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引引引引 言言言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引引引引 言言言言"

Copied!
1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引 引 引

引 言 言 言 言

香港學校課程發展已經進入持續更新的新階段。為了回應本地、

區域以至全球各方面巨大且急劇的轉變,「學會學習」課程必須與時並 進,以保持香港的競爭優勢。我們鼓勵學校持續及深化 2001 年「學會 學習」課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同時定出未來課程發展的新焦點,以 達至整體學校課程的發展目標和學習宗旨,讓所有學生獲益。

為配合中、小學的學校課程持續更新,課程發展議會1對八個學習 領域的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已作出更新,並建議學校採用。

在更新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時,課程發展議會轄下相關學習領域 的委員會,經已充分考慮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和公眾人士的關注、

需要和建議。我們亦於 2015 年舉辦了一系列學校簡介會和進行全港學 校問卷調查,以蒐集學校對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主要更新內容的意 見。

更新後的八個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 將會取代 2002 年的版本。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展示了更新的課程架構,說明各 學習領域的課程宗旨、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詳述課程持續更新下各 學習領域的發展方向,並且就課程規劃、學與教策略、評估及相關的 學與教資源等提出建議。此外,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亦會更新有關有 效學習、教學及評估的示例,供學校參考。部分學習領域亦會提供補 充課程文件和科目課程指引,為個別學習階段的課程實施提供進一步 的建議。我們鼓勵學校充分考慮本身的情況、教師的準備和學生的學 習需要,適當採用課程指引的建議。

為使學校加深瞭解各學習階段的銜接和不同學習領域間的聯繫,

以及如何達至有效的學習、教學及評估,學校應參照課程發展議會建 議的相關課程文件,以及其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的高中課程 及評估指引,以確保課程規劃能在全校、學習領域及學科層面均有連 貫性。

1 課程發展議會課程發展議會課程發展議會課程發展議會是一個諮詢組織,主要就幼稚園至中學階段的課程發展事宜,向香港特別行 政區政府提供意見。議會成員包括校長、在職教師、家長、僱主、大專院校學者、相關界別或團 體的專業人士、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代表、職業訓練局代表和教育局人員。

(4)

課程發展是共同協作和持續進行的過程,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將 會按照學校實踐的經驗,以及學生和社會轉變的需要,作定期檢視和 更新。

歡迎學校對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來函請寄: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 213 號胡忠大廈 12 樓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中國語文教育)收 傳真:2834 7810

電郵:info_cle@edb.gov.hk

(5)

提 提 提

提 要 要 要 要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中 國 語 文 教 育中 國 語 文 教 育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習各門學問的基礎

 在學生的母語基礎上發展

 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掌握規範的書面語,能說流利的粵語和 能以普通話溝通

 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

 發展高層次思維能力和良好思維素質

 得到審美、品德的培育和文化的薰陶,以美化人格,促進全人 發展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學科包括:中國語文、普通話、中國文學

 建議課時分配:小學階段 25-30%;初中階段 17-21%;高中階 段,中國語文 12.5-15%,中國文學 10%

現 有 優 勢 現 有 優 勢現 有 優 勢 現 有 優 勢

 中文的國際地位日益重要,本港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亦備受重 視

 家長重視下一代的語文教育,願意付出時間、精力與學校合作,

安排語文學習活動

 香港中國語文教師學養豐富,工作勤奮,態度認真

 近年香港與內地的交流日趨頻繁,有利學校營造豐富的普通話 學習環境

 近年中外各地語文教育及課程的改革經驗可作借鑒

 近年因應課程改革而推動的專業發展活動日漸普遍,提升了語 文教師專業水平

 香港學生在國際性研究的測試中屢獲佳績

 教師的評估意識有所提升

 學生口語溝通及文學創作能力明顯提升 課 程 發 展 方 向

課 程 發 展 方 向課 程 發 展 方 向 課 程 發 展 方 向

 提升語文素養

(6)

 開放學習材料,重視經典閱讀

 拓寬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升閱讀深度

 配合資訊科技教育的發展,提升語文學與教的成效

 進一步加強評估促進學習的作用

 照顧學生學習語文的多樣性

 按校本需要及條件推動「用普通話教中文」

 提供更多實踐普通話的機會,加強自學 發 展發 展發 展

發 展 重 點 建 議重 點 建 議重 點 建 議 重 點 建 議

 小一至小三:側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小四至小六:側重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

 中一至中三:側重培養學生讀寫聽說及其綜合運用的能力

 中四及以上:側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讀寫聽說能力及發展多元 化語文能力

課 程 架 構 課 程 架 構課 程 架 構 課 程 架 構

 課 程 宗 旨課 程 宗 旨 課 程 宗 旨課 程 宗 旨

 提高讀寫聽說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自學能力

 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語文學習態度和習慣

 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性情

 培養品德,加強對社群的責任感

 體認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

 中國語文課程、普通話課程和中國文學課程各有不同學 習 目 標學 習 目 標學 習 目 標學 習 目 標

 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 和語文自學九個學 習 範 疇學 習 範 疇學 習 範 疇學 習 範 疇各有不同學習目標,而不同學科各有 側重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的 連 繫 和 銜 接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的 連 繫 和 銜 接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的 連 繫 和 銜 接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的 連 繫 和 銜 接

 中國語文科在不同階段的銜接

 中國文學科與中學中國語文科的關係

 普通話科與中國語文科的關係

 「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與中國語文課程的關係

 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與「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 言學習架構」的關係

(7)

 共 通 能 力共 通 能 力 、共 通 能 力共 通 能 力、、 價 值 觀 和 態 度、價 值 觀 和 態 度價 值 觀 和 態 度價 值 觀 和 態 度

 主要透過閱讀、寫作、聆聽、說話和語文自學培養學生的溝 通、協作和自學能力

 主要透過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創造力和明辨性思 考能力

 主要透過品德情意的培養、文學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幫助學 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培養積極的態度

課 程 規 劃 課 程 規 劃課 程 規 劃 課 程 規 劃

 主 導 原 則主 導 原 則 主 導 原 則主 導 原 則

 配合課程宗旨和學習目標

 依據中央課程架構,發展校本課程

 設計均衡的課程

 整體規劃,加強各學習階段的銜接

 逐步發展校本課程,善用不同課程資源

 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課程內容及善用課時

 透過中華文化及品德情意的學習,加強價值觀教育

 利用資訊科技教育,提升學生資訊素養

 推動跨課程閱讀、跨課程語文學習

 連繫本學習領域科目、其他學習領域或學科的學習

 課 程課 程 管 理課 程課 程管 理管 理 管 理

 課程管理策略:

- 了解課程及學生

- 成立規劃小組

- 整體規劃課程

- 加強專業發展

- 發展教學資源

- 持續監控調節

 課程管理人員各有不同的職能

 學 習 時 間學 習 時 間 學 習 時 間學 習 時 間

包括上課的時間,上課以外的在校時間,以及校外時間 學 與 教

學 與 教學 與 教 學 與 教

 學 生 的 角 色學 生 的 角 色 學 生 的 角 色學 生 的 角 色

 積極主動學習

 掌握學習策略

(8)

 多作互動學習

 努力自我完善

 規劃個人發展

 教 師 的 角 色教 師 的 角 色 教 師 的 角 色教 師 的 角 色

包括課程設計、傳授知識、促進學習、提供資訊、輔導學生、

評估及回饋學生表現等。

 學 與 教 主 導 原 則學 與 教 主 導 原 則 學 與 教 主 導 原 則學 與 教 主 導 原 則

 以學生為主角,促進自主學習

 建基現有優勢,掌握學生已有知識

 以讀寫聽說為主導,學習與應用兼顧

 積累語料,培養語感

 促進理解,引發思考

 建立開放的學習風氣

 拓寬語文學習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善用資訊科技以促進學與教

 綜合訓練,一材多用

 教 學 取 向教 學 取 向 教 學 取 向教 學 取 向

 直接傳授式

 探究式

 共同建構式

 學 與 教 策 略學 與 教 策 略 學 與 教 策 略學 與 教 策 略

 直接講授

 創設情境

 示範引導

 對話交流

 探究學習

 優 質 的 互 動 學 習優 質 的 互 動 學 習 優 質 的 互 動 學 習優 質 的 互 動 學 習

 有效提問

 優質回饋

 建構知識

 應用實踐

 建 立 學 習 社 群建 立 學 習 社 群 建 立 學 習 社 群建 立 學 習 社 群

 課堂內的學習社群

 課堂以外的學習社群

(9)

照 顧 學 照 顧 學照 顧 學

照 顧 學 生生生生 的 多 樣 性的 多 樣 性的 多 樣 性的 多 樣 性

 原 則原 則 原 則原 則

 全面規劃

 態度積極

 及早跟進

 激發動機

 措 施措 施 措 施措 施

 設置適當的課程

 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布置適切的評估活動

 善用資訊科技

 特別的教學安排

 善用教學資源 日 常 課 業

日 常 課 業日 常 課 業 日 常 課 業

 類 型類 型 類 型類 型

多元化,如預習、觀察報告、撰寫對話、隨筆、創作、訪問、

閱讀報告、口頭匯報、考察報告、專題報告、演講、角色扮演、

讀者劇場、評論等

 布 置 原 則布 置 原 則 布 置 原 則布 置 原 則

 全面而均衡

 份量適中

 富創意和挑戰性

 有效背誦

 適當布置寫字和默寫練習

 展示學習成果 評 估

評 估評 估 評 估

 主 導 原 則主 導 原 則 主 導 原 則主 導 原 則

 全面評估學習表現

 配合學習目標、重點和成果

 配合學生的學習進度

 多元化的評估方式

 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診斷和跟進

 適時回饋與激勵

 配合學校情況

(10)

 多方參與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善用評估資料 學 與 教 資 源

學 與 教 資 源學 與 教 資 源 學 與 教 資 源

 選 取 原 則選 取 原 則 選 取 原 則選 取 原 則

 能體現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

 內容意識健康、思想積極、具啟發性

 貼近學生的生活,配合學生身心和認知的發展

 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

 文字材料:具典範性、時代意義、可讀性高;文句通順、行 文流暢;題材、體裁、風格多樣化;包羅古今中外,不同性 質、不同領域的優質材料,包括文學經典、實用文字、翻譯 著作、科普作品等

 多媒體材料:資訊豐富,緊貼時代;影像清晰,音效悅耳,

畫面悅目;語音正確,語言生動、通俗而不鄙俗;呈現方式 多樣化;互動性強,能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發揮 創意

 資料來源有據

 開 發 和 管 理開 發 和 管 理 的開 發 和 管 理開 發 和 管 理的的的 策 略策 略策 略 策 略

 衡量情況,制訂發展計劃及評估機制

 調動人員,共同開發

 發展資源庫,適時更新

 透過交流互動,共享資源

 着重培訓,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

(11)

目 目

目 錄

引 言引 言 引 言引 言 提 要 提 要 提 要 提 要 第 一 章 第 一 章 第 一 章

第 一 章 概 論概 論概 論概 論

1.1 背景

1

1.2 學習領域

2

1.3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在學校課程的定位

2

1.4 基本理念及發展方向

3

1.5 發展策略

7

第 二 章 第 二 章 第 二 章

第 二 章 課 程 架 構課 程 架 構課 程 架 構課 程 架 構

2.1 課程宗旨

13

2.2 中國語文教育課程架構

13

2.3 學習目標

14

2.4 學習範疇及各學習範疇學習目標

15

2.5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連繫和銜接

18

2.6 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

20

第 三 章 第 三 章 第 三 章

第 三 章 課 程課 程課 程課 程 規 劃規 劃規 劃規 劃

3.1 主導原則

23

3.2 課程管理

31

3.3 學習時間

33

第 四 章 第 四 章 第 四 章

第 四 章 學 與 教學 與 教學 與 教學 與 教

4.1 主導原則

35

4.2 學與教的取向與策略

39

4.3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43

4.4 家課政策——日常課業的安排

46

第 五 章 第 五 章 第 五 章

第 五 章 評 估評 估評 估評 估

5.1 主導原則

49

5.2 進展性和總結性評估

52

5.3 校內評估與校外評估

53

第 六 章 第 六 章 第 六 章

第 六 章 學 與 教 資 源學 與 教 資 源學 與 教 資 源學 與 教 資 源

6.1 科目指引

59

6.2 學與教資源的選取、種類和運用

59

6.3 學與教資源的開發和管理

64

(12)

附 錄 附 錄 附 錄 附 錄

一 學校課程七個學習宗旨

67

二 共通能力說明

68

三 價值觀和態度的學習重點

77

參 考 文 獻 參 考 文 獻 參 考 文 獻

參 考 文 獻

79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委 員 會 委 員 名 錄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委 員 會 委 員 名 錄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委 員 會 委 員 名 錄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委 員 會 委 員 名 錄

87

(13)

第 一 章 第 一 章 第 一 章

第 一 章 概概 論 概 論 論

1.1 背 景

背 景 背 景 背 景

本課程指引是建基於《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 三)》(2002)而更新,就未來五至十年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提供建議,

並將適用年級由小一至中三擴展至高中。

由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 一至中三)》於 2002 年發布,就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提供有彈性的中 央課程架構。自課改實施以來,這個架構為中、小學提供了更大空間,

以配合學生的學習,發展多元的校本課程。此外,中國語文教育亦按照 指引的建議方向,一直穩步發展,在教育界各方同心協力下,所取得的 成就和經驗,例如重視讀寫聽說能力和文學、文化內涵的培養、開放學 習材料、推動從閱讀中學習和文學創作等,已為未來語文教育的持續發 展奠下基礎。近年香港學生在國際性研究的測試中屢獲佳績,反映了中 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改革路向正確,其後的發展亦應建基於這些 優勢之上。

然而,香港社會及世界急速轉變,學生的學習需要亦漸趨多元,如 何裝備學生應付未來,成了教育關注的議題。教育局及不同的教育機構 為此曾進行多項不同類型的調查研究,以檢視課程。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借鑒國際及本地教育研究結果,同時建基於近年課程發展的實踐經驗和 美好成果,訂定優化學校課程發展的方向,分別提出科學、科技、工程 及數學(STEM)教育、資訊科技教育、職業專才教育(VPET)、跨課 程語文學習、價值觀教育,以及開拓與創新精神等方面的課程發展焦點,

並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聚焦、深化、持續的基要項目。香港 的中、小學教育現已邁進「學會學習」的另一階段。《中國語文教育學 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2002)亦需因應整體課程發展的重 點及高中中國語文、中國文學課程及普通話課程的修訂而適時更新內 容。

本指引建基於《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

(2002)的內容,並配合《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 一至小六)》(2014)、《高中課程指引——立足現在‧創建未來(中 四至中六)》(2009)和《中學教育課程指引》(2017)的建議方向,

以及依據高中中國語文與中國文學課程的最新發展,包括 2012 至 2014

(14)

年間的短、中期課程及評估檢視結果而編寫,目的在闡釋中國語文教育 學習領域小一至中六的整體課程發展方向,說明課程宗旨、學習目標及 學習重點,就課程規劃、學與教策略、評估及資源等向學校提出建議,

並且提供有效的學習、教學及評估示例,方便學校規劃校內課程,以切 合社會最新的發展和學生的學習需要。

1.2 學 習 領 域

學 習 領 域 學 習 領 域 學 習 領 域

學習領域是學校課程的重要部分。它建基於主要知識領域中基礎而 關聯的概念,而這些概念是所有學生均應學習和掌握的。學習領域為學 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情境,透過適切的學與教活動和策略,讓他們發展及 應用共通能力(例如創造力、溝通能力、明辨性思考能力、協作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建構新的知識和加 深對事物的了解。因應不同的學習目的,各學習領域學習的取向可以是 學術性、社會性、實用性或綜合性;而在課程設計方面,則可以用科目、

單元、單位、課業或其他模式,組織學習內容。

知識、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三者的關係圖示如下:

1.3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在 學 校 課 程 的 定 位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在 學 校 課 程 的 定 位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在 學 校 課 程 的 定 位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在 學 校 課 程 的 定 位

1.3.1

中國語文是學習各門學問的基礎。中國語文學習必須在學生 的母語基礎上發展。

1.3.2

中國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要使學生:

 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掌握規範的書面語,能說流利的粵語和 能以普通話溝通。

 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

 發展高層次思維能力和良好思維素質。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知 識

共 通 能 力

(15)

 得到審美、品德的培育和文化的薰陶,以美化人格,促進全人 發展。

1.3.3

現時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設有以下學科:

 中國語文(設於小學、初中及高中階段)

 普通話(設於小學及初中階段)

 中國文學(設於高中階段)

1.3.4

中國 語文教育 學習領域 的課時分 配,在小 學階段建 議為 25-30%;在初中階段建議為 17-21%;高中階段,中國語文建議為 12.5-15%,中國文學建議為 10%。(參照參照參照參照《《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聚焦聚焦聚焦‧ 深化深化深化

深化‧‧持 續持續持續(小一至小六持續 小一至小六小一至小六小一至小六))》》((2014) )分章分章分章分章 2 第第 2.4.2.2 節節「「課程規畫可運用的課程規畫可運用的課程規畫可運用的課程規畫可運用的 資源

資源資源

資源」」之之「「時間分配建議時間分配建議時間分配建議時間分配建議」」及《《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中學教育課程指引》(》(》(》(2017))第第 2 冊第冊第冊第冊第 2.3.2 節

「初中課程及建議課時分配初中課程及建議課時分配初中課程及建議課時分配」、初中課程及建議課時分配」、」、2.3.4 節」、 節「「高中課程及建議課時分配高中課程及建議課時分配高中課程及建議課時分配高中課程及建議課時分配」」及附錄及附錄及附錄及附錄 7

「高中核心科目的組成部分和建議課時分配高中核心科目的組成部分和建議課時分配高中核心科目的組成部分和建議課時分配」高中核心科目的組成部分和建議課時分配」)

1.4 基 本 理 念 及 發 展 方 向

基 本 理 念 及 發 展 方 向 基 本 理 念 及 發 展 方 向 基 本 理 念 及 發 展 方 向

1.4.1 中國語文教育的課程發展,依據下列基本理念:

(1) 語文運用是建構知識必須具備的能力。本學習領域要為學生學習

各門學問打好語文基礎,使他們學會學習,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透過跨學習領域的協作,各學科亦為學生提供更多語文運用的機 會。

(2) 中文是香港大多數學生的母語,學生已從日常生活中積累一定的

語匯和語言經驗,語文學習是在這基礎上發展。至於在香港生活 的非華語學生,起步點或有不同,但亦可透過本領域課程架構上 的調整,循序漸進學好中文,幫助他們適應本地的生活。

(3) 配合香港的語文政策,我們需要培養善用「兩文三語」溝通的人

才,以提高香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同時促進香港與內地的交流 和連繫。「文」指書面語,「語」指口語,中國語文教育除了要均 衡兼顧書面語(包括語體和文言)及口語(包括粵語和普通話)

的學習外,亦要關注︰

 運用規範書面語的能力,以避免學生的表達受口語或網絡語言 影響。

 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以擴大閱 讀面,以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例如在中學階段,

(16)

學生可透過自學或由教師略作點撥,認識簡化字的特點。

(4)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又是思想、文化的載體。中國語文

教育需均衡兼顧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 養,以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同時兼顧思想、品德的培育和 文化的薰陶為目的。

(5) 我們要透過中國語文教育讓學生深入認識中華文化,吸收優秀的

養份,進而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感情,養成良好的國民素質,承傳 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認識和欣賞世界各民族的文化,

吸收精華,具備國際視野和容納多元文化的胸襟。

(6) 文學學習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文學的學習,可以引

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美,培養善感的心靈,陶冶性 情,發展個性,美化人格,促進全人發展。

(7) 思維能力是語文運用的基礎。要提高語文能力,必須培養學生具

備高層次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素質,使他們能夠獨立分析問題 和解決問題,並發揮想像和創意。

(8) 在互聯網高速增長的年代,資訊泛濫,學生需在大量瞬息萬變、

良莠不齊的資訊中篩選、整合有用的資料,這方面的閱讀能力愈 見重要。

(9) 中國語文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語文學習環

境,以豐富多采的作品為主要學習材料,讓學生獲得綜合而多元 化的學習經歷。

(10) 中國語文教育重視應用和實踐,要為中小學生奠定紮實的語文根

基,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歷,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在不同語境中 運用語文,如新聞寫作、多媒體寫作、劇本編寫、口語才藝、辯 論等,為未來升學或投身社會工作做好準備。高中語文和文學課 程更設有選修單元,讓學生按能力或興趣選讀,幫助他們規劃未 來的發展。

1.4.2 中國語文教育的課程發展,建基於以下各種現有優勢:

(1) 中文的國際地位日益重要,世界各地學習中文的人士不斷增多。

本港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亦備受重視,社會大眾高度關注學生的 語文水平,熱切期望學校課程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並且贊同投入更多資源,以促進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

(17)

(2) 家長重視下一代的語文教育,認為語文修養是子女升學、就業的

基石。他們願意付出時間、精力與學校合作,安排語文學習活動。

(3) 香港中國語文教師學養豐富,工作勤奮,態度認真。他們持開放、

進取的態度,積極提升專業水平,例如到各地考察、觀摩,希望 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質素。

(4) 自普通話科成為香港中小學核心課程之一後,學校為學生提供不

少課內課外學習普通話的機會,加上近年香港與內地交流日趨頻 繁,更有利學校營造豐富的普通話學習環境,有助提升學生以普 通話與人溝通的信心和能力。

(5) 近年中外各地均重視語文教育及課程的改革,其改革路向與香港

類近。香港可建基現有條件,借鏡中外各地語文教育及課程改革 的經驗,持續發展語文課程。

(6) 近年因應課程改革而推動的專業發展活動,如校內同儕觀課、共

同備課、行動研究、與大專學者共同推動課程等,日漸普遍,促 進了校本課程的多元發展,亦提升了語文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

同時建立團隊精神。

(7) 近十年以來,香港學生在國際性研究的測試中屢獲佳績

2。這些數 據都反映了中國語文課程改革的路向正確,所付出的努力已見成 果。

(8) 教師的評估意識有所提升,重視使用評估數據回饋學與教,亦嘗

試引入多元化的評估模式,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

(9) 因應中國語文和中國文學課程的改革,學生樂於投入課堂學習活

動,口語溝通和文學創作能力明顯提升。

1.4.3 隨着社會的發展,中國語文教育面對不少挑戰,例如︰智能手機、

平板電腦等的普及,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和書寫文字的習慣,不免有所 轉變;學生的背景趨向多元,跨境學童、新來港學童、非華語學生和本 地學生一起學習語文,各有不同步伐;不同的持份者對於如何提升學生 語文學習效能的期望亦不斷提高。因此,中國語文教育必須與時並進,

2 例如香港小四學生的閱讀能力在 2011 年「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名列第一;香港 十五歲學生的閱讀能力在 2012 和 2015 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均名列第二。

(18)

以回應各方對課程的不同訴求,並要持續優化課程的內容和實施方式,

以切合學生和社會的需要。

1.4.4 基於上述基本理念及現有優勢和挑戰,中國語文教育的課程發展方向

是:

(1) 提 升 語 文 素 養

提 升 語 文 素 養提 升 語 文 素 養 提 升 語 文 素 養

 給與學生豐富、均衡的語文學習經歷,包括聆聽、說話、閱讀、

寫作及其綜合運用;連繫其他學習領域的學習,並透過跨科協 作,提供更多應用或實踐語文的機會。

 欣賞文學作品的內容美和形式美,並提供創作的學習經歷,培 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加強培養學生的品德情意,提高學生的道德操守,滋養情意。

 加強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反思和認同。

 培養思維能力和思維素質,鼓勵獨立思考、明辨性思考,發揮 創意。

 加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態度、習慣和能力。

(2) 開 放 學 習 材 料

開 放 學 習 材 料開 放 學 習 材 料 ,開 放 學 習 材 料,, 重 視 經 典 閱 讀,重 視 經 典 閱 讀重 視 經 典 閱 讀 重 視 經 典 閱 讀

配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因應學生的需要,編選多樣化的優秀學 習材料,兼顧文白,讓學生閱讀。鼓勵學生熟讀或背誦若干蘊含 豐富文學、文化內涵的經典名篇,以積澱語感,提高語文素養。

在高中語文課程中加入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作為學生學習的 切入點,學校可在這基礎上,為初小、高小或初中學生編選若干 經典篇章,並結合多元化的學習材料,有機地連繫各範疇的學習。

(3) 拓 寬 閱 讀 面

拓 寬 閱 讀 面拓 寬 閱 讀 面 ,拓 寬 閱 讀 面,,, 增 加 閱 讀 量增 加 閱 讀 量增 加 閱 讀 量 ,增 加 閱 讀 量,,, 提 升 閱 讀 深 度提 升 閱 讀 深 度提 升 閱 讀 深 度提 升 閱 讀 深 度

提高學生閱讀興趣,掌握閱讀策略,拓寬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積累知識和語言材料,拓展視野和胸襟;並重視閱讀的過程,能 連繫個人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細讀文本,體會作品意蘊。

(4) 配 合 資 訊 科 技 教 育 的 發 展

配 合 資 訊 科 技 教 育 的 發 展配 合 資 訊 科 技 教 育 的 發 展 ,配 合 資 訊 科 技 教 育 的 發 展,,, 提 升 語 文 學 與 教 的 成 效提 升 語 文 學 與 教 的 成 效提 升 語 文 學 與 教 的 成 效提 升 語 文 學 與 教 的 成 效

隨着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在學與教過程中運用電子學習資源已 是全球教育的趨勢,加上移動學習漸趨普及,語文的學與教方式 可更靈活。教師可善用不同的學習平台、應用程式或網上資源等,

配合適當的教學策略,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並可按個人興 趣及學習進度,獲取知識、分享心得或鞏固學習成果,促進獨立、

自主學習,提升語文學習的成效。

(19)

(5) 進 一 步 加 強 評 估 促 進 學 習 的 作 用

進 一 步 加 強 評 估 促 進 學 習 的 作 用進 一 步 加 強 評 估 促 進 學 習 的 作 用 進 一 步 加 強 評 估 促 進 學 習 的 作 用

繼續推動「促進學習的評估」,善用評估的資料,例如課堂觀察,

日常測考、全港性系統評估的數據,或運用其他評估工具(如教 育局提供的「學習進程架構」)檢視學生學習成果的資料,以回饋 教學。教師亦應提供機會,讓學生從評估中學習,透過評估,反 思和提升個人學習語文的成效。

(6) 照 顧 學 生 學 習 語 文 的 多 樣 性

照 顧 學 生 學 習 語 文 的 多 樣 性照 顧 學 生 學 習 語 文 的 多 樣 性 照 顧 學 生 學 習 語 文 的 多 樣 性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個性、興趣、學習動機、能力、學 習風格、社經背景等方面各具特性,加上香港學生的語言、文化 背景近年漸趨多元,學生的多樣性愈見顯著,學校應盡量善用中 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提供共同課程架構的彈性和空間,調適課程,

以照顧不同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需要,幫助他們奠定良好的語文 基礎,為未來升學或就業做好準備。例如可參照「中國語文課程 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為校內非華語學生訂定循序漸進的學習目標、

進程及預期學習成果。

(7) 按 校 本 需 要 及 條 件

按 校 本 需 要 及 條 件按 校 本 需 要 及 條 件 推 動按 校 本 需 要 及 條 件推 動推 動推 動 「「「「 用 普 通用 普 通用 普 通用 普 通 話 教 中 文話 教 中 文話 教 中 文話 教 中 文 」」」

學校可按本身的需要及條件,包括師資的準備、學生的水平、校 園的語境、課程的安排、學與教的支援及家長的期望等,考慮是 否用普通話教中文。現時已有部分學校嘗試以不同方式用普通話 教中文,他們的試行經驗,可供其他學校參考。就「用普通話教 中文」作為遠程目標,現階段未有具體的實施計劃和時間表。

(8) 提 供 更 多 實 踐 普 通 話 的 機 會

提 供 更 多 實 踐 普 通 話 的 機 會提 供 更 多 實 踐 普 通 話 的 機 會 ,提 供 更 多 實 踐 普 通 話 的 機 會,,, 加 強加 強加 強加 強 自 學自 學自 學自 學

普通話科在小一至中三開設。普通話科的學習重視實踐,在教學 中,應營造豐富的語言環境,同時透過多元的學習活動,提供更 多實踐普通話的機會,為學生打好語言基礎。另一方面,普通話 的學習應是持續不輟的,要重視培養學生自學普通話的能力,俾 使他們在完成初中階段後,仍可在高中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提 升運用普通話的能力。

1.5 發 展 策 略

發 展 策 略 發 展 策 略 發 展 策 略

(1) 學校宜從學生學習需要出發,建基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檢視

目前在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各科課程的發展現況和教學成效;

配合以上中國語文教育的課程發展方向,發展校本課程,以提升學 與教效能。

(20)

學校可參考以下不同階段的發展重點建議,以幫助檢視校本課程 的發展現況︰

學 生 學 生

學 生學 生 教 師教 師 教 師教 師

小 一 至 小 三 小 一 至 小 三小 一 至 小 三 小 一 至 小 三

(側重培養學生聽說能力)

• 多聽多說,聽得完全,說得清楚

• 多認字,多識字,適量默寫

• 多閱讀富趣味性的文章,運用合適 的閱讀策略,樂於閱讀

• 多誦讀淺易文學作品,體味韻律,

感受意象之美

• 多觀察,多發問,主動學習

• 讓學生多聽多說,多從口語中吸收詞 彙,自由表達

• 培養學生識字、寫字的興趣,感受漢字 之美

• 營造良好閱讀氛圍,引導學生喜愛閱 讀,指導不同的閱讀策略,培養他們主 動閱讀習慣

• 帶領學生誦讀淺易文學作品,使他們感 受文字中的韻律、意象之美

• 多聆聽,多給機會及鼓勵學生自由表 達,不窒礙他們的思想發展

• 鼓勵學生作適量有效的背誦和默寫

小 四 至 小 六 小 四 至 小 六小 四 至 小 六 小 四 至 小 六

(側重培養學生讀寫能力)

• 多讀多聽,積累語彙和生活體驗;

多說多寫,增強說話和寫作的自信

• 掌握閱讀策略,透過閱讀養成思考 的習慣,主動發問,能運用想像力,

發揮創意

• 養成語文自學的意識、能力和習慣

• 體會讀寫之樂,感受和欣賞語文之

• 讓學生多在閱讀和聆聽中積累語彙和 生活體驗,培養他們說話和寫作的自信

• 布置多樣化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感受和 欣賞語文之美

• 指導不同的閱讀策略,結合閱讀活動,

培養學生主動發問、積極思考的習慣,

並培養想像力,發揮創意

• 鼓勵學生作適量有效的背誦和默寫

• 多採用全方位學習、跨學科活動,讓學 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並培養協作、解 決問題及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21)

學 生 學 生

學 生學 生 教 師教 師 教 師教 師

中 一 至 中 三 中 一 至 中 三中 一 至 中 三 中 一 至 中 三

(側重培養學生讀寫聽說及其綜合運用的能力)

• 養成細心聆聽的習慣,培養在不同 情境中以口語溝通的自信心和能力

• 具有持續廣泛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讀得更深更廣

• 掌握基本的寫作手法,養成寫作習 慣,並嘗試文學創作

• 享受文學閱讀的樂趣

• 了解個人對語文學習某些項目的興 趣和專長,如辯論、創作、劇本演 繹、新聞報道,養成獨立思考的習 慣,培養創造力和明辨性思考能力

• 使學生養成細心聆聽的習慣,培養他們 在不同情境中以口語溝通的自信心和 能力

• 布置多樣化的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體 會學習的趣味,從中亦可了解自己的興 趣和專長

• 配合學生不同的興趣,提供多樣化的閱 讀材料讓學生選讀;透過師生的閱讀分 享和討論,幫助學生連繫生活經驗、學 習經歷、社會及世界議題等,以擴闊閱 讀的視野和深化對作品主題的思考

• 帶引學生享受文學閱讀的樂趣,並連繫 生活,透過仿作等方式,嘗試創作

• 多利用綜合語文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 考的習慣、創造力和明辨性思考能力

• 多採用全方位學習、跨學科活動,讓學 生從生活環境中學習語文,並培養協 作、解決問題及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中 四 及 至 中 六 中 四 及 至 中 六 中 四 及 至 中 六 中 四 及 至 中 六

(側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讀寫聽說能力及發展多元化語文能力)

• 因應不同情境,勇於表達,積極與 人溝通

• 拓寬閱讀視野,廣泛閱讀古今中外 不同類型作品,體會豐富的人文內

• 綜合運用各種寫作手法以表情達意

• 體會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情懷,豐富 情感世界,培養品德情意

• 透過文字、視聽資訊,探究和體認 民族文化的精神

• 發展個人對某些語文學習項目的喜 好和專長,並選讀適合自己未來進 修或就業的選修單元

• 恆常反思個人學習語文的進境

• 創設情境,訓練學生在不同境況中勇於 表達,積極與人溝通

• 不斷促使學生擴大閱讀範圍,提高閱讀 質量,並細味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表達 方式,引發個人對生活、生命等的深思

• 讓學生掌握各種寫作技能,以切合生活 所需

• 讓學生探討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情懷,豐 富他們的情感世界,培養品德情意,並 嘗試透過喜愛的文學形式創作,以表達 個人的情感

• 讓學生透過文字、視聽資訊,探究和體 認民族文化的精神

• 重視學生學習的多樣性,以配合學生的

(22)

不同發展傾向,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 空間,讓學生在某些語文學習項目中,

發展個人喜好和專長

• 多採用全方位學習、跨科活動,讓學生 從實際生活和職業環境中學習語文

• 發展學生自主閱讀、學習語文的能力

(2) 就 1.4.4 節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的發展方向,學校可因應本身的

條件、學生的特點和已有的資源,制訂較長遠的規劃,並決定發 展的步伐和優次。學校可循序漸進,從小步子出發或由一些試點 做起,例如:

 因應學生文言學習的情況,參考教育局提供的《積累與感興——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和《積學與涵泳——中學古詩文誦 讀材料選編》,逐步為不同學習階段、級別的小學或中學生編選 校本古詩文誦讀篇目,以進一步加強文學、文化的積澱。至高 中時,更需注意與課程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的配合。

 從日常的教學和評估中,蒐集學生在聽說讀寫能力各方面學習 表現的顯證,並參照教育局提供的資料,如「基本能力」、「學 習進程架構」,逐步發展或優化校本學生學習成果和評估工具,

以助回饋學生的學習表現。(中國語文課程中國語文課程中國語文課程中國語文課程「「基本能力基本能力基本能力基本能力」」和和「「學習進學習進學習進學習進 程架構

程架構程架構

程架構」」,,見見教育局教育局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局中國語文中國語文教育網中國語文教育網教育網頁教育網頁。)。)。)。)

 利用電子學習的優點,選取合適的課題,透過同儕協作、試教,

嘗試發展網上學與教材料,探討有效的策略,以照顧不同能力 學生的自學需要,如可設計網上問題讓學生課前預習,刺激思 考,為課堂討論作好準備;或將較難課題的講解錄成片段,讓 能力稍遜的學生可以重複觀看和溫習。

 加強普通話科與不同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合作,透過多元的學習 活動,提升學生在不同知識領域中應用普通話溝通的能力,並 讓學生在中三完成普通話課程後仍有實踐普通話的機會;或於 中國語文課程中,為有興趣延續普通話學習的學生在高中開設

「普通話與表演藝術」或「普通話傳意和應用」選修單元。

 參照「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見見教育局教育局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局中國語文中國語文中國語文教育教育教育教育

網頁頁::「「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學習架構學習架構」學習架構」專頁專頁專頁專頁),為校內非華語學生 訂定循序漸進的學習目標、進程及預期學習成果。

(23)

(3) 加強培育課程領導,以規劃課程,並推動建立學習社群,以更新

教師的專科知識和提升教學能力,同時善用外界資源,凝聚專業 力量,共同推動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

(24)
(25)

第 二 章 第 二 章 第 二 章

第 二 章 課 程 架 構 課 程 架 構 課 程 架 構 課 程 架 構

2.1 課 程 宗 旨

課 程 宗 旨 課 程 宗 旨 課 程 宗 旨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配合整體教育方向,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為學生終身學習、生活和日後工作打好基礎。本學習領域的課程宗旨為:

(1) 提高讀寫聽說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自學能力;

(2) 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語文學習態度和習慣;

(3) 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性情;

(4) 培養品德,加強對社群的責任感;

(5) 體認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

(學校課程七個學習宗旨學校課程七個學習宗旨學校課程七個學習宗旨學校課程七個學習宗旨,,見附錄一見附錄一見附錄一見附錄一,,詳見詳見詳見《詳見《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聚焦聚焦聚焦‧‧深化深化深化深化‧ 持續

持續持續

持續((小一至小六小一至小六小一至小六)小一至小六(2014) )及及《《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中學教育課程指引(2017)。)。)。)。)

2.2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課 程 架 構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課 程 架 構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課 程 架 構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課 程 架 構

課程架構是幫助學校自行規劃和發展課程的組織框架,設定學生在 不同教育階段須學習的知識內容、掌握的能力、培養的價值觀和態度,

給予學校和教師充分的彈性和自主,配合學生的需要,設計不同的課程 模式。課程架構由學習領域、共通能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三個部分組 成。(見見左頁左頁左頁香港學校課程圖示左頁香港學校課程圖示香港學校課程圖示)香港學校課程圖示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學習內容,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說話、

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的知識、能力、

興趣、態度和習慣。中國語文教育課程架構圖示如下:

(26)

2.3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配合中國語文教育的課程宗旨,透過以下課程,在不同的學習階 段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3.1 中 國 語 文

中 國 語 文中 國 語 文中 國 語 文

讓學生透過小一至中六的語文學習︰

(1) 培養讀寫聽說及思維的能力,加強溝通,引發創造力;發展自學語文

的興趣、習慣和能力,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2) 培養審美情趣和能力,陶冶性情;

中國語文教育課程宗旨

普通話科 中國語文科 中國文學科

(小一至中三) (小一至中六) (中四至中六)

多元化的課程組織有效的學習教學及評估

共 通 能 力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思維 語文自學

品德情意

中華文化

文學

說話

聆聽

寫作

閱讀

學習範疇

以讀寫聽說為主導,帶動其他學習範疇 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7)

(3) 增進文化素養;滋養品德情意,加強對家庭、國家及世界的責任感;

(4) 了解個人的興趣和特長,以規劃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

(5) 養成好學、積極的態度及正面的價值觀;拓寬國際視野。

2.3.2 普 通 話

普 通 話普 通 話普 通 話

讓學生在小一至中三專就普通話的學習︰

(1) 培養聆聽、說話、朗讀等語言能力,以及自學能力;

(2) 增進與普通話有關的語言知識,以及對中華文化的認識;

(3) 提高對普通話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2.3.3 中 國 文 學

中 國 文 學中 國 文 學中 國 文 學

讓學生在學習中國語文課程的基礎上,在高中階段進一步:

(1) 提高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廣泛閱讀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

(2) 加強感悟,提高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 培養創作不同類型文學作品的興趣,提高文學創作的能力;

(4) 比較有系統地掌握中國文學知識;

(5) 啟迪情思,滌蕩性靈,豐富生活體驗,拓展生命領域;加強對家庭、

國家及世界的責任感;提高對人類的同情同感。

2.4 學 習 範 疇 及 各 學 習 範 疇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範 疇 及 各 學 習 範 疇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範 疇 及 各 學 習 範 疇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範 疇 及 各 學 習 範 疇 學 習 目 標

2.4.1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貫徹以促進學生閱讀、寫作、聆聽、說話、

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的學習為主要任務。在本 領域下,上述九個學習範疇是一體多面,相互依存,貫串不同學科的課 程,而各科各有側重︰

中國語文科 中國語文科中國語文科

中國語文科︰︰︰︰以讀寫聽說為主導,有機地結合其他學習範疇,全面 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學習過程中,各學習範疇的學習,是相連互 通,而不是孤立割裂的。

中國文學科 中國文學科中國文學科

中國文學科︰︰︰︰延伸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文學範疇的學習,提供學 生文學賞析、評論和創作的體驗,進一步提高文學素養,同時得到品 德情意的感染和文化的薰陶。

普通話科普通話科普通話科

普通話科︰以培養學生聽、說普通話的能力為主,注重語言的實際 應用。

(28)

2.4.2 以下分別說明各學習範疇的學習目標:

閱 讀 閱 讀閱 讀

閱 讀 、、、 寫 作、寫 作寫 作 、寫 作、、 聆 聽、聆 聽聆 聽 、聆 聽、、 說 話、說 話說 話 說 話

語文是生活中最主要的傳意溝通工具,包括書面語和口語。語文運 用須能讀能寫,也須能聽能說。讀寫聽說要求準確、流暢、得體,以滿 足學習、生活和日後工作上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知識的積累,

以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閱讀、寫作、聆聽、

說話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閱 讀

(1) 培養理解、分析、感受、鑒賞等閱讀能力;

(2) 掌握閱讀策略;

(3) 樂於閱讀、勤於閱讀、認真閱讀,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

寫 作

(1) 培養構思、表達、創作等寫作能力;

(2) 掌握寫作策略;

(3) 樂於寫作、勤於寫作、認真寫作。

聆 聽

(1) 培養理解、評價等聆聽能力;

(2) 掌握聆聽策略;

(3) 樂於聆聽、認真聆聽,擴大聆聽面。

說 話

(1) 培養構思、表達、應對等說話能力;

(2) 掌握說話策略;

(3) 樂於表達、勇於表達,應對得體。

文 學 文 學文 學 文 學

文學學習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文學的學習,可以感受 語文的美感,從作品的情意中感應人與人,以至人與物之間的真、善、

美。文學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享受文學閱讀的愉快經驗,欣賞文學之美;

(2) 培養審美的情趣、態度和能力;

(3) 透過閱讀文學作品的愉悅感受,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文能

力;

(4) 分享作品中獨特而共通的思想和感情,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同感和同情,引起對生活和生命深入的探索和體悟。

(29)

中 華 文 化 中 華 文 化中 華 文 化 中 華 文 化

文化是語文的重要構成部分,認識文化有利溝通,也有利於文化承 傳。語文學習材料蘊含豐富的文化元素,文化學習和語文學習可以同時 進行。中華文化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文能力;

(2) 對中華文化進行反思,並了解其對現代世界的意義;

(3) 認同優秀的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

(4) 在生活中體現優秀的中華文化。

品 德 情 意 品 德 情 意品 德 情 意 品 德 情 意

語文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思想感情是語文的內容。中國語文的學 習除了培養讀寫聽說的能力和思維能力外,也包括性情的陶冶、品德的 培養。品德情意教育可由感情激發到理性反思,以情引趣,以情促知,

進而自我反省,並在道德上自覺實踐。品德情意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培養道德認知、意識和判斷力,從而促進自省,培養道德情操;

(2) 陶冶性情,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3) 加強對社群的責任感。

思 維思 維思 維 思 維

語文運用以思維能力為基礎。要提高語文能力,便要培養學生在學 習語文方面所必需的思維能力及思維素質,使他們能夠獨立分析問題和 解決問題。思維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培養明辨性、創造性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培養良好的思維素質;

(3) 掌握一般應用於讀寫聽說的思維方法。

語 文 自 學 語 文 自 學語 文 自 學 語 文 自 學

語文自學能突破課堂語文學習的限制,使學生透過全方位學習,增 加語文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語文自學範疇的學習 目標是:

(1) 培養獲取知識、建構知識、運用知識、自我監控的能力;

(2) 提高語文自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語文自學態度和習慣。

(30)

2.4.3

要達到各學習範疇的學習目標,必須透過不同的學習活動,讓學 生掌握有關的學習重點。(現行各科課程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現行各科課程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現行各科課程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現行各科課程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可參閱有關的可參閱有關的可參閱有關的可參閱有關的 課程指引和

課程指引和課程指引和

課程指引和建議建議建議學習重點建議學習重點學習重點。)學習重點。)。)。)

2.5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的 連 繫 和 銜 接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的 連 繫 和 銜 接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的 連 繫 和 銜 接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的 連 繫 和 銜 接

本領域的學科同是建基於九個學習範疇的學習,因此,在學習內容 上都是一脈相通,互有連繫,透過適當的教學安排,在學習上可以互相 促進。

2.5.1 中 國 語 文 科 在 不 同 階 段 的 銜 接

中 國 語 文 科 在 不 同 階 段 的 銜 接中 國 語 文 科 在 不 同 階 段 的 銜 接中 國 語 文 科 在 不 同 階 段 的 銜 接

中文是香港大多數學生的母語,學生從小已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語匯 和語言經驗,而幼兒教育的課程亦包括語文範疇,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 融入了讀、寫、聽、說的學習,學生的語文能力可從這些基礎上發展,

但較有系統的語文學習,應由小學開始。中國語文課程的學習內容,是 由小學貫串至高中,層層遞進,讓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可以螺 旋地向上遞升,並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中國語文科課程的銜接主要 體現在以下方面︰

 語文能力發展語文能力發展語文能力發展語文能力發展︰︰︰初小以聽說為主,高小以讀寫為主。初中以聽說︰ 讀寫及其綜合運用為主,高中則發展學生綜合運用讀寫聽說及多 元化語文能力。(可參考第一章可參考第一章可參考第一章 1.5 節可參考第一章 節)

 學習重點學習重點學習重點學習重點︰︰︰就學生應掌握的語文學習基礎知識,以及閱讀、寫作、︰ 聆聽、說話範疇的範圍、能力、策略、興趣、態度和習慣提供不 同階段的學習重點。(詳見詳見詳見詳見《《中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中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中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中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2007 年修訂 年修訂年修訂年修訂)

及《《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2008 年修訂年修訂年修訂年修訂)

 學習成果學習成果學習成果學習成果︰︰︰︰配合學與教的進程,學生在不同階段應有不同的能力 要求。透過多元的評估,了解學生在某個階段的學習成果,能有 助規劃下一階段的學習。就學生在閱讀、寫作、聆聽、說話的學 習進程,學校可善用以下教育局提供的預期學習成果資料,檢視 學生的表現,從而規劃不同階段的學習要求︰

 基本能力基本能力基本能力基本能力︰學生在第一至第三學習階段完結時,應在閱讀、

寫作、聆聽和說話方面達到基本能力的水平。

 學習進程架構學習進程架構學習進程架構學習進程架構︰採用分層遞進的方式,以八階學習成果描述 學生在小一至中六課程的學習表現及進程。

 第二語言第二語言第二語言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學習架構學習架構學習架構︰參考學習進程架構,以小步子方式,描 述非華語學生循序漸進下可預期的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ducation blueprint for 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for life, learning through life: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Hong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Literacy for the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1996).. Guide to the Pre-primary

內容 解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參閱課堂資料 3.6.1) 小結:.

Unlock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Pupils' Learning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L. London: Hodder &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NGOs or school services that provide mental health support. News articles/video clips relating to this

EdD, MEd, BEd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ember, Centre for Child and Family Science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