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家自行教育資優生的生命故事敘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在家自行教育資優生的生命故事敘說"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在家自行教育資優生的生命故事敘說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資優生家庭選擇在家自行教育的歷程、執行概況,以及他們 對在家自行教育施行看法與建議,並從中探討學校與在家自行教育資優生家庭兩 者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配合子女的特質或需要安排教育方式是資優生 家庭選擇自學的重要因素,在家自行教育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配合學習者的需 求來擬訂課程。其次,追求自我實現是自學家庭的起點與終點,而時間管理是 首要的先決條件。最後,研究也發現,選擇自學的重要前提是「意願、目標與 資源」,有意選擇此學習型態的家庭宜客觀地審視家庭條件再進行申請辦理。 關鍵詞:生命故事、在家自行教育、資優生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why and how families of gifted students choose to do homeschooling and their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issue; so a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s and the families that do homeschool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ren or curriculum were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gifted in choosing to homeschooling. One of the biggest benefits of homeschooling was the flexibility it offers that provides the homeschoolers tailor curriculum. The second benefit for the homeschool family was the pursuit of self-actualization and self-exploration. The prerequisite for family to choose homeschooling were intention, goals, and resources.

Keywords: life story, home schooling, gifted student

本文以潘裕豐(t14007@ntnu.edu.tw)為通訊作者。

Life Story of the Homeschooling Gifted Students

陳相如

明道普霖斯頓雙語小學

教師

賴翠媛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副教授

潘裕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副教授

Hsiang-Ju Chen

Teacher

Future-Heir Bilingual

Elementary School

Yu-Fong Pa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suei-Yuan Lai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2)

壹、前言

一直以來,考試、分數、升學,都是臺灣 基礎教育在設計課程與建立課堂管理所仰賴的 核心目的和主要工具。在絕大多數的家庭和學 校裡,常常用來激勵孩子們認真讀書的口號不 外乎:「把書唸好才能考出好成績、考出好成 績才能上好學校、上好學校才能進入好大學、 進入好大學畢業才能有好工作。」然而,在面 臨現代入學率接近百分之一百的情況下,教育 的環節少了重要的考試、分數和升學之後,將 會是甚麼來取而代之驅動孩子們自動自發的學 習熱忱與動機呢? 因 緣 際 會 之 下, 筆 者 在 另 類 教 育 (Alternative education)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在 學校教育為主要教育思潮的現今,另類教育的 崛起,不僅僅是對主流教育制度的挑戰,更象 徵著家長基於教育選擇權而衍生的教育理念與 憧憬。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2012) 曾經在網路上做過回收四千八百份的研究調查, 有近八成的家長承認會為選擇孩子的學校而煩 惱,超過七成的家長會考慮學區以外的學校, 超過五成的家長會為了讓孩子入學而遷戶籍。 由此可知,過往義務教育用學區做為分配適齡 學生入學的機制已逐漸鬆動,有能力、有想法 的家長往往會以實際行動為孩子尋找更合適的 選擇。 根 據 美 國 在 家 教 育 研 究 中 心(National Hom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的統計資料 顯示,選擇在家自行教育的適齡學生已從1970 年 代 的13 萬人增至近年 2010 年的 204 萬人, 攀升了約14 倍(引自王志菁,2009)。反觀國 內,我國在家自行教育的歷史其實並不算長, 1994 年,因為四一○教改而催生的《教育基本 法》,合法保障了家長為孩子選擇教育方式的 權力。爾後,1997 年,臺北市成為首個試辦在 家自行教育的縣市。早期,申請在家自行教育 的學生多半是不得已才從體制出走,可能是在 學校適應不良,可能是因為過動、自閉症等其 他的特殊教育需求,或者是基於宗教信仰的理 念而選擇另闢教育的道路。 近 幾 年 來, 在 家 自 行 教 育 已 走 入 另 一 個 階段,相較於十幾年前的拓荒世代,現在選擇 自學的家長從他們本身的教育理念,以及大環 境所提供的資源與協助都有了明顯的轉變。自 1998 年起,以在家自行教育為研究主題的期刊 論文約有100 篇且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顯示 這個議題已經開始受到學界的注意。然而,在 這與日俱增的另類族群裡,討論有關特殊需求 學生的案例雖已有所開展,但是以資優生為主 題的研究仍是寥寥可數。究竟,屬於他們的故 事是如何開展的?在家自學對他們的影響是甚 麼?而我們又可以從他們的生命故事裡獲得甚 麼啟示或心得?筆者將透過受訪者的眼睛看見 他們的世界。

貳、在家自行教育之基本概念

自古,韓愈《師說》即言道:「愛其子, 擇師而教之」,表示父母為子女慎選其師之流 風實已行之有年。其實,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 看,社會尚未普遍開發之前,個人的學習無疑 是以家中的父母為主要對象;隨著文明演進與 社會分工,家長才逐漸將教育子女的權利釋放 出去(王志菁,2009)。幸而現代民主社會最 大的特色是政府有能,人民有權。因著這樣的 精神,在民主的進程裡,在四一○教改的推波 助瀾之下,政府也將教育選擇權還給父母,讓 父母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條件與計畫,為子 女選擇不一樣的教育方式。1997 年,就在臺北 市部分家長向市府陳情在家就學之意願下,順 利訂定《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童申請在家自行教 育試辦要點》(2001 年 4 月 6 日),讓原本只 屬於特教領域的教育方式能擴及到一般的學生。 1999 年,除了在《教育基本法》第八條明定「國 民教育階段內,家長負有輔導子女之責任,並 得為其子女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選擇受教育之 方式、內容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利。」之 規定外,亦於同年修正《國民教育法》條文, 使在家自行教育能夠正式地以「非學校型態 實驗教育」的合法形式進行。教育鬆綁的開 放政策,理想上是讓不同理念、不同學習需 求的家長與學生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例如:資賦優異的學生,希望能以自己的速

(3)

度或興趣進行自主學習時,在家自行教育便 是提供他們自由發展的一種學習方式。 Lines (1991) 指 出, 在 家 自 行 教 育 是 學生以家庭為主要的學習場所,由家長作為 直接的教學者或者監督者,安排其學習經一 定計畫的教學活動。Pawlas (2001)表示, 在家自行教育是取代常規學校,讓兒童、青 少年或青年,花大部分的時間在他們的家中 或者鄰近的地點進行學習活動的一種方式。 方慧琴(2002)則明確的將在家自行教育定 義為父母依其教育信念考量子女個別學習之 需求,親自規劃教育課程,由父母執行教學 活動,或安排其他師資協助,以滿足子女學 習上的需要,課程內容著重彈性、多元、適 性與實用,教學場所包括家中、學校、社區 等,是有別於學校教育的一種教育方式。Ray (2005)則認為,在家自行教育是指父母主 動參與子女的教育計畫,母親通常為主要的 授課教師,而課程是非常彈性且高度個人化 的,學習材料可能是由父母自行設計或購買 套裝的課程。 回溯在家自行教育的歷史,美國乃其推 動之先驅。依據Mayberry、Knowles、Ray 和 Marlow(1995)等人之研究顯示,在家自行 教育可視為一種社會運動,依其發展的脈絡 約可分為如下五個階段: 一、爭論期(contention) 1960、1970 年代,公立學校因為辦學成 效不彰而飽受各界學者、記者或社會科學家 的抨擊,其中較著名的有 J. Holt、I. Illich、J. Kozol、A. Graubard 與 H. Kohl 等人為代表。 他們批評公立學校教育戕害學生的發展,已經 淪為社會階級再製的工具,引起社會大眾對父 母教育權與兒童受教權的討論與思考,促成了 私立學校以及在家自行教育的陸續出現。 二、衝突期(confrontation) 1970 年以後,實施在家自行教育的案例 已漸為人知,雖然它的發展在當時尚不足以 威脅公私立學校的生存,但是美國各州仍規 定兒童必須到學校就讀,否則便會與強迫入 學的法令有所牴觸。這樣的法令規定間接開 啟了國家與父母對於兒童教育權的爭奪戰, 迫 使 在 家 自 行 教 育 的 父 母 選 擇 透 過 法 律 訴 訟 挑 戰 州 所 制 定 的 義 務 出 席 法(compulsory attendance law),以積極爭取在家自行教育 的合法性,卻也使實施在家自行教育的家庭 與州政府之間的關係呈現緊張與對立。 三、合作期(cooperation) 1980 年 代, 在 家 自 行 教 育 的 發 展 更 為 興盛,法院案例的判決結果亦逐漸傾向授予 家長教育其子女的權利,為了避免訴訟所需 耗費的時間與金錢,有些學校開始尋求建立 雙 方 合 作 的 契 機, 無 論 是 由 州 政 府 提 供 基 金、 在 學 區 內 成 立 社 區 在 家 自 行 教 育 方 案 (Community Home Education Program,簡稱 CHE)提供諮詢與服務,或者學校同意提供 校內圖書設備與特殊的充實課程,皆是象徵 著在家自行教育家庭已逐漸獲得官方善意的 回應。此合作模式不僅公立學校與在家自行 教育的父母皆受益,在家自行教育的兒童也 獲得更好的服務和教育,可謂是三贏的局面 (包媖子,2013)。 四、聯合期(consolidation) 在1970 至 1980 年代初期,許多在家自行 教育的父母經常會覺察到自己的意識形態有別 於其他多數家長的教育思想,許多法院的判決 常會將在家自行教育的家庭隔離於朋友、鄰居 及社會大眾之外,再加上報章媒體經常透過文 章報導指責在家自行教育父母是疏忽或不負責 任的家長,無疑更加深他們孤軍奮戰的窘境。 基於這樣的理由,在家自行教育的父母開始轉 而從網路尋求援助,他們開始與擁有相似理念 的家庭共組團體,彼此分享課程教材與教學資 源。1980 年中期,首先在美國猶他州成立基

督教在家自行教育協會(Utah Christian Home

(4)

路舉辦會議、工作坊及專題討論會定期進行交 流。而屬於國家層級的「全國在家自行教育 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ome Education,

簡 稱NCHE) 以 及「 全 國 在 家 自 行 教 育 協

會」(National Homeschool Association,簡稱 NHA)則負責全國在家自行教育相關的資訊 與支援服務,提供在家自行教育最新的政策、 議題與學術研究。當然,除了網路,媒體也是 功不可沒的推手,在家自行教育案例在媒體英 雄式的報導下,不但掀開了神秘的面紗,幫助 大眾逐漸澄清對於在家自行教育的迷思,亦是 這個階段吸引更多同道者加入行列的關鍵因素 之一。 五、分化期(compartmentalization) 在家自行教育的家庭以組成聯盟的形式 逐漸在美國開展,但不同教育理念的家長也 因而有所區隔,例如美國全國在家自行教育 中心的主要成員是基督教家庭與政治上的保 守派,而全國在家自行教育協會的主要成員 員則由推崇自由主義與人本主義、無宗教育 色彩的家庭所組成(李天堯,2008)。雖然, 在家自行教育內部組織趨於同質化看似將先 前營造的一股集合力量分散開來,但從每年 持續上升的申請人數趨勢可見,在家自行教 育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參、在家自行教育之相關研究

就2001 年臺北市教育局所彙編之訪視 報告《在家自行教育的評估與省思》內容可 知,初期申請在家自行教育的家長幾乎皆是 虔誠的基督徒,堅定的宗教信仰促使她們勇 於承擔教育其子女的責任,不過依據蔡佳霖 (1998)的研究指出,這些家庭選擇的理由 包含「學校無法兼顧到個別差異」、「可以 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子女」、「對於子 女的教育有強烈的興趣和參與感」、「對於 目前學校的教育內容不滿」以及「不滿意學 校教育的競爭氣氛」等,宗教信仰反而不是 最後決定的關鍵。就此,張芬芬(2001)則 提出獨到的見解,她認為全世界絕大多數的 基督教家庭並未採行在家自行教育,雖然他 們也讀同樣的聖經,但這些人仍選擇讓孩子 去學校上學,顯示基督徒對於聖經中子女教 育權的問題,有著不盡相同的詮釋。唯一可 以確定的是,國內早期選擇在家自行教育的 家庭大多是基於宗教因素,及其衍生出不同 於主流的教育觀點。 而在家自行教育實際執行的課程內容方 面,初期的實施方式很少跳脫學校的傳統模 式,方慧琴(2002)指出,早期家長通常選 用民間出版社編輯的教科書作為教材,根據 孩子的能力選取並重新調整單元的學習順序, 或者以生活周遭環境為題材自編課程,擬定 結構化的教學進度表,以個別授課、組成共 學家庭或者參與社教機構之教學方式進行。 隨著經驗的累積與交流,部分家長認為「一 體適用」(one-size-fits-all)的學校教材過於 考試導向,不僅無法區隔與公立學校兩者之 間的差異,更有礙兒童創意思考的發展,因 此課程設計已逐漸有朝向非結構化、個別化、 強調自主式學習的趨勢。不過,選擇參加函 授課程或者購買完整套裝課程的家長亦大有 人在,例如:著名的在家自行教育者-徐安 廬,他在《不只是天才》一書中也肯定函授 及套裝課程對其學習的效益,幫助他有系統 且完整的學習學科知識。其實,父母在家親 自指導子女學習學術性的科目可能是最完美 且 有 效 的 方 式(Webb, 2011)。舉例來說, 從超市買回來的材料只要加上一點巧思與創 意,便能讓家裡的廚房成了化學實驗室,而 且這樣的概念原則可以適用於音樂、歷史以 及任何科目。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 (2012)同樣亦肯定家長有能力教育自己的 子女,父母早期可以參考學校的日課表和教 材按圖索驥,然後邊做邊修正,維持孩子的 好奇心、求知慾與學習動機,透過信仰協助 孩子建構一個健康的全人生活環境。不可諱 言,對於在家自行教育的父母來說,承擔主

(5)

要的教學工作是一個繁重的責任,但在家自 行教育品質的優劣往往正攸關於父母對其教 育理念的堅持與再學習。 在美國,在家接受教育的學生在學業成 就都有不錯的表現,不會因為沒有接受學校 教育而產生落後的情形。在早期Lines(1991) 長達十五年的追蹤研究資料中,這些學生的成 績都在平均值以上,並指出家長本身的教育 程度與其子女的學習表現無關;另外,就教 育經費挹注與其成效來看,根據Ray(2014) 之調查統計結果,在家自行教育家庭每年教 育經費的平均金額約在每人400 元美金至 599 元美金不等。其他相關的教育報告也提到, 在家自學的成本遠低於上正常教育體制。除 認知能力發展外,另一個常被視為重要的實 徵性研究主題,則是有關在家自行教育學生 社會化的情形及在心理、情緒面向的探討。 蘇盈方(2002)認為,影響他們未來形塑自 我概念、幸福感等正向情緒發展的關鍵在於 是否自幼即感受到來自父母或重要他人的「瞭 解與接納」。可以預期的是,這些核心的心 理特質將會展現在他們獨特的世界觀、思考 模式,以及與他人的互動表現上,甚至是未 來職業選擇的考量。而幾乎每個在家自行教 育家長都會面臨到的問題:孩子的社會化如 何進行?事實上,這些孩子參加了許多娛樂 活動和教育團體,有非常充裕的時間與其他 各階段年齡的同儕發展有意義的友誼。此外, 家長也會透過策劃社交情感的課程,來幫助 子女自我接納並發揮他們的潛能。綜觀國外 學者的研究結果,美國在家自行教育的兒童 在社會、情緒和心理發展都有不錯表現,而 且高出平均數(引自吳清山,2012)。

肆、資優生在家自行教育的優勢

依據統計,美國有超過兩百萬的學齡學 童選擇在家自行教育,其中當然也存在資優 自學者。但是因為美國各州對於在家自行教 育的規範限制並未統一,造成在定義與計算 真正的實施人口有依據上的困難。Kunzman (2009) 也 在 研 究 內 容 提 到, 正 式 的 官 方 資料並沒有如實呈現出在家自行教育者之人 數、教育哲學以及實施方式,目前究竟真正 有多少資優自學者仍是未知,而估計上的困 難也與一半以上的州政府未明確規定資優教 育內容有關(引自王志菁,2009)。畢竟, 在家自行教育者並不像整體學校人口符合隨 機樣本的分布型態,他們是各自依據不同理 念而組成的非同質團體,根據美國資優協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

簡稱NAGC)的推估,目前資優自學者約佔

總 學 生 人 口 的5% 至 7%(Jolly, Matthews, & Nester, 2012)。 一般提到資優教育的實施模式,不外乎 加速、充實、跳級或者特殊資優方案,只有 極少數的案例會考慮讓資優子女在家上學的 可能性。Maslow(1971)認為,在家自行教 育的理念基礎源於自我實現,而創造性學習 是達成自我實現的一個途徑。對資優生而言, 創造性學習並不只是一種生活方式或型態, 與其我們僅僅把特定的策略或技巧用來發展 創造力,倒不如把生活中的每個事件視為幫 助個人擁有更健全的心理衛生,以及完整人 性的契機。當我們成為更完整的人時,我們 同時也將更有創意。Roeper(1990)亦表示, 資優教育的目標在於協助個人發展潛能、自我 實踐,而非強調「教育的成功」。因此,在 家自學的家長可以將家庭視為一個資優教育 理論的實驗室,透過興趣主題、創造性學習、 擴散式思考,以及自我引導學習等學習策略, 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找到最適合資優子女的 學習理論。誠如Roeper(1990)所言,在家 自行教育能同時兼顧智能上的挑戰以及加速 式的學習,無論如何,「學習」本身的概念, 應該是允許孩子專注在發揮潛能,而不是將 教育的焦點擺在『為了下一個課程、下一個 考試、下一個年級及下一個學校』(Rivero, 2002)。Brooke(1996) 提 到, 對 於 資 優 者 來說,在家自行教育的存在無疑展現了另一

(6)

種有別於傳統教育制度的優勢。當國家、地 方政府開始刪減或不願意挹注額外預算在資 優教育的服務,或者家長意識到學校教授的 內容無法滿足資優子女獨特的需求,這時在 家教育會是另一個選擇。再者,對於某些偏 遠地區的資優生,在家自行教育也是值得家 長列入考慮的一個選項(Attkisson, 1996)。

伍、在 家 自 行 教 育 資 優 生 之 生

命故事

延續上述,如同其他在家自行教育的家 庭,資優自學者選擇的理由也各不相同。由 於 資 優 兒 童 本 身 非 同 步 發 展(asynchronous development)、過度激動的特質,造成他們 在學校認知學習,以及人際互動的困擾,因 此,家長往往基於支持並重視孩子的特殊需 求而將他們帶離學校的教育體制。由此或可 推測,父母最初考慮在家自行教育的關鍵與 他們個人如何詮釋當時的社會趨勢或社會事 件密不可分,而這些信念將會持續影響其後 續尋求相關社群組織(如:教堂、共學團體) 的屬性。畢竟,對在家自行教育家庭而言, 它牽涉到的絕不僅只是「教育」層面,而是 全面性地影響一個家庭每天的運作模式及生 活方式。 一、意外訪客的迦南美地 茱莉亞,就在姊姊學校老師的一張婦幼 博覽會卷,他們因緣際會的遇到了嬰幼兒潛 能開發的專家陳一心博士,也因為姐妹共同 的生理狀況(腦囊腫),開啟了媽媽依循博 士教育理念去實施課程的契機。 「 她( 姐 姐 ) 幫 我 做 她( 妹 妹 ), 她(妹妹)在肚子裡,我們就開始做智 能提升的這樣的課程,跟這個陳博士買 一 個package, 七 千 多 塊 的 package, 他 教我們很多功課,比如說把肚子蓋起來 用手電筒照;比如說我們夫妻姐姐一起錄 一段話對她說的話;比如說我在游泳池裡 頭翻20 下,姐姐陪我去,因為姐姐已經 很會游泳了,對,所以我們三個人,就她 (妹妹)還在肚子裡的時候我們就幫她做 這個智能提升,所以我們後來對於她,我 們就一直follow 這個陳博士的課程,我們 就沒有去幼稚園,明白嗎?」(茱媽- 面 訪-1031028-13) 媽媽表示,陳博士的許多課程都是以體 能訓練為基礎,他認為意志力跟體能絕對有 關,體能訓練就是一種鍛鍊意志力的課程。 因此,媽媽從茱莉亞小時候就陪著她一起進 行體能上的訓練,像是體操、跑步、拉把桿、 騎腳踏車、爬樓梯、游泳,透過每日大量的 體能活動來強化她的意志力,達到智能提升 的效果。 「茱媽:對,因為每天都要做,不是 今天做完明天就不用做。 茱莉亞:游泳也要阿,媽媽也是會換 衣服下來陪我,游泳的時候也是很崩潰, 冬天,我真~的~不想起來! 茱媽:(雙手舉起)我抱起來上公車, 對 阿!( 笑 ~)」( 茱 媽& 茱 莉 亞 - 面 訪-1031028-69 ~ 71) 在幼兒時期除了進行體能訓練之外,媽 媽也提到她使用「百科卡」來進行教學,從 小茱莉亞還在喝奶的時候就開始這麼做。基 本上每套閃卡有十張,每次呈現一張10 至 20 秒鐘,媽媽會念字卡的讀音,每天進行約莫 八至十回。後來因為小茱莉亞對那些向陳博 士購買的百科卡已經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 媽媽開始從聖經裡的找生字或是寫一整套的 成語來當字卡內容。 可能就是因為很早開始識字的緣故,茱 莉亞在三歲時幾乎就已經可以讀聖經上所有 的字,接著她四歲開始上日文、學數學、理化 並練習體操,依循著陳博士每三個月一次的評 估建議來建構她的學習課程。後來到了茱莉 亞該上小學的年紀了,爸爸也認為媽媽帶著茱 莉亞在家裡學習陳博士的課程的這段時間已 經足夠了,應該去學校上課,學習團體生活,

(7)

於是,茱莉亞便正式的進入學校。不過,其實 她們仍然想要繼續進行博士的課程,於是小一 下學期她們就開始向學校請假。在小學二年級 下學期,媽媽正式向學校提出在家自行教育的 申請,那個時候剛好茱莉亞也通過資優班的鑑 定甄選,在兼顧父親希望她不要完全脫離學校 的考量,以及母女倆人進行在家自行學習的意 願,於是從三年級開始,茱莉亞除了部分時間 參與原班級的段考或者校外教學,在學校主要 的時間就是去資優班上課,其餘則是他們共同 安排自學課程的時間。 「( 自 學 ) 比 較 好 運 用 時 間, 我 覺 得。因為媽媽……不是媽媽,反正從小我 學數學和理化比較早開始,所以可能在學 校多多少少有點比較浪費時間,對,那小 學在家自學的話我可以做一些我比較想 做或是想學的東西,恩。」(茱莉亞- 面 訪-1031028-5) 「(去資優班上課)也平衡了爸爸這 樣的看法,我沒有全部在家裡,我有去學 校。」(茱媽- 面訪 -1031028-64) 「就是我覺得你不管怎麼run 你都還 是要入社會嘛,不管怎麼樣你還是要有一 些同儕嘛,你還是要有一些同學啊朋友 啊,因為你沒有這方面的交往經驗。」(茱 爸- 面訪 -1031028-65) 茱莉亞自學時間的活動安排非常地充實, 白天有學校資優班的課程,空堂就穿插數學、 英文、社會、國語各科的考試進度,晚上則 有體操、羽毛球、日文、理化、數學等課程, 大概就是早上七點多起床,然後就忙碌到晚 上十一點才睡覺休息。 關於自學者的實施方式,茱莉亞也提到: 「你是說在家自學的時候?大部分不 會說喔!我讀完了甚麼你來考這樣,跟學 校還是不大一樣,對。因為畢竟她(媽媽) 也沒有甚麼教,就是我不會去問,我不會 就是我們來想辦法,平常都是我自己讀, 當然我們都會記錄今天讀了甚麼。」(茱 莉亞- 面訪 -1031104-17) 說實在的,自學的時光對母女倆人來說 是很浪漫的,因為她們有許多臨時起意的小 旅行,參觀過各式各樣不同類型的展覽與展 館,除了可以免去假日人擠人的困擾之外, 她們能夠花更多的時間駐足那些美妙的作品, 而不必只是魚貫般的走馬看花。 的確,自學者本來就不代表閉門造車, 與世隔絕,他們仍然有許多社交活動,茱莉 亞的資優老師也回憶道: 「她國中的時候就前一兩年她就跟我 說她這個寒假很忙,我說為什麼很忙,她 說因為她先去了一趟英國,然後很快回來 之後就直接在機場跟她家人會合,然後去 日本,回來過兩天她好像又要去京都還是 北海道我忘記了,她說她今年沒有去很可 惜,但是她又自己跑去找她日本的朋友, 就這樣子。我不會覺得她孤單,她朋友太 多了,她朋友遍及世界各地好嗎?她去英 國也是為了去找她朋友,所以我不覺得她 孤單。」(茱師- 面訪 -1031118-10) 回到多數研究者關切的另一個焦點,關 於考試成績的表現,茱莉亞也自述, 「我不是很會考試的人,就是有時 候我讀很多,但是我也不一定很會考試, 就或許我不要用考試的方式來鑑定我跟那 個第一名的能力,也許我比他好,但是我 真的不會考試,就我寫出來的成績不會很 好。」(茱莉亞- 面訪 -1031104-3) 不過,學校的資優班老師倒是有另一番 見解。 「我覺得要看……因為像這個孩子她 特別有興趣的領域……說真的就算是現在 的資優教育也很難給她想要的東西,就譬 如說……數學啊……像其他的像外文啊、 體操,或者是像她現在這樣參加劇團,那 這種東西實際上不論哪一個資優班都很難 去滿足她這一塊。我之前念過一篇研究, 大部分在國外的家長還是覺得,其實真正 的資優學生還是要靠自己學習,對,無論 如何學校教育追不上真正資優生的學習,

(8)

不管你是資優教育還是普通教育。」(茱 師- 面訪 -1031118-34) 同時,媽媽也會回憶道: 「沒有那個考試的節奏感,沒有那個 sense,沒有那個 fu ~沒有感覺,我今天 講以色列要打仗,男的女的都要打仗,看 了飛彈在那邊來了快閃!結果我們這個夯 夯的台灣來的,那個甚麼亮晶晶的,就被 炸死了,我們是這樣的情況,就是我們不 同體系出來的,你不可能十全十美,或者 另外一句話有這個沒那個。」(茱媽- 面 訪-1031104-39) 接下來,茱莉亞面臨升國中學業的階段 到了,媽媽也開始有不同的考量: 「 恩,( 考 試 ) 這 是 一 個。 第 二 個 呢,我到了國中,我全部都要委外,數 學,我一定要委外,國語,她自己可以 讀,社會、歷史、公民,都可以,但問題 是 我 的source 太少,我沒有資源,我沒 有資源,我就要依靠補習班的資源。不夠 充分,我覺得,不夠充分。」(茱媽- 面 訪-1031104-40) 「因為我可能跟其他人不一樣的情 況就是,我要的並不是孩子與世隔絕,我 只是想要多share,我早就知道這個社會 制度這個教育制度,我只是想要多一點家 庭生活,我想要多一點從容地在這樣子的 一個情況,我不要每天趕趕趕,我知道 那個意思,沒有意思的事。」(茱媽- 面 訪-1031104-46) 就這樣,她們帶著從迦南美地得到的禮 物,回到這陌生卻又熟悉的校園,展開了新 的旅程。無論如何,她還是繼續依循著自己 的生涯步調,成為外科醫生、培養紮實的日 文能力,有計畫地朝著她的目標前進。 二、柳暗花明的協奏曲 小樂與在家自學的相遇其實早在他國中 階段就已經拉開序幕了,從美國回來的第二 年,度過了歡樂的小學六年級,重視學生提出 的問題,盡可能地讓孩子有足夠的思考空間。 「我在美國學到一句話叫never give up,就是你做任何事情你永遠都不要放 棄,你要試試看把每件事情做到好的地 步,生活的態度就是『你要盡可能地做 好』,比方說你的人生有一個優先順序, 對我來說音樂非常重要,也許跟生活差 不多,那我就會認為生活跟音樂差不多排 名在第一,然後假設也許學校的功課排第 二,剩下的很多很多東西就可以這樣安排 下來,never give up 就是你要盡可能地把 一、二名的東西做到最好,剩下的東西盡 力就好,我的想法因為我真的不是超人, 所以我不可能100% 把每件事情都做到很 好,我不可能同時是國文的專家,英文的 專家或是德文的專家,你總要有一個領域 非常厲害,因為我很喜歡音樂所以我就走 音樂,而且,我爸爸是長笛家,我媽媽是 鋼琴老師,因為有這樣的環境和基因,我 喜歡音樂也沉醉在音樂中,所以我走音樂 對我來說是再……自然不過了。」(小樂 -網訪-1040210-10) 我想,一個正值國中的學生,要勇敢地 做出向老師請假,因為他「想把握更多練琴 時間」,這樣決定的背後需要一個篤定的目 標來支持他,使他有勇氣拋開一些傳統的包 袱來追求自己的理想。當然,小樂認為,這 也跟他一路以來都遇到很好的老師有關係, 老師開明的支持是他在前進夢想時重要的補 給站。 「因為我國中是上半天課,當時沒有 申請在家自學,所以我就猛請事假,我們 老師答應我,讓我這樣請假,我們老師賭 了我一把,看我以後會怎樣,老實說,我 到現在都不敢相信,我竟然可以考上德國 的音樂學院,因為我當時的目標是我要出 國,但是,沒有想到會考上這麼好的學校, 所以我很感謝我國中跟高中老師,這樣子 講好了,你簽了一張股票,你也不知道它 是往上漲還是往下跌,變數太大了,我們 老師就是信任我,所以我讀半天,早上在

(9)

學校上課,下午就回家練琴,從國中開 始就是這樣的一個模式了。」(小樂- 網 訪-1040210-14) 到了國中三年級,小樂開始以考取音樂 班為升學目標,對於就讀音樂班的期程他有 自己的一套哲學,最終就是希望能夠以多元 寬廣的方式來拓展學習視野,盡可能地來兼 顧到深度與廣度。 就這樣,在上天眷顧以及小樂的努力下, 他順利的考上高中的音樂班。換了一個新環 境,在融入音樂班的作息之餘,小樂仍然渴 望有更多個人琴藝的精進,在考量學科部分 對他來說相對簡單、易讀,於是他就開始視 情況請假回家練琴。不過,可能是當時高一 的導師對小樂頻繁的請假有些許誤解,雙方 的溝通一度陷入膠著,所幸,當時他們有朋 友建議他們去找學校討論申請自學,或許能 夠商討出更周詳的做法。很幸運地,他們的 想法獲得校長與行政老師的認同與支持,雙 方順利達成共識,小樂和父母便提出了非學 校型態實驗教育方案的申請。這個適性揚才 的方案主要提及三項內容,包括:1. 術科到 課、學科不到課;2. 參加學校定期段考;3. 放 棄繁星計畫升大學的甄選資格。如此一來, 小樂既能夠兼顧學校的課業成績,尊重到其 他同學成績評比的權益,而他也獲得一些額 外的時間去進行專業的精進。就這樣,小樂 從高二起便正式地踏入高中的自學生活。 以小樂的例子來說,自學最大的收穫就 是得到充分的彈性空間,有更多的時間可以 練琴,鑽研不同的曲風和學派,延伸生活中 藝術欣賞的觸角;在學科學習方面,小樂他 們採用盡量與學校課程「平行式」的讀書策 略,以學校老師一個星期或一次段考授課內 容的範圍來規劃在家唸書的進度,遇到不會 的就問問父母、查查參考書、上網找,或者 請教同學和有專長的親戚、長輩。這樣的學 習模式有個很大的優勢,因為在家學習可以 隨時利用網路資源去搜尋許多與主題相關的 資料,學習者可以借助網路資訊進行即時的 統整或比較,能夠針對學習單元進行更豐厚 的認識及瞭解。這樣的學習成效我們也可以 從小樂優良的段考成績略知一二,在班上的 排名都維持在中等以上的水準。 「我覺得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方案 對學校對學生都是非常好的,因為,假如 我學科全部都靠自己的力量,我想,多少 都會偷懶,因為這是人性,你要求一個正 常人都不會偷懶,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 情,所以我覺得這個方案很好,就是可以 跟學校合作,學科的部分就解決了,然後 我的小提琴也拉得到,這不是兩全其美 嗎?學校輕鬆我也輕鬆,我也可以盡情的 拉琴。」(小樂- 網訪 -1040210-19) 關於在班上的人際互動,所幸,高二新 任的班級導師很用心,無論是向同學說明小 樂請假的原因,抑或與小樂平時的溝通對談, 皆致力在協助維繫小樂與同學間彼此互相瞭 解、互相欣賞的橋樑,而小樂在高三畢業前 夕也特地寫了一封信來感謝所有的同學。 「我覺得跟同學相處很重要,但是我 覺得我好像沒參與這個班級夠多,因為我 為了自己的目標理想在實踐,比方說同學 跟同學他們之間相處了100 小時,我跟他 們只相處了20 小時,那 80 個小時他們共 同的時光我就沒有了,所以我得靠這20 小時去補齊剩下的這80 小時,所以我在 這20 小時我盡可能地做我最大的努力, 去跟大家保持友好的關係。」(小樂- 網 訪-1040210-28) 「畢業的時候他最後有寫一封信感謝 他全部的同學,那其實我們畢業音樂會的 時候,我們同學也仰賴他,我們同學其實 是很喜歡他,因為大家都搶著要跟他合奏 畢業典禮的節目或是搶著跟他拍照啊什麼 的,因為畢業典禮的時間他不能來,他去 德國考試,所以最後畢業他寫一封信。我 是建議他說,因為畢業的時候我會給全班 一個信封嘛,就是他所有的資料相關,就 是他三年來的軌跡,那他的信也放進來,

(10)

那小朋友也是很感動也很高興,很多人就 是現在也是跟他保持聯繫這樣子。所以我 覺得最後那個結果是好的,很好,同學們 也常常跟他問一些音樂上專業的問題。」 (樂師- 網訪 -1040109-10) 有志者事竟成,一個人的態度會決定他 的高度。高三放榜,小樂以優異的成績錄取多 所國外知名的音樂學院,於是,他帶著眾人的 祝福進入了夢想的殿堂。有些體悟必須拉開距 離才感受的到,身在其中只會覺得理所當然。 回首來時路,小樂有了更深刻的沉澱。 「我以前是沒有想的這麼清楚,為 什麼我以前要申請在家自學?我只知道我 要練琴,一直到我大學以後我才真正思考 到,從我國小就開始接觸、影響我的老師 們,我真的覺得我非常非常非常地幸運, 因為我遇到的老師都很棒,包括我高一的 老師也很棒。」(小樂- 網訪 -1040210-25) 綜上述,自學除了讓小樂能夠更有效的 運用時間,孩子本身的特質、需求也獲得尊 重與滿足,亦有利於他拓展學習的觸角、提 升學習的成效。這讓筆者思考到,定向型的 資優生的確需要一個更客製化其學習需求的 教育模式,尤其是非學科性質領域的資優學 生,例如美術、音樂、體育,因為他們需要 投注更多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在進行專業領域 的精進,那麼,非學校型態實驗方案確實能 更彈性地配合學生的學習規劃與安排。

陸、結語

回顧文獻內容及兩位主人翁家庭的生命 故事,可以看出,「希望可以依照子女的特 質或需要來安排教育方式」不僅僅是這兩個 家庭選擇在家自行教育的共通之處,也是多 數選擇自學家長視為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從這樣的結果可以發現,因為在家自行教育 能夠配合學習者的個別興趣來彈性地規劃學 習活動,相對比較不會受限於時間或空間, 顯示在家自行教育擁有「客製化學習者需求 課程」的條件,而這樣的學習方式,無論是 對需要許多時間來進行廣泛探索的資優生, 或是已對特定領域擬定期程目標的資優生都 相當地適合,簡言之,在家自行教育是提供 自學者追求自我實現的舞台。 在看似漫無目的的自學生活裡,學習規 劃時間、設定目標並且確實執行是最重要的 功課,有效時間管理是許多卓越成功者共通 的特質。關於本研究中兩位資優學生的自學 成效,若從普世的考試成績來論斷,他們在 這方面是有亮眼的成績單的;而若從個人興 趣或專長領域的發展現況來看,他們目前亦 是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在進行,充分展現了 一位成功者應有的特質及願景。他們的經驗 其實也印證了我們普遍對於資優生定義的內 涵:專注力強、學習速度明顯超越同儕,甚 至連學校教的內容都未必趕得上資優生自學 的速度。由此可見,資優生不但適合進行在 家自行教育,而且他們確實可以做得很好。 究竟我們該怎麼評估去在家自行學習學 生的學習成效?或者說,該不該評估?值得 我們進一步集思廣益。筆者認為,每一種教 育其實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在家自行 教育也不例外。以家庭內部來說,父母及學 生個人的意願是最基本的前提,如同先前自 文獻得知的,在家自行教育並不僅僅只牽涉 到教育這件事,它對於一個家庭生活的影響 是全面性的。就父母而言,他們需要有其中 一方專職負責安排孩子的學習,並且考量家 庭經濟分工的情況;就學生的立場,他必須 是認同這樣的學習方式是適合自己的,且找 到生活核心的目標,種種看似細微末節,實 則牽一髮而動全身。 提到目標,馬西亞(James Marcia)認為 青少年會對於個體的自我統合時會產生四種 的認同模型:定向型、迷失型、未定型,以 及早閉型。在本研究中的兩位資優生皆有其 志向,已歷經統合危機並對該決定有強烈的 承諾表現。對於生涯規劃已經定位的資優生, 因為他們的目標明確,在家自行教育能使其

(11)

心無旁鶩地衝刺,朝個人專業領域精進。舉 例來說,小樂申請自學的目標是精進小提琴, 並且獲得國外音樂院的入學許可。因此,在 家的時間他除了準備學科、練琴之外,他還 額外向德國慕尼黑愛樂首席退休的小提琴老 師學習演奏,並且到補習班學習德文,可見, 在家自行教育無疑是協助該生瞭解自我、發 揮潛能的最佳方式。 在家自行教育的學生為同時取得學校學 籍,通常會依規定入學編班,然後再由班級 導師向學校提出申請。當然,在家自行教育 可以是「整個學校裡」發生的一件事,也可 以僅只是「一個家庭」選擇的一件事,兩者 之間的差異取決於學校如何視之。因此,透 過這些生命故事的敘說可以看見,不管是正 在接受何種方式的資優孩子,我們都不能忘 記,教育的本質是愛、是理解,也是包容,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我們視如己出的疼惜。誠 如小樂父親所言,學校的支持真的就是自學 家庭最大的資源,在彼此一致的共識中,對 話才能順利地開展,資優的特質與需求才能 夠被看見、被滿足。 最後,故事還是要回到啟程的原點。筆 者認為,在家自行教育,除了包含延長家人 緊密生活的考量之外,同時也給了孩子的一 段緩衝期,允許孩子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去 感受「學習」之於他們的意義和需求。我們 都希望孩子擁有美德,勤勉、善良、勇氣、 禮貌、奉獻、修養、負責等族繁不及備載, 但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況且每個父 母大都有自己特別重視的美德與價值。從這 兩個家庭所分享的生命故事中,不管是對體 能訓練的堅持還是對音樂涵養的堅持,都需 要父母在播下種子之後,日日夜夜耐心灌溉, 才能讓這些種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真 正成為他自己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王志菁(2009):美國與臺灣在家教育制度之比較 研究-從家長教育權的觀點分析。比較教育, 6,45-80。 doi: 10.6173/CJSE.1999.0704.03 方慧琴(2002):臺北市實施在家自行教育之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 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2012):在家教育 的 優 勢 線 上 論 壇。 取 自http://www.mujen.org. tw/index.php/home-shool/advantages 包媖子(2013):在家自行教育與學校教育學生學 習適應、幸福感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 竹。 李天堯(2008):國民中學階段在家自行教育數學 學科教學與學習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清山(2012):在家教育與自主學習。師友月刊, 544,41-46。 張芬芬(2001):生活中的學習資源 - 讓在家自行教 育更精彩。國教新知,47(3),8-17。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童申請在家自行教育試辦要點 (2001): 中華民國九十年四月六日臺北市政府教 育局北市教三字第9022427000 號。 蔡佳霖(1998):國民小學階段實施在家自行教育之 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北。 蘇盈方(2002):我國實施在家教育之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

Attkisson, J. R. (1996). Options for Rural Gifted Students. University of Houston, Education Department, Houston: TX.

Brooke, R. (1996). Home schooling gifted children: The ultimate pullout program. Tempo, 16(4), 21-23. Jolly, J. L., Matthews, M.S., & Nester, J. (2012).

Homeschooling the Gifted: A Parent’s Perspectiv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 57(2) 121 -134. doi: 10.1177/0016986212469999 Kunzman, R. (2009). Understanding homeschooling

A better approach to regul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USA: Sage.

Lines, E. (1991) . Home instruction: The size and growth of the movement. In H. Van Galen & M. A. Pitman (Eds.), Home schooling: Political historical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pp. 9-42). Norwood, NJ: Ablex.

(12)

Maslow, A. H. (1971). The fa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 NY: Penguin.

Mayberry, M., Knowles, J. G., Ray, B., & Marlow, S. (1995). Home schooling: Parents as educators. California: Corwin.

Pawlas, G. E. (2001). Cleaning the air about home school. Kappa Delta Pi Record, 37(2), 63-66. doi: 10.1080/00228958.2001.10518463

Ray, B. D. (2005). Home centered learning annotated bibliography. Salem, OR:National Hom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Ray, B. D. (2014, January 1). Research facts on homeschooling. Retrieved from http://nheri.org/ research/research-facts-on-homeschooling.html Rivero, L. (2002). Creative homeschooling for gifted

children: A resource guide. Scottsdale. AZ: Great Potential.

Roeper, A. (1990). Educating children for life: The modern learning community. Monroe, NY: Trilium. Webb, S. (2011). Elective: home education in the UK.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會記得你們是 -- 我在嘉大附 小教導資素課第一屆的學生。.

背景:一名小學生家長投訴學校在沒有通 知家長的情況下,向網絡程式供應商提供

從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發覺「主題說話活動」的確能讓學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 學校在收集學生的個人資料前,必須徵得學生的同意,並向所

她寫道,當我們在生活中最想做的事情也是我們的義務時,最能 感受到 Ikigai 。關於 Ikigai ,感受就是最誠實的,如果我們知道如何

背景:一名小學生家長投訴學校在沒有通 知家長的情況下,向網絡程式供應商提供

1.1.3 檢視分三個階段 。 在過去第一、第二階段 (即由1999年 1月至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