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透過網路環境探討數量估計內容對國中生數量學習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透過網路環境探討數量估計內容對國中生數量學習之影響"

Copied!
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交通大學 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 碩 士 論 文. 透過網路環境探討數量估計內容對國中生數量學習之影響 The Impact of web-based number estimation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研 究 生:游志文 指導教授:佘曉清. 中 華 民 國. 教授. 九 十 七. 年 一 月.

(2) 透過網路環境探討數量估計內容對國中生數量學習之影響 The Impact of web-based number estimation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研 究 生:游志文. Student:Chih-Wen Yu. 指導教授:佘曉清. Advisor:Hsiao-Ching She.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gree Program of E-Learning College of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Degree Program of E-Learning Jan 2008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一月.

(3) 透過網路環境探討數量估計內容對國中生數量學習之影響 學生:游志文. 指導教授:佘曉清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班. 摘. 要. 本實驗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究網路化數量估計的學習成效。研究對象 為國中七年級和九年級的學生,均接受線上數量估計測驗的前測和後測,並從 各班估計測驗後測成績中選擇進步最多、高分、中分與低分的學生男女生各2 位 , 共 48人 , 進 行 晤 談 分 析 , 以 更 深 層 瞭 解 學 習 成 效 的 意 義 。 本 研 究 採 準 實 驗 設計,將各年級三班學生,分成兩個實驗組與一個對照組,實驗組分為群組估 計組與乘法估計組,對其分別施予估計策略的教學課程,此一課程教導學生如 何 以 「 群 組 」( 分 解 -結 合 ) 和 「 乘 法 」 兩 種 策 略 , 進 行 數 量 估 計 , 人 數 分 別 為 70人 、 69人 ; 對 照 組 並 不 給 予 任 何 有 關 估 計 策 略 的 教 學 課 程 , 而 只 單 純 讓 其 進 行 數 量 估 計 練 習 , 共 67人 。 在 實 驗 中 , 一 一 記 錄 每 位 受 試 者 在 線 上 估 計 測 驗 的 答題狀況,且驗證其回答的準確度,進而利用訪談所得資料瞭解受試者在進行 估計時所使用的策略為何。分析方法則以年級和組別為自變項,數量估計的後 測成績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訪談資料則進行質性分析。 從實驗的結果顯示,群組估計組在學習成效上優於乘法估計組,同時,群 組估計組與乘法估計組兩個實驗組亦優於對照組且均達顯著,表示在數量估計 教學之後,學生的估計能力有所提升。從質性分析中顯示,群組估計組不論對 小 數 量 (10~16個 )或 較 大 數 量 (18~50個 )進 行 估 計 時 , 結 果 都 較 乘 法 估 計 組 準 確;相較之下,乘法估計組對小數量進行估計時,準確性較低。有趣的是,在 進 行 大 數 量 (30~50個 )估 計 時,九 年 級 (平 均 年 齡 15歲 )在 學 習 成 效 顯 著 優 於 低 年 級 (平 均 年 齡 13歲 )。 此 外 , 結 果 也 顯 示 , 學 生 中 較 擅 於 估 計 者 , 他 們 的 空 間 記 憶成績與數學段考成績也較高。. 關鍵字:數量估計、群組估計、乘法估計、空間工作記憶. I.

(4) The Impact of web-based Number Estimation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Student: Chih-Wen Yu. Advisor: Dr. Hsiao-Ching Sh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Science Degree program of E-learni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of number estimation through the use the web-based number estimation learning content. There were 206 7 th and 9 th grades students from a middle school were involved in the study.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used in this study which recruit two classes as experimental (treatment) groups and one class as control group for each grade. For experimental groups, one group of students receive grouping estimation strategy for learning of number estimation (70 students), and the other group of students receive multiplication estimation strategy for learning of number estimation (69 students). For control group, students simple go through the number estimation content without any special strategy learning. All students received preand post- test of number estimation on-line test. In addition, qualitative data also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 ----students. Results indicated grouping estimation group perform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multiplication estimation group students, and both grouping estimation and multiplication estimation group perform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qualitative data showed that the accuracy is low while students used multiplication estimation in the small number of estim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group estimation is more accurate, regardless for using on the large or small number of estimation. Interestingly, the grade 9 th students performed significant better than 7 th grade students while estimating large numbers. In addition,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e best predictor for students number estimation scores were spatial-working memory scores followed by math achievement test scores.. keywords: number estimation, multiplication estimation, grouping estimation, spatial working memory II.

(5) 誌. 謝. 從沒想過要考研究所,要感謝賢建的大力鼓吹,讓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 在毫無準備的情形下,居然考上了交大。 感謝采虹在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不斷的鼓勵我,還不時的要充當我的司 機,讓我完成修學分的階段。 在修完學分後,因為一些重大的變故,我休學了一學期,感謝佘老師不嫌 棄我,不但沒有給我壓力,還用您開朗的笑聲讓我願意再試試將這個不可能的 任務完成,感謝老師這段時間來不斷地幫我寫的亂七八糟的論文一再修改,為 的就是讓我早點畢業。 感謝孟龍學長不辭辛勞,在你極度忙碌之餘,讓我可以有常常麻煩你的權 利,不時給我指導,甚至幫我修改給我意見,我很幸運有兩個很有耐心的指導 老師。 感謝乙榮大哥,不吝嗇地分享您寶貴的數鷹經驗,才讓我們得以設計出這 樣成功的教學平台。 感謝我最深愛的女友丸子,為我捨棄了無數吃喝玩樂的機會,不斷在我身 邊加油打氣卻又不給我壓力,讓我無後顧之憂,一點一滴將論文完成。 感謝丸子和我的可愛家人們,總是在我需要支援時,毫不猶豫的對我伸出 溫暖的雙手。 感 謝 910 的 孩 子 們 , 你 們 的 體 貼 懂 事 , 才 能 讓 老 師 放 心 求 學 去 , 祝 福 你 們 今年的基測可以順利。 感謝金成、國銘、格瑜在課業上給我的幫忙,有你們的協助,才讓我的論 文得以完整的呈現。 感謝思瑋、裕仁、富修總在接完電話後的第一時間就解決我的問題。 感謝欣怡為我的口試流程,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感謝健文、威佑花了無數的時間,改了不下數十次,成功地建構了網路學 習平台。 感謝校方在我請假階段,給我無數方便與幫忙的同事。 感謝心怡姊、瑞祥哥一家人、佳蓉和教會的許多弟兄姊妹,一起陪我走過 這 段 歲 月 中 的 許 多 日 子,還 有 生 命 中 許 多 的 人,謹 將 此 份 喜 悅 一 同 與 你 們 分 享。 畢 業 前 夕 , 還 意 外 住 了 院 , 感 謝 鄭 益 和 醫 生 和 7A 病 房 全 體 的 護 理 人 員 你 們的細心照料與祝福。 III.

(6) 目. 次. 中 文 摘 要 ………………………………………………………………………………I 英 文 摘 要 …………………………………………………………………………...…II 誌 謝 ……………………………………………………………………………………III 目 次 ……………………………………………………………………………………IV 表 次 ……………………………………………………………………………………V 圖 次 ……………………………………………………………………………………VII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背 景 和 目 的 ………………………………………………………1 第 二 節 研 究 的 重 要 性 …………………………………………………………4 第 三 節 研 究 問 題 ………………………………………………………………5 第 四 節 名 詞 釋 義 ………………………………………………………………6 第 五 節 研 究 範 圍 限 制 …………………………………………………………6 第 二 章 文 獻 探 討 …………………………………………………………………….7 第 一 節 數 量 估 計 的 相 關 研 究 …………………………………………………7 第 二 節 認 知 負 荷 與 多 媒 體 設 計 原 則 ……………………………………..…12 第 三 節 數 學 與 網 路 學 習 ………………………………………………...……17 第 三 章 研 究 方 法 ……………………………………………………………………21 第 一 節 研 究 對 象 ………………………………………………………………21 第 二 節 研 究 設 計 ………………………………………………………………22 第 三 節 教 學 策 略 ………………………………………………………………23 IV.

(7) 第 四 節 研 究 流 程 ………………………………………………………………25 第 五 節 研 究 工 具 ………………………………………………………………26 第 六 節 資 料 蒐 集 與 分 析 ………………………………………………………29 第 四 章 研 究 結 果 與 討 論 ……………………………………………………………30 第 一 節 估 計 策 略 教 學 成 效 分 析 ……………………………………………..30 第 二 節 晤 談 分 析 ………………………………………………………………41 第 三 節 綜 合 分 析 ………………………………………………………………47 第 五 章 結 論 與 建 議 …………………………………………………………………54 第 一 節 結 論 與 討 論 ……………………………………………………………54 第 二 節 對 教 學 上 的 建 議 ………………………………………………………57 參 考 文 獻 ………………………………………………………………………..…….59 一 、 中 文 部 分 ……………………………………………………………………59 二 、 英 文 部 分 ……………………………………………………………………59 附 件 ………………………………………………………………………..………….62 附 錄 1: 課 程 設 計 ………………………………………………………………62 附 錄 2: 預 試 ……………………………………………………………………62 附 錄 3: 前 測 ……………………………………………………………………64 附 錄 4: 學 習 ……………………………………………………………………73. V.

(8) 表. 次. 表 3.1.1 七、九 年 級 實 驗 組 與 對 照 組 學 生 數 學 科 期 中 考 之 分 析 結 果 …………...21 表 3.2.2 群 組 估 計 組、乘 法 估 計 組 及 對 照 組 的 分 組 人 數 情 形 ……………………22 表 3.5.1 各 項 測 驗 信 度 值 ………………………………………………………..……27 表 4.1.1「 不 同 教 學 模 式 」與「 不 同 年 級 」估 計 測 驗 之 敘 述 性 統 計 …………….30 表 4.1.2 不 同 教 學 模 式 與 年 級 分 組 在 估 計 測 驗 後 測 總 分 二 因 子 單 變 量 共 變 數 分 析 …………………………………………………………………………...31 表 4.1.3 不 同 教 學 模 式 之 主 要 效 果 摘 要 表 ………………………………………….31 表 4.1.4 不 同 教 學 模 式 與 年 級 分 組 在 估 計 測 驗 後 測 -易 組 總 分 二 因 子 單 變 量 共 變 數 分 析 ……………………………………………………………………...32 表 4.1.5 不 同 教 學 模 式 之 主 要 效 果 摘 要 表 ………………………………………….33 表 4.1.6 不 同 教 學 模 式 與 年 級 分 組 在 估 計 測 驗 後 測 -中 組 總 分 二 因 子 單 變 量 共 變 數 分 析 ……………………………………………………………………...33 表 4.1.7 不 同 教 學 模 式 之 主 要 效 果 摘 要 表 ………………………………………….34 表 4.1.8 不 同 教 學 模 式 與 年 級 分 組 在 估 計 測 驗 後 測 -難 組 總 分 二 因 子 單 變 量 共 變 數 分 析 …………………………………………………………..………….34 表 4.1.9 不 同 教 學 模 式 之 主 要 效 果 摘 要 表 ……………………………………….…35 表 4.1.10 雙 變 數 相 關 ………………………………………………………………….36 表 4.1.11 估 計 測 驗 後 測 的 逐 步 迴 歸 法 估 計 結 果 與 模 式 摘 要 …………………….36 表 4.1.12 群 組 估 計 組 (70 人 )前 後 測 答 題 比 例 ………………………………………38 表 4.1.13 乘 法 估 計 組 (69 人 )前 後 測 答 題 比 例 ………………………………………39 表 4.1.14 對 照 組 (67 人 )前 後 測 答 題 比 例 ……………………………………………40. VI.

(9) 圖. 次. 圖 3.2.1 研 究 架 構 ……………………………………………………………………...22 圖 3.3.1 群 組 估 計 策 略 示 範 教 學 ……………………………………………….…....24 圖 3.3.2 群 組 估 計 網 路 課 程 學 習 ……………………………………………………..24 圖 3.3.3 乘 法 估 計 策 略 示 範 教 學 ……………………………………………………..25 圖 3.3.4 乘 法 估 計 網 路 課 程 學 習 ……………………………………………………..25 圖 3.4.1 研 究 流 程 ……………………………………………………………………...26 圖 3.5.1 學 習 課 程 ……………………………………………………………………...28. VI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將就研究背景與目的、研究的重要性、研究問題、研究範 圍與限制等分別說明之。.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目的 生 活 中 很 多 話 題 總 和 ”數 字 ”脫 離 不 了 關 係 , 而 數 字 神 奇 和 迷 人 的 地 方 , 就 在 於它能以簡單的語言來溝通,呈現概念。數字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從簡易的 數數、買賣、交易的需求中,人類創造了數字。藉由學習,使生活變得文明。透 過不斷的使用,累積出經驗,漸漸對數字有具體的概念。然而,3 個以下的物體 可 以 直 觀 不 需 要 數 就 能 知 道 物 體 的 個 數 ,3 個 以 上 物 體 進 行 估 計 時 , 往 往 由 於 數 量 過 於 龐 大 且 缺 乏 能 有 效 估 計 的 策 略,所 以 需 要 相 當 的 時 間,才 能 完 成。 ( Baroody, 1991). 「估計」係指近似地猜測事物數量的行為,估計能力是指個體懂得在什麼情 況下無法或不必做出精確的數字處理或數字運算,而應用相關數學知識和策略給 出近似答案的能力。我們常常有規律地使用估計來解決諸如多少、多重、多高、 多 滿 等 問 題。Hogan, T. P., & Brezinski, K. L. (2003)指 出 估 計 分 為 三 類,測 量 估 計 、 計 算 估 計 與 數 量 估 計,3種 估 計 類 型 中,有 關 數 量 估 計 的 研 究 最 少,但 數 量 估 計 在 生 活 上 的 實 用 性 卻 不 可 缺 乏,數 量 估 計 能 力 的 提 升,將 有 助 於 更 快 速 地 掌 握 數 量 。 以下列舉兩例有關數量估計的例子,反應估計在數量方面的實用性: 每每選舉將近,參與造勢的人數,便成了各家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然而人 數 的 多 寡,沒 有 人 能 知 道 答 案,但 人 們 對 媒 體 卻 報 以 極 大 的 期 待。在 報 導 的 同 時 , 如何讓數據能說服人,便在於準確性。以下列舉兩個實例,說明估計在日常生活 中的應用: 2007 年 3 月 18 日 , 香 港 大 學 民 意 研 究 計 劃 主 任 鍾 庭 耀 為 估 計 『 爭 取 普 選 改 善民生』遊行人數,擬定了具體的計算方法,並進行多次隨機抽樣電話調查,計 算 當 日 通 過 當 時 點 算 地 方 的 比 例 , 進 而 估 計 遊 行 總 人 數 介 乎 4,000 至 4,700 人 之 1.

(11) 間。只 是 近 5000 人 的 估 計,就 必 須 耗 費 極 大 的 人 力,足 見 大 數 的 估 計 需 要 極 大 的 社會成本,即使如此,所能得到的答案尚未必滿意,顯示人類在數量估計的領域 中,尚沒有一個有效的策略,可以縮短估計的時間與增加其準確性。反觀學生在 求學的過程中,亦沒有任何有關數量估計的學習課程,所以我們有必要發展數量 的估計策略,以解決估計耗時、不精準的問題。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由於台灣是一個島嶼,生態十分豐富,政府於一九八二 年成立墾丁國家公園,是我國第一座國家公園,因為地理位置適中,又位於台灣 的最南端,每年南來北往經過園區或到園區過冬的候鳥,多達兩百多種。而秋季 過境的日行性猛禽,是其中最為壯觀者。九月中旬,體型較小的赤腹鷹會匯集到 墾丁地區,平均每年有七萬多隻,不斷從鵝鸞鼻方向往北湧入,集結休息之後, 再 大 量 通 過 社 頂 公 園 上 空 往 南 飛。九 月 到 十 月 的「 起 鷹 」 ,成 了 社 頂 公 園 的 特 殊 生 態景觀。為記錄飛過社頂公園上空猛禽的數量,蔡乙榮先生有莫大的貢獻。 每年的九月一日到十月三十一日,從清晨五點半到十一點半,墾丁國家公園 管 理 處 保 育 研 究 課 技 士 蔡 乙 榮 先 生,便 會 站 在 凌 霄 亭 上,紀 錄 下 所 觀 察 到 的 一 切, 紀 錄 飛 過 社 頂 公 園 上 空 猛 禽 的 數 量。當 了 十 多 年 的「 數 鷹 人 」 ,全 亞 洲 中 除 了 另 一 位 日 本 人 , 就 屬 蔡 乙 榮 的 資 料 最 持 續 完 整 、 誤 差 最 小 。 經 email 與 蔡 乙 榮 先 生 分 享實地估計的經驗如下:. 【墾丁過境猛禽調查方法】 1.以 肉 眼 及 雙 筒 望 遠 鏡 搜 尋 鷹 蹤 , 發 現 之 後 , 先 行 確 定 範 圍 再 進 行 計 算 。 2.計 算 方 式 : (1)量 少 及 密 度 低 時,以 1 或 2 為 計 算 基 數;量 多( 500 以 上 )或 密 度 高 時 , 視 情 形 以 5、10 或 50( 此 一 基 數 用 過 一 次 來 計 算 三 千 隻 以 上 的 鷹 群 )為 基數。 (2)以 計 數 所 得 數 量 乘 以 基 數,再 加 上 未 達 基 數 之 餘 數,即 得 一 筆 紀 錄 數 量。 (3)將 自 上 午 0530 至 1130 間 六 小 時 觀 察 所 得 之 紀 錄 加 總 , 即 得 當 天 之 過 境 數量。 (4)每 筆 紀 錄 , 包 括 : 時 間 、 種 類 、 數 量 、 飛 行 方 向 等 資 料 , 可 以 用 來 過 濾. 2.

(12) 是否為同一群體?以減少重複計算的可能。 3.計 數 方 法 : (1)盤 旋 時 先 不 計 數 , 俟 朝 一 定 方 向 飛 出 時 , 才 進 行 計 數 ; 成 群 滑 翔 時 , 自 最前端向後端計數。 (2)計 數 時,在 空 中 設 定 一 條 假 想 線,以 假 想 線 為 界,經 過 此 線 就 加 以 計 數 , 或以由前端向後端清點計數。 4.依 靠 經 驗 : 經與蔡乙榮先生分享估計經驗中他多次提到,這些方法完全是經驗的累積, 基於蔡乙榮先生在估計方面有相當豐富的經驗,於是本研究將參考他所提以群組 來計數的想法做基礎發展估計策略,並以網路為學習平台,期許學生能透過估計 策略的學習,提升在數量上的估計能力。 國 小 時,為 了 讓 學 生 對 大 數 有 更 具 體 的 概 念,透 過 四 捨 五 入 法 的 學 習,使 用 概 數 表 示,讓 學 生 能 在 極 短 的 時 間 中,便 能 解 讀 數 字 背 後 所 代 表 的 意 義,如:台 灣 在 2007 年 六 月 , 總 人 口 數 有 22,901,897 人 , 這 樣 的 描 述 在 閱 讀 上 缺 乏 親 和 力 且 無 法 有 具 體 的 印 象 , 若 我 們 選 擇 以 100 萬 人 為 單 位 , 則 2300 萬 便 能 讓 人 有 具 體 的 概 念。透 過 概 數 的 方 式,數 字 便 能 讓 人 們 能 更 容 易 地 接 收 其 所 傳 達 的 訊 息 , 方便我們掌握更多瞬息萬變的資訊。 國中概數的概念,讓我們了解估計、誤差的意義,科學亦須具備估計、誤差 的概念。然而國小與國中兩階段,也僅只於透過概數的學習來表達一個複雜的數 字,至 於 如 何 能 有 效 的 計 數,課 程 中 均 尚 未 提 及。96 年 國 小 五 年 級 數 學 課 程 能 力 指標,在估計方面提到:能用四捨五入、進位、捨去等方式對一個數量取概數, 並利用概數作簡單的估算;國小六年級數學課程能力指標,在估計方面提到:能 對非直線形的平面區域,選定適當的正方形單位,估計其概略面積,並檢驗圓面 積公式,關於數量估計的部分並未提及。在對象的選取上,為了探討不同的認知 發展階段是否會影響估計的學習成效,是以本研究以七年級與九年級為研究對 象。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1.探 討 不 同 教 學 策 略 (群 組 估 計 策 略、乘 法 估 計 策 略 與 對 照 組)對 不 同 年 級 在 估. 3.

(13) 計能力上的影響。 2.檢 視 台 灣 地 區 七 、 九 年 級 學 生 在 數 量 估 計 方 面 的 表 現 。 3.可 否 透 過 適 當 的 估 計 策 略 教 學 , 提 升 估 計 能 力 。 4.分 析 各 組 學 生 (群 組 估 計 組、乘 法 估 計 組 與 對 照 組)在 學 習 前 後 進 行 估 計 時 , 估計策略的使用與表現的情形。. 第二節 研究的重要性 在很多的研究中,因人類在進行數量估計時缺乏有效的估計策略,使得研究 的時間在無形中成為成本增加的因素之一。回想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數量的估 計的確是一個陌生的領域,為了使學生能在估計時能更快速、又不失精準,進而 降低成本又能解決問題,所以有發展數量估計策略的需求。我們嘗試以電腦為平 台發展訓練課程,期望學習者透過學習平台學習估計策略,並藉由完整的課程練 習,以較科學的方式取代傳統的計數,縮短數數的時間並能有效的控制誤差,在 誤差不大又能快速估計的前提下,估計的結果便具代表性。 文 獻 中 所 提 到 的 估 計 層 面 , 不 外 乎 數 量 、 測 量 與 計 算 三 方 面 ( Hogan, T. P., & Brezinski, K. L. ,2003) 。 其 中 關 於 測 量 與 計 算 方 面 的 估 計 , 我 們 較 不 陌 生 , 生 活 中. 我們常常有機會接觸,但關於數量上的估計,我們卻因缺乏實際練習的機會,使 我們經常只能以 1 個 1 個的方式來計數,雖然 1 個 1 個數的方式,可以在數量的 答案上達到精準,但往往需要耗費許多時間,在很多的場合中,我們有時要的只 是 一 個 概 略 的 數 字 , 便 足 以 符 合 所 需 , 並 不 需 要 100%的 精 準 。 基於現階段教學現場在估計策略教學上的不足與為能在現實生活中,提供更 有效率的估計用以解決問題,試著不採取傳統 1 個 1 個數的方式來計數,嘗試發 展估計策略,期望透過估計策略的學習,讓我們在有估計的需求時,能比傳統計 數以更短的時間便能得到具代表性的結果,研究目標便是發展數量的估計策略, 對 50 以 內 的 數 量 進 行 估 計 時 , 時 間 為 傳 統 計 數 的 二 分 之 一 , 誤 差 在 10%以 內 。 自推行教改以來,學生學習模式不再單一,在資訊日新月異的時代中,網路 化的學習環境,一方面可因應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提供特殊需求的. 4.

(14) 學習環境,讓傳統教學中不易進行的課程,能以網路呈現。因此本研究選取以網 路為學習課程的平台。.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為 了 探 討 學 生 在 進 行 估 計 策 略 教 學 後,估 計 能 力 表 現 的 狀 況,本 研 究 採 用「 估 計測驗」測量工具來進行評量,以獲得教學前後相關改變的狀況。 其次為了分析學生在估計策略教學課程學習前後使用策略進行估計的狀況, 本研究選取進步最多、最高分、中分、最低分的學生進行晤談分析,以前後測進 行估計時方法的改變與後測中使用策略進行估計的比例來探討學生的估計方法的 改變。 研 究 過 程 中 ,我 們 試 著 揣 摩: 估 計 的 學 習 過 程,怎 麼 樣 是 最 自 然 的, 怎 樣 的 估 計 策 略 能 在 數 數 時 能 兼 顧 效 率 與 準 確 性。估 計 中,視 覺 的 判 斷 扮 演 重 要 的 角 色,基 於 教 學 現 場 的 考 量,所 以 決 定 訓 練 課 程 以 電 腦 為 學 習 平 台,過 程 中 亦 需 要 不 斷 的 短 期 記 憶,進 行 訓 練 後 的 成 效 是 否 與 短 期 記 憶 工 作 區 大 小 有 關,變 成 了 另 一 個 研 究 問 題,其 中 我 們 以 視 覺記憶測驗與空間記憶測驗來測量短期記憶工作區的能力。. 研究的主題,在於討論在進行訓練課程後,學習者對於估計是否有顯著的進 步,且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並將題目難易度分為難中易三級逐一討論,進而討 論估計與學習者本身的年齡與短期記憶工作區大小是否會影響學習成效。 基於研究背景和目的,本研究的問題如下: 1. 不 同 教 學 策 略 (群 組 估 計 組 、 乘 法 估 計 組 、 對 照 組 )與 不 同 年 級 (七 年 級 、 九 年 級 ), 對 學 生 在 估 計 學 習 成 就 上 有 何 差 異 ? 2. 不 同 教 學 策 略 (群 組 估 計 組、乘 法 估 計 組、對 照 組 )、不 同 難 度 (易 組、中 組、難 組 )與 不 同 年 級 (七 年 級 、 九 年 級 ), 對 學 生 在 估 計 學 習 成 就 上 有 何 差 異 ? 3. 數 學 段 考 成 績、視 覺 記 憶 測 驗 與 空 間 記 憶 測 驗 等 變 項 與 估 計 的 學 習 是 否 有 關 ?. 5.

(15) 4. 透 過 訪 談 , 分 析 各 組 學 生 在 教 學 前 後 進 行 估 計 時 有 何 不 同 。.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 、 工 作 記 憶 (working memory) 工 作 記 憶 的 概 念 由 Baddeley(1974)等 人 提 出 , 用 來 描 述 人 腦 對 於 資 訊 的 暫 時 性 儲 存 與 處 理 。 工 作 記 憶 分 包 含 : (1)中 央 執 行 系 統 (central executive), 協 調 有 關 注 意 力 的 活 動 與 支 配 反 應 (2)視 覺 空 間 模 板 (visualspatial sketchpad),短 暫 地 保 留 一 些 視 覺 影 像 (3)語 音 迴 路 (phonogical loop),短 暫 的 保 留 語 文 理 解 與 聽 覺 複 誦 時 的 內 在 語 言 (4)事 件 緩 衝 器 (episodic buffer),整 合 來 自 工 作 記 憶 中 不 同 部 分 的 訊 息 ,使 訊息變得有意義。 二、數量估計 利 用 不 同 集 合 的 基 數 值 進 行 大 致 的 估 算,數 量 需 為 不 連 續 量。( Sowder, J. T., 1992). 三、群組估計 將物體以 2 個、3 個或 5 個為一單位,以群組概念進行數量估計。 四、乘法估計 依 物 體 所 在 平 面 的 橫 縱 軸 上,適 當 地 選 擇 能 代 表 數 量 的 數 字,以 乘 法 原 理 進 行 數 量. 估計。 五 、 網 路 學 習 (e-learning) 學 習 者 透 過 設 計 良 好 的 網 路 工 具 進 行 之 有 意 義 的 學 習 活 動,本 研 究 即 採 用 網 路 學習。. 第五節 研究範圍限制 本研究的對象為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與九年級各三個班,不具有全體國中學 生 的 代 表 性,課 程 內 容 為 數 量 估 計,教 學 平 台 為 網 路,若 在 資 訊 較 不 發 達 的 區 域 , 可能有實施上的困難。. 6.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三小節,從估計的相關研究開始,第一節整理學者們在數量估計方 面的相關研究。第二節整理認知負荷。第三節則整理學者認為符合建構主義教學 的網路學習課程應具有的特色及相關理論,為本研究採用網路學習教學方式提供 了理論的基礎。. 第一節 數量估計的相關研究 大 部 分 的 估 計 議 題,都 環 繞 在 測 量 的 估 計( estimation in measurement,例 如 : 從 台 北 到 台 中 有 多 遠 ? )與 算 數 的 估 計( estimation in computation,例 如:299 × 301 大 約 是 多 少 ? ) , 而 數 量 估 計 ( estimation in numerosity, 例 如 : 操 場 上 跑 步 的 人 數 大 約 有 多 少 ? ) 的 實 證 研 究 則 相 當 缺 乏 ( Brade, 2003) , 且 少 有 實 證 研 究 探 討 相關的估計議題(例如:什麼時候是估計教學的最適當時間),是以本研究將透 過估計策略教學,探討何種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國中生數量估計的能力。 過去的研究針對數量估計的議題採用以下幾種研究方法,詳述於下。 Baroody & Gatzke( 1991)指 出,學 童( 特 別 是 學 齡 前 的 兒 童 與 低 年 級 的 學 生 ) 具 備 哪 些 數 量 估 計 的 能 力,並 不 是 非 常 清 楚;Baroody & Gatzke也 認 為 因 為 不 知 道 孩童的估計能力的發展情形,所以當教師在設計數量估計的教學時,無所依據。 其 研 究 十 八 個 高 智 商 的 學 齡 前 兒 童( 4歲11個 月 到 6歲5個 月 )數 量 估 計 的 能 力。對 象之所以為高智商學前兒童主要有兩個原因: 1.如 果 甚 至 連 高 智 商 學 前 兒 童 在 進 行 估 計 訓 練 後 仍 缺 乏 數 量 估 計 的 基 本 技 巧 與能力,就表示數學課程中絕對不能忽視估計的重要性,因為程度更差的 兒童很有可能表現的更不好,所以就更需要加入數量估計的課程; 2.反 之 , 若 高 智 商 兒 童 能 從 中 學 習 某 些 估 計 技 巧 , 就 表 示 至 少 對 於 高 智 商 學 前兒童而言,在設計估計課程時,便能以此為基礎。. 7.

(17) Baroody & Gatzke( 1991)的 研 究 中,更 針 對 哪 個 範 圍 的 數 量 比 較 適 合 最 初 的 估計教學、以及哪一種數量估計測量的方法比較適合,結果顯示在設計估計課程 時 , 數 量 大 小 應 該 設 定 在 5個 以 上 ; 在 早 期 的 研 究 中 發 現 , 學 前 兒 童 對 5個 以 下 的 物 體 可 立 即 地 以 直 觀 的 方 式 便 能 得 知 數 量,但 當 數 量 增 加 到6至 12個 時,便 需 要 透 過 數 數 的 動 作,才 能 獲 知 數 量 的 大 小。Douglass(1925)在 研 究 中 指 出,對 於 大 部 分 的 高 智 商 學 前 兒 童 是 否 能 準 確 地 估 計 範 圍 6~12的 數 量 , 並 不 十 分 清 楚 ( 並 持 有 懷 疑 的 態 度 ) , 當 數 量 增 加 至 13或 是 更 大 的 數 量 如 30的 時 候 , 結 果 更 無 從 得 知 。 於 是 Baroody & Gatzke( 1991)所 採 用 的 數 量 大 小,決 定 以 3、8、15、25、35 進行研究,藉由檢視兒童在這五個數量的估計情形,判斷哪個範圍的數量最適合 進行估計的教學(註:觀察兒童能成功的估計到數量多大的時候)。 Baroody & Gatzke( 1991)對 受 試 者 進 行 3個 數 量 估 計 任 務( tasks),分 別 為 : 1.開 放 性 任 務 ( open-ended task) : 在這一個任務中,使用的材料是估計卡;估計卡片上黑點的數量,有3 個 , 8個 , 15個 , 25個 , 以 及 35個 五 種 , 針 對 每 一 種 數 量 , 都 有 三 個 不 同 的 排 列 方 式 , 所 以 一 共 有 15小 題 ( 五 種 數 量 × 三 種 排 列 方 式 ) , 採 隨 機 排 列 。 進 行 實 驗 時 , 施 測 者 將 每 張 卡 片 呈 現 給 兒 童 約 2秒 鐘 的 時 間 , 兒 童 需 要 在 時 間 內 ( 即 2秒 中 ) 判 斷 卡 片 的 黑 點 有 多 少 個 。 2.數 字 參 照 任 務 (reference-number task) : 數 字 參 照 任 務 的 做 法 與 開 放 性 任 務 大 部 分 都 一 樣,唯 有 不 一 樣 的 是,兒 童 需 要 告 訴 施 測 者 卡 片 中 的 點 數 是 多 於 x ( 例 如:5,10,15),還 是 少 於 x ( 5, 10, 15) , x 是 參 照 點 。 3.數 量 順 序 與 範 圍 任 務 ( order-of-magnitude task) : 這 個 任 務 與 數 字 參 照 任 務 大 同 小 異,不 一 樣 的 是,使 用 兩 個 參 照 點 估 計 ( 例 如 : 比 10小 , 在 10~20之 間 , 或 比 20大 ) 。 當 解 讀 估 計 結 果 時,研 究 者 針 對 學 生 在 估 計 的 表 現,分 別 就 誤 差 在 0%、25%、 50%、 100%進 行 討 論 。 研 究 者 發 現 , 兒 童 估 計 的 準 確 度 會 隨 所 估 計 數 量 的 增 大 而 劇 烈 下 降 。 物 體 的 數 量 是 3個 時 , 兒 童 能 目 測 ; 物 體 的 數 量 是 8個 時 , 兒 童 的 答 案. 8.

(18) 落 在 實 際 值 ± 25% 之 間,仍 視 為 有 效 的 估 計;但 物 體 的 數 量 大 於 15個 時,表 現 便 大 幅 下 降 。 因 此 , 即 使 是 某 些 高 智 商 的 兒 童 , 也 僅 能 從 數 量 稍 小 於 10的 估 計 教 學 中 獲益。結果也發現,成功率取決於數量的大小與參照數和數量間接近的程度。 在 測 量 數 量 估 計 方 法 上 , Baroody & Gatzke( 1991) 則 建 議 : 數 字 參 照 任 務 ( reference-number task) 與 數 量 順 序 與 範 圍 任 務 ( order-of-magnitude task) 是 較 適 合 的 數 量 估 計 教 學 法 ; Baroody & Gatzke 比 較 不 建 議 採 用 開 放 性 任 務 的 方 法 , 因為他們認為開放性任務的教學很容易強調正確的數目,而直接或間接的降低兒 童想嘗試估計的意願。 Baroody & Gatzke的 研 究 相 當 有 趣,但 仍 舊 有 改 善 的 空 間。他 們 採 用 的 是 估 計 卡片點數的方法,方法分為開放性的任務與參照點的任務。但對學前兒童來說, 卡片上的點數仍是比較抽象的符號,脫離實際生活情境。卡片上的點是一種平面 排列,缺乏空間立體性,兒童只能從分佈面積和密度上觀察,且參照點是抽象的 數字,使兒童缺乏對估計數量進行分解和重組的可能性。 另外,在開放性任務中,研究者並沒有因為卡片上的數量增加而稍微延長作 答 時 間 , 即 是 從 小 到 3個 黑 點 , 大 到 35個 黑 點 的 數 量 , 都 是 2秒 中 的 時 間 , 本 人 認 為這部分應該稍做修正讓研究能更精緻化。 Siegel, Goldsmith, & Madson(1982) 進 行 一 個 估 計 的 研 究 , 目 的 是 想 要 了 解 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的數量估計能力的差異情形,以及檢視過去的研究所提出的 估計策略。過去的估計研究提出兩種估計策略,即是所謂的參照點估計(就是指 出 估 計 量 的 範 圍 ),以 及 數 量 分 解 與 合 成 的 策 略( 將 估 計 的 數 量 分 解 成 幾 個 可 以 心 算 處 理 的 數 量 , 再 把 這 些 分 解 過 後 的 小 數 量 加 起 來 )。 受試者是二年級到八年級的學生,實驗者請他們估計的題目的題型有六種, 包 括 範 圍 的 估 計 ( benchmark ) 到 數 量 分 解 與 合 成 ( decomposition & recomposition); 受 試 者 可 以 大 聲 說 出 所 估 計 的 答 案 , 並 要 解 釋 他 們 為 什 麼 會 得 出 這 個 答 案。當 估 計 的 答 案 在 正 確 答 案 的 加 減 百 分 之 五 十(50%)的 範 圍 內 時,實 驗 者認為是合理的估計數目。. 9.

(19) 結果發現,學生們估計的正確率與她們所聲稱採用的估計策略的關係並不是 很 高。比 較 年 輕 的 學 生 有 67%的 時 候 採 取 純 粹 用 眼 睛 看 的 方 式(perceptually-based strategies); 而 比 較 年 長 的 學 生 則 有 50%的 時 候 採 取 純 粹 用 眼 睛 看 的 方 式 。 結 果 也 發現從二年級到八年級的學生,都或多或少能學習到利用數量分解合成的方式, 來做數量的估計。 近年來的研究越來越強調學生在估計時的所使用的策略,許多著名的組織也 建 議 估 計 應 在 數 學 教 育 中 成 為 重 要 的 一 環 。 Siegel et al.(1982) 的 研 究 以 發 展 估 計 流 程 的 模 型 與 學 生 會 使 用 哪 些 估 計 策 略 為 目 標 。 Crites ( 1992 ) 以 Siegel 等 人 ( 1982) 的 研 究 發 現 作 為 基 礎 , 探 索 擅 長 估 計 與 不 擅 長 估 計 者 , 習 慣 以 何 種 策 略 進行估計為研究重點,提出一個實驗設計: Crites( 1992)針 對 擅 長 估 計 與 不 擅 長 估 計 的 3、5、7年 級 學 生 共 401位, 在 估 計時所使用的策略進行研究,包括: 1.開 放 性 任 務 : Crites設 計 了 兩 個 版 本 的 估 計 測 驗 , 兩 個 版 本 的 題 目 相 同 , 只 差 有 沒 有 選 項,其 中 一 份 為 4選 1的 選 擇 題,另 一 份 為 開 放 性 問 題。401位 學 生 中,219 位 的 估 計 題 目 為 開 放 性 作 答 , 182位 的 估 計 題 目 為 選 擇 題 , 施 測 者 隨 意 決 定 給什麼版本的題目。 2.面 談 任 務 : 為 深 入 瞭 解 學 生 如 何 進 行 估 計 以 解 決 問 題 , Crites另 外 設 計 了 題 型 為 4 選 1的 選 擇 題,共 計 20題,以 面 談 方 式 進 行,例 如:你 認 為 你 已 經 活 幾 天 了 ? 有 些 問 題 需 與 施 測 者 互 動,例 如:施 測 者 會 拿 一 個 裝 滿 豆 子 的 瓶 子 給 學 生 , 你 認 為 瓶 中 有 多 少 豆 子 ? 透 過 面 談 的 方 式,整 理 學 生 解 決 估 計 問 題 所 用 的 策 略。 當 解 讀 估 計 結 果 時 , Crites針 對 學 生 在 估 計 的 表 現 , 誤 差 若 在 實 際 值 ± 50% 之 間,則可被視為合理的估計。研究結果顯示,估計策略中最常(約佔三分之二) 被 使 用 的 為 基 準 比 較、眼 球 效 應( 例 如:“看 起 來 像 那 麼 多”的 知 覺 描 述 )和 分 解 — 重 組 3種 策 略 , 面 談 測 驗 中 發 現 : ( 1) 成 功 的 估 計 者 趨 向 於 使 用 分 解 —重 組 和 多. 10.

(20) 重 基 準 策 略,而 不 擅 於 估 計 者 則 使 用 基 於 知 覺 的 策 略。( 2)較 有 技 巧 的 估 計 者 在 對 大 數 進 行 估 計 時 較 易 成 功。( 3)特 定 策 略 的 使 用 是 與 較 高 的 可 接 受 估 計 的 百 分 比 相 聯 繫 的 , 導 致 可 接 受 估 計 的 策 略 至 少 50% 的 時 間 在 使 用 多 重 基 準 和 分 解 —重 組 策 略 。 ( Crites, 1992) Crites認 為 大 部 分 的 學 生 並 沒 有 充 分 的 數 量 估 計 的 經 驗,所 以 當 她 們 嘗 試 想 判 斷 兩 個 數 量 的 大 小 時,沒 有 足 夠 的 估 計 能 力。Crites建 議 學 生 一 定 要 透 過 實 際 練 習 的 機 會,才 能 獲 得 數 量 估 計 的 技 巧,甚 至 能 發 展 出 屬 於 自 己 獨 特 的 數 量 估 計 策 略 。 ( Crites, 1992) 有 學 者 研 究 的 重 點 主 張 測 量 估 計 的 能 力 可 以 被 轉 移 到 數 量 估 計 上 。 Bright ( 1976) 指 出 將 測 量 估 計 練 習 放 入 數 學 課 程 最 主 要 的 目 的 , 是 幫 助 學 生 發 展 在 測 量實物大小時能作為參考比較的心智結構。這主張也適用於數量估計上,亦即學 生 只 要 透 過 數 量 估 計 練 習 , 便 能 對 特 定 的 數 量 , 如 5、 10、 25或 100有 一 定 的 心 智 模式,做更準確的數量估計。 Brade( 2003)對 學 前 班 和 一 、 二 年 級 的 兒 童。 每 個 年 級 有 一 個 班 作 為 實 驗 組 進行教學,引導兒童解決某些基於假設性理論學習軌道的數量估計能力的問題。 她 依 據 數 量 估 計 的 策 略 水 準 , 把 估 計 發 展 分 為9個 階 段 : 階 段 0是 “前 估 計 ”階 段,即 兒 童 不 數 數 就 無 法 估 計;階 段 1也 是 “前 估 計 ”階 段 , 兒 童 無 策 略,或 僅 是 大 膽 猜 測;階 段 2是 空 間 範 圍,兒 童 能 感 受 數 量 大 小,以 小 數 字 ( 例 如 : 1~4) 描 述 小 數 量 , 以 大 數 字 ( 例 如 : 20) 描 述 大 數 量 ; 階 段 3是 空 間 範 圍 的 擴 展,對 於 數 量 為 4~6時,亦 能 精 準 的 估 計;階 段 4是 直 覺 式 的 數 量 化 掃 描 , 即估計是基於一種直覺的數量化過程,亦即對於某個範圍大小的數量是具備數量 的 概 念 的,對 於 大 數 則 缺 乏 精 準 度;階 段 5是 基 準 式 的 掃 描,即 用 與 直 覺 式 的 數 量 化 掃 描 相 似 的 基 準 , 兒 童 在 這 個 階 段 會 發 展 出 一 個 或 多 個 基 準 , 例 如 : 能 知 道 10 大 概 是 幾 個 ; 階 段 6是 規 則 排 列 的 組 合 , 即 兒 童 使 用 一 個 目 測 的 集 合 或 想 像 的 基 準,進 行 反 覆 數 數 以 產 生 估 計 值;階 段 7是 不 規 則 排 列 的 組 合,兒 童 在 不 規 則 分 佈 的 目 標 任 務 上 使 用 與 階 段 6相 似 的 策 略 , 需 增 加 心 智 上 的 靈 活 度 ; 階 段 8是 分 解 與 重 組,兒 童 先 把 目 標 的 數 量 分 解 為 樣 本,然 後 通 過 數 數 或 與 基 準 比 較 而 量 化 樣 本 ,. 11.

(21) 最後重組樣本得到估計值。 Brade( 2003) 稍 微 修 正 Baroody & Gatzke( 1991) 的 實 驗 設 計 , 進 行 研 究 。 Brade( 2003) 從 學 齡 前 兒 童 ( pre-K) 至 2年 級 這 4個 年 級 中 各 挑 選 4個 學 生 , 共 15 位 學 生 ( pre-K只 有 3位 ) , 進 行 了 數 量 估 計 的 前 測 和 後 測 約3個 月 , 且 數 量 大 小 上 增 加 了 83, 以 3、 8、 15、 25、 35、83進 行 研 究 , 並 對 兒 童 進 行2個 數 量 估 計 任 務 , 分別為開放性任務與數字參照任務。研究結果沒有任何班級的兒童能從教學中受 益,但發現策略和估計精確度間存在正相關;她也間接建議數量估計的教學在二 年 級 以 下 的 學 童 , 所 收 到 的 結 果 是 相 當 有 限 的 。 與 上 述 Baroody( 1991) 的 類 似 , 但 Brade( 2003)的 實 驗 對 象 由 老 師 自 行 挑 選,學 生 在 估 計 的 表 現 上 沒 有 標 準 依 據, 另外,由於人數不多,可能無法更具體說明各階段的發展情形。是故本研究的對 象 設 定 為 國 中 生 (206位 ), 為 觀 察 不 同 認 知 發 展 階 段 是 否 會 對 估 計 學 習 造 成 影 響 , 對象設定為七、九年級。. 第二節 認知負荷與多媒體設計原則 「 認 知 負 荷 」 ( Cognitive Load) 源 自 於 歐 美 的 人 體 工 學 與 人 因 工 學 領 域 , 從 心理、生理與認知層面,探討工作與任務對執行者的影響與適合性。最早應用在 軍 事 訓 練 及 各 種 企 業 上 , 稱 為 「 心 智 工 作 負 荷 」 ( mental workload) ( Hancock, 1988) , 並 以 此 為 指 標 作 為 任 務 、 工 作 或 操 作 系 統 設 計 上 的 參 考 , 盡 量 減 少 任 務 與工作對執行者的心智負荷,以增加執行時的績效。 Sweller( 1988)發 現 學 生 要 由 初 學 者 變 成 熟 練 者,最 重 要 的 是 在 學 習 過 程 中 , 要能獲得學習的概念,形成學習概念的基模,從而建立自己的解題策略與模式; 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其他的因素會影響到基模與策略的形成,那就是一些與 學習內容無關的資訊,會佔據「短期記憶」,而造成認知上的負荷。因此,他致 力於探討學習者的認知層面,因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而產生的「認知負荷」,在 學習過程中對概念獲得的負面影響,從而建立了「認知負荷理論」。 Sweller認 為 認 知 負 荷 與 短 期 記 憶 和 工 作 記 憶 所 能 負 荷 的 記 憶 單 位 數 目 有 關 , 如果學習內容遠超過學習者的工作記憶,那麼學習者的理解力和學習能力將下. 12.

(22) 降。Paas( 1992)提 出 會 產 生 學 習 者 認 知 負 荷 的 原 因,是 學 習 者 在 心 智 上 所 耗 費 的 「努力」強度,努力愈多的,學習內容愈難理解的,認知負荷愈大。對於熟悉且 已 經 融 會 貫 通 的 課 程 , 學 習 者 的 認 知 負 荷 量 是 低 的 。 Marcus( 1996) 指 出 在 教 學 過程中,學習者的先備經驗若能和新資訊整合,降低工作記憶的負荷則可以減低 認知負荷,進而幫助學習效果。 認 知 負 荷 理 論 對 人 類 認 知 架 構 有 四 項 基 本 假 設 ( Mousavi, Low, & Sweller, 1995; Sweller, 1998): 1.工 作 記 憶 ( Working Memory) 的 容 量 是 有 限 的 : 對 於 新 資 訊 的 接 收,必 須 依 賴 工 作 記 憶 對 資 訊 作 更 深 入 的 認 識 與 理 解 , 理 解 之 後 刻 意 予 以 保 留,使 之 轉 換 為 長 期 記 憶。若 待 處 理 的 訊 息 或 材 料 本 身 的內部成分相互關連性很強,要相互參照才能了解,則更耗費短期記憶容 量,因而產生更大的認知負荷,造成學習困難。 2.長 期 記 憶 ( Long-Term Memory) 本 身 沒 有 容 量 的 限 制 : 人類的長期記憶所儲存無盡的知識內容,是專家和生手差別的主要來 源。專 家 在 長 期 記 憶 中 儲 存 了 龐 大 的 特 定 問 題 狀 態 知 識,以 及 相 對 應 的 解 50 題 策 略。在 面 對 問 題 時,專 家 可 以 立 即 提 取 相 對 應 的 解 題 策 略,但 生 手 卻 無 法 立 即 接 觸 到 有 效 的 解 題 策 略,因 此 需 要 在 短 期 記 憶 中 進 行 推 理 和 搜 索,因 而需耗費工作記憶的容量,較易產生認知負荷,造成學習困難。 3.長 期 記 憶 中 之 內 容 主 要 以 基 模 ( Schema) 的 型 態 儲 存 : 基 模 包 含 了 訊 息 的 成 分,它 由 簡 單 到 複 雜,由 粗 略 到 精 緻 的 建 構 過 程 , 亦 即 專 門 知 能 發 展 的 過 程。因 為 許 多 佔 用 記 憶 容 量 的 訊 息 成 分,可 以 融 合 成 一 個 複 雜 的 基 模,而 變 成 一 個 單 一 的 處 理 單 位,所 以,基 模 除 了 在 長 期 記 憶 中 可 以 發 揮 組 織 和 儲 存 訊 息 的 功 能 外,亦 可 以 在 工 作 記 憶 區 發 揮 降 低 記 憶 負 荷的功能。 4.基 模 運 作 自 動 化 ( Schema Automation) 是 基 模 建 構 的 重 要 過 程 : 人 類 處 理 訊 息 的 方 式 有 二,一 為 發 生 在 意 識 的 層 面 控 制 式 處 理,佔 用 許 多 工 作 記 憶 的 空 間;另 一 為 較 少 為 意 識 所 監 控 自 動 式 處 理,佔 用 極 少 的 工 作 記 憶 空 間。自 動 化 的 訊 息 處 理 可 降 低 工 作 記 憶 的 負 荷,若 藉 由 充 分 的 練 習 可. 13.

(23) 以 將 基 模 的 運 作 自 動 化,當 基 模 運 作 自 動 化 後,可 以 節 省 許 多 工 作 記 憶 區 的 空 間,進 而 降 低 工 作 記 憶 區 之 負 荷,便 可 同 時 對 更 多 訊 息 作 同 時 或 更 深 入 的 處理。 是以本研究想了解學生在數量估計上的表現與大腦認知負荷間的關係是否相 關 , Marcus, Cooper, & Sweller(1996) 指 出 , 在 教 學 過 程 中 , 影 響 認 知 負 荷 的 因 素,分別為「學習者的先備經驗」、「教材的本質」與「教材的組織」,簡述如 下: 1.學 習 者 的 先 備 經 驗 ( Prior Experience) : 相 同 的 教 材 對 不 同 的 學 習 者 會 有 不 同 的 認 知 負 荷,原 因 便 在 於 學 習 者 的 先 備 經 驗 有 所 不 同。個 體 的 先 備 經 驗 會 在 學 習 記 憶 區 形 成 基 模,學 習 者 是 否 能 夠 瞭 解 學 習 內 容 的 關 鍵 在 於 資 訊 量 是 否 超 出 工 作 記 憶 區 的 負 荷,若 能 將 新 的 資 訊 與 自 動 化 的 基 模 作 整 合,將 可 降 低 工 作 記 憶 區 的 負 荷。因 此,先 備 經 驗的有無,可說是認知負荷的首要來源,藉由適當的基模可以降低認知負 荷、幫助學習。 2.教 材 的 組 織 ( Organization) : 因 應 不 同 資 訊 的 特 性,應 以 適 當 的 方 式 來 呈 現,不 當 的 使 用,將 造 成 學 習 者 無 謂 的 認 知 負 荷。例 如,圖 形 利 於 空 間 關 係 的 呈 現、文 字 適 合 以 循 序 的 方式來處理。 3.教 材 的 本 質 ( Nature of the Material) : 教 材 元 件 相 關 連 的 程 度 是 造 成 認 知 負 荷 的 另 一 個 原 因。對 學 習 者 來 說 , 低 元 件 關 連 的 教 材 較 易 於 瞭 解,原 因 在 於 該 元 件 可 以 獨 立 的 被 處 理,而 不 需 參 照 其 他 資 訊 來 源;但 面 對 高 元 件 關 連 程 度 的 教 材 時,儘 管 元 件 的 數 量 與 前 者 相 同 或 更 少,亦 可 能 難 於 瞭 解,其 原 因 在 於 學 習 者 必 須 將 較 多 的 元 件 同 時 置入工作記憶區中來思考,如此將造成較高的認知負荷而阻礙學習。 Sweller等 人 ( 1998) 則 以 教 材 設 計 的 觀 點 , 將 認 知 負 荷 的 來 源 分 「 內 在 認 知 負 荷( Intrinsic cognitive Load)」、「 外 在 認 知 負 荷( 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 及 「 增 生 認 知 負 荷 ( Germane cognitive load) 」 三 類 , 簡 述 如 下 :. 14.

(24) 1.內 在 認 知 負 荷 主 要 和 教 材 的 本 身 的 難 易 度 、 教 材 元 件 間 的 相 關 連 程 度 及 學 習者的先備經驗有關。 2.外 在 認 知 負 荷 與 教 材 的 組 織 和 呈 現 方 式 有 關,不 同 的 教 材 組 織 與 呈 現 方 式 會 有 不 同 大 小 的 外 在 認 知 負 荷。藉 由 資 料 呈 現、資 訊 組 織 等 方 面 的 設 計,妥 善 安 排 教 材,可 以 降 低 外 在 認 知 負 荷,讓 學 習 者 更 能 善 用 有 限 的 工 作 記 憶 區 來 處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資訊。 3.增 生 認 知 負 荷 為 幫 助 學 習 者 建 立 基 模 的 過 程 所 增 加 的 負 荷。其 必 須 在 總 認 知 負 荷 量( 內 在 認 知 負 荷、外 在 認 知 負 荷 和 增 生 認 知 負 荷 之 總 合 )不 超 過 學 習 者所能承受的範圍內,適當的引入增生認知負荷才有意義。 Sweller等 人 ( 1998) 歸 納 以 認 知 負 荷 理 論 為 主 題 的 實 證 研 究 , 進 而 提 出 教 學 設 計 之 原 則 , 可 分 為 七 種 效 果 , 包 含 : 開 放 目 標 效 果 ( Goal-Free Effect) 、 示 例 效 果 ( Worked Example Effect) 、 完 成 問 題 效 果 (Completion Problem Effect) 、 分 散 注 意 力 效 果 ( Split-Attention Effect) 、 形 式 效 果 ( Modality Effect) 、 重 複 效 果 ( Redundancy Effect) 、 變 化 效 果 ( Variability Effect) 。 以 下 僅 就 形 式 效 果 、 分散注意力效果、重複效果及示例效果進行探討。 1.形 式 效 果 : 讓 學 習 者 同 時 藉 由 不 同 的 感 官 刺 激( 視 覺 與 聽 覺 )來 接 收 資 訊,例 如 : 圖 形 解 說 與 聲 音 旁 白 的 呈 現,將 可 增 加 工 作 記 憶 區 的 空 間,這 些 增 加 的 空 間 可 降 低 認 知 負 荷 程 度,進 而 提 升 學 習 成 效。當 資 訊 以 雙 重 感 官 的 方 式 呈 現 , 會 增 加 工 作 記 憶 區 的 容 量,因 此 當 資 訊 以 視 覺 及 聽 覺 夾 雜 時,其 效 果 會 比 只 有 視 覺 或 純 聽 覺 來 的 好( Mousavi et al., 1995; Sweller et al., 1998)。若 是 文 字 與 聲 音 旁 白 同 時 出現,則 因 為 文 字 與 聲 音 所 在 工 作 記 憶 區 同 屬 於 語 文 系 統 所 以 兩 者 同 時 出 現 反 而 會 增 加 工 作 記 憶 的 負 荷。此 外,若 資 訊 結 合 不 同 的 感 官 刺 激 但 以 循 序 的 方 式 來 呈 現 , 則 無 法 達 到 形 式 效 果 ( Mayer, 1997; Tiene, 2000) 。 2.分 散 注 意 力 效 果 : 當 學 習 者 必 須 將 多 重 訊 息 互 相 參 照 整 合 才 能 理 解 學 習 內 容 時,如 果 這 些 訊 息 安 排 在 分 散 的 位 置( 例 如 圖 形 和 文 字 解 說 分 開 放 置 )或 出 現 時 間 不 一 致. 15.

(25) ( 如 動 畫 和 旁 白 分 開 出 現 ),則 會 導 致 學 習 者 需 將 注 意 力 分 散 到 各 處,增 加 了 認 知 負 荷,也 降 低 學 習 效 果。將 相 同 內 容 的 資 訊 以 整 合 方 式 呈 現,會 比 花 費 心 力 將 不 同 來 源 資 訊 整 合 起 來,較 有 效 地 獲 得 資 訊。例 如:數 學 教 材 中 , 如 果 將 角 度 或 長 度 都 標 示 在 圖 形 上,會 比 僅 以 文 字 敘 述 來 得 容 易 學 習;又 如 將 文 字 的 解 釋 放 在 該文 字 的 旁 邊 或 同 一 頁 面,會 比 翻 頁 對 照 來 得 容 易 學 習 。 此 和 Mayer & Anderson(1992)所 提 出 的 連 續 原 理 相 符,該 原 理 指 出:當 文 字和圖片在時間、空間上連續呈現時,多媒體的教學效果會增加。 3.重 複 效 果 : 當 學 習 者 面 對 由 多 種 方 式 呈 現 的 資 訊 時,如 果 僅 由 單 一 的 呈 現 方 式 即 可 完 整 的 傳 達 意 義,但 卻 將 相 同 的 資 訊,以 不 同 方 式 同 時 呈 現 時,則 會 發 生 重 複 效 果。此 時,大 量 訊 息 同 時 進 入 到 工 作 記 憶 將 會 導 致 其 過 度 負 荷,降 低 了 學 習 效 果。若 將 重 複 的 資 訊 整 合 入 主 要 的 資 訊 中,學 習 者 會 無 可 避 免 的 去 處 理 所 有 的 資 訊,如 此 亦 會 增 加 認 知 上 的 負 荷。有 學 者 發 現 當 圖 片 與 文 字 分 別 都 能 解 釋 內 容 時,若 二 者 同 時 放 置 一 起,將 強 迫 讀 者 去 建 立 二 者 間 的 關 聯 , 這多此一舉的現象非但不能加強學習效果,反而會造成認知負荷。 4.示 例 效 果 : 教 師 在 教 導 程 序 性 知 識 前,若 能 呈 現 適 當 的 解 題 例 子,將 可 協 助 學 生 對 於 問 題 狀 態 和 解 題 步 驟 建 構 出 較 完 整 的 基 模,也 可 協 助 降 低 外 在 認 知 負 荷 。 應用認知負荷理論所發展的多媒體系統設計原則,主要考量到人類的認知架 構,及 其 處 理 資 訊 的 能 力。由 上 一 節 的 理 論 中,衍 生 了 以 下 幾 項 多 媒 體 設 計 原 則 : 1.分 析 學 習 過 程 中,對 教 材 元 件( elements)思 索 的 需 求,若 同 時 呈 現 過 量 必 須思索的資訊,將造成認知負荷。 2.使 用 單 一 且 密 合 的 表 示 方 法,以 減 少 注 意 力 的 分 散。不 當 的 位 置 配 當、聲 音、 動畫,皆會引起注意力分散之情形。 3.移 除 重 複 的 內 容,減 少 認 知 負 荷。例 如:當 資 訊 可 由 文 字 或 圖 表 單 獨 且 完 整 的表達時,文字或圖表擇一即可。 4.動 畫 與 聲 音 ( 或 文 字 ) 同 時 呈 現 , 較 循 序 呈 現 為 佳 。 5.資 訊 的 呈 現 結 合 不 同 的 感 官 刺 激 ( 視 覺 、 聽 覺 、 觸 覺 ), 可 降 低 認 知 負 荷 。. 16.

(26) 上述幾項原則為多媒體設計時可利用的技巧,主要目的在於降低學習者外在 認 知 負 荷( 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讓 學 習 者 能 有 效 率 的 處 理 資 訊 內 容。除 此 之外,學習者的經驗、動機、學習型態、先備知識等因素,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 原因。相關研究指出多媒體設計若同時使用語音、文字與圖片,將可能降低學生 的學習效果,由於學生在估計課程的學習中會使用大量的工作記憶,為避免造成 額外的認知負荷,以致降低學習成效,是以本研究的教學設計中,只有圖片與文 字說明。. 第三節 數學與網路學習 電腦科技及網際網路具有多媒體、超越時空限制、及資源快速共享的特性, 使得數位學習成為一種新的學習模式。電腦網路教學經過許多不同的發展階段, 從 最 早 期 的 以 行 為 主 義 為 設 計 理 念 基 礎 的 電 腦 輔 助 教 學 (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I),逐 漸 改 變 到 以 認 知 理 論 為 主 的 電 腦 輔 助 學 習(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 線 上 學 習 ( Networked Learning) , 進 展 到 目 前 以 建 構 論 為 理 念 的 網 路 化 教 學( Web-based Instruction)、網 路 化 學 習(Web-based Learning)及 網 路 社 群 學 習 ( Web-based communities learning) 等 不 同 型 式 。 美 國 學 者 Taylor( 1980) 指 出 電 腦 在 教 育 的 應 用 角 色 可 分 為 三 類 : 1.把 電 腦 當 作 教 師 ( Computer as the tutor) : 由 電 腦 扮 演 教 師 , 讓 學 生 接 受 電腦的指導、訓練、模擬與問題解決等活動。 2.把 電 腦 當 作 徒 弟( Computer as the tutee):使 用 者 需 撰 寫 程 式 與 電 腦 溝 通 , 由使用者控制電腦執行預定的工作。 3.把 電 腦 當 作 工 具 ( Computer as the tool) : 把 電 腦 當 作 教 學 與 學 習 的 工 具 , 提供教師與學生多元呈現學習的過程及結果。 Shafer, Lahner, Calderone, Davis, & Petrie( 2002)指 出 網 路 學 習 可 以 促 進 學 生 自 我 學 習,並 且 擁 有 較 好 的 學 習 策 略 以 獲 得 較 佳 的 學 習 成 效;She & Fisher( 2003) 在網路多媒體動畫科學學習課程研究中,顯示不同學習風格與年級的學生在認知 學 習 與 情 意 學 習 上 均 有 顯 著 的 成 效 。 She & Lee (in press) 顯 示 網 路 化 學 習 可 有 效. 17.

(27) 提 升 學 生 科 學 學 習 成 就 與 推 理 能 力,同 時 並 促 進 概 念 改 變。Leung(2003)指 出 網 路具有許多優良的學習特性如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彈性的課程設計等,也因為 這許多特性才促成學生在學習上有較佳的成效。由此可見網路學習與傳統教學模 式相較起來,具有較高的學習成效,是值得嘗試的教學模式,也是未來教育發展 的趨勢。 數學是一門令很多學生極為傷腦筋的科目,主要原因在於,數學是屬於較抽 象的知識。學生在符號表徵的世界(知識)、實體的生活世界(行動)、以及意 念思維的世界(省思)之間,無法達到互動的體會與認知。數學教師應該考慮運 用 現 代 資 訊 科 技,營 造 生 動 的 學 習 環 境,幫 助 學 生 的 數 學 學 習( 盧 憲 基,民 93)。 由於網際網路為一開放性架構,當學習者在網路中進行學習時,可以自行控 制 欲 瀏 覽 之 學 習 資 源 , 然 而 Snow(1980) 的 研 究 指 出 , 學 習 者 必 需 在 明 瞭 自 己 對 知識的需求以及能對這些資訊作適當的操作下,才能發揮功能。所以在學習管理 平台中,若沒有適當的提示以及輔助,學習者很容易在學習的過程中偏離方向或 效 率 不 彰 , 造 成 與 教 學 者 設 計 的 教 學 目 標 有 著 極 大 的 差 異 ( 謝 章 冠 , 民 91) 。 因 此,網路教學系統需要能提供學習路徑的控制機制,讓教材編輯者預先設定學習 者的學習順序,根據學習者的能力進行導覽,以顧及個別化教學的需求。 在網路的開放環境中,教師應能透過網路的功能,讓學生在網路的環境中更 容 易 有 個 別 化 的 思 考 , 獨 立 學 習 的 優 點 。 例 如 : Sankaran & Rajan(2005) 指 出 他 們 在 2000年 發 現 全 球 普 遍 存 在 的 一 個 問 題 , 教 學 缺 乏 創 造 力 , 其 表 示 數 學 教 學 大 多只是計算流程、靜態內容、既不生動也缺乏創造力,激不起孩童的學習動機, 更 讓 大 多 數 學 老 師 們 因 缺 乏 多 媒 體 輔 助 工 具 而 深 感 無 力 。 HeyMath!學 習 系 統 的 原 型,大量運用生活化的內容和互動式的動畫,不但破除學童對數學的恐懼,更讓 數學變得有趣、生動。 綜 合 三 節 文 獻,Douglass(1925)在 數 量 估 計 研 究 中 指 出,對 於 大 部 分 的 高 智 商 學 前 兒 童 是 否 能 準 確 地 估 計 範 圍 6~12的 數 量 , 並 不 十 分 清 楚 , 於 是 Baroody & Gatzke( 1991)所 採 用 的 數 量 大 小,決 定 以 3、8、15、25、35進 行 研 究,藉 由 檢 視 兒童在這五個數量的估計情形,判斷哪個範圍的數量最適合進行估計的教學。在. 18.

(28) 實 施 估 計 教 學 上,採 開 放 性、數 字 參 照、數 量 順 序 與 範 圍 任 務,在 開 放 性 任 務 中 , 研 究 者 並 沒 有 因 為 卡 片 上 的 數 量 增 加 而 稍 微 延 長 作 答 時 間,都 是 2秒 中 的 時 間。研 究 結 果 Baroody & Gatzke(1991) 比 較 不 建 議 採 用 開 放 性 任 務 的 方 法 , Baroody & Gatzke 認 為 開 放 性 任 務 的 教 學 很 容 易 強 調 正 確 的 數 目 , 而 直 接 或 間 接 的 降 低 兒 童 想 嘗 試 估 計 的 意 願 。 誤 差 就 ± 25%、 ± 50%、 ± 100%進 行 分 析 討 論 。 近 年 來 的 研 究 越 來 越 強 調 學 生 在 估 計 時 所 使 用 的 策 略,Siegel等 人(1982)的 研 究 以 發 展 估 計 流 程 的 模 型 與 學 生 會 使 用 哪 些 估 計 策 略 為 目 標。Crites(1992)以 Siegel等 人( 1982)的 研 究 發 現 作 為 基 礎,探 索 擅 長 估 計 與 不 擅 長 估 計 者,習 慣 以 何 種 策 略 進 行 估 計 為 研 究 重 點。針 對 學 生 在 估 計 的 表 現,誤 差 若 在 實 際 值 ± 50% 之 間,則 可 被 視 為 合 理 的 估 計。為 深 入 瞭 解 學 生 如 何 進 行 估 計 以 解 決 問 題,Crites安 排 了 面 談 任 務 , 研 究 結 果 Crites認 為 大 部 分 的 學 生 並 沒 有 充 分 的 數 量 估 計 的 經 驗 , 所 以 Crites建 議 學 生 一 定 要 透 過 實 際 練 習 的 機 會,才 能 獲 得 數 量 估 計 的 技 巧,甚 至 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數量估計策略。 在實驗對象的選取上,年紀小的在學習上有較多先天上的限制,語言的表達 較不豐富,也較缺乏估計的經驗,隨著年紀的成長,估計的能力也隨之不同,故 本研究以國中七年級與九年級學生為實驗對象。在數量估計的範圍上,國中生相 較 於 小 學 生 與 學 前 兒 童 而 言 年 紀 較 大,我 們 決 定 數 量 估 計 的 範 圍 為 10~50,文 獻 中 未提及國中生能對多大的數量作有效的估計,所以我們以學者的研究為基礎,決 定 以 50為 最 大 的 數 量 估 計 範 圍 。 在 估 計 的 任 務 上 , 開 放 性 任 務 的 教 學 很 容 易 強 調 正確的數目,致降低學生估計的意願,所以本研究結合開放性、數字參照、數量 順序與範圍任務的優點,以半開放性任務為主,選項在設計上便包含了不同程度 的誤差;為能更深入瞭解學生使用策略的學習歷程,以面談任務為輔,在學習結 束後,篩選學生進行晤談分析。 在數量估計的時間上,我們認為估計的時間應隨著數量改變而稍做調整,否 則容易造成對大數量進行估計時,只能猜完全無法進行估計的情形。本研究為精 準訂定估計各種不同數量所需時間,在進行課程前,隨機選取非實驗對象的學生 數十位,年級不拘,紀錄學生精確答對各種數量所需的時間,以此時間為依據,. 19.

(29) 此 時 間 的 1/2為 給 予 實 驗 學 生 估 計 的 時 間 , 若 學 生 能 以 一 半 的 時 間 便 能 做 有 效 估 計,便 達 到 教 學 的 效 果。在 誤 差 上,我 們 認 為 最 小 誤 差 訂 為 ± 25%有 些 太 大,最 大 誤 差 訂 為 ± 100%亦 太 大 , 所 以 將 誤 差 縮 小 至 ± 10%~ ± 50%進 行 研 究 分 析 。 在 估 計 策略的選取上,設計靈感來自蔡乙榮先生多年來的數鷹經驗,以群組的方式為基 礎,配 合 Siegel et al.( 1982)、Crites(1992)的 研 究,將 估 計 策 略 中 —數 量 分 解 與 合成,發展為群組估計與乘法估計策略進行教學。在學習環境上,我們以網路為 估計學習平台,網路平台克服了傳統教室空間的限制,老師能透過廣播功能,一 次性的對大範圍學生進行更有效的示範,為讓學生能較有效的學習,學生在操作 系統進行學習時,沒有時間的限制,學生均可在有限的上課時間完成每階段的學 習。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每完成一個學習階段,系統便會自動關閉這階段的學習 課程,然後開啟下階段學習選單,確保學生完成每個學習階段。. 20.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電腦為學習平台的網路學習環境,透過估計策略教學,協助國中 學生學習策略在估計上的運用,在數量上能更有效的「進行估計」。研究採用準 實驗設計中的單組前測後測實驗設計方式進行。本章以研究對象、研究設計、教 學策略、研究流程、研究工具、資料蒐集與分析等六節分別敘述。.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台北市某國民中學七、九年級入學以來數學段考成績總表現無顯 著 差 異 的 學 生 為 對 象,各 年 級 選 三 班,學 生 人 數 共 206人,學 生 家 庭 社 經 背 景 為 富 裕 到 小 康,分 班 方 式 為 常 態 編 班。參 與 教 學 實 驗 的 教 師 1人,為 五 年 以 上 教 學 經 驗 之數學領域教師。 本研究將各年級三班學生,分成實驗組兩個班級與對照組一個班級,實驗組 分為群組估計組與乘法估計組,各採不同教學策略在電腦教室進行網路課程學 習 , 人 數 分 別 為 70人 、 69人 ; 對 照 組 只 於 電 腦 教 室 以 反 覆 操 作 方 式 進 行 練 習 , 不 採 任 何 教 學 策 略 , 共 67人 。 七、九 年 級 學 生 在「 數 學 期 中 考 成 績 」未 達 顯 著 性 差 異,分 析 的 結 果 如 表 3.1.1: 表 3.1.1 七 、 九 年 級 實 驗 組 與 對 照 組 學 生 數 學 科 期 中 考 之 分 析 結 果 測驗種類. 群組估計組. 乘法估計組. Mean. Mean. S.D.. S.D.. 對照組 Mean. 平均差. F 檢定 p 值. S.D. G-M:.81. 七年級. 61.76. 20.90. 60.94. 21.94 60.41. 21.82. M-對 : .53. .033 .968. G-對 : 1.35 G-M:.36 九年級. 59.61. 22.26. 59.25. 21.38 59.53. 20.10 M-對 : -.27. .003 .997. G-對 : .09. 21.

(3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 研 究 採 用 準 實 驗 設 計 法,國 中 七 年 級 部 分,以 一 個 班 為 群 組 估 計 組 (N=33)、 一 個 班 為 乘 法 估 計 組 (N=35)與 一 個 班 為 對 照 組 (N=34); 國 中 九 年 級 部 分 , 以 一 個 班 為 群 組 估 計 組 (N=37)、 一 個 班 為 乘 法 估 計 組 (N=34)與 一 個 班 為 對 照 組 (N=33)。 研 究 的 自 變 項 為 教 學 策 略 , 分 別 為 群 組 估 計 (Grouping)、 乘 法 估 計(Multiplication) 與 對 照 組、年 級 分 組 (七 年 級、九 年 級 ),依 變 項 為「 估 計 測 驗 」及「 學 生 晤 談 內 容 結 果 」 。 研 究 架 構 如 圖 3.2.1 圖 3.2.1 研 究 架 構 研究的自變項 教學策略. 年級. 群組估計 乘法估計 對照組 七年級 九年級. Ø 研究結果資料分析 紙筆測驗. 晤談內容結果. 估計測驗. 估計策略改變分析. 1.自 變 項 : 本 研 究 的 自 變 項 為 教 學 策 略 , 分 別 為 群 組 估 計(Grouping)、 乘 法 估 計 (Multiplication)與 對 照 組 、 年 級 分 組 (七 年 級 、 九 年 級 )。 群 組 估 計 組 採 群 組 估 計 策 略教學;乘法估計組採乘法估計策略教學;對照組於前測後的三週內,由老師播 放投影片,請學生回答投影片上圖案的數量,老師沒有使用任何估計策略進行教 學,每 次 練 習 時 間 約 25~30分 鐘。群 組 估 計 組、乘 法 估 計 組 及 對 照 組 各 組 自 前 測 到 後 測 均 為 四 堂 課 , 其 中 包 含 前 測 、 學 習 、 後 測 , 分 組 人 數 情 形 如 表3.2.2: 表 3.2.2 群 組 估 計 組 、 乘 法 估 計 組 及 對 照 組 的 分 組 人 數 情 形 群組估計組. 乘法估計組. (群 組 估 計 策 略 ). (乘 法 估 計 策 略 ). 七年級. 33 人. 35 人. 34 人. 九年級. 37 人. 34 人. 33 人. 各分組類別變項. 對照組. 年級分組. 22.

數據

圖 3.3.3  乘 法 估 計 策略 示 範 教 學          圖 3.3.4  乘 法 估 計 網路 課 程 學 習                第四節  研究流程  研 究 歷 程 分 為 三 個 階 段 , 依 序 為 研 究 準 備 階 段 、 教 學 階 段 及 資 料 分 析 階 段 。   1.研 究 準 備 階 段 :   研 究 問 題 確 立 後 , 進 行 教 學 策 略 的 討 論 , 配 合 本 研 究 學 習 模 式 設 計 學 習 事 件 , 剪 輯 編 修 教 學
表 4.1.5  不 同 教 學 模式 之 主 要 效 果 摘 要 表  單 變 量   變 異 來 源   後 測 F 值   事 後 比 較   教 學 模 式   5.340 ** 後 測 : 群 組 估 計 組 >對 照 組 F 值 : * p<.05, ** p<.01, *** p<.001  由 表 4.1.5 中 顯 示 「 不 同 教 學 模 式 分 組 因 子 」 對 「估 計 測 驗-「 易 組 」 成 績 」 的 主 要 效 果 達 顯 著 水 準 (p=.0
表 4.1.7  不 同 教 學 模式 之 主 要 效 果 摘 要 表  單 變 量   變 異 來 源   後 測 F 值   事 後 比 較   教 學 模 式   1.364 *** 後 測 : 群 組 估 計 組 >乘 法 估 計 組乘 法 估 計 組 >對 照 組 群 組 估 計 組 >對 照 組 F 值 : * p<.05, ** p<.01, *** p<.001  由 表 4.1.7 中 顯 示 「 不 同 教 學 模 式 分 組 因 子 」 對 「估 計
表 4.1.10  雙 變 數 相 關  相 關   變 項   視 覺 記 憶 測 驗 成 績 空 間 記 憶測 驗 成 績 數 學 段 考 成 績   估 計 測 驗  前 測 成 績   估 計 測 驗後 測 成 績 視 覺 記 憶 測 驗 成 績   1.00   空 間 記 憶 測 驗 成 績   .117 1.00   數 學 段 考 成 績   .137* .085  1.00    估 計 測 驗 前 測 成 績   .243** .229** .135  1.00  估 計 測 驗 後 測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provides student activities, par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 assessment and counselling services) Youth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Centre,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The Sub-committee also noted that under the existing policy, an extensive range of support measures (Please see Appendix 2), guidelines, resource materials (Please see Appendix 3)

 For students of other class levels, arrangements of reading out the papers / using screen readers / asking for pronunciations of words are only applicable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Briefing Seminar for School Leaders of WiFi 900 Schools... Coherent Development of IT in Education Strategies and Curriculum Reform for Fostering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In basic education, students acquire a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values across Key Learning Areas. They also receive guidance and advice to help them make

Debentures are (3) loan capital and are reported as (4) liabilities part in the 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 No adjustment is required. If Cost > NRV, inventory is val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