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左傳研究:敘事與紀事本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左傳研究:敘事與紀事本末"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左傳》研究:敘事與紀事本末

計畫編號:NSC

88-2411-H-002-032-  執行期限:87 年 8 月 1 日至 88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

張 素 卿

執行機構及單位名稱: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系

一、中文摘要

  中國敘事以史傳為大宗,《左傳》乃典 範之作。傳統術語所謂「敘事」,基本的形 式特徵為「原始要終」,始、終屬於時間範 疇,此種文體的發展實與編年體淵源深 遠。《春秋》、《左傳》同屬編年,前者文字 簡要,為編年記事;後者依經敘述其本末, 發展為編年敘事。學者因應研經讀傳的需 求,於是有「《左傳》紀事本末」體文獻應 運而生。此種文獻,以「事」為經,重新 組構《左傳》本文,其情節編構表現出研 讀的心得,寓有對事理本末的見解。 關鍵詞: 1.春秋左傳學 2.史傳 3.敘事 4.紀事本末 5.情節編構 Abstr act Key Wor ds

1.Chun-chiu Tzo-chuan studies

2.historical writing 3.narrative 4.narrative chronicle 5.emplotment

二、緣由與目的

  敘事是人類普遍的文化現象,敘事研 究也已然成為當代學術的顯著課題,無論 在文學、歷史學,或哲學、人類學、精 神 分 析 … … 等 等 領 域 , 都 愈 益 受 到 關 注,並發展為「敘事學(narratology)」—— 一個具有跨學科意義的學術領域。就歐 美文、史學界的敘事研究而言,歷史學 者如懷特(Hayden White),將此議題納入 「後設歷史(metahistoy)」的研究中,正 視 歷 史 的 敘 事 性1; 依 史 東 (Lawrence Stone)考察,七十年代中期以來,更出現 一股「敘事的復興」的現象2,愈來愈多 的歷史學者不再只專注於內容事蹟,對 於再現事蹟的形式及其對內容的具體形 塑也十分重視。至於文學界,則向以神 話、小說等虛構的敘事為主,著重敘述 手法和文本分 析等, 不僅探討作品的意 義,同時也尋索意義如何建構、如何表達。   上述趨勢促成了「中國敘事學」研究 的展開。浦安迪(Andrew H. Plaks) 在 1977

1 參考懷特之著作: 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t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P, 1974); The Content of the Form: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P, 1987); Tropics of Discours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P, 1990).

2 Lawrence Stone, “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Reflections on a New Old History,”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Revisited (New York: RKP, 1987): 74-96.

(2)

年就曾編輯過一部以「中國敘事」為題的 論文集3,近年直接以《中國敘事學》為書 名的中文專著,有浦安迪和楊義兩家。無 論是上述兩家的《中國敘事學》,或者其它 關於「中國敘事」的研究論著,往往側重 小說或虛構敘事,不免猶侷限於西方敘事 學的視野。 其實,史傳敘事才是中國傳統敘事的 大宗,就此而言,章學誠曾說:「文章以敘 事為最難,文章至敘事而能事始盡,而敘 事之文,莫備於左、史4。」《左傳》《史記》 不僅是先秦兩漢敘事發展的兩大里程碑, 依章氏之見,這兩部史傳允為敘事的典範 之作。在中國的學術傳統裡,敘事的發展頗 不同於歐美從神話到史詩、浪漫史再發展為 小說的進路,先秦兩漢之時已經出現如《左 傳》、《史記》等重要的史傳敘事,它們對 後出的志怪、傳奇、話本、章回小說等,產 生不容忽視的影響。《左傳》的著作時代比 《史記》早,其敘事無論形式結構或者內 容技巧,都已臻成熟,於中國早期敘事中 尤具代表性。《文心雕龍》有<史傳>篇, 極力推崇《左傳》,推許為史傳敘事之冠 冕5。王靖宇的《左傳與傳統小說論集》,和 孫綠怡的《左傳與中國古典小說》等,就是 當代關於《左傳》敘事及其對古典小說之影 響的研究專著。可惜上述學者的中國敘事研 究,或者直接援據歐美敘事理論用之於中國 文學研究;或者,雖然有意「返回中國敘事 本身」6 ,卻仍舊侷限在歐美以小說為主流 的敘事觀念裡而不自知。當前的學術環境, 跨文化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參照既有的敘 事理論或敘事學研究自然有其必要。然而, 就中國敘事研究而言,深入傳統學術領域

3 Andrew H. Plaks, ed. 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77). 4 《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年),頁 606。 5 劉勰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上海: 開明書店,1936 年),卷 4 頁 1 下。 6 楊義語,見氏著《中國敘事學》,(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7 年),頁 10-16。楊氏雖然有「返 回中國敘事本身」的省思和企圖,但以全書討 論的內容看來,他關注的領域仍是小說。 尋繹中國敘事的特點,注意史傳敘事的發展 源流,實屬必要的基礎工作。 本人的中國敘事研究首先致力這樣的 基礎工作,期能以學者視為典範的《左傳》 為中心,展開相關的論述。延續先前對《左 傳》敘事的研究,這一年執行的專題研究計 畫為「《左傳》研究:敘事與紀事本末」,是 針對一批「《左傳》紀事本末」體文獻,考 察它們如何以「事」為經重新組構《左傳》 本文,探析其情節編構,以及其中寄寓的 對於事理本末的見解。

三、結果與討論

  中國學術傳統之所謂「敘事」,首出「原 始要終」的形式特徵,跟編年體的發展源 流有密切關聯。《春秋》編年記事,《左傳》 依經述其本末,發展為編年敘事。由於編 年敘事仍然以時間為主要綱領,歷代學者 因應研讀《左傳》的需求,乃又發展出以 「事」為主要綱領的「紀事本末」體。就 史傳的發展源流而言,《左傳》居於上承記 事並下啟敘事之開展的關鍵地位。 (一) 「敘事」的涵義及其解釋性   「敘事」一詞乃是中國學術傳統固有的 術語,而學者研究中國敘事卻往往逕視為英 文「narrative」的對譯詞,鮮少深究其固有 的涵義。本人曾根據《文心雕龍.史傳》 以及杜預、孔穎達等人的說法,尋繹傳統 所謂「敘事」之義,指陳這種文體乃是以 「原始要終」為形式特徵,依此形式將人 物活動編構為脈絡聯貫的事件整體,這 樣,前事、後事不僅具有時間序列的先後 關係,同時具備一種事理本末的因果關 聯;不僅再現人物活動的起始、變化和終 局,並且闡示一個完整行事的原因、發展 和結果7。敘事在時間序列中呈現一系列事 件的始終脈絡,乃是基於事理本末的理解 從而對事件進行情節編構所呈現的整體。 敘事「原始要終」,而「始」、「終」基 7 詳參拙著《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 (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8 年),頁 94-100。

(3)

本上屬於時間的範疇,它的發展於是跟「編 年」體淵源深遠。「編年」體依時間序列編 纂事蹟,《春秋》和《左傳》分別代表其早 期形式和後續的發展:前者還只是編年以 記事,後者始詳述事蹟本末,發展為敘事。 汪榮祖說明二者的差異,曰:「春秋記事 (what happened),語焉未詳;而左傳述之, 始明事由(why it happened)。」8 記「事」, 只是簡要地載錄發生什麼;敘事,則不僅 說了發生什麼事,還說明它為什麼發生。 《左傳》敘事,說明《春秋》所記事件的 原委,闡述其「事由」,這就是解釋。敘事 的一系列事件之中,起始事件不僅是先發 生的,而且意味是導致後續事件所以發生 的由來,其間的事件表示發展的過程,終 結事件則是發展到最後的結果。敘事之所 以具有解釋的功能,正是由於它不僅呈現 事件與事件的時間關係,同時也表達了其 間的因果關聯。   《左傳》之編年敘事,首出時間序列 的形式特徵,「原始要終」以解經,是基於 時間性的理解與解釋,顯露出敘事原初的 解釋性9《左傳》之為中國敘事的典範,除 了文字富艷生動外,對於敘事的時間性與 解釋性的揭示意義,尤其值得關注。 (二)從編年記事、編年敘事到紀事本末的 發展源流      研究中國敘事不能忽略史傳及其發展 源流。就此而言,《左傳》敘事具有關鍵性 的地位。   古史有「記言」、「記事」之分,可 分別以《尚書》、《春秋》為代表。此後, 歷經二千多年的發展,傳統史傳的編纂體 裁滋益增多,要言之,可大別為編年、紀 傳和紀事本末三體。明人劉曰梧在<宋史 紀事本末序>中扼要指陳三體的差異,他 說: 夫古今之有史,皆紀事也。而經緯不 同,左、馬之義例精矣,一以年為經, 8 汪榮祖,《史傳通說——中西史學之比較》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年),頁 47。 9 同註 7,頁 242。 一以人為經。而建安袁先生復別開戶 牖,迺又以事為經而始末具載。10 區別而言,史傳的編纂體裁或「以年為 經」,或「以人為經」,或「以事為經」:「以 年為經」者為編年體,依年、時、月、日 的時間順序為編纂綱領;「以人為經」者為 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以此作為編纂綱 領;相對於上述二體,紀事本末體的特點 是「以事為經」。雖然三種編纂體裁釐然有 別,其記述對象其實都是廣義的「事」,所 謂「古今之有史,皆紀事也」。由此而言, 凡記述「事」而具備「原始要終」的形式 特徵的文體,皆為敘事。誠如杜維運所言: 「中國史學中之編年、紀傳、紀事本末諸 體,皆為適合於敘事之史學體例。」11 編 年、紀傳、紀事本末三者是就歷史的編纂 體裁區分的,就文體而言,這些體裁所纂 輯的一篇篇史傳屬於敘事。   如上所言,紀事本末的特點是「以事 為經」,其文體其實就是敘事。論及此一體 裁的產生,學者們往往根據朱熹、章學誠 等人的舊說,或以為源於《尚書》,或以 為源於《國語》,這樣的說法忽略了《尚 書》於古史屬於「記言」,而《國語》也 是以載述問答言語為主12 ,它們跟紀事本末 以「事」為綱領的特點迥然有別。本人認 為,紀事本末體之所以產生的學術源流當 追溯到《春秋》記事、《左傳》敘事的傳 統,它跟編年體由記事衍為敘事的發展脈 絡,淵源深遠13 。   《春秋》記事,屬於大事記,簡約扼 要,語焉而未詳;《左傳》敘事,始依經詳 述,解釋其事理本末。學者閱讀《左傳》, 10 見《宋史紀事本末》(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 210 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年),卷首,頁 4。 11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圖 書公司,1984 年),頁 15。 12 《國語》的「語」體特徵,說詳拙著<《國 語》的「語」:內容與形式──從評析「祭 公諫穆王征犬戎」出發>,將發表於《中國古 典文學研究》創刊號(刊印中)。 13 詳 參 拙 著 < 章 沖 春 秋 左 氏 傳 事 類 始 末 述 略——左傳學的考察>,《國家圖書館館刊》 85 年 1 期,頁 145-149。

(4)

由敘事以尋繹其義,需要一番離析貫串的 工夫才能本末詳悉,作為推究褒貶經義的 基礎14《左傳》紀事本末」此一文獻類型, 就是因應這樣的閱讀需求產生的。關於這 點,下節將透過對此類文獻的實際考察, 再作申述。 (三) 「《左傳》紀事本末」體文獻考徵 相對於編年、紀傳,紀事本末體的出 現比較晚,歷來的相關討論也相當有限。 針對《左傳》本文重新編構的紀事本末體 文獻,除了《左傳事緯》和《左傳紀事本 末》,向來鮮有專門的論述,其書流傳不 廣,甚至已經亡佚。   這一年的研究計畫,本人廣泛參考正 史經籍志以及《玉海•藝文》、《文獻通考. 經籍考》、《經義考》、《四庫全書總目》等 等書目,詳細考察勾稽。利用史志書目之 著錄,經過仔細梳理,各種書目之中,仍 以《經義考》的著錄資料搜求最富,並載 有相關序錄,可供考徵。茲以《經義考》 的著錄為主,同時參考《四庫全書總目》 等書目略作整理,依朝代、姓名、書名和 卷數,將這類「《左傳》紀事本末」體文獻 簡要列目如下: 〔唐〕第五泰《左傳事類》二十卷 〔唐〕高重《春秋纂要》四十卷 〔唐〕唐文宗《御集春秋左氏列國經傳》 三十卷 〔宋〕葉清臣《春秋纂類》十卷 〔宋〕宋敏修《春秋列國類纂》 〔宋〕黃潁《春秋左氏事類》 〔宋〕周武仲《春秋左傳編類》三十卷 〔宋〕桂績《類左傳》十六卷 〔宋〕呂祖謙《左傳類編》 〔宋〕陳持《左氏國類》二十卷 〔宋〕程公說《左氏始終》三十卷 〔宋〕章沖《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五卷 〔宋〕徐得之《春秋左氏國紀》二十卷 〔宋〕孫調《左氏春秋事類》二十卷 〔宋〕劉伯証《左氏本末》 〔宋〕胡維寧《左氏類編》 14 同註 7,頁 175-176。 〔宋〕楊泰之《春秋列國事目》十五卷 〔宋〕劉淵《左傳紀事本末》 〔元〕徐安道《左傳事類》 〔元〕曹元博《左氏本末》 〔元〕魏德剛《春秋左氏傳類編》 〔明〕唐順之《左氏始末》十二卷 〔明〕傅遜《春秋左傳屬事》二十卷 〔明〕曹宗儒《春秋序事本末》三十卷 〔明〕陳可言《春秋經傳類事》三十六卷 〔明〕孫笵《春秋左傳分國紀事》二十卷 〔清〕馬驌《左傳事緯》十二卷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五十三卷 以上,共計二十八種,大多已經亡佚,只 能根據相關的序錄略窺其體例梗概。如果 書目序錄的說明闕略不詳,甚或只存書 名,如唐第五泰《左傳事類》、宋劉伯証《左 氏本末》等等,只得根據書題之命名取義 蠡測。這些文獻重新編纂《左傳》,或稱「事 類」、「類編」,或稱「本末」、「事類始末」, 或稱「列國類纂」、「分國紀事」等等,大 抵跟《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或《左傳紀 事本末》類似,同屬於「《左傳》紀事本末」 體文獻15 15 關於「《左傳》紀事本末」體文獻,四庫全 書本《左傳紀事本末》(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 369 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年)的書前「提要」曾列舉宋以來者十數家, 曰:「自宋以來,學者以左傳敘事隔涉年月, 不得其統,往往為之詮次類編。其見於史志 者,有楊均、葉清臣、宋敏修、黃潁、周武 仲、勾龍傳、桂績、呂祖謙、陳持、章沖、 徐得之、孫調、楊泰之、毛友、徐安道、孫 范等諸家。今其書多亡佚不傳,中如呂祖謙 之左傳類編,雖尚散見永樂大典中,而簡略 失次且多脫闕,未為善本;惟章沖左氏事類 始末全書尚存。」(頁 5) 此篇「提要」列舉 十六家,對照《經義考》之著錄,楊均撰《魯 史分門屬類賦類》三卷,毛友撰《左傳類對 賦》六卷,這兩部文獻非屬紀事本末體。又, 比對《四庫全書總目》中的《左傳紀事本末》 「提要」,書前「提要」的上引一段文字, 已遭刪除。《四庫全書總目》以袁樞《通鑑 紀事本末》為「紀事本末」的創例之書,然 而,在袁樞之前,北宋已經有不少「《左傳》 紀事本末」體文獻出現,雖然忽略唐代的幾 部同類文獻,猶嫌失考,畢竟分纂提要者已

(5)

  上列文獻之中,目前仍有傳本者據知 有五種。一、宋章沖的《春秋左傳事類始 末》,通志堂經解和四庫全書均有收錄(四 庫全書歸入史部紀事本末類)。二、明唐順 之的《左氏始末》,有北京圖書館、北京大 學圖書館等藏明嘉靖四十一年唐正之刻 本,以及台北國家圖書館(原中央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等藏明萬曆四十二年劍江徐鑒 刊本。三、明傅遜的《春秋左傳屬事》,四 庫全書收錄在經部春秋類。四、清馬驌的 《左傳事緯》,四庫全書收錄在經部春秋 類;一九九二年濟南齊魯書社有點校本出 版。五、清高士奇的《左傳紀事本末》,四 庫全書收錄在史部紀事本末類;一九七九 年北京中華書局有點校本出版。這五部文 獻,除唐氏的《左氏始末》外,其它四種 都有影本流傳,《左傳事緯》和《左傳紀事 本末》並有點校本出版,流傳最廣。16   依上述文獻及相關序錄的描述考察, 「《左傳》紀事本末」體文獻的產生正是因 應「原始要終」的閱讀需求。《左傳》依經 敘述其事之本末,單篇敘事依時間先後編 次成書,相關的事件常隔涉年月,傳文不 相接連,讀者為求理解融貫,常需一番離 析貫串的工夫。《春秋左傳事類始末》的編 撰者章沖曾經自述說: 〔《左傳》〕每載一事,或先經以發其 端;或後經以終其旨;有越二三君、數 十年而後備,近亦或十數年;有一人而 數事所關;有一事而先後若異,君臣之 名字,有數語之間而稱謂不同。間見錯 出,常病其不屬。……學者掇其英精, 會其離析,各備其事之本末,則所當盡 心焉者。古今人用力於是書亦云多矣, 經注意到此一現象,可惜紀昀等《四庫全書 總目》的總纂官竟然對此大加刪裁,掩沒事 實!(對此,本人曾有過討論,同註 13,頁 141-142)此外,依《玉海•藝文》、《經義 考》等著錄,宋句龍有《春秋三傳分國紀事 本末》,凡是這類並非專依《左傳》的紀事 本末文獻,暫不列入討論。 16 馬驌、高士奇之後的同類著作,大抵未超出 二氏的規模。近人韓席籌有《左傳分國集 注》,同屬於這類改編《左傳》的紀事本末 體,亦可參考。 而為之事類者,未之見也。沖因先生 〔案:指葉夢得〕,日閱以熟,乃得原 始要終,捃摭推遷,各從其類。有當省 文,頗多裁損;亦裂句摘字,聯累而成 文者,二百四十二年之間,小大之事, 靡不采取,約而不煩,一覽盡見。17 章沖閱讀《左傳》,「原始要終,捃摭推遷, 各從其類」,於是離析其本文,重新編構, 將數年甚或十數年、數十年的事蹟本末, 各從其類,俾能一覽盡見。由閱讀而理解 之,進而尋索之,尋索有得又進而編構纂 輯,最後呈現為《春秋左傳事類始末》這 樣的文獻。元楊維楨為魏德剛的《春秋左 氏傳類編》寫序時也曾經指出: 三傳有功於聖經者,首推左氏,以其所 載先經而始事,後經以終義。聖人之 經,斷也;左氏之傳,案也。欲觀經之 所斷,必求傳之所紀事之本末,而後是 非褒貶白也。然考經者欲於寸晷之際會 其事之本末,不無繙閱之厭,於是類編 者欲出焉。18 考求事之本末以尋繹經義,由於《左傳》仍 屬編年,不免一事先後相關而年月阻隔,讀 者每每有「繙閱之厭」。因應《左傳》閱讀 者的普遍需求,紀事本末這種依事類編構的 文獻於是應運而出。誠如馬驌所言: 舊文傳麗於經,年時月日以相繫維也。 易編年為敘事,……將 令讀者一覽即 解,且無遺忘之病。19 《左傳》敘事原本就以依經詳述本末見 長,紀事本末作為一種新出的體例,「易編 年為敘事」,係就敘事本文進一步加以聯 貫。上文業已指出,相對於編年、紀傳, 紀事本末為第三種史體,這是就一部文獻 的編纂體裁說的,若就文體而言,紀事本 末的文體即是敘事。將《左傳》之編年敘 事改編為紀事本末,可說是敘事「原始要 17 章沖,《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自序》(影康 熙 19 年刻通志堂經解本;台北:臺灣大通 書局,1969 年),卷首頁 2 上-下。 18 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 鳴野山房舊鈔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5 年),卷 6,頁 44。 19 馬驌,《左傳事緯.例略》(濟南:齊魯書社, 1992 年),卷首。

(6)

終」的進一步貫徹。   唐、宋以降,這類「《左傳》紀事本末」 體文獻紛然迭出,莫不是力求於一篇之中 事理本末開卷瞭然,省卻閱讀《左傳》時 反覆翻檢之勞,使一覽可解,這是編纂者 的初始動機。章沖如此,魏德剛、唐順之、 傅遜、馬驌、高士奇等等編纂者亦莫不如 此。從楊維楨的說法看來,這樣類聚始末 以重編傳文的文獻,頗能順應閱讀《左傳》 者的普遍需求──「於是類編者欲出焉」, 這其實就是閱讀敘事時,「原始要終」以尋 索事件之整體脈絡的閱讀需求。 (四) 事件整體的情節編構   每一部紀事本末體文獻,都歷經編撰 者由理解而尋索、進而編構的過程。紀事 本末「以事為經」,「《左傳》紀事本末」體 文獻將事屬同類的《左傳》傳文重新組合 編排,顯示出以「事」為中心,探求其始 終本末的閱讀取向。   如此閱讀,如此理解,終究是為了「原 始要終」,深入明瞭一系列事件的前因後 果。這樣說來,將原本在《左傳》中分屬 不同年月下的傳文編構起來,實際上反映 了編纂者對事件因果的連繫,是對事件整 體的情節編構。這是各家編纂者閱讀《左 傳》的心得呈現。諸書編纂的原則和條目 頗或參差,正反映他們各自對事件的整理 和掌握,寄寓其事理本末的見解。   《左傳》敘事已經有將跨越多年的事 件集中載述的傾向。僖十五年敘韓原之 戰,開篇自「晉侯之入也」至「故秦伯伐 晉」一段,將前傳已經記載過的事蹟又扼 要綜述,表明這些正是導致「秦伯伐晉」 的因素。這樣的寫法,尹達認為 「帶著濃 厚的『事具本末』的紀事本末體的意味」20 。 此外,僖廿四年《左傳》敘述晉公子重耳 流亡十九年然後復國的事蹟本末,說明他 周遊於列國,遭遇何種磨難,終於在賢才 輔佐之下回到晉國取得君位。陳其泰認 為:「《左傳》這種編撰方法,實際上是在 20 尹達,《中國史學發展史》(台北:天山出版 社,出版年月不詳),頁 39。 編年體中有機地糅合了紀事本末的因素。 這一創造對後人是一個很大的啟發。」21 《左傳》有「事具本末」的意味,這是敘 事本身具備的特徵,對於後來紀事本末體 的出現誠然有啟發作用,卻還不能說它就 是紀事本末,畢竟紀事本末主要是指一部 書的編纂體裁。史體與文體的區分,不可 不辨。   由於依經編年,《左傳》中不相接連的 傳文之間,有時在行事或文理脈絡上,張 本繼末而脈絡潛通,這其實是揭示《春秋》 經文彼此之間的關聯22。本人在<左傳戰爭 敘事論析>一文中,曾經舉述隱九年、十 年經傳為例加以說明:這兩年中的幾段傳 文,其修辭用語明顯地相互呼應,提供了 最佳的線索,依線索貫串,一系列的傳文 宜看作是一篇敘事,其中一段「君子曰」 正是綜觀整體地加以評論23。基於這樣的閱 讀,將傳文編構成情節貫串的篇章,庶幾 乎就是紀事本末體文獻形成的大致過程。 準此而觀,《左傳》的行文修辭本身的確能 引導讀者,對紀事本末體的產生很有啟發 作用。 春秋時代是霸主爭盟的時代,齊桓公 卒,宋襄公繼之崛起,有意取代其霸主的 地位。對此,《左傳》中有一系列敘述文字, 散見迭出,而意常貫串,各家紀事本末文 獻,大概就是依準傳文線索編構情節,所 以纂錄篇章大同小異。以下就舉此為例, 稍作比較說明。   章沖《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以「宋 襄爭盟」為題,始自僖十六年「春,隕石 於宋五,隕星也。六鷁退飛過宋都,風 也。……」終於僖廿三年「宋襄公卒,傷 于泓故也。」以此為本末,編錄成篇24 。僖 廿二年,宋、楚泓之戰,襄公戰敗負傷, 21 陳其泰,《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北京:書 目獻出版社,1992 年),頁 56-57。 22 同註 7,頁 184-195。 23 詳參拙著<左傳戰爭敘事論析>(「周易左傳 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中國經 學研究會等主辦,1999 年 5 月 8-9 日),頁 7-8。 24 同註 17,卷 1 頁 37 上-38 上。

(7)

不僅不能一酬與楚爭諸侯、為盟主的壯 志,隔年便傷勢發作而卒,終了這一場未 及展開的霸業。章氏以隕石、六鷁退飛一 段情節起始,這是著眼於宋襄公「是何祥 也,吉凶焉在」之一問,對此,周內史叔 興順著襄公的心意回答說:「君將得諸侯而 不終。」如此看來,宋襄公問災祥,即已 透露出合諸侯以主盟的心意,所以章氏以 此為「宋襄爭盟」的起始事件。唐順之《左 氏始末》纂輯宋襄公事則推始自僖八年「宋 公疾,大子茲父固請曰:『目夷長且仁,君 其立之。』公命子魚,子魚辭……。」25 來,傅遜《左傳屬事》、馬驌《左傳事緯》 和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等三家,也都 將子魚讓國此一情節納入。傅遜並在「宋 襄公卒,傷于泓故也」之後,加列僖廿四 年「秋,宋及楚平。宋成公如楚,還,入 于鄭,鄭伯……享宋公有加,禮也」,以此 為「宋襄公圖霸」的終節26;馬、高二氏亦 然27 。如此編排的緣故,無非是表現宋襄爭 盟圖霸的競爭對象首在楚國,而宋、楚兩 國又都採取伐鄭或救鄭以引出對方的策 略,終以宋、楚平,鄭伯享宋成公,正所 以結束這一系列的爭霸事件。仔細玩味尋 繹,唐、傅、馬、高四家以子魚之事為起 始事件,如此的情節編構比章沖更能揭示 《左傳》貫串於字裡行間的微意。為什麼 呢?在宋襄圖霸的一系列事件當中,舉凡 襄公用鄫子於社、圍曹、鹿上之盟、盂之 會楚執宋公既而釋之、伐宋,以及泓之戰 襄公「不鼓不成列」等事,子魚曾經一再 勸諫進言,可惜未獲採納,馬驌評論說: 「初,公之立也,以子魚為左師,自是以 來,每舉必諫,倘用其一言,猶堪救禍。 襄公知其仁而不能聽其謀,剛愎自用,莫 25 唐順之,《左氏始末》(明萬曆四十二年劍江 徐氏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書),卷 6 頁 1 上-3 下。 26 傅遜,《左傳屬事》(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169 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年), 卷 2,頁 531-533。 27 同註 19,頁 84-87。又,高士奇,《左傳紀 事本 末 》( 北 京: 中 華書局 , 1979 年 ) ,頁 537-541。 此為甚。」28《左傳》藉著子魚的言論表現 對襄公的褒貶,霸業不成的原因也就昭然 可見。子魚由勸其修德,到直指其禍,甚 而針對襄公「不鼓不成列」等師心自用的 說詞一一反駁,隨著宋禍加劇,子魚發言 也愈益激切;子魚的言論前後呼應,並藉 以呈現情節之推展。然則,整個事件推始 於「宋公疾,大子茲父固請曰:『目夷長且 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魚,子魚辭……」, 的確能彰顯《左傳》貫串前後的微意。   尋繹傳文線索以編構情節,紀事本末 的纂輯者閱讀《左傳》而各有領會,隨著 見解不同,篇章選裁也就或同或異。如上 所述,這是反映編纂者閱讀的心得,寓有 他們對事件整體脈絡和事理本末的理解與 解釋。不論是論述春秋時代的歷史,還是 就《左傳》研究、中國史傳敘事之研究而 言,「《左傳》紀事本末」誠然是值得關注 的一批文獻。

四、計畫成果自評

     「紀事本末」體出現得晚,向來較少 專門的論述,「《左傳》紀事本末」體文獻 尤其冷門,除了《左傳事緯》和《左傳紀 事本末》,唐、宋以來一批同類型的文獻相 繼出現,又先後失傳。經本研究計畫之考 察、論述,有以下所述的幾項具體的研究 成果可以貢獻於學界。   首先,「紀事本末」體是三大歷史編纂 體裁之一,學者因襲四庫館臣之見,往往 以為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是此種體例 的開山之作,此一見解值得商榷。經由考 察得知:唐代已經出現《左傳事類》、《春 秋纂要》、《御集春秋左氏列國經傳》一類的 「《左傳》紀事本末」體文獻,北宋如葉清 臣、宋敏修、黃潁、周武仲等又相繼而作, 這些文獻比南宋袁樞緣於《資治通鑑》而 作《通鑑紀事本末》的撰作時間早了很多。 毫無疑問的,《四庫全書總目》以袁氏書作 為「紀事本末」體的創例之書,實屬偏失。   其次,本研究計畫運用,廣泛考察各 種史志書目,整理自唐至清的「《左傳》紀 28 同註 19,頁 88。

(8)

事本末」體文獻計廿八種。並且根據少數 流傳的文獻及相關序錄,基於文獻目錄之 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觀念,仔細 梳理,認為其發展源流係由古之編年記事 演變為編年敘事,而後才又演變為紀事本 末。這一史傳的發展源流跟《春秋》、《左 傳》的學術傳統,淵源深遠。研究中國敘 事,不能忽略史傳,梳理此一學術源流, 對中國史傳敘事的發展提供一個大綱,一 個初步的輪廓。當然,如何進一步調整或 補充,仍有待後續研究。   第三,本研究指出,紀事本末這種編 纂體裁的特點是「以事為經」,顯示出以 「事」為中心以探求其始終本末的閱讀或 理解傾向,恰是因應敘事「原始要終」的 特徵。紀事本末的文體其實就是敘事,所 以馬驌說《左傳事緯》是「易編年為敘事」。 史體、文體,不宜混淆。「《左傳》紀事本 末」體文獻的編撰者,為了深入明瞭一系 列事件的前因後果,將《左傳》中事屬同 類而散見迭出的傳文編構起來,這反映出 他們對事件因果的連繫,是他們閱讀《左 傳》的心得呈現,寄寓其事理本末的見解。 從敘事之情節編構的觀念出發,重新審視 各家的心得、見解,這對於論述春秋時代 的歷史,或是《左傳》、中國史傳敘事之深 入研究,都很有意義。29    29 附案:「《左傳》研究:敘事與紀事本末」 這項研究計畫,原擬分兩年依序進行,先整 理《左傳》評點家對敘事的分析及其術語, 然後結合「《左傳》紀事本末」體文獻,探 討傳統學者對《左傳》敘事之情節編構的見 解。由於申請通過只是一年期計畫,本年度 計畫只得針對專題之主要部分,以「《左傳》 紀事本末」體文獻為討論中心。由於《左傳》 評點資料之搜集耗費相當時間,目前先完成 部分的考察工作,並以<評點分析──經典 的閱讀與解釋>為題,在臺灣大學主辦的「中 國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計畫第五次研討會 上發表(一九九九年七月三∼四日);原先擬 訂的先期作業──由評點之本文分析的術語 梳理工作,有待後續的研究計畫俾能完成。

五、參考文獻

(一) 章沖,《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影康熙 19 年刻通志堂經解本),台北:臺灣大通書 局,一九六九年。 章沖,《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影文淵閣 本四庫全書第 349 冊),台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一九八三∼一九八六年。 唐順之編著、徐鑒評,《左氏始末》,明萬 曆四十二年劍江徐氏刊本,國家圖書館善 本書室藏書。 傅遜,《左傳屬事》(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 169 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 八三∼一九八六年。 馬驌,《左傳事緯》(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 175 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 八三∼一九八六年。 馬驌,《左傳事緯》,濟南:齊魯書社,一 九九二年。 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末》(影文淵閣四 庫全書本第 369 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一九八三∼一九八六年。 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 局,一九七九年。 韓席籌,《左傳分國集注》,台北:華世出 版社,一九七五年臺一版。(原一九六三年 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靖宇,《左傳與傳統小說論集》,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孫綠怡,《左傳與中國古典小說》。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楊義文存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 台北:書林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 Plaks, Andrew H., ed. 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9)

(二) 張高評,<左傳敘事法撢微>,《孔孟學報》 四十一期(一九八一年),頁二二三∼二三四。 伊根著、張端穗中譯,<左傳中的敘事文 >,《東海中文學報》三期(一九八二年), 頁一九∼三九。 崔文印,<紀事本末體史書的特點及其發 展>,《史學史研究》一九八一年三期,頁 九∼一三及一八。 王義耀,<左傳事緯與左傳紀事本末>, 《史學史研究》一九八二年四期,頁四四 ∼四八。 蔡學海,<紀事本末史研究>,《淡江學報》 第十九期(一九八二年五月),頁一三一∼一 四九。 王靖宇,<怎樣閱讀中國敘事文--從《左 傳》文藝欣賞談起>。《中國文哲研究的回顧 與展望論文集》,鍾彩鈞主編,頁一∼十七。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一 九九二年。 王靖宇,<美國的左傳研究>。《中國文哲 研究通訊》三卷一期(一九九三年),頁七二 ∼八0。 張高評,<左傳學研究之現況與趨向>, 《經學研究論叢》第二輯(一九九四年),頁 六三∼七0。 李紀祥,<袁樞通鑑紀事本末與紀事本末 體>,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廿七∼廿九日,頁五一 三∼五四五。 陳來,<馬驌史學試評>,《齊魯學刊》一 九九六年四期,頁五五∼六一。 張素卿,<文心雕龍史傳篇注譯>,《古今文 選》新 842-843 期,台北:國語日報,1994 年 9 月 3、17 日。 張素卿,<章沖《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 述略--《左傳》學的考察>,《國家圖書 館館刊》八十五年第一期(一九九六年六 月),頁一三一~一五 0。 張素卿,<《左傳》戰爭敘事>,「周易左 傳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一九九九 年五月八∼九日,主辦單位:中國經學研 究會、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三) 晁公武《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四部叢刊 三編影宋淳祐袁州刊本),台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一九七六年。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書目續編影武英 殿聚珍本),台北:廣文書局,一九六八年。 王應麟,《玉海•藝文》(影元後至元三年 慶元路儒學刊本),台北:臺灣華文書局, 一九六四年。 《宋史•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一九 九0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上海:華 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焦竑,《國史經籍志》(書目五編影粵雅堂叢 書本),台北:廣文書局,一九七二年。 朱彝尊《經義考》(四部備要本),台北: 臺灣中華書局,一九六六年。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影文淵閣原鈔本),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影武英殿刻本),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張之洞撰、范希曾補正,《書目答問補正》 (影蒙文通校點本),台北:漢京文化公司, 一九八四年。   (四) 劉勰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上海: 開明書店,一九三六年。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影文淵閣四庫 全書本第 210 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一九八三∼一九八六年。 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台北:三民書局, 一九七三年。 劉節,《中國史學史稿》,河南:中州書畫 社,一九八二年。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 圖書公司,一九八四年。 尹達,《中國史學發達史》,台北:天山 出版社,出版年月不詳(原河南省:中州古 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汪榮祖,《史傳通說——中西史學之比較》,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八年。

(10)

陳其泰,《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北京: 書目獻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瞿林東,《史學與史學評論》,合肥:安徽 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Lawrence Stone, “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Reflections on a New Old History,”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Revisited. New York:

Routledge and Kogan Paul Inc, 1987. pp.74-96.

Hayden White, 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t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P, 1974.

---, The Content of the Form: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P, 1987.

---, Tropics of Discourse. Baltimore: John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天皇在位的時段來當作分期的依據而被分為三期,分別是前期(1895-1911 年) 、中 期(1912-1925 年) 、後期(1926-1945 年) 。1895 年至 1925

清世祖順治年間或更早也傳入日本,於民間普遍傳誦。日本江戶時代 的臨濟宗大師─白隱慧鶴禪師於七十五歲時 ( 1760 年 )

序號 編號 主持人 公文主旨 公文摘要 發文日期 的。 3.另,因案內發生多起試驗人員未依 CRF. complete guidance

(A)《論語》 :由孔子群弟子編纂,詳記孔子周遊列國的言行事蹟 (B)《史記》 :司馬遷奉武帝之命修撰,以事為綱,推論歷代興亡

[r]

[r]

Zivot and Andrews(1992) 將 Perron(1989) 擴充成考慮未知結構性 轉變的單根檢定 , 其概念與之前 max-Chow 檢定一樣 : 找出一個轉 變點

許多時間序列資料在公布時已經做過季節調整 , 如美國普查局 (the U.S. Census Bereau) 發展並使用 X-11 與 X-12 調整法。. EViews