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植基於鷹架最近發展區運用問題解決教學策略之研究─以電子工程系專題製作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植基於鷹架最近發展區運用問題解決教學策略之研究─以電子工程系專題製作為例"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植基於鷹架最近發展區運用問題解決教學策略之研究

─以電子工程系專題製作為例

許書務

電子工程系

摘要

專題製作係技職校院的課程特色,其教育目標期 能培養學生具有團隊合作、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 力。然實施以來,成效不如預期,有鑑於此,乃致力 探討學生於專題製作發生的問題,由其中提出改善的 教學策略。 本研究依鷹架中之最近發展區教學活動,於學後 設計非結構式問卷,以了解學生在專題製作歷程,發 生了什麼問題?用何方法解決?再彙整所遇問題,教 學鷹架應如何協助。為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 樣本為應屆畢業班學生共一百人,研究工具由執教本 課程資深的五位教師發展出非結構式問卷,研究方法 採量之問卷調查及質之深入訪談,研究發現學生在專 題製作歷程上以排除故障、設計線路、了解學理等為 最大問題,解決問題最常用的方法為與同學討論、請 教老師與上網查詢。研究結果除供專題製作參考外, 也可提供業界研發部門參考。 關鍵詞: 最近發展區、 問題解決、專題製作

壹、前言

科技進步神速,資訊及知識不斷爆增,產業結 構與工作內涵,日異變遷,面對競爭,未來研發從業 人員將碰到層出不窮的問題,而研發團隊是企業重要 部門,其企求研發變化、內部相互激勵,從中完成共 同目標,獲得利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進行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以解決問題能力的研究指 出,衡量學生不是在學校掌握了多少學科知識,而是 能不能廣泛了解基本概念,並且能在現實生活中應用 所學,畢業後能在社會與職場發揮應有的功能。美國 的教育很關注在創造力、肯追根究底、有解決問題及 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如此才能面對新的世紀。我國 技職院校教育目標係以「教授應用科學與技術,養成 實用專業人才。」,欲達此目標可透過專題製作做一 終結性教學,並要求製作產品具創意,使製作產品更 具價值。 然而目前學校教學,傳統較著重以學生個人,忽 視與小組團隊師生合作的學習,因此,較不易培養出 具有突破性解決面臨的問題。基於此,專題製作的課 程設計,係技專校院在學生畢業前夕,由幾位同學組 成一小組共同合作研發,整合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 能,製作出有創意的作品,其不但可使學生學以致 用、體驗理論與實務,同時模擬業界的產品開發過 程,並由教學情境中發展,可增加解決問題、人際互 動的處理等能力,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將可大大增 加(吳明雄,民 84),而較特殊的知識和使用工具的 技巧,將因經由不斷練習更趨熟練(Costa,1985), 是一門頗具有意義的課程。國內專題製作課程實施依 研究調查指出,65.1﹪學生對此課程不夠積極,泰半

(2)

由老師指導下完成(王繼正,民 87)。專題製作應如 何實施,緣於近代教學策略,皆強調應以學生為中 心,故本研究以鷹架中之最近發展區學習過程,用何 方式臨門一腳,獲得解決,本研究將以學生角度來思 考,進行觀察與深入了解技術學院電子工程系專題製 作之學生面臨問題是什麼?其最後如何將微處理 機、支援晶片、系統軟體、應用軟體,及資料庫組合 在一起,以設計成一個成品?經由本研究所得,期能 運用於專題製作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另也 可提供業界研發部門參考。

貳、 理論基礎

基於上述,本研究對鷹架最近發展區、 問題解 決與專題製作等文獻進行探討如下: 一、鷹架理論 鷹架的概念是教師在協助學助解決超越其個人能 力的問題時所扮演的角色,"鷹架"的概念做為譬喻來 描述成人(以及有能力的同儕)引導兒童的學習和發 展過程。鷹架學習活動除了個別教學外,也可以運用 在小組教學中,亦即有他人的指導與合作,也可激發 內在的理解動機、發覺興趣與發展潛能,鷹架的教學 策略,現已引用在所有年齡層和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習 者,同時也可以運用在許多領域的知識與技能的輔助 學習。Loto(1997)認為以小組團隊合作方式,由教 師引導下,從實作中學習,以學習如何學習為其主軸, 貫穿各技術領域之間,這樣才可以整合所學的專業知 識與技能。由小組同學共同合作,面臨瓶頸問題同心 協力,一起思考進行突破性解決方案,方具有意義的 教學課程。故現行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情 境認知(situated congnition)、交互教學(reciprocal teaching ) 、 自 我 調 整 策 略 (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教育理念等皆引用其概念。因此。建議教 學上應提供鷹架,適當時機支持協助學生學習。過程 中並隨時診斷,適時輔導學習者,是教學的不二法門 (洪榮昭、劉明洲。民86)。 另在成年人協助兒童方面,維高斯基(Vygotsky) 人類發展理論中,提出最近發展區(ZPD,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看法,其能夠建構兒童學習活 動最佳的學習鷹架,近來也被延用到一個人獨自解決 問題所反應出的實際發展程度,與其經由成人從旁輔 助或與有能力的同儕合作解決問題所應出的潛在發 展程度之間的距離,其基本看法為學生在學習之初, 教師應運用 Anderson .& Adams(1992)的技能學習 理論模式,提供學習鷹架,學生在鷹架內,須經常做 中學,自行做完分配的工作,教師則從旁協助,等其 認為學生已獲得知識及技能,成功的應用,如此,才 會增加知識的強度(Eysench & Keane,1990),直到 學習成熟後,再培養自己的支持能力,而逐漸脫離鷹 架的支援和其他人的協助,以建立內在的自我獨立及 自我學習(Gillani,1994)。但教師輔導中,應多運用 適性的學習,使學生達到下面三項等級能力:(Vries & Schaik,1992) 1. 自我導向能力:從嘗試錯誤中,學習如何在不 同 情況下,選擇不同答案。 2. 自我補救能力:評估內在問題,並予以規劃, 解決問題。 3. 自我改善能力:以概念知識評估,創造新的認 知。 Linn(1995) 以 鷹 架 式 知 識 整 合 (scaffolding knowledge integration , SKI)的學習理念,亦即以「一

師多生多義工」的模式來進行合作學習,將能力較佳 和能力稍差的做有效的配對,進一步產生另一種層次 的鷹架行為。一開始教師提供「學習鷹架」,也就是 所謂的線索。教師提供兩類線索:一是解決問題所需 的內容知識,二是解決問題有關的解決方法或技巧, 除教師之外,網站內還有一些學有專精的輔導義工 〈胡志偉、陳德懷、曾志朗,民 90〉,其考量是提供 學習者主動探索的機會,當學生精熟學習後,鷹架再 一點一點退除,最後建立學習者有獨立思考,解決問 題的能力〈林雲龍、李天佑,民 90〉。經由鷹架提供 學生建構出自我理解的概念,並透過思維透明化呈現 學生的過度概念,再透過反覆驗證的過程,將自己的 質樸概念( naïve concept )逐漸修正成更正確的科學概 念〈 陳明溥、顏榮泉,民 90〉。

(3)

二、問題解決

Osborn(1993)的問題解決過程,明確地劃分為: 1. 發現問題(problem finding)。

2. 發現事實或原因(fact or reason finding) 。 3. 發現看法或意見(idea finding)。 4. 發現解決的方法(solution finding)。 5. 發現可被接受的程度 (acceptance finding)。 故其將問題解決概略分為:問題假設、蒐集相關 資料、資料的分析、具體化的問題解決方法與執行、 問題解決的事後評估等方面,不過,在思考運作上, 解決問題須有記憶力和思考力,記憶力可以讓知識庫 累積更多知識,做為解決問題中判斷或想像的基礎, 判斷係指觀察、分析、比較、整合、歸納事物相互間 的關係,而想像係指擴展、縮小取代、反向、重組事 物相互間的關係;而思考力則是活用知識、創造知識 以解決問題(洪榮昭,民87)。Ball(1997)以電子工 程為例,IC設計專家的問題解決發展行為,經研究統 計發現,IC設計專家在問題解決的觀念上,係依循兩 種模式,第一種為先由上而下,即以橫向寬廣而進行 問題控制,其發展係以需要性為主,在做重點式處理 後,再延伸於下,這種策略大部份用在成本效益考量 下;而第二種亦是由上而下,唯以縱向深度進行問題 控制,其發展係以模組化為主,即以一個模組和另一 模組間之互動間求解,這種策略大部份是在資訊很少 下,且各模組解題目標獨立用之。 教師在應用上述原則,並無固定的順序,而須端 視每個情況所需思考型式,隨機應變,亦即引導學生 解決問題,應具備排除固定觀念、懷疑和否定、逆向 思考、集思廣義等信念,故教師在設計培養學生具有 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策略時,可在問題發現、原因分 析、問題對策假設、對策假設驗證等方面,能提供學 生適當的引導、知識的探索和合作解決問題的機會。 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導向學習之問題,可依分三層 級: 認知問題層級、後設認知問題層級以及知識級問 題層級(Illinois Mathematic and Science Academy, The center of IMSA,1995)。在問題解決策略中,教師組織 之教學設計問題可分為斯問題與已解決問題兩大群

組,而在問題解決策略之問題確認與問題解決兩個階 段中,將可衍生出組織知識之四個知識活動,分別為 發現新問題、知識創新、知識取得、與提升知識再運 用等四個問題解決活動(Gray & Chan,2000)。

在問題解決策略申,教師組織之教學設計問題可 分為斯問題與已解決問題兩大群組,而在問題解決策 略之問題確認與問題解決兩個階段中,將可衍生出組 織知識之四個知識活動,分別為發現新問題、知識創 新、知識取得、與提升知識再運用等四個問題解決活 動,如表1所示。 這些知識的獲得管道,依屬性可分下面五類: (洪 榮昭、許書務, 民 87; 高橋誠, 1997) 1. 探勘他物—產品發表、早期作品、參觀展示、依 成功範例進行等方式。 2. 參考文獻—報紙、書本、參考手冊、非相關領域 書籍、上網、閱讀雜誌、參考類似例子、網路學 習等方式。 3. 與人討論—課堂、溝通、找顧問商談、找家人或 朋友商談、要求供應廠商提供資訊、他人工作經 驗、上網請教名師、參加專業性會議等方式。 4. 自己思考—聽音樂、欣賞藝術品、車上、床上、 戶外活動、喝咖啡等場合。 5. 其他—找非同部門同事幫忙、參加正規技術訓練 等方式。 三、專題製作 「教授應用科學與技術,養成實用專業人才。」 係技專科學校教育目標,因此,學校為達此目標,透 過專題製作做一終結性教學,並要求製作產品具創 意 , 以 培 養 創 造 力 , 使 製 作 產 品 更 有 價 值 (Ianer,1987)。而由教學的情境中發展,可增加解決 問題的能力,學生學習興趣與動機將大大增加(吳明 雄,民 84),而較特定的知識和使用工具的技巧,將 因經由不斷練習而更趨熟練(Costa,1985)。除此以 外,Bank(1994)認為經由專題製作課程的洗練後, 可達到下列教育功能: 1. 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 2. 與他人合作的素養。

(4)

3. 具有邏輯與直覺的思考能力 4. 具有自我意志力與責任感。 5. 具有創造力。 6. 具有疑問心、發問心。 另 可 增 加 專 題 製 作 課 程 具 有 路 徑 及 圖 形 知 識 (route/map knowledge)、培養出獨立製作與研究開 發的能力、訓練實作、寫作與發表的能力、提升學生 之學養及畢業時之就業能力(李清吟,民84)。 教師可因應學習時間、實習地點、學生人數背景 與特質,在專題製作上,可依這些成長方向設計題 目。職是之故,學校在學生畢業前夕,以此課程由幾 位同學組成一小組共同合作研發,整合所學的專業知 識與技能,製作出有創意的作品,其不但可使學生學 以致用、體驗理論與實務,同時也可模擬業界的產品 開發過程,是一門頗具有意義的課程。至目前為止, 題目大致由學生自行擬定之,或因指導老師研發能力 不錯,題目來自贊助者(如研究機構、廠商等),再 由其指導下,由學生製作。而專題課程的進行,皆以 問題為取向,予過程中一一克服,完成創新產品,國 外亦然(Carryer,1995)。 目前學校專題製作常見的問題依序為:主題不適 當、相關知識或技術不足、經驗太少、創意不足、點 子不夠、太刻板或狹隘、對製品欠缺正確性與品質要 求的概念等(Bank,1994)如表 2 所示。 Dick(1995)指出欲開發一件成功的產品,須經由 概念、判斷、和計劃等三個重要的步驟與問題。 而 在產業界的開發,通常包括十個動作,依序為;(1) 課/主題的設定、(2)資料收集、(3)製品構思、 (4)產品設計、(5)作成計劃、(6)實際測試、 (7)市場評價、(8)產品分析、(9)文件寫作、 (10)成果評估。而在學校裡,專題製作不是商業 (commercial)導向,其進行過程可簡略分為:(1) 題目設定、(2)製品構思與設計、(3)技術分析、 (4)製品試作與改良、(5)報告撰寫(田中義明, 1990)。其中題目的設定應朝跨科系領域為宜,製作 成品應具有創意,技術分析應由小組多方討論,成品 的調整與檢測,應依故障檢修因素分析,報告的撰寫 應善用電腦工具(許書務,民 85)。表 3 所示最後整 理專題製作之展開綱要。

叁、研究設計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為修完專題製作課 程之技術學院電子工程系應屆畢業生,日間部二技四 年級48位、在職班二技四年級52位,樣本共100位。 應用的研究方法有專題製作學後問卷調查,及質的研 究—詮釋法,運用觀察、歸納出過程中,解決問題與 知識擷取的管道。詮釋性研究係從現象學的角度,來 觀察、訪談、文件資料檢驗等方法,以了解學生在學 習中的表徵(Erickson & Ellett,1982),而學習的表徵 形 式 有 類 比 、 說 明 、 範 例 、 解 說 、 示 範 、 隱 喻 (Shulman,1986)及詮釋,以探討學生問題導向的思 維方式。一般而言,可採事件回想法(retrospection) 以得到外顯知識擷取方法,如運用原案分析(think aloud protocol)的細部回想法(introspection)是其中 一種方法。以詮釋為取向,研究過程應強調「情境」 及「意義」。而本研究應用詮釋性研究,強調由行動 者的觀點,說明行動者行動的立即意義(immediate meanings of actions from actors’ point of view),亦即 以客觀方法分析主觀的意義(Shulman,1981),且其 中心議題是關心人的抉擇及潛在的意義。因此,研究 者必須與被研究者建立長期且良好的關係,不以控制 變 項 , 而 以 維 持 自 然 情 境 為 先 , 故 以 其 特 定 (specific)、詳實(detail)、描述性(descriptive) 的觀察與晤談,詳細描述現場情境,了解學生學習的 知 識 與 行 動 背 後 意 義 , 並 運 用 放 聲 想 ( thinking aloud)予以查核,並輔以開放式思維紀錄問卷蒐集 資料(林曉雯,民83)。其中觀察須與其他方法並用, 以提昇所謂「真實性」,進行觀察時,最好準備任務 類的基本表格,以讓觀察者填寫數據或內涵,而具有 任務的觀察對於操作工作(operator jobs)最為有效, 亦最容易歸類及解釋動作內涵(洪榮昭,民85)。本 研究在詮釋性研究使用的方法有參與性觀察、深度訪 談及文件分析等策略。

(5)

研究工具為專題製作各歷程所發生問題及非結 構性解決方法與知能取得管道問卷,本問卷效度係透 過執教本課程資深的五位校內外技職校院老師訪談 而發展出,為求信度並立意取抽樣十位電子系應屆畢 業生試寫、修正而成。問卷內容分兩部分:第一部分 為專題製作的各歷程設計為尋找題目、設定功能、了 解學理、設計線路、程式設計、準備器材、 裝配製 造、 排除故障、 書寫報告及團隊合作等十個項目; 第二部份為在非結構性解決方法與知能取得管道提 示為: 1. 參考文獻:可以從參考手冊、非相關領域書 籍、上網查詢、閱讀雜誌、參考類似例子、期 刊、電視等方式獲得相關資訊。 2. 參勘他物:是以他人(種)製品、早期作品, 作 為基礎,由模仿、應用到自我創造的方式。簡 言之,係依成功範例進行,本來源可以從產品 發表、參觀展示或展覽、模型觀察中得到。 3. 與人討論:參與技術發表會、找老師商談、找 朋友商談、要求供應廠商提供資訊、同學工作 經驗、網上請教名師、參加專業性會議等方式。 4. 自己思考:聽音樂, 散步, 欣賞藝術品, 車上, 床上, 戶外活動, 喝咖啡(或茶等)等場合。 5. 其他—找人幫忙、參加正規式技術訓練、學習 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 本研究所獲得資料進行分析共分兩部分。第一部 分為學後問卷量的分析,,主要以製作專題的十個歷 程為主軸,先檢視有效問卷量表,彙整所遇問題,再 經分類、整理、劃記、抄錄與統計、分析。其中量的 處理,採用以次序排列、眾數統計分析;第二部分為 詮釋性研究的資料分析,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單 元及編碼類別,進行單元與單元的比對,分析時須考 慮類別的範圍、向度、產生的情境、次序、類別與類 別的關係;第二階段是單元與類別間的比對;最後階 段進行類別間的內在一致性。

肆、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旨在依鷹架中之最近發展區理論,由設計 問卷以了解學生在專題製作歷程,發生了什麼問題? 用何方法解決?再彙整所遇問題,期能獲致教學鷹架 應如何設計教學活動。研究發現學生在專題製作歷程 上所遇問題之排列順序如表 4 所示。 學生在專題製作上所遇問題之排列順序,日間部 應屆畢業生以設計線路、排除故障、尋找題目、書寫 報告及了解學理;而在職班應屆畢業生以了解學理、 程式設計、排除故障、設計線路及設定功能。整體趨 勢最近發展區間落差較大依序為設計線路、了解學 理、排除故障、程式設計、尋找題目、設定功能、書 寫報告、準備器材、裝配製造及團隊合作,兩者看來 設計線路、了解學理、排除故障與程式設計是平常應 架設基礎鷹架的地方。 問題較少的日間部應屆畢業生以團隊合作、準備 器材、設定功能,而在職班應屆畢業生以團隊合作、 裝配製造、書寫報告,兩者看來同學互相支援合作大 致上還滿意,惟日間部同學在購買零件上似乎比夜間 在職班遇到困難較少,而在職班裝配製造、書寫報告 較日間部容易,其係正處工作職場,裝配與報告是經 常性工作,能夠勝任實為意料中的事。 由問卷開放性問答與深入訪談各歷程之問題為: 1. 設計線路以設計不出來(15)、IC 接腳不清楚 (12)、書標示不清楚(6) 、線路複雜(6) 、沒頭 緒(6) 、觀念不清楚(5)、缺少模組設計概念(5)、 沒線路(3)等。 2. 了解學理以不暸解專題學理(36)、基礎弱(23) 、 內容複雜(6) 、不熟練(6)、沒學過(5)、沒基礎 (5) 、閱讀原文難(4)等。 3. 排除故障以找不到原因(35) 、經驗不足(10)、沒 動作(6)、和理論差太多(4)、對電氣特性不熟 (4) 、雜訊不易找出(4) 、複雜故障不易排除 (3)、沒資料可參考(3)等。

(6)

4. 程式設計以無法寫程式(29)、沒基礎(6)、邏輯觀 念太差(5)、題目稀有可參考的太少(4)、沒學過 要設計的語言(3) 等。 5. 尋找題目以找不到適當題目(20)、不知如何決定 (5) 、沒創新(5) 、不知該做什麼(4)、沒經驗(3) 等。 6. 設定功能以搞不清楚設定什麼功能(21)、缺少構 想(4) 、功能遲遲未定(4)、沒參考資料(3) 等。 7. 書寫報告以不清楚寫什麼(13)、心得不會整理 (7) 、要求要寫多(3)、打字太慢(4)等。 8. 準備器材以部份零件難買(20)、設備老舊(6)、設 備功能太多不好一下子進入狀況(4) 等。 9. 裝配製造以拉線太亂(7)、線路複雜(6) 等。 10. 團隊合作以組員不太配合(5)、中途組員休學(4) 等。 而在各歷程中最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 1.設計線路以參考文獻(18) 、上網查詢(13)、找人 幫忙(12)、與人討論(10)、請教老師(8) 、探勘他 物(5)、自己思考(4) 等。 2.了解學理以參考文獻(43)、與同學討論(20)、請教 老師(16)、自己思考(4)、校外進修(3) 等。 3.排除故障以請教老師(21) 、與同學討論(19) 、參 考文獻(17)、與人討論(15)、上網查詢(9)、找人 幫忙(8)、自己勤練習(4)、參考手冊(3) 等。 4.程式設計以參考文獻(27)、與人討論(22)、找人幫 忙(20)、探勘他物(4)、請教老師(3)、請教老師 (3) 、 自己思考(2) 等。 5.尋找題目以與同學討論(15)、請教老師(13) 、參 考書籍(5) 等。 6.設定功能以與人討論(21) 、請教老師(10)、上網 查詢(7)、參考文獻(4) 等。 7.書寫報告以與同學討論(9)、參考他人報告(4)、找 人幫忙(4)、多花一點時間(3)、請教老師(3)、自 行翻書(2) 、參考文獻(2) 等。 8.準備器材以多詢店家(7)、找人幫忙(6)、上網查詢 (4)、與同學討論(3)、請教老師(3) 等。 9.裝配製造以與同學討論(9)、找人幫忙(7)、自己檢 查(4) 等。 10.團隊合作以強迫對方做(4)、均分其他同學(2) 等。 整體而言解決問題以與同學討論(273) 、參考文 獻(180)、找人幫忙(27)、探勘他物(21)、自己思考 (21)。其中以上網查詢、與同學討論、請教老師、找 人幫忙等為最常用方法。在日間部畢業生常用方法為 與同學討論(155) 、參考文獻(74)、找人幫忙(27)、 自己思考(10) 、探勘他物(4)。在職班畢業生常用方 法為與同學討論(123) 、參考文獻(108)、找人幫忙 (29)、探勘他物(18)、自己思考(12) 。 以排除故障、設計線路、了解學理等為最大問 題,解決問題最常用的方法為與同學討論、請教老師 與上網查詢。而訪談中,在學理上以多功能腦波儀及 多功能心音血壓計有醫學方面較難得到答案,且原文 太深較難突破,基於此或許本系欲往生醫電子特色發 展,具有醫學專長之教師應予強化;而 DC/DC 功率轉 換器、SKYPE 與 SIP 分析比較、DAC、虛擬儀表、多媒 體網頁設計、網路管理等特殊性專題較難突破,恐須 開設相關選修課方可解決;另購買特殊性單晶片、並 列阜輸出等零件也是一些小組困難,面後經同學討 論,應可朝同型代用,惟須先蒐集這些類型之應用線 路及測試方法等資料。

伍、結論

專題製作係模擬業界研發團隊共同研發一項產 品,每年教育單位還為此舉辦比賽活動,重視程度不 言而喻,然眾多應屆畢業學生能否順利完成並達成預 期學習目標,是當前技職系統應與關注。本研究經由 質量雙重觀察,學生的學習泰半經由有經驗者的老 師、同學或朋友以鷹架輔導,在實驗階段皆大致獲得 正面效益,然由訪談中了解,將屆畢業生在專業知能 上鷹架最近區,仍有很大的個別差異,造成團隊合作 上分工不均,導致同心協力大打折扣,研發成品價值 有限,其原因出自於在某些同學以前學習先備知能落 後,未能於予補救,經年累月,在這方面的學習動機

(7)

與學習主動性,明顯降低,致使差異上的最近區擴 大,因此,教師在基礎課程教學上應如何進行學後補 強,恐需再進一步探討。惟由研究中發現部分學生會 藉助上網查詢,或許可設置專屬性之網路平台,隨時 供其解答;另在教材設計上,宜應增加課堂評量,隨 時了解學生學習是否齊一,拉近差異。本研究除可供 教授專題製作教師參考外,另可供職業訓練及業界研 發部門訓練員工參考。

參考資料

王繼正(民 87)專科學校機械類科創造性問題解決式 專題製作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 究所博士論文。 田中義明(1990) 技術教育研究。日本東京:日本 能率協會。 吳明雄(民 84)「液氣壓迴路設計」課程創造思考研 究。國科會計劃NSC-77-0111-S003-24。 李清吟(民 84)臺北工專電機工程科「專題製作」課 程之規劃與實施。技術學刊,10(3),299-304。 林曉雯(民 83)國中生物教師教學表徵的詮釋性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榮昭(民 87)創意媽媽教室。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榮昭、許書務 (民 87) 專題製作對科技創造力發展 之影響分析—以多功能機器人製作為例。技術與職業 教育學報, 創刊號,169-181。 洪榮昭、劉明洲(民 86)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 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胡志偉、陳德懷、曾志朗,「 學習理論在學習科技上 的應用 」。載於 e 世代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民 90。 高橋誠(1997) 企劃力行動。日本東京: 日本經濟新 聞社。37-41。 許書務(民 85) 專科校訂課程專業科目及內容決定之 策略--以電子工程科為例。亞東工業專科學校學報, 16,9/1-9/8. 陳明溥、顏榮泉(民 90) ,「網路化問題導向學習系統 之發展與學習歷程分析」。台灣:第五屆全球華人學 習科技研討會,第十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大 會論文集,873~876 頁, 民 90。

Anderson, J.A.& Adams,M(1992,Spring). Acknowledging the learning styles of diverse student populations: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NO.49.

Ball, L..J.(1997).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and expertise in engineering design. Thinking and reasoning. 3(4) . 247-270.

Bank ,F. (1994).Teaching technology。London:Open Universuty.Carryer, J.E. ( 1995 ) .The design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projects for mechatronics course .Mechatronics, 5(7), 787-797.

Costa, A.L.(1985). Invention,science,and business: the professional career of Elihu Thomson,1870—1900. (AAC850 5045 Proques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Dick, M.J. (1995). “High Tech “ creativity. New York: IEEE.

Eysench, M.W. & Keane, M.T.(1990). Cognitive psychology:A student's handbook. 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illani, B. B.(1994).Application of Vygotsky’s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to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U.S.A.:The Southern California University.

Linn, M. C. ”Designing computer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The scaffolded knowledge integration framework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Vol.4, No. 2, pp.103-126,1995.

Loto, K.“Learn to learn: Training on new technology”. Journal of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Vol10 , No.1,pp24-27.1997.

Osborn, A. F. (1993). Applied imagination. bufallo, N.Y.: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Vries, S.& Schaik, P.(1992).Aspects of an environment for the use of adaptable courseware products. ETTI. 30(3).228.

(8)

表1 問題分類圖(資料來源:OOrayandCh姐,2000) 問題分類(ClassofProblem) 管理步驟 (Process Supponed) 表 2 實施專題製作的問題與缺失類型 學生態度問題 主題問題 學生知識技能 *學生缺乏耐性或製作過 程進度落後,產生挫折感。 *學生在團體製作時,太依賴他人。 *學生做不出來時,怪罪材 料或設備不好。 *學生對做完的作品,很不 情願修改﹐只想做了比沒 做好—粗製濫造。 *學生評鑑作品時,不認 為是改進自己,而是在和 他人比較高下。 *主題不適當(學生經驗不 足,相關知識或技術又 太少)。 *專題製作所需的材料或 環境無法取得。 *學生對設計與製作的學 習價值認識不夠。 *學生創意不足。 *學生想出來的點子太刻 板或狹隘。 *學生在繪圖表現自己的設 計或工作概念有問題。 *學生在製作品上,缺乏正確性與 品質的概念。 *學生所想出來的點子,不 夠實際,難以製作完成。 *學生製作時,沒有安全與 衛生的習慣。 資料來源: Bank (1994) 新知識或問題 (New or Unique) 已解決問題與知識 (Previously Solved) 確認問題 (PrOblem Recognition) 發現新知識與問題 (Encouraging Serendipity) (1) 提升知識再運用 (Raising Awareness) (4) 解決問題 (Problem Solving) 創造新知識(解決方案) (Knowledge Creation) (2) 擷取知識 (Knowledge Acqulsltlon) (3)

(9)

表 3 專題製作之展開 研發過程 領域知識 發想手法 思維模式 團隊思考 *主題設定 *製品構想設計 *技術分析 *製品試作與改 良 *報告撰寫 *核心領域知識 i陳述性知識 i程序性知識 *相關領域知識 *文獻探討 *參勘他物 *與人討論 i個人訪談 i團隊討論 *自我思考 *外在資訊處理 i思考工具 *內在資訊處理 i思維技法 *運作方式 *組成方式 資料來源:洪榮昭、許書務(民 87) 表 4 專題製作歷程上所遇問題之排列順序 製作歷程 日間部 畢業班 在職班 畢業班 整體趨勢 尋找題目 3 7 5 設定功能 8 5 6 了解學理 5 1 2 設計線路 1 4 1 程式設計 6 2 4 準備器材 9 6 8 裝配製造 7 9 9 排除故障 2 3 3 書寫報告 4 8 7 團隊合作 10 10 10 樣

(10)

The Research of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n the Scaffolded Utilizes

the Problem Solving for Teaching Strategy

─the Project Work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 as the Example

Hsu, Shu-Wu

Dep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BSTRACT

The special manufacture is the technique duty institute's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 Its education goal hoped can train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team cooperation, the creativity and the solution question ability. But since has implemented, the result is not good, therefore, only then discusses the student the question which occurs in project work , proposes the improvement teaching strategy by middle.

This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of the scaffolded in teaching activity, after study designs the non- structural formula to ask the volume, understood the student in the project work course, what question has had? Solves what method with? Again reorganizes all questions, how teaching the scaffolded should assis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goal, this sample of research for the student altogether 100 people, the tool of research to develop by five teachers asks the volume, the research technique pick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the research discovered the student in the project work process, trouble-shooting, designs the line, the understanding scientific theory or principle and so on as the most major problem, the solution question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 for discusses, consults teacher with the schoolmate with to access the net the inquiry.

數據

表 3 專題製作之展開    研發過程  領域知識  發想手法  思維模式  團隊思考  *主題設定  *製品構想設計  *技術分析  *製品試作與改   良  *報告撰寫  *核心領域知識 i陳述性知識 i程序性知識 *相關領域知識  *文獻探討 *參勘他物 *與人討論  i個人訪談 i團隊討論 *自我思考    *外在資訊處理 i思考工具 *內在資訊處理 i思維技法  *運作方式 *組成方式  資料來源:洪榮昭、許書務(民 87)  表 4 專題製作歷程上所遇問題之排列順序  製作歷程  日間部 畢業班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tourists’ multi-phase recreation experience of railway tourism,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dimensions, including customers’ involvement, perceived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reme Court verdicts on project schedule disputes in order to pinpoint the main reason for delay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paper tries to apply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haring to construct the application model for th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in order to share the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n approach that uses the triangular distribution with the Fractile Method to estimate the optimistic and pessimistic duration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ross-strait visitor’s tourist experience.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es stated as abov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voluntary soldiers in each air base for example to know how the working attitude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in their work..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