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量化考察:以歷史學報為分析對象(1945-200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量化考察:以歷史學報為分析對象(1945-2000)"

Copied!
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量化考察:以歷史學報為分析對象

(1945-2000)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1-2411-H-004-026-

執行期間: 91 年 08 月 01 日至 92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計畫主持人: 彭明輝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2 年 10 月 30 日

(2)

1

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量化考察:以歷史

學報為分析對象(1945-2000)

目次

摘要 ... 3

ABSTRACT ... 4

一、 引論 ... 5

二、 歷史學報個別內容分析 ... 13

(一) 臺灣大學歷史系所 ... 14 (二)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所... 19 (三) 政治大學歷史系所 ... 23 (四)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 28 (五)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 33 (六) 中興大學歷史系所 ... 37 (七)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所 ... 41 (八) 中正大學歷史系所 ... 45 (九) 成功大學歷史系所 ... 49 (十) 東華大學歷史系 ... 54 (十一)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所... 56 (十二) 輔仁大學歷史系所 ... 61 (十三) 淡江大學歷史系所 ... 63 (十四) 東吳大學歷史系所 ... 65

(3)

(十五) 東海大學歷史系所 ... 66 (十六) 臺北大學歷史學系 ... 70

三、 歷史學報內容整體分析 ... 71

(一) 區域比例與動向 ... 72 (二) 本國斷代史的線性趨勢 ... 74 (三) 專史取向的轉折 ... 79

四、 結論 ... 84

五、 統計表... 85

(一) 區域分期篇數&比例:學報論文... 85 (二) 本國斷代史分期篇數&比例:學報論文 ... 85 (三) 本國史專史分類分期篇數&比例:學報論文 ... 86 (四) 學報論文區域(1945-2000)... 86 (五) 學報論文斷代(1945-2000)... 86 (六) 學報論文專史分類(1945-2000)... 87

六、 徵引書目 ... 88

(一) 歷史學報... 88 (二) 專書... 89 (三) 論文... 89 (四) 網站... 91

(4)

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量化考察:以歷史

學報為分析對象(1945-2000)

摘要

1945-2000 年臺灣地區的歷史學研究,主要內容為何,關注點為何,是 許多歷史學工作者關心的課題。1945 年以後臺灣地區史學主要受到三方面的 影響:一、日治時期的遺風;二、中國大陸史學的傳承;三、西方史學的輸 入。在各種史學彼此交互影響下,臺灣史學呈顯了多樣化的風貌。面對這種 多樣貌的史學發展,史學工作者雖時有論文述及,但全面性的研究則未之見。 臺灣史學一面承襲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傳統,一面繼承第一代來臺大陸 學者的學風,同時也受到西方史學輸入的影響,可謂多方交會、系出多元。 而欲探索臺灣地區 1945 年以後史學發展的進程,可以就個別史家,學術機 構,專著,博、碩士論文和學術期刊等進行分析。 歷史學期刊主要的功能在於快速傳播新知與交流學術意見,本文選取 15 所 學 校 歷 史 學 報 , 分 析 其 內 容 取 向 及 關 注 課 題 , 配 合 計 量 分 析 , 探 索 1945-2000 年間臺灣地區史學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臺灣地區、史學、歷史學報、史學理論、計量分析

(5)

A Survey 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Taiwan: The Case of

History Journals at th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1945-2000)

Abstract

Many historians in Taiwan have been concerned with the question of the contents, dimension, and foci of history works during the period 1945-2000. After 1945 three factors influence historiography in Taiwan: first, the Japanese legacy; second, approaches adopted by scholars from Mainland China; third, impact of Western historiography. Due to these three factors,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ography in Taiwan shows diversity. Although some scholars have studied such development, a full-scale study is required.

As mentioned previously,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ose three factors, the historiography in Taiwan presents various facets. Studying individual scholars, academic institutions, monographs, master theses, doctoral dissertations and papers in historical journals reveals the trends of historiography over the years. Due mainly to the unusual functions of historical journal in transmission of new concepts and exchange of ideas, this Artical focus on a survey on the topics and content of papers in history journals published by history depart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during this period. I shall conduct quantitative, as well as qualitative, analyses in my research so that we can have a broader,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trends of historiography in Taiwan.

Keywords:Taiwan, historiography, Journal of History Department, theory of historiography, statistics analysis

(6)

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量化考察:以歷史

學報為分析對象(1945-2000)

一、 引論

1945-2000 年臺灣地區的歷史學研究,主要內容為何,關注點為何,是 許多歷史學工作者關心的課題,截至 2000 年為止,除了本國史各斷代研究 的相關論述1,以及研究主題與動向的分析2,我們很難拿出比較整體性的介 1 如:蔡學海,〈近五年(1987-1991)來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報導〉,《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25(臺北,1993.09): 205-230;王吉林,〈近五年來隋唐五代史研究〉,《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 刊》,25(臺北,1993.09): 231-234;王德毅,〈近五年來宋史之研究──民國七十六年至八十 年〉,《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5(臺北,1993.09): 235-241;秦照芬,〈近五年(民國76 至80年)中國上古史研究目錄彙編〉,《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5(臺北,1993.09):287-302; 吳智和,〈近五年來臺灣地區明史研究論著選介(上)〉,《漢學研究通訊》,10.1=37(臺北, 1991.03): 5-12;吳智和,〈近五年來臺灣地區明史研究論著選介(中)〉,《漢學研究通訊》, 10.2=38(臺北,1991.06): 93-97;吳智和,〈近五年來臺灣地區明史研究論著選介(下)〉,《漢 學研究通訊》,10.4=40(臺北,1991.12): 289-296;張榮芳,〈近五年來臺灣地區中國中古史研 究論著選介〉(上)《漢學研究通訊》,9.1=33(臺北,1990.03): 1-4;張榮芳,〈近五年來臺灣 地區中國中古史研究論著選介〉(下)《漢學研究通訊》,9.2=34(臺北,1990.06): 69-75;杜正 勝,〈近五年來臺灣地區中國上古史研究書目簡介(民國七一年至七五年)〉,《漢學研究通訊》, 7.1=25(臺北,1988.03): 1-7;施志汶,〈臺灣史研究的“反思”──以近十年來國內各校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為中心(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二)〉,《歷史學報(師大)》,22(臺北,1994.06): 413-446; 周健,〈近十年來臺灣地區西洋史研究概況簡述〉,《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5(臺北, 1993.09): 267-275;王德權、甘懷真,〈最近十年(1980-89)來唐代學術研究概況:臺灣地區─ ─史學部分〉,《中國唐代學會會刊》,1(臺北,1990.11): 25-40。 2 李筱峰,〈近三十年來臺灣地區大學歷史研究所中有關臺灣史研究成果之分析〉,《臺灣風物》,

(7)

紹或說明。而對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取向的討論,相關論著大約可以分為兩 種類型:一種是對史學理論、史學方法與方法論的討論興趣較為濃厚,如黃 俊傑、李東華、林正珍教授3;另一種是以較宏觀角度對臺灣史學進行整體性 討論,如杜正勝、宋晞、王晴佳教授4 李東華教授在〈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指出, 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主要淵源有二:(一)日治時期臺灣的歷史研究,(二) 民國以來的中國史學發展5。李東華教授的分析,勾勒出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 的兩條重要線索:民初以來的中國史學發展與日治時期臺灣的歷史研究,可 謂深刻而有見地。李東華教授進一步指出,1949 年以後的臺灣史學,約略可 以 1960 年代畫分為兩個時期,1960 年代以前為大陸史料學派延續時期,1960 年代以後,史料學派的地位開始動搖,進入解釋史學時代6。在另一篇論文〈中 34.2(臺北,1984.06): 84-97;張炎憲,〈臺灣史研究的新精神〉,《臺灣史料研究》,1(臺北, 1993.02): 76-86;吳密察,〈臺灣史的成立及其課題〉,《當代》,100(臺北,1994.08): 78-97; 杜正勝,〈中國史在臺灣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92(臺北,1995.09): 79-85;陳弱水, 〈傳統中國史研究與臺灣史的未來〉,《當代》,111(臺北,1995.07): 104-113。 3 相關著作如:黃俊傑,〈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年至民國七十 年)〉,上,《漢學研究通訊》,2.2(臺北,1983.04): 69-76;黃俊傑,〈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 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年至民國七十年)〉,下,《漢學研究通訊》,2.3(臺北,1983.07): 135- 145;黃俊傑,〈戰後臺灣關於史學方法論的研究(1950-1980)〉,收入:黃俊傑,《戰後 臺灣的教育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29-99;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 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臺北,1984.10): 36-43;林正珍,〈臺灣五十年來“史 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漢學研究通訊》,20.4(臺北,2001.11): 6-17。 4 相關著作如:杜正勝,〈中國史在臺灣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92: 79- 85;林滿紅,〈當 代臺灣的史學與社會〉,《教學與研究》,1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1996.6.5): 69-97; 宋晞,〈民國以來的中國史學──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十五日上午在中國歷史學會年會上講〉, 《國史館館刊》,復刊21(臺北,1996:12): 1-26;王晴佳,〈臺灣史學的“變”與“不變”:1949-1999 年〉,《臺灣大學歷史學報》,24(臺北,1999): 329-374。 5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 37- 38。 6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 36- 42;李東 華教授進一步說明以1960年代為分期的原因有三:(1)從史學理論及方法論而言,1963年2月15 日創刊的《思與言》是對史料學派最早提出批評的刊物;(2)就史學研究工作者而言,1960年 代是內地來臺老一輩教授逐漸退隱、凋謝的時代,也是第二代學者大量崛起的時代;(3)就歷 史研究與教學而言,1960年代是歷史研究、教學單位數量上大量增加的時代。(頁40)

(8)

華民國歷史學博士論文內容及方法之評析〉中,李東華教授分析了 1957-1983 年間臺灣地區歷史學博士論文的師承、斷代分布、專史領域與方法7 黃俊傑教授在〈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年至 民國七十年)〉中,曾就刊載有關史學方法論最多的兩分雜誌──《食貨》月刊 和《思與言》雜誌,做了統計與分析8。黃俊傑教授認為 1970-1980 年代是臺 灣地區注重史學方法論的年代,其中量化史學、心理史學、社會科學與歷史 學的結合9,對史學研究有重大的影響。在〈戰後臺灣關於史學方法論的研究 (1950-1980)〉一文,黃俊傑教授將臺灣歷史學界對史學方法論的觀察分為兩 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1950-1970,第二階段為 1970-1980;黃俊傑教授認為第 一階段主要是繼承近代中國的史料學派,第二階段則是社會科學(特別是歐美以 實證主義為中心的行為科學)對臺灣史學的影響10;黃俊傑教授在文中亦提及部分學 者(如錢穆、杜維運、余英時、汪榮祖、王爾敏教授等)對傳統史學思想中有關“史識”的強 調,說明歷史學工作者無法避免“意義”的問題及其先導性11 林正珍教授在〈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中,全面回顧 和檢討了 1950-2000 年間臺灣史學有關史學理論的引介,並對臺灣史學過度 向現代化、科學化傾斜的現象有所評騭,認為在科學化風潮之下,使得文學 7 李東華,〈中華民國歷史學博士論文內容及方法之評析〉,《史學評論》,8(臺北,1984.07): 121-149。 8 黃俊傑,〈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年至民國七十年)〉,上,《漢 學研究通訊》,2.2: 69-76;黃俊傑,〈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 年至民國七十年)〉,下,2.3: 135- 145。 9 黃俊傑,〈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年至民國七十年)〉,上,《漢 學研究通訊》,2.2: 70-73。 10 黃俊傑,〈戰後臺灣關於史學方法論的研究(1950-1980)〉,《戰後臺灣的教育思想》,72-99; 我們也意識到因著眼點的不同,黃俊傑教授和李東華教授對臺灣地區的史學發展,在年代上約 有10年的差距,李東華教授以《思與言》雜誌對史料學派的挑戰為分期依據,黃俊傑教授則以 當代西方史學的輸入(特別以計量、心理史學、社會科學與歷史學的結合),做為臺灣地區史學 發展的分水嶺。 11 黃俊傑,〈戰後臺灣關於史學方法論的研究(1950-1980)〉,《戰後臺灣的教育思想》,81-97。

(9)

或藝術想像與史學產生距離12 林滿紅教授在〈當代臺灣的史學與社會〉指出當前臺灣歷史學界的幾個 現象:(一)以中國為思考範圍,無法突破舊有的框架;(二)研究著重古史,近 代史研究又不講求歷史解釋;(三)忽略現在與過去對話及史學整體性的方法 論問題;(四)史學研究與社會的脫節13;林滿紅教授並提出四項建議:(一)促 請立法院趕快通過檔案法;(二)建立公報、報紙等資料光碟,鼓勵全民寫史; (三)調整與史學相關的獎評、升等、聘任辦法;(四)加強當代臺灣歷史的研究 實習14。林滿紅教授的論文大體指出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一般現象,其中 以中國史為思考範圍,無法突破舊有的框架,尤指出問題關鍵所在;加強當 代臺灣歷史的研究實習部分,在 1990 年代以後已有明顯改善;其餘所論大 抵勾勒出臺灣史學研究的一般現象及弊端所在。 杜正勝教授〈中國史在臺灣研究的未來〉一文,將臺灣地區的史學工作 者分為四代:(一)第一代學者:1945 年以後來臺的史學工作者,研究方法基 本上以史料學派為基礎;(二)第二代學者:1960-1970 年代的史學工作者自國 外帶回許多新的觀念,最突出的是援引社會科學方法到歷史學領域;(三)第 三代學者:1970 年代以後到 1980 年代之間,在介紹外國理論時較不生吞活 剝,顯示臺灣史學界對 1960-1970 年代迷信方法論的反省;(四)第四代學者: 1990 年代,臺灣歷史界發生較大的變化是臺灣史研究蔚為風尚,本土意識確 立,臺灣史研究與中國史研究重新畫分界線15 2002 年 5 月杜正勝教授在劍橋大學東方研究系“川流講座”(Chuan Lyu 12 林正珍,〈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漢學研究通訊》,20.4: 15-16。 13 林滿紅,〈當代臺灣的史學與社會〉,《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臺北:麥田出版,2002),144-168。 14 林滿紅,〈當代臺灣的史學與社會〉,《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169-176。 15 杜正勝,〈中國史在臺灣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92: 80;李東華教授在〈一九四九年 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認為「臺灣史的研究始終有良好的發展」,與杜正勝教授 的說法略異;參見: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 21.1: 40。

(10)

Lectures 2002)演講,講題為〈新史學之路──兼論臺灣五十年來的史學發展〉16, 將臺灣史學分為 5 個截點加以分析:(一)臺灣史學的起點──1950 年;(二) 史學以真為本務──傅斯年與史語所,(三)史學反映時代精神──沈剛伯, (四)社會科學方法進入史學──許倬雲和《食貨》,(五)物質、社會與文化有 機連繫的「新史學」;杜正勝教授在演講中指出,臺灣 50 年來的史學變革, 有其內在理路亦與外緣的政治社會情勢密切關連;臺灣史學的第一代學者於 第二次大戰後來自中國,傅斯年強調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沈剛伯認為史學 研究不應與社會脫節,1970-1980 年代引進社會科學方法,昌盛社會經濟史 的研究;1980 年代以後,臺灣史學界出現新的趨勢,形成以社會經濟為基礎 的文化史;1990 年青壯代史學工作者創辦《新史學》,嘗試推動新領域、新 課題的史學研究,此為臺灣史學發展的內在理路;而 1990 年代臺灣地區完 成民主化,對史學發展造成的衝激遠較過去任何史學思潮或方法更深刻,50 年來臺灣以中國史為中心的史學教育與研究不得不重新檢討,而臺灣史學何 處去?臺灣史家當如何安身立命?在歷史學社群內部的意見變得相當分 歧,甚至成為敏感的政治問題。處在轉變的關鍵時刻,杜正勝教授認為下一 波的新史學運動將不再是史家技藝的探索,而是史家心態的解放,如何突破 長久以來以中國史為主體的習慣與束縛,重新建構世界性的歷史視野,為長 年永續的實證研究開闢一條新路17 宋晞教授論析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將臺灣史學與現代中國史學放在同 一範疇中討論,較接近書目式的列舉,而以史料的發崛和各領域史學研究論 著為論述主軸18 16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兼論臺灣五十年來的史學發展〉,《新史學》,11.3(臺北,2002.09): 21-42。 17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兼論臺灣五十年來的史學發展〉,《新史學》,11.3: 21;有關打 破長久以來以中國史為主體的習慣與束縛,建構世界性的歷史視野,林滿紅教授亦有深刻的觀 察,參閱:林滿紅,〈以世界框架寫中國人的近代史〉,《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177-202。 18 宋晞,〈民國以來的中國史學──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十五日上午在中國歷史學會年會上講〉, 《國史館館刊》,復刊21: 1-26。

(11)

2002 年 7 月 7 日中國歷史學會第 38 屆年會舉行“近年史學新趨勢座談 會”,引言人分別是劉翠溶教授(臺灣史)、李東華教授(中國史)、王琪教授(西洋史), 對臺灣地區 1980 年代以後的歷史學研究做了綜合性的討論。劉翠溶教授將 臺灣地區歷史研究所的臺灣史博、碩士論文分為所別比較和專史比較,對了 解臺灣史研究的動向具有指標性的意義19;李東華教授的引言延續其〈一九 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論點20,並補強 1980 年代以後的相 關發展,說明史料學派和史觀學派對壘的最新趨勢,以及後現代史學對臺灣 地區歷史學研究的衝激21 2002 年王晴佳教授出版《臺灣史學五十年》,從外部分析 1945 年以後臺 灣地區歷史學的發展22,是相關著作中論旨與涵蓋範圍最廣泛者。王晴佳教 授將臺灣史學分為 3 期討論:(一)1950-1960 年代中期:為臺灣史學的初創時 期,主要受到兩方面的影響:1.史料學派;2.冷戰的政治環境。(二)1960 年 代中期至 1987 年:主要受社會科學與現代化理論的影響。(三)1987 以後: 政治的禁令解除,加上史學研究禁區的開放,臺灣史學進入蓬勃發展期23 王晴佳教授的論述基本上採取印象式的敘述方式,比較缺乏數據資料的支持 24,而且在論述上亦稍較概論式。 1945-2000 年間臺灣地區的歷史學研究已集木成林,在 21 世紀之初的此 刻,回顧 20 世紀的學術成果,試圖在回顧與前瞻中找尋未來的發展方向, 不失為一適當時機。有鑑於此,近幾年來筆者嘗試用計量方式,對臺灣地區 歷史學研究做一些粗略的量化考察25 19 劉翠溶,〈臺灣史部分引言〉,《中國歷史學會會訊》,70&71(臺北,2002.11.30): 20-22。 20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 36-43。 21 李東華,〈二十年來臺灣中國史研究趨勢之我見〉,《中國歷史學會會訊》,70&71(臺北, 2002.11.30): 22-24。 22 王晴佳,《臺灣史學50年:傳承、方法、趨向》(臺北:麥田出版,2002)。 23 王晴佳,《臺灣史學50年:傳承、方法、趨向》,xiv-xvii。 24 王晴佳教授在量化部分略微徵引筆者對臺灣地區博、碩士論文所做的量化分析;參閱:王晴佳, 《臺灣史學50年:傳承、方法、趨向》,211, 214。 25 筆者已完成的是臺灣地區歷史研究所博、碩士論文、歷史學期刊分析;請參閱:彭明輝,〈臺

(12)

1945-2000 年間,臺灣史學的發展已是繁花葳蕤,全面性的探討有其必 要性;但截至 2000 年底為止,相關論述主要係以概念式的方式進行,以較 宏觀角度對臺灣史學的發展進行討論,而缺乏實證的計量分析,雖然計量並 非研究史學發展的唯一途徑。 臺灣史學一面承襲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傳統,一面受到第一代來臺大陸 學者的影響26,更在西方史學的影響下,呈現多樣而豐富的面貌27。欲探索臺 灣地區史學發展的進程,可以就個別史家、學術機構、碩博士論文和學術期 刊等進行分析,其中期刊主要的功能在於快速傳播新知與交流學術意見,本 計畫擬選取各大學歷史學報,分析內容取向及關注課題,配合計量分析,探 索臺灣地區史學發展的趨勢。本計畫擬討論的學報如下: 1. 中央大學文學院編,《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Journal of humanities East/West),中壢,1987-2000,不定期刊。

2.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文科學報》(Hwa Kang Journal of Humanities), 臺北,1978-2000,年刊。 灣地區歷史研究所博、碩士論文取向:一個計量史學的分析(1945-2000)〉,收入:彭明輝,《臺 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出版,2001),151-206;筆者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 究 計 畫 “ 臺 灣 地 區 歷 史 學 研 究 的 動 向 : 以 學 術 期 刊 為 分 析 對 象 (1945-2000)”( 編 號 NSC 89-2411-h-004-033),討論《大陸雜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史學集刊》、《史學評 論》、《思與言》、《幼獅學誌》、《食貨月刊》、《新史學》等8種期刊,研究報告於2002 年1月20日完成;部分章節以單篇論文的形式發表,請參閱:彭明輝,〈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 的動向:以學術期刊為分析對象(1945-2000)〉(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 果報告,2002);計畫編號NSC 89-2411-h-004-033;彭明輝,〈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量化考 察:以5種學術期刊為分析對象(1945-2000)〉,《漢學研究通訊》,20.4=80(臺北,2001.11): 18-27; 彭明輝,〈臺灣地區歷史學期刊論文與博、碩士論文的量化比較(1945-2000)〉,《漢學研究通 訊》,21.1=81(臺北,2002.2): 31pp; 通過審查,即將出版; 彭明輝,〈從歷史學期刊論文分析 臺灣史學研究動向(1945-2000)〉,《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 系所,2002.5): 31pp; 通過審查,即將出版;本計畫所討論者為各大學歷史學報,繼續將進行 的是政府機構與研究機構刊行之歷史學相關期刊,如《故宮文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集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集刊》、《國史 館館刊(復刊)》等。 26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 36-37。 27 黃俊傑,〈戰後臺灣關於史學方法論的研究(1950-1980)〉,《戰後臺灣的教育思想》,29-99。

(13)

3. 中國文化大學,《簡牘學報》(Bulletin the Institute for Documents on

Wooden Slips Studies),臺北,1974-1997,不定期刊。

4. 中華學術院中華史學協會、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與史學系,《史

學彙刊》(Journal of the Historical Studies),臺北,1968-1977,不定期 刊。

5. 中興大學歷史學報編輯委員會編,《興大歷史學報》,臺中,1991-2000, 年刊。

6. 東吳大學歷史系,《東吳歷史學報》(Soochow Journal of History),臺 北,1995-2000,年刊。

7.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編,《東海大學歷史學報》(Bulletin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Tunghai University),臺中,1977-1988,不定期刊。

8.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編,《東華人文學報》(Dong Hwa Journal of

Humanistic Studies),花蓮,1999-2000,年刊。

9. 國立中正大學編,《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Journal of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嘉義,1990-2000,年刊。

10.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編,《 國 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 (Bulletin Of History Department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臺 南,1974-2000,年刊。

1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所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The Journal

of History),臺北,1983-2000,年刊。

12.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編,《暨大學報》(the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journal),南投,1997-2000,半年刊。

13.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臺 北 ,

1974-1995,年刊。

(14)

of His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臺北,1996-2000,半年刊。

1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Bulletin of Historical Research),臺北,1973-1999,年刊。

1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編,《臺灣師大歷史學報》(Bulletin of

Historical Research),臺北,2000,年刊。

17.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編,《淡江史學》(The Journal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Tamkang University),臺北,1989-2000,年刊。

18.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編,《清華學報》(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新竹,1956-2000,季刊。

19.臺大文史哲學報編輯委員會編,《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Bulletin

of th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臺北,1950-2000,半年刊。

20.輔仁大學文學院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合編,《輔仁歷史學報》(Fu Jen Historical Journal),臺北,1989-2000,年刊。 上述學報的取樣標準,主要以該校設有歷史學系或歷史研究所為依據, 如設有歷史學系或歷史研究所的大學未出版歷史學報則以該校學報之人文 分冊(或文史哲學報)為分析對象。

二、 歷史學報個別內容分析

歷史學報個別內容分析量化的對象非僅歷史學報,亦包括各校刊行的歷 史學相關期刊,如臺灣大學歷史系所的取樣包括《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 報》、《臺大歷史學報》與《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中央大學歷史研究 所未刊行歷史學報,故其取樣為中央大學文學院刊行之《中央大學人文學 報》。但本節之討論對象並未包括各校由校方刊行的學報,因為如將各大學 學報列入取樣,工程將過於浩大,故僅及於人文相關學報。並且本文的取樣 僅及於設立歷史系所之大學,而非臺灣地區的所有大學。在與博碩士論文進 行比較時,該歷史研究所的論文數必須多於 10 篇,即以 10 篇為取樣的最低

(15)

標準,未達 10 篇者不列入討論,僅在總體比例時加入計量。

(一) 臺灣大學歷史系所

臺灣大學歷史系成立於 1945 年,1947 年設文科研究所,分為文學和史 學兩部;1954 年正式成立歷史研究所;臺灣大學歷史系早期有關中國史的研 究成果極為豐碩,特別是上古社會、魏晉、唐末到明清、近代,以及中西交 通、西洋史和臺灣史,都有相當耀眼的成績。其後在傳統中國史學、史籍名 著、魏晉政治及思想、唐代政教、宋遼金元及明清社會經濟、史學史、史學 方法及近現代政治史等方面表現也相當傑出28。在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和相 關課程,可說相當完整,涵蓋古今中外,包括主要的國家、朝代及專史。臺 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曾在 1995 年改版,前後名稱略有改變,1974-1995 年名 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年刊,1996-2000 年名為《臺大歷史學報》(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半年刊,並將《國立

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Bulletin of th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列入取樣,該 學報為半年刊,刊行時間為 1950-2000。但本文在計量時僅說明為臺大學報, 其內容包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臺大歷史學報》與《國立臺灣 大學文史哲學報》。 臺大是臺灣地區大學系統的龍 頭,歷史系亦為培養史學工作者的搖 籃,臺大學報所呈現的研究方向,對 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亦具有指標性 的意義。在蒐集到的 443 篇論文中, 圖 2-1-1 “區域比例:臺大學報”顯 示,中國史研究 368 篇,占 83.1%; 28 資料來源:www-ms.cc.ntu.edu.tw/~history/;資料取得時間:2002.1.20。 圖2-1-1 “區域比例:臺大學報” 不明 0.2% 世界史 12.0% 臺灣史 4.7% 中國史 83.1%

(16)

臺灣史 21 篇,占 4.7%;世界史 53 篇,占 12.0%。我們在圖中看到臺大歷史 學報的世界史比例,高於臺灣史,或許可以了解過去 50 年來臺灣地區歷史 學研究的一般現象。如果說 50 年來的臺灣史學以中國史為依皈,臺大學報 顯然具有相當的說服力。 在本國斷代史方面,臺大呈現一種相當有趣的平衡,圖 2-1-2 “本國斷代 史:臺大學報”顯示,臺大學報的本國斷代史呈現相當均衡的情形,除了臺 灣 史 占 4.6% , 隋 唐 五 代 史 占 6.7%,比例稍低,其餘各斷代均 在 10.0%上下,排名最高的 1.宋遼 金元史占 19.7%,依序為:2.近現 代 14.6%,3.上古 13.8%,4.明清 史 13.3%,5.秦漢史 10.5%,6.魏 晉南北朝 9.2%,7.隋唐五代 6.7%,8 臺灣史 4.6%;我們注意到排名前 5 名 的是宋遼金元史、近現代、上古、明清史、秦漢史,大略可以了解臺大學報 的本國斷代史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則可循,真正體現了學術研究的自由意 志。 在專史分類上,臺大學報呈現出各自為政的情形,圖 2-1-3 “專史分類: 臺大學報”顯示,專史分類所占的比例強弱分明,占比例最高的是史學相關 論題,計 97 篇,占 24.9%;比 例最低的是圖書史 0 篇,其次 是婦女史 2 篇,占 0.5%;就整 體 專 史 分 類 而 言 , 排 名 依 序 為:1.史學相關論題 24.9%,2. 思想文化 20.3%,3.政治軍事 17.7%,4.社會 11.8%,5.未明確分類 4.9%,6.宗教 4.6%,7.制度 4.1%,8. 經濟 4.1%,9.教育 2.8%,10.國際關係 1.5%,11.藝術 1.5%,12.科技 1.3%, 13.婦女 0.5%,14.圖書 0.0%。我們注意到排名前 4 名的史學相關論題、思想 0.0% 5.0% 10.0% 15.0% 20.0% 圖2-1-2 “本國斷代史:臺大學報” 比例 3.6% 13.8% 10.5% 9.2% 6.7% 19.7% 13.3% 14.6% 4.6% 3.8% 通史 上古 秦漢 魏晉南 北朝 隋唐五 代 宋遼金 元 明清 近現代 臺灣史 未明確 斷代 0.0% 5.0% 10.0% 15.0% 20.0% 25.0% 圖2-1-3 “專史分類:臺大學報” 比例 24.9% 4.1% 4.6% 11.8% 20.3% 17.7% 1.3% 1.5% 0.5% 2.8% 4.1% 0.0% 1.5% 4.9% 史學 制度 宗教 社會思想文化政治軍事科技國際關係婦女 教育 經濟 圖書 藝術 未明 確分 類

(17)

文化、政治軍事與社會史,比例在 10.0%以上,其餘各專史則在 5.0%以下, 冷熱之間出入甚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史學相關論題占 24.9%,排名第 1, 略可說明臺大學報對此專史的關注,這裡的史學相關論題包括史學史、史學 理論與方法,就此而言,臺大學報對史學理論與方法的關注可謂甚高;排名 2, 3, 4 的思想文化、政治軍事與社會史,大抵在一般預期中,因為思想文化、 政治軍事與社會史本來即為歷史學研究的重心,在專史分類上站較高比例, 是合理的現象。 如果我們假設臺大學派主要的撰稿人是教師,那麼,在教師與學生之 間,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兩者間的研究動向是否合拍,或者各行其是,是一 富興味的問題。 在區域比例部分,圖 2-1-4 “區域比較:臺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顯示, 臺大學報的中國史占 83.1%;臺灣 史占 4.7%;世界史占 12.0%;在博 碩士論文方面,中國史占 83.6%, 博碩士論文較學報論文高約 0.5%, 兩 者 可 謂 相 當 接 近 ; 臺 灣 史 占 11.8%,博碩士論文較學報論文高約 7.1%,約為 2.5 倍,臺灣史似乎較 受學生的青睞;世界史占 4.6%,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7.4%,約為 2.6 倍,世界史似乎不太受學生的青睞。由於臺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的中國史研 究比例相當接近,而臺灣史和世界史則適為反背,這種現象說明兩者的中國 史若合符節,臺灣史和世界史研究則各行其是,可見師生間的治學與研究並 不一定完全合拍,而呈現出各自的選擇。 在本國斷代史方面,臺大呈現一種相當有趣的平衡,圖 2-1-5 “本國斷代 史比較:臺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顯示,臺大學報的本國斷代史呈現相當均 衡的情形,除了臺灣史占 4.6%,隋唐五代史占 6.7%,比例稍低,其餘各斷 代均在 10.0%上下,排名最高的 1.宋遼金元史占 19.7%,依序為:2.近現代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圖2-1-4 “區域比較:臺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 臺大學報 83.1% 4.7% 12.0% 0.2% 臺大博碩 83.6% 11.8% 4.6% 0.0% 中國史 臺灣史 世界史 不明

(18)

14.6%,3.上古 13.8%,4.明清史 13.3%,5.秦漢史 10.5%,6.魏晉南北朝 9.2%, 7.隋唐五代 6.7%,8 臺灣史 4.6%;在博碩士論文方面,排最高的 1.近現代史 占 22.5%,依序為 2.明清 16.3%,3 宋遼金元 13.1%,4.臺灣史 12.4%, 5.上古 7.6%,6.隋唐五代 6.9%,7 通史 6.9%,8.魏晉南北朝 6.4%, 9.秦漢 6.2%,我們注意到兩者的排 名順序有相當大的差異;其中差異 最大的是近現代史,學報論文占 14.6%,博碩士論文占 22.5%,博碩士論文較學報論文高約 7.9%;差異排名 第 2 的是臺灣史,學報論文占 4.6%,博碩士論文占 12.4%,博碩士論文較學 報論文高約 7.8%;差異排名第 3 的是宋遼金元史,學報論文占 19.7%,博碩 士論文占 13.1%,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6.6%;差異排名第 4 的是上古 史,學報論文占 13.8%,博碩士論文占 7.6%,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6.3%;差異排名第 5 的是秦漢史,學報論文占 10.5%,博碩士論文占 6.2%, 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4.3%;本國斷代史學報與博碩士論文最接近的前 3 名,依序為:1.隋唐五代,2.魏晉南北朝,3.明清;隋唐五代史的學報論文 占 6.7%,博碩士論文占 6.9%,博碩士論文較學報論文高約 0.2%;魏晉南北 朝的學報論文占 9.2%,博碩士論文占 6.4%,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2.8%;明清史的學報論文占 13.3%,博碩士論文占 16.3%,博碩士論文較學 報論文高約 3.0%;從本國斷 代史比例可以看出學報論文 較博碩士論文有同有異,但整 體而言,其實是異多於同。 在專史分類上,圖 2-1-6 “專史分類比較:臺大學報與 博碩士論文”顯示,臺大學報 圖2-1-6 “專史分類比較:臺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 -5.0%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臺大學報 24.9% 4.1% 4.6% 11.8% 20.3% 17.7% 1.3% 1.5% 0.5% 2.8% 4.1% 0.0% 1.5% 4.9% 臺大博碩 5.7% 4.6% 3.0% 20.5% 16.8% 18.2% 0.7% 7.8% 1.1% 1.4% 11.0% 0.0% 9.2% 0.0% 史學 制度 宗教 社會 思想文化 政治軍事 科技 國際關係 婦女 教育 經濟 圖書 藝術 未明 確分 類 圖2-1-5 “本國斷代史比較:臺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 0.0% 5.0% 10.0% 15.0% 20.0% 25.0% 臺大學報 3.6% 13.8% 10.5% 9.2% 6.7% 19.7% 13.3% 14.6% 4.6% 3.8% 臺大博碩 6.9% 7.6% 6.2% 6.4% 6.9% 13.1% 16.3% 22.5% 12.4% 1.6% 通史 上古 秦漢 魏晉南 北朝 隋唐五 代 宋遼金 元 明清 近現代 臺灣史 未明確 斷代

(19)

排名依序為:1.史學相關論題 24.9%,2.思想文化 20.3%,3.政治軍事 17.7%, 4.社會 11.8%,5.未明確分類 4.9%,6.宗教 4.6%,7.制度 4.1%,8.經濟 4.1%, 9.教育 2.8%,10.國際關係 1.5%,11.藝術 1.5%,12.科技 1.3%,13.婦女 0.5%, 14.圖書 0.0%。博碩士論文排名依序為:1.社會 20.5%,2.政治軍事 18.2%, 3.思想文化 16.8%,4.經濟 11.0%,5.藝術 9.2%,6.國際關係 7.8%,7.史學 5.7%, 8. 制度 4.6%,9.宗教 3.0%,10.教育 1.4%,11.婦女 1.1%,12.科技 0.7%,13. 圖書 0.0%。其中差異最大的是史學相關論題,學報論文占 24.9%,博碩士論 文占 5.7%,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19.1%;從這裡略可看出學報論文對 史學相關論題的興致盎然,以及博碩士論文對史學相關論題的未加青睞。差 異排名第 2 的是社會史,學報論文占 11.8%,博碩士論文占 20.5%,博碩士 論文較學報論文高約 8.7%;社會史在博碩士論文排名第 1,在學報論文排名 第 4,顯然冷熱有別。差異排名第 3 的是藝術史,學報論文占 1.5%,博碩士 論文占 9.2%,博碩士較學報論文高約 7.7%;這方面的主要差異主要是因為 臺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班在 1992 年以前設有藝術史組,招收 2 名研究生之故; 1992 年以後藝術史組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差異排名第 4 的是經濟史,學報 論文占 4.1%,博碩士論文占 11.0%,博碩士較學報論文高約 6.9%;差異排 名第 5 的是國際關係史,學報論文占 1.5%,博碩士論文占 7.8%,博碩士較 學報論文高約 6.3%;專史分類學報與博碩士論文最接近的前 3 名,依序為: 1.政治軍事、制度,2.科技、婦女,3.教育;政治軍事史的學報論文占 17.7%, 博碩士論文占 18.2%,博碩士論文較學報論文高約 0.5%;制度史的學報論文 占 4.1%,博碩士論文占 4.6%,博碩士論文較學報論文高約 0.5%;科技史的 學報論文占 1.3%,博碩士論文占 0.7%,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0.6%; 婦女史的學報論文占 0.5%,博碩士論文占 1.1%,博碩士論文較學報論文高 約 0.6%。從專史比例可以看出學報與博碩士論文的差性,其間的倚輕倚重頗 值得玩味。 從區域比例、本國斷代史與專史分類比例,可以看出臺大學報與博碩士 論文之間的類同與差異性,師生之間的研究取向,部分係若合符節,祁分則

(20)

分道揚鑣,各行其事,顯現出歷史學研究的多元性。

(二)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所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前身為史地學系,成立於 1946 年,並設有三年 制史地專修科一班;1962 年擴充為歷史學系和地理學系。歷史研究所於 1970 年成立。歷史學系的教學目標有二:1.培養高深史學研究專才;2.造就優秀 中學歷史師資。在課程設計上,注重史學方法、史學理論及中學歷史教材教 法、教學實習之訓練,並將中國上古、中古、近代、現代史及西洋上古、中 古、近代、現代史及中國文化史、臺灣通史、世界通史等課程列為必修;另 設有國別史、專史、中國斷代史等類課程以供學生選修,期使學生對中外歷 史均能有通專之涵養,以培養教學的專業能力。研究所以培養專業史學研究 人才及大學歷史師資為要旨,在課程方面,以歷史學研究法、史學理論研究、 歷史教育研究為必修,並開設各領域專門課程。教學過程中 尤其注重研究 生獨立研究能力之培養,及撰寫論文之訓練,研究所的重心為中國近現代史 與臺灣史2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刊行時間為 1973-1999,年刊;

2000 年改名為《臺灣師大歷史學報》(Bulletin of Historical Research),年刊, 本文取樣為 1973-2000。 在蒐集到的臺師大學報 443 篇論文中,圖 2-2-1 “區域比例:臺師大學報” 顯 示 , 中 國 史 研 究 266 篇 , 占 82.6%;臺灣史 27 篇,占 8.4%;世 界史 29 篇,占 9.0%。我們在圖中 看到臺師大歷史學報的中國史比例 占 82.6%,即可了解臺師大基本上 以中國史為主要研究區域;世界史 比例略高於臺灣史,但兩者之間的 29 資料來源:www.ntnu.edu.tw/his/index.html;資料取得時間:2002.1.20。 圖2-2-1 “區域比例:臺師大學報” 不明 0.0% 世界史 9.0% 臺灣史 8.4% 中國史 82.6%

(21)

差異極小,故在域比例上呈現出中國史大,世界史和臺灣史小的情形,此亦 為過去 50 年來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一般現象。 在本國斷代史方面,臺師大呈現典型詳近略遠的情形,圖 2-2-2 “本國斷 代史:臺師大學報”顯示,除了上古史之外,臺師大學報的本國斷代史幾乎 如史學理論所謂的洋近略遠,愈 接 近 當 代 的 斷 代 史 所 占 比 例 愈 高,尤其中國近現代史比例高達 43.7%,這種現象說明臺師大是典 型以中國近現代史為重點斷代的 學校。由圖 2-2-2 看出臺師大的本 國斷代史排名如次:1.近現代 43.7%,2.明清 19.8%,3.臺灣史 9.2%,4.宋遼 金元 7.5%,5.隋唐五代 6.5%,6.上古 5.1%,7.魏晉南北朝 3.1%,8.通史 2.7%, 9 秦漢 2.0%;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現代史比例高達 43.7%,如果將 近現代史往上延伸到明清,兩者相加占 63.5%,這項比例是相當高的。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史占 9.2%,排名第 3;其餘各斷代,除上古史占 5.1%, 排名第 6 之外,幾乎完全依循歷史學詳近略遠的基本規則。 在專史分類上,臺師大學報呈現出輕重分明的情形,圖 2-2-3 “專史分類: 臺師大學報”顯示,專史分類所占的比例強弱分明,占比例最高的是政治軍 事,計 85 篇,占 29.0%; 比 例 最 低 的 是 圖 書 史 0 篇,其次藝術史 2 篇,占 0.7%;就整體專史分類而 言,排名依序為:1.政治軍 事 29.0% , 2. 思 想 文 化 15.7%,3.社會 14.0%,4. 史學 13.0%,5.經濟 11.6%,6.國際關係 5.1%,7 教育 2.7%,8.宗教 2.7%, 9.制度 2.4%,10.婦女 1.7%,11.科技 1.0%,12.藝術 0.7%,13.未明確分類 0.3%,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圖2-2-2 “本國斷代史:臺師大學報” 比例 2.7% 5.1% 2.0% 3.1% 6.5% 7.5% 19.8% 43.7% 9.2% 0.3% 通史 上古 秦漢魏晉南 北朝 隋唐五 代 宋遼金 元 明清 近現代 台灣史 未明確 斷代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圖2-2-3 “專史分類:臺師大學報” 比例 13.0% 2.4% 2.7% 14.0% 15.7% 29.0% 1.0% 5.1% 1.7% 2.7% 11.6% 0.0% 0.7% 0.3% 史學 制度 宗教 社會思想 文化 政治 軍事科技 國際 關係婦女 教育 經濟 圖書 藝術 未明 確分 類

(22)

14.圖書 0.0%;其中排名前 5 名的 1.政治軍事,2.思想文化,3.社會,4.史學, 5.經濟,比例均在 10.0%以上,除政治軍事史占 29.0%,其餘均在 20.0%以下; 排名前 5 名的專史中,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社會、經濟史的比例較高,大 抵在一般理解中,因為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社會、經濟史本來即為歷史學 研究的重心;倒是史學相關論題排名第 4,占 13.0%,似可說明歷史學者在 研究工作之餘,對史學相關論題難免有較高的興趣;在臺大學報論文我們也 看到類似的現象,甚至在臺大學報論文為占比例最高的專史分類。 我們試著比較臺師大學報和博碩士論文的情形,以了解教師與學生之間 的研究動向是否合拍。 在區域比例部分,2-2-4 “區域比較:臺師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顯示,臺 師大學報的中國史占占 82.6%,臺 灣史占 8.4%,世界史占 9.0%;在博 碩士論文方面,中國史占 77.7%, 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4.9%, 顯示學報論文更集中於中國史;臺 灣史占 21.3%,博碩士論文較學報 論文高約 12.9%,約為 2.5 倍,顯見 臺灣史似乎較受學生的青睞;世界史占 1.0%,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8.0%,約為 9.3 倍,顯示世界史極不太受臺師大學生的青睞。在區域比例部 分,除了中國史方面臺師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若合符節,臺灣史和世界史的 比例可以說出入極大,說明在臺灣史和世界史研究部分,師生間的治學與研 究幾可說是南轅北轍。 在本國斷代史方面,圖 2-2-5 “本國斷代史:臺師大學報與博碩 士論文”顯示,臺師大學報的本國 斷 代 史 排 名 如 次 : 1. 近 現 代 43.7%,2.明清 19.8%,3.臺灣史 圖2-2-5 “本國斷代史比較:臺師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 0.0% 10.0% 20.0% 30.0% 40.0% 50.0% 臺師大學報 2.7% 5.1% 2.0% 3.1% 6.5% 7.5% 19.8% 43.7% 9.2% 0.3% 臺師大博碩 1.0% 2.9% 2.3% 1.3% 4.9% 2.9% 18.6% 44.3% 21.5% 0.3% 通史 上古 秦漢 魏晉南 北朝 隋唐五 代 宋遼金 元 明清 近現代 台灣史 未明確 斷代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圖2-2-4 “區域比較:臺師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 臺師大學報 82.6% 8.4% 9.0% 0.0% 臺師大博碩 77.7% 21.3% 1.0% 0.0% 中國史 臺灣史 世界史 不明

(23)

9.2%,4.宋遼金元 7.5%,5.隋唐五代 6.5%,6.上古 5.1%,7.魏晉南北朝 3.1%, 8.通史 2.7%,9 秦漢 2.0%;在博碩士論文方面,排最高的 1.近現代史占 44.3%, 依序為 2.臺灣史 21.5%,3.明清 18.6%,4.隋唐五代 4.9%,5.宋遼金元 2.9%, 6.上古 2.9%,7.秦漢 2.3%,8.魏晉南北朝 1.3%,9.通史 1.0%,10.未明確斷 代 0.3%;我們注意到兩者的排名順序雖略有差異,但除了臺灣史之外,基本 上可以說極為接近,從圖 2-2-5 所顯示的比例曲線一看就知道系出同門。其 差異最大的是臺灣史,學報論文占 9.2%,博碩士論文占 21.5%,博碩士論文 較學報論文高約 12.3%;差異排名第 2 的是宋遼金元,學報論文占 7.5%,博 碩士論文占 2.9%,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4.6%;差異排名第 3 的是上 古史,學報論文占 5.1%,博碩士論文占 2.9%,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2.2%;其餘斷代的比例差異均在 2.0%以下,兩者之間可謂同調唱和;本國 斷代史學報與博碩士論文最接近的前 3 名,依序為:1.秦漢史,2.近現代史, 3.明清史;秦漢史的學報論文占 2.0%,博碩士論文占 2.3%,博碩士較學報 論文高約 0.2%;近現代史的學報論文占 43.7%,博碩士論文占 44.3%,博碩 士較學報論文高約 0.6%;明清史的學報論文占 19.8%,博碩士論文占 18.6%, 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1.2%;從本國斷代史比例可以看出學報論文與博 碩士論文在比例上頗為接近,特別是中國史部分,幾可說是演奏同樣的旋律。 在專史分類上,圖 2-2-6 “專史分類比較:臺師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顯 示,臺師大學報排名依序為: 1.政治軍事 29.0%,2.思想文化 15.7%,3.社會 14.0%,4.史學 13.0%,5.經濟 11.6%,6.國際 關係 5.1%,7 教育 2.7%,8. 宗教 2.7%,9.制度 2.4%,10. 婦女 1.7%,11.科技 1.0%,12. 藝術 0.7%,13.未明確分類 0.3%,14.圖書 0.0%;博碩士論文排名依序為: 1.社會 22.8%,2.思想文化 19.2%,3.政治軍事 18.6%,4.經濟 16.0%,5.國際 圖2-2-6 “專史分類比較:臺師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 -5.0%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臺師大學報 13.0% 2.4% 2.7% 14.0% 15.7% 29.0%1.0% 5.1% 1.7% 2.7% 11.6% 0.0% 0.7% 0.3% 臺師大博碩 1.0% 2.0% 3.3% 22.8% 19.2% 18.6%1.3% 8.8% 2.0% 2.9% 16.0% 0.0% 2.3% 0.0% 史學 制度 宗教 社會 思想 文化 政治 軍事 科技 國際 關係 婦女 教育 經濟 圖書 藝術 未明 確分 類

(24)

關係 8.8%,6.宗教 3.3%,7.教育 2.9%,8.藝術 2.3%,9.婦女 2.0%,10.制度 2.0%,11.科技 1.3%,12.史學 1.0%,13.圖書 0.0%,14.未明確分類 0.0%;其 中差異最大的是史學相關論題,學報論文占 13.0%,博碩士論文占 1.0%,學 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12.0%;前文比較臺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兩者差 異最大的亦為史學相關論題,在這方面,臺師大與臺大可謂同調唱和。差異 排名第 2 的是政治軍事史,學報論文占 29.0%,博碩士論文占 18.6%,學報 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10.4%;政治軍事史在學報論文排名第 1,在博碩士 論文排名第 3,固有冷熱之別。差異排名第 3 的是社會史,學報論文占 14.0%, 博碩士論文占 22.8%,博碩士較學報論文高約 8.8%;社會史在博碩士論文排 名第 1,在學報論文排名第 3,略可看出博碩士論文受 1970 年代社會科學與 歷史學聯姻影響之一斑。差異排名第 4 的是經濟史,學報論文占 11.6%,博 碩士論文占 16.0%,博碩士較學報論文高約 4.4%,這方面可能亦受 1970 年 代社會科學與歷史學聯姻之影響;差異排名第 5 的是國際關係史,學報論文 占 5.1%,博碩士論文占 8.8%,博碩士較學報論文高約 3.7%;差異排名 1, 3, 4, 5 的專史,臺大與臺師大甚為類似,說明師生在專史分類的差異,兩校適 巧雷同。專史分類學報與博碩士論文最接近的前 3 名,依序為:1.婦女、教 育,2. 科技,3.制度;我們注意到這 4 種專史所占比例均甚低(3.0%以下),在 整體比例上甚難評析。相較而言,臺師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的專史比例,出 入較本國斷代史為大,其間的差異性,代表師生間對專史興趣與研究取向上 的分野。

(三) 政治大學歷史系所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成立於 1967 年,研究所成立於 1976 年,博士班 成立於 1987 年。歷史系的課程以本國及西洋斷代史為中心,兼及各國別史 及專門史。此外,並鼓勵學生對其他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 經濟學、政治學等,培養廣泛之興趣,並開設資料處理課程,訓練同學使用

(25)

電腦的基本能力。歷史研究所以中國近代現代史、近代中外關係史(包含華僑 史)、中國制度史等領域為研究中心30。《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The Journal of History)刊行時間為 1983-2000,年刊。 在蒐集到的政大學報 177 篇論文中,圖 2-3-1 “區域比例:政大學報”顯 示,中國史研究 121 篇,占 68.4%; 臺灣史 19 篇,占 10.7%;世界史 37 篇,占 20.9%。相較而言,政大歷史 學報的中國史比例占 68.4%,略低於 臺大的 83.1%,臺師大的 82.6%;臺灣 史占 10.7%;略高於臺大的 4.7%,臺 師大的 8.4%;世界史占 20.9%,略高 於臺大的 12.0%,臺師大的 9.0%;世界史比例占 20.3%是值得注意的,就研 究取向而言,這是相當高的比例,或可推論政大的世界史師資陣容甚為堅強。 在本國斷代史方面,圖 2-3-2 “本國斷代史:政大學報”顯示,除了上古 史和秦漢史之外,政大學報的本國斷代史相當符合歷史學之詳近略遠,與臺 師大的情形類似,尤其中國近現 代史比例高達 45.7%(高 於 臺 師 大 的 43.7%),這種現象說明政大是典型 以中國近現代史為重點斷代的學 校。圖 2-3-2 顯示,政大的本國斷 代史排名如次:1.近現代 45.7%, 2.明清 21.4%,3.臺灣史 13.6%,4.上古 5.7%,5.隋唐五代 5.0%,6.宋遼金元 3.6%,7.魏晉南北朝 2.1%,8.通史 1.4%,9.未明確斷代 1.4%,10.秦漢 0.0%; 和臺師大一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現代史比例甚高,占 45.7%,如果 加上明清史,即廣義的中國近現代史占 67.1%(高於臺師大的 63.5%)。臺灣史占 30 資料來源:ccntsr6.cc.nccu.edu.tw/nccucd/103/ORIGINAL.HTM;資料取得時間:2002.1.20。 圖2-3-1 “區域比例:政大學報” 不明 0.0% 世界史 20.9% 臺灣史 10.7% 中國史 68.4% 0.0% 10.0% 20.0% 30.0% 40.0% 50.0% 圖2-3-2 “本國斷代史:政大學報” 比例 1.4% 5.7% 0.0% 2.1% 5.0% 3.6% 21.4% 45.7% 13.6% 1.4% 通史 上古 秦漢 魏晉南 北朝 隋唐五 代 宋遼金 元 明清 近現代 台灣史 未明確 斷代

(26)

13.6%,排名第 3(與臺師大排名相同),但比例較高(臺師大的臺灣史占 9.2%)。其餘各斷 代,除上古史占 5.7%,排名第 4;以及秦漢史未有論文之外,大抵依循歷史 學詳近略遠的基本規則。 在專史分類上,政大學報呈現出輕重分明的情形,圖 2-3-3 “專史分類: 政大學報”顯示,專史分類所占的比例強弱分明,占比例最高的是政治軍事, 計 56 篇,占 40.0%,這項 比例說明政大學報的政治 史比例確實非常高;比例最 低的是圖書史與藝術史 0 篇,其次為制度史 1 篇,占 0.7%;就整體專史分類而 言,排名依序為:1.政治軍 事 40.0%,2.史學 13.6%,3.國際關係 12.9%,4.思想文化 10.7%,5.社會 9.3%, 6.經濟 5.7%,7.婦女 2.1%,8.未明確分類 2.1%,9.宗教 1.4%,10.教育 0.7%, 11.科技 0.7%,12.制度 0.7%,13.藝術 0.0%,14.圖書 0.0%;排名前 5 名的專 史中,政治軍事、國際關係、思想文化、社會史的比例較高,大抵屬歷史學 研究的正常情形,因為政治軍事、國際關係、思想文化、社會史本來即為歷 史學研究的重心;倒是史學相關論題排名第 2,占 13.6%(略高於臺師大的 13.0%), 略可說明歷史學者在研究工作一段時間後,對史學相關論題會有較高的興 趣;臺大、臺師大和政大學報論文,均出現類似的現象,而前文分析臺大學 報論文,史學相關論題尤為占比例最高的專史分類。此外,排名第 6 的經濟 史占 5.7%,其餘各專史所占比例均在 3.0%以下;故在政大學報的專史分類, 我們看到冷熱相當分明的情形。 我們同樣比較政大學報和博碩士論文,以了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研究動 向。 在區域比例部分,2-3-4 “區域比較:政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顯示,政大 學報的中國史研究占 68.4%,臺灣史占 10.7%,世界史占 20.9%。在博碩士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圖2-3-3 “專史分類:政大學報” 比例 13.6% 0.7% 1.4% 9.3% 10.7% 40.0% 0.7% 12.9% 2.1% 0.7% 5.7% 0.0% 0.0% 2.1% 史學 制度 宗教 社會思想 文化 政治 軍事科技 國際 關係婦女 教育 經濟 圖書 藝術 未明 確分 類

(27)

論文方面,中國史占 86.5%,博碩士較學報論文高約 18.1%,顯示博碩論文 更集中於中國史;臺灣史占 10.5%, 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0.2%, 可以說非常接近;世界史占 3.0%, 遠低於學報論文的 20.9%,學報約 為博碩士論文的 7.1 倍,顯示世界史 極不受政大學生的青睞。在區域比 例部分,除了臺灣史政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若合符節,中國史和世界史的比 例均有所差異,其中世界史的比例出入尤大,說明在政大師生的世界史幾不 相侔。 在本國斷代史方面,圖 2-3-5 “本國斷代史:政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顯 示,政大學報的本國斷代史排 名如次:1.近現代 45.7%,2. 明 清 21.4% , 3. 臺 灣 史 13.6%,4.上古 5.7%,5.隋唐 五 代 5.0% , 6. 宋 遼 金 元 3.6%,7.魏晉南北朝 2.1%, 8.通史 1.4%,9.未明確斷代 1.4%,10.秦漢 0.0%;在博碩士論文方面,排依序為:1.近現代 83.5%,2.臺 灣史 10.9%,3.明清 4.8%,4.通史 0.4%,5.上古 0.4%,6.魏晉南北朝 0.0%, 7.隋唐五代 0.0%,8.秦漢 0.0%,9.宋遼金元 0.0%,10.未明確斷代 0.0%;我 們看到除了排名前 3 的近現代史、臺灣史和明清史之外,其餘斷代比例均不 及 0.5%,即在計量上未達顯著,故不進行討論。圖 2-3-5 所顯示的比例曲線 可看出,差異最大的是近現代史,學報論文占 45.7%,博碩士論文占 83.5%, 博碩士較學報論文高約 37.8%,這裡顯示政大的博碩士論文幾乎全集中於近 現代史,極為偏食;差異排名第 2 的是明清史,學報論文占 21.4%,博碩士 論文占 4.8%,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16.6%;差異排名第 3 的是上古史, 圖2-3-5 “本國斷代史比較:政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 -20.0%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政大學報 1.4% 5.7% 0.0% 2.1% 5.0% 3.6% 21.4% 45.7% 13.6% 1.4% 政大博碩 0.4% 0.4% 0.0% 0.0% 0.0% 0.0% 4.8% 83.5% 10.9% 0.0% 通史 上古 秦漢 魏晉南 北朝 隋唐五 代 宋遼金 元 明清 近現代 台灣史 未明確 斷代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圖2-3-4 “區域比較:政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 政大學報 68.4% 10.7% 20.9% 0.0% 政大博碩 86.5% 10.5% 3.0% 0.0% 中國史 臺灣史 世界史 不明

(28)

學報論文占 5.7%,博碩士論文占 0.4%,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5.3%; 學報論文的隋唐五代史占 5.0%,博碩士論文占 0.0%,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 文高約 5.0%;其餘斷代的比例差異均在 5.0%以下;博碩士論文除排名前 3 的近現代史、臺灣史和明清史之外,其餘斷代比例均不及 0.5%,即在計量上 未達顯著。本國斷代史學報與博碩士論文最接近的前 3 名,依序為:1.秦漢 史,2.通史,3.魏晉南北朝;秦漢史的學報論文占 0.0%,博碩士論文亦然, 在比較上其實無甚意義;學報論文的通史占 1.4%,博碩士論文占 0.4%,學 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1.0%;學報論文的魏晉南北朝史占 2.1%,博碩士 論文占 0.0%,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2.1%。由於政大歷史研究所博碩 士論文過度偏食近現代史,因此除了排名前 3 的近現代史、臺灣史和明清史 之外,其餘斷代比例均未達顯著,殊難與學報論文進行比較。 在專史分類上,圖 2-3-6 “專史分類比較:政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顯示, 政大學報排名依序為:1.政 治 軍 事 40.0% , 2. 史 學 13.6%,3.國際關係 12.9%, 4.思想文化 10.7%,5.社會 9.3%,6.經濟 5.7%,7.婦女 2.1%,8.未明確分類 2.1%, 9. 宗 教 1.4% , 10. 教 育 0.7%, 11.科技 0.7%, 12. 制度 0.7%,13.藝術 0.0%,14.圖書 0.0%;博碩士論文排名依序為:1.政治軍 事 27.8%,2.社會 19.6%,3.思想文化 18.7%,4.經濟 14.3%,5.國際關係 9.6%, 6.史學 2.6%,7.教育 2.2%,8.婦女 1.7%,9.宗教 1.7%,10.藝術 1.3%,11. 制度 0.4%,12.圖書 0.0%,13.科技 0.0%,14.未明確分類 0.0%;其中差異最 大的是政治軍事史,學報論文占 40.0%,博碩士論文占 27.8%,學報論文較 博碩士論文高約 12.2%;雖然政治軍事史在學報與博碩士論文均排名第 1, 但學報所占比例 40.0%實在超乎尋常的高,博碩士論文因而與學報論文所占 圖2-3-6 “專史分類比較:政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 -5.0%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政大學報 13.6% 0.7% 1.4% 9.3% 10.7% 40.0% 0.7% 12.9% 2.1% 0.7% 5.7% 0.0% 0.0% 2.1% 政大博碩 2.6% 0.4% 1.7% 19.6% 18.7% 27.8% 0.0% 9.6% 1.7% 2.2% 14.3% 0.0% 1.3% 0.0% 史學 制度 宗教 社會 思想 文化 政治 軍事 科技 國際 關係 婦女 教育 經濟 圖書 藝術 未明 確分 類

(29)

比例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差異排名第 2 的是史學相關論題,學報論文占 13.6%,博碩士論文占 2.6%,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11.0%,前文比較 臺大、臺師大學報與博碩士論文,在史學相關論題的比例異均為最大,在這 方面,政大與臺大、臺師大學報可謂同調唱和。差異排名第 3 的是社會史, 學報論文占 9.3%,博碩士論文占 19.6%,博碩士較學報論文高約 10.3%;社 會史在博碩士論文排名第 2,在學報論文排名第 5,略可看出博碩士論文受 1970 年代社會科學與歷史學聯姻影響之一斑。差異排名第 4 的是經濟史,學 報論文占 5.7%,博碩士論文占 14.3%,博碩士較學報論文高約 8.6%,這方 面可能亦受 1970 年代社會科學與歷史學聯姻之影響;差異排名第 5 的是思 想文化,學報論文占 10.7%,博碩士論文占 18.7%,博碩士較學報論文高約 8.0%;差異排名 1, 2, 的專史,政大與臺師大順序互換,差異排名 3, 4, 的專 史,政大與臺師大相同,說明師生在專史分類的差異,兩校適巧雷同。而前 文在比較臺師大與臺大時,我們發現臺師大與臺大亦有許多類同之處,或許 可以說明 3 校師生在專史分類的差異適巧雷同。專史分類學報與博碩士論文 最接近的前 3 名,依序為:1.圖書,2.制度、宗教,3. 婦女;惟這 4 種專史 所占比例均甚低(3.0%以下),在整體比例上甚難評析。相較而言,政大學報與 博碩士論文的專史比例,出入較本國斷代史為大(與臺師大相類),其間差異代表 師生間對專史研究取向的分野。

(四)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成立於 1985 年,是該校人文社會學院的第一個研 究所,分為一般史與科技史兩組,招收碩士班研究生,1996 年開始招收博士 班研究生,以思想文化史與科學技術史的教學、研究為發展重點,與英國劍 橋大學、日本東京大學保持密切聯繫,亦常邀請國外及大陸地區著名學者來 所擔任客座教授或專題演講31。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未刊行歷史學報,本計 31 資料來源:140.114.119.1/~hist/;資料取得時間:2002.1.20。

(30)

畫之取樣為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編《清華學報》(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1956-2000),季刊。 在蒐集到的 129 篇論文中,圖 2-4-1 “區域比例:清華學報”顯示,中國 史研究 123 篇,占 95.3%;臺灣史 5 篇,占 3.9%;世界史 1 篇,占 0.8%。 我們在圖中看到清華學報的世界史 僅得 1 篇(占 0.8%),臺灣史亦僅得 5 篇 (占 3.9%),即可知道清華學報幾乎以中 國史為依皈;主要是因為清華大學未 設立歷史系,毋須費心於世界史、臺 灣史教學,而純以研究所的需求為考量,研究所的重點領域為思想史與科技 史,因而教師集中於中國史,呈現於清華學報的中國史比例高達 95.3%,就 不會令人感到太意外了。 在本國斷代史方面,圖 2-4-2 “本國斷代史:清華學報”顯示,清華學報 的本國斷代史呈現清華呈現啞鈴 型的圖形,即兩端高中間低,排名 依序為:1.近現代 27.3%,2.明清 20.3% , 3. 上 古 10.2% , 4. 通 史 9.4%,5.未明確斷代 8.6%,6.秦漢 7.0%,7.宋遼金元 6.3%,8.隋唐五 代 4.7%,9.臺灣史 3.9%,10.魏晉 南北朝 2.3%。我們看到近現代史比例依然最高(前文所述臺大、臺師大與政大,除臺大 學報的近現代史比例排名第 2 外,臺師大與政大學報的近代史均排名最高),其次為明清史,基 本上接近歷史學的詳近略遠原則;惟上古史排名第 3,值得進一步觀察,此 或與中國現代史學發韌於上古史有關;通史排名第 4,說明清華學報有許多 通貫性的論著;未明確斷代排名,說明清華學報有較多跨斷代的論著;秦漢 史排名第 5,宋遼金元史排名第 6,顯示清華學報的本國斷代史有如鐘擺, 圖2-4-1 “區域比例:清華學報” 世界史 0.8% 不明 0.0% 臺灣史 3.9% 中國史 95.3%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圖2-4-2 “本國斷代史:清華學報” 比例 9.4% 10.2% 7.0% 2.3% 4.7% 6.3% 20.3% 27.3% 3.9% 8.6% 通史 上古 秦漢魏晉南 北朝 隋唐五 代 宋遼金 元 明清 近現代 台灣史 未明確 斷代

(31)

一近一古,相互交錯,形成兩端高中間低的啞鈴式圖形。魏晉南北朝史所占 比例甚低,大抵可以理解;臺灣史比例低到 3.9%,倒頗令人感到意外。 在專史分類上,清華學報呈現出各自為政的情形,圖 2-4-3 “專史分類: 清華學報”顯示,專史分類所占的比例強弱分明,排名依序為:1.思想文化 28.9%,2.政治軍事 23.4%, 3.科技 8.6%,4.宗教 8.6%, 5.社會 7.8%,6.經濟 7.0%, 7.藝術 4.7%,8.制度 3.1%, 9.未明確分類 3.1%,10.婦女 1.6%,11.國際關係 1.6%,12. 史學 1.6%,13.圖書 0.0%,14. 教育 0.0%。我們注意到排名前 2 名的思想文化與政治軍事史,比例在 20.0% 以上,其餘各專史則在 10.0%以下,冷熱之間出入甚大;其中思想文化史占 28.9%,排名第 1;有別於臺師大與政大學報,政治軍事史所占比例最高的情 形;清華學報的政治軍事史占 23.4%,排名第 2,仍表示政治軍事史依舊是 歷史學研究的重點領域,在專史分類上占較高比例,是合理的現象。排名 3, 4, 5, 6 的專史,在比例上相當接近(3.科技 8.6%,4.宗教 8.6%,5.社會 7.8%,6.經濟 7.0%), 倒是頗為有趣。其餘占比例較低的專史,均在 5.0%以下,殆屬較冷門之專史。 在與博碩士論文進行比較時,我們發現師生之間仍有所差異。 在區域比例部分,圖 2-4-4 “區域比較:清華學報與博碩士論文”顯示, 清華學報中國史占 95.3%,臺灣史 占 3.9%;世界史占 0.8%;在博碩士 論文方面,中國史占 78.6%,學報 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16.8%,可 見研究生並未完全遵循教師的研究 區域;臺灣史占 19.6%,博碩士論 文較學報論文高約 15.8%,約為 5.1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圖2-4-3 “專史分類:清華學報” 比例 1.6% 3.1% 8.6% 7.8% 28.9 23.4 8.6% 1.6% 1.6% 0.0% 7.0% 0.0% 4.7% 3.1% 史學 制度 宗教 社會思想 文化 政治 軍事科技 國際 關係婦女 教育 經濟 圖書 藝術 未明 確分 類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圖2-4-4 “區域比較:清華學報與博碩士論文” 清華學報 95.3% 3.9% 0.8% 0.0% 清華博碩 78.6% 19.6% 1.8% 0.0% 中國史 臺灣史 世界史 不明

(32)

倍,臺灣史顯然較受學生的青睞;世界史占 1.8%,博碩士較學報論文高約 1.0%,但基本上屬同調唱和,即清華歷史研究所師生對對世界史均興趣缺缺 在本國斷代史方面,圖 2-4-5 “本國斷代史:清華學報”顯示,清華學報 的本國斷代史排名依序為:1.近現 代 27.3%,2.明清 20.3%,3.上古 10.2%,4.通史 9.4%,5.未明確斷 代 8.6%,6.秦漢 7.0%,7.宋遼金元 6.3%,8.隋唐五代 4.7%,9.臺灣史 3.9%,10.魏晉南北朝 2.3%;在博 碩 士論文 方面, 依序 為: 1.明清 25.5%,2.臺灣史 20.0%,3.近現代 16.4%,4.秦漢 7.3%,5.宋遼金元 7.3%, 6.魏晉南北朝 5.5%,7.隋唐五代 5.5%,8.通史 5.5%,9.未明確斷代 5.5%,10. 上古 1.8%;兩者的排名順序有相當差異;其中差異最大的是臺灣史,學報論 文占 2.3%,博碩士論文占 20.0%,博碩士論文較學報論文高約 17.7%;差異 排名第 2 的是近現代史,學報論文占 27.3%,博碩士論文占 16.4%,學報論 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11.0%;差異排名第 3 的是上古史,學報論文占 10.2%, 博碩士論文占 1.8%,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8.3%;差異排名第 4 的是 明清,學報論文占 20.3%,博碩士論文占 25.5%,博碩士論文較學報論文高 約 5.1%;差異排名第 5 的是未明確斷代,學報論文占 10.2%,博碩士論文占 5.5%,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高約 4.7%;本國斷代史學報與博碩士論文最 接近的前 3 名,依序為:1.秦漢史,2.隋唐五代史,3.宋遼金元史;學報的秦 漢史論文占 7.0%,博碩士論文占 7.3%,博碩士論文較學報論文高約 0.2%; 學報的隋唐五代史占 4.7%,博碩士論文占 5.5%,博碩士論文較學報論文高 約 0.8%;學報的宋遼金元史占 6.3%,博碩士論文占 7.3%,博碩士論文較學 報論文高約 1.0%;從本國斷代史比例可以看出學報論文較博碩士論文有同有 異,但整體而言,其實是異多於同。 圖2-4-5 “本國斷代史比較:清華學報與博碩士論文”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清華學報 9.4% 10.2% 7.0% 2.3% 4.7% 6.3% 20.3% 27.3% 2.3% 10.2% 清華博碩 5.5% 1.8% 7.3% 5.5% 5.5% 7.3% 25.5% 16.4% 20.0% 5.5% 通史 上古 秦漢 魏晉南 北朝 隋唐五 代 宋遼金 元 明清 近現代 台灣史 未明確 斷代

(33)

在專史分類上,圖 2-4-6 “專史分類比較:清華學報與博碩士論文”顯示, 清華學報排名依序為:1.思 想文化 28.9%,2.政治軍事 23.4%,3.科技 8.6%,4.宗 教 8.6%,5.社會 7.8%,6. 經濟 7.0%,7.藝術 4.7%, 8.制度 3.1%,9.未明確分類 3.1%, 10.婦女 1.6%,11. 國 際 關 係 1.6% , 12. 史 學 1.6%,13.圖書 0.0%,14.教育 0.0%。博碩士論文排名依序為:1.思想文化 36.4%,2.社會 21.8%,3.科技 16.4%,4.宗教 10.9%,5.婦女 7.3%,6.政治軍 事 3.6%,7.藝術 1.8%,8.史學 1.8%,9.圖書 0.0%,10.經濟 0.0%,11.教育 0.0%,12.國際關係 0.0%,13.制度 0.0%,14.未明確分類 0.0%。其中差異最 大的是政治軍事,學報論文占 23.4%,博碩士論文占 3.6%,學報論文較博碩 士論文高約 19.8%;從這裡略可看出學報論文對政治軍事史的關注,以及清 華博碩士論文另闢蹊徑的情形;清華博碩士論文排名前 3 名的專史是思想文 化、社會與科技史,與其他大學的博碩士論文相較,明顯有其特殊性。差異 排名第 2 的是社會史,學報論文占 7.8%,博碩士論文占 21.8%,博碩士論文 較學報論文高約 14.0%;社會史在博碩士論文排名第 2,在學報論文排名第 5,顯然冷熱有別。差異排名第 3 的是科技史,學報論文占 8.6%,博碩士論 文占 16.4%,博碩士論文較學報論文高約 7.8%;這方面的主要差異主要是因 為清華歷史研究所設有科技史組之故。差異排名第 4 的是思想文化史,學報 論文占 28.9%,博碩士論文占 36.4%,博碩士論文較學報論文高約 7.5%;事 實上,思想文化史無論在學報論文或博碩士論文均排名第 1,但博碩士論文 所占比例更高,主要是清華歷史研究所的一般史組其實就是思想史組。差異 排名第 5 的是經濟史,學報論文占 7.0%,博碩士論文占 0.0%,學報論文較 博碩士論文高約 7.0%;博碩士論文未出現經濟史論文倒是頗令人感到意外。 圖2-4-6 “專史分類比較:清華學報與博碩士論文” -5.0%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清華學報 1.6% 3.1% 8.6% 7.8% 28.9% 23.4% 8.6% 1.6% 1.6% 0.0% 7.0% 0.0% 4.7% 3.1% 清華博碩 1.8% 0.0% 10.9% 21.8% 36.4% 3.6% 16.4% 0.0% 7.3% 0.0% 0.0% 0.0% 1.8% 0.0% 史學 制度 宗教 社會 思想 文化 政治 軍事科技 國際 關係 婦女 教育 經濟 圖書 藝術 未明 確分 類

(34)

專史分類學報與博碩士論文最接近的前 3 名,依序為:1.教育、圖書,2. 史 學,3.國際關係;教育史、圖書史在學報論文和博碩士論文均無論文,師生 倒是有志一同;學報論文的史學相關論題占 1.6%,博碩士論文占 1.8%,博 碩士論文較學報論文高約 0.3%;學報論文的國際關係占 1.6%,博碩士論文 占 0.0%,博碩士論文較學報論文高約 1.6%。從專史比例可以看出學報論文 與博碩士論文的差異性,其間的比例高低頗堪玩味。

(五)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於 1993 年正式招生,重點領域為中國 東南沿海地區史、宋代以來中國社會經濟史、臺灣史以及華僑史等32。中央 大學歷史研究所未刊行歷史學報,本計畫之取樣為中央大學文學院刊行之 《 中 央 大 學 人 文 學 報 》 (Journal of humanities East/West) , 刊 行 時 間 為

1987-2000,不定期刊。 在蒐集到的 89 篇論文中,圖 2-5-1 “區域比例:中央學報”顯示,中國史 研究 70 篇,占 78.7%;臺灣史 6 篇,占 6.7%;世界史 13 篇,占 14.6%。我 們在圖中看到中央學報的世界史有 13 篇(占 14.6%),是前文已討論的學報 中僅次於政大學報者;臺灣史僅得 6 篇(占 6.7%),可以了解中央學報係以 中國史為依皈;因中央大學未設立 歷史系,毋須費心於世界史、臺灣 史教學,而純以研究所的需求為考 量。但比較令人不解的是,研究所的重點領域為中國社會經濟史、臺灣史以 及華僑史等,而學報論文集中於中國史,臺灣史比例似乎偏低。 32 資料來源:www.ncu.edu.tw/~hi/;資料取得時間:2002.1.21。 圖2-5-1 “區域比例:中央學報” 不明 0.0% 世界史 14.6% 臺灣史 6.7% 中國史 78.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威遠炮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古戰場,也是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地。炮臺平 面呈月牙形,全長 360 米,高 6.2 米,寬 7.6

The Ttimes history of 20th century (New Edition). London: Times Book.. Oxford: Heinemann Educational. Success in world history since 1945. London: John Murray. London; New

Hong Kong’s Chinese history curriculum from 1945: politics and identit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