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壓抑, 解脫與認同-以鄭清文五篇短篇小說的敘事分析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壓抑, 解脫與認同-以鄭清文五篇短篇小說的敘事分析為例"

Copied!
1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碩. 士 論. 文. 壓抑、解脫與認同-以鄭清文五篇短篇小說的敘事分析為例. From Suppression, extrication to Identification-Take Qing Weng, Cheng’s five short stories analysis as the example.. 指導教授:丁興祥 研 究 生:張簡士暄 撰. 中 華 民 國. 99. 年. 7. 月.

(2) 摘要 現今以「文本」作為研究、分析的題材已相當普遍,它們試圖從不同的理論觀 點出發和切入,無論是從社會、歷史、文化、人類、心理學等不同視野皆已累積 相當豐富的成果,當中特別是用心理學的角度、概念來分析、探討文本更可以直 接來說明故事人物與情境間互動的心理歷程和因應模式進而去投射小說創作年 代背景下,社會所呈現的特殊心理現象與性格。受到世界潮流的影響,九零年代 當文化(本土)心理學崛起時,有越來越多心理學者開始關注自身的生活經驗與 所生長的土地,丁興祥、宋文里、余德慧等國內知名心理學者開始運用社會、文 化脈絡來研究人心理的現象,也間接使國內心理學研究更趨多樣化。 本文以臺灣重要鄉土文學作家鄭清文的短篇小說為研究題材,儘管在本文鎖定 的上百篇小說中各自有不一樣的主題與涵義,但在反覆閱讀之中不難發現卑微的 人物角色皆在困頓環境中尋找、追求解放的歷程,而主要的目的是透過以心理學 的觀點、概念分析台灣文學小說來更關注台灣當代的社會。 本文是以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的敘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作為研究 的方法,而主要的分析概念是來自於精神分析理論,分析的過程分三個層次,在 第一層分析裡,藉由精神分析中所提到的防衛機轉、死和生的本能、精神動能 (psycho-dynamic) 、人格結構四項概念為基礎,透過上下文、小說人物的對話、 和整體故事氣氛來看其人物的心理現象;第二層次的分析中同樣是以敍事分析為 背景的美國心理學家 Gergen 的敘事形式(Narrative Form)試圖從整體故事找到 故事的主調(tone),並觀察人物主角是否達成目標;第三層次分析本文試圖找 到故事中的關鍵性故事發生事件並與當代社會背景作連結來間接說明、隱射與解 釋社會現象。 在閱讀上百篇作品所歸納出五篇具有相同的時代背景,顯著的心理衝突現象的 小說:<雞>、<我的「傑作」>、<水上組曲>、<秘密>、<皇帝魚的二次 災厄>之後,這五篇所要傳達的共同主題是小說人物所呈現「壓抑」的心理狀態, 並在討論部份經由 Erikson 核心理論-認同(Identity)來進一步做延伸探討與解 釋個體在壓抑心理的困頓中如何尋找自己的定位與在自我認同過程中是否扮 演、調適好自己的角色,並朝著自己認為理想的路途、目標前進。 關鍵詞:鄭清文、敘事分析、防衛機轉、文本分析、自我認同. ii.

(3) Abstract 「Story Analysis」is considered a universal research theme in today’s academic circle, they try to use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such as Sociology, Psychology, History,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so on to discuss and explain the meaning coming from the” text”, it’s interesting to discover and find out how the characters’ personality, coping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impulse deal with the environment inside the story through the concept of Psychology. The research theme is the short story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genous short story novel writer Qing-wen Zheng in Taiwan,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t meanings, metaphors, and issues when reading his novels, but one thing it needs to consider inside the story is the process of inferior characters that the author trying to describe are always struggling and eager to extricate out of the adversiti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using the Psychological concepts and method to explain and analysis people’s psychological impulse and its cultural society in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explanations and metaphors in these short stories. The method that this research use is the「Narrative Analysis」directed by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and the main concept of the analysis is Psycho-analysis Theory. There are there levels of the analysis, the first level is to discover the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impulse through dialogues, word’s context, and the whole atmosphere in the story; secondly is trying to find out the tone of the story and the character’s goal state according to the story; thirdly is trying to explain and discuss the metaphors and its connection to the society of Taiwan under Sigmund Freud’s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Erikson’s Theory of Identity Crisis. The research selected five short stories to explain conducts of human and its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the common subject that these stories trying to express is the 「Suppression」that story characters have, and in the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is trying to discuss 「Suppression-Identity-Extrication」coming out from the roles in stories-that is how these characters figure out their identity, autonomous, and get rid of all difficulties under their aversive environments.. Keywords: Qing-wen Zheng, Narrative Analysis, Defense Mechanisms, Story Analysis, Self-identity.. iii.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章 文獻回顧...........................................9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佛洛伊德在 1926 年的手稿..................................9 Erik H. Erikson 在青年路德身上看見的認同危機.............15 運用精神分析來進行文本分析的案例........................18 運用敍事分析研究個案的相關文獻..........................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24 第一節 研究取向:敍事分析......................................24 第二節 How to Analysis?........................................28. 第四章 研究結果..........................................30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故事四 故事五. 水上組曲...............................................30 我的「傑作」...........................................44 雞.....................................................56 秘密...................................................71 皇帝魚的二次災厄.......................................84.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95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壓抑與解脫.............................................95 文化生活投射於小說....................................100 契合性................................................103 研究限制、建議.........................................104 有效性(評鑑指標).....................................106. 第六章 參考文獻.........................................109. iv.

(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我大學時期就讀的是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雖然不是剛開始 的興趣嚮往所在,但漸進性的很高興可以有這一個機會多去了解屬於 台灣特有的文化、文學和語言。自國民政府遷台已有近六十年的時 間,這當中尤其從八零年代起,所謂「台灣本土的精神性」也日益發 展、茁壯並受到關注,根據自身經驗的觀察、生活的際遇和周遭環境 生命的經歷,儘管「它」持續著在成長,但彷彿與人民隔著一道牆般 始終無法融入大家的生活之中,看不見人民與這塊土地情感方面的連 結以及作為一位公民對於國家應堅持、追求的熱情理想與義務,隨著 都市、商業化的過度發展,造成許多人價值觀(商業、金錢取向)概 念的變動,以至造成新一代的台灣人對於自己生長的環境一知半解、 甚至漠不關心,實感遺憾。由於大學時期有接受過心理學相關的訓 練,靈機一動,或許可以把原本屬於台灣文化的材料與心理學做一次 的契合,彰顯應用和本土心理學的特色,依照本文的主觀觀察,文學 是深入了解台灣文化現象最直接的一條管道,除了台灣語文相關科系 或其研究所致力研究的一項重點之外,一般情況而言,那充滿濃厚殖 民、悲觀性色彩的台灣文學是較少被分析和觸碰的議題。目前市面或 者在學術研究方面所流通的文本心理分析幾乎是外國文學或非文學. 1.

(6) 類居多,合理的推測,真正以台灣文學的文本作為題材,採用心理學 (psychology)相關領域和概念作為研究方法是較少的,我希望藉由 精神分析的角度和概念,開始研究、關心屬於台灣的材料,使其可以 產生更多「台灣文化」自己所持有的東西,更豐富文化的內涵和其多 元性,藉由心理學概念的切入,來更深入了解台灣文學還未被發掘或 投射的社會議題。. 提到台灣的前衛性本土作家,楊逵、鍾肇政、李昂等皆是扮演著台 灣文學的幕後推手,但談到內容而言,鮮少有像鄭清文小說持有「冰 1. 山 」的創作風格,曖昧與樸素的自然寫實筆法是可以運用心理學理 論的最佳途徑與切入點。鄭清文,作為一個台灣文學作家自五零年代 末期(1958)發表<寂寞的心>第一篇小說以來,就默默的在台灣文 學界耕耘著,他以敏銳、積極、熱衷的觀察力,催生出眾多具有批判 性的社會寫實小說,由於成長背景經驗豐富,在他小說裡形形色色小 人物的生活、遭遇及悲慘命運,不難看出作者就是針對他身處的年代 作出最直接的呈現與批判,更重要的是透過小說保留了台灣過去許許 多多的社會面貌。. 1. 美國名文學作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1961)1932 年在他的著作<午後死亡> 所提出的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大致的內容是文學家曖昧模糊的寫作技巧,留給讀者無 限想像空間的思考、 猜測和探討,就好像一座冰山,只有九分之一露出水面一般,高深莫測。 2.

(7) 論鄭清文先生的作品,「含蓄、樸實」 (林瑞明、頁 9)(受到俄國 文學泰斗契科夫文學風格的影響)是主要創作的風格,至今從銀行退 休之後仍持續從事小說寫作,由於不斷創作,加上筆法真誠,無論短 篇、中篇、長篇、兒童文學或者是翻譯文學皆逐漸受到國內外學者的 注意和討論,他們也嘗試用不同的角度和理論觀點,例如:社會、歷 史、文化等來詮釋、分析和研究鄭清文先生的作品。除了含蓄樸實之 外,也頗有美國文學作家海明威的創作風格-「冰山」的色彩和味道, 那看似簡單的文字敘述,背後卻藏有許多豐富、不為人知的意函和所 指,充滿著曖昧與想像空間,而本文所進行鄭清文短篇小說人物研究 的主要動機,便是針對此現象,作更深入的詮釋和分析。. 以佛洛伊德精神分析(classical psycho-analysis)概念與 Erikson 認 同危機切入,為的是呼應其作品「冰山」的特色,而這也是深入研究 鄭清文小說內容的一個面向。在反覆閱讀鄭清文作品時,可以發現小 說人物面對外在環境自我形成(ego formation)產生的焦慮之後所引 發一系列包含心理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的心理衝突狀態與 找尋人生方向面臨的認同危機處境,進而概略性的歸納出鄭清文小說 人物身處困境中努力尋找解脫的歷程,而這正是人類通往自由、理想 境界路途中,在外在環境屢屢阻擋的困境下,先天上擁有心理機轉來. 3.

(8) 做因應生存的本能(instinct) ,選擇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與 Erikson 認同危機作為分析文本的核心概念為的是要貼近小說人物的心理衝 突現象,以符合質性研究中以研究對象(此處指文本)為主,理論工 具為輔的重要精神。儘管小說帶有作者濃厚的創作主觀意識,但從另 外一個角度思考,透過對作品人物的分析,必能間接觀察到作者個人 的思維及對當代文化社會的關心,以便了解作者、小說人物、及環境 在當代社會中如何相互影響和交互作用。我藉由分析鄭清文短篇小說 裡人物的行為模式,試圖去回答鄭清文小說人物解脫的歷程,冀望對 「冰山」下的鄭氏創作風格,作更進一步的確認與補充。. 從日治時期賴和開啟台灣新文學先例至今已有相當豐碩的成果與 響應,後續如呂赫若、鐘肈政、鄭清文、李昂等皆默默的為台灣本土 文學作出最大的貢獻,至於在眾多台灣文學作家中選擇鄭清文作品為 題材有一個基本理由便是小說獨有的「冰山」風格,人物心理變化狀 態和那樸素、曖昧、含蓄的創作內容是耐人尋味的,除了此理由之外, 在選擇小說類型中指定鄭清文先生的短篇小說原因是縱使他的創作 涵蓋中、長篇以及兒童文學小說,但在一次鄭清文先生的訪談中得知 在他五十幾年的執筆生涯中,主要著名的作品和心力大都放在短篇小 說上,原因在於他邊工作(銀行)、邊寫作的創作型態難免因時間的. 4.

(9) 匆促以至於較難從事較長、需要花時間、心力創作的長篇小說,再加 上他的短篇小說是最直接能看出其對社會的批判與內心深處對於週 遭環境生命經驗的寫照。至於主觀經驗的部份,我非常同情在小說中 人物的處境,特別是小說在敘說人物感情的部份,例如那種非常喜愛 一個女孩子但最後卻寫不出結局的困境、內心糾纏和壓抑的心理讓筆 者更是感同身受,基於此理由,讓本文更有動機與熱情選擇鄭清文短 篇小說作為分析的題材。. 八零年代起,台灣或其它世界各國開始關注的本土心理學或文化心 2. 理學(本土心理學的反思、對北美心理學的批判 ) ,以逐漸呈現多元 化的面貌,選擇精神分析理論與認同危機概念一方面是自己所傾向的 偏好、特別深受感動與認同之外,廣義而言,此理論詮釋、探討的是 原始的人性觀,也就是最低層、深層的人類內心世界,而這也與鄭清 文先生小說中描述人物的心理狀態有其契合之處。選擇文本作為分析 對象除了對台灣文學非常感興趣並且願意了解、熟識之外,透過小說 可以間接了解作者對故事敘事的真實性似乎和真實社會的歷史性連 結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希望從分析當中找到値得省思的議題作為未來. 2. 國內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尤其以丁興祥、宋文里老師等近年來主編的《應用心理研 究》最具影響力(請參照《應用心理研究》31 期-「心理學的定位」與 34 期-「文化心理學」) -放下已往用科學角度來做研究,而是以社會脈絡、生命史、現象學、心理傳記的研究取向探討 本土或文化心理學。 5.

(10) 繼續研究台灣文學作家、社會或文化的一個關鍵點。 鄭清文的作品 近來逐漸引起國內外學者廣泛的討論和研究,無論是從社會、心理、 歷史或文化角度的研究正快速的累積當中,使以鄭清文先生為主題的 相關研究更具多元性。 「目前國內從事鄭清文相關研究的學術論文主 題大致分成一、探討社會變遷意義,二、從兒童文學來探討作者、文 學型態,三、鄭清文創作的主題與四、其風格和技巧四大主軸為研究 取向,絕大多數皆是以宏觀的會議題角度來探討和分析,鮮少是針對 文學作品本身來做探討」(張美玲、頁 14) ,葉石濤先生在一次鄭清 文文學作品研討會就曾經指出:. ……,鄭先生默默的寫了二十幾年,但是沒有人認真討論過他的作品,也許因 為作品層次較深的緣故,他的小說就像一座冰山,十分之九都埋在下面,有的人 只能從心理學或社會學的角度,摸到一部分而已,都沒有辦法使它的面貌全部顯 露出來(李喬、葉石濤、彭瑞金,頁 32) 。. 在當時鄭清文先生的研討會中他就明白點出用心理或社會學的角 度(社會科學取向)只能摸到部份小說面貌這話是真的,儘管近幾年 國內無論是台文或中文相關系所皆有用專屬的文學評論、後殖民論述 等方法對他一系列的文學作品內容與創作年代脈絡加以探討,但關於 與其他理論的結合解釋和只針對作品本身來做研究或分析仍是少. 6.

(11) 的,我藉由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論概念分析鄭清文短篇小說中的人物 目的一、為的是要更增添研究鄭清文相關的領域和議題,除了先前已 採用過的理論、概念從事文本分析之外,更希望在研究鄭清文先生相 關學術領域中累積更多成果與文獻,使之更趨完整,二、為的是要回 應研究動機裡所談到的個人生命歷程、人生際遇中對於我們身處的環 境一知半解及對台灣文化精神與文化性失去認同的困境,儘管無法用 具體的行為親身體驗、參與研究,但經由對文本的熟悉與分析,讓我 彷彿有股「重生」的經驗與力量,透過精神分析與認同概念能理解小 說人物的心理衝突現象所投射的世代社會文化心理留下的產物。運用 佛洛依德理論與 Erikson 認同危機概念來分析文學作品裡的人物角色 是台灣文學與精神分析學派的另一種創新結合,台灣文學文本是一個 媒介,除了探討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與 Erikson 認同議題應用在鄭清文 文本的跨文化的適用性之外,更試圖從故事中找到純屬於台灣文化中 人物所特有的特殊心理現象。關於我的其他目的,一、是讓更多人重 視、研究、關心台灣文化,這不只是相關系所的專利,更是其他科學 領域應盡的一份心力,例如文學、文化等,二、為的是讓源於西方的 心理學理論架構本土和在地化,藉由西方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試圖看見 本來已存在或沒有重視、發現的現象,在現今講求國際、全球化的現 實時代裡,提升研究的能力與世界接軌固然重要,且是必然的趨勢,. 7.

(12) 但關乎台灣本有的價值、精神性(mentality)和文化更不容忽視,輔 仁大學心理所丁興祥(2010)就曾說道:. 「所謂的國際化指的是發展出自己獨有、固有的東西(包含學術性研究、文化、 社會、人格心理學研究等),並且推向世界。3」. 特別是過去所沒想到或待開發的研究領域和學術整合,例如心理學 和台灣文學的結合等,透過創新的思維,創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文 化、學術研究,而本文認為這是本土研究推向國際化的最佳途徑。 主要目的: 1. 小說作為文本分析的材料-以鄭清文短篇小說為例。 2. 用敍事取向的心理學理論來從事文本分析。 3. 透過文本分析的內容來間接與社會做連結並試著做合理的推論 與解釋。. 3. 錄音自私立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丁興祥老師在一次討論會中的談話。(2010 年 4 月 15 日) 8.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佛洛依德在 1926 年的手稿 抑制、症狀和焦慮 關於 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 是在 1926 年二月經過修訂 後正式問世,近年來國內心理學者紛紛針對當時佛洛伊德畢生的著作 和工作(The Complete work of Sigmund Freud)翻譯成華語並編譯成 心理學教科書為重點教材,其中當然包含最重要的心理自我防衛機轉 (self defense of mechanism)的部份,而普遍上都會歸納出九項心理 自我防衛機轉。事實上, 「防衛」這名詞首次出現在 1894 年當他在談 論歇斯底里個案(case of hysteria)時所提出,最初普遍的說法是神 經精神症的防衛(Neuro-Psychoses of Defense) ,佛洛依德就根據他所 觀察到的個案行為症狀紛紛作出解釋,當時「防衛」的定義和概念大 都還停留在生理、人體內分泌調節的自然反射現象,甚至今日所謂的 精神疾病-歇斯底里或強迫精神官能症在起初皆是以生物為基礎概 念去作症狀解釋,進而詮釋個案古怪的行為(behavior of peculiarity) 。 時隔了三十多年,當他再次提起「防衛」這概念時,儘管還是圍繞在 解釋病例個案的氛圍,但已漸漸脫離以生理為依據,轉移到社會人 格、環境等層次,在 1926 年此篇所談論的「防衛」一樣是從分析個 案中一一去定義防衛機轉種類的概念,最著名分析的案子例如:鼠人. 9.

(14) (Rats man)、狼人(Wolf man)、小漢斯(Little Hans)等,而他就 是根據這些他分析的個案提出防衛機轉的解釋,在將近一百頁集中焦 點解釋心理自我防衛機轉的同時,困難之處在於其不同項的防衛機轉 分散在不同的案例之中,本文於是就根據其對防衛機轉上下文的解釋 與脈絡,呈現出其涵義,在那之前,關於啟動防衛機轉的驅力(drive) 或源頭-焦慮(anxiety),本文做了簡單的解釋並引用了一段佛洛伊 德的談話。. 原我和自我相對立的結果是焦慮(anxiety) ,短暫的焦慮對於人類 而言是可以忍受的,但很不幸的是我們經常會有焦慮的產生,針對焦 慮概念的核心解釋,佛洛依德認為自我的形成(Ego formation)是個 體產生焦慮的重要因素,原我和自我不停的衝突進而時常會感到焦慮 感,脆弱的自我於是必須倚賴防衛機制進而試圖撫平心中的焦慮,較 大程度的焦慮(自我為了要防衛從原我而來的本能性衝動所產生的焦 慮類型)是我們沒有能力去承受的,就如在他的著作裡曾說道:. 「At any rate, we can see that repression…...which the ego can employ for the purpose of defence against an unwelcome instinctual impulse.」 (Sigmund Freud, translated by James Strachey, P.105). 根據佛洛依徳的說法,在面對任何會讓我們感到焦慮的想法或事情 10.

(15) 時,我們總是會藉由心理防衛機轉設立一道城牆(例如:扭曲、隔離 現象)來隔絕那些即將要來的威脅與影響我們情緒或安全的事件,好 讓我們不至於感到焦慮,九項防衛機轉包含潛抑(repression)、合理 化(rationalization)、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抵銷(undo)、 否認(denial)、情感抽離(emotional isolation) 、投射(projection)、 替代(displacement)和昇華(sublimation) ,而本文就根據 1926 年的 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 舉出兩項重要的防衛機轉。. 潛抑(repression) 關於「潛抑」此核心佛洛伊德的理論概念而言,根據個案在談到催 眠(hypnosis)時,當時懷疑的重點在於為何這群病人會很徹底的不 知不覺「遺忘」根據他們人格標準所認定會傷害他們羞愧、創傷、丟 臉的事件,而用特殊的精神分析技巧會再度活(revived)化到意識來, 而當代旗下為佛洛依德工作的治療師便運用分析技巧,把「它」帶到 意識來,治療者越是接觸、分析個案,病人越是抗拒(resistance)的 行為現象,在此佛洛伊德重建了病理致病假說的歷程並歸納出人類精 神衝突(mental conflict)的兩大動力能量(dynamic quantities)-本 能和抗拒-兩大能量彼此產生衝撞直到本能與宣洩力量從衝突 (impulsion)中消失為止,但佛洛依徳在精神官能症中是這樣談到的:. 11.

(16) 在精神官能症(neurosis)之中……自我(ego)仍然與其客體的本 能性衝突產生衝撞,它要阻止其衝突進入到意識來包含任何直接顯而 易見動作行為的介入,但同時其被阻止的衝突仍保有完整要宣洩的力 量……(本文翻譯自以下談話) 「In a neurosis, however, the conflict found a different outcome. The ego drew back, as it were, on its first collision with the objectionable instinctual impulse; it debarred the impulse from access to consciousness and to direct motor discharg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ulse retained its full cathexis of energy. I named this process repression……and nothing like it had ever before been recognized in mental life. It was obviously a primary mechanism of defence……」(Sigmund Freud, translated by James Strachey, P.29~30). 此段話是佛洛依徳在 1926 年講到防衛時所提出首見出現在精神生 活(mental life)的防衛機轉,它也是一項人們最常被啟動的機制。.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關於此防衛機轉首次出現在 1926 年手稿中是針對小漢斯(Little Hans)案例身上,他當時因為伊底帕斯情結對父親充滿的嫉妒和敵 意,而他也必須承認母親是造成疏離的主要因素,內心所形成的情感 衝突是對一個人的又愛又恨於是導致他有畏懼症(phobia)的現象, 而根據佛洛依徳同僚的治療觀察,他畏懼的表現是企圖要解決內心的. 12.

(17) 情感衝突:. 「Conflicts of this kind due to ambivalence are very frequent and they can have another typical outcome, in which one of the two conflicting feelings (usually that of affection) becomes enormously intensified and the other vanished. The exaggerated degree and compulsive character of the affection alone betray the fact……continually on the alert to keep the opposite feeling under suppression……we call repression of reaction formation(in the ego). 」 (Sigmund Freud, translated by James Strachey, P.102). 根據治療工作者對小漢斯的觀察,內心衝突的原因是矛盾情感所導 致,這邊有提到兩種衝突的感覺,而就是這種矛盾心理後來演變成兩 種極端的行為或思考模式,一端有著極強烈密度的行為;而在另一端 的衝動則會被此行為完全的抵消,這也是小漢斯畏懼他父親的主要原 因,透過怕父親的心理機制來防堵、抵抗心中想要打敗、取代父親並 贏得母親的另一反向態度。事實上,小漢斯畏懼的是動物馬上的鬍 鬚,因為就好像他父親的鬍鬚一般,他之所以會有畏懼症的產生是其 情感的過度誇大和強迫性恐懼行為讓他必須持續著在壓抑情況下保 持反對原來慾望的警戒心,這就是反向作用的核心概念,透過小漢斯 男孩的畏懼,來了解矛盾心理中兩個極端行為或思考互有消長的現 象。 儘管在 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 裡還是會覺得當年佛洛. 13.

(18) 依德根據病例來定義心理自我防衛機轉仍感覺還是圍繞在生理、臨床 的解釋,但經由手稿的描述,此處是最原始對防衛機轉的解釋,以致 後來他女兒 Anna Freud 又針對「Defense」又再做更深層的詮釋,直 到現今,當代心理學也把防衛機轉概念列為精神分析理論的重要依據 之ㄧ,從應用於臨床個案到社會人格心理的理論也間接驗證可以用社 會人格、抽象、普遍人性慾望和衝突去做合理的解釋。. 14.

(19) 第二節 Erik. H. Erikson 在青年路德身上看見的「認 同危機」 Erikson 一生中出版過許多著名的書籍,作為一位臨床心理醫生, 早期埋首於個案的心理治療是造就其後來跳脫出生理基礎解釋到達 社會性的重大關鍵,除了解釋其輕少年認同及其危機之外,<童年與 社會>更是他詮釋社會心理學的重要轉折點,除了熱衷的觀察與臨床 經驗之外,在文本分析方面,最有名的便是他用精神分析的觀點試圖 分析馬丁路德在青年時期種種不尋常的舉動及其對當代所處環境的 反叛與不滿: 故事的背景在於馬丁路德年少時進入修道院接受神學訓練,在那種 環境下所產生的某種宗教人格,其實針對路德在一次的唱詩班中突然 間有著強烈的情緒反應逐漸引起不同學者的探討,此事件的發生有產 生了許多解釋的可能性,如文中描述一位名叫祈克果(Soeren Kierkegaard)的人就認為路得是「病態」的展現,以臨床生物性的觀 點與解釋指出其是一種煎熬、強烈痛苦的表徵,而儘管 Erikson 也是 一位醫師,但他卻有不同的看見,他認為路得正經歷一段青少年的認 同與危機時期,他同樣是以精神分析的觀點為基礎,剛開始先抓到路 得在唱詩班中的發狂所說出的「我不是!我不是!」的重要字眼,接 著揭開了精神分析的工作,在 Erikson 所著<青年路德>的分析編排. 15.

(20) 方式剛開始是先把路德奇特的生理反應當作是一個案,而 Erikson 就 在此處便表明立場用認同的觀點試圖解釋他,在後續的發展方面,當 Erikson 發現路德的關鍵性「談話」時便著手於個案的過去生平與家 庭背景,從唱詩班中的發狂找到其發瘋的跡象,在接下來的章節裡例 如第三章的對誰服從?就有詳細描述到路德出生於礦工家庭,父親就 在當代中古世紀環境下如何的對路得有高的期許,不過 Erikson 發現 其童年時期路得父親嚴厲的管教,甚至導致他有強烈的企圖心想要逃 跑,在文中曾經描述類似有一股強烈的忿怒想要逃離家園但又深知道 父親對他「愛之深,責之切」心意兩種情感同時存在的矛盾感,這是 其中在年少時期影響路得關鍵性的因素之一間接奠定長大進入修道 院呈現極端反叛與統一性的問題,Erikson 認為路得的發狂叫囂主要 是其對小時候對父親的矛盾情感,其次便是在他的生平中貴族與平民 生活的差異,與他兄弟的相處模式等不知覺的累積在其心靈的最深 處,就如 Erikson 在這本著作所說一位偉人在其成為成功並且具有影 響力的人物之前,總有一段過去壓抑的義憤,內心的心理世界尚待時 間的整合與統一,於是就在青年時期爆發出來,根據 Erikson 的解釋, 個體生命歷程所呈現的是一階段一階段繼續發展下去,當一生命階段 來到與另一生命階段的交叉點時意味著一個危機,Erikson 的說法指 出青年路德選擇進入修道院接受神學訓練使他感到有圍困感,進而在. 16.

(21) 一次的詩班練習中失去了自我控制而發狂,這句「我不是!」勾勒出 路德認同危機的處境,壓抑、煩擾、困惑造成其不安的心情,接著 Erikson 以認同的主題描述到往後的章節,例如第三章的「對誰服 從?」 、第四章的「全有或全無」 、第五章「第一臺彌撒與死巷」都是 秉持著先詳細描述路德生平自傳與其出生背景,然而再從當中逐漸以 認同危機的觀點試圖透過其來龍去脈解釋路德為何會有那麼大的生 理反應。事實上,整體分析的過程與生平故事內容只因為 Erikson 找 到路德重要的一句話「我不是!」而揭開了關於他早期以及中古世紀 的貴族、平民生活背景,儘管不同學派的理論皆有對其發狂的做出一 連串的解釋,Erikson 卻是以精神分析的觀點,來對路得做全盤性的 解釋,以本文針對台灣文學短篇小說來做分析而言,在整篇小說中找 到關鍵性的一句話,並從中解釋其故事主角(agent)的心理機制及 其狀況努力去達到質性研究的客觀性,雖然不可能像其著作<青年路 德>根據其生活背景做出詳細的分析,但以短篇文本而言,透過其上 下脈絡以及整體小說的氣氛方能找到其分析的可行性。. 17.

(22) 第三節 運用精神分析來進行文本分析的案例 儘管佛洛伊德在其畢生完整著作中大致皆是圍繞在個案的解釋與 分析,例如最著名的不外乎是歇斯底里(hysteria)或者精神官能症 (neurosis)等的探討,除此之外,最有名的夢的解析與探索也是精 神分析的核心概念與治療個案的方法,例如:朵拉(Dora)、安娜 0 (Anna. O)、伊莉莎白(Elizabeth)等,這些都是根據個案的夢來與 其心理疾患(disorder)做連結與解釋,值得關注的是在 1894 年到 1930 之後的著作中佛洛依德本身也有針對文學作品做出文學評論-1909 年的 Delusions and Dreams in Jensen’s Gradiva,儘管分析的方法還是 用主角的夢境去解釋,但似乎與臨床個案的分析方法有稍許的不同。 文中首先敘述佛洛伊德與這本書的因緣的經過,Wilhelm Jensen, Gradiva 是此本書的作者,他把自己的故事描述比喻成一件「Pompeian phantasy」 ,故事內容似乎是作者內心的投射,文中首先提到一位年輕 的人類學家 Norbert Hanold,某一天當他在一所德國大學附近鄉鎮從 事相關研究時,赫然發現一位女孩:. 「The sculpture represented a fully-grown girl stepping along, with her flowing dress a little pulled up so as to reveal her sandaled feet. One foot rested squarely on the ground;the other, lifted from the ground in the act of following after, touched it only with the tips of the toes, while the sole and heel rose almost. 18.

(23) perpendicularly.」 (Sigmund Freud, translated by James Strachey, Delusions and Dreams in Jensen’s Gradiva, P.10). 整個故事的關鍵就是 Hanold 對這雕像所產生的興趣與不斷的凝視 (gait)開啟了後續的事件發展,他開始對於此雕像(sculpture)產 生極大的興趣,文中詳細的描述女孩雕像的行為舉止,他把這女孩名 字取名叫做 Gradiva,他便開始有一個衝動(impulse)要去尋找這雕 像,而動機的來源便是 Hanold 的奇異的焦慮性的夢境 (anxiety-dream) 勾引了要去旅行尋找那位女孩子的奇特行為,佛洛依德便開始其一連 串的分析動作,故事的重點在於他捕捉到了故事主角的奇特行為,便 根據此解釋其原因與最終為何要有如此行為產生的來龍去脈,這對本 文分析的提醒與幫助是針對要分析的短篇小說可以試圖找到整體故 事中的關鍵性事件或語句,進而以此為立足點展開分析工作,儘管不 像佛洛依德針對一句話便能詳細分析其有關人物的一切資料,短篇小 說只是尋線當下故事內容情境試圖回應主角所呈現的現象。. 19.

(24) 第四節 運用敘事分析研究個案的相關文獻 敘事分析在國內外已是相當成熟的質性研究工具,最常見的研究對 象便是口述生命歷史的字句分析,透過字行間尋找個案本身所要傳達 的意思,無論是從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等理論觀點皆已有相當程度 的文獻,在心理學方面,最常見的就是臨床方面對於心理疾患患者的 疾病敘事,有別於疾病的焦點放在生物藥物基礎上,心理疾患的治療 除了倚靠藥物之外,病患口述的資料更是他治癒的成功關鍵因素之 一,近來無論是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等便根據其口述資料著手分析個 案,本文也找到 2 篇關於精神疾病敘事的文獻,第一篇《Self and narrative in schizophrenia: time to author a new story》明確的說明精神 分裂症患者對於自己的談話(dialogue)解構以及失序的探討之外, 這也是造成其失去自我感(loss sense of self)的主要原因,儘管此篇 文獻並沒有實際分析案例的詮釋,但試圖皆在強調自我敘事(self narrative)的形成是心理患者治癒的成功關鍵,從精神分裂症患者最 初的失去病識感、脫序的語言結構、對於內在與外在不停對話的兩個 我與和別人溝通的殘缺、被動消極的生活功能等種種特徵,而文獻特 別提到雖然此病症是如此的複雜及多重面向,它指出敘事(narrative) 是導引患者是否可以重新塑造自我感以及言語(verbal) 、各方面個體 功能成功整合的關鍵。此文獻主要在說明自我敘事(self narrative). 20.

(25) 對於疾患(disorder)的影響力,而對於短篇小說裡面的主角(agent) 或者分析對象而言,本文可以把其心理衝突、異常現象看作是一項症 狀(symptom),就如文獻裡精神分裂症理所當然是一種症狀,而其 口述的產物便是可以分析的對象,以小說而言,在本文把文中主角視 為一臨床案例時,所有有關心理所呈現的症狀才能成立、分析與解 釋,僅管短篇小說與文獻所要表達的有一點差距,但透過文獻的瀏覽 可以證明除了對疾患的自我敘事之外,對於短篇小說也能把其視為一 種症狀,藉由字裡行間找尋特殊社會心理的特別現象;第二篇的文獻 也是同樣以精神分裂症為主軸探討其自我敘事的結構性:《Narrative Structure in Psychosis: Schizophrenia and Disruptions in the Dialogical Self》 ,在精神病中的敘事結構同樣探討的主題也是把其焦點放在精神 分裂症患者對於自我感、語言的組織、與自己和別人對話的脫序性等 症狀的解釋、看見,文獻提出關鍵性問題指出自我感的混亂真正反應 的是什麼?可否視為一種個體內在的災難性(catastrophe)?如果成 立時,那所謂的災難性是以什麼(what)形式和哪裡(where)發生? 從哪裡與什麼形式不知覺就點出其一位精神病患者的語言結構議 題,緊接著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對於溝通連續性與持續性的崩解 (collapse)導致個人敘事分解出三種症狀的可能性:一、空虛的自 我組織性,二、內在的不協調性,三、言語僵化的自我建造,藉由此. 21.

(26) 三項的「參照標準」作為試圖找到精神疾患自我敘事的結構性,此文 獻的另一重點便是除了以文字描述之外,它特別還舉出了病患的口述 資料,並以四個英文符號代表四位不同情況的患者,例如其中一位患 者便有著一段語無倫次、講話主題不停轉換的跡象,進而符合第二項 的標準,儘管此三項是經過歸納而成的,原因在於精神分裂症患者複 雜的口述資料,治療者根本無從抓出語言的結構性,透過此「參照標 準」可以很明確的找到其語言敘事的結構性,至於文獻的最後談到治 療的方法與可行性,本文就不予探討,綜合了兩篇文獻可以對本文台 灣小說分析的幫助在於小說人物可以視為一種症狀加以分析與聯 想,第二點便是找到故事的結構性,既然敘事疾病已發展致成熟階 段,台灣小說裡的人物也可以視作臨床案例,透過敘事分析的方法進 行分析。. 小結: 綜合上述第三和第四節的看見與推論,在文本分析方面,佛洛依德 對 Gradiva 所做的精神分析是唯一一篇在其手稿中出現的文學評論, 從文本中終究可以發現透過故事內容,暫且擺脫「症狀」的生理詮釋, 就針對其古怪行為著手分析,這對我要分析的短篇小說當中要找到其 古怪行為有莫大的幫助,在敘事分析方面,無論是國內外皆早以發展. 22.

(27) 的非常成熟,最常見的莫過於生命口述的分析或者心理疾患的口述分 析,同樣的道理,在敘事分析當中也試圖找到一句關鍵性的語句或結 構,但敘事分析運用在小說文本方面的確是少的,我希望藉由敍事分 析的方法努力找尋在故事裡重要的語句或由故事勾勒出的事件脈絡 之後來給予分析。. 23.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取向:敍事分析 本研究引自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著的 Narrative Analysis,透過 質性研究取向的敍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 ,以鄭清文短篇小說作 為文本,試圖從小說人物的心理世界尋找文化的特殊意義,以精神分 析為概念,呈現人物因應外在環境解脫的歷程。在故事結構方面其重 要的成分是:一、連貫和連結性,二、朝著一個方向前進,針對這兩 項因素,本文特別引用「Gergen4」(Theodore R. Sarbin, P.23~43)分 別做出更詳細的說明,他認為完成一篇故事到期結局必須建立一項目 標狀態(goal state)或者產生出價值(value) ,例如在故事的結局看 到主角過著幸福的日子、打敗魔鬼、發現珍貴的東西等,成功的故事 必須選擇和安排一條可以完成或遠離目標的路徑,以一篇故事而言, 除了了解比較細膩、劇情部份之外,更重要的是整體故事的社會脈 絡,故事總有一個目標等著被達成、不被達成、或擱置在旁,無論是 採取何種途徑,過程中所要表達出的價值、批評、滿足、諷刺皆是直 得去探討和做聯想的。成功的敘述擁有序列性的事件安排,去實現特 定的目標,Gergen 在此歸納出三種典型或原始的敘事形式:當事件 是以穩健的步伐邁向目標時,稱為前進式敘述(progressive 4. 在美國敘事心理學界一位提出敘事形式與心理科學建構的人士,最深刻便是他引用了 X 與 Y 軸的函數圖,透過圖中線性發展來解釋人類敘說的整體發展,這當中包含運用函數曲線圖概念去 完整解釋佛洛依德早期兒童性心理發展的五階段與皮亞傑的兒童四大認知發展階段。 24.

(29) narrative) ;如果故事結局是和所預設的目標相違背時,稱為回歸式敘 述(regressive narrative);故事沒有結果,從頭到尾皆是一致的,稱 為穩定式敘述(stability narratives)。. 目標. 原點. 前進式敘述. 回歸式敘述. 穩定式敘述. 時間. 上圖的左半邊是前進式敘述的圖示;中間是回歸式敘述;右邊是穩 定式敘述圖示,這是 Gergen 所提出的三個基本故事脈絡。他更進一 步的也把這典型模式應用在戲劇、童話來做解釋:. 第一種戲劇類型是悲劇(tragedy),它是屬於回歸式敘述的性質, 也就是從起初的至高點到最後落至最低點,沒有達到預訂的目標。 (上 圖中間). 25.

(30) 目標. 原點. 時間. 第二種戲劇類型是鬧劇(comedy-melodrama)敘事的展現,原本 處在理想目標狀態中突然遇到問題而急速下降,經過慢慢的解決問題 之後,馬上又呈現直線上升到原先的目標狀態。(上圖). 第三種戲劇類型是喜劇(comedy),從一開始就循著目標前進,直 到達到目標為止,這是屬於前進式敘述(最上圖的左邊);如果到了 頂端仍持續此目標狀態時,就會演變成穩定式的敘述(最上圖右邊) -Happily ever after 的歡樂氣氛。. 26.

(31) 目標. 原點. 時間. 第四種戲劇類型是 Romantic saga narratives(古時後英勇冒險的羅 曼史敘述)指的是劇情高潮迭起,沒有結局,彷彿就像一位戰士妥協 (compromise)於黑暗與權力之間一般。Gergen 從原本三種類型延伸 到戲劇劇情的部份也特別強調每一個曲線的轉則點象徵著一種戲劇 性的訂定(dramatic engagement) ,越多的轉則點代表著更多故事情節 戲劇性的變化與更深層的涵義,Gergen 認為敍事心理學的要點在於 經由論敘(discourse)或者文本的分析,除了能知道情結導向目標之 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從整體故事去與社會脈絡連結,產生更讓人意想 不到的境界和意義。(翻譯、整理自 Gergen.K.J and Gergen M.M, Narrative 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Edited by Sarbin T.R, P.27 and P.29). 27.

(32) 第二節 How to analysis? 前言: 我對於鄭清文小說短篇小說的熟悉及研究完整度而言,首先我就其 市面上將進百篇的短篇小說給予閱讀,在不斷的閱讀當中逐漸予以參 照歸納,而參照的標準是建立在小說內容裡,最後挑選出的五篇具有 濃厚的心理色彩,而又從這五篇之中找到其共同的心理主題;除了自 己主觀性的閱讀與歸納之外,我多次在質性研究法的課堂上與同學、 老師討論,主要是先讓他們讀完五篇我要分析的文本,並先對文本內 容的語句與情境給予分析與研究探討,其次再讓他們看我文本分析的 結果,經由多次的理解與討論之後逐漸取得大家一致性的共識產生出 來的研究結果,並間接降底其質性主觀研究分析的風險。 分析步驟: (1) 先介紹整體故事內容與大綱(摘要) (2) 畫出 Gergen 所主張情境可以演變成 X 與 Y 軸勾勒出的線性 發展圖解釋小說整體故事的脈絡與發展,呈現整體故事的主 題(theme)與目標狀態(valued goal) (3) 緊接著以敘事分析的方法在圖示的搭配下尋找關鍵性語句, 透過關鍵性的字眼逐步符合圖示線性發展的解釋性。 (4) 試著在整體故事氣氛中找到其主要的結構予以分析,符合質. 28.

(33) 性研究的主觀性,主要是運用佛洛依德與 Erikson 的理論概念 分析為主。. 29.

(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5 6. 故事一-<水上組曲 >-1964 故事摘要 故事描述著一位在沿岸鄉鎮上的船夫,每天履行他的義務與責任 載送居民於兩河水岸之間,又到了這一天,他仍然像過去一般的站在 船尾使力划著竹竿,劃開原本早晨平靜的水面,船上載著來往因河水 分割兩地水岸的旅客與市民,他是鄉鎮上最傑出的運送者,以他強健 的體魄與對工作的熱情執著,也曾經自高奮勇的跳入河水中拯救因戲 水而不小心掉入水中的鎮上小孩,此行為舉動獲得鎮長等人的表揚, 並且贈送匾額,以表達感謝之意,名聲打響的他一時被封為鎮上的真 英雄,但這一切虛榮對他而言並不是那麼重要,故事的核心在於平凡 的船夫因為愛慕對岸一位皮膚白皙的女孩兒變得不平凡,為了每天目 睹到她,他便有別以往、更積極的載運乘客到彼岸,這一切就是要想 盡辦法接近她,外在環境所給予的光榮感與虛榮似乎總是環繞在他身 上,但船夫並沒有特別感到絲毫喜悅與快樂,這反而是令他回憶起祖 父對他的影響而產生一連串複雜、困頓心理的關鍵因素,總而言之, 故事透過一個明顯的目標安排也就是他心中唯一的掛念只有那位皮. 5. 在研究結果裡,五短篇小說同樣遵循三大步驟分析:分別是一、先呈現故事摘要,二、找出整 體故事的主題(theme)並劃出故事函數主題的圖形,三、以 Freud 或 Erikson 的理論概念對故事 的個體(agent)從事分析的工作。 6 鄭清文(1998) 。短篇小說全集,卷一,台北:前衛。 30.

(35) 膚白皙的神秘女孩子,今天他所做的毎一舉動為的都是要引起那女孩 的注意,由於不移餘力的渴望見到那女孩子,劇情中一度藉著一場水 災而快與那女孩子接觸與談話,無奈終究還是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 而就在第二次又獲得救人殊榮,準備一種喜悅、勇敢的心情要朝見她 時,無奈房屋出來的是另一位女子的身影,船夫的心情卻不安的起 來……. 故事的主題(The theme of the Story). 轉折點 2. Y 達成 沉澱期 欲望. 轉折點 1. X. 破滅. 時間. ……船劃開平靜的水面。 (鄭清文,頁 1,前衛). 故事的時序與前進就是透過這一句話揭開了序幕,就上述圖示而 言,此時的狀態是停留在直線還未往上升的起點到圖示 Y 軸零度之 處,劇情對照此圖就能發現在這還未有任何劇情的中間主要都把重點. 31.

(36) 放在故事出場的男主角的船夫身上,內容包含了他得了三次划龍舟冠 軍、堅強的體魄、身上發達的肌肉等,總總原因加上故事巨細靡遺的 描述主角船夫的一舉一動,看似平凡的故事推演,因為他的一個動作 而有了變化:. 他望著那石階,那古老的花崗石的石階,有幾級已被水沖走了。…… 她今天會穿什麼衣服,和昨天的一樣,還是和前天的一樣呢?……(鄭清文, 頁 2~3,前衛). 從船夫此項舉動「望」就能看出他是為著某件心中渴望的願望埋下 伏筆,以圖示而言,這時候已經非常接近轉折點之處,內心原本平淡 無奇的想法卻因為望著那石階點燃了心中某種欲望-「她今天會穿什 麼衣服,……」,他開始把專注放在一位異性身上,而就在其接下來 更進一步的動作中可以看出其內心所謂慾望真正的促發……. 是的,她下石階的時候,……。他覺得她的裙子在輕盪著。他沒看錯。他明 明知道她不會看他,像他偷看她一般。但在他背著她的時候,他總覺得她的視線 就在注視著他。(鄭清文,頁 3,前衛). 對照圖中的情形,當船夫看著這位皮膚白皙的女孩時,內心的欲望 正式啟動,就如 Y 軸所要呈現的欲望一般,這時從原本沒有任何線性 的狀態一下子來到轉折點之處之後,線性的一出現就一路直線上升的. 32.

(37) 趨勢代表著船夫內心有著一項目標(欲望)等著後面故事鋪陳來決定。. 故事接著記載其作為一位船夫自從遇見那女子後的點點滴滴,船夫 對那女孩子的渴望再一次在文中證明:. 他還記得,……,忽然,有一件給水流走了,她嬌叫一聲,站了起來。…… 他拿起竹竿,把那件衣服撈起,給她。他還記得,她低著頭,紅著臉,笑了一下,…… (鄭清文,頁 4,前衛). 透過又一次船夫對那女孩的行為舉止,更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其內心 欲望除了燃起之外還有更深層的心理能量、動力,協助那女孩子撈起 衣服的行為不僅僅只是一個動作,更重要的是更加速其內在欲望想要 實現的狀態,依照圖示而言,前面用「望」代表著此線性開始往上攀, 第二暗示指的便是繼續支持線性逐步往上的動力之一,也就是「動作」 -無意間幫助那女孩的呈現。. 第三件重大事情指的是船夫實實在在在其鄉鎮中因為就了三位落 水的孩童而得到英雄式的表揚,但文中卻是如此描述:. ……,為了這個日子,他還特地買了一雙白膠鞋。但和旁人比較起來,總是 自覺得寒酸,不免有點畏縮起來。(鄭清文,頁 5,前衛). 33.

(38) 這是文中值得注意之處,暫且不要對照圖示的情況可以發現船夫是 那樣不熟識的站在國小台上,有別於一般人心中的喜悅與興奮,他卻 心理害怕起來,想辦法讓自己畏縮,他不習慣那種接受大家表彰的景 況,文中是如此描述的:. 光榮,勇敢,他聽得很多,他們都說那是屬於他的,但他只覺得惘惘然,他 沒有辦法在這些重疊的字眼裡找到自己的影子。(鄭清文,頁 8,前衛). 接受表揚的事件對於船夫而言是不重要的,自從他心中燃起對彼岸 屋簷背後那女孩子之後,其所作所為似乎變了調,依照圖示可以解釋 前面第一個轉折點到沉澱期之間的線性是透過與那女孩初始的互動 所燃起的欲望動力,由故事的推演可以知道當船夫不是為了自己的英 勇行為去救人,那些虛榮表象找不到其影子而所做行為另有目的時, 表示其邁入圖示中的沉澱期,透過一場表揚大會讓他釐清楚心理的困 頓、矛盾,甚至對照圖示象徵著進入所謂平行線的沉澱期,他暫時沒 有機會再遇到那女孩子……. 不知有過多少晚上,他曾望著那扇門,……。他又想起了那天到學校參加頒 獎的事,他記起了不屬於自己的話──光榮、勇敢、典範。(鄭清文,頁 9,前 衛). 就如文中所不斷強調的船夫正在盤整自己矛盾的心理,每一次望著 34.

(39) 那女孩子所居住的那扇門就會想起其虛榮、沒有意義的事情,心中便 不自覺的浮出疑惑(邁入沉澱期)-明明是救人但卻沒有受人表揚的 喜悅,他都是為那女孩?心中於是就焦慮起來,原本生活平凡的他卻 因為愛慕、渴望一位女孩而變得複雜,從單純履行義務、因為「欲望」 的啟動、到救人得到鄉鎮的表揚出現反差心情,現在的他只有看著那 扇門心理才會安穩一點,文中是如此描述:. ……。只有在這河邊,無論是白天,無論是黑夜,只有面對著那扇門,只有 背向著那扇門的時候,那古老得像傳說的門的時候,他才不會感到陌生,他心裡 才覺得安寧。(鄭清文,頁 9~10,前衛). 當船夫試著藉由觀望「那扇門」那一時刻起,心中的欲望暫時性的 進入沉澱期,從原本焦慮的心情轉變成安穩、平靜的心情,故事接下 來描述回憶其祖父的英勇行為……. 老祖父也是個船夫,在他的時代,他也是舊鎮最好的船夫。……(鄭清文, 頁 11,前衛). 以圖示而言,沉澱期的呈現(與 X 時間軸平行的一小段線性)除 了船夫不停的採取一項動作-「他望著那扇門」安撫心中焦慮之外, 在心情安穩之於也不斷回想當初受到同樣是船夫祖父的影響,立志做 一位稱職的船夫替民眾服務,圖示中所謂沉澱期似乎要透過一心思意 35.

(40) 念和接踵而來的颱風事件而有了變化。. 他在床上翻來覆去地想著,但一直想不通,不去想它吧,但那怎麼可能,整 天,他不是對著那柴門,……。只有一次,他曾面對著面看她,她的臉紅了,他 自己的臉是不是也紅了,……(鄭清文,頁 12,前衛). 透過在此文中的描述,原本平靜的他好像難以抵擋心中再次燃起的 欲望,船夫翻來覆去、難以入眠的情況似乎帶領著圖示的線性(沉澱 期)來到關鍵的交叉點……正當船夫在為此事煩惱的同時,依照故事 劇情的安排緊接而來的就是一連串的救人事件,藉由一場又一場的水 災,除了救人、就動物之外,腦海中也斷的浮出祖父當初也在同樣一 個光景下努力的展現「救人」的責任,依照本文的推論分析,表面上 這位船夫履行義務的為這受難的村莊努力做出貢獻,但值得注意的便 是有一段敘述指出當他救起水牛想起從前祖父也同樣就起一種動物 (活豬)時,回頭一看……. ……。他看見她一腳輕輕伸進水裡,……。她如果失了足,這種奇妙的念頭 突然衝上了他的腦殼。到底是希望她掉進水裡,還是希望她不要掉進水裡,……, 曾有過一次,他夢見她掉進水裡。(鄭清文,頁 17~18,前衛). 透過此段對船夫的心理描述對照圖示中線性的發展可以發現,表面 上船夫透過一場的水災所做的救人、救水牛的行為是基於其祖先的教. 36.

(41) 導典範,但故事巧妙的插曲便是「不小心」遇到那女孩子,於是就開 始想像她落水可以去親近她或者希望她不要落水受傷的矛盾心理,另 一方面也揭露當初出來救人的動機,此時的線性發展便是一路往上發 展,那看似與自己「欲望」不相關的義務救人行為主要還是圖示線性 往上升試圖要達到真正欲望虛線(門檻)之處,船夫在水災之中救人 無異就是要找機會接近那女孩,而透過故事的「小插曲」就能隱約了 解船夫呈現行為的內在動機,此段描述也是支持圖示線性第二次向上 攀的主要動力來源。. 五年來,他們就沒有交談過一句話。……。但那門依然緊緊地關閉著。水已 澄清了,她沒有出來。五年來,第一次,她在該出來的時候沒有出來。 (鄭清文, 頁 24,前衛). 此段描述的上文詳細記載著船夫在一次大水災之中救人的任何情 節,尤其當他在船上奮力的動作更是形容的淋漓盡致,在這過程中當 水漸漸消退、船漸漸靠岸時,於是就有許多人沿著河岸圍觀著……. 忽然,他看到有一個人,站在前面。那就是她,……。她的手還提著那隻水 桶,……。她也一直望著他,……(鄭清文,頁). 儘管船夫在這過程中努力救人,但經由故事的了解,女孩子不停的 出現象徵著他內心欲望始終支持外顯行動的確據,對照圖示而言,他 37.

(42) 與她「相望」呈現的線性更是快要到所謂「第二轉折點」之處,而故 事第二重大轉折在於船夫接受第二次頒獎的前夕。……. 他望著,等著。……。他想著,她會穿些什麼衣服。他的心臟又開跳盪起來。 他曾經等了一整天,不安和焦慮的一天,……。但,今天,她一定會出來的。他 望著那煙囪,……,她一出來,他就要把那個消息告訴她。 (鄭清文,頁 25,前 衛). 此段描述可以看出其船夫終於願意鼓起勇氣準備和那女子說話,把 他的光榮事蹟與那女子分享,這時候的線性已經達到第二轉折點之 處,就如文中的心理描述,從故事開頭、第一次線性的出現往上升、 沉澱期、到第二次線性的再往上升所累積的心理能量與不能不釋放心 中的焦慮,心猛烈的跳動之於終究有了那股力量準備第一次與那女孩 子「說話」,就在頒獎的前夕……. 那門終於靜靜地開啟了。……。她出來了,……。他一直相信她是會再出來 的。…… ……,忽然聽到木屐踏在石階上的聲音。那不是她!……他望著她,那的確不 是她。……(鄭清文,頁 27,前衛). 原本興奮的心情就在這一霎那化為烏有,對照圖示就可以發現原本 快要達到欲望的直線就在此時停了下來,而當從那門走出來的不是她 時,線性呈現垂直一下子落到欲望破滅之處,……. 38.

(43) ……,當他看到了另外一個女人,他就不安起來了。……(鄭清文,頁 27, 前衛). 值得注意的是欲望的破滅仍帶來焦慮不安的心情,欲望的破滅恢復 他原本的生活模式,也留下了許多不確定感,或許船夫正經歷重大的 心情轉換,心冷了,就連回到他那熟識的河岸水邊時,腳也感到特別 的冰涼。. 抑制與焦慮 對於前半段的故事情結而言,船夫有別於一般人對於他救人事件而 得到表揚產生歡樂、喜悅的心情有著極反差的心理狀態,這是故事中 第一點值得關注之處,五年前當平凡的他開始遇到那牆背後住的女孩 子時,其欲望於是便浮現,但他必須抑制其欲望繼續的扮演好船夫角 色……. 對於抑制(inhibition)的說法,佛洛依德在其手稿的開頭就試圖給 其一項定義,他認為抑制與人類其功能處在低運作(lowering function) 的狀態有著顯著的關係,他在文中更以性功能(sexual function)之觀 點舉例,本文暫且撇開弗洛依德討論的抑制會帶來性功能方面的缺陷. 39.

(44) (無法有高潮、早洩、缺乏射精等)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他接著提 到抑制和焦慮也有非常顯著的關連:. 「Some inhibitions obviously represent a relinquishment of a function because its exercise would produce anxiety.」(Sigmund Freud, 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 translated by James Stratchey, P.88). 此段下文繼續提到有些女性懼怕有關性的事物是因為它會產生焦 慮,同樣的推論,抑制代表著對於「功能限制」的呈現為的是要防堵 焦慮的產生,以目前船夫的處境來解釋,儘管還維持良好的運作功能 (扮演好自己的職分) ,但就是因為心中的欲望無法立即實現(無法 接近那女孩)所產生的焦慮所表現的一種抑制,關於抑制更具體的說 明與延伸解釋,本文就從原本佛洛依德解釋的六點提出兩點來印證船 夫的心理衝突狀態:. (1) The libido may simply be turned away(this seems most readily to produce what we regard as an inhibition pure and simple);…… (6), if it is nevertheless carried out, there may be a subsequent reaction of protest against it and an attempt to undo what has been done. (Sigmund Freud, 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 translated by James Stratchey, P.88). 依照文中的描述,自從船夫遇見那女孩子之後,心中的欲望基於現 實環境的考量他必須抑制其心理能量,抑制帶來的結果便是心中的衝 突能量無從釋放,另一方面也是阻止焦慮的產生,但從文中可以發現 40.

(45) 他終究抵擋不過欲望所附帶的焦慮不安感,於是就如佛洛依德根據第 一點抑制所帶來的後續效應就是里必多(本能能量)的轉移,船夫渴 望接近那女子欲望的能量轉移到救人事件上,第二點可以很明顯的看 出船夫啟動的抵銷(undo)的心理防衛機制,文中多次描述船夫無論 在從事何種行為他都有「多次望著……心理才會安穩」的舉動,特別 是當他首次上台接受各界的表揚那種對虛榮的冷漠、畏懼與焦慮唯有 透過「望著」那熟悉的門窗時,心理才會覺得安穩與自在,前面的心 理焦慮是因為對那女子的欲望而造成的心理能量轉移,而後面卻是必 須靠著望著那扇門來抵銷無時無刻想著那女孩(甚至在頒獎所呈現的 反差心理)的焦慮。總而言之,在故事的前半段船夫所呈現的抑制 (inhibition)所延伸出的兩項因應行為目的是去暫時阻擋其焦慮的產 生。. 依照圖示而言,第二次支持線性往上攀升的事件仍是環繞在船夫碰 上鄉鎮大水災之後勇敢救人的詳細描述,平凡的他因為愛慕牆後的女 孩產生了欲望與焦慮,以致自從其點燃了欲望之後,救人的動機於是 產生了心理衝突,就在大洪水來臨之時,忽然間想起了祖父……. 祖父就在這種情下過了水,把一隻活豬拉了上來?他想著,如果祖父還在, 他也該再問問他。(鄭清文,頁 17,前衛) 41.

(46) 僅管心中的欲望仍是渴望碰觸那女孩子,不過值得一提的便是當船 夫看到水災重創鄉鎮時突然間想起祖父的事蹟,心理的潛抑性記憶 (repressed memory)又再度被活化,心理有兩個矛盾之處值得被探 討,第一源自於從小與同樣是船夫的祖父生活在一起,祖父在村子裡 的英勇行為實實在在的烙印在當時還年輕的主角心理,並立志長大之 後要跟隨祖父的腳步、認同他祖父,依照潛抑作用的解釋是如此敘述 的:. ……The ego drew back, as it were, on its first collision with the objectionable instinctual impulse; it debarred the impulse from access to consciousness and to direct motor discharge……(Sigmund Freud, 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 translated by James Stratchey, P.105). 當船夫準備要去救人而感到焦慮時,其第一自動聯想到的是過去祖 父的行為就好像此段所描述的一個客體性的本能衝突,回想祖父過去 的英勇事蹟與他實在反差太大,他以實際的行動去執行他的責任,並 以潛抑的方式試圖把其對祖父的焦慮抽離意識;第二讓他矛盾之處在 於有別於祖父基於救人的楷模,他真正的目的莫過於更接近那女孩, 更換得那女子的注意,為了釋放其焦慮感,於是就在適逢其來的大水 災剛好要救人的動機上努力釋放心理能量所呈現的熱情完成任務,藉. 42.

(47) 由替代的心理防衛機轉以自己看為容易做的事情來替代不能接近那 女子帶出來的焦慮,心理能量的轉移為的是要釋放那積存已久的焦 慮,不過依照圖示而言,其線性仍然向上攀爬著,透過本文的解釋分 析,儘管船夫是在救人,但這裡所要呈現的是背後心理衝突之後的真 正內在動機。. 43.

(48) 7. 故事二-<我的「傑作」 >-1962 故事摘要 一位美術老師帶著從大都市學成的成就與專業光榮回到自己所生 長的鄉村老家,就是因為婉拒了都市裡朋友、任職學校校長等的慰 留,才執意決定選擇回鄉下服務,繼續從事教美術的工作,平凡、樸 實、單純的鄉村生活就在遇見從小與他生活在一起的童養媳阿治的一 瞬間有了轉變,人類對異性的欲望、幻想又再次被活化(re-activate) , 故事描述到當他與阿治互動的同時,看著阿治身軀突然有一股欲望, 那就是在他的專業背景下以鄉村女孩赤裸的身體當作創作題材,畫一 幅「井邊裸女」的圖畫作品,而在這過程中,美術老師為了自己的野 心與欲望使盡一切辦法,不停得說服阿治,甚至以要娶阿治為妻作為 手段,而最後單純的阿治基於傳統價值觀念-妻子就是要幫助丈夫的 信念,終究答應美術老師的要求,卸下心防、解開衣服、走進美術老 師的房間完成了他的願望。但事後才赫然發現這一切都是充滿著欺騙 與謊言,美術老師根本不打算娶她做妻子,他背後真正的目的是要把 這幅「井邊裸女」作品放到大都市供人欣賞,並且向眾人炫耀他有著 與別人不同的創作藝術觀念,後來就有商人陸續出價要購買此作品, 但最終還是被美術老師給拒絕了,阿治得知遭他背叛之後加上其它林. 7. 鄭清文(1998) 。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卷一,台北:前衛。 44.

(49) 林總總外界輿論的撻伐、壓力之後,不堪深受其擾,於是沮喪的她逼 著最後走上了絕路,而最後故事場景提到被阿治哥哥打斷腿的美術老 師仍然顯得輕鬆自在,這也呈現了當被背後那股黑暗、恐怖的欲望、 野心實現之後,所有外在環境所給予的影響、傷害便顯得格外微不足 道了。. 故事的主題(The theme of the Story). Y 達成. 欲望. 空檔期 轉折點. X. 消失. 時間. 我到鎮上見了母校的校長……(鄭清文,頁 39,前衛). 故事的開始描述著美術老師執意要回自己家鄉教書的強烈意念,也 開啟了圖示中 X 軸時間的時序,象徵一則故事開始發展,而從圖示 來解釋,Y 軸的主題-欲望的達成與消失是勾勒出與 X 軸時間序的整 體故事網絡,就如一般的故事,一剛開始只是顯現出主角美術老師的 45.

(50) 平凡,就如他父親所言,在小鎮上除了教書之外,就是幫忙田裡的工 作,文中巨細靡遺的描述美術老師在田裡的所作所為,值得一提便是 家中童養媳阿治的出現,就圖示而言,Y 軸的臨界點(與 X 軸交織 之處)到線性出現的中間正是所謂的空檔期,對照故事劇情便是故事 一開端描述著美術老師如何拒絕留在台北決定回鄉下小鎮教書,並幫 忙田裡的事物,而就在阿治出現、美術老師試著與她在田裡互動的情 形產生了化學變化……. 我家小門邊有一口井。阿治正在那裡打水。……,不意看我站在那裡,臉就 紅了。……。偶然,我們的視線碰到一起,她就漲紅著臉,……(鄭清文,頁 40,前衛). 當美術老師回到老家中與童養媳碰面的那一霎那彷彿故事在這裡 有了戲劇性的發展,兩個人的碰觸象徵著單純、純真的阿治遇到了從 大都市歷練豐富經驗的美術老師所呈現的生理反應(紅著臉),從另 一個角度而言,阿治協助了美術老師啟動心中的欲望,以圖示而言, 當故事描述到此處時象徵著一個轉折點,線性從此圖中出現,並且準 備能量往上攀升到頂端虛線之處(欲望的實現)。. 透過兩個人的互動與阿治的生理反應,美術老師的欲望終究再這一 霎那點燃與成形-以阿治當做創作題材畫一幅裸女圖,就如文中所描. 46.

(51) 述的……. ……,這時,一股衝動突然間衝上我的腦子裡。我要畫她!(鄭清文,頁 41, 前衛). 這也代表圖示中線性的正式出現與啟動,為往後直線上升作準備, 也為後面故事情節埋下了伏筆……故事接下來便描述著美術老師在 與阿治的互動過程中不斷的「稱讚」阿治身上各種不同的器官,有別 以往描述女性的細膩,從文中便可以看出其關於鄉下女子阿治的純 樸,透過肢體的接觸更加速美術老師要畫她的欲望。. 我猛然挪了左手抓住她的右手。我們還沒握過手,想不到她的手掌竟那麼粗。 (鄭清文,頁 44,前衛). 故事的前半段是藉由玲芝臉紅的表現促動了美術老師的欲望,而劇 情演變到此除了前面因為眼神的交織而有了欲望之後,這裡有了碰 觸,更加速美術老師想畫她的欲望,依照圖示而言,此時的線性正逐 漸的往上攀升,就是因為看到阿治那一刻起,美術老師動了自己的欲 望,為了實現自己的欲望不停的與阿治互動支持了線性往上升的原動 力。. ……,但我畫得很勤。只要有時間,我就給阿治作畫。不久,我給她畫了三 幅。……但這並不是我真正的目標。我的真正的目的是要畫幾幅雷諾瓦式的「裸 47.

(52) 女」。(鄭清文,頁 45,前衛). 文中描述美術老師的終極目標便是畫一幅裸女,有別以往畫身材姣 好的女性模特兒,美術老師試圖畫一幅「井邊裸女」是以鄉下女子阿 治作為題材的創作,整個故事的高峰是當美術老師費盡一切力氣不停 的想說服阿治脫下衣服讓他作畫,甚至以「結婚」為前提試著軟化阿 治的心靈,但最後還是成功的欺騙了阿治,……. 次日下午,當爸爸媽媽在午睡的時候,我邀她到我房間,當我把門反鎖的時 候,她竟怕得哭了。……,給她作畫,……,……過去輕輕給她一吻,然後慢慢 的把她的上衣脫了。……(鄭清文,頁 46,前衛). 透過此段主角自己的描述便可以知道成功的說服阿治脫掉衣服之 後,他的欲望便快要實現了,依照圖示的解釋,此時線性已來到頂端 虛線之處的前面,而緊接著故事劇情提到當阿治因為美術老師成功的 說服而在男人面前脫下自己的衣服敢到害怕之後,從那一刻起便覺得 美術老師一定會娶她為妻的情況下,於是就屢屢聽從美術老師的話乖 乖的依照他的指示與要擺的姿勢……讓美術老師作初期的素描練習。. 差不多過了一個月,我正式作畫。……。我的目的是在「井邊」。……,但我 不能帶她出去。……。在房間作畫,光線的處理上非常困難。……,把她分做幾 次,由不同的方向畫了。(鄭清文,頁 47,前衛). 整體故事的高峰便是美術老師正式畫一幅「井邊裸女」的圖畫,依. 48.

(53) 照圖示而言,此時線性終於突破了欲望實現的虛線,到達了頂端,而 美術老師的第二個願望就是當其作品完成時會把這幅畫放在大都市 供別人欣賞,後來也如他所說實在給都市中的人欣賞,甚至先前答應 要娶阿治的他在完成其作品時變了樣,這只是一種欺騙手段。故事的 後半段主要描述美術老師得意的心情以及阿治極度的沮喪、傷心的反 差,而當那幅原本有商人要出價購買卻遭到美術老師拒絕的「井邊裸 女」運回小鎮其他小孩看到阿治沒有穿衣服的模樣時,阿治最終受不 了輿論的撻伐與突然間價值觀體系的崩解與極度絕望最後走上絕 路……. 翌日早晨,有人在蓄水池發現了她的屍體。(鄭清文,頁 51,前衛). 就如文中所言,阿治自殺了,而美術老師卻沒有呈現悲傷的情緒, 願望最後達成的他即使碰上阿治哥哥因為憤怒而打斷他的腿,在心情 方面也是顯得沒有太大的影響……. ……,我的右腿以被鉅掉。……。但我一點也不感到傷心,因為我還有兩隻 手呀。(鄭清文,頁 52,前衛). 從故事結尾的描述就能知道人一但有野心、欲望達成之後,剩下外 在環境所給予的壓力便微不足道,依照圖示就可以知道當線性達到頂 點之後所呈現的狀態便是維持在頂端虛線的水平狀態,甚至外在有著 49.

(54) 因為做錯事遭到懲罰產生的生理缺陷也不會影響到他最終達成目的 的心情。. 昇華的展現 姑且不論原著創作此篇「我的<傑作>」的動機如何,整篇故事圍 繞在一位美術老師勾勒起欲望想要以他的美術專長創作一幅有別以 往、以鄉下女子當作題材的圖畫,一開始就如上文所描述故事顯得平 凡無比,可是當他再次遇見從小一起長大家中的童養媳時,那一霎那 間突然有了變化,當美術老師透過文中心裡描述所言:「……我要畫 她……」時,這是一種內在心理衝突中生理的典型呈現,暫且先把整 體故事脈絡了解到為何美術老師會想畫裸女最終目的是想展示在眾 人面前來表現自己的「獨特性」擱置在一旁,如果以心理學取向來單 純探討美術老師的內在心理衝突世界可以從自我壓抑分析開始,當美 術老師婉拒在台北優渥的老師待遇並執意回小鎮教書就能看出其內 心欲望能量呼之欲出的端倪,美術老師心中所謂的「自我」顯然是極 脆弱的,當「原我」的欲望湧上心頭時,自我必須設法以壓抑的手段 努力防堵原我所產生的性衝動,然而自我不可能有能力圍堵被壓抑者 的所有能量,而被壓抑者仍然極力尋求各種管道或附著在其他行為 上,以美術老師突然想要畫阿治裸體的狀態就能合理的推論原本對阿. 5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Story of Sadāprarudita in the Aṣṭ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Early Mahāyāna Buddhism.” In Peter Skilling and Justin McDaniel

Although the standpoint of The Techniques of Samatha and Vipaśyana in Mah yāna Buddhism is different from the viewpoint of Hui-shih, its stress on the vajra prajñā is considered

It is important to allow for all students to add their ideas to the story so giving each student an area of responsibility to add to the story recipe can help prompt this. For

 Students are introduced to the writing task - a short story which includes the sentence “I feel rich.” They are provided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connect their learning

After students have had ample practice with developing characters, describing a setting and writing realistic dialogue, they will need to go back to the Short Story Writing Task

He is best remembered for his play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Honest and An Ideal Husband and his novel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but he also wrote some

• Description “pauses” story time while using plot time; there can be a nearly complet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forms of time.. • Ellipsis skips forward in story time wh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