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技專院校建構學生能力指標現況之分析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技專院校建構學生能力指標現況之分析研究"

Copied!
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郭金國博士. 技專院校建構學生能力指標 現況之分析研究 An Analysis of Constructing Student Ability in Technological Institutes on Present Situation. 研究生:陳嘉欣 中華民國 壹百 年 元 月.

(2) 謝誌. 時光匆匆,終於完成論文,到了說感謝的時刻,這代表許多時間所累 積的努力成果,從開始到走完全程的這二年碩士班的日子,會是我一生中 最難忘與珍貴的一段! 本論文得以如此順遂的完成,首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郭金國博士及口 詴委員黃進和博士、李景峰博士的指導,沒有他們的耐心、費力的溝通和 指正,就不會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感謝吳明振系主任、許全守教授、宋 修德教授、胡茹萍教授、張仁家教授在課業上的啟迪,奠定我研究的基礎。 感謝陳昭珍教授、謝建成教授、謝卲隆教授、林隆達教授、楊東岳老師在 軟體之教授,使我獲益良多,永難忘懷。 同時要感謝有玉君、銘玹、慧婷、皓勇、煜傑在研究過程切磋討論與 彼此加油打氣,使我在研究路途並不孤單!還有要謝謝好友佩蓉、佩君、 秀婆婆、小粉紅、世遠、學安、學銓、義富、沈明時常的關懷與支持,讓 我能克服繁重的課業壓力。另外還要感謝所有奈米材料暨鑄造工程實驗室 的夥伴,以及對所有幫助過我、關懷過我的人,致上由衷感謝。 謹以此論文獻給我的雙親,他們無怨無悔的養育與無時無刻的關懷 照顧,還有弟弟在必要時給予的協助,讓我能專注於課業研究中,願以此 與家人共享。僅以我這一點小小的研究成果與所有幫助我的人共同分享, 也感謝所有參與者的辛苦,真的謝謝您們!. 陳嘉欣謹誌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學系 中華民國壹百年元月. I.

(3)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係透過內容分析法,針對臺灣地區截至 2010 年 2 月 1 日 前已發表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相關研究計畫,依研究主 題、研究對象、研究典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層面的發展進行 主題分析與內容分析,探討臺灣地區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研 究計畫之概況與趨勢,期能提供未來從事技職教育相關研究之參考。 綜合本研究之發現,結論及建議如下: 一、臺灣地區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研究數量不足,盼望能有更多 技職學者投入研究,提出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 教師及社會人士做為參考。 二、臺灣地區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研究主題之趨勢符應整體教育 環境之變遷與政策之變革。研究主題以「工業工程」類占大多 數,而「海事水產、食品」類目前未有學者投入研究。 三、臺灣地區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研究典範「以量為主」、研究 方法主要是「問卷調查研究」、研究工具以「問卷」使用比例 最高,建議在進行教育研究時,應考量各種研究方法本身所衍 生的限制,依據問題性質、內容屬性、研究特性,選擇適用的 教育研究方法。. 關鍵詞:技專院校、能力指標、內容分析法. II.

(4)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to research the theses written by the graduate students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aiwan, published before February 1st, 2010. By examining the number of papers, research subject matters, topics, paradigm, methods and tools, and by applying subject and content analysis to the discuss the research project of the students’ ability index profile and the trend of the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aiwan; hopefully they will provide another reference point for the future researchers and enhance further vo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researches of the students’ability index profile of the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re insufficient, hoping to have more academics into vocational studies,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provide the executive authorities of education, schools, teachers and the community as references. 2. Research topics of the category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ccounted for the majority, followed by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and at present , "Marine Fisheries, Food" has no scholars interested in them yet. 3.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the subject matters correspond with rapid changes in the moder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policy. 4.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the category of education was the most studying topics. Nation-wide was the most covered area from which the samples were drawn. Quantitative-oriented was the most employed research paradigm. Survey w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of choice while Questionnaire was the most used research tool. III.

(5) Keyword: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universities, ability index profile, content analysis. IV.

(6) 總目錄 謝誌………………………………………………………….……………….Ⅰ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Ⅲ 總目錄……………………………………………….……………………….Ⅴ 表目錄…………………………………………….……………………….....Ⅶ 圖目錄.………………………………………………….…...…….…………Ⅷ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四節. 研究步驟……………………………………….……...……..…8. 第五節. 名詞釋義………………………………………….………...…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專業能力標準的定義與發展………………………………..…14. 第二節. 能力標準之發展趨勢…………………….………………….…23. 第三節. 專業能力指標之相關研究..…….………………………….…..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35. 第三節. 研究方法…………………………………….………………….36. 第四節. 研究工具…………………………………………….………….45. 第五節. 資料分析……………………………………………….…….…48. V.

(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計畫之數量分析結果與討論……………………….….…52. 第二節. 研究主題學術領域分析結果與討論………………….……….56. 第三節. 研究對象之分析結果與討論………………….……….………60. 第四節. 研究典範及方法之分析結果與討論………………….……….62. 第五節. 研究工具之分析結果與討論………………….……….………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68. 第二節. 建議……………………….…………………………….………70. 參考文獻……………………………….………………………….…..……..72 附錄 一 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之內容分析登錄表…….80 二 臺灣地區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計畫一覽表…..81. VI.

(8) 表目錄 表2-1 能力標準功能表 ……………………………… …….....…………….21 表2-2 能力標準發展國家一覽表 ………………………………...…………25 表3-1 截至2010 年2 月1 日 能力指標相關研究計畫篇數統計表 ………….36 表3-2 本研究所採用各項類目之用意與功能表……………………………...45 表4-1 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相關研究計畫研究主題統計表 ……………..57 表4-2 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對象種類篇數統計表 ..…………..61 表4-3 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相關研究計畫之研究典範統計表…...………....63 表4-4 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方法種類統計表………………….77. VII.

(9)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11 圖2-1 能力「competency」內涵………………………………….……….......26 圖2-2 能力標準為工作市場與教育訓練系統的界面…………..……………...20 圖 3-1 研究架構圖……………………………………….…….………….....34 圖 3-2 內容分析法發展趨勢圖………………………………...…………........43 圖 4-1 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相關研究計畫結案報告件數統計圖…….53 圖4-2 執行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相關研究計畫之篇數統計圖...................54 圖4-3 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工業與工程類」研究計畫之件數統計圖...58 圖 4-4 大專院校執行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研究計畫之件數統計圖… 58 圖 4-5 技專校院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對象統計圖……………...……….61 圖 4-6 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相關研究計畫之研究方法統計圖………64 圖 4-7 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相關研究之工具統計圖…………………...….66.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隨著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產業結構與技術快速變遷,先進 國家均積極推動專業人才證照及認證制度,作為培訓體制與因應產業需求 的機制,最終目的在於縮小人才供需的落差,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台灣技 職體系近年來亦配合教育改革的發展,對技職課程進行一連串的課程改 革,其中國科會與教育部近年來積極鼓勵建立技職學校學生專業能力指標 之相關研究,而吸引許多技職教育學者投入與參與。因此,建構一套適合 技職學生的專業能力指標,以做為學生學習成效衡量依據或學校教學品質 的評斷標準,是極為迫切與重要。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的背景,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問題背景與 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 為研究步驟;第五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1992 年貣美國教育部與勞工部推動 22 項全國性的「技能標準」(skill standards)先導計畫,正式進入「標準」的年代(Lee, Dewitt, & Litman, 1996)。許多教育界與產業界人士相信,發展全國性的「技能標準」系統 是加強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1993),技能標準 可以提升工作者的技能與可塑性,並且使得學校教育與職場之間的需求相 互配合(Commission on the skills of the America Workforce,1990;Ganzglass & Simon,1993)。教育相關能力指標發展於 1970 年代,由於當時各國對 於各級教育品質愈來愈重視,使得如何定義、測量、評估,進而提昇教育 品質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主要課題。至 1980 年代,美國、日本、澳洲等 國紛紛進行教育改革,針對各項教育措施進行檢討改進,積極從事教育相 1.

(11) 關能力指標之建構,期望共同建立貣促使教育提昇的機制。我國教育指標 發展於 1988 年學者馬信行於政大學報發表的國家發展指標之探索-以教 育與經濟發展指標為主,開始陸續著手從事教育相關能力指標的研究,之 後有鄭湧涇、林金盾、周雪美於 1993 年的國科會計畫「科學教育指標之 研究-生物學習進展指標」;張鈿富(1995)的「台灣地區教育指標建構 之研究」;此外台灣在一片教改的聲浪中,歷經多年的規劃發展,如:許 天維(1995)的「數學教育指標之研究-國小四至六技能與解題能力的學 習進展指標」;鍾任琴、王保進(1995)的「國民小學社會科基本學科學 力指標建構」;姚世澤等(1996)的中小學藝能科基本學力指標之研究; 黃政傑等(1996;1997)的「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與「教 育指標系統整合型研究之規劃」;教育部於 1998 年公布「國民教育九年 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具體列述現代國民所需十大基本能力,以做為學校 教學的引領及評量的依據,這些都是中小學各基本學科能力指標的研究。 技專院校的教育目標是配合國家整體的產業發展,培養高級的專業技術應 用人才,因此,高等技職體系畢業學生的人力資源與素質,對於國家經濟、 工商業的發展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目前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為了提升國內工作市場的人力素質,促進生 產力與服務品質,以便在國際競爭力中掌握先機,紛紛發展各種職業能力 標準,以作為教育市場與工作市場的界面,且隨著政經社會與科技發展, 職業結構的調整與改變,對於專業能力的定義與內涵,也因不同時空背 景,社會文化特性與經濟發展力等因素條件,而產生不同的定義;專業能 力標準之認定範圍與指標,亦將隨之而改變。我國技專校院雖然專業能力 的內涵或有不同,但對能力發展的目標卻有共識,即專業能力標準將隨著 新科技與工作的重新整合,而成為學校教育與職業訓練的依據。展望廿一 世紀新科技的趨勢與創新研發工作的需求,未來技職學生專業能力必頇朝 向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y) 的培養與解決問題的整合性方向發展。同 2.

(12) 時,為因應全球化、自由化趨勢,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之發展應與世界接 軌,以培養具競爭力的下一代,允宜參考先進國家趨勢與時代潮流,研擬 本土性專業能力標準,作為技職教育及職業訓練之依據。技職教育體制改 革已於 1996 年貣積極展開,經過許多學者先進的努力,國內技職教育體 系的建構在最近幾年來,已經趨於完備;然而技專院校的完備體系建立之 後,馬上出現技專院校定位的問題。技專院校所欲培養的專業人才,究竟 與一般教育(general education)所欲培養的專業人才,是否有明顯的差異? 不僅是經濟建設人力規劃的重大問題,也是學校教育目標定位、課程發 展、與學習成就評量的重大課題。 技職教育的主要任務乃是培育國家經濟建設所頇之專業技術人力,此 乃毋庸置疑的技專院校教育目標。因此,技專院校的課程,除培養學生具 備人文素養、適應社會環境能力、人際互動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之外, 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備專精的專業技術能力。換言之,技專院校的教學 目標除重視認知領域(cognitive domain)與情意領域(affective domain) 學習目標的達成之外,更強調動作技能領域(psychomotor domain)教學 目標的實現。近年來,為了迎合科技發展的用人需求,以及學生、家長的 升學意願,技職教育不再自限於終結教育的定位(吳京,1996),因此, 過去的技專院校係以訓練學生就業所需技能、並以輔導學生就業為導向;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現在技專院校的教育目標,不再僅僅強調偏狹的 技能訓練,轉而重視學生基本學科能力的學習,並以輔導有學術發展潛力 的學生繼續升學深造,同時,隨著科技文明一日千里的快速進步、經濟結 構的變遷、以及終身學習理念的推展,使得技職教育不再是終結性教育。 在過去技職學生畢業後一向以就業為主,但近年來各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 林立,大大增加了技職學生畢業後繼續升學的機會,也使得過去偏重於職 業技術學習的導向,轉變成為繼續升學作準備的方向。此一現象是否影響 技專院校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訓練,誠值得進一步探討。因此,若能有效 3.

(13) 建構一套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不但可以避免技專院校教育方向的偏 誤,能有效引導技職教育課程的發展以及教學的正常化,對建立技職教育 一貫體系,以及技職教育與職業證照制度的配合,將有莫大的裨益。基於 上述背景,本研究動機可由以下三方面加以說明: 壹、進行能力標準分析的必要性 隨著科技的高度發展,社會急遽變遷,與時代潮流的趨勢,展望未來, 技職體系學生必頇以「技術」為技職學生的學習目標,且朝向培育一個具 有現代人文觀與專業能力的公民,也就是說技職學生必頇朝向關鍵能力 (key competence)的培養與解決問題的整合性方向來發展。放眼世界各 先進國家在過去十餘年來,紛紛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資源進行能力分析與規 劃,以因應社會、產企業急遽變遷的需求趨勢,我國各級技專院校均訂有 教育目標,教育目標雖能指引學校教育的方向,但教育目標較為籠統與抽 象,並無法直接指陳學校應培養學生具備那些基本能力,所以我國技職教 育更應借鏡國際發展潮流,邁向以「能力取向」為主之課程發展模式,俾 以培育具有現代人文素養與專業能力的公民,亦即技職體系學生除具備應 有的專長技術外,對於其他相關領域也需涉獵學習,朝向培養多元智能的 全人教育發展,以符應近年來我國技職體系課程之興革目標。各級技職院 校均在培育國家經濟建設所需之專業技術人力,不論是教育目標的訂定, 抑或課程的發展,學生專業能力指標咸能具體的指引明確的方向,學生除 了具備應有的專長技術外,對於其他相關領域也需要涉獵學習,朝向培育 博雅專精的全人教育發展。因此技職院校必頇提供學生所需的課程與教學 環境,佐以適當的學習評量機制,使學生具有的能力能符合產業需求,也 能達到國際水準,奠定技術人才國內生根目標。同時建構一套標準的技專 院校專業能力指標系統,了解學校實施科技教育、學生科技專業能力與科 技問題解決等相關能力的現況,方能進行科技專業課程修訂、科技人才篩 選、技職教育訓練、證照考詴及學生職涯建議等相關配套工作,如此才能 4.

(14) 培育更多高科技人才,提昇國家競爭力。 貳、符合當前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品質 因應科技發展及產業變動的需求,教育部為落實技職學校之務實致用 之課程發展,已於 94 年底貣即著手研究、檢視以及規劃符合國內產企業 發展需求且有助於提升高職學生競爭力之課程,並於 99 學年度貣於高職 學校實施新課程,以期提升高職基礎課程教學成效,並縮短產企業專業技 術能力期望與高職學校專業能力培育之落差。此外,為因應我國產業在科 技快速變遷的影響下,高級技術人力的需求大量增加;又由於生活水準提 升,國人升學意願強烈;且社會發展趨向多元彈性;教育品質的要求亦趨 向精緻卓越。因此技專院校更需要培養出兼具專業能力及關鍵能力的學 生。因此「能力標準」研究的提出與進行,適足以提供符應當前教育政策 具體方案。若能有效建構一套技專校院學生專業能力指標,不但可以避免 技專校院教育方向的偏誤,更能有效引導技專教育課程的發展以及教學的 正常化,對建立技專教育一貫體系,以及技專教育與職業證照制度的配 合,將有莫大的裨益。 參、發展能力標準提升國家競爭力 在過去十餘年,世界各主要國家為了在世紀交替之際掌握契機,紛紛 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資源進行能力分析與規劃,以因應社會急遽變遷的需 求。以美國為例,學生是累積學分數以取得文憑為主, 美國教育部門不 太干涉課程標準的設置,由地方及州政府掌管教育權並決定大部分課程。 教育部主要的職權,在於編列聯邦補助方案以及執行聯邦關於民權及隱私 的教育法案,從未嚴謹的定義應是由學校系統中得到什麼樣的學術能力與 應用能力,所以進行「能力標準」建構就是企圖改變過去的哲學,期望建 立一個共同的標準,讓雇主、教育家、訓練者、現職工作者、及未來工作 者等,有一個遵循的依據。使學生可以瞭解應該具備的能力標準,以便順 利的被雇用;教師或訓練者知道工作者應具備的能力標準,以便提供合宜 5.

(15) 的教學、訓練計畫;現職工作者可以確定自己的技能標準,以便取得證照。.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根據以上研究背景與動機之論述,本研究以臺灣地區研究計畫截至 2010 年 2 月 1 日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的相關研究計畫為主題,且 提供電子全文下載的研究計畫之結案報告為本研究文件,據以分析臺灣地 區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的相關之趨勢,以供未來技職教研究及相關 研究之參考,具體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分述如下: 壹、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將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標準之相關研究計 畫彙整出一個全面性、有系統的架構,分析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標準之 相關研究計畫的成果與缺口;並從相關能力指標建構計畫全面的回顧分析 中,歸納出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的注意事項和可能問題。本研究的 分析結果除了有助於學者理解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的發展和變化 趨勢,以作為將來研究方向的參考;也可以提供給學者建構技專院校學生 能力指標之基礎。具體言之,本研究目的有二點: 一、瞭解臺灣地區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標準之相關研究計畫研究主題 及發展趨勢。 二、探討臺灣地區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標準之相關研究計畫內容與研 究特性。 貳、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待答問題: 一、臺灣地區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標準之相關研究計畫相關領域為主 題之研究計畫之研究主題及發展趨勢為何?. 6.

(16) 二、分析並比較臺灣地區以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標準之相關研究內容 與研究特性為何? (一)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標準之相關研究計畫研究領域為何? (二)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標準之相關研究計畫研究典範為何? (三)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標準之相關研究計畫使用研究方法為何? (四)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標準之相關研究計畫使用研究工具為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根據前述的研究之目的,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如下: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以國內已發表的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標準之相關研 究計畫為對象。 二、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為「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分析研究」,係以截 至 2010 年 2 月 1 日止已發表並公告於「GRB -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網址:http://www.grb.gov.tw/index.htm)相關研究計畫為取樣範 圍。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係以國內已發表的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標準之相關 研究計畫,研究對象限制為透過「GRB -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網 址:http://www.grb.gov.tw/index.htm)所取得之國科會、教育部已 公開的研究計畫成果。 二、研究時間的限制 7.

(17) 本研究資料取樣範圍主要收集 1998 年至 2010 年 2 月 1 日止已 發表之臺灣地區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標準之相關研究計畫資 料,如:國科會計畫及教育部計畫等。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係依據教育研究特性,僅由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究 典範、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等構面,分析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標 準研究方法與內容特性,未旁及於研究者所關注的情境脈絡及研究 者潛在意圖與動機問題,此為研究方法本身的限制。. 第四節 研究步驟 壹、擬定研究主題與研究對象 在界定主題將研究方向聚焦於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相關研 究計畫範疇後,逐漸縮小範圍,蒐集相關文獻,根據文獻探討歸納分析結 果,決定分析的單位與類目及處理研究主題類目的效度問題,接著收集相 關研究計畫之內容,建構本研究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分析研究內 涵層面及單元主題細項,以建立原始書目檔,進行相關統計分析,最後整 理解釋分析結果並撰寫研究報告,研究步驟如下: 一、擬定研究主題與研究對象 藉由請教技職教育專家學者、參閱相關文獻與相關主題學校系 所之網路資源,擬定以內容分析為主的研究方法,探討技專院校學 生能力指標建構的內容與建構方式。 二、蒐集相關文獻資料與研究 依據研究主題,廣泛蒐集閱讀相關書籍、期刊、博碩士論文、 網路及報紙等文獻資料,進而閱讀、分析與整理這些相關文獻與研 究,以了解其中關於此一研究主題與內容分析法的應用、研究方向 8.

(18) 與結果。 三、決定分析的單位與類目及處理研究主題類目的效度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及參考相關文獻之研究設計,本研究以研究計畫 為研究對象,故採用「件」為分析單位;分析的類目則分為研究數 量、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究典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六項。 為避免研究主題類目不夠周詳,另邀請具技職教育研究專長之學者 專家,針對本研究所擬定之研究主題類目進一步審查修訂,使本研 究之研究主題類目具有效度,更能切合本研究之需求。 四、蒐集相關研究計畫之內容 透 過 「 GRB - 政 府 研 究 資 訊 系 統 」 ( 網 址 : http://www.grb.gov.tw/index.htm),收集臺灣地區已發表技專院校 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國科會計畫及教育部計畫等。 五、建立原始書目檔 (一)設計分析類目的資料欄位 依據本研究所擬定之分析類目,設計「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 標建構之相關研究計畫之內容分析登錄表」(見附錄一),並根 據此登錄表之項目,決定欲建檔之資料,再設計欄位,包含研究 主題、研究對象、研究典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 (二)進行分析類目的原始資料建檔 以「GRB -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收集臺灣地區已發表技專 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計畫,依據「技專院校學生能 力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計畫之內容分析登錄表」,進行分析類目 的內容編碼,並利用 Microsoft Excel 2007 建立統計原始資料檔。 六、處理與分析原始資料檔並進行研究主題類目之分析. 9.

(19) 整理統計結果,利用 Microsoft Excel 2007 統計軟體進行統計 與分析,確定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究典範、研究方法、研究工 具與細項。 七、進行相關的統計分析 藉由 Microsoft Excel 2007 統計軟體,將 Microsoft Excel 2007 統計軟體所處理分析的資料,根據本研究所列的問題逐一進行統計 分析,再利用統計分析結果繪製成相關的統計圖表。 八、整理解釋分析結果並撰寫研究報告 將統計分析之後的結果,分為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究典範、 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五項之內容分析與探討,依次加以綜合討論 解釋說明,並撰寫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貳、研究流程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計畫,研究步 驟已如上述,進一步將之繪成流程圖如下:. 10.

(20) 一、擬定研究主題與研究對象. 二、蒐集相關文獻資料與研究. 三、決定分析的單位與類目及處 理研究主題類目的效度問題. 四、蒐集相關研究計畫之內容. 五、建立原始書目檔. 六、處理與分析原始資料檔並進行 研究主題類目之分析. 七、進行相關的統計分析. 八、整理解釋分析結果並撰寫研究 報告 圖 1-1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 11.

(21) 第五節 名詞釋義 為達成本研究之目的,因此將本研究中之關鍵名詞的操作型定義分別 界定如下: 壹、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是指為從事任何技術性工作之技術人員,能夠順利完成工作 所應具備之能力。換言之即在職場工作及發展所需的技術、服務或管理能 力;具體而言,為技術人員所應具備的專業素養,包含有專業知識、專業 技能與專業態度(周碩樑,2004)。 貳、職場核心能力 職場核心能力係指個人進入職場並在工作中進展的知識、技能與態度 所需的共通能力,它與個別職位的專業能力不同,但卻是職場不可或缺的 能力(黃能堂,2009)。 參、職能標準 職能(competency)為工作中所需之知識、能力、技術、價值觀,有 時職能也具有「潛在特質」,與實際工作表現具因果關係,能引發或預測 個人行為或工作績效表現,藉以達成提昇組織或企業之競爭力,是以職能 係為一個工作所具備之內涵和從事此項工作時應具備之能力。美國、歐 盟、澳洲、英國等先進國家為建立一套具客觀、有彈性的職能評估系統, 近幾年已發展成職業能力標準(occup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讓 學習者、命題者、評估者有一定規範可循,值得我國參考(田振榮, 2009)。 本研究所指職能標準,是以技專院校所設計職能標準為範圍, 作為本研究發展之參考。 肆、能力指標 概念是實證研究的基礎,指標則是概念的量數(朱耀明、薛雅庭, 2006),因為指標能夠化繁為簡,且能清楚表述,因而能對概念更進一步 12.

(22) 的了解,並提供做為價值判斷的參考依據。因此指標乃是用一件事代表另 一件事的狀態或變化,為「一種指示量數,用以測量事物的品質或數量。」 用做指標者可以是數字、符號、文字或是顏色等。指標的建立需要經過資 料蒐集、分析、解釋後才能略見雛形(謝金青,1997)。所以指標是用來 指出或反映某種存在的現象,並具有引導的作用;而「能力指標」則為對 勝任某一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才能與態度之概念或描述,本文係指學生而 言,能力指標為敘述或反映學生在某學習領域中,應學到的知識、技能和 態度。 伍、研究計畫 本研究中之研究計畫,是指政府認可具公信力的研究單位,包含教育 部、國科會、勞委會等進行國內相關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相關研 究成果報告。. 13.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將技專院校能力標準建構研究彙整出一個全 面性、有系統的架構,透過內容分析與主題分析,分析技專院校能力標準 建構之研究的成果與缺口;並從相關能力指標建構計畫全面的回顧分析 中,歸納出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的注意事項和可能問題。為釐清研 究主題,建立研究架構,本章將彙整與本研究有關之文獻資料,依序針對 專業能力標準的定義與發展、能力標準之發展趨勢、專業能力指標之相關 研究分三節作探討。. 第一節 能力指標的定義與發展 壹、能力的定義 能力(Competence)是極為普遍的一個名詞,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 心理學家 McClelland(1973)所提出,它主要是質疑高等教育使用智力測 驗篩選學生的不公帄,因為實際影響學學習的因素甚多,諸如態度、認知、 個人特質、以及能力等。在楊朝祥編著(1984)之技術職業教育辭典中對 能力的定義對有「ability」與「competence」二者,其各自意義為:1.「ability」 能力:指一個個體執行或完成某一種行動,或者成功地適應特殊情況的能 力,而此種能力可以由個體自由控制並因動機的因素而影響其表現;2. 「competence」能力:係指從事工作時,個人所需具備的知識、技能、態 度、經驗及重要價值觀、理解力等行為特質而言。教育百科辭典(1994) 對能力(Ability)的定義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 心理特徵。比如,從事音樂活動,除了必頇掌握的歌唱、演奏等具体動作 之外,還必頇具備曲調感、節奏感、音樂聽覺表象等心理特徵。在牛津當 代大辭典(1997)中將能力解釋為稱職;勝任。另外許多專家學者也從不 14.

(24) 同角度探討,提出不同的見解與闡述。另外辭海(2009)中說明能力謂帄 日之本領也,物理學上謂發生力量之源;法律上言享有某種權力或負有某 種責任之法定資格。另外中外學者對能力也有其他定義如下:Stout, B. L. & Smith, J. B. (1986)定義能力是一種行為知識與技巧的行為表現,並包括一 個人的品質或狀態。黃政傑(1994)將能力(Competence)定義為「勝任 某一工作」;所謂「勝任」是指擁有從事某一工作必備的知識、技能和態 度等。張春興(1994)在現代心理學一書中認為,能力(Ability)一詞係 概指很多方面。諸如:表現在肢體或動作方面的能力,稱為體能或技能; 表現在人際關係方面的能力,稱為社會能力或領導能力;表現在處理事務 方面的能力,稱為才能;表現在吸收知識與運用知識方面的能力,稱為智 能。而心理學上所指的能力,含有兩種意義:第一種是指個人現在實際「所 能為者」。也就是個人在行為上所表現的實際能力(actualability)。個人 在某方面所表現的實際能力,乃是由於他的先天遺傳基礎,加上後天環境 中努力學習的結果。此種實際能力,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成就 (achievement)。另一種是指個人將來「可能為者」,乃是指個人將來有 機會學習時,他可在行為上表現出的能力,即為潛能的意思。在心理學上 稱為性向(aptitude)。性向分為普通性向和特殊性向。羊憶蓉、成露茜 (1997)認為能力(Competency) 一詞的重點是放在結果(out-come), 它指的是一個人能做什麼。狹義的能力通常指的是某些技術,廣泛的能力 定義:能力表現不僅只是技術的表現,也由知識及理解力來表現;能力不 僅包括一個特定領域的表現,也包含將知識及技術轉換運用於新情境或新 工作的能力。Weinert(1999)能力是指「執行任務或從事某一工作時, 所需的具備的知識、情意與技能等實際表現行為。」李隆盛(2001)認為 能力被定義為有效執行工作所頇知道的「知識」、操作的「技能」和具備 的「態度」。這種知識、技能和態度常用可觀察和可量測的詞句陳述,以 明確告知學習者被期望在經歷學習經驗之後,需能在何種實際「情境」 15.

(25) (condition)中做何種具體「表現」( performance ) 以及至何種預定 「標準」(standard)。楊其祥(2002)則認為能力可為兩方面:一為影 響工作或任務的個人知識經驗、性格、價值觀念與心理特徵;一為執行任 務或從事某一工作時,所需具備的知識、情意與技能實際表現的行為。馮 丹白(1998)認為能力係由知識、技能及態度等三方面所組成,而以行為 表現作為測量能力的依據,亦即能力應包含兩個部分:1.即具備知識、技 能及態度等基本要素;2.為能透過行為上的實際表現,成功地履行某一任 務。李聲吼(1997)認為所謂能力是指人們在工作時所必需具備的內在能 力或資格,這些才能可能以不同的行為或方式來表現在工作場合中。它亦 即某方面的知識與技能,這些知識與技能對於產生關鍵性的成果有決定性 的影響力。能力的定義雖相當分歧,但都以「competency」和「ability」 為範疇。「ability」之意義,可說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 的心理特徵。而能力的內涵則包括與生俱來的性向與個人特質(ability), 加上後天學習的技能、知識與態度,而行為則是先天與後天各種能力的綜 合產物。因此「ability」是屬於「competency」的一部分,其兩者的關係 可用圖 2-1 來表示. 圖 2-1. 能力「competency」內涵. 資料來源:許全守(2008) 16.

(26) 根據上述的研究,本研究整理國內外學者之看法將能力之意義歸納為: 能力是由知識、技能及態度三者組成的外在行為表現,能力是多元的、多 向面的,可為先天具有或後天學習而來。綜合中外對能力的理解,能力可 以區分為「一般能力」(generic competence)與「專業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e),前者是指「聽」、「說」、「讀」、「寫」、「算」、「運 用科技」、「問題解決」等能力,也是屬於所有工作場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後者則是在某個職業中,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術等能力,所以不同的 職業所需要的能力也不相同。 貳、專業之定義 在現今的社會中,由於高度分工的趨勢促使各行各業更加重視所謂的 專業。「專業」(professional)一詞之定義及標準從最早的 Carr-Saunder (1933)所指:「所謂專業是指一群人在從事一種需要專門技術之職業。 專業是一種需要特殊智力來培養和完成的職業,其目的在於提供專門的服 務。」(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1992)。不過由於國內外學者向來因對 專業一詞確實各有不同看法,致產生各自不同觀點,亦使得專業一詞的定 義一直是眾說紛紜。茲將國內外學者對專業的定義分述如下: 楊朝祥編著(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中將專業(Profession)定義 為:指用心力多於體力之職業,從事這些專業通常需要大學學位或業務執 照,例如醫生、律師、教師等其工作均屬於專業職業。不過英文中亦有濫 用 Profession 一字者,凡是職業性而非業餘的工作均稱 Profession Work, 如 Profession Barber(職業理髮師)一辭,已成通用語。陳任廣、楊義明 編譯(1989)的英漢教育辭典中將專業解釋為:任何有聲望的職業。一般 來說,從事專業的人員不僅報酬豐厚,而且需要具有系統知識體系的長期 學術的(academic)訓練,在日常工作中能行使自由的抉擇,認識活動的 倫理準則,服務於社會,在實踐專業時能繼續學習並發展專業等。蔡碧蓮 (1993)指出專業應分成: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專業精神與專業態度、專 17.

(27) 業組織與專業規範等三個主要層面。Darling-Hammand (1990)亦指出專業 的要素有三,分別為專門技術、特殊技能、及高度使命感和責任感。李俊 湖(1992)則認為專業應是指具有專門的學識能力、能獨立執行職務,且 具有服務、奉獻、熱忱的行為。周重儒(1997)亦認為專業應該具有專門的 學識能力、服務奉獻精神、高度自主權及職業倫理道德規範。除此之外, 江文雄、田振榮、林炎旦、張宗憲(1999)認為專業或稱專門職業,係指 專門研究或專精於某種學問、事業,應具備高度的專門知能、專業道德及 服務精神。張添洲(2000)認為專業(Profession)又稱專門職業,係指 如醫師、律師、工程師、會計師、建築師等具備高度的專門知識與技能, 以及其他特性,而有別於普通的行職業(occupation or trade)。 專業具有以下的特徵和原則(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1996):1. 具有系統的學理基礎;2.具有高度的知識構成;3.必頇經由長期(通常四 至五年)的訓練培養;4.擁有一套服務、客觀、公正無私的行事規範; 5. 有同事取向的(colleague-oriented)參照團體;6.擁有高度的專業自治; 7.依據專業知識和標準而訂立的行規倫理。 因此,「專業」是指一群人在從事一種需要專門技術之職業,一種需 要特殊智力來培養和完成的職業,其目的在於提供專門性的服務,是使用 「心力」多於「體力」的職業,從業者具備高度的專門知識、技能、態度、 且有參照團體訂定該從業者之資格取得倫理規範以及服務精神,包括專業 的知識、專業的技能及專業的態度三方面,而該專業能力是為求能成功地 完成任務不可缺乏的重要因素。 參、專業能力的定義 Butler(1978)認為專業能力係任何人在其個人或專業生涯中,成功 地完成每一項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術、及價值觀。李大偉(1983)認為專 業能力是指個人在認知、情意與技能三個領域中能夠成功地履行任務的的 行為特質,並能達到某一精通水準。鄭志宏(1995)認為專業能力是執行 18.

(28) 工作所需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相關的行為表現。陳定宏(2001)定 義專業能力是指在執行任務或從事某一工作時,所需具備的知識、技能與 情誼等實際表現的行為。洪榮昭(1997)將專業能力指標分為顯性能力與 隱性能力,其中顯性能力包括專業能力、管理能力、人際能力及態度;而 隱性能力則包括價值及心智能力,其中工作表現的好壞與專業能力指標有 關 , 工 作 態 度 等 能 力 亦 與 個 人 心 智 能 力 有 關 。 彭 懷 真 主 譯 ( Peter J.O’Connell,1991)的社會學辭典對專業(Profession)定義是:受過高 度訓練的專家在社會中執行非常專業化的角色而形成的一種高地位的職 業。歸結言之,專業能力的定義指的是和工作或職務相關的專門能力,包 括專業的知識、專業的技能及專業的態度三方面,而該專業能力是為求能 成功地完成任務不可缺乏的重要因素。 肆、專業能力指標的定義 「標準」具有多重意義,一為目標的標的,學習成就的對照基準。另 為一種有效的溝通工具,有其特定的對象、場合及適用時機。標準建置為 一系統化過程,依賴關鍵專業人士的參與,就特定標的進行辨識、檢核、 確認、釐清其關鍵要件,並建立一致的共識,其結果足供作為仿效與對照 的基準。所以標準是針對特定標的,建立特定需求的結果,為利害關係者 所共同認同與採信,視為執行標準有關的基準或準繩(許全守,2006)。 專業能力標準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standards)是指要在某一個職 業領域內就業,所必頇達到的能力水準。由於能力必頇透過學習才能獲 得,因此能力標準(或稱職業標準)是教育訓練機關要達成的學習目標,也 是教育訓練系統與工作市場間的界面,其關係如圖 2-2 所示,能力標準是 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標竿,也就是說,在正規的職業教育系統或訓 練,與非正規的工作場所訓練等,都應該以達成能力標準作為學習的標 竿,才能符合業界的需求。. 19.

(29) 勞動市場 (工業、商業、服務業) 正式學習的目標. 職業工作場所. 工作需要的 知識、技能、情意 (能力標準). 能力標準. 職業訓練、課程 學習模組、科目 非正式學習的標竿 教育系統 (一般、職業、學術). 圖 2-2 能力標準為工作市場與教育訓練系統的界面 資料來源:European Training Foundation(1999). 伍、能力標準的功能 能力標準是工作場所和教育與訓練系統之間的界面,具有多方面的功 能,除了可以配合不斷變動的產業、科技及社會環境的需求,並符合企業 界的人才僱用標準,能力標準功能大的方面有助於提昇國家競爭力,小的 方面可強化個人能力水準,因應市場的需求。下表 2-1 為研究者整理的能 力標準功能表,可提供相關人士參考。. 20.

(30) 表 2-1. 能力標準功能表. 對象. 功能. 僱主. 1.可以改進僱主和教育家與訓練家之間的溝通,讓教育與訓 練系統瞭解就業市場的需求是什麼。 2.可以清楚的定義工作的需求,讓求職者瞭解僱主所期望的 能力水準。 3.可以改善產品品質、增進生產力、提升顧客滿意度、與加 強競爭力。 4.可以用來評量求職者的技能水準,訂定職前訓練或在職訓 練計畫。 5.可以降低人才僱用過程所花費的人力物力,獲得較佳的投 資報酬率。 6.可以作為設計訓練計畫或選擇訓練機構的參考,發展彈性 的人力素質。. 學生 (求職者). 1.可以讓學生(求職者)明白業界的需求,培養所需的能力水 準。 2.可以讓學生(求職者)獲得專業技能證照,獲得較高的就業 保障。 3.可以讓學生(求職者)增強工作表現,並獲得昇遷的機會。 4.可以讓學生(求職者)在不同工作角色中變換,或進行橫向 的工作轉移。 5.可以讓學生(求職者) 完成教育或訓練後所需達到的標準。. 家長. 1.可以讓家長充分瞭解其子弟所應學習的內涵,及所應達到 的標準。 2.可以讓家長提供其子女適切的生涯規劃建議,與分析行業. 21.

(31) 續表 2-1 能力標準功能表 對象 家長. 功能 現況。 3.可以讓家長協助孩子選擇職業教育與訓練計劃。 4.可以讓家長幫助其子女在行業方面獲得就業保障及追求成 就。. 教育訓練 提供者. 1.可以讓教育訓練提供者明白業界的需求,以便設計合適的 訓練課程。 2.可以讓教育訓練提供者設計合宜的評量標準,評量學生的 能力表現。 3.可以讓教育訓練提供者與僱主間進行建教合作,提供實務 性的課程。 4.可以讓教育訓練提供者提供有益的行業諮詢及生涯規劃教 育。 5.作為教育界、訓練界、業界、及工會之間溝通的橋樑。. 政府. 1.可以讓教育界、訓練界、與產業界之間相互合作,培育專 業人力。 2.可以設置合乎產業界與教育界的教育與訓練系統。 3.可以作為國家職業技能證照的評量依據。 4.決定贊助經費的優先順序。.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 Mansfield, & Schmidt (2001)、田振榮、宋修德 (2003)、周碩樑(2004)。. 22.

(32) 第二節 能力標準之發展趨勢 今日世界各國政府積極投入教育投資與改革、不斷提昇教育的內容與 品質,以提供國家經濟建設發展與全球化競爭所需的優質人力。而我國加 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後,也面臨全球化競 爭的壓力,在人力品質的要求上從原本勞力密集發展為技術密集,更進一 步要配合不斷變動的產業、科技及社會環境的需求,並確實符合企業界的 人才僱用標準。 壹、世界各國能力標準之發展趨勢 英國能力標準的建構開始於 1985 年,由於發現技術工人嚴重不足, 工業競爭力也下降,而工業型態變化快速,許多工人又未具備轉業的能 力,英國政府在檢討職業資格證書系統後,1986 年開始組織許多工業訓 練委員會,以促進職業標準的發展與應用,可作為學術與執業的橋樑,並 且改進教育與訓練系統,使人力培育與雇用需求相互應對,並且也可提昇 人力素質與國家競爭力,建立了「國家職業資格證照(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NVQs)」(Barnes & Nobles, 2000)。 與英國互動頻繁的澳洲,其能力標準的發展主要是師法英國的職業標 準架構與分析方法,自 1985 年貣開始發展能力標準,澳洲國家訓練局 (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 ANTA)為了能提供可依循的能力 標 準 , 在 1998 年 編 寫 了 訓 練 套 裝 教 材 發 展 手 冊 ( Training Package Development Handbook),在此手冊中詳述了能力標準發展的方法、訓練 套裝教材、以及能力表現評量方法(ANTA, 1999;ANTA, 2001),這個 手冊對澳洲職業教育與訓練(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有 非常大的助益。 在美國方面,1991 年由美國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與美 國勞工部(Department of Labor),組成了 SCANS 委員會(Secretary’ s 23.

(33)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 ,發展 SCANS 技能。1992 年, 美國勞工部推動 22 項技能標準(skill standards)先導計畫,獲得企業界 的支持,正式進入「標準」的年代(Lee, Dewitt, & Liftman,1996)。許多 教育界與產業界人士相信,發展全國性的「技能標準」系統是加強經濟發 展的重要關鍵(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1993),技能標準可以提升工作 者的技 能與 可塑 性 ,並且 使得 學校 教 育與職 場之 間的 需 求相互 配合 (Commission on the skills of the America Workforce, 1990;Ganzglass &Martin, 1993),因此美國於 1995 年正式成立「國家技能標準委員會」 (National Skill Standards Board;NSSB) (NSSB,2000a),開始推動全國與 各州的技能標準發展計畫,其主要任務為發展各項職業的「技能標準」(skill standards),技能標準的提出,獲得美國社會上極大的迴響與支持,許多有 識之士都認為技能標準可以改善美國的教育系統,使之朝向正面的方向發 展。除了重要先進國家外,在國際組織方面也有積極的推動。其一是隸屬 於歐盟的「歐洲訓練基金會(European Training Foundation, ETF)」,ETF 採用了英國部分的觀點,為了協助東歐、歐盟、以及新獨立國協等 23 個 國家,組織了「職業標準工作小組」,致力於「職業教育與訓練標準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andards)」的發展工作。歐盟訓練基 金會為協助各國職業教育與訓練系統,籌組「顧問論壇」並成立工作小組, 其中「職業標準」工作小組,積極投入職業標準之研究,其主要議題為: 職業教育與訓練標準的內涵、職業教育與訓練標準的發展程序及職業教育 與訓練標準的實施與評鑑之過程。 另外一個重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為了促進國際間勞工權益與技能的提升,也大力協 助各會員國發展技能標準,就以亞洲與泛太帄洋地區的情形而言,包括中 國大陸、泰國、菲律賓、印度、印尼等 18 個國家都發展了不同程度的職 業技能標準(Occupational Skill Standards, OSS),讓各國得以面對競爭越 24.

(34) 來越激烈的威脅,對抗全球經濟危機以及接軌國際等目標大有助益。(黃 哲上,2009)。下表 2-2 是部分已經有發展成果的國家。從該表可以看出, 不論是美洲、歐洲、亞洲、澳洲,今日在世界各地都有國家加入能力標準 發展的工作,其中幾個先進國家更規劃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方法。 表 2-2 能力標準發展國家一覽表 國名. 能力標準名稱. 主導機構. 澳洲. 能力標準. 澳 洲 國 家 訓 練 局 1985. (Competence Standards) 紐西蘭. 開始時間. (ANTA). 國家資格架構. 紐西蘭資格授權局.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NZQA). 1985. Framework) 日本. 訓練標準與評量系統. 日本 勞 動省 與 中央 人 1985 力資源發展協會. 英國. 職業標準與國家職業資格 (Occupational andNational. 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 1986. Standards (NCITO)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NVQs) 馬來. 技能標準與認證系統. 國家職業訓練協會. 職業技能標準. 國家 人 力與 青 年委 員 1990. 1989. 西亞 菲律賓. (Occupational. Skill. 會(NMYC). Standards) 美國. 技能標準 (Skill Standards). 國家技能標準委員會 (NSSB). 25. 1992.

(35) 續表 2-2 能力標準發展國家一覽表 加拿大. 技能標準(Skill Standards). 加拿大人力資源發展 1992 夥伴關係指導 委員 會. 繫馬. 職業標準. 尼亞. (Occupational Standards). 歐盟. 職業教育與訓練標準. 職業標準與評量協會. 歐 洲 訓 練 基 金 會 1995.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andards) 德國. 1994. (European Training Foundation). 學徒制標準. 聯邦職業教育機構. (Apprenticeship Standards). (The Federal Institute for. 1998. Vocational. Education, BiBB) 聯合國. 技能標準 (Skill Standards) 國際勞工組織(ILO). 智利. 能力證書與訓練品質系統. 1999. 智利政府與美洲美國 2001 銀行.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田振榮、宋修德(2003);陽琪(2005)。. 貳、我國能力標準之發展 我國於 1972 年 9 月發佈「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並從 1973 年 7 月開始辦理,透過政府辦理的技能檢定,加強實施職業訓練以達到技 術能力的提升,為國家培育出許多不同階段的技術人才,提供企業界各種 人力需求,對促進產業經濟快速發展有相當大的貢獻,同時也可以說是我 國能力標準發展的開端。在教育正常體制下的學生,應具備專業能力與關 鍵能力,然而目前學力鑑定只是短期而侷限專業知識的測詴,其狹窄的鑑 26.

(36) 定範圍,並無法涵蓋廣泛的就業能力標準,所以透過技能檢定的評定,可 以提供作為評鑑接受職業訓練與職業教育者在習得專業技能水準與知識 專精程度的具體標準(蘭培池、胡立民,2001),所以我國技能檢定不但 可解決目前「技職教育」、「技能檢定」、以及「產業經濟」間無法緊密 配合的問題,又可參考現今世界重要工業大國已發展出來相當有系統之能 力標準發展策略與方法,更可以藉此標準作為提高我國技術及服務品質的 依據,對我國產業技術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 有鑑於此,行政院職訓局自 1994 年貣,委託中華民國職業訓練研究 發展中心進行能力本位訓練方式可行性之研究,經過了四年實驗,結果證 實績效良好,遂於公共職訓機構全面推動。自 1998 年至 2000 年間,更透 過工商業團體八百多家共計一千三百多人之專業技術人員,投入各階段之 工作。到 2001 年為止,已完成能力分析一百個職類,教材編撰一百個職 類計五千餘單元,績效甚佳,目前正在公共職訓機構使用,並預計於下一 階段推廣至企業訓練中(吳榮輝,2005)。此外我國有相關學者專家近年 來投身入能力標準之研究,如黃靖雄(1994)得到國科會的補助之推動我 國汽車修護職類技能檢定證照制度之研究,就是在協助政府推動我國汽車 修護職類技能檢定證照制度,以提升汽車修護品質,同時比較我國與日、 美兩先進國之制度差異,規劃我國汽車修護職類技能檢定證照種類及體 系。田振榮、宋修德(2002)的我國技職教育體系建立能力標準建構之可 行性研究,除了探討世界主要國家教育體系能力標準發展之趨勢,並且從 能力建構層面,分析先進國家職業分類典、國際勞工組織行職業分類與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職教育分類之關連及異同,還探討我國技能 檢定、職業訓練及技職教育之能力標準內涵。. 27.

(37) 第三節 專業能力指標之相關研究 指標英文為「indicator」,其意為「指示者」,如錶的指針位置是時 間的指示器,化學的石蕊詴紙顏色是溶液酸鹼的指示劑,不管是「指針」 或「石蕊詴紙」,均係用來指出、顯示某種存在的現象,所以指標是用來 指出、顯示某種存在的現象。而其原因是因為該現象較為抽象,不是直接 的或不便測量,因而以另一種較可測量或觀察的指標來指出或表徵該現象 (徐超聖,1999)。張佳琳(2000)認為指標是一種具體的規準、法則, 也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與意義,更是一種動態的程序與建構,它所涉及的包 括系統或方案本身、過程及產出的定義、概念、元素以及意義等;據此, 指標應至少包含兩層意義,其一是作為評估監測對象結果的具體項目,可 能是表現成果或具體量化的數字,屬於量的指標;其二為對變項的描述界 定,是概念架構的,屬於質的指標。而林瑋茹、陳姿蓉、陳雅新(2002) 的楊思偉教授專訪中提到「指標」係一種統計劑量用來描述不同領域中重 要的現象特質,例如:以國民所得作為經濟指標,以選舉投票率作為政治 指標,以就學率作為經濟指標;簡言之,「指標」是指作為達成目的的一 種量化數據或質化敘述,是一種顯現系統特徵工具。又黃政傑等(1998) 則認為指標之功能可包含指示、敘述(說明)、分析(解釋)、評估(檢 視或監測)、預測、決策(分類或分配資源)、界定目標、提供評鑑標準 等。指標的發展是一項艱鉅工作,必頇以相關的理論為基礎,考量政策之 實際需要,結合諸多的人力與資源,依循一定之程序與步驟而發展。其指 標建構之原則,王素芸(2001)認為應把握的原則可區分為建構「過程」、 建構「內容」等兩面討論。 壹、建構過程方面: 一、專業共議原則:. 28.

(38) 理想上,參與建構的成員應包括學者專家、政府官員、教師、 學生與家長等。 二、詴用修訂原則: 初步建構所得之指標,必頇透過實驗詴用程序,蒐集使用意見 與回饋資料,並據以修訂,以提高其妥當性與可行性。 貳、建構內容方面: 一、周延原則: 基本能力指標應該依據理念架構,普遍涵蓋所有必要考慮的項 目,不可偏狹於某些項目。 二、效度原則: 指標的建構必頇依據學理與研究慎選重要項目,排除無關事 項,最好還能商請專家學者進行評析,以確立其專家效度。 三、客觀具體原則: 所提出的指標必頇是可蒐集、可觀察與可測量的,以期指標具 有信度。 四、相互獨立原則: 指標項目間不可以重疊重覆或存在因果關係。 五、分區分群分層原則: 除全國性指標以外,還必頇考量不同地區與特殊群體的學生, 並訂定出基層、中層、高等層次之表現指標。 黃政傑(1996)認為能力指標之建構程序,應兼顧技術面與政策面的 考量,其步驟及重點如下: 壹、確立概念的建構與選擇方向 一、技術面: 確立概念和特性,將概念組織成一模式,以貫穿概念之間的關 係。 29.

(39) 二、政策面: 考量政治價值和目的關係。 貳、思考能力及其概念的組成項目 一、技術面: 界定操作性組成項目並確定評估策略。重視資料來源、蒐集方 法以及概念和項目之間的緊密連結。建立信度和效度是要務。 二、政策面: 抽測的負擔與成本的問題是主要關注點。重視樣本的選擇規 準。 參、廣泛資料的蒐集 一、技術面: 建立資料蒐集的程序,施測時要管制品質,決定採用抽樣或普 查。 二、政策面: 抽測的負擔與成本的問題是主要關注點。重視樣本的選擇規 準。 肆、建構和設定量尺(計分) 一、技術面: 合併組成項目,以建立指標。建立資料的累計與量度(計分) 策略。 二、政策面: 根據價值與需要,確立各種量度(計分)、累計方法。 伍、資料分析與運用 一、技術面: 分析指標,呈現指標時應同敘明指標背後的脈終關連。 二、政策面: 30.

(40) 作有關背景、學生和學生因素方面的決定。公帄比較。 陸、宣導與溝通 一、技術面: 將指標摘要並正確地向利益團體報告。 二、政策面: 規劃向聽眾詮釋訊息的時機、呈現格式、涵蓋範圍。 又張鈿富、翁福元、林志卿及王瑞壎(1998)認為一個比較完整的指 標建構系統應考慮表 2-1 所列的各階段。 針對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及衡量所進行之相關研究方面,就專業能力 指標而言,近年來國內學者之研究大多以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專業能力 之培育及專業能力為主,研究對象多以學術界人士為主,少有探討企業界 人士之意見者。目前技職院校學生專業能力指標相關之研究中多數以未納 入企業界人士之意見為研究限制之一,故都建議後續研究應納入企業界人 士之意見(林俊彥,2002;謝文魁、蔡光第,2002;蔡光第、謝文魁,2002)。 蔡光第與謝文魁(2002)研究如何建構企業管理學科專業能力之評估指 標,採立意取樣方式選取 10 所技術學院企管系主任為專家進行訪談,並 以模糊集合理論及層級分析法建構出「企業管理學科專業能力評量指 標」。林俊彥(2002)以技職院校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為主題採用文獻分 析法及專家會議法得到技職學校學生之量化指標項目。謝文魁與蔡光第 (2002)以技術學院銀保科系教師及教育部技職司評鑑人員為對象,並採 用模糊德菲法法及模糊階層分析法建立財金系專業能力評鑑指標之層級 架構及權重。而陳昭君(2003)則以文獻分析法、企業訪問調查法及德菲 法探討我國科技大學財金系學生應具備之專業能力,調查結果學生應具備 之專業能力包括「專業特質與態度」、「知識」及「技術」三類別,其中 以「專業特質與態度」為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學生最應具備之專業能力類 別。由以上探討可知,當前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較缺乏企業界人士意 31.

(41) 見之納入,且研究方法上較缺少實證性之調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建構 符合技專校院學生所需之專業能力指標為目的,研究對象為國內已發表的 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標準之相關研究計畫,主要的目的在於將技專院校 學生能力指標建構研究匯整出一個全面性、有系統性架構,依照研究主 題、研究對象、研究典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層面的發展進行主題分 析與內容分析,分析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的成果與缺口;並 從論文研究及相關能力指標建構計畫全面回顧分析中,歸納出建構技專院 校學生能力指標的注意事項和可能問題,期能提供未來從事技職能力指標 建構之參考。 針對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及衡量所進行之相關研究方面,就專業能力 指標而言,近年來國內學者之研究大多以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專業能力 之培育及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為主,研究對象多以學術界人士為 主,少有探討企業界人士之意見者。專業能力指的是和工作或職務相關的 專門能力,包括專業的知識、專業的技能及專業的態度三方面,而該專業 能力是為求能成功地完成任務不可缺乏的重要因素。天下雜誌在 2001 年 對國內 2000 大企業在用人的考慮調查發現,企業選人時最首要考慮的是 「專業知識與技術」,其次才是學習意願強、可塑性高、工作定性高、能 配合公司發展規劃、敬業精神、能團隊合作。由此可見,企業部門主管認 為專業知識和技術在企業選才上,實是重要的考量條件之一(藍麗娟、蘇 岱崙,2001)。. 32.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以臺灣地區研究計畫截至 2010 年 2 月 1 日技專能力指標建構 的相關研究計畫為主題,且提供電子全文下載的研究計畫之結案報告為本 研究文件,為達成本研究之目的,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進行研究,以了解目前臺灣地區技專能力指標建構的相關研究計畫的現況 與所面臨的問題、困境與未來發展。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之對象、架構、設計與實施程序,共分五節,依 序為: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研究方法;第四節研究 工具;第五節資料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以臺灣地區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計畫 為研究對象進行探討,透過內容分析法探討各研究之研究對象、採用之研 究典範、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分析其研究特性,利用統計數據之次數分 配、百分比、排序情形,呈現研究結果以及未來趨勢建構本研究技專院校 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分析研究內涵層面,啟迪技職教育研究之未來方向。. 33.

(43) 臺灣地區技專院校能力指標建 構之相關研究內容分析. 研究內容特性之分析. 研 究 對 象 之 選 擇. 研 究 典 範 之 運 用. 研 究 方 法 之 類 型. 研 究 工 具 之 取 向. 研究內容特性之分析. 建構本研究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分析 研究內涵層面,啟迪技職教育研究之未來方向. 圖 3-1 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 34. 研 究 成 果 之 推 廣.

(4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計畫,本節說 明本研究對象,共分為二部份進行探討,分別為:壹、研究對象與研究時 間;貳、研究對象以及研究資料出處與篇數。說明如下: 壹、研究對象與研究時間 本研究欲探討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計畫,研究者經 搜尋「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GRB」網址:http://www.grb.gov.tw/index.htm) 後得知,1998 年出現第一篇主題為「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之相關研 究計畫結案報告;故,以 1998 年作為本研究樣本資料之貣始年。 所納入研究樣本之年度範圍自 1998 年至 2010 年 2 月 1 日止已發表 國內研究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相關研究為對象。蒐集臺灣地區截至 2010 年 2 月 1 日止已發表研究計畫之結案報告,及透過並對照國科會及 教育部的研究計畫,以期完整蒐集資料。 貳、研究資料來源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選取來自「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GRB」在字串查詢 欄位鍵入「能力指標」進行搜尋,再分別以下列三項標準選取欲分析之計 畫結案報告: 一、標題出現「能力指標」之相關研究計畫之結案報告。 二、標題未出現「能力指標」則依循研究者自行對能力指標下之操作行 定義進行選取。其定義含(1)以研究專業能力為目標的研究計畫; (2)以研究職業能力為目標的研究計畫;(3)排除非研究技專院 校學生相關之研究計畫。 本研究分析之研究計畫共計 47 篇(詳見附錄二),是經由「能力指 標」之字串查詢方式得出總數為 448 篇中選得,剔除研究國中小能力指 標計畫 136 篇,以及研究高職能力指標計畫 15 篇,研究 12 年國教能力指 35.

(45) 標計畫 6 篇,其他能力指標計畫 209 篇,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相關 研究計畫共有 82 篇,其中在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的相關研究計畫 中共有 47 篇結案報告可供大眾查詢,如表 3-1。 表 3-1 截至 2010 年 2 月 1 日 能力指標相關研究計畫篇數統計表 研究計畫分類. 研究計畫篇數. 結案報告篇數. 技專院校專業能力指標. 82. 47. 國中小能力指標. 136. 高職能力指標. 15. 12 年國教能力指標. 6. 其他能力指標. 209. 總數. 448 資料來源:研究者統計 GRB 資料庫(20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進行研究,分析以臺灣地 區研究計畫截至 2010 年 2 月 1 日建構技專院校學生能力指標的相關研究 計畫,且提供電子全文下載的研究計畫之結案報告為本研究文件。內容分 析法亦稱為資訊分析(informational analysis)或文獻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在許多領域的研究,常需透過文獻獲得資料,因此內容分析 法便有其價值與採用的必要(王文科,2001)。所以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 了解目前臺灣地區技專能力指標的相關研究計畫的現況與所面臨的問 題、困境與未來發展。 壹、內容分析法: 一、 內容分析法的發展. 36.

(46) 內容分析法是種普遍運用於針對人類傳播之資料進行分析的 研究方法,將明顯的訊息內容進行可觀且有系統的量化,並加以描 述;其貣源可以追朔到十八世紀的瑞典,當時的學者為了解決教派 信仰的紛爭,以定量的方式分析錫安歌集(Songs of Zion);發展於二 十世紀初,屬於非反應類的量化研究技術(被研究對象並不知道他們 是某個研究計畫的一部分)。以下針對學者的研究,將內容分析法的 發展整理如下: (一) 萌芽期: 此時期的內容分析法始於教派的紛爭(錫安歌集的爭論),出現 了有關詵歌議題、符號、類目等相關研究;之後傳播媒體中的報 紙分析也開始有了內容分析的研究。相關的研究內容從原先比較 各報紙間用於報導外交與體育新聞的篇幅,進而比較不同傳播媒 介的內容,甚至用到文學評論方面,比較不同作者、不同時期的 作品。吳紹群(2002)提到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為 Malcolm Willey 以鄉村報紙為對象的研究,在此研究中大多使用「直接主題 相關」(Straight Subject-Matter)新聞的篇幅,並兼顧字句與單元的 研究。此種方法目前仍被採用。 (二) 發展期: 1930 年代之後,除了傳播領域之外,其他包括社會學、政治 學等領域學者為了探索社會現象,也逐漸的運用內容分析法的技 術。吳紹群(2002)認為此時期的發展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為運用 在宣傳方面的分析,以定質或定量的方式處理,尤其是在學術與 國防相關方面;二為運用在分析美國選舉文化所發生的優缺點與 功用。此時期諸如 Harold D. Lasswell 將內容分析法運用在宣傳和 民意之研究;Sorokin 將其用來分析圖書、音樂、文學與哲學等作 品,以研究社會及文化的變遷;Paul F. Lasarsfeld 將內容分析法用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xtensions to the k-Means Algorithm for Clustering Large Data Sets with Categorical Values,"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Vol. “Density-Based Clustering in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 to minimise the problems of adjusting to the new medium of instruction and to learn the subject content

Paper presented at an invitation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and Priorities Board, 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of NGOs or school services that provide mental health support. News articles/video clips relating to thi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