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室外的生活科技教學活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室外的生活科技教學活動"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教室外的生活科技教學活動─以「全民記者」為例

陳偉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生 壹. 前言 生活科技教學和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就是不以講述為主,而是以活動為主 軸,強調學生創意的發展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並和生活中的各類重大議題結合。 因此學生常能在課堂中體驗到動手實作的感官經驗與樂趣。此外,如果生活科技 老師能更進一步結合學校、社區和社會資源,以戶外場所當作教學環境,以大自 然為教材,讓學生有機會在生活中驗證課本中所學的相關知識、概念,並實際應 用在現實生活中,學生一定會充滿強烈的學習動機,如果再配上有創意的教學, 結合學生感興趣的議題,學生一定會覺得上課充滿了挑戰和樂趣。因此,除了在 傳統教室內的教學外,規劃部分教室外的學習活動,正是每一位生活科技老師所 急須瞭解和需要的。 為了探討理想的教室外教學模式,先收集相關的文獻,再配合實際教學經 驗,設計一套結合傳播科技領域及社會議題的教學活動,藉此培養學生帶的走的 能力。 貳. 教室外教學的相關理論 一、戶外教學的意義與哲學基礎 教室外教學一樣是以學生為主體,並結合校內外的人、地、物等有利的資源 設施及環境,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設計規畫鄉土的、人文的、自然的各種戶外 教學活動,透過對周遭環境的覺知、拓展學生的學習範圍,增進生活必須的基本 知能和經驗,以充分發揮潛能。依據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於台灣省各級學校校外教 學參考手冊中明白指出(沈六,1997):「校外教學是一種達成課程目標的途徑, 其特色包含(1)將教室內的學習延伸到校外;(2)在課程中的任何階段,提供 所要獲得的一連串直接經驗,這些經驗將增進一個人對環境與人生的了解;(3) 是一種能夠將學生、教師和參與工作的校外教學資源人物凝聚在一起,共同策劃

(2)

與執行,以發展最適宜的教與學的教育環境及計畫。

從許多西方教育哲學家的相關論述中,可發現教室外教學的哲學基礎。如: (一)蘇格拉底(Socrates):他的「產婆法」(midwifery)說明了知識是「發

現」(discovery)而非發明(invention),教學不能採取填鴨、注入的方 式,應是循循善誘,引發學生主動參與以及探求真理。

(二)康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實際經驗先於 文字上的閱讀。兒童的教育應該從接觸火、木、雨、土、植物、岩石等 物質為起點,為日後自然科學奠定基礎。 (三)洛克(John Locke):提倡感官經驗,將感官分成內感官和外感官,內感官 指的是外感官經驗的綜合統整。 (四)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多用理性和感性,孩子直接從經驗裡學 到的效果比間接學自書本的好的多。

(五)查爾斯·李伯內·路易斯(Charles Lilburne Lewis):「戶外教育的主要重點 應思態度、鑑賞、瞭解與表達等的學習,而不是精通技術與熟知一大堆事 實而已。(朱敬先,1995) 二、戶外教學的目標 戶外教學應該是一種有目標、有規劃的綜合性活動,因此,教學目標的探討 即成為戶外教學研究的重要一環。國內學者王鑫(1995)提到,戶外教學的目的 有二,分別是:(1)配合學校的教學;(2)彌補學校教學的不足。而台灣省各 級學校校外教學參考手冊亦指出戶外教學是為了達成有效的學習、建立學生的基 本概念、認識環境、提供休閒經驗及健康的休閒態度等目的(沈六,1997)。國 外學者則認為戶外教學是為了增加課程的豐富性(curriculum enrichment),且 在戶外的環境中學習有助於達成:(1)增強觀察能力;(2)喚起學生的好奇心, 激發學習興趣,提昇休閒時間活動的層次;(3)提供學習題材;(4)增加學習 戶外生活技能的機會;(5)將教室的學習環境延伸至教室外;(6)提供探索和 研究的機會;(7)加強學生表達和溝通的能力;(8)有助於知識的應用;(9) 不再侷限於授課者才是老師,將老師的定義延伸;(10)增進社會人際關係的發 展(引自 Smith,1970)。 由以上所列戶外教學的目的來看,校外教學主要在使學生能加強各種知識、

(3)

立,這些都與 1938 年國家教育協會的教育政策委員會所提出的四項教育目的: 自我瞭解、人際關係、經濟效率及公民責任等互相符合(楊志誠,1993)。然而 教學目的的落實需要教學目標的擬定,在台灣省各級學校校外教學參考手冊的校 外教學課程設計原則中指出:教學目標的研擬及探討是行前工作準備的其中一 項,且其擬定以認知、情意及技能三者兼具(沈六,1997),王鑫及朱慶昇(1995) 在戶外教育的範疇一文中提出教學目標的範例包括:(1)認知領域:獲得知識、 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2)情意領域:接受、反應、評價、組織、 品格之形成;(3)技能領域:知覺、心向、模仿、機械能力、複雜能力、創造。 三、戶外教學的優點 戶外教學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讓教師在自然的情境下,發現學生較為真實的 一面,藉以改善一成不變的上課模式與師生互動關係,其優點尚包括: (一)達成認知領域之教學目標 藉由校外教學活動,能讓學生加強其對教室中所學知識的記憶及理解,並能 藉助活動的進行來展現其對知識的應用,從直接體驗中來學習相關知識的分析與 組合。 (二)實現情意領域之教學目標 對於學生而言,接觸不同於平常生活所面對的環境刺激,能使其產生好奇 感,從而啟發其學習興趣,並從中培養其對事物的觀感,養成惜福愛物的價值觀, 實現情意的教學目標。 (三)完成技能領域之教學目標 利用校外教學的機會讓學生增進對自己體能的了解,並學習生活應用的技 能,培養將來適應生活的行為及能力。 (四)發展人際關係之教學目標 戶外教學場所是同學相處的最佳場所,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學生能從活動中 學習到人與人的相處之道,藉以增進彼此的關係,而此關係的發展則會成為日後 社會人際關係的基石。 在民國 89 年公佈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希望學生學到是「帶著走的基本 能力」,這十大基本能力包括:規劃、組織與實踐;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欣賞、 表現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4)

等,以上所述能力除了教室內的教學外更應該透過與教室外的教學活動相結合來 達到學習的效果。 雖然戶外教學的模式能夠彌補傳統課堂上教學的不足,但在實際執行上卻常 遭遇到許多困難,如(1)時間不足(2)安全責任壓力大(3)學生的秩序管理 (4)活動前相關人力、資源的準備(5)學生人數多、狀況多。因此,造成許多 老師望而卻步。在此,筆者建議任課老師可以採行上課說明、檢討,下課執行的 模式來進行。一方面可以克服現實的難題,另一方面亦可達到上述戶外教學的目 標。以下便是以此模式所設計的一教學活動。 參.

傳統教學外的活動設計:全民記者

一、活動名稱:全民記者 二、課程對象:高中一或三年級學生(以三年級學生為主) 三、課程時間:5週,每週2堂課共100分鐘,總計500分鐘。 四、前言: 相信大家每天一定看過許多社會、政治、體育、生活、財經等各方面的新聞報導, 你(妳)是否已經對這些充滿謾罵、對立、犯罪等負面新聞感到厭倦?!而這些 報導都是真實的嗎?!此外,你(妳)知道很多的新聞報導其實都是廠商、業主 所花錢製作的嗎?!身為一個現代人,除了被動的接受新聞訊息外,更應當培養 媒體識讀的素養和主動發掘、製作新聞的能力。隨著各式各樣多媒體攝錄器材和 後續剪接軟體的普及、一般人已經能輕易使用手機、數位相機、DV 來記錄、編 輯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而各網路平台(如 Youtube、I’am Vlog、無名影音、青 少年發聲網、我 eye 台灣全民影音創作大賽、公視網站等)更提供了發表、分享 的管道。本活動希望大家都能將生活中的感動、感興趣的議題或任何欲傳達的意 念、創意轉換成專題報導傳遞出去,讓大家一同來分享。 五、課程目標: 1、認知目標:能夠認識資訊傳播科技以及數位攝錄器材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5)

2、技能目標:能夠使用數位攝錄器材(如數位攝影機(DV)、手機、數位相 機、燒錄器等)、使用影像處理軟體(如 Flash、PhotoImpact、 Photoshop)及影片剪輯軟體(如 MovieMaker、繪聲繪影、威力 導演等)來製作輸出各種影片格式並選擇合適的管道發佈出去。 3、情意目標:能夠體會資訊傳播科技之重要性,並懂得分析各類新聞報導欲 傳達的意念,養成尊重智慧財產權。 六、進行步驟 1、舉幾個例子(如腳尾飯事件、新聞裡充斥著廣告的現象)來說明媒體識讀 的重要性。 2、老師介紹何謂「全民記者」?並播放一些個人製作的新聞報導所造成的迴 響或先前學生所製作的新聞來引起學生的興趣。 3、老師介紹現在網路上各種影音分享平台,如公視的公民記者網站、 Youtube、I’am Vlog、無名影音等,藉此引起學生的興趣。 4、老師說明可用來拍攝影片的機器及拍攝、採訪的前置作業。 5、老師說明在拍攝、採訪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6、老師說明在拍攝、採訪後的後置作業。 7、老師依班級人數進行分組作業(每組約 5~6 人左右,不宜過多或太少)。 8、各組討論並決定要拍攝、採訪的新聞主題。 9、各組開始進行分工、編寫拍攝、採訪企畫書。 10、各組開始到教室外進行拍攝、採訪作業。 11、老師講解示範常見的影片剪接軟體(如 MovieMaker、繪聲繪影、威力導 演等)。及不同格式之間的轉換。 12、各組將相關影音素材輸入電腦並開始進行影像剪接、特效、轉場、配樂、 字幕等後續處理。 13、初步完成先請老師或別組給予改進意見,並針對建議與已修改。 14、完成後,各組將專題報導上傳至老師所指定的網站並公開發表、評分。

(6)

15、各班選出最佳主題獎、最佳報導獎、最佳剪接獎等 七、機具設備及材料: 手機、數位向機或數位攝錄影機(DV)、錄音筆、電腦、腳架、影片剪輯軟 體(例如 moviemaker、繪聲繪影、威力導演、影像處理軟體 PhotoImpact)。如 無可下載試用版本。 八、評量: 1、形成性評量:a.是否能夠在活動中正確使用數位多媒體器材將內心的想 法、意念、感動的事物用多媒體的方式選擇合適的管道來發表、呈現?b. 組員間是否能夠團隊合作完成影片製作的任務。 2、總結性評量:最後呈現的專題報導在主題的選擇、旁白、運鏡的手法、流 暢性及欲表達的意念是否能令人印象深刻?!

(7)

九、相關附件:

班級: 座號: 姓名: 組別: 評分:

(一)組織與分工: 第_____組 專題報導製作活動組織分工表(有擔任下列工作者請打 v) 座號 姓名 導演 劇本 場務 攝影 影片 剪接 配樂與 音效 發表 說明 (二)專題報導名稱及內容概要說明: 專題名稱 專題內容概要

(8)

(三)專題報導採訪拍攝分鏡表:

(9)

(四)評分表單: 組別 專 題 內 容、腳本企 畫(20分) 畫 面 拍 攝、人員採 訪(30分) 後 置 作 業 (20分) 團 隊 合 作 (10分) 別組評分 (20分) 總分100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10)

(五)評鑑與改進: 你(妳)們組所拍攝製作的專題報導作品是否還有可以再加強或改進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再給你(妳)一次機會重新製作,你將會如何改變更或修正你(妳)的 拍攝計畫嗎?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肆. 教學上的效益 目前學校教授的學科知識,通常都在教室內採講述法進行,完全抽離真實情 境。這種將學習知識與現實情境分離的教育模式,常造成學生只會記憶零碎知識 技能,而無法讓學生將所學實際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本活動試圖讓生活科技的教 學活動能走出教室的框架而與學生所處的真實情境結合,強調學習者應該在真實 情境的互動歷程中,透過實際的活動使學習者學習知識、技能,並對知識建立合 理化及有意義的應用。亦即知識的學習不僅透過與實際情境的互動,也須透過他 人或與相關知識的連結,如此學習者所獲得的知識才不會是單一或片段的概念, 而是綜合歸納後的完整知識。本活動實施後研究者所觀察到的效益如下: (一)學生對知識感到有意義與真實性 因活動報導的主題是學生自己決定的,且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有關,因此學生 能將所習得的知識立即應用於生活中,而非以往不知習得這些知識後能做什麼。 (二)有助於學科知識的統整、遷移 在教授傳播科技的內容時,引導學生對重大社會議題做深入的思考,並結合 其他學科知識,此乃有助於知識的遷移。 (三)戶外學習有助提高學生學習興致 除了體育課外,現行大部分的課程都在教室內進行,因此學生有機會走出教 室,在真實情境中學習都顯的興致高昂,而非意興闌珊地繼續接受老師的疲勞轟 炸。 伍. 結語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未來的趨勢,學校將是無圍牆的場所,多樣化的戶外 學習,在九年一貫的學習領域中,占有重要的一環。戶外教學是由教師、學生和 參與工作的校外教學資源人物共同發展的一種課程,是有目標、有規劃的綜合性 教學活動,在教室以外的校園、社區、田野、大自然裡,進行有助於學生學習的 活動,是一種走出教室,在校外的場所-不論是室內或室外環境,進行已規劃好

(12)

的教學活動。戶外教學的目的並不是用來取代教科書的學習,其教學設計的重點 是提供直接的體驗,注重態度、鑑賞、瞭解與表達的學習,協助學生印證平日學 習的理論與事實,及增廣見聞與擴展學習經驗,而不只是精通技術和熟知一堆事 實而已,所以完善的教學計畫將使得戶外教學更具意義性,否則學生將只是覺得 新奇、有趣但卻毫無所獲。 進行教室外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從「自然」中學自然、從生活中的環境學習 科技、社會議題,而非在「教室」內學習,因此,生活科技老師如果能跳脫傳統 的教學模式、結合校內、社區、社會的資源,將使的生活科技的教學更加生活化。 學生也將更容易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技能、情意和現實生活結合。

(13)

參考文獻 王鑫(1995)。戶外環境教育參考手冊-「自然中心推動計畫」。台北:教育部 環境保護小組。 王鑫、朱慶昇(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朱敬先(1995)。教育心理學(頁 33-50)。台北:五南。 沈六(1997)。台灣省各級學校校外教學參考手冊(頁 1-46)。台中:台灣省政 府教育廳。

周儒、呂建政(譯)(1999)。Donald R.Hammerman, William M. Hammerman, &Elizabeth L. Hammerman 著。戶外教學(Outdoor education)(頁 169-220)。 台北:五南。 教 育 部 ( 2003 )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 2009 年 1月 20 日 ,取 自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楊志誠(1993)。國中教師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明通(1995)。科學教育。台北:五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展覽 音樂會,戲劇,表演,動靜態展覽,模擬競賽 科技

三.在高解析度電視尚未普及前, HD攝錄機 也可以轉換成SD格式來拍攝, 仍然能在一 般的寬銀幕或 標準銀幕之電視觀賞HDV 格式的影像.----不過所觀賞到的影像品質 是SD的 畫質。... Sony Digital

工作項目 技能種類 技能標準 相關知識 2.了解電機機械

鼓勵老師彼此相互觀摩,比較風格或策略 以小組團隊的方式,相互分享教學錄影

鼓勵老師彼此相互觀摩,比較風格或策略 以小組團隊的方式,相互分享教學錄影

(一) 主計畫:共同集體創作一套事先公開且具創新功

可程式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簡稱 PLC,是一種具有微處理機功能的數位電子 設備

機器人、餐飲服務、花藝、雲端運算、網路安全、3D 數位遊戲藝術、旅 館接待、行動應用開發、展示設計、數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