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醫人第11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北醫人第11期"

Copied!
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林建煌校長

治校理念

李伯璋署長

醫療奉獻獎

林元清

醫師

吳麥斯

院長

蔡行瀚

院長

林耕新

醫師

林春生

教授

楊玲玲

教授

教授

康義勝

院長

2018 / JAN

11

1 發行人語 2 封面專題 林建煌校長 治校理念 醫療奉獻獎 李伯璋署長 10 北醫聚焦 雙和醫院院長 吳麥斯 李惠利東部醫院院長 蔡行瀚 林元清 醫師 藥學系新書發表會 20 北醫典範 名譽教授 潘憲 名譽教授 楊玲玲 傑出校友 康義勝 名譽教授 林春生 28 北醫人故事 林耕新 醫師 30 北醫亮點 醫學模擬教育中心、 護理示範病房、智慧醫院 校史館及醫學教育館 食品安全系及代謝與肥胖 科學研究所 大數據黑客松 44 北醫榮耀 一校三院榮譽事蹟 46 校友動態 國內外校友動態 北醫北美洲華府校友會 北藥一同學會 校友會聯絡方式 55 社團動態 56 進修推廣處課程

(2)

1

TMU Alumni 發行人語

封面小故事: 秀逸圓潤的「北醫人」 三字為前校長閻雲所題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謹誌 2018/1

傳承

&

創新

幸福動能迎向

60 週年

喜迎 2018 年,希望各個北醫人平安如意、健康幸福。過去一年,北醫大一校五院在董事 會、全體師生同仁及校友的通力支持下,校務發展順利,校友在各領域也都表現傑出,為校 爭光,與有榮焉。 2017 年 8 月 1 日起,在大家的鼓勵與支持下,建煌臨深履薄接任北醫校長,秉持傳承與 創新的理念,全力推動校務,建立教學、研究、產學、醫療一體化的教育體系。以教育為本, 結合醫療、生技與養護的豐沛資源,完成北醫大產業拼圖,建構北醫大成為生醫平台生態系, 持續為國育才,傳承責任與創新使命。 2017 年 3 月北醫首度躋身「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HE 亞洲大學排名前百大 91 名。 2017 年 6 月英國高等教育調查 QS 公佈 2018 年世界最佳大學排名,北醫排名 398,居全國私 立大學之首。2017 年 7 月遠見雜誌公佈臺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北醫排名 TOP 9,其中 9.9:1 的生師比、學生平均年度預算等項,高居全國第一。 15 位藥學系校友企業家的勵志生命故事《創新 轉動臺灣生技的奇蹟 - 北醫藥學系締造全 球生技千億商機的故事》一書,於2017 年 12 月 13 日溫暖上市。書中主人翁面對困境,勇敢 突破,謙卑心與使命感,帶動臺灣生技醫療產業迎向世界。期望本書能拋磚引玉,啟發年輕 學子勇敢逐夢。 各項硬體建設持續展開,如人社院新建大樓、臺北癌症中心大樓和即將完工的君蔚樓等, 加上雙和醫院B 基地教學研究大樓及生醫科技大樓的興建與大安校區的遷入使用,解除空間 不足窘境,校區已跨出吳興街。未來,北醫校務發展將自傳承與創新著手,創新建立在傳承 的基礎上。傳承包括深化醫學人文、教研國際化、資訊化管理、癌症轉譯等,創新包括跨領 域教育、生技創業、神經醫學、養護產業等,以上,都是我們今後努力發展的方向。 本期報導林元清醫師 ( 醫 6) 榮任美國聯邦衛生福利部副助理部長兼全國少數族裔健康辦 公室主任,李伯璋署長( 醫 14) 榮獲醫療奉獻獎,四位北醫典範人物 ( 潘憲、楊玲玲、康義勝、 林春生),附屬醫院新任院長 ( 雙和醫院吳麥斯、李惠利東部醫院蔡行瀚 ),與醫學模擬教育 中心、護理示範病房、智慧醫院,校史館& 醫學教育館,食品安全系 & 代謝與肥胖科學研究 所,大數據AI 運用,這些都是我們北醫人無上的榮光。 敬祝 新春愉快 事業成功

林建煌校長

治校理念

李伯璋署長

醫療奉獻獎

林元清

醫師

吳麥斯

院長

蔡行瀚

院長

林耕新

醫師

林春生

教授

楊玲玲

教授

教授

康義勝

院長

2018 / JAN

11

1 發行人語 2 封面專題 林建煌校長 治校理念 醫療奉獻獎 李伯璋署長 10 北醫聚焦 雙和醫院院長 吳麥斯 李惠利東部醫院院長 蔡行瀚 林元清 醫師 藥學系新書發表會 20 北醫典範 名譽教授 潘憲 名譽教授 楊玲玲 傑出校友 康義勝 名譽教授 林春生 28 北醫人故事 林耕新 醫師 30 北醫亮點 醫學模擬教育中心、 護理示範病房、智慧醫院 校史館及醫學教育館 食品安全系及代謝與肥胖 科學研究所 大數據黑客松 44 北醫榮耀 一校三院榮譽事蹟 46 校友動態 國內外校友動態 北醫北美洲華府校友會 北藥一同學會 校友會聯絡方式 55 社團動態 56 進修推廣處課程 TMU 高質感真皮皮夾 TMU 紙鎮 彈蓋式真空保溫瓶 茶葉 有蓋馬克杯 史瓦濟蘭手工玻璃-鴛鴦 TMU 時尚鑰匙圈 TMU 懷舊鑰匙圈 TMU 披肩

(3)

3 2

傳承、創新、聚焦 _ 邁向國際一流大學

林建煌校長的治校理念

/林建煌 新年伊始,我謹向所有愛護「北醫人」校友專刊的讀者致 上最深的謝意,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事事如意,心想事成。 臺北醫學大學歷經57年的不斷努力,如今已成為國內外 知名大學,這些成就是歷屆董事會、歷任校長、所有教職 員生及4萬多名校友一起辛苦打造出來的,彌足珍貴。我 有幸得到董事會的付託接任第10任校長,抱著戒慎恐懼 的心情全力打拚,期能把北醫帶向另一個高峰。

傳承、創新、聚焦

在邁向國際一流大學的這條路上,我將秉持傳承、創新 與聚焦的治校理念和大家共勉,一起擦亮北醫這塊招牌。 先前董事會及全校師生都非常認同閻雲校長在過去6年 為北醫打下的扎實基礎及未來發展方向,因此我要做的 第一件事情就是傳承,第二件是創新,第三件則是聚焦。 創新是建立在傳承的基礎上,聚焦則是盤點北醫的資源, 找出亮點,再將之發揚光大。 北醫是朝著整合性創新的方向來努力,把很多已建立好 的資源整合起來,再加以優化。至於聚焦則是再進一步 把這些優點彰顯出來,成為北醫特色。 北醫雖逐步走向綜合性大學,但基本上仍是一所以醫學 為主軸的大學,就拿醫學工程來說,我們專攻的是生物 醫學材料、奈米醫學工程及生醫光機電等領域,都和一 般工學院不一樣,唯有找出差異,再加入創新這項元素, 才能打造出只有北醫才有的特色。 再舉管理學院為例,我們不像一般綜合大學的管理學院, 也不以會計、國貿、國際企業、企業管理、資訊管理或 財務金融管理為主要系所,而是以產業別的專業面向來 發展,因此開設醫務管理、生技管理、生技產業EMBA 及醫療大數據等系所,就是要凸顯以醫學為主軸的北醫 特色。

打造全球知名的神經醫學重鎮

聚焦也有多個面向,以研究為例,閻校長已在癌症轉譯 醫學研究打下扎實基礎,今後可以這個模式為典範,擴 大發展到神經醫學、胸腔醫學及復健醫學等領域,打造 出更多的亮點。 回顧以往,北醫歷任校長中,許重義校長專門研究中風, 邱文達校長則是頭部創傷防治的專家,他們都為北醫留 下很好的研究基礎,目前三家附屬醫院有多達七十幾位 神經內科及神經外科的專科醫師,再加上學校從事神經 醫學領域研究的老師,神經醫學團隊成員多達百人,陣 容相當堅強,放眼國內醫療體系幾無出其右者,因此我 們成立整合型「台北神經醫學中心」,就是要聚焦神經 醫學這個領域,打造成全球知名的神經醫學重鎮。 在這個大前提下,我希望最終建立的是教學、研究、產 學、醫療一體化的北醫體系,繼閻校長之前做的轉譯 醫學及產學合作之後,我要著手建構北醫生技創業生態 系,立下新典範。

事業發展處

讓生技創業生態系發光發熱

打造這個生態系的第一步,就是要建構創新創業的教育 環境,並從大學部開始著手,全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及 創業家精神的學生。創業家精神並不是要他們在大學畢 業後就馬上去創業,而是要他們懷抱著勇於改變、不怕 失敗的執著與熱情,大步往前走,開創屬於自己的天空。 第一步站穩後,再從大學部往研究所碩士班及博士班推 進,一一導入創新創業的教育。以前我們講的創新和創 業,都聚焦在老師的研發成果,今後除了固守老師那一 塊之外,還要往下扎根,讓每個北醫學生都能融入這個 教育體系,發揮無比創意的創業家精神,為自己揮灑出 璀璨的未來。 北醫生技創業生態系的第二階段是研究,但不隨波逐流, 而是追求有特色的研究,比如癌症轉譯及神經醫學,又 比如胸腔醫學、AI、細胞治療及新藥研發,我們再把這 些研究特色發展成生技,因此成立一個生技醫藥商品化 中心,從小分子藥物到大分子的抗體藥物,從檢測用的 生物標記到高端醫療器材,都是未來發展方向。 為了讓這個生技創業生態系發光發熱,北醫領先全國成 立事業發展處,並把產學育成中心放在事業發展處底下 的單位。此外,我們也成立一家北醫國際生技股份有限 公司,這是北醫的控股公司,期能建立一個更友善的環 境,讓老師可以把研發成果技轉出來,並協助他們成立 公司,一起把這個生技創業生態系的餅做大。

雙和醫院

B

基地

北醫生技園區

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雙和醫院B基地將扮演更重要的角 色。我們都知道,長久以來,北醫的空間有限,雙和醫 院B基地即將蓋兩棟大樓,分別是教學研究大樓及生醫 科技大樓,總樓地板面積高達23千坪,腹地非常 大,既可解決校地不足的困境,也提供師生更多的伸展 空間,我將之定位為北醫生技園區,將是帶領北醫體系 更上層樓的火車頭。 1 3 2 1.林建煌得到董事會的付託,榮任第10 任校長,與閻雲 校長(左)完成印信交接。 2-3.交接典禮當天,新任校長林建煌期許自己能把北醫帶 向另一個高峰。

封面專題

(4)

5 4 轉譯醫學是北醫的發展主軸,也是北醫的強項。轉譯有 兩個面向,其一是從基礎研究出發,再和臨床實務結 合,另一個則剛好相反,從臨床回歸到基礎研究,這也 是北醫側重的部分,因此我們沒有投下資源去發展基因 體中心及蛋白質體學中心,而是從疾病出發,再透過研 究去找出解決之道。我們成立臺北癌症中心、臺北神經 醫學中心,就是站在這個基礎上。 經過詳細盤點後發現,我們每家附屬醫院的神經醫學都 各具特色,比如雙和醫院的中風及失智症等腦血管疾 病,萬芳醫院的周邊神經病變,以及北醫附醫的腦損傷 及脊椎病變,雖然每家醫院的規模都不算大,但只要將 這些醫療資源及特色全都整合起來,就是全國第一。 我們禮聘杜永光教授出任臺北神經醫學中心院長,就是 這個道理,他曾是國際神經外科聯盟的理事長,具有國 際聲望,由他來領導北醫的神經醫學團隊是不二人選。 經過閻校長這6年來的精心擘畫,癌症轉譯醫學的平台 已建構完成,包括組織庫、臨床試驗及新藥研發等面向 都已上軌道,今後發展神經醫學、胸腔醫學及復健醫學 等特色領域時,都可採用癌症轉譯醫學這套經驗模式。 就算如此,在發展這些醫學領域時,還是要加入北醫的 特色,以三家附屬醫院的胸腔醫學來說,北醫附醫長於 肺纖維化的預防、治療及研究,萬芳醫院長期投入結核 病預防及治療,並取得亮眼的成果,雙和醫院則以慢性 阻塞性肺病(COPD)為發展主軸,三家醫院又加以整合 並以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為共通的主軸,已逐漸發展出 具北醫特色的胸腔醫學。 復健醫學也是一樣,我們要先找到比國內外醫療機構還 強的項目,再傾全力發展。舉例來說,醫學院陳適卿院 長把人工智慧和復健醫學整合在一起,導入智能化的復 健,提供失能患者更貼心、更人性化的照護,就是很具 潛力的發展方向。

跨領域學院

培養具廣度生醫人才

這些規畫都就定位後,我們還是要回歸教育的本質,因 為北醫是一所以醫學為主軸發展壯大的大學,教育是我 們的根本,最近我們成立的跨領域學院,就是我們培養 具廣度生醫人才的搖籃。 雖然國內幾所大學也有類似概念,但大都是希望學生雙 主修,畢業時取得兩個或多個科系的文憑。北醫有很多 系的學生要參加國家考試以取得專業證書,學分數比較 緊實,學業也相對較重,學生不易雙主修,能取得雙學 位的人不多,反觀跨領域學院剛好提供了另一個學習場 域,讓學生有更好的選擇。 跨領域學院依社會及世界發展前瞻趨勢規劃,開設人工 智慧、醫療大數據、物聯網、程式設計、創意設計及創 新創業等微學程,每個微學程大約三到四門課,全校所 有學生都可以來修課。舉例來說,醫學系學生修了人工 智慧的微學程後,未來他很可能是發展智慧醫院的核心 分子;呼吸治療學系或高齡健康管理學系的學生修了人 工智慧微學程,將來從事長照服務時,就可導入人工智 慧的優點,把長照做得有聲有色。 簡而言之,透過跨領域學院的宏觀教育,我們北醫除了 可培養醫事專業人才外,更可培養兼具人文素養、創新 能力及國際觀的生醫人才。面對未來的全新世界,獨領 風騷的iPhone智慧手機都可能在未來幾年裡被淘汰, 只具備醫事專業能力已不夠,還需要具廣度的跨領域能 力才行。 然而,在推動跨領域學習的同時,全校一定要有個共 識,那就是各個學系的必修和選修學分結構要重新調 整,尤其是必修學分一定要再降低,同時將這些學分釋 放出來,好讓學生可以選擇系上的學分,也可以選擇跨 領域學院的學分,擴大學習領域及視野。

創新創意教育中心

讓學生潛力無窮

學習,不一定得在教室進行,也不見得要在大學就學的 幾年內完成,而應讓學生擁有時時可學習、處處可學習 的終身學習觀念,因此我們也將積極發展數位學院,導 入國內外優質的磨課師課程,讓學生可以站在教育的最 前端,和全球知名大學的學生一起學習,實現在地國際 化的教育願景。 在這個凡事都講求人工智慧的時代,教育不再是為現在而 教,而是為未來而教。我始終堅信我們學生的潛力是無窮 的,為了他們更寬廣的未來,除了跨領域學院,我們還要 積極設立創新創意教育中心,其教育理念也是一種跨領域 學習,地點就在杏春樓,空間至少有500坪,一樓是跨 領域學習中心,地下一樓則是創新創業教育中心。

卓越領導學院

培養具潛力及熱忱頂尖領導人

從傳承、創新到聚焦,或是從教學、研究、服務、產學 合作到國際化,最重要的還是人才,沒有足挑大樑的人 才,這一切都是空談。為此,20181月起,北醫將 成立卓越領導學院,一年開辦兩期,每期招收40名深 具潛力又有熱忱的一級主管同仁,施以三個月的系列課 程訓練。 除了管理相關課程外,也會把北醫現在正在發展的專 案,列為課堂上實際操作的教案,比如雙和醫院B基地 要發展為生技園區,這些學員就分組去規畫如何達成這 個目標。又比如我們要發展跨領域學院,也可以讓學員 去規畫未來的運作模式,從實務中去鍛鍊、去學習。 這種人才培育計畫大型企業已做了很多。整體而言,我 們並不是要把大學企業化,而是要在既有的基礎上導入 新的思維,讓大學的經營具備經營管理的基因,這是不 一樣的概念。 北醫不是公立大學,也沒有財團及宗教團體在背後支 持,就像個鄉下的「艱苦囝仔」,北醫能發展到今天這 樣的規模,實屬不易,也值得珍惜,我願意和大家一起 努力,把北醫這塊招牌擦得更亮。 4 6 4.陣容堅強的神經醫學團隊成員多達百人,將整合成「台 北神經醫學中心」,聚焦神經醫學領域,打造成全球知 名的神經醫學重鎮。(圖為林建煌校長率領北醫團隊與國 際交流) 5.跨領域學院是北醫培養具廣度生醫人才的搖籃。 6.雙和醫院B基地3D模擬圖。 5

封面專題

(5)

7 6

從腎臟移植權威到

健保署的用心哲學

李伯璋

署長

/林進修 「有些事情不用在意外界一時的批評,只要用心做事, 人家一定會看得到。所以說,無欲則剛,反而收穫更 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每年經手經費6千億 元以上,高達政府總預算的三分之一。身為健保署長, 李伯璋積極任事,且劍及履及,上任一年半以來陸續推 出各項健保改革措施,果然讓外界刮目相看。 健保開辦到20173月滿23年,掌舵者的頭銜從早期 的健保局總經理,到改制為局長、署長,大都是公衛背景 出身,李伯璋是第一個從多年臨床經驗的醫師,轉身扛起 健保的重任。由於來自醫療第一線,他十分清楚醫界的想 法,也能以同理心看待病患的需求,表現當然不一樣。

強勢開罰林口長庚

獲肯定

舉例來說,林口長庚醫院近來陸續傳出大批急診科醫師 出走、婦產科醫師隔海看診及子宮鏡檢查過於浮濫等備 受社會關注的事件,就有人等著看熱鬧,半開玩笑說健 保署可能不敢去碰這個棘手問題。「我說奇怪了,凡事 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一切都是依法行政,哪來敢 不敢碰的問題?!」 李伯璋強調,當政務官就應該要有相對的態度及作為, 不能只在那裡和稀泥。後來事實證明,健保署展現強勢 作為,對林口長庚醫院開罰,讓醫界為之張口結舌,也 獲得民眾高度肯定。 台灣健保是有名的「俗擱大碗」,民眾滿意度常高達七、 八成以上,20171113日公布的「106年健保滿 意度調查」顯示,民眾對健保的滿意度超過八成五,創 下歷史新高。不過,相對於民眾的高滿意度,由於不少 醫師抱怨健保給付偏低,以致對健保感到滿意者只有三 成醫師,而且罵聲不斷。 對此,李伯璋常勸醫界朋友,「要改變現狀,你就要 提出建言呀!否則罵了老半天也沒人理,不是白罵了 嗎?」他坦言,健保體系照顧民眾就醫需求,但經費有 限,難免造成人力費用過低,進而出現所謂的「血汗醫 院」,除了大家要共體時艱,也要一起謀求解決之道。 話說得如此直白,不難看出李伯璋的真性情。他始終認 為,既然待在健保署長這個位置上,就要把工作做好, 別再想東想西,心裡就會坦然,晚上也才會睡得好。就 是這種態度,讓他從臺北醫學院(臺北醫學大學前身) 畢業後一路獲得長官賞識,職涯順順利利,少有波瀾。

「大小李伯」都曾獲醫療奉獻獎

李伯璋最近獲頒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他提到,老家 就在雲林虎尾鎮民生路和新生路的那個街區,其中若瑟 醫院占四分之三,他家則占四分之一,和醫院只有一牆 之隔,他小時候就在若瑟幼稚園就讀。沒想到,這家天 主教醫院先後出過12個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得主,以及 一次團體奉獻獎,而在3年前他哥哥李伯皇也獲得該獎 的肯定,「也許這是塊福地」,他說。 就讀虎尾國小期間,李伯璋成績很好,順利考上虎尾初 中。上了中學的他,就像匹脫韁野馬,成天都在玩, 成績當然烏鴉鴉,「當年我最常做的事就是在門口等郵 差,把學校寄出的成績單攔截下來,再偷偷蓋上爸爸或 媽媽的印章。」 隨著高中聯考一天天逼近,爸媽也開始緊張起來,原來 他的兄姊都是台中一中、北一女的高材生,倆老問李伯 璋到底要不要去參加北區高中聯考?但一想到他的成績 不甚理想,越想越不放心,於是先幫他報名台中衛道中 學,以備不時之需。 考前一個月,李伯璋北上住進哥哥李伯皇位於溫州街的 學生宿舍,他記得同棟宿舍還住了張金堅、李元麒和賴 明亮等人,他們都是哥哥在台大醫學系的同學。在考前 衝刺階段,李伯皇下課回宿舍後就幫他複習功課,也幫 他洗衣服及張羅日常三餐。時至今日,李伯璋仍非常感 念哥哥那段期間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他說:「從小都 是媽媽在洗衣服,自己從來沒洗過,也不會洗,只好仰 賴哥哥,真的要謝謝他!

高中全校第一

考上北醫快樂

7

全力衝刺一個月下來,他只差0.5分就考上建中,只好 摸摸鼻子以落榜頭的身份去讀師大附中。「真是有緣 哪!」事隔多年,站在健保署17樓署長室的窗前,俯 視信義路對街的師大附中校園,李伯璋不禁笑了起來。 初次離家北上唸高中,李伯璋收起玩心努力向學,師大 附中三年的成績非常優異,幾乎都是全校第一。那個年 代,師大附中每年都有兩、三個學生考上台大醫學系, 老師一致認為他高中榜單無疑,他也自信滿滿,沒想到 最後卻陰溝裡翻船,只考上第二志願北醫醫學系。回首 往事,他認為狀況出在考前的最後一個月,原來那時候 他的心思都迷上看電影,第三次段考前甚至還跑到敦化 北路的青康戲院看電影,至今還對當年「羅馬假期」的 奧黛麗赫本印象深刻。 大專聯考的成績畢竟是現實的,既然考上北醫,他也只 能認了。開學後,李伯璋迷上網球,每次老師在課堂 上把燈關了,開始放投影片,他就偷偷從教室後面溜出 去。除了打網球,他還擔任班代及北醫人報的總編輯, 課餘時間去當義務張老師,寒暑假又參加耕莘山地服務 團及百達山地服務團,可忙得咧。 「我的大學生涯,根本很少花心思在書本上,而是在鬼 混。」如今回想起那段青春歲月,李伯璋說,他曾當過 2 3 1 1.李伯璋是第一個長期從事臨床工作的醫師署長。 2.李伯璋(第二排右二)與大學同學出遊合影。 3.李伯璋()與大學同學合影。

封面專題

(6)

9 8 4 5 6 7 8 4-5.李伯璋接掌署立台南醫院,第一件事就是把環境弄得乾淨明 亮,接著把同事的福利做好,並在當年創造7700萬盈餘。 6.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新任署長交接。 7.李伯璋署長為健保署員工拔河比賽加油。 8.李伯璋署長推動分級醫療記者會。 家教老師,學生是姊姊同學的弟弟和妹妹,他通常是打 完球流了滿身汗後才去授課,也沒事先準備教材,結果 是越教學生的成績越差,「想想也夠丟臉的」。不過, 在北醫七年,李伯璋過得快樂又寫意,覺得每個老師都 很不錯。他印象最深的是教病理的陳定堯教授,是個老 菸槍,菸抽得非常兇,他們那群學生就說抽菸對健康不 好,建議老師少抽一點。老師聽了後總是回說,「如果 說抽菸會致死,那也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但今天要是 不抽菸,我就會死翹翹。」聽得學生們也莫可奈何,只 好看著敬愛的老師繼續吞雲吐霧下去。

讀大學從當上實習醫師才開竅

七年大學生涯,李伯璋總是搞不清楚該怎麼唸書,直到 當了實習醫師,才突然開竅,也開始有了轉變。那年他 到台北市立仁愛醫院(今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實習,有次他的學長胡煒明教他盲腸手術,刀子才劃下 去,病人的盲腸就「登」一聲彈了出來,他一下子就完 成手術了,從此認定自己適合走外科的路。 北醫畢業後,他在基隆八堵礦工醫院當住院醫師,不到幾 個月就通過國考,拿到醫師執照,院長要他繼續待下去, 保證會順利升上主治醫師,但後來他還是選擇轉到省立桃 園醫院服務。那時,省桃院長李俊仁是國內移植醫學的先 驅,換腎成績甚至超越台大,李院長的得力助手就是哥哥 李伯皇,而李伯璋就負責移植病人的術後照護。 1989年,成大醫院成立,創院院長戴東原四處招攬人才, 李伯璋因緣際會下轉到成大醫院任職。當時成大外科有 十個主治醫師,除了他這個菜鳥外,八個是台大畢業的, 一個來自國防醫學院,個個比他資深。過了一年多,一 般外科主任屬意他接直腸外科主任,其他同事都難以接 受這個事實,因為按慣例都是一般外科主任兼直腸外科 主任,怎可把這個職位交給一個才來不久的醫師? 李伯璋當然感受得到那種奇怪的氛圍,但也不想那麼多, 努力做了就是,果然表現不俗。過不久,成大醫院全力 發展器官移植,同時成立移植外科及移植研究室,而這 又是他的最大興趣,於是把直腸外科主任這個職位,讓 給另一個對直腸外科很感興趣的同事,自己則專攻移植 醫學,如今成為國內腎臟移植醫學界的權威,而且救人 無數。回首當年的選擇,「有些事情,你的眼光要看得 遠」,他說,凡事不要只看當下,也不必去追求名利, 心思就會變得單純,這一切就端看你抱持什麼樣的心態。

接掌台南醫院

創造

7700

萬盈餘

因為可以隨遇而安,2011年李伯璋獲知要接掌署立台 南醫院院長,並沒有太多考慮就答應下來,接了這家有 百年以上歷史的老醫院。他說,台南醫院位於台南火車 站前的精華地段,曾有過一段輝煌歲月,卻因成大醫院 和奇美醫院先後開幕後,風華漸失,幾乎年年赤字,他 接任一年後還虧損170萬元,但此後就由負轉正,到了 2015年已有7700萬元的年度盈餘,寫下不可思議的 一頁傳奇。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其實很簡單,就是 把醫院當自己的家,把同事照顧好,他們就會發自內心 地去關心、去照顧病人。」李伯璋說,「只要口碑做出 來,業績當然就扶搖直上。」 他剛接台南醫院時,第一件事就是把環境弄得乾淨明 亮,接著把同事的福利做好,自然形成一股向心力,大 家都認真做事,上門求診的病患一天天增加。他後來發 現,很多病患以前就在台南醫院就醫,只是後來慢慢轉 到成大或奇美等大醫院看病,台南醫院脫胎換骨後才又 逐漸回流。 他記得,剛接任院長時,發現醫院後面有棟護理人員宿 舍,因長期閒置而逐漸變成廢墟,庭院裡堆滿了垃圾, 雜草叢生,環境相當髒亂,他請工人加以修葺整理,引 起附近幾個歐巴桑的注意,三不五時就過來一探究竟。 沒多久,那棟宿舍及周遭環境全都煥然一新,不僅讓入 住的護理人員工作心情大好,也因為一旁的小公園加裝 可搖晃的椅子和運動器材,連那群歐巴桑都高興得不得 了,早上常來運動,一到傍晚還經常坐在椅上欣賞成排 椰子樹後面的落日和晚霞,其中一位歐巴桑甚至捐200 萬元給台南醫院,表達謝意。

堅信做了

就有改變的契機

李伯璋說,有些事你不做,就永遠擺在那裡,你去做了, 就有了改變的契機,一灘死水也可變成涓涓活流,做或 不做,就看你抱持什麼樣的態度。2015年台南爆發大 規模登革熱流行疫情,以及201626日台南大地 震導致永康維冠大樓倒塌事件,都可看到他積極任事的 行事風格。 那次登革熱流行,從20156月一路延燒到年底,光 是台南一地,確定感染病患就多達22千例,占全國 總確定感染病例的7成以上,成大醫院一度抱怨衛福部 未做好病人分流措施,導致疑似病患如潮水般湧入該院 就醫,幾乎造成癱瘓。衛福部於是要求台南醫院協助收 治病患,李伯璋二話不說接下任務。當時曾有部分院內 同事擔心,一旦收治登革熱病患,恐怕會降低其他病患 就醫的意願,進而影響業績。李伯璋當下主動向所有醫 護人員說明,登革熱不會透過空氣傳染,只要做好防護 措施,把病媒蚊控制好,不讓病媒蚊再去叮咬健康的人, 疫情就不會一直傳播下去,沒什麼好擔心的。 他同時在院內開設一條綠色通道,方便成大醫院的登革 熱病患下轉到該院,並將原本的雙人病房改為三人病 房,不加收健保病房差額費用,獲得病患高度肯定,那 些病患這才發現原來台南醫院的服務那麼好,一傳十, 十傳百,府城民眾對台南醫院的印象完全改觀,直接反 映在業績上,進而創下當年盈餘7700萬元的輝煌紀錄。 這些實戰經驗,讓李伯璋更加堅信「事在人為」的核心 價值,只要腳踏實地做事,時時把病人放在心上,人家 一定會看得到,從此醫療變得簡簡單單,不再是件難事。 從擔任成大醫院醫師、台南醫院院長,再到健保署長,李 伯璋即使擔任不同職務,但他深刻體會,不論做人做事只 要一本初衷,努力做事,如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封面專題

(7)

11 10 對於台灣快速步入高齡化社會,醫院的服務也必須調 整應對。「高齡族可能面對失能病狀,我們就成立健 康小站定期舉辦癌症篩檢及衛教健康講座,強化社區 初級預防功能。對於臥床、行動不便的病友,就讓醫 師到宅看診,提供專業護理服務與指導。」 為了配合政府長照2.0政策,雙和醫院已經準備好從 預防醫學、落實居家照護、出院服務、連結急性照護 等醫療服務,加上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 顧的多元連續服務,整合為醫養護合一的系統。「補 足人力,還是最重要的。我們預計107年底結合北醫 體系資源,建置長期照護人才培訓中心。」吳院長期 許中心培訓出社工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護 理人員、長期照護員等完整人力,為醫養護系統的建 構版圖完成最後一塊拼圖。 吳院長甫接任,即遇B基地的教研與生技大樓開始興 建,在4年的建設時間內,他必須完成基地的建置工 作。「北醫體系非常重視教學研究與生技轉譯發展, 而建設B基地,就是要延續這份任務。」他表示,除 了讓醫療研究能因此更精進,並強化人工智慧的建置, 追隨國際腳步。「隨著B基地教研與生技大樓逐漸落 成,也代表雙和醫院將更接近醫學中心的目標。」

橄欖球的嚴格訓練

不斷挑戰自我能力

吳院長談起各項計畫滔滔不絕,說話快速,反應敏捷, 不知是否跟他曾是北醫大橄欖球校隊有關?吳院長提 及,自己從小打橄欖球受到嚴格訓練,至今每週末有 空時還會在球場上奔馳,「橄欖球運動讓我獲益良多, 運動中學習如何尊重對手及隊友;同時要相信自己和 隊友的能力;並自我挑戰極限等,深刻影響我的做事 態度。」運動時更教會他「關機」的重要,因打球時 頭腦需放空,專注於當下;當工作繁忙思緒混亂時, 放空後,再思考就能茅塞頓開了。「很高興今年北醫 開始招收橄欖球資優生了,我相信歷經橄欖球運動的 洗禮,他們都是品格優秀的學生。」這些學生就讀北 醫的高齡健康管理學系、醫務管理學系,學成後都是 很好的管理人才! 吳院長北醫大畢業後雖然轉往其他醫院體系歷練,也 曾在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任職,但回到母校短短5年, 就能參與學校教育與附設醫院管理的工作,感到備受 器重,也讓他更努力回饋。他認為,雙和醫院位於年 輕而快速成長的區域,提供醫療服務時需注重效率與 精準度,非常有挑戰性。而他也希望打造出一個對員 工更友善、福利優質的職場環境,讓員工有幸福感, 樂把醫院當成自己的家,願意為工作付出愛心擴及病 患,讓雙和醫院成為名符其實的幸福醫院。 雙和醫院成立不過才9年,就已經從區域型醫院進步 到現在的準醫學中心,並朝向醫學中心的里程邁進。 隨著醫療研究園區開始動工,之後將進駐更多醫科中 心,啟動更先進的研究與計畫,逐步達成醫學中心的 終極目標。新上任的院長吳麥斯,為自己的任期訂定 了三大目標:持續發揮特色醫療、建構完整的醫養護 系統,以及完成B基地建置(醫療研究園區)任務, 讓雙和醫院的醫療品質躍昇至世界級。

集中資源跨科整合

打造全台第一個神經醫學中心

106年8月上任的吳麥斯院長,長期以來耕耘腎臟醫 學,並且建立了完善的腎臟病防治制度,是讓國際醫 界參考臺灣成功治療經驗的重要推手。吳院長不僅在 學術上貢獻良多,也是極為出色的醫療管理人才,曾 在其他醫院體系歷練多年,而回到北醫後,前後擔任 附設醫院副院長、母校醫學院副院長及管理發展中心 執行長等核心要職,對於北醫「一校五院雙校區」的 發展方向有精準的掌握,必能準確達成目標。 「發展特色醫療,是北醫長期目標,雙和醫院有較大 的發展空間,可當成主要基地!」吳麥斯院長說,雙 和醫院的癌症中心、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中心、失智 症病房、基因轉譯醫學中心等,都是聲譽卓著的特色 醫療,未來要強化神經醫學,打造第一個神經醫學中 心。「我們將結合神經外科、內科、社工等所有與神 經醫療相關的部門,把一個病人所需要的醫療與照護 完整整合。」 目前北醫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等三院的神 經醫師有76位專任主治醫師,陣容強大。雙和醫院更 設「加馬刀中心」引進最新型加馬刀治療儀器,應用 於多種腦部病灶治療,以及「脊椎衛教中心」結合復 健科,為神經外科提供術後復健與照護服務,為國內 少數跨科整合的醫院。「神經醫療範圍涉及廣泛,還 包括眩暈、失智,以及有關大腦意識等,都將整合於 神經醫學中心裡。」吳院長提及,該中心也將邀請臺 灣首位當選世界神經外科學會理事長的杜永光教授主 持,必能提升臺灣神經醫學的研究與發展。

永續經營

建構醫養護系統

北醫不斷培育各領域專業人才,也積極打造特色醫療 團隊分布於各旗下醫院。成立最短的雙和醫院,除了 將要發展的神經醫學中心外,下一步將打造骨骼肌肉 關節中心,其醫療研究範圍擴及風濕、骨科、醫工、 運動醫學,甚至營養學,這又會是醫界的創舉。吳院 長說,還有很多正在扶植的團隊,期待未來能組成更 多特色醫療團隊,展現北醫的醫療水準。

發揮管理長才

帶領雙和醫院邁向

世界級醫院

吳麥斯院長

/楊齡媛 1.雙和醫院位於中永和地區,是年輕而快速成長的區域。 2.吳麥斯於2017年8月上任雙和醫院院長。 3.吳麥斯曾為北醫橄欖球校隊,他認為橄欖球運動的嚴格訓 練使他獲益良多。 2 1 3

北醫聚焦

11 10

(8)

13 12

訂定明確目標

擘畫

寧波李惠利東部醫院

創造佳績

蔡行瀚院長

許多台灣人到寧波市旅遊,只要打滴(招計程車),開車 司機就會談:「李惠利東部醫院是臺灣人來經營的,很 清潔、很明亮,醫護人員很親切,醫生又看得很好喔!」 才剛接下寧波李惠利東部醫院的蔡行瀚院長,本身就經 歷多次當地司機對李惠利東部醫院的稱讚,讓他很驚喜。 因為北醫團隊與寧波李惠利東部醫院合作,創院時間不 過短短一年半,團隊努力打造出濃濃「臺灣味」氛圍, 顯然已經深植當地人的心裡!

目標明確

才能屢屢締造佳績

醫療行政及專業管理經驗豐富的蔡行瀚院長,畢業於國 防醫學院醫學系,曾於1995年擔任本校附設醫院暨神經 外科主治醫師及主任,2000年又與邱文達教授、林茂榮 教授創立本校傷害防治學研究所。其後轉任萬芳醫院擔 任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及醫務部主任,2005年創立醫學 院醫學系急診學科,接著又被遴選為公共衛生暨營養學 院傷害防治學研究所所長。2008年,隨著臺北醫學大學 開辦雙和醫院的新布局,他被委任副院長重任,率領萬 芳醫院團隊前往開創雙和醫院。2013年回北醫大擔任公 共衛生暨營養學院院長,又擴大規模成立了營養學院及 管理學院,20178月蔡院長再帶領北醫團隊,前往大 陸寧波李惠利東部醫院擔任執行院長。 蔡行瀚院長在北醫系統擁有完整的醫院經營管理資歷, 深獲北醫器重。「北醫在接管萬芳醫院之際,是北醫最 艱困的時候。而能取得萬芳醫院的經營權,讓北醫走出 吳興街,也走出不一樣的新局。」蔡院長回憶當時,北 醫的想法是:只要有機會,就好好珍惜努力。接下了萬 芳醫院,果然讓北醫走出困境。「但是,無論是經營萬 芳醫院或是開創雙和醫院,因為目標明確,才讓我們更 上一層樓。」 他舉例,經營萬芳醫院一開始的方向,是要讓北醫走出 吳興街,然後要成為最好的市立醫院,「短短7年,萬 芳已從區域醫院升格為醫學中心,創下全台最快升格醫 學中心的紀錄。」而之後的雙和醫院,開始也以超越附 近的恩主公醫院為目標,要做得比他們好。後來更以同 是區域型醫院的耕莘及慈濟,甚至是新北唯一的醫學中 心亞東醫院為超越的標竿。在接掌李惠利東部醫院院長 職務後,蔡院長立即確立目標:「要以浙江大學邵逸夫 醫院為標竿!」

全力輸出原汁原味的台灣味

事實上,臺灣人在大陸開設醫院不算少數,也有多間大 型的臺式醫院,可是寧波這間醫院不找當地的醫院經營 者協助,反而親赴臺灣找上北醫合作,除了要借重北醫 成功經營萬芳與雙和醫院的經驗,更是因為他們在當地 的臺式醫院裡看不到真正的「臺灣味」;所以就有李惠 利東部醫院前來邀請北醫團隊經營管理的契機。 寧波李惠利醫院成立於1993年,經營20年後,積極 文/楊齡媛 尋求轉型走向國際化,正好遇到大陸政府啟動十三五 計畫,其中的醫療改革是核心的重點工程。而寧波市 政府配合政策,將全新的李惠利東部醫院作為公立醫 院綜合改革的試點,非常重視,早在10年前即前來參 訪萬芳醫院及雙和醫院,再三確定與北醫合作的決定, 雙方在2015年正式啟動合作,可見寧波市政府評估 的嚴謹與審慎。 「北醫團隊一進駐,就注入最道地的臺灣味。」蔡行 瀚院長解釋,大陸人看病,喜歡一家子一起看,而且 沒有秩序,非常雜亂。而臺灣看病的模式,例如抽號 碼牌依序進入診間、一人一診間、由護理師負責解說 拿藥及後續複診、志工協助親切引導等,對於大陸來 說都是新的服務體驗。「不僅如此,我們設立人文圖 書館、閱覽室,並將櫃台人性化,讓病人倍感親切, 還將入口大廳化身為藝文空間,加入了鋼琴演奏的元 素,甚至合唱團演唱『明天會更好』等臺灣名曲」。 讓當地人都能感受到:原來,看病也可以這麼有文化!

從磨合到契合

為兩岸醫療達成雙贏目標

在北醫團隊用心經營下,才1年時間,李惠利醫院的 內科、外科、婦科、消化內科及兒科,門診人數即成長 一倍。而且到了今年1-11月的總收入為8億人民幣, 已增加去年一整年總收入133%,結餘也從去年虧損了 4259萬人民幣,轉虧為盈地進帳了690萬人民幣,成 績非常亮眼。「我們預估今年總收入會達到9億人民幣, 而這不過是第二年。不過,好成績要能保持下去,就需 要持續突破創新,這才是接下來的課題。」蔡行瀚院長 說,第二階段就要持續深化醫改,例如提升品質及降低 民眾的醫療費用負擔、加強遠層醫療,照顧偏鄉的雲診 所、雲醫院及緊急醫療的建置與服務。「浙江的舟山群 島有1390個大小島嶼,非常需要類似臺灣離島的醫療 網24小時遠層醫療以及緊急救援的完整建置。」蔡院 長曾一手打造臺灣空中緊急醫療救護制度,並完成「救 護直升機管理辦法」,更要在醫、教、研三個方面齊頭 並進,複製臺灣成功的經驗。 蔡院長還提及,不是他提出什麼計劃,別人就買單,重 要的是他還能「接地氣」融入當地環境,例如,要在醫 院旁購屋,鼓勵兩地未婚青年結婚,或將當地的病房管 理成為模範病房等,獲得當地高層更加信任,也讓寧波 醫院與北醫醫院的合作,從磨合到整合,相濡以沫。未 來希望雙方能更加契合,將這裡的成功經驗,複製到大 陸更多的醫院,成為兩地的醫療合作模式典範,一起打 拼,為兩岸合作達到互利雙贏的目標。 1 3 2 4 1. 寧波李惠利東部醫院成立至今,北醫團隊的努力已獲得 當地人好評。 2.蔡行瀚院長參加產科成立一週年慶祝活動,合唱「明天會更好」。 3. 院內設立人文圖書館、閱覽室,打造台灣味氛圍,讓病人倍 感親切。 4. 院內入口大廳化身為藝文空間,加入了鋼琴演奏等藝文元素。

北醫聚焦

13 12

(9)

15 14

當選美國首位

亞裔市長及榮任

華府衛生部要職

林元清醫師

1.林元清榮任美國聯邦衛生部副助理部長暨全國少數族裔辦公室 主任。 2.林元清擔任柔道隊隊長時,帶隊征戰全國賽,拿下第2名, 贏強隊警官學校。 3.林元清曾代表北醫橄欖球隊7人制在社會組青龍盃贏得冠軍。 4.1965年林元清( 左)與康義勝(右)在柔道比賽後合影。 2 4 3 1 文/陳慧瑩 從集集小鎮的孩子,到傑出的醫療管理者,而今成為 影響全美健康的政治家。 當年,在建中紅樓的日子,他為了讓學業成績從谷底 翻身,以冷水伺候腦袋打敗瞌睡蟲,熬夜苦讀;北醫 時愛好運動,卻也是K 書高手,在大家最感頭痛的病 理學科考試拿下97 高分;赴美發展因成功處理罕病手 術,進入醫學生稱羨的名校接受骨科訓練;他也曾是 首位亞裔市長,治理有方為華人打開從政坦途;他經 營多家醫院,跨海協助母校培養優秀醫護人才;也是 無國界醫師,全球救災義診20 餘次。 2017 年8 月,他榮任美國川普政府衛生部門要職,參 與政策制定、推動預防醫學,同時為全美少數族裔的 健康把關。他就是北醫傑出校友林元清醫師。

醫科「體育系」

K

書嚇嚇叫

「當年北醫的艱苦環境,磨練了我凡事認份、打拚、謙 卑的個性。」林元清以他一貫親和溫煦的笑容,透過越 洋的視訊,告訴北醫人。 1964 年,他以學籍編號:531001 成為北醫第6 屆的醫 科學生,沿襲建中時踢足球的喜好,他在北醫成了典型 的運動員,跨足橄欖球、柔道及攝影等社團,曾代表北 醫橄欖球隊7 人制在社會組青龍盃贏得冠軍,也是柔 道高手,擔任柔道隊隊長,讓北醫拿下全國大專校院柔 道錦標賽亞軍,贏了強隊警官學校。所以他形容自己是 醫科體育系學生。他努力運動,也努力讀書,恩師有足 球隊領隊陳定堯教授、橄欖球教練黃德修教授及柔道教 練李清楠老師。老師們給球員一個觀念:加入球隊的先 決條件是功課一定要好,儘管每年有34 次的全國性 比賽,他可以打球念書兼顧,甚至病理考了高分。 在校期間結交不少好朋友,與杜長華、吳潤修、邱漢民 是高中及大學的10 年同窗,還有幾位常翹課打球及柔 道的死黨,如江明哲、葉秀明、康義勝、王正儀及在南 加州的陸洪元、嚴明義、陳光耀、洪文祥、余文山、余 弘毅、蔡仁壽、劉英明等。暑假生活更是精彩,與高謙 次、江明哲、袁柏耀、許世模參加福隆海灘的夏令營, 周博健、黃喜祥的救國團中橫健行,少男少女在徒步7 天中高歌跳舞、玉山登峰、海上戰鬥營、醫學營,也曾 前往尚未開放的溪頭台大實驗林場,享受原始的森林 浴,好快,日子就這麼過去了。

五年磨一劍

骨外科新星

金門服役退伍後,林元清在耕莘醫院擔任住院醫師, 當時很多病症都治不好,肝炎變肝癌、心臟疾病也變重 疾,年輕時當醫師看著生命的脆弱、消逝,內心有著無 力感,不知該走那一科。在幾位同學邀約下決定赴美念 書,申請到巴爾的摩的協和醫院,拎著行李、一大箱生 力麵和母親縫在衣服內的300 美元,就遠渡重洋。飛了 26 小時,還來不及調整時差,報到就被帶進手術房, 裡面躺著一名槍傷患者,主刀醫師隔著口罩講了一串英 文,顯然是叫他縫傷口,「我認真縫完傷口打開布幔一 看,原來病患在開刀時早已宣告不治,因自己沒聽懂, 當下覺得羞愧,於是告訴自己,要加倍努力,絕不能被 人看扁!」 來這裡驚覺,台灣的醫療與美國的水準差了一大截, 主治醫師教學嚴格,手術時如果下錯刀或一問三不知, 會立即以剪刀重敲手指,所以他會在開刀前前往圖書館 查資料,把手術原因、治療的過程與可能性讀個明白, 同時到大體解剖室實際演練。由於常夜診到1112 點, 而開刀房離圖書館只有5 分鐘步程,林元清索性睡在 24 小時開放的圖書館,把書本當枕頭,奠定扎實的基 礎,因此主任常放刀給他。 有一次一位急診病人肩關節向後移位脫臼,這是十分罕 見的病例,連總醫師都沒看過,也不會執刀,主任就讓 Dr. Lin 主刀,結果林元清只花1 小時就開完而且完美無 誤,贏得了同事的欽佩與院方的高度肯定。這一刀也成 為他註定一輩子要與「骨頭」為伍,當時骨外科是醫學 生首選,全美最頂尖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更是人人擠破 頭的名校,通常500 多個申請者經過多次嚴格篩選,淘 汰到只剩45 名,林元清自覺沒希望,打算在協和醫 院完成訓練後回台灣發展,沒想到卻被錄取,五年磨一 劍,從此開展他的行醫歲月。

醫療履歷豐富

埋下入閣伏筆

1978 年,林元清來到洛杉磯,先後在蒙特利市聖蓋博 谷等地執業,扎實的骨科訓練,僅管初來乍到,同樣病 況,他40 分鐘開完、病人3 天出院,地方的骨科醫師 動輒開4 小時、2 週才能出院,很快地做出口碑,因而 遭當地骨科醫師聯手打壓,感受亞裔移民在大熔爐奮鬥 的辛酸。1987 年他服務於南加州的嘉惠爾醫學中心, 以首位亞裔醫師身份擔任該院外科主任、醫師團主席, 執業同時出任南加大醫學院講師、北加州大學醫學院教

北醫聚焦

15 14

(10)

17 16 5 6 7 8 授及副校長;1980 年參與洛杉磯醫學會,監督加州政 府的醫療政策,檢討不合理制度,保障醫師權益並維護 醫療品質。 這一年,他也開啟醫療事業。他以父親在台灣經營的 「信安醫院」為名,在美國創立信安骨科醫學中心, 創辦泰平醫療網,擔任中心健保總裁,與友人共同經營 美國仁愛醫療集團(AHMC,轄下有7 家醫院),是全美 最大的華人醫院體系。醫護人員以人為本關懷社區,以 致力於提供社區居民最專業的醫療服務為己任,使得集 團內的醫院連續3 年被評選為加州最優質的醫學中心。 他表示,經營醫院的最大收穫是:敬天、愛地、惜人才, 從實際的經驗中了解美國醫療制度優缺點,完整而豐富 的「履歷」,使他成為日後川普團隊醫療政策改革的口 袋名單。

城市建設之父

為美國醫療把脈

原本只想在醫療本業發揮所長,林元清移居南加州聖瑪 利諾市多年,當地一直由白人治理市政,但50 年來幾 乎毫無建樹,累積不少沈痾,過去有亞裔人士參選市議 員都未能選上,2001 年,在地方人士召喚下,林元清 認為是回饋美國的時候了,帶著醫師的專業與信任感, 敲遍家戶大門,竟高票當選聖瑪利諾市長,跌破老外眼 鏡,成為地方百年來唯一亞裔市長。他改變過去市政開 會冗長惡習,採取事先溝通,每開會1 小時就取得共識, 讓老外另眼相看。在預算不足下,募款興建圖書館,解 決停車需求,整修百年古宅,讓老舊社區煥然一新,為 富庶卻保守的城鎮注入人文色彩,吸引其他城市取經, 更重要的是,提升白人對華人的觀感,改寫過去市議員 全由白人壟斷的生態,亞裔也有從政為民服務機會,所 以林元清連任3 屆市長,地方尊稱他為「城市建設之

父 」。(The father of urban construction), 甚 至 還

形容:聖馬利諾市的改變,恐怕連百年前的首任市長, 都會從墳墓裡爬起來同聲歡慶。 在美國拚搏40 多年,擁有龐大的醫療企業,4 位子女 各有成就,原本是享福人生的開始,沒想到川普當選總 統,一心想改革健保,四處求才,使得林元清的名字浮 上檯面,成為聯邦衛生部副助理部長暨全國少數族裔辦 公室主任,與夫人從加州飛向華府,年過七旬, 人生 事業的下半場才要開始。 接下重任的原因是,他看到美國正面臨醫療政策執行的 困境。林元清舉例表示,亞裔在美國只占5% B 肝患 者占總體50%;非洲裔嬰兒死亡率高,成人罹患慢性 病比例也遠高於白人,如不防患未然將增加洗腎人口, 勢必成為國家的沈重負擔,尤其少數族裔的人口預估 2050 年將變成多數,若不及早因應,正視醫療分配不 均的現象,宣導預防醫學的重要,後果令人堪憂。所以 上任以來,他馬不停蹄地訪視、演講,引導大眾理解疾 病可以防治,以制訂活得更健康的政策為目標,如今常 有各部門醫學會來訪,他們背後代表著上萬名專科醫 生,亞裔團體也協助推廣政令,「是好的開始。」

無國界醫師

展現仁醫大愛

林元清記得,父親小時候曾因臉部不明原因腫脹,祖 父帶他去彰化基督教醫院,在外籍醫師蘭大衛治療下 救回一命,「蘭大衛醫師兩世代遠離家鄉在台灣行醫, 讓我很受感動。」1992 年,他與一位醫師朋友相邀結 伴登頂世界最高峰- 聖母峰,為期一個月,有天一覺 醒來,帳棚外圍集了23 百位藏民,原來聽說有兩位 遠從美國來的醫師,想請醫師替大家看病。「他們什 麼病都有,我們因為長住1 個月什麼藥都有,連割盲 腸的刀都帶了。」於是爬山變義診,有嬰兒眼結膜化 膿,再不治療恐怕會全盲,有人盲腸炎不開刀隨時會 死掉,當地的醫院只有12 坪大,藥罐子全是空的, 一位病人腳腫大、脫臼,當地的醫生只能針灸、給藥 草,完全束手無策。下山時,嬰兒眼疾治癒重見光明, 「如果我們沒來,他們的人生肯定不一樣,唉,醫生 應該到病人需要的地方。」 從此,他開始無國界醫師生涯。自掏腰包幫助災區重 建醫院,訓練醫師救災、義診。1999 年台灣發生921 大地震,「我的故鄉南投集集死傷慘重,火車站是我 從小打彈珠的地方啊……」他二話不說,帶著40 箱 藥品與2 位醫生前往救災、為骨折的災民治療;88 水 災也從美國返台,坐直昇機到台東救災。從南亞海嘯、 玻利維亞水災、薩爾瓦多地震、四川大地震、紐奧良 卡崔納風災、海地地震、尼泊爾地震等重大災難,他 的腳步未曾缺席過。 還曾親赴西非史瓦濟蘭王國及聖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國 義診,探視北醫常駐兩國的海外醫療團,詳實紀錄了 在非洲的見聞,讓人一窺非洲國家醫療貧乏。僅管救 災多次,他仍自覺慚愧,「比起蘭大衛,比起有些醫 師長駐貧困、災區義診的無私奉獻,我應該要留下來, 只 是 對 家 人 百 般 牽 掛, 唉, 看 病 救 災 可 以 救 很 多 人 啊,」言談中,展現了仁醫的大愛。

無懼先天不足

但求努力耕耘

從集集小鎮的孩子,到傑出的醫療管理者、影響全美 健康事務的政治家,林元清認為,北醫人不是絕頂聰 明,但知道自己先天不足,所以要更加努力,他提醒 學弟妹,只要隨時準備好,多交一些好朋友,一定會 成功,因為很多疾病防治,一人做不來,合作力量大, 所以擁有夥伴很重要,掌握這些要領,同學畢業後肯 定前途無限(teem with silver lining) ,「我只是希 望藉此機會、位置回饋社會,幫更多人活得更好,更 健康、更快樂。」 5.林元清與友人共同經營美國仁愛醫療集團,是全美最大的 華人醫院體系。 6.林元清在美國拚搏40多年,擁有龐大的醫療企業,4位 子女也各有成就。 7-8.林元清在1992年後展開無國界醫師生涯,到世界各地 救災,幫助災區重建醫院,訓練醫師救災、義診。

北醫聚焦

17 16

(11)

19 18

《創新

轉動臺灣生技的奇蹟》

北醫藥學系締造全球生技千億商機的故事

1 在講求創新、變革的世代,企業面對更變化迅速的挑 戰。創新,是企業最好的處方。懂得創新,企業的險 難能夠化險為夷,進一步走出臺灣,躍向世界舞臺。 臺灣生技業市值1兆元,北醫藥學系校友創立的公司, 總市值就高達2162億元。20171213() 由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吳介信副校長,以及南 光化學總經理王玉杯、台灣醣聯生技董事長張東玄、 傑奎科技董事長劉宏志、吉福適藥業董事長林銅祿等 多位企業領袖,與媒體面對面,談創新精神如何翻轉 臺灣產業版圖!

15

位出身北醫大藥學系的企業家

打造全球生技王國版圖

12月6日由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旗下字畝文化出版 ─《創新,轉動臺灣生技的奇蹟:北醫藥學系締造全 球生技千億商機的故事》一書,過去五十年,北醫藥 學系培養出的創業家,撐起臺灣製藥業半壁江山,本 書深入訪談十五位來自北醫藥學傑出校友,現為首屈 一指的生技製藥產業企業家們的故事,首次完整呈現 他們從成長、創業、面臨困境時的奮鬥,以及將臺灣 生技製藥產業推向國際的精彩故事。 北醫大所培養的藥學人才,領導著臺灣藥學教育和藥 學政策,更於全球生技醫藥、新藥開發領域有所成就。 從學生到生技製藥產業的領袖,是什麼關鍵讓這群沒 有光環的北醫畢業生,突破起飛,聯手締造全球生技 製藥千億商機? 未來臺灣創新人才的養成、生技醫藥的領袖培育,需 要的又是什麼沃土和策略?「自由、活潑、開明的學 風,讓大家揮灑自如。」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認 為學習環境的養成是培育創新人才的關鍵因素。林建 煌校長也是臺北醫學大學第一位由北醫大藥學系出身 的校長,見證了藥學系與藥學院的成長和突破。 瑞安大藥廠總經理章修績,將過去在北醫大橄欖球校 隊衝鋒陷陣、堅持到最後的精神,充分發揮在事業經 營上;台灣醣聯生技醫藥董事長張東玄就讀北醫大時 期,前後參加了運動類七個社團,週末則是跟著藥學 系的老師們去郊外採藥;台灣泰福生技執行長趙宇天, 在北醫大曾經以精準的橋牌牌技,打到大專杯第二名, 趙宇天說:「大學時代才有機會感受團隊的重要。」 日後進入職場的他,果真成功帶領團隊站上全球生技 產業的巔峰。傑奎科技董事長劉宏志則加入多位班上同 學於畢業後共同成立的「班友」集團,成為生技製藥業 的一件美事。 「十五位藥學領域傑出創業家,他們成長歷程與奮鬥 史,展現一股沉著穩健的特質,與北醫「誠樸」校訓的 力行實踐遙相呼應,充分反映母校北醫教育的核心理 念。」林建煌校長表示,這些企業家展現的格局與視野, 以及創新開拓的精神,正是他們在生技製藥業闖出一片 天,將臺灣創新成果推上全球版圖的關鍵!

借鏡這些生技製藥業企業家故事

看創新精神扭轉企業契機

書中主人翁之一,針劑產品領導品牌的南光化學製藥股 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玉杯,起初因奉母命相親,在就讀 北醫大時就訂婚,成為了南光藥廠陳旗安的媳婦,因而 走進製藥業,也一肩扛下事業轉型經營的重任。在她的 掌舵下,一步步推動南光展開一系列轉型,包括引進德 國自動化生產設備,到成為國內第三家全面導入GMP 的本土藥廠、引進亞洲第一部非PVC全自動軟袋充填 設備,成功敲開國際市場,持續創新轉型,打造今日的 「點滴王國」。 從北醫大畢業後,擁有日、美學術研究多年豐富扎實的 資歷,為了圓夢而創業,轉戰產業界,從研究者到成為 抗體新藥開發先驅之一的台灣醣聯生技醫藥董事長張東 玄,在勇敢走上新藥開發之路後,面對走過研發新藥漫 長旅程,連年虧損,到爭取到日本大塚藥廠信任,並且 挹注資金,成為臺灣生技業首樁國外藥廠來臺投資案。 他的創新心法除了認真和投入,「其實,我只是想做自 己想做的事。」他的追夢歷程是所有創業者值得借鏡的 經驗。 由九個來自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畢業的同學,一起創業 成立「班友」公司是知名生技製藥業集團,發展出順天 堂、傑奎、寶齡富錦等事業體,傑奎科技董事長劉宏志 則是靈魂人物之一,從業務做起,到代理國際大廠的產 品,他打造出一片天,其中關鍵心法在於,「不是一個 人出頭天,而是串連一群人,把事情做好。」 吉福適藥業董事長林銅祿,將學名藥打造為知名品牌, 成功將吉胃福適錠打入臺灣胃藥市場,被藥界視為藥 品行銷的經典範例。喜讀古書,從古人身上學智慧的 林銅祿,靠著從《易經》、《黃帝內經》等古書琢磨 出來的心得,在競爭激烈的胃藥市場搶下六成以上市 場,永不止息的學習熱忱和親和力,是林銅祿帶領企 業創新的元素。

如何定義明日創新人才

用視野和態度佈局成扭轉事業關鍵

「創業」、「創新」已成為現代教育的新顯學,如何定 義明日創新人才?培養廣泛的視野和格局、不畏挫折 的態度,用創新讓專業拓展出更多元面向,是打造創新 型領袖人才的關鍵。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一路發展,成 為培育國內人才的沃土,而這些企業家努力開創與精彩 創業的人生故事,也將持續傳承,帶給年輕世代許多啟 發,鼓舞青年學子們擺脫追逐「第一」的迷思,活出自 我,勇敢地向前走。 回顧過去開創事業之路,從生技研發到銷售全球,他們 如何走過低谷尋思創意?如何讓互助共商的精神成為扭 轉人生的關鍵?面對變動的環境,他們如何發展創新思 維?這十五位企業家的人生故事,已經為創業成功的關 鍵下了最佳註解。 本書十五位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校友的生技製藥業領 袖,包括:健喬信元醫藥生技公司董事長林智暉、法德 生技藥品董事長黃逸斌、生控基因疫苗董事長章修綱、 瑞安大藥廠總經理章修績、台灣醣聯生技醫藥董事長張 東玄、台灣泰福生技執行長趙宇天、永信國際投資董事 長李芳全、傑奎科技董事長劉宏志、南光化學製藥總經 理王玉杯、台灣東洋藥品董事長蕭英鈞、吉福適藥業董 事長林銅祿、躍獅連鎖藥局創辦人王文甫、瑞士商艾伯 維藥品亞洲區處長吳碧芬、台灣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 建誌、諾華腫瘤亞太負責人侯靜蘭等。 2 3 1.本書深入訪談15位來自北醫藥學傑出校友,現為首屈一 指的生技製藥產業企業家們的故事。 2-3.2017年1213日由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帶領大 家,與媒體面對面,談創新精神如何翻轉臺灣產業版 圖及為現場來賓簽書。

北醫聚焦

19 18

(12)

歷經見實習辛酸

成為壯大附醫戰士

早期北醫學生最大的痛是沒有自己的醫院,見實習只能往其 他醫院流浪。1976年附醫從只聞樓梯響終於拔地而起,讓 校友興奮不已,學長賴建安(醫1,血液科專家)帶著滿腔 熱血遠自美國直奔回來主持內科,遊說時任仁愛醫院胃腸科 醫師的潘憲回校服務,但仁愛醫院院長不願放人,還以1年 為緩衝期,希望潘憲斷念。想起學生時代見實習被忽略的辛 酸,潘憲決心返回北醫,成為母校奮鬥的戰士之一。 醫院開幕時滿懷期待,結果只見空蕩蕩的房子,病房沒有熱 水,放射線科僅有一部Portable X光機,胃腸科只有一張木製 診療床,連胃鏡都得對外商借。不過開辦之初大家士氣高昂, 藥學系校友捐出半年份藥品,院長江萬 甚至提出百元門診, 病人從掛號、檢查到領藥只要一百元,更首創假日及夜間門 診,邀請服務榮總等醫院的校友輪流回附醫夜診,還以名醫徐 千田、郭宗煥為號召,希望匯集人氣。然而資源嚴重匱乏,幾 年後很快就流失病患。發展受限,待遇不如其他醫院,大家熱 情散了,醫師相繼離去。潘憲則在附醫與前往支援服務的仁濟 醫院間兩頭跑,撐下去的理由只有一個:建設母校。

次專科自力摸索

打開學校能見度

1983年董大成接任醫學院院長,他爭取資金翻修醫院,引進 CT,帶動新氣象。潘憲受邀從仁濟醫院回北醫主持內科部, 是數名內科創始醫師中,唯一留下來的醫師。1990年北醫 第一屆醫學系校友胡俊弘受邀自美返國接掌醫學院,1994年 終於完成第二醫療大樓,但附醫“一般床位”仍僅有315床, 經營不易。 潘憲擔任內科主任13年,任內鼓勵大家發表論文、取得部 定教職。事實上從附醫開辦起始胃腸科就由潘憲帶領,當時 次專科必須自力摸索發展,以ERCP(經內視鏡胰膽管攝影 術)為例,早期台灣醫界能操作的不到五人,潘憲是其中之 一。他在1975年即加入消化醫學會,成為最年輕的會員。 1991年潘憲的一篇論文登載於全世界消化學排名第一的雜誌

與北醫結緣半世紀

為附醫開創新局

潘憲

教授

/陳慧瑩 《Gastroenterology》,這是台灣本土"消化道"疾病論 文登載於該期刊的第一篇。也因此應邀參加國際胃腸病學 及消化性潰瘍等討論會,並發表專題演講。優異表現得以 邀請世界內視鏡學界泰斗,日本國立山口大學第一內科教 授竹本忠良訪問北醫,並聘請他為北醫的名譽教授。1993 年潘憲獲選為消化系醫學會第23屆學術演講年會會長, 在北醫首次舉辦盛大的學術會議,打開了母校的能見度。

站上火線興革院務

立下前瞻進步根基

1995年健保開辦,申報內涵變動頻繁,造成院內電腦系 統不穩,運作失調,加上附醫興建第二大樓、整修第一 大樓及籌辦萬芳醫院,財務赤字偏高,連買藥的議價空 間都沒有,前景堪憂。19969月潘憲在胡院長力邀下 站上火線,接掌附醫。他一上任即全力穩定電腦系統、 推動行政改革、建立會計制度、將付款期限由半年縮短 為三個月以建立附醫債信,著手改善醫院周邊交通動線 及推行服務便民措施。行政系統全面穩定後,進行醫務 興革。包括:逐步更新各項老舊重型儀器設備、成立心 導管室、心臟外科、核醫科、乳房中心、影像中心、正 子掃瞄中心(PET)等先進醫療單位;全面推動醫院e化: 建立診間醫令、積極開發IPACS、建立臨床資訊站,並 持續建構 e-Hospital,在資料數位化及internet尚未普 及的年代,這套e化系統不僅節省龐大經費,也讓附醫 的醫學影像處理大躍進,醫師可直接在診間或護理站透 過電腦閱讀各類醫學影像。這系統後來移植到陸續加入 北醫體系的萬芳及雙和醫院,為北醫三院的前瞻與進步 立下重要根基。 2000年3月附醫通過全國唯一的區域醫院暨甲類教學醫 院評鑑,這是附醫315床規模所能獲取的最高榮譽,也 代表三年多的努力獲得評鑑委員的高度肯定。 2001年9月納莉強颱襲擊全臺,北市東區變成水鄉澤 國,附醫在全體同仁奮力下倖免於難,否則地下樓層的 直線加速器、MRI、同位素儀、PET等重型儀器及病歷室、 X光檔案室等一旦泡水,後果將不堪設想。 潘憲接掌北醫初期,附醫平均月業績成長為8800萬, 2002年9月卸任前,月平均收入已超過一億4398萬元, 並呈現穩定盈餘。任職後期總算獲董事會同意籌建第三 醫療大樓,用以跨越醫學中心一般床位至少500床的門 檻。卸任前能在醫療飽和區的臺北市經多方溝通,最後 以教學必要為由獲准增建第三大樓,並順利取得建照移 交給接棒者,非常不容易。如今看著當年的「空殼醫院」 脫胎換骨,既欣慰又感慨。 一晃間,潘憲服務附醫已有41年之久,也成為北醫的名 譽教授,目前雖學校教職已退休,但仍在附醫看診,看診 之餘還醉心著他的電腦程式研究,照相、旅遊、聽古典音 樂的興趣。他提醒學弟妹,附醫在前輩們努力下效益已現, 大家不要妄自菲薄,儘管社會變遷,興趣與本行仍可相輔 相成,畢竟7年醫科學習很不容易。也認為,附醫幅地雖 小,可往精緻醫療發展,母校未來絕對大有可為。 1962年8月,歐珀颱風重創宜蘭,潘憲(醫 4)的家面目全非,考上北醫成為當時唯一 的慰藉。北上註冊卻被簡陋的校門嚇住,有 股衝動重考,奈何書本已被風雨吹得不知去 向,只好硬著頭皮就學,沒想到成為附醫的 開拓者之一,並榮任附醫第8任院長,與它 結緣近半世紀。 1.2007年8月17日與消化內科同仁合影。 2.2001年714日 北 醫 附 設 醫 院 醫 學 影 像 中 心 開 幕 暨 MRI 啟用典禮。 3.2000年8月5日北醫二十四週年院慶暨通過區域醫院/ 甲類教學醫院評鑑慶祝茶會。 4.2007 年 8 月 11 日應邀參加第三醫療大樓啟用剪綵。 2 3 4 1

北醫典範

21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民國98年10月17日聲請人承攬相對人「台北市立 聯合醫院中興院區98年度醫療大樓七樓空中花園

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復健科 組長(83年~今) 中山醫學大學復健醫學系職能治療 學士.. 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所

105 則,張妙禪( 1886-1965 ), 字閒雲,別號臥虛, 苗栗 獅頭山金剛寺、台中 寶覺寺、臺北鎮南學林(在今臺北圓 山臨濟寺)

參賽學校每隊補助 500 元整,請各校填妥領據(抬頭:臺中市北屯區北屯國 民小學)及支出明細表各

15 配管與暖氣 佳作 張東耀 四維學校財團法人花蓮縣四維高級中學/勞 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基宜花金馬分署 16 電子(工業電子) 第一名 羅會傑 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工農職業學校

陳威成 臺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勞動部勞 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 吳佳儒

教育部自101學年度開始 推動分組合作學習計畫,感 謝張新仁校長及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團隊的帶領,嘉大附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