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淺說孝道義理融入香港幼兒教育The incorporation of filial piety in Hong Ko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以新視窗打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淺說孝道義理融入香港幼兒教育The incorporation of filial piety in Hong Ko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以新視窗打開"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淺說孝道義理融入香港幼兒教育

淺說孝道義理融入香港幼兒教育

淺說孝道義理融入香港幼兒教育

淺說孝道義理融入香港幼兒教育

淺說孝道義理融入香港幼兒教育

The incorporation of filial piety in Hong Ko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林 志 德

林 志 德

林 志 德

林 志 德

林 志 德

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

歐 凱 鑫

歐 凱 鑫

歐 凱 鑫

歐 凱 鑫

歐 凱 鑫

聖羅撒幼稚園

摘 要

摘 要

摘 要

摘 要

摘 要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道德價值,而宣揚孝道義理的典籍文獻,不勝枚舉。傳統中國社會的蒙學教材, 同樣標榜孝道。直至現今香港幼稚園的公民教育,依然強調孝道,可見孝道義理是幼兒教育的重要一環。本 文嘗試探討幼兒學習孝道義理的價值,然後分析香港幼兒教育融入孝道義理的策略,並提出其限制與改善建 議,以求優化香港幼兒教育學與教的成效。

關 鍵 詞

關 鍵 詞

關 鍵 詞

關 鍵 詞

關 鍵 詞

孝道,蒙學教材,幼兒教育

Abstract

Filial pie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oral valu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re are many classical writings related to this theme. Filial piety has been stressed in the initiatory tex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At present, it is also being emphasized in civic education of Hong Kong kindergarten education. Therefore, filial piety is a vital par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worth of learning filial piety among children, it then analyzes the strategies of incorporating filial piety in Hong Ko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Both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ill be mad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Hong Kong.

Keywords

(2)

導 言

導 言

導 言

導 言

導 言

「孝」是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而《漢語大詞典》指 出「以孝為本的理法規範」便是「孝道」(漢語大 詞典編輯委員會, 1990 ,頁 200)。孝道有廣、 狹兩義,狹義指「奉養父母的準則」(趙吉惠、郭 厚安,頁689),廣義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 人之心的美好德行」(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 1 9 9 0 ,頁 2 0 0 )。根據中國文化學者徐復觀 (1902-1982)所言,中國文化中最富生活實踐意 義的便是孝,而孝道更是中國的國本(徐復觀, 1971)。宣揚孝道義理的典籍文獻,不勝枚舉, 其中《孝經》幾乎是從西漢(前 206- 後 24)到清 代(1644-1911)的幼兒必讀童蒙教材(熊承滌, 1996)。現今,香港幼稚園公民教育的內容亦包 括教導幼兒孝順(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1996)。 由此可見,孝道義理對幼兒學習與成長相當重 要。本文建基於香港一間幼稚園(下稱「研究學 校」)推行孝道學習的經驗,嘗試探討幼兒學習孝 道的價值,然後分析香港幼兒教育融入孝道義理 的策略,並提出其限制與改善建議,以求提升幼 兒學與教的成效。

孝道義理的淵源

孝道義理的淵源

孝道義理的淵源

孝道義理的淵源

孝道義理的淵源

古往今來,宣揚孝道義理的典籍層出不窮,一般 人認為以學術地位而論首推《孝經》。從經學發展 的脈絡看,聖人流傳千古不變的道理便是經,而 經學的系統况,七經(據《後漢書》「趙興傳」)、 十經(據《宋書》「百官志」)與十三經(據《日知 錄》),同樣包括《孝經》(陳若蘭, 2001),可 見《孝經》的學術地位崇高,影響深遠。關於《孝 經》的作者,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孔子(前551-前 479),有人認為是曾參(經》的作者,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孔子(前551-前 505- 經》的作者,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孔子(前551-前 435),亦 有學者認為是戰國時代(前 475- 前 221)孔子門人 所作的追記(陳鐵凡, 1986)。 根據現時通行的今文版本,《孝經》分為十八 篇,說明皇帝、諸侯、平民各階層應遵守的孝 道。基本上,《孝經》是說明子女對待父母的原則 和道理。 《孝經》固然在中國影響重大,然而若從淵源 與義理而論,它盛行於漢代以後,以符合漢代以 孝治天下、移孝作忠之旨(徐復觀, 1993)。孝 的本義,在《孝經》以前的典籍,如《論語》、《孟 子》、《荀子》等都有闡釋。其中,《論語》不少 條目記載時人向孔子問孝,然後孔子說明孝道的 內容,例如:《論語•為政》記述孟懿子(仲孫何 忌,生卒不詳)問孝,孔子答:「無違」,要他不 要違背禮節;《論語•學而》更提出「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楊伯峻, 1990),強調孝弟為仁 的根本,可見孝為道德修養的開端。 經典以外,蒙學讀物亦涉及孝道義理,並以 兩種方式呈現:直陳孝道、敘述孝行故事。第一 種為直陳孝道的讀物,例如:《千字文》中「孝當 竭力」、《朱子家訓》中「重資財輕父母,不成人 子」、《小兒語》中「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如父 母」、《教兒經》中「奉勸人家孝順子,和顏悅色 莫生嗔」、《弟子規》中「父母教,須敬聽」等(陸 養濤, 1995),同樣運用淺白的語言直接道出子 女的責任,必須孝順父母。第二種是敘述孝行故 事的讀物,例如:《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 席」、《龍文鞭影》中「重華大孝」等(陸養濤, 1995),以故事將孝義變得形象化,趣味橫生。 眾多觸及孝道的蒙學讀物中,尤以《二十四孝》最 廣為人認識,當中二十四位孝子雖然在現今或會 被評為愚孝,可是這些故事歷久不衰,廣泛流 傳,富有吸引力。 文學作品方面,勸孝的詩文推陳出新。不少 幼兒啟蒙詩的名篇,亦有反映孝道義理,例如: 孟郊(751-814)《游子吟》、張籍(765-830)《秋 淺說孝道義理融入香港幼兒教育

(3)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 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 春暉。」 (蘅塘退士, 1984 ,頁 72) 這首顯淺的詩歌,為研究學校高班幼兒的指 定教材。教師講解意思後,引領幼兒朗誦玩味, 師生均樂在其中。 由此可見,孝道是中國文化根深柢固的觀 念。正如《孝經•三才》高舉「夫孝,天之經也, 地之義也」,強調孝道是天經地義的,於《孝經• 開宗明義》標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也。」(汪受寬, 1998),指出孝為道德基石,進 而產生教導的方法。由此可見,孝是道德和教育 的根本,所以學習孝道義理應由幼兒階段開始, 從小鞏固基礎,循序漸進,使教育更富成效。

幼兒學習孝道義理的價值

幼兒學習孝道義理的價值

幼兒學習孝道義理的價值

幼兒學習孝道義理的價值

幼兒學習孝道義理的價值

雖然孝道義理植根經典,但是學界對於讀經的意 見存有分歧。反對者認為讀經代表「走向蒙昧的 文化保守主義」,與現代發展是背道而馳的(薛 涌, 2004)。然而,讀經的價值不容全盤否定, 例如優質教育基金便曾撥款予香港的吳氏宗親總 會泰伯紀念學校推行認識中國文化──兒童誦讀 經典文學計劃,透過誦讀經典促進兒童學習(優 質教育基金, 1998)。 幼兒透過傳統經典來學習孝道義理,具備三 個教育功能,包括文學教育、品德教育與文化修 養。文學教育方面,蒙學讀物常以偶句編排,形 式優美,例如:《三字經》中「首孝悌,次見聞」、 《教兒經》中「恐防父母思念我,不如朝夕不離身」 (陸養濤, 1995)。這些句子言簡意賅,押韻合 品德教育方面,孝道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範 疇。有關經典文句是上佳的德育教材,例如: 《孝經•開宗明義》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 敢毀傷,孝之始也。」(汪受寬, 1998),這幾句 話通俗易懂,提醒幼兒善待自己,以免父母擔 心。幼兒明白此理後,可於日常生活實踐發揮, 凡事為父母著想而小心處事,既可彰顯品德,亦 可使家庭和睦。 文化修養方面,學習孝道義理為認識中國文 化開恊門徑。香港法住文化機構創辦人霍韜晦深 信讀經有「開恊生命,成長生命之功」(霍韜晦, 2004)。因此,幼兒教育傳授孝道義理,不應限 於貫輸知識,學習重點應在於促進幼兒反思。從 性情教育、生命教育的進路入手栽培幼兒,才可 以為其文化修養奠基。

香港幼兒教育融入孝道義理的策略

香港幼兒教育融入孝道義理的策略

香港幼兒教育融入孝道義理的策略

香港幼兒教育融入孝道義理的策略

香港幼兒教育融入孝道義理的策略

探討香港幼兒教育融入孝道義理的策略,必先掌 握幼兒學習的需要: 「幼兒需要從直接的生活經驗、感官的接 觸、富趣味的活動來學習。幼兒透過遊 戲能自動自發、主動投入、輕鬆愉快和 有效地學習。」(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2006 ,頁 11) 根據上述幼兒學習的需要,孝道義理的教育 方式應從生活體驗入手。誠如中國幼兒教育學者 陳鶴琴(1892-1982)所言,教育要解放幼兒的雙 手與大腦,鼓勵幼兒用腦去想、用手去做,以探 索活動培養主動學習的精神(陳秀雲, 1999)。 陳鶴琴的信念與建構學習理(constructivism) 可謂源出一轍,兩者同樣主張幼兒從做中學習,

(4)

逐漸建構知識;幼兒教師的角色是輔助者,應該 運用不同策略去激發幼兒主動思考與學習,例 如:提供生活實例、師生共同討論等,讓幼兒把 書本知識連結生活經驗(陳淑敏, 2001)。承接 這個幼兒教育的發展方向,研究學校運用三種建 構學習的方法,讓幼兒明白孝道義理,它們包括 說故事、課室學習環境佈置、課外家校合作延 展學習。 說故事是其中一種讓幼兒明白孝道義理的建 構學習方法。說故事是師生互動的活動,有助幼 兒重溫和複習當中的主要概念(黃瑞琴,1993)。 研究學校的教師曾為一班高班幼兒說過改編自 《二十四孝》中郯子取鹿奶奉親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叫郯子的小孩子,聰 明乖巧,深得父母痛愛。他的雙親年 邁,患了眼疾,視力退化,伸手不見五 指。郯子四處奔走打聽,找到一位行醫 多年的大夫。這位大夫給他一張秘方, 說只要把草藥和新鮮鹿奶一同服下,便 能治好眼疾。郯子辛苦取得草藥,但找 不到新鮮鹿奶。怎樣才可以接近鹿群 呢?郯子左思右想,終於想起鄰居牆上 掛著一張鹿皮。他借用鹿皮,把它披上 身體,然後在山中等待鹿群。鹿群以為 披上鹿皮的郯子是同類,靠近他,於是 郯子輕輕的擠取鹿奶。一會兒,鹿群四 散,原來獵人來了,弓箭的目標正是郯 子,郯子迅速站起來。獵人嚇了一跳, 也知道郯子的孝行。」 教師說故事後,隨即引導幼兒思考郯子的行 為,有些幼兒對他的為人深表讚賞,亦有些幼兒 對他的處事有所保留。贊成者表示郯子甘於犯險 為雙親治病,孝心與勇氣可嘉;反對者認為他取 鹿奶的方法太危險,更指出倘若因而遭射殺,既 令父母傷心,也使雙親頓失依靠。其中一位幼兒 覺得郯子的行為微不足道,提議他應從其他範疇 關懷父母,例如:努力工作以聘請更多名醫診治 雙親。故事後的討論並非試圖尋求師生間對郯子 行為的共識,其價值在於為幼兒提供生活例子, 引起關注,讓師生共同建構孝道義理。 說故事外,利用課室學習環境,亦可深化幼 兒對孝道義理的認識。根據意大利瑞吉歐學前教 育的看法,倘若幼兒接受兩位教師的恊蒙,學校 環境便是幼兒的「第三位教師」(Gandini, 1998), 所以課室學習環境理應充份運用,讓幼兒耳濡目 染,激發互動溝通、學習。 為加深幼兒對孝道義理的認識,研究學校安 排一個以孝道為主題的課室學習環境,包括三方 面的佈置:張貼字句和圖畫、展示圖片和設計家 庭角。首先,張貼宣揚孝道的字句,壁報貼上 《二十四孝》故事的彩色圖畫(釋大恩、長安, 1994)。 教師向幼兒介紹郯子、子路和黃香的孝行故 事,說話和圖文結合,見圖知義,加深印象。 其次,教師向幼兒展示以《二十四孝》為主題 的 郵 票 以 及 一 些 與 孝 道 相 關 的 圖 畫 , 如 圖 一 所示: 淺說孝道義理融入香港幼兒教育

(5)

運用圖像輔助教學的示例,有助提高學習動 機,並有助幼兒掌握孝道。 另外,研究學校課室的「家庭角」亦按照孝道 義理而設計,並進行角色扮演活動:一些幼兒扮 演父母,一些幼兒扮演子女,然後完成指定任 務,例如:表達子女對父母應有的言行,摹仿子 女使父母反感的言行。這個活動讓幼兒代入父母 角色,親身體會子女反面行為對父母負面的影 響,從中明白孝道的重要,於是如《小兒語》中 「費盡千辛萬苦,分明養個仇人」這些較深奧的道 理便能清楚展現。由此可見,優化學習環境加上 悉心設計的活動,可以使課室變成探索孝道義理 的理想場所。 課室學習以外,課外家校合作延展學習有助 鞏固幼兒對孝道義理的認識。從生活體驗入手掌 握孝道義理,學校需要創造更多學習空間,並善 用學校以外的資源。於是研究學校舉辦一年一度 的親子旅行,亦選取富有孝道色彩的元朗錦田為 目的地。旅行當日,老師乘身處錦田便母橋之 利,為幼兒與家長講解在這條橋發生的孝行故 事。據橋側的建橋碑記所載,便母橋又稱敬母 橋,其由來是鄧俊元(生卒不詳)與胞弟鄧彥元 (生卒不詳)幼年喪父,母親獨力撫養成人。兩人 成家立室以後,鄧彥元與母親居於泰康圍舊居, 鄧俊元則遷往水頭村居住。由於兩村為錦田河所 隔,母親探望孫兒極為不便。鄧俊元十分孝順, 顧念母親的辛勞,乃建造石橋,連接泰康圍與水 頭村,以方便母親來往兩地(科大衛等編, 1986 年,頁 27)。這些典故,經老師娓娓道來,引發 參加者感受孝道。最終,這次親子旅行成為一次 富有意義的學習歷程,既可鞏固幼兒課堂所學, 亦為老師、家長和幼兒提供生活實例,彼此共同 建構孝道義理。

香 港 幼 兒 教 育 融 入 孝 道 義 理 的

香 港 幼 兒 教 育 融 入 孝 道 義 理 的

香 港 幼 兒 教 育 融 入 孝 道 義 理 的

香 港 幼 兒 教 育 融 入 孝 道 義 理 的

香 港 幼 兒 教 育 融 入 孝 道 義 理 的

限制與建議

限制與建議

限制與建議

限制與建議

限制與建議

香港幼兒教育融入孝道義理,首先要解決老師的 培訓問題。不少幼兒教師於求學階段從未涉獵童 蒙讀物,亦未有認真研習傳統文獻中的孝道義 理,對於推行孝道教學難免感到力不從心。因

(6)

此,師資培育可以考慮開辦傳統典籍或名篇的課 程,特別選取童蒙讀物作為引子,既使教師容易 消化,亦可活學活用,增強教學信心。 其次,孝道義理的選材和處理存在不少問 題。孝道思想複雜,涉及眾多典籍與蒙學讀物, 義理紛繁。社會學家金耀基指出傳統中國常以孝 道聯繫忠君愛國的思想,塑成「移孝作忠的觀 念」,由此鞏固君主專制的結構(金耀基,1978, 頁 65-67)。同樣,蒙學讀物時有透現這種移孝作 忠的思想,例如《千字文》提及「資父事君」(陸 養濤, 1 9 9 5 ),把對待父親和君主兩者混為一 談。因此,反對讀經者批評典籍多過時觀念,認 為現代人不應抱殘守缺(薛涌, 2004)。顯然, 孝順父母是否等同忠君愛國,這是有待商榷的; 而「孝順」本身亦頗富爭議,可否孝而不順,或者 順而不孝,這也有待討論。這些基本概念、問 題,必須先處理才可談實踐孝道的方法。有關議 論屬於文化教育的範疇,而文化層面的認知和探 討,應該也是師資培育的重要一環。 有志於推展孝道義理的幼兒教師,對文化教 育如何承傳與開新?儘管孝道義理源遠流長,但 並不代表陳腐僵化。反之,這些義理亙古通今, 恆久彌新。教師應該切合現代幼兒的需要,把經 典內容去蕪存菁,為它們賦予現代意義。最明顯 的方法,莫過於把孝道抽離忠君愛國之說,學習 重點聚焦於幼兒與家人相處之道,讓幼兒建構知 識後,將所學孝道用於日常生活,知行合一,待 人接物更見成熟。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香港幼兒教育融入孝道義理,必須多方面配合才 可取得成效。老師參與投入尤其重要,首先必須 將傳統孝道義理與現代生活之關聯、衝突作出調 適,然後為孝道賦予現代詮釋,並以生活化的方 式讓幼兒建構知識,最終於日常生活實踐。這個 富有意義的學習歷程,尚有賴學校、師資培育機 構的專業支援協作,以及家庭與學校合作。家校 合作是促進學習成效的關鍵所在,不僅學校推行 孝道,父母在家亦要重視孝道,雙管齊下,才可 以讓幼兒體會孝道義理,愉快和均衡的成長。

參 考 書 目

參 考 書 目

參 考 書 目

參 考 書 目

參 考 書 目

汪受寬(1998)。《孝經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金耀基(1978)。《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文化。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6)。《學前教育課程指引》。香港:香港教育署。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1996)。《學校公民教育指引》。香港:香港教育署。 徐復觀(1971)。〈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載徐復觀《中國思想論集》。 臺北:學生書局, 1993 年,頁 155-200 。 陳秀雲(1999)。〈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與實踐〉,載香港婦女基金會編:《中國幼兒教育家「陳鶴琴、 陶行知、張雪門教育理論及實踐」研討會論文集》。香港:聯邦出版社,頁 7-20 。 陳若蘭(2001)。《國學扎記》。香港:佛教護生會。 陳淑敏(2001)。《幼稚園建構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鐵凡(1986)。《孝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 陸養濤(1995)。《中國古代蒙學書大觀》。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淺說孝道義理融入香港幼兒教育

(7)

莊俞等編(2005)。《商務國語教科書上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楊伯峻(1990)。《論語譯註》。香港:中華書局。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1990)。《漢語大詞典(第四卷)(海外版)》。香港:三聯書店。 趙吉惠、郭厚安編(1989)。《中國儒學辭典(第四卷)(海外版)》。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熊承滌(1996)。《中國古代學校教材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薛涌(2004)。〈思想爭鳴: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義〉,載《南方周末》, 2004 年 7 月號。 霍韜晦(2004)。《兒童讀經別議》,載《法燈》, 2004 年 12 月第 270 期,頁 1 。 優質教育基金(1998)。〈吳氏宗親總會泰伯紀念學校:認識中國文化 ─ 兒童誦讀經典文學計劃〉(計劃 編號 1998/3897)。 釋大恩、長安(1994)。《二十四孝果報圖》。成都:成都文殊院。

Gandini, L. (1998). Educational and caring spaces. In Edwards, C., Gandini, L. & Forman, G. (Ed). 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 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 - advanced reflections (second edition) (pp. 161-17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Literacy for th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Education blueprint for 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for life, learning through life: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Hong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Literacy for th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香港教育大學 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 聯席總監

黃宇昆先生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日期: 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時間: 上午8:45–12:15.. 地點:

Hong Kong Futures Exchange Limited 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 Hong Kong Interbank Clearing Limited 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 Hong Kong Interbank Offered 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