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科技大學設立五專部談技職教育改革的可能方向/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科技大學設立五專部談技職教育改革的可能方向/9"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從科技大學設立五專部

談技職教育改革的可能方向

張碧如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一、緒論

技職教育曾經開創台灣的經濟發展奇蹟,但隨著教育制度及產業發展的變 遷,台灣技術人力產生缺口,加上科技大學畢業生學用落差現象,使得技職教育 功能逐漸式微。教育部從 2010 年開始推動技職教育再造工程、2013 年再執行第 二期技職再造工程,希望能強化技職教育的務實致用功能、深耕畢業生的就業能 力。這些努力,顯示技職教育的重要性被重新思考,也掀起了重返技職教育榮光 的政策目標。 在這波努力中,科技大學設立五專部可說是最具體的措施之一。為了回應業 界對中級技術人力的需求,教育部針對人才培育量相對偏低的「農林漁牧」及「工 業」領域,在 107 學年度核准十所科技大學增設五專部,希望強化學生實作能力 的學習、引導學生畢業後即就業,並解決產業缺工問題。 然而,在這個政策推動之初,就有許多反對聲浪,也讓教育改革必須慎重的 議題重新被討論。黃榮文(2017)指出,技職教育改革不慎,容易造成長遠傷害。 例如 1994 年到 2003 年間強行推動綜合高中,讓高職開始邊緣化;2014 年實施 十二年國教免試升學方案,其超額比序入學方式,讓許多學生進入與其興趣不合 的科系。所以,沒有深思熟慮的教育改革,反而讓教育問題更嚴重、更膠著。 科技大學設立五專部這個新政策,是教育變革的救命丹,或是另一個教育亂 象,以及,該政策如果不可行,那台灣技職教育該如何走,是本文想探討的問題。 批評容易建言難,該文嘗試說明科技大學設立五專部的政策內涵與大眾的質疑、 分析技職教育的真正問題及改革的可能方向,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更多有心之士 能集思廣益,以尋找最好的改革方向。簡言之,本文主要在探討以下問題: 1.探討科技大學設立五專部的政策內涵與質疑情形。2.思考技職教育面對的問題 及可能的改革方向。

(2)

二、科技大學設立五專部的政策內涵與質疑情形

為了瞭解科技大學設立五專部的政策,首先說明該政策的內涵,然後就大眾 的質疑、教育部的解釋,以及解釋後的再思考等進行說明。 (一)科技大學設立五專部的政策內涵 在技職教育體制轉變、高職學生升學風氣過盛的大環境下,台灣中級技術人 力消失,也讓學用落差問題越趨嚴重。因此,教育部提出科技大學設立五專部的 政策,同意十所科技大學在學生人數總量管制前提下,以四技進修部 1 比 3 比例 的名額調換辦理五專部,總計核准 800 位名額。在 107 學年,總共補助增設 9 校、 14 科,共計 623 名學生。也就是,仍有部分新設的五專未招滿(林良齊,2018)。 (二)對科技大學設立五專部政策的質疑與釐清 在該政策執行前,就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並質疑這是挖東牆、補西牆的做法。 其中,最明顯的討論包括: 1.形同與高職搶招國中學生 在少子化的大環境下,招生是每個學校面臨的艱鉅任務。科技大學設立五專 部,因其學生來源是國中,對高職的招生造成衝擊。因此有人認為,這是犧牲高 職,尤其是私立高職利益的政策。 教育部對該問題的解釋是,同意招生的領域是在培育量相對偏低的「農林漁 牧」及「工業」類。根據國科會的數據(引自馮靖惠、林良齊,2017),我國從 事「農林漁牧加上工業」和「服務業」人數的比例是 4 比 6,但培育的畢業生比 例是 3 比 7,加上目前五專培育的中等技術人力人數偏低,因此該政策是彌補技 職教育培育的不足。此外,該政策總培育人數不超過 800 人,與每年五專招生的 11 萬人相較,影響實在有限。 教育部的解釋似乎很合理,但高職端還是這麼反彈,可能原因是招生問題太 過艱鉅,已經到草木皆兵的程度了。如果少子化現象持續惡化,那麼啟動學校的 退場機制以根本解決壓力,可能是更迫切的。此外,既然培育人數不超過 800 人, 為何要推動這個影響不大,卻爭議很多的政策,也是需要省思的。

(3)

2.無法解決技職教育學用落差的問題 目前技職教育的一大問題,是學用落差嚴重,尤其是學生實作能力低落。科 技大學設立五專部,在其師資偏學術專長的情形下,如何提升學生實作能力,是 一大考驗。 教育部提到,106 學年度起辦理的「五專展翅計畫」,學校可以透過與企業 合作,補助專四、專五學生到業界服務,並得到每月至少 6000 元的生活助學金 或實習津貼,以解決學用落差的問題。 這樣的想法還是值得思考。首先,如果專四、專五透過與企業合作可以培訓 學生實作能力,為什麼不在現有的高職或五專落實就好。其次,與企業合作、提 供學生補助,就能解決學生實作能力低落的問題嗎?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困難,多 是在實習時數不足、企業主導權不夠、良質企業難尋等方面,所以,思考面應該 是在與企業合作的配套措施如何建立、如何找尋及鼓勵企業參與合作,而不是在 教育體制上的改變。 3.無法解決技職教育升學風氣過盛的問題 教育部決定在科技大學設立五專部,可能是源自高職升學風氣太盛,學生很 難投入技能的訓練,所以,如果五專前三年專心學習理論,後兩年加強實作訓練, 學生就能具備就業的能力,升學風氣也才可能減緩。然而,如果升學的想法沒有 改變,五專畢業還是可以念二技(五加二),這與高職畢業銜接科大(三加四) 並沒有兩樣。 教育部的配套措施是,五專學生畢業後直接就業者,教育部有提供在學學雜 費全免的就業獎助金,期望能鼓勵學生安心就學、畢業後直接就業。 同樣的,這樣的措施如果有效,為何不在高職及五專擴大執行就好。此外, 鼓勵學生畢業後直接就業,應重在價值觀的引導、重在就業能力的提升、重在就 業環境的改善。獎勵挹注雖然有效,但不是根本辦法。

(4)

三、從技職教育的問題談改革的可能方向

由上述討論可知,科技大學設立五專部的政策,因為缺乏整體配套措施,很 難根本改善困境。其實,台灣技職教育的問題錯綜複雜,很難從單一政策的介入 而達陣,這讓人不得不思考,技職教育的問題到底有哪些,以及,如果要進行教 育改革,可能的方向又該往何處去。 在整理技職教育面臨困境的文獻(張仁家,2014;黃榮文,2017;謝宇程, 2017),以及筆者的思考後,嘗試提出技職教育改革的可能方向。 (一)應勇於面對教育供需失衡的事實 台灣教育的問題,源自需求面的不足,以及供給面的過剩。在需求不足方面, 國內鼓勵生育政策失效,讓出生人數持續下探。其實,生育意願的問題在經濟環 境、在支持體系,更在對未來的信心。如果經濟繼續不好、支持系統一樣不足, 大家終究不敢生(怕養不起);如果繼續對未來沒信心,大家終究不想生(怕下 一代未來過得不好)。在供給面方面,當學校數量過多、當每個學校都期望透過 招生來解決問題時,不僅供給面過多的問題無法改善,招生工作最終還會拖垮教 育品質,甚至讓學校的教育方向嚴重變質。而目前供給過剩的問題,在高等技職 教育尤其嚴重。 教育的供需失衡問題錯綜複雜、難有單一解決之道時,可能就要有大刀闊斧 的決心,以及要有犧牲個人利益的心理準備了。在此方面的可能改革方向包括: 1. 國人應有生育報國的決心 生孩子已經不是個人意願的事,而是國家安全的問題。在了解生育對國家的 重要性後,每個人都應不計利弊得失的增「產」報國,以根本增加教育的需求面。 2. 政府應提出有效的鼓勵生育政策 目前政府的鼓勵生育政策幾乎都在單一的經費挹注,其實,最好的政策,是 讓民眾在不放棄工作前提下,可以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關鍵時期。所以,更具彈 性的工作時間、育嬰留職的規範、高品質的托兒服務提供等,都是平衡工作與家 庭的重要措施。此外,穩定的政治與經濟環境、良好的教育及生活品質,也是讓 國人對未來有信心、願意多生育的關鍵,也因此應成為改革的重點。

(5)

3. 應啟動學校退場機制 就目前台灣的出生人數及學校數來看,學校退場工程勢在必行;如何降低過 程中的損失與傷痛,是應思考的方向。其中,教師優退條件及轉業輔導,尤其是 如何讓人才繼續被重用的配套措施,更是燃眉之急。 (二)應重新定位技職教育 對目前的學生來說,技職教育是獲得大學學歷的管道,這對不是很會讀書, 卻善於手作的學生來說,無疑是生命的浪費。所以,重新檢視技職教育的定位、 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才能找到改革的方向。在此方面的可能改革思考包括: 1. 應整體思考技職體系的定位 在目前的技職教育中,因高職升學風氣,讓科技大學的定位非常不清楚。如 果科技大學重視理論,這些在高職都讀過了,學生重複學習、形同浪費;如果兩 階段培育的學生都缺乏實作能力,技職教育的功能就會式微。但,如果科技大學 重視技能訓練、高職重視理論,邏輯又是不對。 參考技職教育相當成功的歐洲,很多國家的技職教育體系最高學歷只到 18 歲,早年台灣僅有高職及五專時的技職教育運作也沒什麼問題,這呈顯出台灣科 技大學定位的不清楚。如果高職或五專能訓練學生實作能力,學生在畢業後能立 刻就業、就業後能在實作中繼續進步,那麼,科技大學的存在就需要檢視了。如 何規劃科技大學的退場或轉型機制,是必須思考的。 2. 應統籌規畫培育領域的缺口 科技大學設立五專部的政策中,看到台灣技職教育的培育缺口,因此增加農 林漁牧及工業等領域的辦學勢在必行。未來也應定期調查培育缺口,隨時進行調 整。 3. 應統籌規劃技術人力的需求 高職是培育基層技術人力、五專是培育中級技術人力的定位很清楚,但在變 化快速的現代社會中,到底該培育多少高職及五專生,應該要有更明確的規劃。 透過人力需求的定期調查、適切調整培育的內容,才能讓培育人力符應職場需 求,不至於有供需失衡的問題。

(6)

4. 應以技能訓練為培育重心 技職教育的培育重心,應是在理論學習外,更重視技能的訓練。選擇技職體 系的學生可能是擅長手作,而對讀書不在行的,在他們訓練技能的黃金時期卻在 準備升學非常可惜,所以,重新找回技能訓練的重心,是技職教育必須努力的。 5. 應以畢業即就業為培育目標 現在的學生延後就業、實作能力在大學中無法延續的結果,拖垮了學生的就 業準備度,也拖垮高等技職教育的品質。在重新找回技職教育技能訓練的培育重 心後,學生的就業信心自然提高,畢業即就業的目標才可能達成。 6. 企業應提供適切的協助 目前許多企業的最低用人標準設在大學學歷,這等於斷絕高職或五專學生的 就業機會。因此,企業應同步調整用人標準,以協助技職體系就業目標的達成。 (三)應發展與業界的合作模式 謝宇程(2017)強調在技職教育中職場學習的重要性,包括工作現場才是技 職教育發生的地方、其工匠與師傅才是最知道該教什麼、如何要求學生的表現的 人。然而,台灣的技職教育還是以學校為中心。根據黃偉翔(2017),台灣技職 教育是援用美國的「技職學校」模式,也就是透過由學校購置設備、引進技術業 師、發展產學合作關係等,來強化學生的實作能力,偏偏這個模式存在著學用落 差的因子。他舉德國的二元制(dual system)技職教育為例,強調由企業招收國 中畢業生,然後再定期(每周一到兩天)送回職校接受相關教學學習的好處,也 就是學徒是「在業界學技術、在學校學國民基本課程及專業相關課程」,實務面 上不會產生學用落差,學校也不必花大筆經費購置設備,卻永遠追不上業界。 國外經驗因風土民情不同,不見得能直接在台灣落實,但重視職場學習的想 法是必要的。其實,台灣有些高中階段的實驗教育已經與工作現場有緊密結合 了,而且成效不錯(張碧如,2019),應可作為技職教育改革的借鏡。有關技職 教育與業界結合的相關建議包括: 1. 學校與企業應重新建構合作模式 目前技職教育與業界合作的模式,因實習時數少、企業主導權低,幾乎都是

(7)

力訓練。學校應利用 108 課綱的課程彈性,重新建立與企業的合作模式,並給予 企業更大的主導空間。 2. 鼓勵優良企業的參與 目前學生在企業學習的模式,容易讓企業覺得帶學生是負擔,因而意願不 高,或多是消極配合。黃偉翔(2017)提到,德國企業對提供學生實習的態度是, 企業並非拿出經費或撥出產能給學生使用,而是付給自家學徒的訓練費用及員工 薪水,這是值得借鏡的思維方式。此外,如果合作模式可以重新建構,希望更多 優秀企業能更積極投入,讓學生、學校、企業能有三贏的機會。 3. 企業應發展自身的職業訓練模式 企業本身須發展自身員工的訓練模式,才能訓練出優秀員工來擔任學生的業 界導師,也才有訓練模式可以依循。只是,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發展自身職訓 模式確實有困難,但應是健全企業體制的重要轉變,值得努力。 (四)應全面協助學生發展 學生是國力的來源,希望國家富強,就必須提升學生的素質。然而,目前學 生基礎能力不足、學習熱情欠缺、對自己的興趣與專長不了解,所以,他們迷失 在學歷的追尋中,也對未來失去信心。家長與老師必須全面協助學生,才能讓他 們在技職領域找到生命的方向;學生則需要自動自發、為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 在全面協助學生發展方面,有以下建議: 1. 家長與老師都須了解技職教育 目前高職升學率過高,多是源自父母的期待,以及老師的背景。許多父母迷 信學歷,認為透過學歷的提升可以讓孩子找到更好的工作;許多老師不是技職體 系出身、無法體會實作的意義,經常以自身升學經驗來引導學生。因此,父母及 老師都應了解技職教育,才能適切引導學生生涯的選擇。 2. 應協助學生探索興趣 目前許多學生就讀自己沒有興趣的科系,足見台灣學生的生涯探索不足。這 是教育的浪費,更是學生生命的損失。因此,父母及老師應協助學生生涯探索, 以期能自我了解,並選擇有興趣的學習領域。

(8)

3. 應協助學生對所讀領域認同 台灣曾經有的經濟奇蹟,是因為技職體系的學生在畢業後大多從事本行,之 後投入了一生的心力。所以,技職教育的成就,與其說是提供優良的教育訓練, 倒不如說是培養一群人的素養,讓他們願意且持續的在本行中投入。因此,教育 內容應協助學生對所讀領域認同,才能終其一生的投入。 4. 學生應致力於自我充實與追尋 不論是對興趣的探索,或態度的提升,父母師長的協助外,學生亦應肩負起 責任。所以,學生應自動自發、主動積極,才能開創更有價值的人生。

四、結論

科技大學設立五專部的教育政策被質疑形同與高職搶招國中學生,以及無法 解決技職教育學用落差及升學風氣過盛的問題。由此發現,台灣技職教育的困境 是全面性的,很難從單一政策來改變。從文獻及筆者個人的經驗中發現,技職教 育的可能改革方向包括:應勇於面對教育供需失衡的事實、應重新定位技職教 育、應發展與業界的合作模式,以及應全面協助學生發展。希望這些建議能有拋 磚引玉之效,讓更多人願意投入相關討論,並期待發展出更完整的技職教育改革 藍圖。 參考文獻  林良齊(2018.8.10)。科大新設五專部 多所私校未招滿、缺額過半。聯合晚 報。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1320/3301590。  張仁家(2014)。開展技職教育的天空—析論當前朝職技育應走的方向。中 等教育,65(2),21-31。  張碧如(2019)。實驗教育對中等技職教育發展之啟示。教育脈動,18(出 版中)。  馮靖惠、林良齊(2017.8.3)。科大設五專,明年核准10校招800人。聯合新 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929/2620099  黃偉翔(2017.4.12)。都是「美國模式」的錯?台灣技職教育學用落差如何

(9)

 黃榮文(2017.7.24)。技職教育怎麼辦 教育部準備好了嗎。蘋果新聞網。取 自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0724/1167771/ 以 及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0725/1168130/

 謝宇程(2017.2.9)。四個制度陰招,打殘技職教育四大建議。ETtoday雲新 聞。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209/863123.htm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競賽,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概念,以應用與設計為導向 的最新生物科學,為解決人類周遭生活問題。iGEM

技職教育宣導 餐旅群..

八、 應檢人參加技術士技能檢定學科或術科採筆試非測驗題職類,測試使用計算器,除

本校為一科技大學,學生之來源大多屬技職體系之職業高中及專科學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J28 廣亞學校財團法人育達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系學會 J29 美和學校財團法人美和科技大學 觀光系系學會 J30 環球學校財團法人環球科技大學 餐飲廚藝系學會 J31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試驗計劃」 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組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