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基隆市國小學生心像認知能力與繪畫表現風格的相關性/ 16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基隆市國小學生心像認知能力與繪畫表現風格的相關性/ 166"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基隆市國小學生心像認知能力與繪畫表現風格的相關性

郭子祥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陳一平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 袁汝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摘要

本研究主要根據探討國小兒童在心像認知能力與卡通繪畫表現上的相關 性,本次研究以團體施測為主,受試者為基隆市某國小六年級全體學生。研究先 施 行 的 認 知 作 業 測 驗 為 認 知 風 格 測 驗 Object-Spatial Imagery Questionnaire

(OSIQ)與心理旋轉測驗 mental rotation test(MRT)。研究的繪畫測驗則以一組

美國卡通漫畫與日本卡通漫畫作為實驗材料,利用不同立體化程度的卡通圖畫, 以此區別不同心像認知能力在繪畫上不同的表現,並增加一組旋轉心像的繪畫測 驗以做為不同的難度與空間型、物件型上的區別。最後根據繪畫測驗的評量分數 進行關聯性的探討。 研究結果顯示空間能力的不同的學生在繪畫表現上確有差異,並可根據研究 結果推論基隆市一般六年級學童在繪畫表現上因空間能力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 樣貌,本研究有別於以往探討繪畫與個體心理、生理發展階段之關連的取向,著 重將心理層面的因素拓展至相關繪畫認知能力研究,目的是找出一般學齡兒童普 遍的繪畫表現以及認知能力,而非研究特定的頂尖藝術家或是受過訓練的美術科 系學生。也希望藉由研究從中一窺現今國小學生在認知類型上不同的表現,並期 望在兒童繪畫與認知能力的相關探討上發現新的可能。 關鍵字:心像、視覺導向、語言導向、空間型心像能力、物件型心像能力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imagery and

drawing performance style of Taiwan elementary

students

Kuo, Tzu-Hsiang

Department of Arts and Design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en, Yi-Ping

Institute of Applied Art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 Professor Yuan, Ru-Yi

Department of Arts and Design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Professor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imagery and their cartoon drawing aptitude was examined. The research is group based where all participants were sixth-grade students in keelung. Data were collected based on the Object-Spatial Imagery Questionnaire (OSIQ)and the mental rotation test(MRT). A series of American style comics as well as Japanese style comics were used as the medium for the sketching test. The mental imagery was categorized through the participant’s performance at sketching while cartoon sketches displayed to the participants were shown with different 3D-visualization level. Nevertheless, a series of spinning mental imaginary tests was added in order to classify the level of difficulties of spatial imaginary and object imaginary. Data collection was made based on the marks given to the participant’s sketche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topic. While past research focused mainl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ketching and physical as well as ment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er focused this research on the imaginar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ental factor.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dentify the common sketching performance and imaginary ability among primary children, but neither among trained art students nor professional artists. The researcher also hopes to help identify the imaginary ability of primary students and will further new discovery related to the children imaginary ability.

(3)

一、緒論

(一) 研究動機 數位科技的進步使得影像媒介的製作速度與普及程度大為提昇,虛擬實境的 電子遊戲、漫畫、卡通動畫等「影像化」的資訊逐漸在生活中占一席之地。社會 環境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視覺形象的訊號,它與日常生活的關係非常密切,這些 影像的訊息不斷的刺激人們的感官、挑戰人們的視覺能力。 在影像充斥的環境中,各種視聽符號與元素不斷的透過多而紛雜的管道放 送,兒童每天接觸大量的影像訊息,他們的價值觀及審美觀如同鷹架般建立在日 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視覺形象中,諸如:商店的包裝及看板、生活的環境及空間 安置、或是日常生活中實用的器皿、服裝,乃至於食、衣、住、行等,皆形構出 兒童的價值及審美體系,而卡通漫畫更是其中不可闕而不論的一環。 許許多多的視覺系統處理的資訊,在大腦中不斷的篩選、組合、詮釋,經過 一道一道的知覺處理程序,這些最終即是我們所認識(recognize)的視覺經驗, 而這些視覺經驗卻已和最初視網膜接影像訊息收到的有所出入,這些對於外在知 覺物經過大腦轉換後,在腦海中形成的視覺訊息則稱為心像(黃詩婷,2008)。 例如當要求受試者想像一張臉時,他雖然不是用看的,但他的主要視覺皮質區, 以及 FFA(fusiform face area)均會產生活動,同樣的,假如想像的內容是建築 物,則 PPA(parahippocamps place area)也會有反應。然而重疊性最高的部分並 不是在枕葉與顳葉等感覺區,而是發生在額葉與頂葉等與認知決策相關的地方 (陳一平,2011)。因此雖然產生心像的能力因人而異,但是我們可以說,這些 心像能力似乎是部分人們在處理認知與決策上所採用的方式。 Kozhevnikov 以人類處理訊息方式的認知風格分類將之區分為 Visualizer(視 覺導向)、Verbalizer(語言導向)兩種不同的認知風格,而這樣劃分是以受試者 的思考偏好與習慣做為重點。後續研究並進一步將 Visualizer 再區分為擅長空間 心像或是物件心像能力兩種類型,而根據研究顯示,Visualizer 的空間能力有高 低之分,而空間型與物件型能力 Visualizer 所擅於處理的心像形式有所不同,物 件型 Visualizer 擅於產生活躍、圖像式、具有細節的心像,而空間型 Visualizer 擅 於具有空間關連性、空間轉換的心像(Kozhevnikov, Hegarty & Mayer, 2002)。

在周元琪(2007)有關繪畫能力的研究發現,越是擅於寫實繪畫者(是指憑 空繪畫能力優者)的物件心像能力並沒有因為繪畫能力越高而越好,物件心像能 力的確是有助於受試者達成某一程度的繪畫表現,但若真的要達到擅長繪畫的程 度,需要的是對於物件的空間關連性、空間建構能力的空間心像能力。由這個研

(4)

究推論心像的堅固程度與特定認知能力有關,進而反應在繪畫作品的寫實能力 上。 自西方現代主義開始,多元的學術藝術領域已經鞏固了創造力是創作藝術品 時一個重要面向的概念(Darras, 2011)。然而在研究中所說的心像保留與再現, 其實所需要的就是靠想像力去延伸與觸發,王輝(2014)也說明形象思維主要是 依憑形象進行的思維,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思維 能力,而且被認為是與人的創 造 能力有著密切關系的一種思維方式。,然而從以上的研究中發現,Kozhevnikov 建議再將 Visualizer 細分為空間型或是物件型兩種類別,除了可以說明出藝術領 域具有的多元樣貌,更可以顯示出兩種不同的類型所需要的可能是兩種不同的創 造力,然而在現今國小階段的繪畫研究中,是否具有種不同的認知類型?是否有 Kozhevnikov 的認知類型區分? 也是研究中期望了解的問題。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研究,嘗試比較今日美國與日本兩卡通漫畫主流上的表 現,發現兩種不同類型的漫畫,在處理空間與立體時的方法上有所差異。以畫法 較為複雜的美國卡通漫畫-蝙蝠俠(Batman)為例(圖 1-1),在人物的處理上, 無論陰影與四肢,手的前後位置、衣服的褶皺、以及人物的五官皆有較多的立體 特徵,相較於另一款畫法較為精細的日本卡通漫畫-航海王(ONE PIECE) (圖 1-2),雖然兩款繪畫的風格都屬於較為複雜的線條,但航海王裡的人物五官趨於 平面,且人物較明顯呈現多為正面或是全側面。故在兩款漫畫中,就可區分出立 體化程度上的不同。 圖 1-1 立體化程度高的卡通圖畫-Batman 資料來源:Retrieved(2014)。取自 https://comicsnbooks.wordpress.com\

(5)

圖 1-2 立體化程度低的卡通圖畫-ONE PIECE 資料來源:Retrieved(2014)。取自 http://bengou.com.tw/all/index/catid/ 而比較另外兩款畫法線條較為簡單的漫畫,也可以看出美國漫畫與日本漫畫 在漫畫人物的繪畫風格上有所不同,以美國卡通漫畫加菲貓(Garfield)(圖 1-3) 為例,不難看出其漫畫人物在五官上眼睛的前後具有遮蔽與空間關係,同時人物 較傾向於半側面,在行走上也可以看到前後空間的處理,並能利用簡單的陰影表 現出立體感。而另外同樣畫法線條較為簡單日本卡通漫畫-櫻桃小丸子(ちびま る子ちゃん)(圖 1-4),在人物的五官呈現上則較傾向平面,人物皆為正面或是 半側面,五官的大小差距不大,對話時則利用眼睛的位置來表示身體的趨向。 圖 1-3 立體化程度高的卡通圖畫- Garfield 資料來源:Retrieved(2014)。取自 http://www.techagesite.com/

(6)

圖 1-4 立體化程度低的卡通圖畫-ちびまる子ちゃん 資料來源:Retrieved(2014)。取自 http://jp.hjenglish.com/xiaowanzi/xiaowanzimanhua/ 從以上兩種不同的繪畫風格,可以比較出美國漫畫與日本漫畫兩種很不同的 繪畫表現方式,但在本研究中主要不是強調美國與日本的漫畫文化差異,研究著 重的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漫畫,在立體化程度上具有很不一樣的特質,因此在研究 中將嘗試以此作為實驗材料,從中了解不同類型的認知風格。 (二) 研究目的與貢獻 本研究延續先前研究,以 Kozhevnikov 等建議在 Visualizer、Verbalizer 的區 分之中,應該再將 Visualizer 細分為空間型或是物件型兩種類別。將研究對象轉 換至兒童,研究現場則為國小現場。探討過去就已受到學界重視繪畫與認知的研 究,如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在兒童繪畫表現的議題,Lowenfeld (1982)對於 兒童心理發展與繪畫特徵的探討等,研究主要利用兩種不同類型的卡通圖畫,以 此區別 Visualizer、Verbalizer 在繪畫上不同的表現。 本 研 究 包 含 認 知 測 驗 以 及 繪 畫 測 驗 , 在 認 知 測 驗 中 , 主 要 用 以 區 分 Visualizer、Verbalizer 兩種類型的學生,並將 Visualizer 區分為物件與空間兩種類 型,而研究主要探討其中空間能力不同的學生在繪畫測驗上的差別。在繪畫測驗 方面,先找尋一組美國卡通漫畫與日本卡通漫畫作為實驗材料,以區分不同立體 化程度的卡通繪畫,並在其中嘗試加入心像旋轉的因素,再多增加一組旋轉心像 的繪畫測驗,全部一共四張。繪畫測驗其中包含立體化程度以及心像旋轉兩種變

(7)

項,前兩張繪畫的區分主要是區分立體化程度,再利用後兩張需要經過心像旋轉 程序的繪畫,來區分出不同空間能力的學生,在繪畫上的表現。 從實驗中,期望將兒童的繪畫表現與繪畫相關的心理發展階段進行探討,並 能提供教育界能以此作為藝術相關課程設計的依據,了解不同的認知類型在繪畫 上的表現。因此本研究的貢獻在別於以往探討繪畫與個體心理、生理發展階段之 關連的取向,希望將心理層面的因素拓展至相關繪畫認知能力研究,期望在兒童 繪畫與認知能力的相關探討上發現新的可能,並讓藝術教育領域有更多元發展。 也因此,在本研究中透過測驗,將所要研究的對象先區分為繪畫能力不同的一般 學生,再細分為空間型或是物件型兩種類的學生以進行研究。本研究希望的是找 出一般普遍學齡兒童的繪畫表現以及認知能力,而非特定的頂尖藝術家或是受過 訓練的美術科系學生為前提,希望從進行相關研究作業中,一窺現今普遍國小學 生在認知類型上不同的表現。 (三) 研究限制 本次研究以團體施測為主,受試者人數為六年級學生全體學生,受限於時間 與場地的限制,故在認知作業上無法以需要大量電腦設備進行的作業為主,且無 法進行如眼動儀等直覺性的資料紀錄,僅能以紙筆測驗進行認知測驗。在研究對 象上,學生的男女數目具有些微差距,但性別差異並非影響研究的因素,因此在 本研究中也不加以討論。另外在推論方面,因研究採取方便取樣,故研究推論限 於基隆市國小,僅能了解在地學生的繪畫表現差異,不足以代表臺灣學生群體, 推廣至全國且需考慮各縣市不同環境與地方差異,是其限制。

二、文獻探討

(一) 內在表徵(internal representation) 表徵是指某一事物可利用符號或是符號集表示,區分為外部表徵和內部表徵 兩大類,外部表徵就是泛指外在的表徵形式(如地圖、菜單、油畫、藍圖等), 又可區分為語言表徵和圖形表徵;內部表徵指內在表徵形式,也就是心理表徵, 又可區分為分布式表徵和符號表徵。符號表徵可進一步區分為命題式表徵和類比 表徵,命題式表徵式屬於心理活動中的概念性的內容,較為抽象;類比表徵是關 於視覺、聽覺、或動覺的表象,較為具體,以下要說明的心像(mental imagery) 便是屬於此類。

(8)

(二) 心像(mental imagery) 心像是圖像的內在表徵形式,是一種具體而微的主觀經驗,當外在環境中沒 有所謂的物理刺激存在時,仍可產生的類知覺經驗,柏拉圖就曾經如此形容心像 -在心靈上繪畫的內在藝術家。每個人都會產生心像,而心像可幫助我們思考、 記憶等。在神經科學的證據下也顯示心像在腦部運作的區域與視覺知覺是相同的 (Kosslyn et al., 1993) 1. 心像旋轉 (mental rotation) 心像旋轉為個人在內心中對於心像變換角度、位置的一種測驗作業,Shepard 與 Metzler(1971)在心像旋轉研究作業中,要求受試者在心中旋轉右邊的積木 到適當的方位(見圖 1-5),用以判斷它是否與右邊的積木完全相同,圖形的對應 共有三種性質,平面對、立體對和鏡像對,其中鏡像對的兩個圖形是鏡像對稱, 所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圖形,平面對和立體對的圖對內容是相同的圖形,只是呈 現的方位角度不同,在實驗中安排了幾種不同的旋轉角度或兩個圖形的方位差。 實驗時每次呈現一個圖形對應,要求受試盡快的判斷出異同,並且記錄反應時 間。實驗結果發現反應時間與兩圖形的方位差呈現線性關係,並發現心理旋轉是 以一種定速且連續的方式進行,無論是「平面對」或「立體對」均具上述兩項特 性,這意味著心理旋轉的運作特性與真實物體被旋轉時是相仿的,也就是說物體 的內在表徵保留了真實物體的漸進性與空間性的特點。 圖 1-5 心理旋轉實驗中使用的圖

資料來源:Shepard & Metzler(1971)。

(三) 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

「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是個人如何獲得、處理訊息的協調能力。雖

然在過去文獻中對於認知風格的面向有多方的分類、探討,本研究依循 Jonassen & Grabowski(1993)所提出,人可以區分為 Visualizers 和 Verbalizers 作為探討

(9)

的主軸。當然其中不乏兩種導向皆具備的受試者,但根據先前的研究,但仍然可 以從眾多受試者中看到兩種彼此截然不同的認知風格,Visualizer(視覺導向)在 認知作業中主要依賴圖像,而 Verbalizers(語言導向)主要依靠語言邏輯。認知 風格的區分是以個體處理資訊的偏好模式來分類,也就是說,當個體在解決問題 時,不管是使用語文或是視覺再現的方法,許多個體傾向經常使用其中一種模 式,即使這個模式的效率或許並不是最高的。個體在解決問題時仍然會顯示出其 偏好使用一個固定的方法或策略,這個偏好不受另一種方式的能力高低影響,舉 例來說,也許個體的語文處理能力較高,但卻偏好使用的是其視覺能力。然而, 就研究所知,個體的認知風格偏好多少會與能力較高是正相關。 (四) 視覺認知風格的再細分:物件與空間導向 在 Kozhevnikov 的研究中,空間、物件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像能力也具有互 斥且兩極化的現象,擅於使用物件能力者在空間心像作業中表現不佳,但在物件 心像作業中卻表現優異,同樣在擅於空間心像能力者身上也發現同樣的狀況。因 此 Kozhevnikov 等建議在 Visualizer、Verbalizer 的區分之中,應該再將 Visualizer 細分為空間型或是物件型兩種類別,其認知分類架構如下(見圖 1-6): 圖 1-6 Kozhevnikov 對於人類認知類型的劃分 資料來源:Kozhevnikov(2002)。 「認知風格」的再細分,便是將 Visualizers 進一步分為物件心像能力及空間 心像能力。Kozhevnikov(2005)研究顯示 Visualizer 如果在空間能力作業表現較 優異的人,物件圖像作業的表現得分就會低於平均值(見圖 1-7),反之亦然,如 果空間作業分數低,他的圖像作業得分就會高於平均值, 但 Verbalizer 並沒有 這種明顯差異性存在。由這兩極化的現象 Kozhevnikov 又將 Visualizer 中空間能 力優異者分為空間心像能力,物件圖像能力優異者分為物件心像能力。物件導向 所有的人

(10)

的人容易產生清晰生動並且細膩的心像,如顏色、材質、明暗等物件的屬性,而 空間導向的人容易掌握物件的空間關係和心像轉化的心像。 圖 1-7 不同物件心像能力的 Visualizer 和 Verbalizer 於空間心像能力的表現 資料來源:Kozhevnikov、Hegarty 與 Mayerv(2002)。 空間型的人傾向一部分一部分的分析式解碼來處理圖像,使用空間關係編排 和分析構成物件要素,因為他們可以詳細地建立物件各部份的結構,空間圖像也 許比較富有變通性和轉化的特性,推論這是空間導向的人為何擅於動態圖像轉化 的原因。相反的,物件導向的人傾向全面性的將圖像解碼成單一的知覺單位,這 是個困難的轉化過程,但物件導向的人能產生栩栩如生的圖像,所需的時間並不 取決於圖像的複雜度,推論這是為何物件導向在視認和記憶作業中能夠較快速、 正確(Kozhevnikov, 2005)。在 Kosslyn 和 Anderson(1994)研究發現,越是複 雜的圖像,就需要越多的時間來使用空間導向的心像能力來形成心像。除了複雜 的圖像需要動用到空間能力來建構心像,一項實驗比對 OSIQ 中的空間能力得分 高低與「visuo-spatial memory task」的相關性,發現空間心像能力越高者對於視

認物體空間屬性有較精準的記憶(Vannucci et al., 2006)。神經心理學的研究發現

也符合認知風格的分類,在較高水平的大腦視覺區塊是分歧為兩種路線(見圖 1-8),物件和空間關係路線(Haxby et al.,1991; Ungerleider & Mishkin, 1982)。物 件路徑從枕葉的視覺 V1 區向下走到下顳葉(temporal lobe),稱為 Ventral pathway,或稱為 What pathway,這項系統處理物件的屬性,如顏色、質感、形

(11)

狀、深度等屬性 。而空間關係的路徑是由枕葉的視覺 V1 區向上走到後頂葉 (parietal lobe),稱為 Dorsal pathway,或稱為 Where/How pathway,這項系統處 理物件的位置和空間屬性。 圖1-8 物件辨識傳輸路線及空間辨識傳輸路線的路線圖示之一 資料來源:引自黃詩婷(2008)。 其實這兩條路徑的分歧是開始於視網膜和 LGN(見圖 1-9),Dorsal pathway 始於視網膜中較大的 ganglion 細胞,稱為 M-cells,他們通往 LGN 的第一、二層, 統稱為 magnocelluar layers。Ventral pathway 始於視網膜中較小的 ganglion 細胞, 稱為 P-cells,他們通往 LGN 的第三、四、五、六層,統稱為 parvoocelluar layers。 Peter Schiller 和他的工作團隊(1990)利用 ablation 技術證實 LGN 的 magnocelluar layers 和 parvoocelluar layers 處理訊息路線與 Dorsal pathway 和 Ventral pathway 一致。magnocelluar layers 傳送有關於色彩、質感、形狀、深度等訊息到大腦皮 質,parvoocelluar layers 傳送有關動作、位置關係的訊息到大腦皮質。先前的實 驗報告多以猴子作為臨床證據,近年來使用大腦顯影的技術證實,這兩條路線也 同時存在在人類大腦中(Ungerleider et al., 1994)。

(12)

圖 1-9

物件辨識傳輸路線及空間辨識傳輸路線的路線圖示之二 資料來源:黃詩婷(2008)。

物件導向和空間導向的分類差異不只在知覺訊息處理的層次上,在心像層次 也有不同 (Farah, Hammond, Levine, & Calvanio,1988; Levine,Warach, & Farah, 1985; Milner & Goodale, 1995)。在神經系統的研究中,空間和物件作業在腦中活 動的部位是非常不同的,例如當受試者想像地圖的特定路線,大腦中的後頂葉 (parietal lobe)運作非常活躍;但要求受試者想像一個面孔或是顏色時,運作活 躍的區域便是下顳葉(temporal lobe)(Uhl, Goldenberg, Lang, & Lindinger,

1990)。關於物件和空間圖像的差異顯現在個體性別的差異上,男性、科學家、 和有電玩經驗的人偏向空間視覺;而女性、人類學家,和具有視覺藝術經驗的人 偏向物件視覺(Kozhevnikov, 2006)。 (五) 空間能力(spatial ability) 視覺空間資訊的處理關係到多種認知過程的交互作用,包含視覺與空間的感 知、視覺空間工作記憶、以及可提取視覺和空間資訊的長期記憶。Carroll(1993) 進行因素分析的研究結果,定義視覺空間能力為「視覺認知領域的能力」,並根 據過去文獻涵蓋的視覺空間能力歸納成五大因素:

空間視覺化(spatial visualization)、空間關係(spatial relations)、完形速度 (closure speed)、形狀應變性(flexibility of closure)、知覺速度(perceptual speed)。Carroll 關於視覺空間能力的定義遠比 McGee(1979)和 Lohman(1979) 來得廣義。空間視覺是指心理操作、轉動、翻轉心像圖形之認知歷程;空間關係 是為個體利用心像去快速解決問題之能力(Lohman, 1979);完形速度是指由片 斷、破碎的訊息中填補空缺,建構完整圖像的能力(Carroll,1993);形狀應變性 是指在工作記憶中維持一個刺激圖案並在一 項複雜的圖樣中識認出的能力 (Carroll, 1993);知覺速度是指比較外型或符號,掃描尋找出外型或符號,或是 完成視覺認知相關簡易作業的速度。

(13)

(六) 空間能力在個別的差異 日常生活中有諸多行為活動與空間能力相關,例如指引路線的方法,或是籃 球員去定位隊友或是對手的位置或是移動方向的能力,除了行為表現外,普遍認 為空間能力越高的人與在數學、物理、科學等學科方面表現也會越顯優異。空間 能力也是作為一項職業選擇的重要指標,二十世紀中葉,空間能力與航空與導航 作業有相當大的關係,如導航員能夠快速的處理心理旋轉作業與精準的判定距離 (Dror, Kosslyn, & Waag, 1993)。此外外科醫生的空間能力表現也有顯著相關, 因不同病患病症的生理解剖都大相逕庭,因此他們要能夠根據二維的圖像(如 X-ray、CT、MRI)以建構出實際人體組織與器官的原形。此外與空間能力相關 的職業有工程師、技師、科學家、化學家、牙醫、製圖者、設計師、建築師、室 內設計師、計程車司機等,這些職業領域需要有能夠維持視覺影像並且同時判斷 出這項影像在不同角度所顯現的型態,移動到不同位置,或是物理變化等能力。 另外在性別上也有顯著的差異性存在,以空間作業的分數的分佈來看,男性平均 分數高於女性,而變異性也以男性較大,男性在低分群與高分群的分佈比例較女 性高一點(Hedges & Nowell, 1995)。

三、實驗

(一) 實驗說明

本次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同認知偏好的一般兒童,對於不同立體化程 度的模仿繪畫上的表現。研究先施行的認知測驗為認知風格測驗 Object-Spatial Imagery Questionnaire (OSIQ)測驗,是將所有學生區分為語言型、物件型與空 間型三種不同的類型,並以旋轉方塊測驗(MRT)。最後讓所有的受試者皆進行 繪畫測驗以了解不同認知風格在繪畫表現上的相關性。本研究比較美國與日本兩 種不同類型的卡通漫畫,發現其在立體化程度上的差異,故選擇兩種不同類型的 漫畫以作為立體化程度的基準,並於每種類型挑選兩張,測驗一共選擇了四張立 體化程度水準不一的卡通人物圖畫作為實驗材料,而四張材料中的其中兩張再要 求受試者進行心像旋轉的描繪,以多增加繪畫難度為一項變項,故研究具有立體 化程度、難易度上兩種變項。 研究不強調不同文化的差異,僅是以不同的立體化程度水準作為變項進行研 究探討。利用不同立體化程度的水準、以及心像旋轉,希望了解不同心像認知能 力在不同立體化程度、不同難度兩種變項繪畫上的表現。研究以團體施測為主, 受試者人數為六年級學生全體學生,並以國小教學現場為研究場域。最後根據繪 畫測驗的評量分數進行相關性的探討。

(14)

(二) 研究假設 本實驗主要以認知測驗與繪畫測驗結果進行相關討論(見圖 1-10),研究假 設所有的人在進行繪畫測驗 1、2 時,無法處理立體化特徵繪畫的人,其空間能 力較低(即其在認知作業測驗分數較低),而在進行繪畫測驗 3、4 時,空間能力 高的學生(即其在認知作業測驗分數較高),能順利的進行心像旋轉,並可判斷 其為空間心像導向型的學生。 圖 1-10 本實驗繪畫測驗與認知測驗研究假設示意圖 (三)實驗環境 1. 受試者 本實驗希望了解現今國小學生在心像認知能力上不同對於卡通繪畫上的表 現。研究挑選研究者所任教的基隆市國小作為研究對象,抽樣方式為非隨機抽樣 中的方便抽樣,研究對象以全體六年級學生為受試者,因六年級學生無論在認知 能力與繪畫技巧上均已能成熟表達,故能從中了解心像認知能力與繪畫的相關。 此國小位於基隆市市郊,周圍為新興住宅區,學生家庭社經地位中等,受試者共 109 位,其中包含男生 60 位、女生 49 位,年齡皆位在 12 至 13 歲,因選取對 象為全體學生,故期望能以此推論現今基隆市六年級學生於繪畫表現上的樣態。

(15)

(1) 繪畫作業 本步驟主要進行「卡通繪畫」作業,受試者在繪畫作業時所採用的設備為: A. A4 尺寸、80 克/平方公尺的繪畫作業一共四張,每張作業皆為黑白 列印。 B. 受試者可選擇一般常用的鉛筆或是自動鉛筆進行測驗。 C. 備有橡皮擦供受試者修正。 (2) 認知測驗作業 本步驟主要進行「認知風格」、「心理旋轉測驗」測驗作業, 受試者在認知作業時所採用的硬體設備為: A. A4 尺寸、80 克/平方公尺的紙本題組。 B. 試者可選擇一般常用的鉛筆或是自動鉛筆進行測驗。 C. 備有橡皮擦供受試者修正。 (四)作業內容 以下就「繪畫作業」及「認知作業」實驗程序進行說明。 1. 繪畫作業 (1)作業流程: 卡通圖片共有四張,第一、二張需根據卡通圖片,憑著記憶將卡通圖畫描繪 至下方的空白,第三、四張需根據卡通圖片,將平面的卡通圖畫試想側面的旋轉, 並將旋轉後的圖像畫至下方的空白,繪畫測驗並無時間的限制亦無規範受試者描 繪時的筆法,讓受試者以最自然熟悉之方式描繪。一次作業流程進行一張測驗, 共有四張卡通圖片,以下為實驗的繪畫分類架構與所使用的篩選作業(圖 1-11)。 所使用的繪畫篩選作業: 卡通圖畫1、2 卡通圖畫3、4 圖 1-11 本實驗的繪畫分類架構與所使用的篩選作業 所有的人 無法處理立體化特徵繪畫 能處理立體化特徵的繪畫 能旋轉心像 無法旋轉心像

(16)

(2)作業刺激說明: 第一張卡通圖片是卡通人物大力水手卜派(圖 1-12),除了因為其辨識度高 能夠引起學生興趣,選擇大力水手卜派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其臉部與肢體較多立體 的特徵,且包含了較多的繪畫細節與線索,對於學生來說,繪畫大力水手卜派能 夠看到學生對於立體的掌握程度,並能根據卡通人物的細節了解學生對於圖案細 節的掌握。在這張卡通人物的背後具有一圓形的圓圈,保留下來主要是因為可以 讓受試者根據圓圈了解卡通人物頭部、肢體的相關位置,並能根據圓圈視為一整 體,以減少複雜性與受試者的認知負荷。受試者在繪畫時,會告知受試者描繪出 輪廓與線條即可,而線條的粗細、線條的形狀皆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要求相像。 圖 1-12

第一項繪畫作業「卡通繪畫」所使用的刺激圖片-「大力水手卜派」(Popeye the Sailor) 資料來源:Retrieved(2014)。取自 http://www.cwx123.com/weixin/wxzx/qtzx/1112184.html 第二張卡通圖片是卡通哆啦 A 夢(圖 1-13),哆啦 A 夢的辨識度高,對於學 生來說,繪畫哆啦 A 夢其實並不困難,繪製哆啦 A 夢主要是了解學生對於繪畫 的基本能力,以及基本空間關係的掌握。受試者在繪畫時,會告知受試者描繪出 輪廓與線條即可,而哆啦 A 夢顏色的部分亦不需花時間去著色。 圖 1-13 第二項繪畫作業「卡通繪畫」所使用的刺激圖片-「哆啦 A 夢」(Doraemon) 資料來源:Retrieved(2014)。取自http://edu.pcbaby.com.cn/118/1188228.html

(17)

第三張卡通圖片是卡通人物米老鼠(圖 1-14)米老鼠的姿態比起前兩張圖片 來說較為複雜,而此張圖片還需要受試者將圖畫的心像在腦中試圖旋轉,畫下側 面。這部分受試者除了需要有不錯的圖形掌握能力,同時還需要掌握卡通人物的 細節,這張米老鼠為半側面的圖案,在進行心像旋轉時,受試者必須考慮空間的 前後關係,包含鞋子的前後關係、雙手的位置,以及前後的遮蔽現象。對於米老 鼠的臉部來說,受試者則需考慮在側面時米老鼠凸出的鼻子、以及下巴等立體 性,這些都需要具有不錯的心像掌握能力。而此張測驗,亦要求受試者描繪出輪 廓與線條即可,顏色的部分不需花時間去著色。 圖 1-14 第三項繪畫作業「卡通繪畫」所使用的刺激圖片-「米老鼠」(Mickey Mouse) 資料來源:Retrieved(2014)。取自 http://big5.china.com.cn/info/2013-11/18/content_30634657_18.htm 第四張卡通圖片是卡通人物皮卡丘(圖 1-15),皮卡丘的圖形細節與立體性 相較於前一張圖片來說較少,此張圖片亦需要受試者將圖畫的心像在腦中試圖旋 轉,畫下側面。這部分主要是要了解受試者基本的心像旋轉能力。在進行心像旋 轉時,受試者需考慮四肢、耳朵的空間位置,描繪時亦不需花時間去著色。 圖 1-15 第四項繪畫作業「卡通繪畫」所使用的刺激圖片-「皮卡丘」(Pikachu)

(18)

選擇此四種不同的卡通圖像,主要是因為此四種卡通角色其實具有相當高的 普遍性與辨識度,是相當成功的商業標示,並且具有時代意義,是具有代表性的 圖片,而此四張圖片對學生來說也並不陌生,因此在熟悉度上,都能有相同的水 準。其中大力水手與米老鼠是立體化程度較高的圖片,而哆啦 A 夢與皮卡丘則 是立體化程度較低的圖片,以 3D 建模的角度上來說,都可以明顯區分兩組圖片 在立體化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假設此繪畫作業,可以表現出學生的空間能力與立 體化程度上的關聯性。 (3)評分方式: 受試者在繪畫結束後,各類所有作品都以專家評分的方式對「細節呈現」、「比 例關係」、「空間再現」、「立體程度」、「整體正確度」、四個向度各別進行評量, 而第三張與第四張圖畫,則因具備心像旋轉的要求,另外增加「旋轉程度」評量 向度,根據不同評量內容,每張實驗材料的照片所注意的細目如下: A. 「細節呈現」 繪畫作業的四張圖畫的細節,在大力水手這個作業材料裡,包含煙斗、臉部 肌肉線條、衣領、手部肌肉線條、手指位置、鈕扣為評分依據,在哆啦 A 夢這 個作業材料裡,主要是鈴鐺、嘴巴、鬍鬚等細節、在米老鼠這個作業材料裡則為 褲子、手套褶皺、手指、側面的臉型,在皮卡丘這個作業材料裡,則為手指、腳 趾、側面的鼻子、耳朵、尾巴、受試者應盡力能將細節描繪仔細。 B. 「比例關係」 對於比例關係的掌握則是卡通人物本身不同部位之間的大小掌握,在大力水 手這個作業材料裡,包含手臂肌肉、頭部與身體的大小關係,在哆啦 A 夢這個 作業材料裡,主要是頭部與軀幹的大小比例,以及四肢的關係、在米老鼠這個作 業材料裡則為米老鼠的耳朵頭部、鞋子的大小、手部大小與身體的關係,將其進 行比例掌握上的評分,在皮卡丘這個作業材料裡,則為軀體與尾巴、頭部的關係、 受試者需能對其比例有較精確掌握。 C. 「空間再現」 空間再現為相較於作業材料來說,線條位置的精確程度,在大力水手與哆啦 A 夢這兩項作業材料裡,受試者需盡力將線條的位置掌握至與作業材料相同的絕 對位置。在米老鼠與皮卡丘這兩項作業材料裡,則因需要心像旋轉,故空間的線 條則需根據刺激材料進行掌握,包含在米老鼠刺激材料中五官的位置、四肢和軀

(19)

體的位置,鞋子的前後關係、雙手的位置,以及前後的遮蔽現象。在皮卡丘刺激 材料中五官、四肢和軀體的位置,尾巴、耳朵的位置。相較於「比例關係」所要 求的比例正確,此向度需考慮線條的位置是否能準確的掌握。 D. 「立體程度」 立體程度為評量受試者在深度與立體感上的掌握程度,在大力水手與哆啦 A 夢這兩項作業材料裡,包含對於卡通圖案軀體與四肢的飽滿程度,以及前後位置 的掌握,臉部肌肉的立體感。而在米老鼠與皮卡丘這兩項作業材料裡,因為需要 心像旋轉,故會顯現出立體程度上的掌握能力,米老鼠這個繪畫作業,受試者需 掌握在側面時米老鼠凸出的鼻子、下巴、鞋子、側面握拳的手、鞋子的立體、軀 幹與四肢的飽滿程度等繪畫表現,而在皮卡丘這個作業材料,則需要掌握心像旋 轉後軀體與四肢的立體性,包含軀幹與四肢的飽滿程度、以及側面鼻子的凸出。 E. 「整體正確性」 整體的正確性為一整體的評分向度,根據整體而言的相似性與心像旋轉後的 合理程度給予評分,並根據統計後從中了解子項目對於整體成績的影響。 評量所有作品是由評量者根據作業材料,作品的評量項目為「細節呈現」、「比 例關係」、「空間再現」、「立體程度」、「整體正確度」每個項目皆以 1~7 分作為 評量分數,1 分為程度最低,7 為程度最高,共計有 3 名評量者,2 位為藝術領 域的準博士生,1 位為藝術領域相關科系的國小教師、3 位評量者皆受過專業學 院繪畫訓練,也都有指導學生繪畫多年的經驗,對於評量作品程度有相當的能力。 評分者均於評分前討論評分規準,並於評量過程中瀏覽過所有繪畫作品,將 四張繪畫測驗分別進行評分,評分依據所有受試者相互間的表現程度做為評量, 而非以評量者自身絕對標準作為依歸,因此評分結果將能區分出學生繪畫表現的 差異與常態,並於評分結束後進行評分者間的信度檢定。 2.認知作業

本步驟主要進行 Object-Spatial Imagery Questionnaire 認知風格測驗、mental rotation 心理旋轉測驗兩種作業,分類與所使用的方式如下:

(20)

(1)第一項作業「Object-Spatial Imagery Questionnaire 認知風格測驗」:

Object-Spatial Imagery Questionnaire (以下簡稱 OSIQ)是由 Blajenkova 等 人所建立的新心像測量自我評價作業,是近年研究所建立正確及可靠的心像自我 評價機制,單使用 OSIQ 作業即可區分空間心像偏好或是物件心像偏好,是一個 經濟的作業工具。OSIQ 包括物件心像能力及空間心像能力兩種測量尺度,OSIQ 一共有 30 題,15 題為驗證空間心像的自我評量問題,另 15 題為驗證物件心像 的自我評量問題,部分為由 visualizer-verbalizer cognitive style (Richardson, 1977) 題目而來,部分為區分空間、物件心像的題目(Farah et al., 1988; Kosslyn & Koenig, 1992; Levine et al., 1985)以及基於其他研究結果所設計之題目(e.g. Hegarty & Kozhevnikov, 1999; Kozhevnikov et al.,2002; Kozhevnikov et al.,

2005)。因此,有些題目是關於圖像的品質(如活躍程度、色彩、形狀),有些題 目是關於影像保持及轉換,以及偏好何種視覺再現(如繪畫式的及示意圖式的), 以及對於需要空間或物件能力作業表現的自我評價。在研究中,對於國小六年級 的學生來說,OSIQ 測驗所用詞句較為艱澀,且部分內容較不符合學生能力與生 活經驗,故將其修改為符合學生生活經驗與程度的詞句敘寫,以符合國小六年級 學生可理解之測驗問題。OSIQ 評量方式為五點量表,1 分為完全不同意,5 分為 完全同意,這兩類題目隨機混合在一起,作業時間沒有限制,最後將兩類題目分 別累加即可判斷認知風格類型。 (2)第二項作業「mental rotation 心理旋轉」: 本研究以Shepard 與Metzler(1971)的心理旋轉測驗來判斷學生在空間能力 上的表現,測驗內容一共有三十題,其中的圖對共有三種性質,包含平面對、立 體對和鏡像對,在實驗中安排了幾種不同的旋轉角度或兩個圖形的方位差。實驗 時每次呈現一個圖對,要求受試盡快的判斷出異同。最後計算測驗分數。

一、

實驗結果與討論

本次研究主要利用不同立體化程度與心像旋轉兩種變項的卡通圖像,讓不同 認知偏好的一般兒童,進行模仿描繪表現,利用立體化程度不一的圖片、以及心 像旋轉,用以區分為 Visualizer 上視覺型與物件型兩種相異的心像類型,了解不 同類型學生的繪畫表現。 在研究中施行的繪畫測驗主要認知測驗,是以 Object-Spatial Imagery Questionnaire (OSIQ)與心理旋轉測驗 mental rotation test(MRT)將研究對象 區分為認空間能力高的與空間能力低組與兩種不同的類型。最後根據認知測驗的

(21)

結果與繪畫測驗上的表現,對應繪畫測驗的成果,用以了解空間能力高低在繪畫 表現上的相關性。 (一) 綜合討論 本研究根據認知測驗將將研究對象區分為認空間能力高的與空間能力低組 與兩種不同的類型。並假設空間能力較高的受試者能夠處理立體化程度較高的圖 片,而且可以將圖片進行心像旋轉作為指標,而另一類空間能力較低的受試者, 則假設其在處理立體化程度較高的圖片以及將圖片進行心像旋轉上會較為困難。 首先根據 Object-Spatial Imagery Questionnaire (OSIQ)與心理旋轉測驗 mental rotation test(MRT)測驗,將整體受試者的分數轉換為原始分數後進行排 序,所有受試者共有 109 名,去掉未完成測驗的受試者,有效的測驗共有 100

名受試者參與,選取前三分之一的受試者為「空間能力高組」,後三分之一的受試

者為「空間能力低組」並根據此分類進行繪畫能力差異的檢定分數。

1. 空間能力高低與立體化程度較高圖片的相關性

根據 Object-Spatial Imagery Questionnaire (OSIQ)與心理旋轉測驗 mental rotation test(MRT)測驗,將空間能力高低與大力水手、米老鼠兩張立體化程度 較高的卡通圖片進行分析,其中顯示出空間能力高的研究對象在處理立體化程度 較高的圖片上,分數高於空間能力低的研究對象(見表 4-1),並且達到顯著差異 (p 值=.020*),這表示空間能力能力的高低在表現立體化程度上確實有關係,空 間能力分數較高的受試者,較能掌握立體化程度較高的圖片。 表 4-1 空間能力與立體化程度較高的圖片之 T 檢定 平均數(標準差) T 值 P 值 空間能力 2.392* .020 空間能力高組 2.5008(5.75948) 空間能力低組 -1.4627(7.39664) *p<.05,**p<.01,***p<.001 2. 空間能力高低與立體化程度高低圖片差異的相關性 根據認知測驗將研究對象區分為空間能力高低兩組,並將繪畫測驗的評分進 行差異分析,將圖 1-12(哆啦 A 夢)、圖 1-14(皮卡丘)兩張立體化程度較低的 卡通圖片評分分數減去立體化程度較高的實驗圖片評分(見表 4-3),從中顯示出 空間能力較佳的受試者在立體化程度低的繪畫上,與空間能力低的受試者無差

(22)

別,但是在立體化程度高的繪畫表現上,空間能力高的受試者掌握得較好,因此 差異會小於空間能力低的學生,但是因為此這樣的分析為未達到顯著的差異(p 值=.392),故僅能顯示有此趨向,但無法以此作為判斷空間能力高低的依據。 表 4-3 空間能力與立體化程度較高的圖片之 T 檢定 平均數(標準差) T 值 P 值 空間能力 -.861 .392 空間能力高組 -.1279(1.19527) 空間能力低組 .1073(.97953) *p<.05,**p<.01,***p<.001 3. 空間能力高低與各圖片評分向度的相關性 將所有學生的空間能力與不同圖片的評分向度進行相關分析在第一項 繪畫作業-「大力水手卜派」的評分上(見表 4-4)可以看到空間能力與比例關係 (r=.249*)、細節呈現 (.206*)有顯著相關 ,且達到顯著差異(p 值依序 為.012*,.059, .179,.040*,.123),由此可以表示空間能力高低不同的學生在面對立體化程度 高的圖片上,所能掌握的有所差異,尤其在於比例關係上,可以了解圖案的相對 位置,且較能掌握細節。 表 4-4 空間能力與第一項繪畫作業的相關分析 *p<.05,**p<.01,***p<.001 在第二項繪畫作業-「哆啦 A 夢」的評分上(見表 4-5)可以看到空間能力 高低的表現、與各種評分的向度皆具有正相關,且達到顯著差異(p 值依序 為. .002**,.014*,.003**.,002**,.008**),但因為「哆啦 A 夢」的繪畫作業 立體化程度較低,且無涉及新像旋轉,故在研究假設中,假設其與空間的關係應 無相關,但從研究數據中,卻顯示其與空間能力具有顯著的相關,故從中推測此 繪畫作業可能難度較低,且可能因為學生較為熟悉,所以有比較好的表現,從評 分者的評分中,也可以看見此繪畫作業的平均分數,明顯高於其他作業分數,因 此此繪畫作業可能受到經驗等干擾變項,也因此無法呈現出空間能力與其的差異 性。 比例關係 立體程度 空間再現 細節呈現 整體正確性 空間能力 .249* .189 .136 .206* .155

(23)

表 4-5 空間能力與第二項繪畫作業的相關分析 *p<.05,**p<.01,***p<.001 在第三項繪畫作業-「大力水手卜派」的評分上(見表 4-6)可以看到空間能 力高低與空間再現(r=..215*)、細節呈現(r=.204*)、以及旋轉程度(r=.223*) 具有正相關,且達到顯著差異(p 值依序為.093,.061,.032*,.042*,.054,.026*), 因第三項繪畫作業加入心像旋轉的因素,而在旋轉程度的評分中,也與空間能力 具有相關,因此從中可以理解空間能力高者,在空間掌握的掌握上高於空間能力 低者,並且可以旋轉心像,畫出具有旋轉表現的圖畫。 表 4-6 空間能力與第三項繪畫作業的相關分析 *p<.05,**p<.01,***p<.001 在第四項繪畫作業-「皮卡丘」(見表 4-7)的評分上可以看到空間能力高低 與各評分項目未顯示出相關(p 值依序為. .555,.394,.652,.597,.477,.151) 從中推測其與空間能力的關係較弱,在研究中主要假設因為其立體化程度較低, 因此與空間能力的關係較弱,因此也符合研究假設,認為其與空間關係的相關較 低,且因為在繪畫作業中進行旋轉上也並不困難,因此無法呈現出空間能力與其 的差異性。 表 4-7 空間能力與第四項繪畫作業的相關分析 *p<.05,**p<.01,***p<.001 比例關係 立體程度 空間再現 細節呈現 整體正確性 空間能力 .303** .245* .293** .301** .265** 比例關係 立體程度 空間再現 細節呈現 整體正確 性 旋轉程度 空間能力 .169 .188 .215* .204* .193 .223* 比例關係 立體程度 空間再現 細節呈現 整體正確 性 旋轉程度 空間能力 .060 .086 .046 .053 .072 .145

(24)

五、結論與建議

(一) 空間能力與立體化繪畫的掌握具有相關性 在研究中發現圖一與圖三與空間能力的相關顯示空間能力高低在立體程度 的掌握,或是旋轉心像上皆呈現相關,這顯示出在處理立體化程度圖片較高的繪 畫時,空間能力較高的學生,可以有較好的表現,能夠掌握圖畫的比例、細節、 等繪畫的向度。研究中第二項繪畫作業的各個向度與空間能力相關的部分呈現出 相關,較不符合研究假設,因圖片本身不涉及立體化與空間旋轉,因此假設此繪 畫表現應該與空間能力的關係較為薄弱,研判原因可能是此繪畫作業較為簡單, 且可能受到熟悉度的因素干擾,相關原因還有待釐清跟了解。除此之外,第一張 與第三圖片空間能力與繪畫作業評分上的正相關,也顯示出空間能力高的學生, 可以確實掌握立體化程度較高的圖畫,並能順利的進行心像旋轉。 (二) 兒童繪畫研究需考慮熟悉度的影響 本實驗以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時推論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繪畫表現上已 有 Visualizer 或是 Verbalizer 的分化,在 Lowenfeld 對於兒童心理發展與繪畫特 徵的探討上,也是重要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實驗中著重探討以空間能力為區分作 為分析,後續研究建議可另外從 Visualizer 與 Verbalizer 上,再進行深度的討論, 另外,在繪畫測驗中,第二項繪畫測驗因受熟悉度干擾,所造成測驗分數偏高以 及與空間能力高相關的現象,也可進行討論,建議若是以兒童為主的繪畫測驗 時,可將熟悉度加入考慮要素,在繪畫測驗中排除經驗的干擾,將能有比較確實 的實驗數據,此外也希望此研究可以作小學導師在國小視覺藝術課程上的參考, 讓學生可以得到不同的教導與學習。 (三) 心像能力與想像力的關係可以延伸探討 本研究中所採取的繪畫測驗是以卡通圖片為主,雖盡力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卡 通圖片,但在後續的研究中仍需要考慮到熟悉程度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研 究中,學生對於模仿熟悉的平面卡通繪畫,無論是何種認知類型,其實都有不錯 的表現,因此,在教學上,或許適度的模仿以及教師示範,並非是不可行的,反 而可以增加學生在跨越寫實繪畫障礙上的信心,而在圖三、圖四關於心像旋轉的 繪畫上,除了包含空間能力外,其實可以看到學生的想像力,往後可嘗試將探討 範圍擴大,對於藝術教育的貢獻將更為廣泛。

(25)

(四)藝術表現具有內在差異,應給予包容與尊重 在研究中對於空間能力的探討,除了可以了解其具有對於立體化程度的圖片 掌握度較佳、且能進行空間旋轉的特質,空間能力分數較高的學生,在思考上也 較傾向以視覺表徵做為思考的方式,因此具有能將心像壓縮、旋轉等特質,然而 在研究中不乏可以看見對於平面圖形、以及對於立體化程度較低掌握不錯的物件 形畫者,這些學生在繪畫上同樣具有不錯的表現。但若以心像旋轉或是立體化程 度的繪畫掌握來判斷其藝術表現,或許過於獨斷,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也是希望能 以此來表示在繪畫創作中,仍然存在了許多內在差異,不能僅以單一的取向來斷 定學生的藝術表現。另外,在國小教學現場方面,Visualizer 與 Verbalizer 更是 文字與圖像兩種截然不同,因此,希望能以此研究讓教育現場的教師明白,在面 對抽象問題時,如:數學解題、抽象推理,學生的內在思考,其實具有許多不同 的樣態,應嘗試能以包容、尊重的方式,讓學生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解決方法。 本研究不同於美學、哲學的取向去觀察繪畫背後的技術議題,僅希望能以不 同向度看到不同學生在掌握心像與立體上的表現,本研究除了了解不同繪畫類型 的學生在繪畫上的表現外,主要也希望破除社會大眾普遍認為「美術班」或是的 「美術系」都一定很會速寫、或很會寫實繪畫等菁英主義的標籤與偏見,並希望 以此研究讓普羅大眾了解,藝術應具有內在差異與不同的類型,不能僅是以單一 的平面塗鴉,或是立體作品、寫實繪畫等表現,來判斷一個人的藝術價值。也因 此本研究的目的也並非是要將學生標籤分類,而是希望能以更寬容的角度面對學 生不同的藝術呈現,給予學生在藝術表現上的信心與鼓勵,也因此無論是在學生 的平面創作,或是立體空間的作品上,在藝術教育的觀點上都應該給予適性的引 導與鼓勵,讓學生或是對於藝術學習有興趣者能有更多的表現。

參考文獻

 王輝 (2014)。美術欣賞教學中感知和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學周刊,19。  周元琪(2007)。繪畫相關能力與心像認知能力之間的相關性(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新竹市。  陳一平(2011)。視覺心理學。臺北:雙葉書廊。  黃詩婷(2008)。心像認知能力與繪畫手法之間的相關性(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新竹市。

(26)

 Barsalou, L. W. (1994). Flexibility, structure, and linguistic vagary in concepts: Manifestations of a compositional system of perceptual symbols. In A. F.Collins, S. E. Gathercole, M. A. Conway & P. E. Morris (Eds.), Theories ofmemory (pp. 29-101). Hillsdale, NJ: Erlbaum.

 Carroll, J.(1993). Human Cognitive Abilities: A Survey of Factor-analytic Studi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Cooper, L. A., & Shepard, R. N. (1973). The time required to prepare for a rotated stimulus. Memory & Cognition, 1, 246-250.

 Darras, B. (2011). Art Education: Are we on the right path? What must be evaluated?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7(1), 67-81.

 Dror, I. E., Kosslyn, S. M., & Waag, W. L.(1993). Visual-spatial abilities of pilo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 763-773.

 Farah, M. J., Hammond, K. M., Levine, D. N., & Calvanio, R.(1988). Visual and spatial mental imagery: Dissociable systems of representations. Cognitive Psychology, 20, 439-462.

 Finke, R. A., Pinker, S., & Farah, M. J.(1989). Reinterpreting visual patterns in mental imagery. Cognitive Science, 13(3), 252-257.

 Haxby, J. V., Grady, C. L., Horwitz, B., Ungerleider, L. G., Mishkin, M.,Carson, R. E., Herscovitch, P., Schapiro, M. B., & Rapoport, S. I. (1991).Dissociation of object and spatial visual processing pathways in human extrastriate cortex.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88,1621-1625.

 Hedges, L. V., & Nowell, A.(1995). Sex Differences in Mental Test Scores,Variability, and Numbers of High-scoring individuals. Science, 269, 41-45.  Hegarty, M., & Kozhevnikov, M.(1999). Types of Visual-Spatial Representations an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91, 684-689.  Jonassen, D.H., & Grabowski, B.L. (Ed.).(1993). Handbook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 Kosslyn, S.M. (1973). Scanning visual images: some structural implications,Percept. Psychophys, 14, 90-94.

 Kosslyn, S. M. (1973). Constructing Visual Images. Canada: Dept. of Psychology.

(27)

 Kosslyn, S. M.(1994). Image and Brain: The Resolution of the Imagery Debate. Cambridge: MIT press.

 Kozhevnikov, M., Kosslyn, S. M., & Shepard, J.(2005). Spatial versus object visualizers: a new characterization of visual cognitive style. Memory and Cognition, 33, 710-726.

 Levine, D. N., Warach, J., & Farah, M. J.(1985). Two visual systems in mental imagery: Dissociation of “what” and “where” in imagery disorders due to bilateral posterior cerebral lesions. Neurology, 35, 1010-1018.

 Lohman, D. F.(1979). Spatial Ability: A Review and Re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al Literature(Tech. Rep. No8) . Stanford University.

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1982).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7 th ed.). New York : Macmillan.

 McGee, M. G.(1979). Human Spatial Abilities: Psychometric Studies and Environmental, Genetic, Hormonal, and Neurological Influenc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 889-918.

 Paivio, A. (1971). 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es.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 Richardson, A.(1977). Verbalizer-visualizer: A cognitive style dimension. Journal of Mental Imagery, 1, 109-125.

 Kosslyn, S. M.(1994). Image and Brain: The Resolution of the Imagery Debate. Cambridge: MIT press.

 Kosslyn, S. M., Ganis, G., & Thompson, W. L.(2001). Neural foundations of imagery.

 Mast, F. W., & Kosslyn, S. M.(2002). Eye movements during visual mental imager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6(7), 271-272.

 Uhl, F., Goldenberg, G., HLang, WH., Lindinger, G., Steiner, M., & Deecke, L. (1990). Cerebral correlates of imagining colours, faces and a map--II.Negative cortical DC potentials. Neuropsychologia, 28, 81-93.

 Ungerleider, L. G., & Haxb, J.V.(1994). What’and ‘where’in the human brain.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4, 157-l 65.

(28)

 Ungerleider, L. G., & Mishkin, M. (1982). Two cortical visual systems. In D. J. Ingle, M. A. Goodale, & R. J. W. Mansfield (Eds.), Analysis of visual behavior (pp. 549-586). Cambridge, MA: MIT Pre.

 Vannucci, M., Cioli, L., Chiorri, C., Grazi, A., & Kozhevnikov, M.(2006).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visuo-spatial imagery: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object and spatial imagers. Cognitive Processing, 7,144-145.

數據

圖 1-2    立體化程度低的卡通圖畫-ONE PIECE  資料來源:Retrieved(2014)。取自 http://bengou.com.tw/all/index/catid/  而比較另外兩款畫法線條較為簡單的漫畫,也可以看出美國漫畫與日本漫畫 在漫畫人物的繪畫風格上有所不同,以美國卡通漫畫加菲貓(Garfield) (圖 1-3) 為例,不難看出其漫畫人物在五官上眼睛的前後具有遮蔽與空間關係,同時人物 較傾向於半側面,在行走上也可以看到前後空間的處理,並能利用簡單的陰影表 現出立體感。而另外同
圖 1-4    立體化程度低的卡通圖畫-ちびまる子ちゃん  資料來源:Retrieved(2014)。取自 http://jp.hjenglish.com/xiaowanzi/xiaowanzimanhua/  從以上兩種不同的繪畫風格,可以比較出美國漫畫與日本漫畫兩種很不同的 繪畫表現方式,但在本研究中主要不是強調美國與日本的漫畫文化差異,研究著 重的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漫畫,在立體化程度上具有很不一樣的特質,因此在研究 中將嘗試以此作為實驗材料,從中了解不同類型的認知風格。  (二) 研究目的與貢獻  本
表 4-5    空間能力與第二項繪畫作業的相關分析  *p&lt;.05,**p&lt;.01,***p&lt;.001  在第三項繪畫作業-「大力水手卜派」的評分上(見表 4-6)可以看到空間能 力高低與空間再現(r=..215*)、細節呈現(r=.204*)、以及旋轉程度(r=.223*) 具有正相關,且達到顯著差異(p 值依序為.093,.061,.032*,.042*,.054,.026*) , 因第三項繪畫作業加入心像旋轉的因素,而在旋轉程度的評分中,也與空間能力 具有相關,因此從中可以理解空間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ased on Cabri 3D and physical manipulative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earning on the spatial rotation concept for second graders..

Finally,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in the test run period, the operational construction lab will be equipped with more and more suitable construction equipments and safety facilities

As a collected poetry of Chan masters, Chanzong Zaduhai has a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n its classification categories based on topics of poems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other

Therefore,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sangha of Kai Yuan Monastery to have a look at the exchange of Buddhist sangha between Taiwan and Fukien since 19th century as well as the

Then, the time series of aiming procedure is partitioned into two portions, and the first portion is designated for the main aiming trajectory as well as the second potion is

In this chapter, the results for each research question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we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a)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n evaluating

The research data are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sed in electors’ opinion with political party of candidat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dia,

Most of the studies used these theme parks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mainly focused on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possible reasons that influence the willingnes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