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污名化、自我揭露與求助態度之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污名化、自我揭露與求助態度之關係"

Copied!
16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 論. 本章將分別探討研究動機與目的、名詞釋義,依序說明如 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世 界 衛 生 組 織 ( Wo r l d h e a l t h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W H O ) 估 計 到 2 0 2 0 年 憂 鬱 症 是 僅 次 於 缺 血 性 心 臟 病,為 第 二 大 造 成 人 類 失 能 之 疾 病 , 全 世 界 估 計 有 34 億 人 患 憂 鬱 症 , 憂 鬱 症 因 而 被 稱 為 「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癌 症 」( H o l d e n , 2 0 0 0 )。 不 幸 的 是 , 很 多 研 究 都 指 出,憂鬱症與自殺有率有高相關,例如:被診斷有憂鬱症的青 少 年 中 , 有 超 過 50% 的 青 少 年 有 自 殺 意 念 (Lewinsohn, Pettit, Joiner, & Seeley, 2003); 有 憂 鬱 情 緒 的 青 少 年 與 自 殺 危 險 性 有 顯 著 的 正 相 關 ( 王 韻 齡 、 許 文 耀 , 2006) 。 再 加 上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2 0 0 8 )公 佈 9 6 年 國 人 十 大 死 因 的 調 查 研 究 , 發 現 自 殺 仍 排 名 第 9 位 ; 而 自 殺 原 因 排 名 依 序 為 1.憂 鬱 傾 向 2.家 庭 問 題 3. 失業或經濟因素。 有鑑於自殺率高居不下,而憂鬱傾向與自殺原因的高度相 關 下 , 臺 北 縣 政 府 衛 生 局 自 9 4 年 起 與 教 育 局 合 作 辦 理「 學 校 心 理師到校駐點計畫」,希望透過專業心理師到校輔導自殺高危 險群學生(例如:憂鬱傾向)、家長及教師,藉以防治自殺行 為 之 發 生 。 衛 生 署 ( 2008) 的 資 料 顯 示 , 96 年 臺 北 縣 自 殺 死 亡 人 數 有 659 人,明 顯 較 95 年 的 767 人 下 降 108 人,其 中 是 否 有 部份是因為心理師到校輔導自殺高危險群學生,而產生的正向 影響,雖無法斷定,但是關鍵是如果心理師到校輔導若真的對. -1-.

(2) 於防治自殺有幫助,前提是學生需要與心理師有所接觸,才可 以進行心理諮商。所以研究者以為,如果可以在青少年的憂鬱 情緒時更早就積極介入,協助其處理負向情緒,或許可以減少 自殺意念出現的機會。但是不管如何積極的介入,目前有關單 位的作法都是以問卷調查形式去瞭解青少年的憂鬱情緒,如果 青少年不將憂鬱情緒反應在量表上,不容易作到積極介入。 因為根據董氏基金會連續五年來的調查,每四個大學生當 中,就有一人有明顯的憂鬱情緒困擾,此一比例與過去數年相 比,有 逐 年 升 高 之 跡 象,如:2 0 0 5 年 為 2 4 . 1 %、2 0 0 6 年 為 2 4 . 3 %, 到 了 2007 年 所 進 行 的 調 查 結 果 顯 示 有 25.7%的 大 學 生 憂 鬱 情 緒 需 要 專 業 協 助 ( 董 氏 基 金 會 , 2007) , 與 吳 元 蓉 ( 2005) 的 研 究得到相似的數據,大學生憂鬱程度達臨床水準之比率為 25%。 可 見 四 個 大 學 生 當 中 , 就 有 一 位 深 受 憂 鬱 情 緒 所 擾 , 這 個數據很值得教育單位、助人工作者深入去關切。 再加上青少年憂鬱症會影響其認知及社會功能,而且會損 害 其 學 業 表 現 , 甚 至 在 復 原 後 很 久 後 , 其 影 響 力 還 在 (Kovacs & Goldston, 1991); 青 少 年 有 憂 鬱 情 緒 會 讓 他 們 在 未 來 更 容 易 經 驗到憂鬱情緒,以及在這些青少年過渡到成年人時,也更容易 罹 患 其 他 非 情 感 的 疾 患 (Lewinsohn, Rohde, Seeley, Klein, & Gotlib, 2003)。 可 見 憂 鬱 症 對 於 青 少 年 過 渡 至 成 人 、 未 來 就 業 生活有長遠的負面影響。 大學生正值於青少年晚期、青年初顯期的發展階段,生活 中面臨很多有關教育、生涯、自我統整的問題,他們需要許多 的 協 助 、 資 源 去 面 對 這 些 人 生 課 題 。 Neal 和 Heppner(1986)表 示大學生從國、高中這些青少年早期過度到青少年晚期階段, 在面對人生課題時是否能善用校園資源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並提到大學生若可以善用校園資源可以作為評估大學生人生問 題解決能力評估的指標,只可惜那些需要協助的大學生反而更. -2-.

(3) 少使用校園資源。 研究者過去在大專院校學輔中心服務的經驗,也感受到憂 鬱情緒是大學生很普遍的現象,有些大學生的憂鬱情緒甚至已 經 達 到 臨 床 上 的 診 斷 標 準 - -「 憂 鬱 症 」。 但 是 研 究 者 也 觀 察 到 一 個現象,有憂鬱情緒的大學生很少主動求助於學輔中心,而會 主動到學輔中心尋求心理諮商協助的同學,幾乎都是相關科系 (例如:心輔系、社工系)的學生或學輔中心的志工。像是董 氏 基 金 會 2 0 0 7 年 5 月 至 6 月 所 進 行「 大 學 生 憂 鬱 情 緒 與 求 助 行 為 之 相 關 性 調 查 」, 主 要 以 大 學 及 獨 立 學 院 在 學 學 生 為 調 查 對 象 , 分 別 在 北 、 中 、 南 、 東 及 桃 竹 苗 地 區 , 抽 取 58 所 學 校 進 行 施 測 , 有 效 問 卷 為 6,198 份 , 其 中 男 、 女 生 比 例 約 1: 1。 結 果 顯 示 , 有 65.2% 的 受 訪 者 , 曾 有 過 持 續 性 的 情 緒 低 落 ( 持 續 二 星 期 以 上 ), 包 含 對 任 何 事 都 提 不 起 勁 、 失 眠 或 嗜 睡 、 胸 悶 、 痠 痛無力,老是想到不好的事情的經驗。當進一步詢問當受訪者 在 出 現 情 緒 低 落 的 症 狀 時,總 是 或 經 常 會 採 取 的 作 法 為, 「睡一 覺 就 好 」 最 多 , 佔 5 8 . 4 % ; 其 次 是 「 向 同 學 朋 友 求 助 」, 佔 4 2 . 2 % ; 第 三 為 「 去 運 動 」, 佔 3 3 . 1 % ; 第 四 為 「 找 男 ( 女 ) 朋 友 」, 佔 30.1% ; 僅 有 2.3% 的 受 訪 者 在 出 現 嚴 重 憂 鬱 情 緒 時 , 會 向 學 生 輔 導 中 心 求 助 ( 董 氏 基 金 會 心 理 衛 生 組 , 2 0 0 7 )。 另 外 , Chang( 2008)的 研 究 與 董 氏 基 金 會 ( 2007) 的 研 究 很 類 似 , Chang 表 示 台 灣 大 學 生 求 助 的 管 道 先 以 同 儕 ( 65.5% ) 與 父 母 ( 母 41.1% ; 父 : 24.7% ) 為 主 , 只 有 2.2% 的 大 學 生 會 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協助處理壓力問題。可見,國內大學生情緒 低落求助對象以朋友為主,很少數的大學生會求助專業的心理 治療。基於此,有必要了解為何少數大學生會求助心理諮商的 資源,是什麼原因會阻礙他們求助心理諮商,期待發展更積極 介入大學生憂鬱的預防策略。 為何大學生很少使用學校諮商服務的資源?有研究指出,. -3-.

(4) 會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師協助的大學生,大多都是因為求助無 門、之前所求助的資源無效或是問題變得很嚴重時才會求助於 專 業 的 心 理 諮 商 人 員 ( 程 玲 玲 , 1 9 8 7 ; 周 玉 真 , 2 0 0 2 ); 另 外 , 在 董 華 欣 與 鐘 思 嘉 ( 1983) 的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大 學 生 不 論 有 無 求助經驗,個人對尋求專業心理輔導結果認知性的態度(包含 信念與評價)與認知性常模(個人對重要參照對象要它做某種 行為的信念以及依從意願)是影響求助意願的兩個最重要的因 素。之後很多研究也證實了認知因素對於求助有很大的影響, 如國內的一些相關研究指出,學生對於校園諮商服務(包含: 對諮商輔導功能的認識、對輔導人員的認知)有較多認識與了 解 者 , 其 求 助 態 度 越 積 極 ( 吳 珍 , 1995; 黃 進 南 , 1994; 程 小 蘋 、 賀 孝 銘 、 李 華 璋 , 1 9 9 6 ; Vo g e l & We s t e r , 2 0 0 3 )。 除了上述認知因素的影響外,還有很多與認知有關的相關 因 素 會 阻 礙 求 助 於 心 理 諮 商 。 例 如 : Deane 和 Chamberlain ( 1994) 指 出 會 因 擔 心 別 人 負 向 的 眼 光 , 避 免 被 社 會 污 名 化 ( social stigma) 而 拒 絕 求 助 心 理 治 療 ; 之 後 , 在 一 些 以 大 學 生為樣本的研究也提到,當大學生對於求助於心理治療的幫助 感受到污名化(自我污名與社會污名),會減少他們求助於心 理 治 療 ( Komiya, Good , & Sherrod, 2000; Mann& Himelein, 2 0 0 4; C h a n d r a & M i n k o v i t z , 2 0 0 7 ) , 可 見 個 人 所 知 覺 到 求 助 於 心理諮商的污名化會直接影響個人的求助心理諮商態度。 過去社會對於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導致很多人不願意求助 於 心 理 治 療 ,研 究 者 好 奇 生 活 在 現 代 化 社 會 的 青 少 年,在 政 府 、 學校、醫療、民間(例如:董氏基金會)等單位,近幾年不斷 加強憂鬱症的心理衛教宣導,像是表示憂鬱症就像「心的感 冒」 ,透 過 適 當 的 治 療 痊 癒 的 機 會 很 大 等 訊 息 不 斷 宣 導 下,大 學 生 是 否 還 會 擔 心 被 污 名 化 ? 如 果 有,大 學 生 是 擔 心 被 社 會 污 名 化 ( social stigma) 、 或 是 自 我 污 名( s e l f - s t i g m a ) 、還 是 兩 者 都 有 。. -4-.

(5) 除了自我污名是影響人們尋求心理諮商的一個很重要的因 素 外 , Corrigan( 2004)提 到 自 尊 亦 是 影 響 個 人 尋 求 心 理 諮 商 協 助很重要的因素,自尊會影響個人對於尋求心理治療的行為, 給自己貼上標籤,例如:西方文化普遍認為尋求心理治療的人 有低自尊、低自我概念以及低自我效能感,而連結到社會是不 歡迎接受尋求心理治療的人。研究者回想與父母親或是長輩們 的討論中發現,當他們遇到心理困擾的時候,會先在同儕間尋 求支持,若無法解決,進一步主動求助的對象多為「神」,希 望藉由神明的指示,來渡過難關,父母輩的想法顯示出心理諮 商是神經病的人才需要,所以在台灣對於心理諮商可能還存在 著歧見。 另外,研究者在學校與大學生工作的經驗,也發現很多求 助的大學生是透過朋友、同學、老師鼓勵、或是直接由朋友、 同學、老師帶到學輔中心來尋求幫助,很少數是大學生個案覺 知自己需要幫助,進而主動求助;若有,大多是輔導志工或是 相關科系的學生。研究者與求助大學生的互動經驗,也感受他 們覺得到輔導室好像代表自己有問題,自己是不好的,會對自 我持負面的態度,若非同學、老師支持鼓勵,就算自覺到很需 要幫忙,還是不願意進入輔導室尋求求助。基於此,研究者也 想 探 討 憂 鬱 大 學 生 的 自 尊 因 素 是 否 與 Corrigan在 2004年 的 研 究 一樣,自尊會影響求助心理諮商。 傳統的心理諮商是透過在會談室由諮商師與求助者之間 互相對話的方式進行,諮商師透過引導、陪伴、傾聽、同理求 助者,協助求助者表達內在心理的想法、感受、痛苦、困擾… 等,協助求助者透過自我探索,整理內在混亂或是宣洩負向情 緒等,試圖達到問題解決目的。故求助於心理諮商,需要某種 程度的自我揭露,諮商師才有機會與求助者一起探討內在的心 理困擾。但是每個求助者對於要在心理諮商時做自我揭露,有. -5-.

(6) 著 不 同 程 度 的 擔 心 或 害 怕 , 例 如 : Vo g e l 和 We s t e r ( 2 0 0 3 ) 發 現,害怕自我揭露是求助心理治療的一個阻礙因子。因為要當 事人在治療師面前做自我揭露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情,所以會 對心理治療持較負向的態度,也不會預期可以從心理治療中獲 益,故不傾向去尋求心理治療的協助。故,研究者也想要探討 自我揭露會如何影響大學生的求助態度。 綜合上述,研究者在閱讀相關研究後,發現認知因素對於 求助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故將焦點放在大學生憂鬱情 緒,與其個人認知有關的因素,包括自尊、自我污名、社會污 名與自我袒露等因素,在大學生憂鬱情緒下,會如何影響其求 助態度,所形成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自我污名、社會污名、自我 揭露與求助態度之現況。 二 、 探 討 不 同 性 別 之 大 學 生 , 其 年 憂 鬱 情 緒 、 自 尊 、 污 名 化( 自 我污名、社會污名)、自我揭露(預期揭露危險、預期揭 露利益)之求助態度是否有差異。 三、探討大學生之自尊、污名化(自我污名、社會污名)、自 我揭露(預期揭露危險、預期揭露利益)與求助態度之間 的關係。 四、探討自尊在大學生憂鬱情緒之污名化(自我污名、社會污 名)、自我揭露(預期揭露危險、預期揭露利益)對求助 態度的角色。 五 、 大 學 生 的 憂 鬱 程 度 、 自 尊 、 污 名 化( 自 我 污 名 、 社 會 污 名 )、 自我揭露(預期揭露危險、預期揭露利益)對求助態度的 預測效果。. -6-.

(7) 第二節. 名詞釋義. 本節說明研究變項中「憂鬱情緒」、「自尊」、「自我污 名」、「社會污名」、「自我揭露」以及「求助態度」在本研 究的定義,分述如下:. 一、憂鬱情緒. 本研究所指的憂鬱是一種情緒困擾,並非診斷個體有多少 的憂鬱症狀,也與臨床上診斷憂鬱症的目的不同。憂鬱情緒可 能發生於對許多情境的一個反應,反應表現在情緒、認知、生 理、行為等方面,正常者和病態者都可能出現此現象,只在程 度上的差別。在本研究中,憂鬱情緒是以受試者近一週內出現 在 流 行 病 學 研 究 中 心 憂 鬱 量 表 (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CES-D; Radloff, 1977) 的 分 數 , 並 將 分 數 分 成 四 種 憂 鬱 情 緒 的 程 度 , 分 別 為 0-15 分 為 無 憂 鬱 , 16-20分 為 輕 度 憂 鬱 , 21-30分 為 中 度 憂 鬱 , 31-60分 為 重 度 憂 鬱 (楊 志 偉 , 2006)。. 二、自尊. 整體而言,自尊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接納或喜愛的程度。本 研 究 使 用 Rosenberg 自 尊 量 表 (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Rosenberg, 1965)測 量 , 分 數 範 圍 在 10〜 40 分 , 總 分 越 高 表 示 自 尊 越 高 , 對 自 己 接 納 或 喜 愛 的 程 度 也 愈 高 ( Rosenberg, 1965) 。. -7-.

(8) 三、自我污名. L i n k 與 P h e l a n( 2 0 0 1 ) 表 示 , 人 們 對 於 因 心 理 疾 病 而 尋 求 心理諮商一事,內化成負向的認知信念,就是自我污名 ( self-stigma) ; 亦 即 , 個 人 對 於 尋 求 心 理 治 療 歷 程 中 , 所 感 知到的負向感受而引發的焦慮或是羞恥感,就是一種自我污 名 。 本 研 究 使 用 Vogel、 Wade 與 Haake( 2006) 所 發 展 出 的 求 助 自 我 污 名 量 表 ( Self-Stigma of Seeking Help, SSOSH) 測 量,分數越高代表求助心理諮商的自我污名越高。. 四、社會污名. D e a n e 與 C h a m b e r l a i n( 1 9 9 4 ) 將 社 會 污 名 ( s o c i a l s t i g m a ) 定義為,當一個人有問題而求助於專業心理治療時,會害怕他 人對他有負向的看法。亦即,擔心求助心理治療就會被社會貼 上心理有問題、是失敗的人之標籤就是一種社會污名。本研究 以 K o m i y a、 G o o d 與 S h e r r o d ( 2 0 0 0 ) 所 發 展 出 的 求 助 心 理 治 療 社 會 污 名 量 表( S o c i a l S t i g m a f o r S e e k i n g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H e l p s c a l e , SSRPH)測 量 , 簡 稱 求 助 社 會 污 名 量 表 , 分 數 越 高 代 表 求 助 心 理 治療的社會污名越高。. 五、自我揭露. K a h n 和 H e s s l i n g( 2 0 0 1 ) 表 示 , 自 我 揭 露 是 一 個 過 程 , 透 過言語對另一個人,展露其個人內在的情緒、想法、信念或態 度 等,在 心 理 治 療 的 情 境 中, 當 事 人 透 過 對 諮 商 師 的 自 我 揭 露 , 可 以 增 加 正 向 的 情 緒 感 受 與 減 少 心 理 痛 苦 。 本 研 究 使 用 Vogel 與 Wester (2003)所 發 展 出 的 揭 露 預 期 量 表 (Disclosure. -8-.

(9) Expectations Scale, DES), 主 要 去 瞭 解 人 們 對 於 心 理 諮 商 師 揭 露情緒所知覺到危險與利益的程度。有兩個分量表,包含預期 危 險 與 預 期 利 益 ( anticipated risks and anticipated benefits) , 分數越高代表對心理諮商會預期到較多的危險或較多的利益。. 六、求助態度. 「求助態度」是指個人尋求專業心理輔導的整體性態度傾 向 ( 董 華 欣 , 1993) , 包 含 認 知 、 情 緒 、 行 為 三 個 面 向 , 在 認 知面向,如個體對察覺自己需要心理諮商的幫助;情感面向, 如個體過去求助經驗的感受、對於心理諮商的污名感受;行為 面 向 , 如 個 人 求 助 的 習 慣 方 式 。 本 研 究 使 用 Fischer 與 Farina ( 1995) 所 發 展 出 的 求 助 心 理 治 療 態 度 量 表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Scale-Short Form, ATSPPH-SF), 分 數 越 高 , 代 表 求 助 態 度 越 好 。. 七、心理師. 人們在遇到情緒或心理困擾的時候,因應這些困擾的方 式、策略不盡相同,其中一種方式是求助於專業心理人員,進 行 心 理 輔 導 、心 理 諮 商 或 是 心 理 治 療。國 內 可 以 進 行 心 理 輔 導 、 心理諮商或治療的專業人員包含了學校輔導老師、諮商心理 師、臨床心理師等,這些心理專業人員在本文中統一以「心理 師」簡稱之。. -9-.

(10) - 10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共分為五個小節,包含:大學生的憂鬱情緒 與求助經驗、求助態度及相關研究、自尊及求助態度的相關研 究、自我揭露及求助態度的相關研究以及污名化及求助態度的 相關研究,分述如下:. 第一節. 大學生的憂鬱情緒與求助經驗. 本節探討大學生的憂鬱情緒、大學生求助心理諮商的經 驗、憂鬱與求助的相關研究、憂鬱的認知理論,最後探討大學 生憂鬱的相關研究,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的憂鬱情緒 根據董氏基金會連續五年來的調查,每四個大學生以及每 五個青少年當中,就有一人有明顯的憂鬱情緒困擾,此一比例 與 過 去 數 年 相 比,有 逐 年 升 高 之 跡 象,例 如:2005 年 為 24.1%、 2 0 0 6 年 為 2 4 . 3 %,到 了 2 0 0 7 年 所 進 行 的 調 查 結 果 顯 示 有 2 5 . 7 % 的 大 學 生 憂 鬱 情 緒 需 要 專 業 協 助 ( 董 氏 基 金 會 , 2007) , 吳 元 蓉 ( 2005) 的 研 究 也 得 到 相 似 的 數 據 , 大 學 生 憂 鬱 程 度 達 臨 床 水 準 之 比 率 為 25﹪ 。 若 依 照 上 述 研 究 結 果 , 每 四 個 大 學 生 就 有 一位的憂鬱情緒達到需要協助的程度。 有學者歸類憂鬱情緒的普遍症狀來探討憂鬱情緒,大致可 歸 納 為 情 緒 、 認 知 或 思 想 、 生 理 、 行 為 四 方 面 (引 自 陳 清 泉 , 1989), 分 述 如 下 : ( 一 )情 緒 方 面 : 包 含 明 顯 的 愁 眉 苦 臉 、 沮 喪 、 悲 傷 、 鬱 悶 、 消 沉、情 緒 低 落 等,但 有 些 患 者 會 出 現 煩 躁 不. - 11 -.

(12) 安、易怒等情形。 ( 二 )認 知 或 思 想 方 面 : 包 含 明 顯 的 無 能 、 無 助 、 無 望 、無 價值感、悲觀、自責、罪惡感、死亡意念、自 殺念頭、思考緩慢等。 ( 三 )生 理 方 面 : 包 含 興 趣 減 退 、 食 慾 降 低 或 上 升 、 失 眠 或 過 度 睡 眠、體 重 增 加 或 減 輕、體 力 降 低、常 覺 得 疲 勞 等;其 他 尚 有 頭 痛、頭 昏、腸 胃 不 舒 服 、 便秘、胸悶等情形。 (四)行為方面:包含話少且語調低、速度慢、動作少且 慢,但有時會出現激躁的行為,自殺行為亦 是症狀之ㄧ。 此 外 , 國 內 袁 之 琦 與 游 恒 山 ( 1993) 將 「 憂 鬱 」 敘 述 為 一 種極度悲傷和頹廢的感覺,多數人處在此情緒狀態是短時間 的 ; 而 藍 采 風 ( 2000) 認 為 「 憂 鬱 」 是 一 種 情 緒 狀 態 , 特 質 包 括高度的悲傷、無力感,或是無法因應壓力來源。 依 據 《 張 氏 心 理 學 辭 典 》 ( 張 春 興 , 2004) 解 釋 , 憂 鬱 情 緒 是 屬 於 抑 鬱 症 、 憂 鬱 ( depression)、 沮 喪 , 是 屬 於 憂 愁 、 悲 傷、頹廢、消沈等多種不愉快的情緒綜合而成的心理狀態,伴 隨生理與心理問題,正常者與病態者都可能有此現象,只是輕 重之別而已。簡而言之,「憂鬱情緒」指的是一般人都會出現 的一種低落、感受不到愉快、沮喪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心情 不好的時候,也都經驗過憂鬱情緒。有憂鬱症狀不代表患有憂 鬱症,但要如何區分呢? 根 據 美 國 精 神 醫 學 學 會 DSM-IV-TR的 診 斷 標 準 而 言 , 重 鬱 症 之 重 鬱 發 作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指 的 是 至 少 兩 週 期 間 內,且 每 天 的 大 部 分 時 間 都 出 現,其 中 一 項 必 須 為 1 . 憂 鬱 情 緒 2 . 失 去 興 趣 或 喜 樂 。 此 外 , 至 少 還 包 括 下 列 症 狀 任 四 項 3.非 處 於 節 食 而 明 顯 體 重 下 降 或 上 升 ( 變 化 量 超 過 5 % ), 或 食 慾 減 少 或. - 12 -.

(13) 增 加 4.失 眠 或 嗜 睡 5.精 神 運 動 性 激 動 或 遲 滯( 可 由 他 人 觀 察 ) 6 . 疲 累 或 失 去 活 力 7 . 無 價 值 感,或 過 分 或 不 合 宜 的 罪 惡 感 ( 可 達 妄想程度). 8 . 思 考 能 力 或 專 注 能 力 減 退、或 無 決 斷 力 9 . 反 覆 想. 到 死 亡 或 自 殺 企 圖 或 意 念( 孔 繁 鐘 、 孔 繁 錦 譯 , 1 9 9 9 )。 此 外 , 還需注意,就算上述典型的九個憂鬱症狀都俱足,也不能說是 臨床上的憂鬱症,還必須持續時間超過兩週才能診斷為憂鬱 症,憂鬱症狀產生是一個歷程,經常從輕微到嚴重、短暫到持 久或是緩解。 以上的症狀是指一般臨床在評估與診斷的典型症狀,在確 立憂鬱症診斷之前需要先排除一些可能的精神疾病,像是雙極 性 情 感 疾 患 ( b i p o l a r d i s o r d e r s )、 精 神 分 裂 症 ( s c h i z o p h r e n i a ) 、 輕 鬱 情 感 障 礙 症 (d ysthmia)、 適 應 障 礙 症 (adaptation s yndrome) 與 焦 慮 疾 患 (anxiety disorders)等 ( 王 建 楠 、 吳 重 達 , 2003) 。 另有研究指出憂鬱症狀產生後會內化成行為問題,例如;憂鬱 症 狀 者 在 一 年 內 變 成 低 落 性 情 感 疾 病( d y s t h y m i c d i s o r d e r s )是 沒 有 憂 鬱 症 狀 者 的 4.4倍 ; 變 成 重 鬱 症 者 是 無 憂 鬱 症 狀 者 之 5.5 倍 ( Horwath, Johnson, Klerman, & Wessman, 1992) 。 可 見 , 憂鬱症狀若持續,可能會演變成上述精神疾病的危險因子。 目前的相關研究,通常都借由問卷或量表來測量憂鬱症 狀,並 根 據 症 狀 的 項 目 計 算 分 數 ,來 解 釋 個 體 的 憂 鬱 情 緒 程 度 , 因此在概念上將憂鬱情緒視為一連續性的分佈,而非僅是疾病 的 類 別。至 於 國 內 大 學 生 憂 鬱 症 的 特 性 如 何 ?有 研 究 指 出,大 學 生知識水準較高,主要以心理及情緒上的偏差來表達情緒困擾 (陳 若 璋 , 1988); 其 他 研 究 亦 發 現 , 大 學 生 的 憂 鬱 症 狀 主 要 表 現在認知及情緒上的偏差為主,包括負向的自我概念、不滿、 空 虛 、 罪 惡 感 、 悲 觀 與 無 助 感 , 以 及 情 緒 低 落 鬱 悶 等 (陳 清 泉 , 1989; 黃 惠 貞 , 2003)。 總而言之,本研究所稱「憂鬱情緒」是泛指大學生在憂鬱. - 13 -.

(14) 的情況下,所產生的行為、認知、情緒及思考方面的症狀,國 內大學生的憂鬱情緒呈現主要表現在認知及情緒上的偏差。若 大學生的憂鬱情緒持續下去若沒有改善,則很可能會演變成臨 床上的憂鬱症,如果有機會透過自助或求助來緩解憂鬱症狀或 許就不會變成憂鬱症。基於此,本研究欲探討大學生憂鬱情緒 的求助方式?當中如果尋求的是專業心理諮商協助,又有哪些 影響因素?首先,先探討大學生的求助方式有哪些。. 二、大學生求助心理諮商的經驗 國內很多研究都指出大學生在遭遇困難時,比較傾向找朋 友、同學、家人或一般老師傾訴或尋求協助,而不是找輔導老 師 或 專 業 心 理 師 幫 忙 ( 李 柏 英 , 1 9 8 5; 郭 國 禎 , 1 9 8 6; 程 玲 玲 , 1 9 8 7; 張 虹 雯 、 陳 金 燕 ; 2 0 0 4 ); 此 外 , 國 內 最 新 發 表 的 一 個 研 究 也 有 類 似 的 研 究 結 果,共 計 991位 大 一 新 生,瞭 解 他 們 有 困 擾 的 時 候 尋 求 協 助 的 方 式 。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 316位 ( 31.8% ) 學 生 表示在過去一個月感受到個人情緒壓力,這些感受到壓力的受 訪 者 中 , 過 去 尋 求 的 求 助 管 道 , 有 207位 ( 65.5% ) 會 尋 求 同 學 的 幫 忙 , 130位 ( 41.1% ) 會 尋 求 媽 媽 幫 忙 , 78位 ( 24.7% ) 會 尋 求 爸 爸 幫 忙 , 67位 ( 21.2% ) 會 找 兄 弟 姊 妹 幫 忙 , 18位 ( 5.7 % ) 會 找 親 友 協 助 。 只 有 3 5 位 ( 11. 1 % ) 有 尋 求 正 式 的 求 助 管 道 , 當 中 18位 ( 5.7% ) 找 學 校 老 師 幫 忙 , 7位 ( 2.2% ) 找 諮 商 師 , 16位 ( 5.1% ) 找 醫 生 , 4位 ( 1.3% ) 找 社 區 心 理 衛 生 機 構 幫 忙 , 6位 ( 1.9% ) 尋 求 宗 教 的 協 助 ( Chang, 2008)。 可 知 大 學 生 主 要 求 助 的 對 象 是 家 人 與 朋 友,大 約 1 % - 5 % 的 的大學生會求助心理相關專業的協助,到底大學生是如何看待 專業心理諮商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有研究試圖回答這個 問 題 , 該 研 究 深 度 訪 談 57位 大 學 生 , 瞭 解 對 他 們 求 助 於 心 理 健 康機構的態度與想法。研究發現五個主題會影響求助於專業心. - 14 -.

(15) 理 健 康 服 務 1.個 人 求 助 於 心 理 治 療 的 經 驗 2.對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的 知 識 3 . 家 人 對 於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的 討 論。當 家 人 可 以 開 放 討 論 有關心理健康的相關議題,大學生對於求助心理治療有更正向 的 態 度 與 更 強 的 求 助 意 願 4.同 儕 間 對 於 心 理 健 康 議 題 的 討 論,例如:壓力和憂鬱的預防與緩解、家庭衝突等,當同儕間 可討論時,覺得這樣的討論可以緩解情緒,也相信求助心理治 療 有 更 正 向 的 態 度 與 更 強 的 求 助 意 願 5.社 會 對 於 求 助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的 看 法 (Chandra & Minkovitz, 2007)。 雖然目前國內研究不多,但有一個針對國內「大學生對諮 商 服 務 的 知 覺 暨 影 響 求 助 意 願 因 素 之 探 討 」 研 究 中 , 發 現 1. 個人思考框架:當個人對求助抱持負向看法時,將越不願向專 業 求 助 2 . 原 有 社 會 支 持 系 統 的 作 用:當 原 有 社 會 支 持 系 統 發 揮 作 用 時,大 學 生 就 不 會 考 慮 向 心 理 專 業 服 務 求 助 3 . 對 諮 商 輔 導 使 用 價 值 的 評 估 4 . 專 業 機 構 的 接 近 性:包 括 此 項 專 業 服 務 所 具 備的「吸引力」、使用上的「便利性」、以及對專業的「信任 感」等,並表示國內大學生大多依循「逃避-自行調適-找朋 友 - 找 心 理 專 業 」 的 路 徑 處 理 心 理 困 擾 ( 夏 敏 , 2000) 。 在 同 樣 是 中 國 人 的 相 關 研 究 中 , 郝 志 紅 和 梁 寶 勇 ( 2007) 探討中國大陸大學生尋求專業性心理幫助態度的預測因素,研 究結果顯示,對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幫助態度有顯著預測作用的 變量,按預測作用大小排序依次是:是否求助過、依賴的自我 結構、自我隱藏度、專業、內控性和性別。 可知,大學生求助的管道先以同儕與父母為主,只有很少 數的大學生會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協助處理壓力問題。這是一個 很值得探討的問題,為何現代社會資訊發達,大學學輔中心也 積極推廣健康求助的概念,但是卻只有很少數的大學生會尋求 專業心理諮商的協助,到底什麼因素在影響大學生的求助心理 諮商,這部份將在下一章節好好探討有關求助理論、求助態度. - 15 -.

(16) 與影響求助的因素。本章節接下來將焦點放在憂鬱與求助的相 關研究,探討憂鬱與求助之間的關係。. 三、憂鬱與求助的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對於憂鬱情緒並尋求專業協助的研究並不多,只 有零星幾篇。其中,董氏基金會針對「大台北地區在學青少年 對憂鬱與憂鬱症認知與現況」的調查研究中提到,當青少年感 到 憂 鬱 時 , 有 54.1%的 人 會 告 訴 朋 友 ; 36.7%的 青 少 年 會 告 訴 同 儕 ; 18%的 青 少 年 會 告 訴 父 母 , 但 是 有 高 達 28.2%的 青 少 年 表 示 感 到 憂 鬱 時 「 無 人 可 說 」, 而 其 中 只 有 1 . 8 % 的 青 少 年 感 到 憂 鬱 時 會 告 訴 專 業 的 輔 導 人 員( 董 氏 基 金 會 , 1 9 9 9 )。 若 根 據 董 氏 基 金 會 ( 1999) 的 調 查 需 要 專 業 服 務 的 青 少 年 佔 27.8% , 但 是 其 求 助 行 為 中 , 尋 找 專 業 人 員 協 助 的 只 有 1.8% , 這 樣 的 落 差 , 值 得心理諮商專業人員特別注意。 有研究指出大學生憂鬱症狀與求助意願之間存在負相關, 亦 即 , 越 憂 鬱 的 大 學 生 , 其 求 助 心 理 諮 商 的 意 願 越 低 ( Wilson, R i c k w o o d & D e a n e , 2 0 0 7 ), 國 內 同 時 期 一 個 以 9 6 1 位 台 灣 一 年 級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心理痛苦指數與求助專業心理諮 商態度之間的相關研究也有相同的發現,顯示大學生憂鬱情緒 越高,其求助心理諮商的態度越負向,當中女大學生對於求助 心 理 諮 商 的 態 度 較 男 大 學 生 更 為 正 向 ( Chang, 2007a) 。 有 一 研 究 深 度 訪 談 23位 曾 經 有 過 或 現 在 有 憂 鬱 症 的 成 年 人,此研究主要是瞭解憂鬱症與污名化之間的關係以及求助經 驗,結果顯示這些受訪者都感受相當多的污名化,認為他們的 憂鬱情緒是因為他們自己的關係、且感受到不受周圍人的歡迎 以及被視為是有威脅性的人,這些受訪者會選擇對他人隱藏憂 鬱情緒,避免被負向對待,因此,也不容易被周圍的人發現其 憂 鬱 情 緒 , 進 而 無 法 早 期 求 助 ( Barney, Griffiths, Christensen,. - 16 -.

(17) & Jorm, 2006) 。 前一小節提到大學生遇到問題或壓力時主要會求助朋友或 父 母 , 但 是 在 Barney等 人 (2006)的 研 究 中 卻 發 現 , 受 訪 者 大 部 分都沒有跟他們的朋友與家人說他們的憂鬱症狀況,因為他們 都預期朋友或家人會有負向反應,尤其是男性受訪者更是少, 他們表示,社會不認同有憂鬱情緒或是哭泣的男生,認為這樣 是娘娘腔。 在 求 助 專 業 人 員 部 份 , Barney等 人 表 示 人 們 比 較 傾 向 求 助 於全科醫生,因為在求助過程中可以隱藏憂鬱症的部份,但是 對於求助於專業的心理或精神科醫生,會感受到很大的害怕, 因為很擔心社會污名化所加諸的各種評價。例如:有位受訪者 提到,我可以接受自己必須吃抗憂鬱症的藥來協助自己,但是 我無法跟我周圍親近的人表達我正在服用抗憂鬱的藥。 一個台灣研究,瞭解學生憂鬱症狀與求助行為的相關研 究 , 共 有 1039位 大 學 生 , 研 究 發 現 台 灣 大 學 生 比 較 容 易 抱 怨 身 體不舒服,這種抱怨是一種表達憂鬱情緒的方式。憂鬱情緒較 高 ( BDI-II> 16分 ) 的 學 生 比 較 少 求 助 專 業 的 心 理 諮 商 , 表 示 當學生將不舒服情緒變成身體化症狀時,越不可能會去尋求專 業 的 心 理 治 療 (Chang, 2007b)。 此 外,Sirey等 人 (2001)以 憂 鬱 症 的 病 人 為 研 究 對 象,發 現 憂 鬱 症 的 青 少 年 或 大 學 生( 18-24歲 )相 較 於 成 人 憂 鬱 症 患 者 , 對於使用心理健康服務感受到更多的污名感受;以及將心理疾 病污名化的學生在尋求專業協助時,有較早中斷治療的傾向; 另 外 , 在 Halter( 2004) 研 究 也 有 同 樣 的 發 現 , 憂 鬱 情 緒 和 求 助專業心理諮商還是會受到污名化的影響,感受到越多污名化 的學生,求助意願越低。 另一個在英國的研究中,主要是要去了解有心理健康困擾 (包 含 : 憂 鬱 情 緒 )的 青 少 年 , 影 響 其 求 助 的 因 素 為 何 ? 共 計 有. - 17 -.

(18) 2721位 14歲 到 24歲 的 青 少 年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會 阻 礙 求 助 的 因 素 有 1.缺 乏 情 緒 能 力 2.負 向 求 助 態 度 3.對 心 理 諮 商 沒 信 心 4. 害 怕 污 名 化 ; 相 對 的 , 會 促 進 青 少 年 求 助 的 因 素 有 5.有 情 緒 能 力 6.過 去 有 正 向 的 諮 商 經 驗 7.有 心 理 健 康 的 知 識 8.有 足 夠 的 社會支持系統,並指出求助意願可以顯著預測求助行為 (Rickwood, Deane, Wilson, & Ciarrochi, 2005)。 上述討論可知,有憂鬱情緒或是憂鬱症者在現今社會還是 很擔心或是感受到社會污名化,進而影響到有憂鬱情緒或是憂 鬱症者求助心理諮商的意願。有關污名與求助態度之間更多的 相關研究在之後的第五節會做更深入討論。 此外,在一項瞭解不同國籍大學生對憂鬱症的知覺與求助 行為之研究,發現中國籍的學生比澳大利亞籍的大學生傾向尋 求 非 正 式 的 管 道 來 協 助 自 己 的 憂 鬱 情 緒, 像 是 針 灸 、宗 教 協 助 、 自 然 療 法 ; 另 外 , 72% 的 中 國 籍 的 學 生 , 表 示 透 過 自 我 閱 讀 可 以 幫 助 自 己 , 但 是 只 有 39% 的 澳 大 利 亞 學 生 提 到 可 以 透 過 自 己 閱 讀 書 籍 來 幫 助 自 己 。 而 在 使 用 藥 物 治 療 方 面 , 70% 的 澳 大 利 亞學生認為使用抗憂鬱劑可以有效的幫助自己,但是中國籍的 學 生 , 只 有 46% 的 人 表 示 抗 憂 鬱 劑 是 有 幫 助 的 (Hickie-AM, 等 人 , 2007); 在 其 他 研 究 中 也 有 相 同 的 發 現 , 受 到 中 國 文 化 衝 擊 比較多且在西方社會的中國人,其憂鬱症狀比一般西方人傾向 身 體 化( 身 體 不 舒 服 等 ), 也 比 較 不 會 覺 察 到 自 己 有 憂 鬱 情 緒 , 更別說是認為自己有憂鬱症,所以很少尋求心理治療的協助 ( P a r k e r , C h a n & T u l l y, 2 0 0 6 ) ;另 一 個 以 242位 亞 裔 的 美 國 大 學 生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越堅信亞洲文化的大學生,可以預期 其 求 助 專 業 心 理 的 態 度 越 差 , 求 助 意 願 也 越 低 ( Kim & Omizo, 2 0 0 3 )。 由 此 可 知 , 相 較 於 西 方 社 會 , 本 國 大 學 生 對 於 憂 鬱 症 知 覺偏低也更不願意求助於心理諮商,會先以非正式管道尋求幫 助,例如:宗教、自己解決、身體化。. - 18 -.

(19) 由上述可知,有憂鬱情緒的大學生,大部分會先求助朋友 或是家人,只有很少數的大學生會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其中 憂鬱症狀越明顯求助態度越差;若再考慮性別的因素,女大學 生求助心理諮商的態度較男大學生好。台灣大學生容易將憂鬱 症狀身體化,並會選擇求助全科醫生,隱藏自己憂鬱的情緒, 減少污名所帶來的負向感受。此外,影響大學生求助心理諮商 的因素有很多,像是污名化,個體對憂鬱症的污名越高,求助 態度越低。 污名對求助的影響中,個人對污名的感受是「主觀」的, 每個人的認知感受都是獨一無二,有憂鬱情緒或是憂鬱症者如 何去認知周圍的環境,以下介紹憂鬱的認知理論。. 四、憂鬱的認知理論 不同學派對憂鬱的解釋各有不同,例如:心理動力學派主 要 依 據 Freud的 看 法 , 表 示 憂 鬱 是 憤 怒 與 不 滿 情 緒 的 內 化 或 壓 抑,而在往後的發展階段中出現憂鬱;特質論的重心在於辨認 出具有哪些特質的人比較容易憂鬱。其中,對於憂鬱理論討論 最多的是屬於認知行為理論,尤其在治療憂鬱的相關研究上, 很多研究都提到以認知治療憂鬱症者有很好的效果,像是 Beck(1997)表 示 認 知 行 為 治 療 是 被 研 究 最 多 的 治 療 法 之 一 , 迄 今 至 少 有 超 過 700個 研 究 探 討 認 知 行 為 治 療 的 效 果 。 Butler, Chapman, Forman與 Beck( 2006) 回 顧 了 16篇 認 知 行 為 治 療 之 統 合 分 析 研 究 , 他 們 表 示 DeRubeis等 人 於 2005年 的 大型及嚴謹臨床研究,證實抗憂鬱劑與認知行為治療對中度至 重 度 之 憂 鬱 症 的 效 果 相 當 。 Butler等 人 ,的 回 顧 確 立 認 知 治 療 對 成 人、青 少 年 與 兒 童 的 憂 鬱 症、焦 慮、廣 泛 性 焦 慮 症、恐 慌 症 、 社交恐慌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療效,且在治療結束後療效仍 可持續相當一段時間。. - 19 -.

(20) 上 述 可 知,認 知 治 療 對 於 憂 鬱 症 有 顯 著 的 治 療 效 果,到 底 認 知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憂鬱,若從認知理論來看憂鬱,可進一 步 了 解 憂 鬱 形 成 過 程 ; 再 加 上 吳 元 蓉 (2005)發 現 大 學 生 憂 鬱 程 度 達 臨 床 水 準 之 比 率 為 25%, 憂 鬱 症 狀 反 應 主 要 集 中 於 認 知 類 別,以下簡介憂鬱症的認知理論。 憂 鬱 症 的 認 知 理 論 最 為 人 所 知 的 就 是 Beck的 認 知 理 論 , Beck(1976)根 據 臨 床 的 觀 察 , 提 出 了 憂 鬱 認 知 模 式 , 此 模 式 包 含 三 個 重 點 ( 引 自 Beck, Rush, Shaw & Emery, 1979) : (一)認知三角 憂 鬱 的 認 知 三 角 ( cognitive triad) 是 憂 鬱 者 對 自 己 、 對 世界、對未來均持負向看法。分述如下: 1. 憂 鬱 患 者 對 自 己 的 想 法 或 思 考 習 慣 傾 向 持 消 極 或 負 向 的 觀 點,他 們 習 慣 評 價 自 己 是 無 能 的 或 沒 人 喜 歡 的,相 信 自 己欠缺享受幸福的基本條件。 2 . 憂 鬱 患 者 習 慣 性 把 目 前 經 驗 往 消 極 負 向 的 方 向 解 釋,總 是 把自己與週遭環境的互動視為失敗的,覺得外在世界處處 跟其作對,認定自己是失敗者。 3. 憂 鬱 患 者 對 事 件 的 後 果 或 未 來 , 習 慣 持 負 向 悲 觀 的 看 法 , 預期未來悲觀、絕望,傾向常沉湎於過去的失敗經驗,而 不去正視未來成功的可能性。 由於憂鬱者具有憂鬱認知三角,因此在情感、動機及行 為會產生憂鬱的缺陷。. (二)負向的認知基模 基 模 是 個 體 對 過 去 經 驗 所 做 的 推 論,而 形 成 一 種 穩 定 持 久 的 思 考 型 態 或 認 知 結 構 。 負 向 的 認 知 基 模 ( negative schemas) 是 指 憂 鬱 者 往 往 有 負 向 的 認 知 基 模 或 認 知 結 構 , 在 其 輸 送 與 處 理 個 人 訊 息 時,易 選 擇 性 地 只 吸 收 負 面 不 好 或. - 20 -.

(21) 不 利 己 的 訊 息,即 憂 鬱 者 在 處 理 認 知 訊 息 時 常 有 負 向 或 錯 誤 的訊息處理歷程。. (三)認知錯誤 認 知 錯 誤 ( cognitive errors) 是 指 憂 鬱 者 在 思 想 上 有 系 統 性 錯 誤 ( systematic errors) , 使 其 維 持 著 負 向 想 法 的 內 在 信 念,即 使 有 相 反 的 證 據 出 現,仍 然 作 出 不 利 己 的 結 論 。 包括下列六項基本的認知扭曲: 1.斷 章 取 義 ( arbitrary inference): 在 缺 乏 證 據 或 證 據 相 左 的情況下作決定。 2.選 擇 性 摘 錄 ( selective abstraction) : 選 擇 性 的 選 取 外 界 訊 息,只 注 意 不 明 顯 的 細 節,而 忽 略 真 正 具 影 響 力 的 重 點。 3.過 度 類 化 ( overgeneralization) : 常 根 據 少 部 分 的 獨 立 訊 息而下全面性、廣泛性的結論。 4.誇 大 或 淡 化 ( magnification & minimization) : 錯 誤 的 評 估事件的重要性,常將壞事誇大,好事淡化。 5 . 個 人 化( p e r s o n a l i z a t i o n ): 覺 得 所 有 事 情 都 與 自 己 有 關 , 因此自己都應負責。 6.極 端 化 思 考 : 對 事 物 的 想 法 是 極 端 二 分 法 或 絕 對 主 義 。 由於憂鬱者具有上述的憂鬱認知模式,了解憂鬱者習慣性 以不合現實的負向觀點來評估自己、環境及未來,而產生悲傷 的 心 情 、 討 厭 自 己 、 無 助 絕 望 等 情 緒 反 應 。 或 許 Barney等 人 ( 2006) 研 究 中 提 到 的 大 部 份 的 參 與 者 都 表 示 不 願 意 對 別 人 揭 露自己的憂鬱症,是深信當別人聽到自己有憂鬱症會對他們有 負向的反應,正是因為憂鬱症者的習慣負向認知後的推論。 此 外 , 在 憂 鬱 的 持 續 理 論 中 , Lara和 Klein( 1999) 表 示 , 當一個人因外在事件而悲傷時,負性的記憶結構被活化,並激 起其他悲傷記憶,更維持其負性情緒,進一步恢復不愉快的記. - 21 -.

(22) 憶,如此惡性循環,憂鬱的情緒不但增加特殊的負性概念,實 際也改變心理結構相互關係的認知次系統,每一個次系統提供 資 料 ( input) 給 其 他 次 系 統 , 所 有 的 次 系 統 會 合 成 基 模 模 式 ( schematic model) , 而 依 次 產 生 特 殊 的 情 緒 及 身 體 的 影 響 。 例如:憂鬱者的生活世界總是充滿負向的認知想法,而顯得沒 有生氣。 L a r a 和 K l e i n( 1 9 9 9 ) 亦 指 出 , 一 個 人 對 其 憂 鬱 情 緒 的 反 應 模式會影響情緒持續時間的長短,例如:在憂鬱情緒中,採用 反 芻 模 式 ( rumination) 的 反 應 者 , 憂 鬱 期 將 增 長 。 反 芻 模 式 是指情感行為或想法集中在情緒或憂鬱症狀,及憂鬱的因或 果 。 反 芻 模 式 者 ( Ruminators) 比 較 沒 有 解 決 問 題 的 能 力 , 其 能力約只有能轉移憂鬱情緒者的一半,而且當他們企圖解決問 題時,常傾向於以不在乎或不適應的行為表現。可知,憂鬱者 的負向基模若持續解讀訊息,認知很容易陷在自己不夠好,自 己是沒有用的人,情緒會持續維持在低落情緒狀態,覺得人生 沒有希望,而顯現不出面對問題的行動力。 國內並沒有特別調查大專院校學輔中心治療憂鬱情緒大學 生的成效研究,但是在美國最近一篇發表於「美國兒童及青少 年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認知行為治療和抗憂鬱劑有相 似的長期效果,並提到雖然憂鬱症需治療好幾個月才奏效,但 多 數 青 少 年 憂 鬱 症 患 者 都 能 持 續 改 善。此 研 究 包 含 4 3 9 個 患 有 憂 鬱 症 的 青 少 年 , 其 中 25%經 治 療 12週 後 憂 鬱 症 狀 開 始 減 緩 ; 經 9 個 月 治 療 , 改 善 比 例 達 60% (引 自 董 氏 基 金 會 , 2009)。 可 見 , 多數憂鬱症患者在治療有很高的比率可以痊癒,反觀之前討 論,國內有憂鬱症的大學生接受專業心理治療的人數不到一成 來看,如何鼓勵有憂鬱情緒的大學生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諮商的 協助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綜觀上述討論可知,憂鬱情緒受到認知因素或是環境的影. - 22 -.

(23) 響,並持續一段時間,可能會演變成臨床上的憂鬱症。其中, 個人的認知因素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主張憂鬱者的負向或 不適應想法,使人憂鬱並且影響憂鬱期的長短。加上憂鬱症患 者若接受專業心理治療有很高的治癒率,為何國內大學生求助 的比率很低,大學生的憂鬱認知會導致其害怕求助心理治療 外,也會影響其因應憂鬱的問題,因此研究者欲探究大學生所 認知的自我污名、社會污名、自尊、自我揭露是如何影響其求 助心理諮商,這些討論將在後面章節討論。在本章節的最後一 小節將探討大學生憂鬱的相關研究。. 五、大學生憂鬱相關研究 大學生憂鬱的相關研究有很多可以探討部份,以下就本研 究相關的背景變項為主,分成憂鬱與性別以及憂鬱、年級與憂 鬱的評量三部份探討,分述如下:. (一 ) 性 別 西方大規模的精神流行病學研究中,幾乎一致地指出女性 憂鬱症患者的盛行率高於男性,大約是男性的兩倍(引自 Lewinsohn et al., 1994) ; 然 而 在 憂 鬱 情 緒 的 相 關 研 究 中 也 大 多 提 到 , 有 憂 鬱 情 緒 的 女 性 大 於 男 性 ( 楊 浩 然 , 2002; 董 氏 基 金 會 , 2004) 。 其 中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男 女 比 例 1: 2的 差 異 是 在 進 入 青 春 期 之 後 才 逐 漸 確 立 ( Allison, Roeger, Martin, & Keeves, 2001) 。 此 外 吳 元 蓉 ( 2005) 表 示 大 學 生 憂 鬱 情 緒 上 男女比例並沒有顯著差異。 若以年齡族群來探討男女憂鬱的差異,高中生部份,趙芳 玫 ( 2002) 表 示 台 北 縣 地 區 高 中 職 女 學 生 的 憂 鬱 傾 向 顯 著 高 於 男 生 ; 大 學 生 部 份 , 楊 順 南 ( 1995) 表 示 女 性 大 學 生 較 男 性 大 學生的憂鬱程度為高,且具有憂鬱現象的人數也較多。. - 23 -.

(24) 另 外 一 個 針 對 台 灣 地 區 18歲 以 上 民 眾 的 大 型 調 查 研 究 , 顯 示 有 11.74%的 受 訪 民 眾 已 到 達 憂 鬱 情 緒 嚴 重 , 其 中 男 性 有 9.66%憂 鬱 情 緒 已 經 達 到 憂 鬱 程 度 嚴 重 的 等 級 , 女 性 當 中 則 有 12.74%, 女 性 比 例 仍 較 男 性 為 高 ( 葉 雅 馨 、 林 家 興 , 2006) 。 綜合上述可知,大多數研究都支持大學女性憂鬱的程度大於大 學男性,以及憂鬱人數也多於大學男性。. (二 ) 年 級 國內有關大學生憂鬱的年級研究並不多,若先探討青春期 早 期 的 高 中 年 紀 而 言 , 國 外 學 者 Kashani, Rosenberg和 Reid (1989)的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年 齡 與 青 少 年 的 憂 鬱 是 呈 現 正 相 關 的,亦即隨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憂鬱程度亦隨之增加。國內 方 面 , 蔣 桂 嫚 ( 1993) 的 研 究 指 出 , 高 三 學 生 在 嚴 重 憂 鬱 症 發 生 率 上,顯 著 高 於 高 一、高 二 學 生,即 高 三 身 心 健 康 狀 況 較 差 ; 郭 靜 靜 ( 2004) 以 高 職 生 為 研 究 對 象 , 結 果 發 現 高 職 三 年 級 學 生 之 憂 鬱 傾 向 較 高 職 一 年 級 學 生 來 得 多 ; 陳 玉 芳 ( 2005) 高 年 級的憂鬱程度較低年級為高,且高中職青少年的憂鬱常識明顯 優於國中青少年。然而也有不同的研究結果,表示年級與憂鬱 程 度 沒 有 相 關 。 例 如 : 葉 真 秀 ( 2003) 針 對 高 中 生 之 憂 鬱 及 其 相關因素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級高中生之憂鬱並無顯著 差異存在。 在探討大學生年級與憂鬱的相關研究中,有不同的研究發 現。有的研究提到大學生的憂鬱程度在年級上並無明顯的差異 情 形 ( 吳 元 蓉 , 2005; 康 維 芬 , 2005) ; 另 有 研 究 表 示 , 不 同 年 級 的 大 學 生 , 在 憂 鬱 傾 向 上 有 顯 著 的 差 異 (江 逢 維 , 2004)。 可見,大學生在年級不同是否憂鬱情緒也會有差異上並沒有一 定的結論。. - 24 -.

(25) 第二節. 求助態度及相關研究. 上節探討發現大學生遇到心理困擾時,很少會求助專業心 理諮商的協助,到底什麼因素會影響大學生的求助態度,是很 值得探討的。本節先定義什麼是求助態度,再探討求助的內涵 以及求助理論,最後再整理目前國內外有關求助心理諮商的相 關研究。. 一、 求助態度的定義 Rickwood, Deane, Wilson和 Ciarrochi( 2005) 將 「 求 助 ( d e f i n i n g h e l p - s e e k i n g ) 」定 義 為 : 求 助 是 一 種 積 極 向 他 人 尋 求 幫助的行為。當人們遇到問題或痛苦的經驗時,透過與他人互 動獲取幫助,包括:被他人瞭解、提出忠告、提供訊息、陪伴 與支持,會形成求助行為是因為對他人信任,建立在社會關係 與 人 際 技 巧 的 基 礎 上 。 Rickwood et al.也 提 到 求 助 可 以 分 為 兩 種 形 式 , 一 種 是 非 正 式 的 求 助 ( informal help-seeking) , 主 要 求助對象是分正式的社會關係,像是朋友、同事和家人;一種 是 正 式 的 求 助 ( f o r m a l h e l p - s e e k i n g ), 求 助 對 象 主 要 是 通 過 認 證的專業人員,這些專業人員已經受過足夠的心理健康專業訓 練,像是老師、諮商師、心理學家、或神職人員。簡而言之, 可以將求助定義為遇到問題或困難事件時,尋求與他人互動, 藉以得到支持、忠告或協助的行為。 然而在探討求助時,需要分兩個層面來討論,亦即求助行 為 與 求 助 態 度 。 其 中 , 求 助 行 為 ( help-seeking behavior) 是 個 人 在 面 對 壓 力 或 困 擾 時 的 一 種 因 應 機 制( c o p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 是一段漫長、複雜、變化莫測與充滿抉擇的歷程。廣義的求助 行為泛指個人在面臨問題或困擾事件時,能減緩其緊張狀態、 解 決 個 人 困 擾 問 題 的 因 應 方 式 , 包 括 有( 1)運 用 自 我 協 助 : 如. - 25 -.

(26) 閱 讀 自 助 書 籍 、 漠 視 或 否 認 等 ( 2) 非 正 式 管 道 尋 求 協 助 : 例 如 向 家 人 、 朋 友 、 師 長 等 尋 求 協 助 ( 3) 尋 求 專 業 協 助 : 正 式 向 心 理 專 業 機 構 尋 求 協 助( 張 虹 雯 、 陳 金 燕 , 2 0 0 4 ) 。 可 知 ,「 求 助行為」泛指所有能減緩個人在面對問題或困擾事件時的緊張 狀況或解決個人困擾問題時之因應方式。 至 於 什 麼 是 求 助 態 度 ( help-seeking attitude) 呢 ? 張 春 興 ( 2004) 提 到 「 態 度 」 是 指 個 人 對 其 他 人 、 事 、 物 以 及 周 圍 世 界,憑藉其認知及好惡所表現的一種相當持久且一致的行為傾 向 , 包 含 認 知 、 情 感 和 行 為 三 個 面 向 。 陳 淑 娟 ( 1999) 也 表 示 相同的概念,要瞭解「求助態度」的意義,需要整體性去瞭解 求助過程的整體與態度的整體,並深入探究求助歷程及此歷程 中所涉及到的認知、感情及行為等因素的相關影響,才能真正 瞭 解 求 助 態 度 的 意 義 。 董 華 欣 ( 1993) 亦 表 示 「 求 助 態 度 」 是 指個人尋求專業心理輔導的整體性態度傾向。可知,「求助態 度」需從認知、情緒、行為三個面向做全面性的探討,在認知 面向,像是個體對察覺自己需要心理諮商的幫助;情感面向, 像是個體過去求助經驗的感受、對於心理諮商的污名感受;行 為 面 向 , 像 是 個 人 求 助 的 習 慣 方 式 。 此 外 , 林 幸 台 ( 1979) 表 示在求助於心理諮商時,「求助態度」是決定個體是否會求助 於「專家(諮商心理師)」的關鍵。然而在各種求助階段中, 影響「求助態度」的因素也不相同,每個求助階段所形成的態 度 都 會 影 響 下 一 個 階 段 求 助 態 度 的 形 成 ( 陳 淑 娟 , 1999) 。 綜合上述,可知尋求心理諮商協助是一個複雜的心理歷 程,唯有個人從覺察有問題需要專業人員協助,並對於心理諮 商 的 態 度 是 正 向 認 知 / 感 受 ,像 是 相 信 透 過 心 理 治 療 可 以 獲 得 協 助,之後再出現具體求助行為,如下定決心並以實際行動聯繫 治 療 單 位 ,安 排 諮 商 會 談, 才 能 算 是 接 受 心 理 諮 商 專 業 的 服 務 ; 其中,「求助態度」可視為個人對求助所形成的價值判斷,進. - 26 -.

(27) 而成為一種好惡、持久性的傾向。有鑑於需要求助的人數與實 際求助的人數有很大的落差,下節先討論需要求助與尋求服務 落差的原因。. 二、 求助的服務落差 H i n s o n 和 S w a n s o n( 1 9 9 3 ) 指 出 , 心 理 治 療 是 人 們 尋 求 各 種 協 助 中 , 最 後 一 個 選 擇 的 求 助 方 式 ; L i n( 2 0 0 2 ) 也 得 到 相 似 的 研究成果,提到當人們在其可運用的支持系統都耗盡的時候, 才會願意求助於心理治療。 但是當所有資源都耗盡而且很需要求助的人,一定會去尋 求心理治療嗎?答案是不一定。在一些相關研究發現,雖然很 多人需要心理治療的幫忙,但是求助的比率還是偏低,這就所 謂 服 務 落 差 ( service gap) 的 現 象 。 服務落差的現象是指,個人症狀已達臨床上需要專業人員 協助或者是表達接受協助的意願,不能代表其同時有實際的求 助 行 為 ( Vo g e l & We s t e r , 2 0 0 3 ) 。 例 如 : 在 挪 威 的 一 個 全 國 性 大規模的調查研究,調查有焦慮症與憂鬱症時的求助行為,研 究 發 現 達 臨 床 診 斷 的 焦 慮 症 中 , 只 有 25% 有 尋 求 專 業 協 助 ; 而 達 臨 床 診 斷 的 憂 鬱 症 , 只 有 13% 的 人 尋 求 專 業 協 助 ( Roness, M ykletun, & Dahl, 2005) ; 日 本 1168位 國 、 高 中 生 , 瞭 解 其 求 助 行 為 , 在 這 些 樣 本 當 中 , 有 39% 的 人 曾 經 有 過 心 理 健 康 知 識 的 諮 詢 經 驗 , 但 是 只 有 10% 是 求 助 於 心 理 諮 商 師 , 朋 友 或 是 學 校 同 學 是 這 些 青 少 年 第 一 時 間 主 要 求 助 的 對 象 ( Takamura, Oshima, Yoshida, & Motonaga, 2008) ; 此 外 , 在 美 國 一 個 大 規 模的流行病學研究中,有心理疾患需要專業心理治療介入的病 患 中 , 只 有 不 到 40% 的 人 求 助 於 專 業 的 心 理 治 療 ( Andrews, Issakidis, & Carter, 2001) ; 國 內 研 究 也 有 相 同 的 發 現 , 以 心 理 疾 患 為 例 , 郭 國 禎 ( 1986) 與 程 玲 玲 ( 1987) 都 發 現 認 同 心. - 27 -.

(28) 理輔導的成效、有較強的求助需求者,並未實際反應在求助的 行為上。這些研究都顯示人們求助心理諮商有著服務落差的現 象,亦即真正求助人數少於實際上需要心理諮商介入的人數。 Russell、 Thomson與 Rosenthal( 2008) 解 釋 為 何 有 服 務 落 差的現象,表示大學生察覺有需求,但是不一定會尋求心理治 療 的 協 助 , 可 能 的 原 因 為 1.問 題 還 沒 到 很 嚴 重 的 地 步 2.缺 乏 諮 商 服 務 的 訊 息 3.對 於 諮 商 服 務 有 懷 疑 以 及 感 覺 不 安 全 。 由於求助心理諮商有服務落差的現象存在,讓求助態度無 法完全反應在求助行為上,但是求助態度與行為的還是存在高 相關,例如:對心理諮商的態度較正向,有更高的求助意願 (Kell y& Achter, 1995; Leong & Zachar, 1999; Carlton & Deane, 2 0 0 0; L i n , 2 0 0 2; V o g e l , W a d e , & H a a k e , 2 0 0 6; E l h a i , S c h w e i n l e , & Anderson, 2008); 反 之 , 對 心 理 諮 商 持 負 向 的 態 度 會 減 低 未 來 求 助 心 理 諮 商 的 意 願 ( Fischer & Farina, 1995; Cramer, 1999; Vogel & Wester, 2003; Rickwood, Deane, Wilson, & Ciarrochi, 2005) 。 總而言之,求助態度雖然無法完全反應在求助行為上會出 現服務落差的現象,但是很多研究都表示求助態度越好,越有 可能出現求助行為,顯示求助態度還是可以預測求助行為。基 於此,本研究主要就是探討大學生的求助態度,希望在透過了 解影響大學生求助態度的相關因素後,做為未來心理衛生推廣 的重要參考依據,增加大學生求助心理諮商的正向態度,讓更 多需要幫助的大學生更願意尋求專業心理諮商的幫助,減少服 務落差的現象。研究者好奇求助服務落差的存在有怎樣的動力 在影響,以下就討論求助的動力。. 三、 求助的動力 到底什麼動力影響人們求助於心理治療?這個問題很難有. - 28 -.

(29) 一個標準的答案,因為探討層面不同會有不一樣的解釋。國外 學 者 K u s h n e r 和 S h e r( 1 9 8 9 ) 企 圖 以 個 人 內 在 心 理 動 力 層 面 回 答 這個問題,他們將人們尋求心理治療協助的決定概念化,認為 人 們 尋 求 心 理 治 療 協 助 是 因 為 「 驅 - 避 」 衝 突 所 引 起 ,「 驅 」 的 傾 向 是 因 為 困 擾 所 產 生 的 痛 苦 感,希 望 尋 求 協 助 獲 得 紓 解; 「避」 的傾向逃避尋求協助,避免求助後引發更多的不舒服感受。 基 於 「 驅 -避 」 衝 突 的 觀 點 , Kushner和 Sher歸 納 出 求 助 心 理 治 療 的 促 進 因 子 ( approach factors) 與 規 避 因 子 ( avoidance factors) 。 在 促 進 因 子 部 份 , 為 人 們 感 受 到 的 壓 力 程 度 , 以 及 他們渴望要減少壓力的程度,會影響其求助行為,例如:一個 人感覺到很大的壓力,而且他很想要降低此壓力,比較傾向於 求 助 心 理 治 療 ; 在 規 避 因 子 部 份 , 提 到 六 個 規 避 因 子 , 包 含 (1) 尋 求 協 助 令 人 覺 得 困 窘 (2) 害 怕 改 變 (3) 害 怕 治 療 的 負 向 刻 板 印 象 (4) 過 去 的 求 助 經 驗 帶 來 的 害 怕 (5) 對 於 治 療 者 會 如 何 處 理 自 己 問 題 的 未 知 感 到 害 怕 (6) 擔 心 他 人 的 負 向 評 價,雖 然有這些阻礙因素,但是對於想要紓解因困擾所產生的痛苦感 的驅力大於上述害怕因素,所以在無法自己解決問題之下,還 是 願 意 尋 求 心 理 治 療 。 國 內 夏 敏 ( 2000) 的 研 究 也 可 以 看 出 個 人 對 於 求 助 心 理 諮 商 有 著「 驅 -避 」衝 突 內 在 矛 盾 , 夏 敏 表 示 , 對諮商服務持正向知覺者,在遭受心理困擾時不一定會向諮商 專業尋求協助,而對諮商持負向知覺者,卻有可能使用諮商專 業來協助自己解決困擾。 可 知 , 求 助 的 內 在 動 力 是 一 個 複 雜 的 心 理 歷 程 , 若 從「 驅 避」衝突的觀點來探討,可知促進求助的因子可視為「驅」的 力量,企圖透過心理諮商降低痛苦;而阻礙的因子則是「避」 的力量,想要逃避諮商的協助,這兩股力量是否同時存在,還 是單一向度存在?如果同時存在哪個影響力大?「驅」還是 「避」?這一直是很多研究者企圖回答的問題,研究者在回顧. - 29 -.

(30) 相關文獻發現很多研究都是以促進因子「驅的力量」與阻礙因 子「避的力量」作為影響求助態度的因素變項,去了解這些因 素如何影響求助態度或是求助行為,但是最終都趨於片面,難 以 形 成 一 個 具 體 概 念 化 的 圖 像 去 說 明 「 驅 -避 」 衝 突 的 內 在 動 力 。 由 此 可 知 ,「 求 助 」 本 身 是 一 連 串 複 雜 的 心 理 歷 程 , 過 去 諸 多研究如何看到這一連串的心理歷程?所發展出的求助理論為 何?將在下節討論。. 四、 階段性的求助理論 雖然有很多因應逆境的方式,求助心理治療只是其中一個 方法,但是很多研究都提到,求助心理治療被認為是有效的因 應 策 略 ( Wilson & Deane, 2001; Cusack, Deane, Wilson, & Ciarrochi, 2006) 。 基 於 此 , 很 多 學 者 試 圖 整 理 出 所 謂 的 求 助 理論,但在眾多與求助行為相關的研究中,有一個很大限制, 就是缺乏一致性的研究結論,無法形成求助理論。目前有少許 的相關理論,但主要是描述性,並無法具體說明,或只是從巨 觀的角度探討,像是社會、經濟的因素對求助之影響。 研 究 者 在 搜 尋 相 關 文 獻 後,發 現 R i ckw o od 等 人 ( 2 00 5 ) 從 微 觀的角度,探討個人與心理因素對於求助行為的影響所提出的 求 助 理 論( t h e o r y o f h e l p - s e e k i n g )簡 單 又 能 清 楚 說 明 個 人 的 求 助 心 理 歷 程 。 Rickwood等 人 表 示 求 助 是 一 個 積 極 歷 程 , 包 含 個 人內在世界的感受與想法,以及與社會關係中的人際情況。求 助是在社會中尋求一個可利用的關係,不管是正式或非正式的 求助管道,主要目的協助解決個人困擾。求助行為也是極度個 人化的,且透過求助行為可以連結個人與他人的人際網絡, Rickwood等 人 透 過 這 些 想 法 形 成 一 個 概 念 化 , 亦 即 , 人 們 需 要 先有能力覺察自己心理健康問題的狀況,並要有能力向他人清 楚表達自己的狀態,而且也願意向他人揭露這些個人狀態。根. - 30 -.

(31) 據 這 些 內 容 , 所 形 成 的 求 助 理 論 如 圖 ( 2 . 1 ):. 覺察和評. 症狀的展現. 求助資源的. 尋求協助和. 估問題. 和需要支 持. 可獲取性. 揭露的意願. 圖 2.1求 助 理 論 架 構 圖 資 料 來 源 : Rickwood, Deane, Wilson, & Ciarrochi (2005). 此 外 , Saunders( 1993) 將 求 助 行 為 劃 分 為 四 個 階 段 1.覺 察 問 題 存 在 ( r e c o g n i z i n g t h e p r o b l e m ): 指 當 事 人 可 以 覺 察 並 承 認 問 題 或 困 擾 的 存 在 2.相 信 治 療 的 可 能 幫 助 性 ( deciding therapy might help) :指 當 事 人 相 信 尋 求 心 理 專 業 機 構 對 解 決 問 題 是 有 幫 助 的 3 . 決 定 尋 求 治 療 ( d e c i d i n g t o s e e k t h e r a p y ): 指 當 事 人 下 定 決 心 尋 求 治 療 的 協 助 4.聯 繫 心 理 專 業 機 構 ( c o n t a c t i n g t h e m e n t a l h e a l t h s y s t e m ): 指 當 事 人 與 心 理 專 業 機 構 聯 繫 並 要 求 安 排 諮 商 晤 談 ( 引 自 張 虹 雯 、 陳 金 燕 , 2 0 0 4 )。 Rickwood等 人 (2005)的 研 究 與 Saunders( 1993) 所 整 理 出 的求助行為的四階段都是以階段來說明求助的內涵。研究者整 理求助內涵大致可以分成注意、知覺、認知到行為階段,以憂 鬱 情 緒 來 舉 例 1.注 意 階 段 : 個 體 觀 察 到 自 己 有 憂 鬱 情 緒 2.知 覺階段:個體覺察到憂鬱情緒的不舒服狀態持續維持,似乎需 要 尋 求 協 助 才 能 好 轉 3 . 認 知 階 段:個 體 評 估 求 助 與 否 的 可 能 影 響 , 所 形 成 的 求 助 意 願( 高 或 低 ), 評 估 的 向 度 可 能 來 自 於 很 多 向度,像是支持系統、過去求助經驗、污名化、害怕改變、對 於 求 助 心 理 諮 商 的 想 法 …等 等 , 最 後 是 4.行 為 階 段 : 是 否 呈 現 出求助行為。研究者整理相關文獻後,發現認知階段扮演著重 要 角 色 , 這 部 份 與 董 華 欣 與 鐘 思 嘉 ( 1993) 的 看 法 一 致 , 他 們 表示個體的認知性態度與認知性常模是影響個體求助意願的兩. - 31 -.

(32) 個最重要因素。 從求助理論來看,求助是一個階段性的歷程,其中個人在 評估是否求助的認知想法會影響未來是否有求助行為,本研究 也企圖回答大學生有憂鬱情緒時,在評估求助心理諮商的想法 中,個人的自尊、污名感受以及對心理師的自我揭露向度在其 中 所 扮 演 的 角 色, 了 解 其 對 求 助 心 理 諮 商 的 意 願 影 響。接 下 來 , 研究者先整理過去很多關於求助心理諮商的相關研究,讓讀者 對目前國內外求助心理諮商的促進與阻礙因子有一個概括的了 解,詳如下小節。. 五、 求助心理諮商的促進與阻礙因子 求助於心理諮商並非人們遇到心理困擾時的首選,甚至到 了很需要心理諮商介入的階段,也只有大約一成的人求助於專 業的心理師,是什麼樣的因素影響個人求助態度或行為?研究 者回顧過去相關的實證研究後,分成求助的促進因子、阻礙因 子以及性別與求助的相關研究,探討影響人們求助心理諮商的 因素,分述如下:. (一)促進因子 在促進因子部份,有研究提到先前的求助心理治療經驗會 增 加 未 來 的 求 助 意 願 ( Solberg, Ritsma, Davis, Tata, & Joll y, 1 9 9 4 ; D e a n e & T o d d , 1 9 9 6 )。 可 能 的 原 因 為 之 前 求 助 於 心 理 治 療的正向經驗,覺得心理治療是有幫助的,未來會更願意再次 求 助 於 專 業 的 心 理 治 療 ( Ba yer & Pea y, 1 9 9 7; W il s on & D ean e, 2001; Cusack, Deane, Wilson, & Ciarrochi, 2006) 。 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來探討求助行為,多強調「自我認知 的重要性」,亦即個人對於某個特殊症狀的瞭解程度,將決定 其求助的方式,症狀被認知越嚴重,越有可能尋求專業服務的. - 32 -.

(33) 協 助 ( 張 笠 雲 , 2 0 0 2 )。 此 外 , 也 有 研 究 提 到 社 會 網 絡 可 以 增 進 求助行為,例如:周圍重要他人的鼓勵與支持會增加求助行為 ( Rickwood & Braithwaite, 1994) 。 國外在心理疾病概念與求助態度關係之相關研究上,皆發 現 對 心 理 疾 病 概 念 愈 好,求 助 態 度 愈 正 向 積 極( L e o n g & Z a c h a r , 1 9 9 9 ; S h e f f i e l d , F i o r e n z a , & S o f r o n o f f , 2 0 0 4; R i c k w o o d , D e a n e , Wilson, & Ciarrochi, 2005) ,這 與 W o o d、J o n e s 和 B e n j a m i n ( 1 9 8 6 ) 看法一致,民眾對心理諮商專業若缺乏正確的認識,會影響求 助行為;國內研究也有相同結果,當學生對於輔導工作有越清 楚 的 認 知 , 學 生 的 求 助 態 度 越 積 極 ( 賀 孝 銘 , 1988; 董 華 欣 、 鍾 思 嘉 , 1 9 9 3 )。 亦 即 , 認 知 性 態 度 , 即 對 尋 求 心 理 專 業 協 助 的 信念與對信念的評價,仍是影響求助態度的重要因素。 此外,有很多研究從心理治療的獲益去探討對求助的影 響 , 例 如 : Kelly和 Achter( 1995) 的 研 究 也 有 類 似 的 結 果 , 在 其 研 究 樣 本 中 , 將 近 20% 是 因 為 相 信 可 以 從 心 理 諮 商 獲 得 幫 助 與利益,才願意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之後的一些研究也有相 同的發現,表示當案主相信心理諮商是可以幫助他們的時候, 案 主 更 願 意 去 尋 求 心 理 治 療 協 助 ( Lin, 2002; Vogel, Wester, Wei, & Bo ysen, 2005) 。 其他促進求助因素,包括透過向他人揭露個人痛苦情緒或 困擾可以獲得撫慰的人,是一個強而有力的預測,且其對心理 治 療 的 態 度 愈 正 向 也 願 意 求 助 於 心 理 治 療 ( Vogel & Wester, 2003; Vogel, Wade, & Hackler, 2007) 。 雖 然 有 研 究 支 持 心 理 越痛苦和社會支持愈好的人,愈願意求助心理治療;但是也有 一些不同的研究結果,表示心理痛苦與社會支持並無法預期求 助 心 理 治 療 的 行 為 ( Kelly & Achter, 1995; Vogel & Wester, 2003) 。 綜 合 上 述 , 研 究 者 將 促 進 因 素 歸 類 為 7種 , 包 括 : 1.有 美 好. - 33 -.

(34) 的 諮 商 經 驗 2.對 症 狀 /疾 病 ( 例 如 : 憂 鬱 情 緒 /憂 鬱 症 ) 有 清 楚 的 瞭 解 3. 好 社 會 支 持 4.對 於 心 理 諮 商 ( 治 療 ) 有 正 確 的 資 訊 5. 相 信 可 以 從 諮 商 ( 治 療 ) 中 獲 益 6.對 於 跟 心 理 師 揭 露 自 己 的 私 事 有 好 的 預 期 效 果 7.感 受 到 很 大 的 痛 苦 。. (二)阻礙因子 在求助心理諮商的阻礙因素部份,很多研究提到對心理治 療 感 到 害 怕 會 阻 礙 求 助 ( Deane & Chamberlain, 1994; Deane & Todd, 1996) 。 求 助 者 在 害 怕 什 麼 呢 ? Kelly和 Achter (1995)研 究 中 提 到 , 有 20% 的 受 訪 者 提 到 , 在 接 受 心 理 治 療 的 過 程 中 , 感覺到實質的害怕,害怕要去說心理內在的痛苦情緒;而在 Komiya, Good,與 Sherrod (2000)研 究 中 提 到 , 害 怕 在 諮 商 情 境 中去述說痛苦的情緒,會讓人對尋求專業心理諮商持負向的態 度,因為不希望在心理治療的過程再次經歷痛苦的感覺。 除了上述的阻礙因素外,研究者回顧相關文獻,整理出會 阻 礙 求 助 心 理 治 療 行 為 的 相 關 因 素 還 有 12個 , 包 括 : 1.太 強 的 個 人 主 義 ( Tata & Leong, 1994) 2.低 的 人 際 依 賴 ( Bornstein, Krukonis, Manning, Mastrosimone, & Rossner, 1993) 3.不 喜 歡 自 我 揭 露 ( Hinson & Swanson, 1993) 4.傾 向 隱 藏 痛 苦 與 負 向 的 個 人 資 訊 ( K e l l y & A c h t e r , 1 9 9 5; V o g e l & W e s t e r , 2 0 0 3 ) 5 . 知 覺 到 社 會 污 名 化 ( s o c i a l s t i g m a )( S i b i c k y & D o v i d i o , 1 9 8 6 ; Komiya, Good, & Sherrod, 2000) 6.自 我 污 名 化 ( Sibicky & D o v i d i o , 1 9 8 6 ) 7 . 低 教 育 水 準( L e a f , B r u c e , T i s c h l e r , & H o l z e r , 1987) 8.治 療 費 用 太 高 ( Leaf et al., 1987; Vogel & Wester, 2003) 9.對 於 社 區 心 理 衛 生 單 位 的 不 了 解 ( Leaf et al., 1987; Segal, Hodges, & Hardiman, 2002) 10.少 數 民 族 的 特 殊 身 份 ( N ari ki yo & K am eok a, 1 99 2 ) 11 . 想 要 去 隱 藏 壓 力 或 是 個 人 的 隱 私( K e l l y & A c h t e r , 1 9 9 5; C e p e d a - B e n i t o & S h o r t , 1 9 9 8 ) 1 2 .. - 34 -.

(35) 自 尊 越 高 , 求 助 態 度 越 負 向 ( Ye h , 2 0 0 2 ) 。 上述討論可知,影響求助的因素很多,有個人內在的因素 (例如:害怕自我揭露、污名、預期獲益、痛苦感受、對疾病 的 了 解 、 低 教 育 、 自 尊 …等 ) , 有 外 在 的 因 素 ( 例 如 : 社 會 支 持、經濟因素、收費問題、社會污名、對心理衛生單位了解程 度 、 少 數 民 族 …等 ) 。 然 而 從 促 進 因 素 與 阻 礙 因 素 兩 個 面 向 影 響探討求助的因素,這部份國外有很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國 內的相關研究相較之下只有少數幾篇,國內需要有更多相關研 究來探索影響國內大學生求助的因素,這正是研究者的目的, 只是求助阻礙或是影響因素很多,研究者在此篇研究將焦點放 在認知的角度上,探討自尊、自我揭露、自我污名、社會污名 對於大學生求助心理諮商的影響,此部份在後面章節會一一詳 細陳述。在此之前,研究者先探討性別與求助之間的關係,此 部份在下一節先說明。. (三) 性別與求助相關研究 在探討有關不同性別當事人在求助行為上表現差異的研究 中,大多數的研究多關注在男女當事人求助人數上的差異,結 果 也 大 多 支 持 女 性 較 男 性 積 極 使 用 心 理 專 業 資 源 ( Rickwood & B r a i t h w a i t e , 1 9 9 4; Y e h , 2 0 0 2; A d d i s & M a h a l i k , 2 0 0 3; C h a n d r a & Minkovitz, 2006; Pederson & Vogel, 2007; 周 玉 真 , 1998; 郝 志 紅、梁 寶 勇,2 0 0 7 ) ;一 些 針 對 大 學 生 的 相 關 研 究 中 亦 指 出 , 大學生男生比大學女生對於心理治療有更負向的態度與較少求 助 行 為( G o n z a l e z , A l e g r i a , & P r i h o d a , 2 0 0 5 ; M a s u d a , S u z u m u r a , Beauchamp, Howells, & Clay, 2005; Chandra & Minkovitz, 20 06; C h an g, 2 00 7 a; C h an g, 2 00 7 b ) , 甚 至 當 男 性 與 女 性 所 經 驗到的心理痛苦強度是一樣的時候,男性對於心理治療一樣持 更 負 向 的 態 度 與 較 少 求 助 行 為 ( Kessler, Brown, & Boman,. - 35 -.

(36) 1 9 8 1 ; D e a n e & T o d d , 1 9 9 6 )。 為 何 男 性 求 助 比 率 低 於 女 性 ? Möller-Leimkühler( 2002) 提出可能的解釋,表示男性在情緒問題和憂鬱症狀上求助心理 諮商的比率比女性低,可能的原因是社會文化所強調男子氣 概,阻礙男性覺察自己的負向情緒,進而阻礙求助專業心理諮 商的可能性。意味著男性在無法有效知覺憂鬱情緒時,也不會 有想要求助心理諮商的需要。 Addis與 Mahalik(2003)也 提 到 男 性 一 般 強 調 獨 立 與 自 我 控 制,對於喪失自尊會更去注意,所以在遇到一些心理痛苦的事 情 時,必 須 要 能 去 掌 控 事 情 ,主 要 以 自 己 解 決 問 題 為 首 要 選 擇 。 可知,從傳統社交文化脈絡對男性性別角色的期待,多是男性 居於主導位置,男性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意味著當男性在遇到 問題,要打開心胸去跟另一個諮商師說自己遇到困難,尋求心 理治療的協助,是很困難的一件事,這與男性對自己性別角色 的認同是相違背的。 另一些瞭解男大學生其性別角色與求助的相關研究發現, 當這些男大學生更認同傳統男性角色時(例如:非情緒化、獨 立 自 主 ), 相 較 於 其 他 男 性 而 言 , 對 於 尋 求 心 理 治 療 有 著 更 負 向 的 態 度 ( Good & Wood, 1995; Wisch, Mahalik, Hayes,& Nutt, 1 9 9 5 ; B e r g e r , L e v a n t , M c M i l l a n , K e l l e h e r , & S e l l e r s , 2 0 0 5 )。 以求助內涵來探討,有研究指出,因憂鬱而求助專業心理 治 療 , 男 生 少 於 女 生 ( McKay, Rutherford, Cacciola, & Kabasakalian-McKay, 1996; Andrews, Issakidis, & Carter, 2001) 。 此 外 , 在 一 些 研 究 阻 礙 男 性 求 助 專 業 心 理 治 療 的 研 究 中 , 發 現 有 兩 大 類 型 阻 礙 1.避 免 討 論 痛 苦 的 情 緒 ( Komiya, Good, & Sherrod, 2000; Vogel & Wester, 2003; Vogel, Wester, Wei, & Bo ysen, 2005) 2.對 心 理 治 療 的 自 我 污 名 化 ( Vogel, Wade, & Haake, 2006; Pederson, & Vogel, 2007) 。 上 述 研 究. - 36 -.

(37) 顯示出,有憂鬱情緒的男大學生相較於女大學生,對求助於心 理諮商持更負向的態度。 但 也 有 一 些 不 同 的 研 究 結 果 , 國 外 學 Boldero與 Fallon (1995)的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出 男 女 兩 性 在 求 助 態 度 上 並 無 顯 著 差 異 ; Dafar與 Friedlander (1982) 進 行 國 際 性 求 助 態 度 的 比 較 研 究 , 發 現 性 別 與 求 助 態 度 無 相 關 存 在 ; Vogel與 Wester( 2003) 也表示社會支持的多寡、性別(男、女)、心理痛苦程度在預 測求助心理諮商的態度上並沒有達到顯著差異。此外,國內學 者 林 幸 台 ( 1979) 的 研 究 中 , 人 文 社 會 科 的 學 生 於 求 助 態 度 的 表 現 上 無 性 別 的 差 異 ; 李 柏 英 ( 1 9 8 5 )、 張 學 善 ( 1 9 8 8 ) 分 別 針 對大學生及專科生所作的研究亦得到相同結論。這些研究顯示 男大學生與女大學生在求助於心理諮商的態度上並沒有差異。 雖然性別與求助態度的關係仍未有定論,尤其是在青少年 晚 期 的 大 學 生 階 段 看 法 多 有 爭 議 存 在 ( Boldero & Fallon , 1 9 9 5 ), 這 樣 的 差 異 或 許 跟 樣 本 及 研 究 工 具 的 使 用 有 關 。 研 究 者 在回顧文獻後,與大部分的研究結果有一樣的看法,認為男大 學生求助心理諮商的態度比女大學生的求助態度更趨於負向。 基於本節的綜和討論,可知認知性態度對於是否尋求專業 心理輔導結果之信念與對這些信念之評價有很大的影響力,本 研究主要就是將焦點聚焦在認知的層面上,探討自尊、所覺知 到 的 污 名 ( 包 括 : 自 我 污 名 、 社 會 污 名 )、 自 我 揭 露 ( 包 括 : 預 期危險、預期效益)等因素對於求助態度的影響,茲分述在下 面各章節。. - 37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portion of my article, I first discuss the “Pious Wives” section of Patricia Ebrey’s widely circulated book, The Inner Quarters: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The Emo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 of Gifted Students and the Main Categories of Emotional and Mental

(The Emo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 of Gifted Students and the Main Categories of Emotional and Mental

This painting inspired me to explore personal styles for my self-portrait, or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represent myself in my work, so that people will feel the work is unique and

14:00-14:15 Case study - Experiencing field learning in health care setting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14:15-14:30 Principles of conducting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 “Why

When risk factors are high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re low, proximal risk factors. (or stressors) can interact with a person’s long term or underlying

自我肯定 自我探索及概念 ,自尊感 及成敗歸因 自我管理 時間管理 ,問題解決技巧 ,情緒管理 團體互動 協作技巧及學習 ,溝通技巧

自我肯定 自我探索及概念 ,自尊感 及成敗歸因 自我管理 時間管理 ,問題解決技巧 ,情緒管理 團體互動 協作技巧及學習 ,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