊,貨物由腳夫苦力搬 運下船,船夫卸下杆,船尾尾舵,艙板上鉚釘,一切細節逼真入畫。城門口人來 人往,一個官家隊伍正出城,騎馬經過的官人,忽然回身,看了城門口一名討飯 乞丐一眼。畫卷結尾一個初來城市的外鄉人,揹著行囊,像是問路投宿。 《清明上河圖》獨特之處是以城市為主題。畫中有各行各業的人物,完整描 繪出城市繁華,實與現代生活型態相似,即便是一千年前的北宋首都,觀者仍有 熟悉記憶與親切之感。透過似是船隊老闆與緝私海關人員的互動,張擇端點出了 這個繁華城市背後,商人與官家之間存在的複雜微妙的關係。張擇端並沒有將目 光只放在上層階級,他用特寫鏡頭去描繪社會底層孤獨、卑微、窮困的小人物, 映照出在這個城市的繁華之外,還有許多人們辛苦的生活著,展現出悲天憫人的 情懷。 《清明上河圖》是一部北宋風情的百科全書,欣賞《清明上河圖》的過程中, 透過觀察畫中的城市格局與人物互動,我們不僅僅是在看北宋的一張名作,更應 進一步反思關照我們自己身處居住的城市,細細體會品味城市該有的風貌與人 情。 從沉浸於十二世紀的《清明上河圖》,拉回近代時空,同樣描繪社會底層大 眾形象,上河圖中的「清明」景象,表現的是時代繁榮、萬民富庶的昇平樣貌, 而蔣兆和《流民圖》呈現的則是現實社會關照的藝術創作,時代的悲劇、普羅大 眾的苦難。一樣的創作主角,在不同時代背景登場,卻是同樣流露畫家對現實平 民的關懷心思。. 圖 10 蔣兆和 流民圖(局部). 蔣兆和《流民圖》作於民族災難空前深重的抗日戰爭時期的敵占區,蔣兆和 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現實,心痛萬分,乃創作《流民圖》,以表達他對淪 陷區人民流離失所生活的深深同情。《流民圖》從 1941 年開始構思,至 1943 年 完成,高 2 米,長約 26 米,表現逃難群眾悲慘的生活。畫家塑造了一百多個無 家可歸的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形象,與真人等大,構圖多為半身特寫,重個性刻 畫,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筆墨則側重悲愴氛圍烘染與憤慨情緒的渲泄,縮短 了藝術形象與觀眾間的距離,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成為“為民寫真”的現實 主義傑作。28畫面眾多人物接近真人大小,畫家成功地表現了一個哀鴻遍野、流. 28. 華夏經緯網 http://big5.huaxia.com/wh/whgb/ghdt/zp/119.html ,2013/01/23。 17.

(26) 離失所的流民景象,讓人看後深受感染、震動。在技法上,蔣兆和吸收了西洋畫 的一些手法,使人物更逼真、真實,但又毫不勉強、僵硬,而是融和中西,有自 己的特色,宏觀上把握矛盾衝突、把握社會現象的構思才能和水墨人物畫方面的 創造精神融合。 蔣兆和乃是"五四"以來極具變革思想的藝術家之一。在徐悲鴻先生的影響 下,他集中國傳統水墨技巧與西方造型手段於一體,在寫實與寫意之間架構全新 的筆墨技法,由此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水墨人物畫的表現力,使中國的水墨人物畫 由文人士大夫審美情趣的跡象轉換為表現人生、人性、表達人文關懷、呼喚仁愛 精神的載體。他堅持"為民寫真",讓中國的民眾和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以特寫的 形式破天荒地躍然在中國畫紙上。他觀世間萬象,追眾生形神,意在描寫其深刻 的心髓。其墨韻筆致精湛到無以復加又無以刪減,或瀟灑;或厚重;或飄逸,如 此運用自由的筆墨絕非素描所能企及。也正是如此精到入微的筆墨使各階層民眾 的形象在他的作品中能栩栩如生。29 蔣兆和的繪畫始終貫穿著為「人生而藝術」的善良願望和進步思想,《流民 圖》是他藝術成就的集中體現,也是他那種關注人生的悲劇意識的集中表現。圖 中背井離鄉的農民、工人、知識份子,和在死亡線上掙扎的老人、父女、兒童, 無一不是戰爭年代裡人民命運的真實寫照。30 從《清明上河圖》到《流民圖》,兩位畫家對市井小民的寫真表現,深深牽 動欣賞者的心弦,除了驚嘆畫家的精湛技法,還因於畫家真誠表現個人貼近、關 懷市井小民的情感,所以能讓人對畫面產生流連盤桓、低迴不已的情愫,這也是 筆者個人創作時應嚮往、努力追求的方向。. 29. http://tw.myblog.yahoo.com/jw!42yeYU2eGRE_V10htswkG4c-/article?mid=1213,2013/01/23。 張桐瑀著, 《你不可不知道的 100 位中國畫家及其作品》 ,台北:高談文化,2005 年 5 月出版,頁 445。 18. 30.

(27) 第三章 第一節. 中國水墨人物畫之發展 歷代人物畫的探討. 以人物畫是中國繪畫發展史上最早的一門,自使用簡象圖記開始,一直以「線 條」來詮釋自然、表達意念。在畫面上則是重視「筆墨」與「意境」,是中華文 化獨有的藝術特徵。人物畫的發展是從史前的陶器、商周的銅器紋飾中逐漸蛻變 而獨立。題材上有功臣、烈女、生活百態、神怪、靈異、狩獵、道釋人物、宮廷 仕女、文人雅集等,各依時代性、民族性,逐漸吸收外來養分以充實內涵至盛唐 時期大放異彩。過去「成教化、助人倫」的政治社會教育功能,轉變成以純藝術 欣賞為主要目的,尤其在宋代逐漸出現完全描繪百姓生活的風俗繪畫,從元、明、 清以後的民間畫、百姓生活風俗畫、仕女畫等的興起,可以窺知。 漢代從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到日常生活的描述,幾乎所有的繪畫或石刻均與 人物日常生活有關,是人物畫萌芽的初生階段。到了東晉顧愷之是承先啟後的人 物畫大家,他的畫線條古拙淳厚、婉約靈秀,他準確的畫出人物的生活動態,尤 其重視「傳神」,從寫「形」昇華至寫「神」,把人物感情表達出崇高的境界。 南北朝時期的曹仲達繕寫人物、佛像,所描會的衣紋繁複緊窄,有如淋水而 出,後世稱之為「曹衣出水」,與唐代吳道子的「吳帶當風」前後媲美,曹氏用 線條表現人體肌膚線條的方式,是我國繪畫史上的一大創新。南齊的謝赫著有「古 畫品錄」其中提出的「六法論」是評論人物畫的重要準則。顧愷之、陸探微、張 僧繇為當時三大家,唐人論三家之成就,謂「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 神妙無方,以顧為最。」意思是指張畫人物豐滿正確,陸清麗挺拔,顧則重視內 在精神。 隋代煬帝喜好藝術、興佛教,蒐集天下書法及古董,此時東土耳其的尉遲跋 質那、印度的曇摩拙叉和跋摩將西方技巧「暈染法」和粗獷有力的筆觸東傳,對 當時人物畫產生莫大的影響。唐朝國力強盛,藝術風氣也有光輝燦爛的局面。初 唐起肖像人物畫盛行,有閻立德、閻立本兩兄弟名家,他們採用適度的暈染法, 出現刻劃入微的技法。盛唐人物畫更出現多采多姿的面貌,畫聖吳道子的道釋人 物、鬼神冠絕一時。他將顧愷之的高古游絲描、張僧繇的鐵線描,擴大為勁健挺 拔的線條,並將魏晉南北朝時期之飛天表現出自然舒展的姿態,把天人飛動的感 覺用襟帶和服飾在天風中翻動的意趣表露無遺,後人稱之為「吳帶當風」。晚唐 人物仕女畫盛行,著名畫家周舫畫作有貴族風格,作品呈現建碩豐潤的身材、悠 閒自在的女性美,對日本浮世繪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五代的文化活動有廣大的民眾做基礎,人物畫家表現精彩。當時的佛畫名家 是貫休和石恪,禪月大師貫休在入定時觀羅漢真容而寫成,石恪用筆比簡練有 力,除面部處理微細,衣紋古法有飛白和狂草氣味,開啟日後梁楷之先河。南唐 傑出的人物畫家是周文矩、顧閎中,周文矩用骨筆法較挺拔,布紋用筆較少、流 暢而厚實。 19.

(28) 宋代人物有強烈的民族本色,受到宋代畫院和宮廷收藏的影響,培養出寫實 主義的畫風,多數傑出畫家均重視現實社會風俗生活之描寫。北宋時李公麟的描 法,後人稱為「白描法」,其作品清遠淡逸、婉約流暢,對南宋人物畫產生莫大 影響。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有深厚的素描基礎,車馬人物和販夫走卒在熱鬧的街 道中流動著,令人感動神往,是件動人的作品。南宋梁楷的《李白行吟圖》與《潑 墨仙人》是減筆人物描寫法。減筆式的梁楷畫風,在十三世紀末已東傳日本,對 日本水墨畫產生極大影響。《潑墨仙人》尤其影響到民國的張大千之潑墨畫。南 宋末年牧溪繼承石恪、梁楷的水墨觀點,在墨的應用上也很出色。 元朝人物畫在 1247 年建造之永樂宮,用筆、著色、構圖有宋朝遺風。元初 趙孟頫與錢選二人之工筆著色人物畫有宋人筆意,呈現出高古細潤、淡雅意趣, 而顏輝的鬼怪人物畫面處理氣氛甚佳。 明朝戴進是浙派開山組,人物造詣頗高,以鐵線及蘭葉描繪,設色技巧高明。 明四家中的唐寅和仇英,他們二人將南宋院體的精練筆法承襲下來發揚光大,唐 寅雅勝,仇英精麗。明末陳洪授與崔子忠,號稱「南陳北崔」,陳作《九歌圖》 是我國版畫藝術中的傑作。曾鯨人物畫以沒骨法為主,明暗陰影變化的處理是採 用西法,重視臉部烘染,影響了肖像畫的發展,以及清朝院中摹寫西洋技法一派 觀點。 清代道釋人物畫已極衰微,然而在仕女畫方面大為盛行且影響到清末民初, 中葉的揚州八怪畫仙佛鬼神,清末大家有任伯年。民國初年齊白石創大筆寫意 法,徐悲鴻將西方技法融入國畫內,傅抱石追求古拙情趣,張大千潛研敦煌石窟 寫出古雅又寫實的內涵,關良以水墨寫意法詮釋平劇饒富情趣,蔣兆和的描繪與 現代生活相結合十分有創意,都是具有影響力的人物畫家。. 20.

(29) 第二節 傳統人物畫的創作表現 傳統中國畫中人物畫是最早獨立的題材,在畫史記載中,魏晉南北朝以前, 中國畫的絕大部分,都是與人物有關的,像是歷史故事、肖像、宗教人物以及風 俗等。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留下的諸多優秀的人物筆墨創作,皆是歷代畫家在狀 物、傳神、抒情的指引下,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藝術表現方法,這是從符合中國人 欣賞習慣和藝術趣味中發展而成的,所以身為後代水墨創作者,必須得要從深入 研究中國傳統人物畫的創作表現中,去創造新的筆墨表現技法,作品才能在反映 時代生活的要求下,仍能保留具民族獨特藝術精神的風格。以下從中國人物畫的 創作表現-傳神、筆墨、設色方法和構圖分別做探討。 一、 傳神 中國畫論稱花鳥畫為「寫生」 ,稱山水畫為「留影」 ,稱肖像畫則叫「寫照」、 31 「寫真」,或直接叫做「傳神」。 中國人物畫的「傳神論」發展最早,內容也最 豐富。早期的傳神藝術要從漢代開始, 《淮南子》「 : 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悅) , 規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說畫西施、畫孟賁,若沒有畫出主宰 形象的重要部分(君形者),也就是「神」的部分,就無法感染觀者,所以早在 西漢中葉藝術家們就開始注意畫的傳神了。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的題材更接近現實生活,且已開始注意到人物 個性的刻畫,顧愷之的「傳神論」從「遷想妙得」和「以形寫神」奠定了中國繪 畫傳神論的基石。「遷想妙得」要求畫家在體驗對象的思想情感基礎上,塑造傳 神的藝術形象;「以形寫神」認為傳神須建立在對客觀形體描寫的基礎上,形傷 則神失。在顧愷之之後,謝赫的「六法論」中提出了「氣韻生動」,將「神」更 具體明確的發展成為「氣韻」了,要求畫家要能將人物風貌生動的表現出來。. 圖 11 顧愷之 女史箴圖. 唐代的張彥遠,進一步發揮謝赫的思想,他提出「形似」概念和氣韻相並立, 氣韻表現出來,形似也就在其中了。 31. 陳兆復著, 《中國畫研究》,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國 75 年 3 月台一版,頁 41。 21.

(30) 因為風俗畫的興起,兩宋時期對各階層人物的精神面貌的觀察與研討再度被 重視,當時畫家觀察現實社會中各個階層人物的性格特點、精神狀態為作畫時的 依據,到現在仍保存不少氣韻生動的人物畫佳作。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在他 筆下的維摩詰有清贏的病態,消瘦的面容和落寞的神情,秀美而有點柔弱,欲言 又止,完全反映出那個時代士大夫階層頹唐苦悶的形象,他不只繼承了顧愷之、 吳道子等人「線」的優秀傳統,並具現為不敷染色彩,純粹發揮線條筆墨變化, 且能深入刻畫人物精神狀態的「白描」風格。根據湯垕《畫鑑》中提到李公麟之 用筆為「如行雲流水有起倒」,這句話充分顯示其用筆之曲直轉折、輕重粗細與 頓挫變化,表現了流暢、沈著、嚴謹的線條之美。藉此,不只將筆墨線條本身的 抽象美具現出來,也捕捉了人物的神韻。 32而梁楷的《李白行吟圖》,用大潑墨 的筆法,粗闊而有變化的筆勢和濃淡乾溼的墨色,在他筆下寥寥數筆昂首行吟的 李白,傲岸的氣概、豪爽、灑脫、恣情汪洋的神氣一表無遺,正運思措句中的微 妙動態充分達到氣韻生動的要求。. 圖 12 宋 梁楷 李白行吟圖. 32. 學術研討-王庭捷-傳統水墨人物畫源流與畫例探索, http://tw.myblog.yahoo.com/klin0000/article?mid=824&prev=834&next=791&l=f ,2013/01/13。 22.

(31) 宋代之後,傳神藝術的主要成就在於肖像畫。元代肖像畫家王繹的《楊竹西 小像》是一幅白描的肖像畫,作者運用了單純而概括的線條,刻畫出傳統社會一 個清高學者的形象。. 圖 13 元 王繹 楊竹西小像. 這種純以線描為主的技法,到明代由於西洋繪畫的輸入起了變化,曾鯨的作品可 為代表,他的畫法被稱為「曾波臣法」。在曾鯨之前,肖像畫的顏面畫法主要是 用線來表現,渲染的成分很少,曾鯨學習西洋技法先用淡墨描出輪廓,再用墨色 多次皴擦暈染,增加立體感,最後暈上色彩,即所謂的「烘染數十層,必匠心後 止」。. 圖 14 明 曾鯨 張卿子像. 曾鯨之後,傳神技法向著兩種道路發展下來: 一種畫法,顏面的渲染暈擦很細膩,肌肉骨骼表現得很深入,如清代的《無 名氏像》,臉部雖然渲染得很結實,並不強調明暗體面的效果,服飾則又是純粹 的傳統重彩的畫法。它是在民族傳統藝術的基礎上適當的運用西洋技法,不露痕 跡,沒有生硬的地方,不似那種過多的採用西洋繪畫明暗分明的技法,追求如實 繁瑣的描寫,因而喪失中國簡練明快、形神兼備的優秀傳統。 另一畫法以任伯年為代表,傾向於水墨寫意,用極簡練概括的筆墨,迅速的 抓住對象的特徵、加以誇張突出的表現。任伯年突破沒骨法和線勾粉染的畫法, 將人物、花鳥融入寫真畫,線條遒勁流暢,色彩鮮明調和,構圖新穎突出。他的 畫法除了用筆的轉折頓挫之外,還強調水墨的濃淡滲暈的變化,表現能力就更豐 富,藝術趣味也就更多樣。充分表現運用自如的寫生技巧,下筆能夠迅速抓住人 23.

(32) 物的神態。 徐悲鴻對明清以來因襲陳法的風氣非常反對,他在改革中國人物畫的意見 中,充分肯定中國民族畫中人物畫的重要地位,並一再強調師法自然的重要,所 以他竭力提倡寫實主義,在自己的創作中大膽吸收西洋技法,比例透視、解剖結 構都非常準確,形神兼備,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作,開現代人物畫的先河。 二、 筆墨 中國畫塑造藝術形象最根本的要求是傳神,最基本的造型方法是筆墨。33中 國畫的筆墨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是跟中國繪畫工具的特殊 性能有關,中國畫這套完整、有民族特色的筆墨藝術造詣,是西洋繪畫所不能取 代的特色。謝赫六法論中所指的「骨法用筆」 ,指的是中國人物畫中線描的手段, 也就是線條的應用,指運用線條來概括物象的形體結構。 漢魏以前的人物畫作品,筆墨技術尚在發展階段,儘管有生動、造型優美、 具有古拙天趣的作品,但是其表現比較簡單而少變化,表現力不強。到魏晉時, 顧愷之的線描筆法,已從簡單粗拙發展到圓潤挺秀、細密精緻,那種細似游絲、 柔勁連綿的線條被譽為「春蠶吐絲」,在他的作品《女史箴圖》已經可見相當成 熟的用筆技法。 北宋的李公麟只運用線條,不施丹青、不敷色彩,用多變的「白描」畫法塑 造各種生動的人物形象,這種畫法使線條在畫面上處於更加突出的位置。人物畫 在南宋出現另一重大的發展,梁楷在粗放潑辣的用筆基礎上,發展成大筆潑墨 法,他用粗闊而富有變化的筆勢和濃淡乾溼的墨色,概括簡練的線條,自初新意, 為簡筆水墨人物畫技法開創先河。人物畫的線描技法不斷發展,不斷有新的創 作。中唐以前,畫家筆下的線條總的來說是勻稱而細勁。中唐以後,則是圓勁和 剛折並用。到南宋以後,就以方筆見長,變化更多、更複雜,逐步發展成粗細、 方圓、剛柔、乾溼等多種類型的線條。. 圖 15 北宋 李公麟 維摩演教圖卷(局部) 33. 陳兆復著, 《中國畫研究》,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國 75 年 3 月台一版,頁 73。 24.

(33) 明代汪蚵玉、鄒德中等把人物畫的各種線條筆法總結歸納為「十八描」,即 十八種不同的線條畫法。後人把這些描法分成三大類,一是游絲描類,這類描法 線形始終如一變化較少,鐵線描、曹衣描、琴弦描皆屬此類,代表作者是晉代顧 愷之;二是柳葉描類,此類描法線形變化多,線條中段由於運筆壓力大而較粗, 棗核描、橄欖描、行雲流水均屬此類,作者代表是唐代的吳道子;三是減筆描類, 這類線條因行筆多用側鋒,壓擦力大,壓力多集中在線條的一端,使線向面上擴 展,線形變化很大,竹葉描、枯柴描等屬此類線條,宋代畫家梁楷及其繼承者, 最喜此種線描。34人物畫線描技法的不斷豐富和提高,線描風格形式的不斷擴大 多樣,使線描的表現力也不斷加強,使得原本看來簡單的線條,變得瑰麗譎詭、 燦爛多變,中國筆墨畫因而在世界藝術有無可取代、獨樹一格的藝術造型風貌。 西洋繪畫藝術概念認為物體構成只有面、沒有線,所以憑藉明暗變化和陰影 的襯托描繪物體,但中國畫的線,是體面明朗關係的概括和提煉,明暗交接處用 一根線區隔開來,明快俐落不含糊,使物體形象更明朗。西洋畫運用色彩表現空 間和層次,中國畫則用空白來表現空間,運用筆墨的虛實顯示畫面的層次。總的 而言,中國人物畫運用線條的長短粗細、剛柔強弱、輕重急徐、濃淡乾溼、轉折 頓挫,加上留白的妙虛,完全淋漓酣暢表現出人物的質感神態、虛實明暗、動勢 節奏,從而達到形神兼備的造型要求,兼有寫實與浪漫的藝術特性,讓觀眾可以 體會一種氣韻,接受畫家想傳達的感情,真是獨創性很高的偉大藝術呀! 三、 設色方法 「渲染法」是中國較工緻的繪畫類型中普遍的手法。此技法大多用於畫中人 物的面部、服裝衣飾等布料質感之物件,使之表達立體、明暗、凹凸之變化,其 技法為利用二枝筆。一枝為沾顏料之色筆,另一枝則為沾清水之筆,沾顏料者延 線條輪廓彩染著色,另一枝水筆則將它逐出化開,而造成漸層變化的深淺度。 「烘 染法」即是利用顏色相互烘托的作用。為求中間較為淺的 顏色能夠突顯,而將 其周邊用較深的色調來渲染。即用不同色調的深淺排比,烘托出較淺之顏色。作 法亦為二筆同用,一為水筆,一為色筆,以水筆將顏色暈化開來,並以筆或紙將 水吸盡。以達到暈染均緻不出痕跡為佳。烘染法在傳統人物畫與山水畫中多所使 用。 「罩色法」目的是使畫中色調改變,使之色層更為豐富優美,而合乎作者 本 身之意念。比如畫中人物的服裝色調,常可以此法來做變化。主要還是應畫面色 調變化之需要,而罩上其他色彩,而使其產生作者理想中的色彩。 四、 構圖 構圖即為畫面上的佈局章法,亦即謝赫六法中的「經營位置」,其目的是要 求如何將畫面的空間、物與物的關係、做最完滿的佈局,處理出最適當有機的結 構,能將人物主題予以突顯,並加強其美感效果。 賓主照應—以人物畫而言當然人物「主」是重點,而周遭點景「賓」是陪襯, 其輕重若能區分得清晰,把主體部份強調突出,再把其餘較次者至於陪襯地位, 34. 金紹健 鍾信著,《丹青揮灑見精神》,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 82 年第一版,頁 98、99 頁。 25.

(34) 如此賓主之間相互有呼應、顧盼及聯繫的效果,不但使主題明確化,也提點了畫 的精神。若「賓」的地位角色強過了「主」,則會破壞了畫面整體之美。 聚散有致—「聚散」 ,即「疏密」 ,畫面中鬆散與密集構圖的處理,會造成一 種 節奏式的韻致。因為「頻密」會造成「緊湊」,「疏散」則會有「徐緩放鬆」 的效果。高潮與平淡如果處理得當,畫面必組成合諧完美的旋律。 虛實相生一中國畫向重虛實,而「虛」與「實」在字義上雖相反,但處理得 當,即有相映襯托之效。 佈白處理–「佈白」也是中國繪畫創作中極獨特的一項特色,意指畫中不作 畫 的空白之處。「佈白」有二個作用,突顯主題與畫面的透氣作用。 人物畫是中國最早發展,也是挑戰性最高、最困難的畫科,要想生動的刻畫 人物,必須根據人物不同的特點,採不同的用筆方法,或勾勒、或渲暈、或皴擦、 或點剔,不能故意造作,要能反映現實對象。所以參考前人藝術理念以及有意味 的美學觀點,加以歸納、分析、比較,才有可能承續優美民族美學傳統而更出新 貌。在傳統人物畫的創作表現基礎上,現代水墨畫家創作人物畫,必須隨時代不 同改變筆墨技法,以達到傳神的要求,呈現推陳出新的中國人物畫新風貌,這是 筆者對個人的深切期許和要求。. 26.

(35) 第三節 戰前的台灣人物畫 長久以來台灣一直在特別的歷史背景中發展,從荷、西、明、清、日據與國 民政府遷台到現在,四百年來經歷多次的起伏轉折,在文化發展上呈現多元的風 貌,台灣美術的發展也隨文化的遞嬗而改變與交融。 十九世紀初葉清領時期,有大批閩粵人士渡海來台,其中有一些來台任官或 遊歷的文人學士,他們是影響台灣水墨畫勃興的直接原因,文治教育廣開之後, 因為這些仕紳扮演著領導角色,社會開始興發繪畫鑑賞之心,也才有人投入藝術 創作。另外有一批職業畫家,他們是受邀來為建築物做彩繪裝飾,有些人留下在 台灣定居,到清代中葉後因為台灣日漸安定,文風興盛後書畫風氣隨之發展,本 地畫師日漸增多。這些民間畫師做畫,偶發興來之筆,描繪宗教以外的題材,走 出中國文人畫優雅嫻熟的筆調,感染粗獷的「閩習」筆法。林覺是廟宇壁畫師, 擅長傳統水墨,他灑脫、不拘小節的筆趣最似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他的人物畫 流露著一種反諷與自嘲的矛盾性格,令人從千篇一律的宗教圖像中,獲得耳目一 新的見識。 此外,中國人物畫題材,雖然在唐朝以後就沒落了,但寫真肖像畫一直流行 不衰。肖像畫在明清時期特別興盛,除了宮廷畫像之外,文人學士之間也寫照成 風。然而最活躍的還是民間畫舖及畫師,具有紀念及祭拜意義的「官像」及「祖 先像」的需求一直絡繹不絕,在台灣的情況也是如此。35傳統的肖像畫表現都大 同小異,有制式的繪畫方式,都是身著官服、正面端坐的形象,只有面部有不同 變化。「官像」原來只有宦官人家才能懸掛,後來為取悅祖先光耀門楣,平民百 姓也爭相以官像的形象表現祖先像,形成風尚。傳統肖像畫以線描為主,再加暈 染敷色,最後做衣冠補景,由於應用固定模式再修改描繪的,所以「神似」多於 「形似」。在十九世紀末,劉銘傳在台灣推行各種現代改革,在當時的氛圍下, 肖像畫以新近傳入的攝影術做參考,應用了西方的透視法及油畫技巧,所以出現 立體感、色彩感、明暗對比、高光法等西洋繪畫特色。 1895 年發生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割讓台灣,台灣從此進入日本五十年 「殖民地化」與「現代化」的統治,日治政府對台灣的文化政策除了同化之外, 也提倡「地域色彩」的鄉土主義,寫生台灣成為美術繪畫的創作方針。 「西化」、 「日本化」、「台灣鄉土化」,以及這些風格的綜合運用成為此時期美術作品的特 質,表現特殊的殖民地色彩。台灣人在日據時代,受到日人的欺壓統治,一般人 民生活清苦,每天生活只求能得溫飽,美術創作是地方士紳或有錢人家才能接觸 的活動,清末板橋林家聘請謝琯樵傳授水墨畫。當時日本官方派來許多美術教育 家教授美術,期間有人從事水彩油畫、膠彩畫創作,因為缺少推動之手,從事水 墨畫者不多,民間的人物畫家多半為民俗畫家,以民間宗教信仰訴求相關之圖像 為創作題材。 日據 50 年間,中國傳統繪畫在台灣的發展,有兩股力量在傳承水墨畫的運 徐文琴著, 《台灣美術史》 ,台北:南天,2007.10,初版,頁 105。. 35.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function is named after the electrical engineer Oliver Heaviside (1850–1925) and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an electric current that is switched on at time t = 0.] Its graph

Choong, Mun-Keat, (2006), ‘A Comparison of the Pāli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Bhikkhu Saṃyutta, a Collection of Early Buddhist Discourses on Monks’,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McRae 的 The Northern School of Chinese Chan Buddhism , 和 Bernard Faure 的 The Will to Orthodoxy-A Critical Genealogy of Northern Chan.. Buddhism

We play ball there.② On weekends, we read books... My dad and mom

In this portion of my article, I first discuss the “Pious Wives” section of Patricia Ebrey’s widely circulated book, The Inner Quarters: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By changing the status of a Buddhist from a repentance practitioner to a Chan practitioner, the role of Buddhism has also changed from focusing on the traditional notion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