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跨領域美感教育在學校行政上的實踐 / 114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跨領域美感教育在學校行政上的實踐 / 114"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跨領域美感教育在學校行政上的實踐

王春綢 桃園市蘆竹區龍安國小教務主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博士候選人

一、 前言

「美感教育」是培育美感素養的實踐作為;美感素養乃透過生活美學的省思, 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對美善的人、事、物,進行賞析、建構與分享的態度、能力。 教育部自103 學年度起推動美感教育計畫,積極投入大量教師人力開發創新美感 課程,著重於日常生活中的探索、體驗及美感的潛移默化,讓學生增進對生活周 遭的審美判斷力,「跨領域」及「創新教育」是12 年國教的核心元素,以藝術為 中心結合其他學科,不但加強學生的藝術涵養,進而提升學生對學科的興趣。目 前進入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其著重在跨領域的美感教育,藉由不 同科別的老師跨域合作,共同產生不同以往的課程美學,提升學生美感素養,培 育美感前瞻人才,增進國家美感競爭力。

二、 學校行政支援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之策略

美感教育課程是一種跨領域的展現,行政是支援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的最佳 動力,只要引發老師的教學熱情,感染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師生感受生活是一種 美學、是一種智慧,透過實際的體驗,讓學生在美感中薰陶,在合作中成長,在 關愛中茁壯,我們需要培養孩子對生活中美的敏感度,進而孕育美感素養,基於 如此信念,檢視目前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在實踐上出現以下問題,筆者以學校行 政觀點提出因應策略以供參考。 (一) 提升教師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與教學能力 多數老師沒有藝術專長,時常困擾著美感要用什麼教材?該如何教? Schwab(1969)曾指出課程是由教師、學生、環境、教材等四個共同要素組成, 教師、環境、教材三個要素交互作用的過程,影響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學習歷 程中,獲得的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效。周淑卿(2017)也指出,好的教材能夠促進 學習,並達成學習目標。因此,在跨領域美感教育於學校的實施過程中,研發跨 領域美感教育課程是很重要的關鍵因素,教師如何能創發設計系統化的跨領美感 教育課程及教材,讓學生有興趣、有熱情、有成效的持續學習,並且運用在日常 生活中,是至關重要的,學校行政協助申請教師學習社群補助經費,辦理跨領域 美感教育教材教法研習,針對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教案設計及成果發表活動, 聘請專家學者蒞校指導,在教師增能研習後,鼓勵跨域美感學習社群研發創新課

(2)

程結合理論與實務,進行滾動式修正。 (二) 辦理提升學生跨領域美感教育相關課程與活動 以「美感藝起來」跨育教師學習社群為例:學校行政擔任社群召集人,協助 老師撰寫跨領域美感閱讀計畫申請經費補助,帶領研發創新課程與教學策略,引 導學生感受《弟子規》古典文學之美,培育學生跨領域的美感素養,從《弟子規》 的閱讀,探索美善品格,最後,融入數位互動遊戲競賽及結合教育戲劇展演,提 升學生學習動機並體驗美感,這些課程與活動都有助於孕育學生具跨領域的美感 素養。 此外,學校可以辦理多元化、多樣性的跨域社團、課程與活動如:合唱團、 管弦樂團、魔術社、舞蹈社、話劇社等進行音樂、舞蹈、戲劇、體育、魔術表演, 創作音樂劇、微電影製作、積木創作、美感鄉土踏查、藝術季……等,發展音樂 跨戲劇、美術跨電影、體育跨音樂等多元表演活動,讓孩子學會發現美、體驗美、 探索美、創作美、分享美,也從中建立跨領域的美感人文素養。 (三) 重視跨領域美感教育與多元評量 學校將跨領域美感教育融入校訂課程,建構由一到六年級的跨領域學習課程, 永續發展,而美感教育的學習成效該如何評量呢?紙筆測驗是傳統使用最多的評 量,大多著重學科內容的學習,如何評量出學生的美感素養與價值信念,甚至透 過評量達到素養目標的導引,恐怕不是傳統評量能夠達到。面對翻轉教育這股新 趨勢,老師們必須要改變評量的方法,美感教育素養導向的評量著重「美感體驗 的歷程」、「促進美感學習的發生」與「創造美感的情境與表現」。在重視美感素 養的年輕新世代,孩子在學校須要能內涵美感素養,在家也須「參與家庭美感設 計規劃」,「培養提升生活品味的習慣」,在社區「感受生活周遭的美」,如此才能 涵養具有美感素養與提升生活品味的新國民。因此筆者認為美感素養導向的評量 應落實以下幾個面向:(1)除了紙筆測驗,輔以多元評量;(2)以察覺、探索、感 受美、認識美及實踐美為導向;(3)貼近生活情境;(4)培養審美能力;(5)建立創 造美感之能力;(6)體現與運用美感於日常生活中,讓跨域美感教育呈現多元及 彈性的評量,達成教學目標與成效。 (四) 營造美感校園,讓親師生沉浸在美的學習環境中 學校行政與親師生合作,營造包含自然生態環境、在地特色文化、學校親師 生需求及整體視覺美感之校園,進而透過「境教」潛移默化的方式,提升自我學 習環境之認同感,運用學校校園環境的美感薰陶過程,培育親師生們美感價值的

(3)

潛意識,更重視運用環境的美感陶冶,能更協助親師生培養敏銳而深沉的人格形 塑與美感素養、形塑具有美感之校園教學情境、創造美感體驗和文化探索、教師 與學生之間交流對話的場域、催化校園知性與美育的逐步改善認知;改善校園與 周邊社區生活美學,兼顧自然環境、在地文化、學校需求及整體美感之教育場域, 彰顯學校環境特色,打造校園與社區的美感共學場域,成為一座跨越圍牆的「社 區美學教育中心」,真正達到跨領域的美感教育。

三、 以「美感藝起來」教師學習社群進行跨領域美感教育為例

在教育現場老師們習慣照著課本趕進度,深怕課程教不完,筆者認為,學校 行政在規劃美感素養之課程時,可以結合不同領域及相關活動,利用日常生活化 與情境脈絡化的學習,以培養能展現美感素養的新生代。如何來規劃與落實跨領 域美感教育的課程?舉例來說,為了從小扎根學生的美感、閱讀與品格素養,學 校推行美感閱讀融入品格教育之「跨領域美感閱讀課程」,由五年級導師與行政 組成「美感藝起來」教師學習社群,藉由教導學童《弟子規》內文中,孝、悌、 謹、信、汎愛眾、親仁、學文等七大綱領,探討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 求學等應有的禮儀和規範,特別講求家庭和生活教育,藉此提升學童美善品格, 老師將《弟子規》融入於學校教育中,進而導入學童待人處世正確價值觀,使其 外顯於行為,散發人性之美,最後,結合美術、音樂、舞蹈,以《弟子規》為故 事文本,用戲劇的形式來詮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文學與藝術的交匯與融合, 讓這部戲劇注入了不同的藝術美感,不是只有傳統的朗誦《弟子規》,沒有局限 於《弟子規》原文的條文框架和古板窠臼,《弟子規》戲劇成果展用有血有肉的 劇情故事,以創意的戲劇形式,來闡釋中華傳統文化尊崇的孝道,這種講解、展 演、互動的形式,讓美感教育課程結合藝術、文化及閱讀,從美感教育延伸品格 教育、人文素養,藉由古典文學美感體驗,讓小朋友走入《弟子規》的經典文學, 進一步創作屬於自己的戲劇舞台,在全校師生及家長前完美演出,這是行政支援 老師互助合作的最佳呈現,以下為實施的方式: 1. 導師每日在黑板寫下四句《弟子規》(前一天抄聯絡簿一起寫),利用五分鐘 講解文辭涵意,並由學生抄寫在連絡本空白處,《弟子規》共360 句,預估一 學期可以教授完畢。 2. 每日語文課,鐘聲響起後,全班一起念誦一遍《弟子規》,不需要求學生背誦, 約三~四個月,學生即朗朗上口。 3. 第二個月第一週,利用一節綜合課,全班一起觀賞一集《弟子規》動畫卡通 《天庭小子-小乾坤》,並由老師帶領,討論影片內容與相關文章,進行價值 澄清與生活教育。 4. 隔週綜合課由老師帶領習寫《弟子規》遊戲本,並於最後十分鐘,分組進行

(4)

《弟子規》搖桿遊戲競賽!(老師自行設計研發之數位遊戲) 5. 進行《弟子規》回饋單及大會考,於學期末統一時間,五年級各班一起進行 相關活動! 6. 行政協助並提供資源於學期末舉辦全學年《弟子規》搖桿遊戲大賽與戲劇成 果展,表現優良前六名給予獎品公開頒獎鼓勵。 藉由推動高年級跨領域美感閱讀與戲劇展演計畫,協助老師進行課程研發, 建立課程模組與學生學習檔案,讓美感閱讀課程延伸為美感素養課程,使學生不 再只是呆板的坐在課桌椅上學習書本知識,而是讓學生從閱讀經典文學,於品格 教育中探索知識、體驗文學美感、引發人性美善,吸引學生美感閱讀自主學習, 進而創作《弟子規》戲劇展演,將古典、傳統、藝術、美感等或抽象或枯燥的東 西,變成生動活潑的形象,這是對傳統文化教育、品德教育改革的新模式,也是 對原有課堂的一種有益的擴充。而跨領域美感教育教學的設計與實施,必須全面 關照知識、能力與態度的統整,強調學習經驗、學習歷程、學習方法及學習策略, 尤其「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學會學習後才可能自主學習, 而且能多元學習,最後達到終身學習的目標,也才能在生活及情境脈絡中統整、 運用、實踐與行動。由此可知,美感教育與素養教學強調生活情境與學習的連結、 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參與、體會認知、情意與技能的統整,並能針對不同素養 項目加以適當的調整,達到學習成效(周淑卿、吳璧純、林永豐、張景媛、陳美 如,2018)。 在教育現場可以透過藝術與美感的涵養,環境的營造,療癒身心,淨化心靈, 培養藝術氣質,提升生活質感;老師們能研發創新課程與教學策略,找出學習的 關鍵,強化基本能力,培養學生美感素養與思考能力,開發多元潛能,能與他人 和自然和諧相處;亦可藉由跨領域課程推動美感與品格教育,安排服務學習、愛 與利他活動,培養現代公民之良好素養,建立美善品格、美善校園。另外,還可 透過家庭教育與社區關懷讓學生找到良善的本性,願意犧牲與付出,主動關懷與 同理他人,互相包容與尊重,深化品格與美感教育,深耕鄉土,開拓國際視野, 規劃全面性、豐富多元而具人文美感素養的課程,達到教學目標與成效。

四、 國小行政支援跨領域美感教育實踐之建議

(一) 就行政領導而言 跨域美感教育實踐上應以提供跨域美感教育方向的帶動,美感教育就是讓學 生易於獲得美感經驗(Aesthetic Experience),並能時常沐浴於美的感受的一種教 育活動。換言之,「美感教育」即是使學生能具備「對美的欣賞力」、「對美的感

(5)

受力」,然後與現有經驗交織產生「對美的創造力」(陳木金,1999)。 (二) 就行政管理而言 行政主管在推動美感教育工作時,若採取由上往下的推行模式,易導致第一 線教師被動接收改革訊息,卻難以將實施問題反應至上層,使在政策、研究與教 學面每有脫節與斷裂的問題,以致較難真正落實改善教學的問題。趙惠玲(2014) 在研究課程政策與教師意識間的連結時提出,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不僅是課程的 詮釋者,更具有學生學習內容的主要決定權,使教師進行教學時的實務踐履,成 為影響課程政策走向,以及學生學習成效良莠的重要因素,故行政領導必須身先 士卒並成為重要推手,協助解決教師美感教育實施之難题。 綜上,學校實施跨領域美感教育,在確立目標後,行政團隊必然要成為教師 堅強後盾,在此次的「美感藝起來」教學中,在學校主任的帶領下,鼓勵教師以 學年為單位,各班學生在老師教導《弟子規》的古典文學中,感受文學之美、孝 道之美、品格之美,藉由全班學生每天早晨共同朗誦,體會文中涵義,運用戲劇 表演《弟子規》的情境,並且使用數位遊戲融入教學,以互動遊戲加深學生學習 理解與興趣,鼓勵將所學實際運用於學校與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老師與家長們對 美感閱讀教育影響了學生美善品格的發展,進而增進了其他學科的學習態度與成 效,都非常支持、肯定與讚賞,孩子的轉變間接地也影響了更多老師及班級的加 入,這正是教育使人向上向善的最佳寫照。期待我們所培養的學生都能成為蘊含 美感素養與全人發展的好公民,增進國民美學前瞻能力。 參考文獻  周淑卿(2013)。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的差距—問題與成因。課程與教學季刊, 16(3),31-58。 周淑卿(2017 年 6 月)。透過教材設計增進教師的課程專業。T&D 飛訊,

231,1-12。取自 http://www.nacs. 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d6e34ab 1e56845

200a9c484a413e23fb.pdf  周淑卿、吳璧純、林永豐、張景媛、陳美如(2018)。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 考手冊。臺北: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 教育部(2017 年 10 月)。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 (108-112 年)。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7844/61296/e0a970 2c-1f05-44ec-9207-f9abf1504abc.pdf。

(6)

 陳木金(1999)。美感教育的理念與詮釋之研究。全人教育與美感教育詮釋 與對話研討會論文專輯(36-51)。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陳昱宏(2017)。融入美感於學習媒材之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 頁285-287。  喻薈融,趙惠玲,林小玉,李其昌(2015)。美力跨界:跨領域美感教育之 課程理論與實務初探。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第2 期。取自 https:// 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55&mp=teric_b&xItem=2048176  黃政傑(2016)。評中小學課綱審議機制的修法方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5(7),4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十六、學校團體獎狀、學生空白獎狀(學校自行列印,加 1 張備用,附套印的電子檔) ,比

本會自 2019

教師指導 學生自學 個人實踐 小組活動 競爭遊戲 小組協作 詳細解釋

教師指導 學生自學 個人實踐 小組活動 競爭遊戲 小組協作 詳細解釋

教育部國教署 2022 年補助全臺 86 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學,鼓勵學校推 動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奠定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國教署於

學行基礎班、導航計劃、 學行、 成長課 德公社 成長課 德公社 講座 成長課毒品 學行警方講座 成長課 攤位遊戲 廉政行動電影欣賞 廉政互動劇場 導航計劃 性教育 成長課

並會由 2019/20 學年開始,公營中、小學的教師職位全面學位化。因 應《行政長官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